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丧作为一种职业古已有之,“礼防其以死伤生”,目的是防止亲人不会因哭泣而过度悲伤伤及身体,所以才有“发乎情而止乎礼”的说法。王桂香回到贵州铜仁县城以后从事的哭丧显然是传统文化的异化——王桂香自然是发乎“钱”,丧主们则发乎“伪”,即伪装。于是哭丧成为了世俗表演,这对于县剧团出身的王桂香来说“专业对口”,一跃为著名“哭星”。影片以此为突破口,撕开了伪善的遮羞布,展现了一幕幕荒诞而真实的社会真相:巡警没收了王桂香沿街叫卖的盗版影碟后津津有味地挑选碟片;监狱长一番冠冕堂皇义正言辞之后接受了王桂香的性贿赂;王桂香和旧情人小明在花圈堆里卿卿我我,一听到死人的消息,立刻停止做爱,赶赴生意场;生意场上有的,哭丧一应俱全,有分类明码标价、有“时”到收款、还有客户纠纷骂街扇耳光。影片重点表现的三场哭丧和情节发展完美契合:第一场是王桂香正式出山,葬礼上水袖翻动,载歌载舞,让见惯了传统婆姨哭丧的人们刮目相看,一炮走红;第二场是极为荒诞的为狗出殡哭丧,山间小道上吉他伴奏,王桂香边走边舞边唱,哭笑不得;影片结尾,王桂香在丧夫、失爱、一片苦心打水漂之后的哭丧,这次是真的发乎情了,哭得肝肠寸断,哭得红包不断。廖琴在此片奉献了杰出的演技,她既是贵州铜仁人,又是中国戏曲学院的老师,在哭丧中融汇了贵州民歌、传统戏曲和流行歌曲。难能可贵的是她把王桂香的淳朴又狡黠、泼辣又真诚、计较又豁达、侠骨又柔情的复杂性格演绎得丝丝入扣,令人击节。
「电影只有2个小时,却看尽了许多农村妇女的一生。」
本文所用的字眼只出于客观,没有认为乡村生活环境不好或者对女主有“荡妇”的偏见。相反我认为这是人性本来的解放,而乡村生活更是洗尽铅华的最终归宿。
女主乍一出来就能感觉到不是好惹的角色——瘦削的颧骨,薄薄的嘴唇,年龄不大却感觉到精神在迅速的衰败。到了第二次哭丧的时候,两条细腿像是风中摇荡的柳条——总让人想起鲁迅在《少年闰土》里写的细脚伶仃的杨二嫂。
除了凌厉的气质,女主又带着不断的柔情和风骚,预言了她悲剧的必然性。如果只是游戏风尘,他便丝毫不会沉溺在感情里。去了北京三年,养了丈夫三年。从歌剧舞团的红人到北漂居无定所,丈夫沉迷赌博,她只能出去卖「盗版片」、「毛片」谋生;借了孩子,邻居却突然跑路,把自己的小孩丢给了她。
赌桌上,老公输的精光,却被牌友的一句「你老婆陪我睡觉行吗?」激怒,打瞎了牌友的眼睛进了监狱。看到这里感觉有点不是滋味,老公把老婆挣的钱挥霍一空,却又对她的贞操看得那么重,无非是面子上过不去。村镇中教化了几千年的「忠孝节悌礼义廉耻」,也只有左邻右舍的评判能敦促改正。
女主本想重回歌舞团,却发现已经倒闭,昔日的好友也沦落到在KTV卖唱陪笑。自己以前拒绝的追求者,现在已经成了花圈店的老板。女主勾搭上了他,两人便日日笙歌。一日被打瞎了眼睛的伤者夫妇来讨要医药费,女主无奈之下只能耍泼,反而被花圈店老板发现了哭丧的天赋。
在戏剧团宿舍里,女主苦练哭丧,却被邻居们所看不起。
(先写到这里,再写下去实在是赶鸭子上架,越发难受)
我看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不过那是很早前了。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在15年前的评论都是比较片面的,因为那个年代与02年其实相差不远。然而在22年评论比较直观和理想。我是四川人,在零几年的时代中环境就是如此。人与人的距离感很近,在小县城里发生的事情似乎都是理所当然,今天谁死了,哪条巷子又有人被杀了,似乎再平常不过了。警c也是黑的,我的背景使我非常清楚这一点,那个时候除了文化人和富人是聚光点。其他的一切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了。这不像电影,更像一部纪录片。如果说可以我愿意回到那个时代。没有太多的理想,很多事物你一伸手就碰的着。
