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豆瓣上找了《经过》的评论,才知道导演是郑文堂,联想前几天看的他另一部作品《夏天的尾巴》,更加肯定了自己心中的感觉,影片的主题和立意都很好,似乎表达上有所欠缺,并没有做到所谓的“形散神聚”。
缺憾是影片着力表现的主题,拉二胡的盲人前面那只“人生缺憾,一碗承受”的碗,小镁放映幻灯片时丢掉的那张片子,东横朋友聚会时摔碎的那只翻模酒杯,超伯留下缺憾的那只粗玉山羊以及小镁醉酒摔坏的那只碗。这些细节都暗示了影片中几位人物的人生缺憾。东横女友的离开和小镁对东横一直未能表达的情感。围绕这样的缺憾影片得以展开。
东横的父亲是一个巡山员,在东横年幼时走失在山中,尽管每年家人都会在山中呼喊父亲,但始终改变不了父亲失踪的事实。而学生时期与女友在山中留下的美好回忆也停留在那张三个人的照片中,唤不回来。所以,东横也幻想着能够隐居山林,隐藏在自己的回忆中,不肯走出来。女友接二连三寄至的信件也一直未拆开,面对缺憾,他选择的是让时间经过,恰好停留。
阿静是一个情感充沛的角色,受资深员工超伯的影响,一直梦想进入千年时光隧道的山洞,最终得偿所愿。对东横却迟迟不愿表达感情,只能通过催件,送信,打电话聊天来保持联系,让东横帮忙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学姐寄来的信封上贴有1/4寒食帖的邮票。对东横情感上的缺憾也停留在那张三人照片上。
而影片的立意则在于对缺憾的打破,日本人岛的出现改变了两个人的现状,让两条线有了交点。东横在同超伯的对话中意识到“有些事物的缺憾是一种必经的过程,人生缺憾只不过是茶余饭后的一种回忆罢了。”决定从回忆中走出来,不再冷漠,袒露自己的故事。而醉酒后的阿静失手打碎了东横的碗,紧紧捏着的碎片也暗示了她不希望有缺憾,但当她看到东横留给她的字条后,她也似乎明白了很多,影片最后,在地铁上,当阿静意外发现先前丢失的那张幻灯片时她只是淡淡的笑了笑,因为她明白,自己对东横的感情停留在了学生时代的那张照片里,那个时候的缺憾就让她停留在那个时间,因为时间只是经过,刚好停留在那里。
超伯在影片中是个画龙点睛的人物,台词寥寥却立意深刻。“虚实之间,不能有断点。”我们有遗憾的回忆,有饱满的理想,但与现实是有距离的,需要自然连续的过渡。不能错把缺憾当作现实的缺憾,将来的缺憾,成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事事冷漠,封闭内心。如同影片中的东横,也不能把理想当作现实,追求不存在的完美主义,应该接受的缺憾还是要坦然面对,象最后的阿静。
如果说岛与阿静有感情的话,也将停留在登机前岛唱歌给静听的那一刻,如果说岛通过寒食帖寻找到了什么,那也许就是一份天真稚拙。影片中岛的角色最单薄,但是对于影片情节的推进不可或缺。
影片的缺憾则在于导演的力不从心,因为导演除了表达这样的立意和主题之外,还试图表达一种对故宫博物院的“人文关怀”,极大的削弱了影片的表达力度,他试图说明,博物馆和人一样,面对同样的问题,故宫博物院在台湾这个岛屿上的出现也是一次停留,但联系的过于牵强,因为这样的需要,也刻意强化了两位主角与故宫博物院的联系。
这是一部表达人生缺憾及面对缺憾的电影,如果导演从一开始就没有宣传故宫博物院的想法,影片的表达将会更有力,整部片子的质量也会更好。可能这和出品方是故宫博物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吧。
最后说说影片中两位主演的表现,戴立忍对影片的理解和角色的诠释很到位,小镁的角色要求感情充沛,这与小镁擅长的内敛不同,可以看出小镁努力表现的情感外露,但是演的有点过了,但是考虑到角色上的突破,还是可圈可点的。
总之,电影的故事和主题都值得好好去理解,表达与导演有关。
昨晚上陪爸妈看完春晚敲钟,实在忍不到听难忘今宵了,就躲到电脑前头,挨过半个钟头的鞭炮轰鸣之后,看了猪年的第一部电影——经过,竟然是如此喜欢!虽然我坚持电影是拿来看拿来品,不是拿来写的,不过碰上喜欢的总要有所记录,当时时间太晚,所以现在补记。
完全是因为桂纶镁,才费半天劲找了这片,这闺女还是一如既往的出彩。当然了,她还年轻,还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比如醉酒那段演的就欠火候。醉酒其实是很难演的,真醉和装醉一比较就很明显,清醒的人想装醉,决不是说话舌头一打卷、身子一摇晃、眼皮一耷拉就能表达出来的,那还差远了,所以没有绝对的演技,演醉汉还是要慎重的,不妨先从精神失常或者残障人士入手慢慢来。罗嗦这么多是要欲扬先抑,演醉酒实在是太高难度了,小桂没做好当属情理之中,不过她除了这段之外,其他的都是表现自然,堪称完美。尤其与戴立忍的感情戏时,很细微的语气和神态变化,就把心理充分刻画出来了。这片子里的爱情戏,可以说就是靠着小桂同学撑得场子。说到爱情戏,现在很少能有靠情节取胜的了,男欢女爱离离散散的故事,逃不出去的俗套,所以我觉得爱情戏要想出彩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看编剧给的台词,一个是看演员的发挥,而导演的因素占就是一个烘托辅助,靠台词胜出的代表比如before sunset/sunrise,比如东邪西毒;靠演员发挥的比如甜蜜蜜,当然最好二者兼具。《经过》的爱情戏,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也没打算交待什么情节,就是用一些细微的感觉,来打动你内心深处的东西,它通过的媒介就是演员的表演,桂纶镁接受了这样的任务,而且完成的很出色。
