•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柯达克罗姆胶卷

HD中字

主演:艾德·哈里斯,杰森·苏戴奇斯,伊丽莎白·奥尔森,布鲁斯·格林伍德,温迪·古逊,丹尼斯·海斯伯特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17

 剧照

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2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3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4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5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6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3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4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5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6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7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8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9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影感

为什么叫影感呢,电影+阅后感吧,真的听起来很像小学生暑假作业的读后感,10+年前没写的读后感现在还债吧。

为什么会看这部电影呢,是因为短视频的标题真的很唬人“你有没有对一个人很值入骨”,在这种好奇的窥探欲下耐着性子看完了这部电影,中规中矩的“将死之人救赎之旅,救赎自己救赎亲人”,就像这部电影里面的台词:“他什么都没有做,就只是因为他要死了,所以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应该背原谅么,他的报应就只是死亡而已么?”。我带着些许的兴趣继续报读了下去,结果导演不知道是背叛了自己,还是不得为大众低头,索然无味,弃之可惜,趁着自己忘掉他之前写下点东西吧。

这部电影前半部分多次描述儿子多么多么的恨他的混账父亲。什么是恨呢,一种解释是“对于别人不能满足自己之后的愤怒”。看到一种说法,焦虑型依赖和回避型依赖,都是无法表达恨,前者是焦虑表达过后的代价,后者是对于表达的无能为力,最终选择回避。确实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永久的话题,好像父母就应该鞠躬尽瘁,反过来子女就应该感激涕零,但是父母也是从血气方刚的小孩一路走过来,“一个破碎的我,怎么拯救另一个破碎的你呢”。好像我总是抱怨父母没有个父母的样子,把自己的情绪铺天盖地的甩给我,可是反过来想,也没有人告诉他们父母应该是什么样,他们脆弱的样子也只能暴露给他们最亲近的人,是的,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这让父母会有一种错觉,这种无条件是永恒的,即使在他们觉醒自我意识后,仍能拥抱并且治愈他们。“你我都在下沉,但是你却妄想被拯救,就像溺水的人,我们只能越陷越深”。有时候,觉得一些父母,他们年轻时意气风发,他们桀骜不驯,做下一些不被原谅的事,在花甲不惑的时候好像又幡然醒悟,痛哭流涕意在得到原谅得到救赎。有时候很疑惑,是他们真的反省之后悔不当初么?更多的好像是人之将死对于相较他们更年轻力量的恐惧,是的,人类在意气风发的年纪会以为世界就在自己脚下,但是永远有人正年轻,老年人对与年轻人是自带恐惧和讨好的,好像是刻在DNA里面的求生本能,就像毕业后再返母校老师脸上的客气与讨好,那是对于年轻未知未来的恐惧,恐惧驱使下的市侩谄媚,让人动容。这个逻辑想下去真是刺骨啊……

这个电影另一个主题就是原谅,这两年我发现我真的是自洽了一套奇怪的逻辑链,希望后来的我自己能够解开。当曾经的自己遭受困难的时候,并不是施予苦难的人帮你度过,也不是那些喊着加油口号的人帮你渡过,只有你咬着牙憋着劲闯了过来,那段时间有多难熬只有你自己知道,甚至是连已经度过了的你都不能妄自评价(好像大家都会飘飘然的提一句“哦,是有点难熬,但是也还好啦”,好像那段苦难并不算什么),所以,当你提出所谓的“原谅”,“放下”的时候,这难道不是对曾经的自己的背叛,曾经那个弱小无助的你,他创过来是为了你一句“都已经过去了,那都不算什么”么,它会哀嚎吧,它哭喊着问你为什么不去死,你这个叛徒,为什么不和着那些苦难一起去死,还有什么理由活下去,我受这些痛苦是为了什么,你凭什么原谅?你凭什么放下?你就应该记着这些痛苦,在你开心的时候,在你开怀大笑的时候,在你感觉到满足的时候,品尝那些让你毛骨悚然的痛苦,一直痛苦下去,铭记住那些阴魂不散的你自己。是啊,听起来想执念的恶鬼,但是自我折磨是会上瘾的,之所以会存在,一定有他的道理,自怜自艾也好,通过鞭策坚强振作也好,他都有自己的社会适应性,“水杯足够烫了你自然会松手”,同理,足够痛苦了你也就会选择另一种方式活下去,真是自洽的狗屁逻辑呢。