很讽刺的故事。
这个女人一直是个认真生活的好女人 即使她像泼妇 做低贱的事情 和丈夫以外的男人睡觉
7.5/7.5
那是一个不属于我的年代,对我而言,她遥远、陌生,可是影片却是那么的真实,比起许多描述当代的片子来得真实与逼近自己的内心。最后的恸人的哭泣声与热滚滚的泪水,是一个人最最真挚情感的流露。
女主角让人惊喜,黑色幽默段子比较刻意,讽刺得不够力度
中国的地下电影大多呈现一种残缺不全的游离感,刘冰鉴却做的很好,完整的故事和情感积蓄,始终有头有尾又明显远离常态。声画处理是一个看点,镜头稍微有点畏首畏脚不够舒展。主线以外对于以警察监狱为代表的权力阶层的塑造太僵硬,意图虽然明显,但是流于表面。三星半。
到最后真哭了,这就是现实
异化实证
批判中国封建社会的电影 终究是不入中国百姓的眼睛 因为事情真实到 发生在自己身边 刺痛了他们的心 可偏偏 它射中了法国评委的心 这个中国女人 像极了我的一个亲戚 可是 却叫不出她的名字 这才是 最令人心痛的事……
哭,为了活下去。最后一次哭得最悲,是在哭亡人,也是在哭自己。
不能被乡村的宁静迷惑了,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它更加可怕。封闭不开化愚昧冷漠,不比城市强到哪儿去。甚至更残酷。对中国的丧葬行业一直觉得很神奇啊。这个哭丧女人类似我们这里的那种丧葬小乐队。相当红火赚钱的行业呢- -
这部电影示范了如何在社会急剧变化的速度里捕捉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不为结构所困反而能在其中存在、游移甚至有所突破的生命力,并且获得相对全面而富有弹性的情感体验。真是被忽视和低估的导演和作品。它证明我们也许活得不够完美但我们活过。
活着不孝,死了乱叫——中国独特的丧葬文化一览;故事是好故事,女主之外,其他人的表演还是不够自然。
孟姜女派传人 靠哭死人活下去
你失父母她失犬,哭丧嫦娥舒广袖,忽闻夫死情无义,泪飞顿作倾盆雨
x 社会底层人的人间悲苦炼就了哭丧女人超强的生存能力与乐观的生活态度,看下来是那么真实那么压抑那么不舒服。(似乎这类片子只能在国外公映)"粗俗的女人,内心却有自己的纯净。 她就想好好的活着,一点点幸福而已。但生活什么也没有给她。 惆怅的片子,色彩也用的很美。"
土得太好了!怎么能这么土!怎么能这么亲切!太喜欢了!!!这种真与假的混沌,就是最复杂的感情!太好看了!!!给了女主角这么大的特写,仅仅只有一次,牛逼!
女主角让我想起了卡比利亚...
影像本身,有种粗砺的生活质感,但拍片理念,还是太简单粗暴了,比如顾客满身找毛片,为让丈夫减刑去找监狱长,警察捉着手按手印……首先,它会让人怀疑真实本身,其次,就算它全都来源于生活,怎么表达自然就更考验技巧,非要用得这么猴急而且套路吗?
粗粝的小成本电影,却堪称华语佳作。真可与《喜丧》连看,那是“喜”的喜丧,这是“喜”的哭丧。生活中突然的戏剧性,因为突然,所以自然。如怀中孩,突然地来,突然地消失,突然地又来,省略进一步消解了戏剧性。另外本片对公权力的讽刺,令人咋舌,二十年,恍若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