除了爱情,影片还表达了导演对文化的一些思考,它的载体就是中国书画,并以《寒食帖》作为了代表。大概是因为兰亭序被陪葬了原件,祭侄文稿表达的悲愤又太过激烈,所以导演选中了这天下第三行书,以苏东坡在中国文人中的符号象征地位,你在这围绕《寒食帖》的“经过”当中品出再多的韵味都不为过,这里再说多了就显得矫情了,还是在电影里回味比较好。导演显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挚爱,甚至可以说到了孤芳自赏的地步,这个词可能不恰当,但是不夸张,从戴立忍参加聚会一段中可以看到,导演安排了一个当代年轻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的强烈对比,通过对比,表现了那些不知尊重珍爱民族文化的年轻人的浅薄,也表现了导演对这种文化的一种怜爱。在一些画面精美的片子里,很多镜头都像是一幅油画,而在这里,则很多都极具水墨画的韵味,尤其几个大山的镜头,近山远人,很有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台湾导演好像喜欢在电影里放上一些富有哲思的话,而相比杨德昌在独立时代里的方法,《经过》里的似乎更加巧妙,他安排成一个作家敲在电脑上的字。这里他要表达的就不只是对待文化的态度,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悟,比如我这帖子的这个题目。另外导演很恰当的用了动画技术,因为这片子是篇散文,不是讲故事的,所以一些情节化的东西就用动画的形式处理了,用的很聪明,这点要比贾樟柯同志强不少(倒不是非要抬一个贬一个,只是那部世界实在拍的太垃圾了,所以学习谋黑对待英雄的态度,我也把世界批判到底!)
整部电影柔和安静,需要细细品味,我也不想再找什么语言来表达对这部电影的感触了,因为我知道我曾经得意而忘言了。如果你期待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那看这片子会把肠子都悔绿了;如果你喜欢桂纶镁或者戴立忍这样的美女帅哥,那不妨看看这片子;如果你不光喜欢美女帅哥,还爱看类似光阴的故事、小毕的故事这样的台湾片,碰巧还爱好中国书画,那不看这片真是亏大了!在这片子里你可以看到台湾七八十年代电影新浪潮的脉络,也可以看到导演用他自己的方式表达他对中国书画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你可以称它为一部文艺片,不过我是不看文艺片的,我只是觉得这是一部我喜欢的好片!
这部电影刚开始看挺枯燥无味的,慢慢的才能够感受到他的细腻。第一次一个桂纶镁也是看了这部电影。她在电影中饰演一个故宫书画处的助理研究员。里面的那个日本人原本是汽车公司的设计师,因为在公司的斗争中心灰意冷,所以想来寻找苏东坡的“寒食帖”,解开爷爷回忆的谜底。戴立忍所演的的是一个自由作家。这部电影有细腻的爱情。与此同时导演也用他自己的方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了里面。这种新旧文化的碰撞。说他是一部电影也可以说他是一篇散文。
看过没标记==
人生的缺憾,只是在茶余饭后的一段回忆而已。
流淌 缓缓 喜欢
不置可否
90分钟的时候不喜欢了。
有点失望其实···
蓝色大门之后第二次见小桂谁知道转眼就已经成红人了
慢不是美
闷死了
人生的缺憾,只是在茶余饭后的一段回忆而已......
片子到后面是有点儿闷,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有一些启发的。我喜欢桂纶镁看上去永远都是那么纯净和甜美、清新,有一种和一般女性区别开来的味道。
如果一部电影让人有想去那个地方的冲动,那我觉得应该给四星。
戴立忍桂纶镁
她只想经过,命运却让她留了下来.时间只是经过,恰好停在这里.
为啥米这种台湾文艺小清新我总是看不起劲呢
桂纶镁演戏真不错~表情神情都很到位!
涉及的思想挺严肃的,但表现得不太充分,桂纶镁在其中的表现也不出彩
沉闷,不喜欢老戴
时间只是经过,恰好停在这里。
很深的意义吗?没领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