不知不觉又是一顿的感慨,是的,被朋友说总是重复在自己的虚幻的感悟和缅怀之中,我好像也是像剧中的父亲一样,对于生活保着保守和悲观的心态,总是活在过去,拒绝感受现在,直到现在也变为过去。感受当下真难,“人人都种土豆,我偏不,我要种玫瑰,虽然不食会死,可是浪漫不死”,敬浪漫。(希望未来的我能给我一个答案,附一张点题图片)

 2 ) 个人纪录(没用 勿入)

事实上我太懂本了。

一个艺术家 就像他自己说的 “有价值的艺术没一个是在幸福中创作出来的” “雄心壮志、自我陶醉、性欲、愤怒,这些才是艺术创作的源动力。”

比起说他“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倒不如说他是自己根本不想和身边的人“正常交流”。他就是故意做混蛋的 然后一边不出来一边自己在心里为自己悲哀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

“我是个混蛋 我当然知道…我当然知道”

……

这份“家庭的悲哀”能让他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听起来很残忍 但确实有可能就是这样。因为我也一度做这样的事……数十年让自己沉溺在爱不到所爱之人的悲痛中 在明明过得很愉快的日子 一到夜晚就买醉 看一部绝望的电影 哭得稀里哗啦 享受悲伤欲绝的痛苦和痛快 然后码一大堆字……但实际上我们现在是仍有来往的好朋友 在我们相处时我没有一点异常……

所以在父亲是混蛋这一点上我毫不怀疑 也不能原谅 但是电影的结局当然一定得是儿子和解 于是

硬和解扣一星 但是

胶片摄影加一星!我爱银盐颗粒!

片尾的几组胶片太美啦!

 3 ) 茅盾奖获得者说”渣男“真的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词

主观评分:8分

剧情概述

讲述了一个中年失业的男主,因为渣男父亲(著名摄影师所以非常有钱)癌症晚期想洗出最后一批要停止服务的柯达胶卷。于是开始了包含女主个人护工奥妹的三人公路之旅。最后到达目的地,还没等相片洗出来,父亲已经撒手人寰,最终男主看到最后的照片都是自己与母亲的生活中的片段,最后泪奔。

评价感受

渣男父亲真的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伤害了身边所有的亲人和爱人,自己的亲弟弟和他老死不相往来,看他亲临就猜到他已经没几天时日了,结果饭桌上还嘴不饶人真是太损了。

但是在最后他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所有摄影同行,后辈见到他这位传说中的摄影师后眼里冒光的样子,以及最后尸体抬出宾馆时候所有摄影师们用快门给他送行的时候又哭的不行了。

又想到前阵子很火的一段视频,茅盾奖获得者说”渣男“真的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词、一个低能的词。这部电影让我非常共鸣这段评价了。男主把生活弄得一团糟,但是对自己所热爱的摄影事业确实做到了顶峰,作品感动过整个世界,是许多后辈们的灯塔。

最后给儿子留下的照片遗产也是最后一次因为追求了事业丢失了家庭的自我救赎吧。

 4 ) "渣男"是一个低能的词的说法我现在很赞同了

主观评分:8分

剧情概述

讲述了一个中年失业的男主,因为渣男父亲(著名摄影师所以非常有钱)癌症晚期想洗出最后一批要停止服务的柯达胶卷。于是开始了包含女主个人护工奥妹的三人公路之旅。最后到达目的地,还没等相片洗出来,父亲已经撒手人寰,最终男主看到最后的照片都是自己与母亲的生活中的片段,最后泪奔。

