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为亿万人的将来而斗争
可是我,只是惦记着一个普通人的今天
我走着,思考着
千百万革命烈士用鲜血杀开的路
今天,难道还要用血来把它堵住么
《小街》讲述的故事特别简单,男主角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一次机缘巧合他认识了容貌清秀的少年俞。俞的母亲患有重病,夏主动提出带俞去采草药。两人情谊日渐亲密,以兄弟相称。可很快,“弟弟”俞就坦白了自己的女儿身,讲述了自己的遭遇。
夏为了帮助俞,在“偷”假发的时候被发现,被打到双目近乎失明。夏出院后去找弟弟,却发现弟弟一家已经不知所踪。如今夏找到钟导演讲述了这个故事,只是关于结尾来没有想好,两人一起假设了四种结局。
开放式和多版本结局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可放到80年代初,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创新了吧。
没有一个准确的结局是由于讲述者夏在叙事时空中仍旧不知道“弟弟”的下落。对于观众来说,我们既可以在导演给出的几个结局中挑一个喜欢的,也可以自己想一个愿意接受的结局。
导演给出的几个结局设想中,只有“弟弟”已经不在人世了这个假设,立刻被夏否决了。他说,“我所讲的故事,如果联想到死,想到青春的消失,我要后悔一辈子的”。
但无论哪一种结局,影片都已经给到了我们接受之道:
一个是妈妈教的那句,“已经发生的事情,就让它过去算了”
另一个是夏所说的,“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我们要寻找的不是结尾,而是起点”
戴锦华老师在解读这部影片时,提到的一个观点特别吸引我,即影片对于“看不见”的主题的挖掘和呈现。
看不见,是夏始终没能看出容貌清秀,像个姑娘的“弟弟”其实就是女孩子;
看不见,是夏被抓到“偷”假发后,被打到眼睛近乎失明,只保留了微弱的视力;
看不见,是噩梦醒来后,人们对那时记忆的迅速遗忘和埋葬。
而如今,我们更是不再能“看见”它了。
《小街》是1981年由上影厂摄制的,编剧徐银华,导演杨延晋,副导演吴天忍,作曲徐景新,独唱郑绪岚、关贵敏,演员有郭凯敏、张瑜、杨延晋(毕克配音)、茂路、梁明、邱世繐(念sui)。
这是一部伤痕电影,描写了文革时期两个青年人纯洁美好的感情和催人泪下的遭遇。影片拍的很唯美,像一首淡淡的小诗,在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里弥漫,我很喜欢影片中呈现的那种氛围,可惜最后这种美被毁灭了,这就是悲剧。
本片前半部分描写两人偶然相遇,从友情发展到若有若无的爱情,这段交往的故事很美,但最精彩的还是后面的开放式结局,设计了三种结尾,这在当年是非常新颖的,后来好像也没有再见过。
两人在动乱的年代结识,然后凄惨的分手,十年后两人久别重逢,失去的东西重新得到是最弥足珍贵的,那种跨越时光的沧桑感,真的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美感。影片的三个结尾给人三种感受,第一个俞堕落了,让人很伤感很失落,最后的一个长镜头给人一种凄凉和惆怅的感觉,这个结尾是给我留下最深回味的,那种感觉挥之不去。第二个先是误会,两人差点失之交臂,最后误会消除,让观众松一口气,但结局好像不是很完美,可能是俞的知识分子形象不漂亮吧。第三个最精彩,也是观众最愿意看到的,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这一段张瑜演得太好了,太感人了,当年看的时候还没有太感动,这次重看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内牛满面,可能是年龄大了心理变脆弱了吧。也正因为此,郭凯敏的最后一段话就属于画蛇添足了,把人们从美好的氛围中一下子拉了出来,破坏了那种美好的感觉。