评价感受

渣男父亲真的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伤害了身边所有的亲人和爱人,自己的亲弟弟和他老死不相往来,看他亲临就猜到他已经没几天时日了,结果饭桌上还嘴不饶人真是太损了。

但是在最后他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所有摄影同行,后辈见到他这位传说中的摄影师后眼里冒光的样子,以及最后尸体抬出宾馆时候所有摄影师们用快门给他送行的时候又哭的不行了。

又想到前阵子很火的一段视频,茅盾奖获得者说”渣男“真的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词、一个低能的词。这部电影让我非常共鸣这段评价了。男主把生活弄得一团糟,但是对自己所热爱的摄影事业确实做到了顶峰,作品感动过整个世界,是许多后辈们的灯塔。

最后给儿子留下的照片遗产也是最后一次因为追求了事业丢失了家庭的自我救赎吧。

 5 ) 跨越那名为“关系”的巴别塔

人物介绍: 马特:唱片公司经纪人 本:马特的父亲,曾经是出色的摄影师,但是因为肝癌即将去世 佐伊:本的护士及私人助理 一、 马特和本关系一直不好,接近10年没有见面。这一次打电话来得知:本得了癌症,就快要死了。曾经作为出色的摄影师的本,计划赶到帕森斯市洗手头的克罗姆胶卷,下个星期后柯达公司不再生产这款胶卷的染料(此款胶卷是柯达推出的首批彩色胶卷,于2009年停止生产)。由于路程遥远,而他自己无法完成这个计划,需要人协助,于是自然找上了儿子马特。 马特是拒绝的,他的事业最近让他烦恼,他是一个唱片公司经纪人,签约的歌手被撬走转签了其他公司。他即将失业,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答应两周内签约到公司想要的另一个叫“宽恕七子”的一点都不宽恕的很拽的乐队。 父亲的护工和经纪人轮番打电轰炸来,透露的信息是:你一定要陪你爸去洗胶卷,陪他完成最后心愿,这是你们父子最后一次相处的机会。潜台词告诉马特 “你得原谅你的爸。” 马特内心烦躁,再见本时,双方互戳痛处。本表明知道了儿子在唱片公司并不好,马特则讽刺本年轻时就是如此不礼貌,并不会因为他的癌症而对他尊重。这一次见面不欢而散。 马特回到了家,接到了本经纪人的电话。他能够让马特和不宽恕的很拽的“宽恕七子”乐队见上一面,但是前提是马特答应开车送本去帕森斯市。马特为了保住饭碗,也为了内心那点仅存的亲情,勉强答应了。 二、 互相伤害,互揭老底。一路上矛盾不断,从车里放什么音乐,吃个饭,都能吵半天。更糟糕的是,马特发现,本和自己的叔母发生过一夜情(在母亲死后,马特在叔叔家被抚养至成人),本给自己的亲弟弟带过绿帽子...... 旧事不能重提太多,槽点满满...... 本就是这样一个人,被尊敬的伟大的摄影师,被人口所称颂的伟大,死后享受同行举起相机致敬式的护送遗体。却从未尽过父亲的责任,一生风流放纵,给家人带来无止尽的伤害,快临终了,脾气还是那么恶劣,可用八字概括他最后的状态:“人之将死,其言也恶。”

但是却可以在死前轻松获得儿子的“原谅”。(本千里迢迢送去洗的照片是马特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的童年照片)1马特原谅父亲,过不去心中的坎,2马特不原谅,要被指责:”和自己爸爸能有多大仇,你爸都快死了,你还不原谅他你这人狼心狗肺!“ 死亡是一种单方面的最简单的自欺的解决方式,而曾经带给别人的伤害就会随着死亡从此全部湮灭吗? 17年的孤岛似的生活,30岁仍然不会用健康的方式爱人爱己,谁能懂这个中辛酸? 说原谅就原谅,任何事情、任何不高兴、任何失意,都可以吞下去。当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第二天依旧高高兴兴的生活,这种能力真牛啤。这种能力抑叫人心碎,好似沉入大海深渊般的寂静无声,想喊,喊不出声,四周张望,只有自己。马特在放映照片时哭的泪流满面,佐伊看到了并且拥抱,安慰了他,可是他仍然没有学到爱的方式,只是被迫忏悔,道德绑架式的原谅了父亲。未来的时间很长,与人合作,变得柔和这是必然的学习过程。原谅、和解,可以做到。但不是这种被胁迫式的原谅,和解。 有时饶恕人,与人和解是容易的;饶恕自己,与自己和解却是难的。但一切可以改变,一切可以转化,与父母的关系从“孝顺”转“孝敬”、“爱”。有很多困难,用叛逆,痛苦,死亡的方式去讲明白道理,讲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修复关系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这中间要跨过“父不知子,子不知父”巴别塔似的障碍。但请尝试在双方活着的时候把问题解决。在活着的时候不要放弃找出一种让大家都舒适的方式解决问题。 “父知子,子知父;你知我,我知你”。

 6 ) 逝去的父亲,远去的时代

唱片经纪人Matt正处于事业危机的边缘,如果不能为公司签约新的歌手,就会被炒鱿鱼。一天,一个新的机会出现了,让Matt无比痛恨的父亲Ben,同时也是世界著名摄影师,曾经私生活泛滥,抛弃家庭,如今患上癌症,没有多少时日,想要赶在美国最后一家科达冲印店关门之前,冲洗出他最后的4卷胶卷。如果Matt愿意陪他驾车同去,就可以获得一个与新兴乐队面谈的机会。就这样Matt,Ben还有他的私人助理护士Zoe一起踏上了这段旅程。 本片为了契合主题,在构图和色彩上颇为用心,特别是对红黄两色的加强处理,与科达的logo形成鲜明的呼应。电影中除了莱卡相机、科达胶卷,也出现了那个年代的一些标志性元素,如磁带,纸质地图,流行歌曲等。 最终Ben没有等到照片冲洗出来,就在安然中离世。片尾Matt用幻灯机观看这些照片时,他才发现,在记忆中没有好好看过自己的父亲,在他最后时日里还惦记的这些照片,原来都是Matt幼年时的家庭照片。

本片为网络电影,显然制片方并没有太大的野心,也就没有好好的打磨故事。其中一场戏,Matt放弃了即将谈成的乐队,因为对方不礼貌的取笑了他的父亲。这个重要的人物转变处理的很生硬,有点强行推进的感觉。还有对Zoe这个角色的安排也有点尴尬,过多的戏份似乎与主题不符,与Matt间的爱情也并无直白表达的必要。当然,伊丽莎白奥尔森作为本片最大的卡司,如果没有她的出演,本片恐怕很难有现在的质量。但本片对情感的表达很成功,医院父子的和解,摄影师同行开启闪光灯为Ben送行,Matt在片尾看照片这些桥段都处理的足够动人。

 短评

突然,在最后播照片那一刻,崩溃...突然,想起了,消失在我生命的父亲

3分钟前
  • 通叔
  • 力荐

一星给奥妹,一星赠音乐,一星敬菲林,一星送金句,最后一星遗父子情~

8分钟前
  • 时徙生
  • 力荐

05.27为了一卷菲林去拍一部电影,这当然……absolutely good!// 08.16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故事,但是讲得真棒,音乐,摄影,公路旅行,伤感又治愈。/老爷子离世时,所有后辈和同行们用闪光灯送别,看到这儿直接泪奔。/最后,向Kodak公司致敬,徕卡M4-p是台好相机。