张瑜是靠《庐山恋》一战成名的,但说实话那部电影里她没有什么演技,我也没有被打动过,只是被她一身又一身的时尚衣服炫的眼花缭乱。《小街》里她的真情流露才深深打动了我。郭凯敏也是,《小街》里的他演的比较清纯,没有太多装腔作势耍小聪明的表演,应该是他演的最好一部电影,如果有不足,也是剧本情节设定的不足。郭凯敏张瑜凭着《庐山恋》和《小街》被观众誉为中国的三浦友和山口百惠,看作银幕上的一对神仙眷侣,可惜他俩只合作了这两部,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不过严格讲郭张二人跟三浦友和山口百惠还是有所不同的。三浦友和在山口百惠面前像个大哥哥,山口百惠则是一个表面温顺内心有主见的女孩。而张郭之间张瑜往往更主动更强势,《庐山恋》里表现的很明显,本片中郭凯敏虽然演个大哥哥形象,但他的气场明显压不住张瑜。还有,三浦友和比较酷,郭凯敏不酷,当然这不能怪郭凯敏,跟那个时代有关。我觉得中国演员最早扮酷的应该是从陈宝国演的电视剧《赤橙黄绿青蓝紫》开始。文革前演员也有扮酷的,就是八一厂的王润身,只是不太明显。
杨延晋是个有才华的人,不过人品不大好,用句老词形容就是“流氓加才子”。这部电影应该是他的巅峰之作,后来我看他拍的《女市长的私人生活》,就是一部垃圾,充分暴露了他的肤浅。
本片其实也有不足,那就是夏对待俞并不像哥哥对待弟弟那样,观众看时,就觉得是一对少男少女在谈恋爱,只有他们自己装着不知道,在煞有介事的哥哥领着弟弟玩。
最后再说一句,影片三个结尾的故事太美了。其实八十年代这种美的故事真不少。看这部电影前,我刚看完电视剧《蹉跎岁月》,那部影片展示的美正在我脑海里沉醉久久挥之不去,这又来了一个《小街》,真是美不胜收。
让我们一起走出这动物园
当时看到男主眼睛被打瞎的时候心里有点难受
国产电影很少有这种能看得让人渐入佳境的,后半部分的叙事张弛非常好,比起前半部分精炼含蓄了很多。作为新时期的头几年里的影片,不管是反思力度和形式借鉴都相当大胆。张瑜和郭凯敏也表现出色,虽然多少有点戏剧化的样子,但是瑕不掩瑜。
每次看完电影,我都要闭上眼睛想一想,提到这部电影脑海里的第一个画面第一句话是什么呢?俞:你为我失去这么多,你不后悔吗?夏:在这个年代,我们的失去都不是为了我们自己
享受得太美妙了,即便胶片老化,即便我在影院睡着了那么一分钟,但都是在最舒缓的情绪(两人开救护车出游那段)下小憩的。当然,对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模仿,让杨延晋当年挨了点小批评,但它的基调绝对适合那阵的伯格曼和费里尼。
前半部是梁祝和罗马假日,后半部是滚滚红尘和罗伯格里耶的欧洲快车。
20101204@新光影艺苑。这片子太超越时代了,不但有剧中剧,有多结局,连打破第四壁的手法都用上了。虽然是实验电影但本身拍得很有诗意,毫不乏味。张瑜也很棒,同一个角色各种变化,伪正太、妹、交际花、眼镜娘……真是萌属性齐全啊。
名气没《庐山恋》那么大,不过郭凯敏和张瑜的二度合作可谓天作之合,而本片从可看性话题性艺术性全方面超越前者。借由两人的邂逅和受伤层层推进,对文革时期的批判绵里藏针,三个开放性的重逢结局各有特色,呈现出80年代先锋电影的时代特征。
上海电影曾经达到的高度让人惊叹。元叙事和多重结尾设计巧妙。开车和失明的意象都不错。从性别角度切入讲文革故事现在看来稍有些古怪。
8,戏中戏,多层并行蒙太奇,开放式结尾,这电影叙事太先锋了,杨延晋太潮了。张瑜短发真像树里,萌爆了
当年的电影都有点舞台剧的影子,演员的功底都很强,而且敬业。那时的爱情戏真纯,纯真!
很多向前苏联学习的各种蒙太奇镜头,运用的很好。
六种结局 六种人生
抛开表演风格的时代烙印,你敢说这个片子不新浪潮?
80年代的故事最嗲了~
夏和“弟弟”开车去野外采药的桥段几乎是看到过的最好的抒情段落了
挺小众的一部反思文革佳作!一个人受了伤,遭了罪,不允许他喊艹 ,只允许他喊疼,故名曰伤痕文学,电影本身故事很平淡,优点胜在套娃式的六种开放式结局,六种不同的人生令人反思那个十年对那一代人的伤害。女主角问:为什么有些人那么凶?男主角答:他们还没长大!他们都是爱国者,他们都追求真理和正义,可他们迫害起自己的同胞来眼睛都不眨,他们用仇恨对待世界,自以为很成熟。可是在认知层面上,他们还没长大。甚至,这个民族还没长大。也许,所谓长大,就是心中没有敌人了吧。
情绪电影,套层结构。百年国片,独一无二。
4.5 虽有年代尬点,仍是极其神奇的高水平之作,神奇一:靡靡之音感伤主义掩饰下的政治意图强烈勇气可嘉的文革反思片,叙事结构尤其是结尾的处理非常前卫高级;神奇二,小街指的就是现在电博后门的咱常去觅食的小马路;对我个人而言最神奇的是:我老妈在八十年代曾经给这位男主角织过毛衣【震惊
其实,这本可以是部同志片,只不过迫于当时的电影审查制度和时代审美主流,那个“像个姑娘的小伙子”就真的变成了“姑娘”。虽然,男主帅、女主美、故事还可以;可是,这样的表演形式、这样的文艺台词、这样的镜头语言,真不太能用现在的眼光去欣赏吧?→ 中国电影博物馆影厅里的爷奶叔姨听见熟悉的歌曲旋律响起就跟着哼唱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