10分钟前
  • GIVIND
  • 推荐

柯达也致敬了,摄影师也纪念了,父子情也说了,四平八稳,离牛逼差一脚。

14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情节不用看就能猜到,肯定是那么个过程,那么个结尾。但是喜欢没什么办法。

19分钟前
  • 赵大宝
  • 推荐

Nothing gets better when music meets photography while being on the road

21分钟前
  • Moon&6senses
  • 力荐

作为一个摄影专业的毕业生,结尾处哭的不能自已,我们都是保守主义者,都曾想用某种方法来留下时间,然后我们便选择了拿起相机。

25分钟前
  • 格雷乔伊的纽扣
  • 力荐

“我们都很害怕时间,和它继续前进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成为摄影师。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通过拍照来让时间静止,让瞬间成为永恒。”

26分钟前
  • 非魚
  • 推荐

或许后来走偏了,开始时是美好的,一生波澜壮阔,落幕时也令人惋惜。老头如此,柯达也如是。老头作为父亲的形象是原创,摄影师的形象却是取自Steve McCurry,最后的kodachrome是在他手中,片中的伟大事迹和片尾照片用的也都是他的。整个影片的色调确实就是kodachrome的,暗部死黑,整体偏洋红,对黄色表现特别好,对蓝绿色比较抑制,以至于开头我还以为是70年代的故事。老头死时,摄影师们夹道送别,闪光灯冲天而闪,我当时就热泪盈眶了,一个人在事业上能获得的最大褒奖不过如此,《美丽人生》里主角收到同事钢笔的礼遇恰似相当。但不管事业如何,一个人一生中的最大成就,仍然是自己的孩子,最大享受仍然是家庭。人生得意,岂得两全?

27分钟前
  • 梁燃
  • 推荐

很轻的故事,很重的人生。

32分钟前
  • Stboo
  • 推荐

3.5 抢救逝去的时光和我们的记忆。最后十分钟真叫人流泪,摄影师凝视相中人,而相中人各有自己的凝视。想起爸爸去世后,找到他珍藏起来的底片,是我们一起在我的幼儿园里拍的,当时我全托,大概是他去看我吧,具体也忘了,反正就只有我俩,或只有他拍的我;他妈的这一刻好想他啊!

35分钟前
  • vivi
  • 推荐

该片大面积冗长平庸的对话和剧情也掩盖不了其中短暂炸开的才华火花,那几个片段就是说出了一些永恒不变的大道理,那些值得一遍一遍重复的道理。宽恕别人,宽恕自己,人生的意义如何实现,如何留存,艺术的真相是为了什么,它讨论得还不错。歌也好听!

39分钟前
  • 望潮
  • 推荐

很久没有看到这种让人看完很走心的电影了,最后甚至看哭了,喜欢这类剧情片,公路桥段的风景好美,胶片的质感也非常棒,演员也都喜欢,很不错了。ps.不知道为什么Netflix显示分级是mature 15。。

40分钟前
  • 礼拜文
  • 力荐

一个时代的谢幕

44分钟前
  • Q-bits
  • 力荐

有些颓弱无法避免,例如唱片、胶片,甚至生命。但总有些什么无法被击败,例如爱的延续和更迭。

46分钟前
  • rele
  • 力荐

看完电影,边听OST边翻老照片,结尾曲真奇妙~

48分钟前
  • 小黄帽子
  • 力荐

喜欢,生日快乐🎊!

49分钟前
  • Likekids
  • 力荐

Film与DIgital,父与子,旧时代和新时代。“我们本质是保护主义者,我们通过拍照来让时间静止,让瞬间成为永恒,人性是有形的。”

54分钟前
  • 欲圣
  • 推荐

美国人喜欢开车境内跨洲跑的很大原因是没有过路费和油价便宜

58分钟前
  • 小鳄
  • 还行

父子和解的老套路,唯一的惊喜是导演拍摄用的35mm胶片,画面上浓浓的质感。

1小时前
  • 披头盖脸士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