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有说法,给孩子起个平凡些名字反而可能让孩子走运,而如果一个女孩儿,起个“Precious”这么靓的名字,似乎此生运气就堪忧了,电影《珍爱》的主人公Precious正是如此,历经人生不幸,在黑暗的隧道似乎无望的蹒跚,整部电影给你的感觉很难说是“希望”还是“绝望”,但是这部稍不小心就可能滥情的电影,却平稳的推进,在你的心灵激起一阵涟漪,但是却很快归于平静,或许这也正是面对生活未知的苦难,我们应有的坦然面对的态度。
《珍爱》的故事其实并不好掌握,稍不留神就流于俗套,它看上去颇为“琼瑶”,典型的把人世间一切可能的苦难砸一个人身上。但是,导演以很人文的情怀讲好了这个故事,首先,她承受的苦难并不显得做作,根据我们多少了解的一些美国社会背景,反而可以理解这一苦难链条是多么的“顺其自然”。Precious身为一个身材臃肿的黑人,又生活在贫穷和混乱的环境中,她身上有着深深的自卑,片中有个细节,当她照镜子时,镜中显现的是她幻想的一个白人金发美女的形象,当一个人对自我从肤色到形象都不认同时,这种自卑可谓已经渗透骨髓。而被父亲强暴,甚至因此怀孕产子的经历,更是噩梦一般的加剧了她的敏感和自我保护,也就让她与人群更加疏远,反过来在自闭中,她的自卑只能不断加深。同时,她又要面对母亲的责难,Precious的母亲是片中一个重要的形象,某种程度上,她也是受害者,从Precious所承受的苦难,我们也可以想象这位母亲经历过的日子想必也是伴随则暴力和困苦,其身上也有着自卑和软弱,所以面对丈夫对自己女儿的暴行,她未能阻止,反倒绝望的将忿恨发泄在女儿身上,对其愈加粗暴,打击不断。可以说,在影片的开始,我们看到了Precious的现状,也几乎看到了她的未来,即变成一个她母亲那样的女人,自暴自弃,将曾经承受的苦难转嫁到下一代身上,影片很有节制的表现着Precious的苦难,并没有特别激烈的呈现,慢慢的,我感受到了Precious压抑的人生,希望渺茫,可期的只有无望的未来。
而影片在表现Precious苦难的同时,也有节制的表现了Precious生活的转机,而这种转机并不是命运的陡然光亮,而是对自我的重新认同。本片再一次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心态是多么重要,离开和出走常常是重生的开始,当在家中被母亲以高频率粗口打击的已经没有人形时,Precious在一个问题少女班一般的一对一选修班中获得了重拾生活热情的机会。在这类电影中,良师形象总是让人倍感温暖和激情,本片中,Ms Rain担当了这个角色,当Precious在生活的苦水中窒息时,是她抓住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在水面挣扎的双手,将她拽出水面。离开那个充满暴力,留有惨痛记忆的家庭,Precious与一些同样边缘化的少女一起,体会了人生的快乐,她不再沉浸于痛苦时光的白日梦中,而是真正的享受生活中的欢歌笑语。重新认识自己,找回对自己的认同,不再幻想自己是金发美女,不再拾起被父亲强暴的惨痛记忆,对于母亲歇斯底里的暴怒或哭诉也淡然处之,即使面临又一次产子,也坦然生下这个生命,并去爱他。这部电影正是这样淡淡的表现着Precious的生活变化,表现着一个女孩儿重新坦然面对生活的转变,所以,在这个前提下,最后的艾滋病悲剧都显得不那么悲伤,是的,这个看起来最重的一击,导演把它放在了Precious鼓起勇气之后,而她对之的态度让我并不觉得这是场灾难,而是为她的坚毅和勇敢感到欣慰。
这不是一部要表现生活奇迹的电影,贫民窟走出的百万富翁毕竟太少,而Precious那看上去没有完美结局的结局才更有励志意义,生活没有奇迹,有时候你需要的只是让它走上正轨。Precious的未来眼看就是她眼前的母亲,但是她做到了改变未来,改变人生扭曲的轨迹,回到生活的正轨上,哪怕有更多的人生风雨,也能以更平常的心境对待。片末,当胖胖的Precious抱着两个孩子,步伐显得有些笨重的走出民政大厅时,她的人生反倒显出从未有过的轻盈,因为,她懂得了珍爱自我,也就懂得了珍爱人生。
本片导演的节奏掌控值得称道,避免了过度煽情,更没有让影片滥情。而几位演员的表演更是集体出彩,除了Precious的扮演者Sidibe自然的表演外,更值得一提的是Precious母亲的扮演者Mo'Nique的表演,特别在她那暴躁、无礼、自私的长时间粗口表演后,最后一段,极具情感爆发力的倾诉,极其精彩,也难怪她是本次奥斯卡最佳女配最有力的争夺者。甚至,连曾以高票当选金酸梅影后的玛利亚凯莉都演得那么出色,素颜出演一个政府社工,表演更加生活化,却显得表演更加惊艳。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a8c808e94681f834b90e2d00.html由黑人导演李·丹尼尔斯(Lee Daniels)指导,改编自美国作家萨菲尔(Sapphire)的处女作小说《推》(Push)的电影《珍爱》(Precious)得到了美国最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的鼎力推荐,也如愿以偿获得了2010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及最佳女配角奖。我没读过小说,不知道李·丹尼尔斯在剧本中是否加入了新内容,但仅就电影而言,影片的情节、表演和画面用色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都名副其实,非常令人震撼。
主角珍爱是个居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哈莱姆区的16岁女孩,她肥胖丑陋,庞然大物的身形与肿胀得完全失去表情的面孔带给人的第一印象极其负面,简直不忍卒视。但看看她的生活及成长环境,又有谁还能忍心说出任何一句嘲笑的话?珍爱的母亲无业,靠领政府救济金过活,对她动辄拳脚相加,谩骂侮辱;生父则是母亲不知在哪交到的男友,行踪无定,即使出现,也只不过增加这个16岁女孩的痛苦——他强奸珍爱,让她生下两个孩子,还猥琐淫亵地说“你比你妈强出太多……”
我十分佩服珍爱的饰演者嘉伯蕾·西蒂比(Gabourey Sidibe),对这个首次尝试电影表演的女孩子来说,珍爱这个角色多么令人不堪啊。除了毫无人道压抑残酷的家庭环境,她还要因为相貌丑陋身形肥胖遭受街头男孩的欺侮,要因学习程度落后几近文盲而被迫辍学,要经历未婚生子,要经受疾病的打击,要被凶神恶煞般残暴的老妈逼迫着继续一条毫无希望的沉沦之路,带着智障的儿子和刚出世的小女儿永远挣扎在政府救济的泥沼里……
我简直无法想象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能面对那么残酷无望的人生现实,只能在幻境中逃避,只好在梦境中逃亡;但珍爱终于还是度过了这些看似不可战胜的困境,其原因并非全来自于外界,比如实施特殊教育工作的美丽女老师和对珍爱表示出了真诚关心的女社工,更为重要的,是来自珍爱自己内心的不肯放弃的毅力。这股强大的人生力量简直令人迷惑——从没经历过这些悲惨遭遇的普通人遇到些微逆境还不免叽叽歪歪怨天尤人,破罐破摔自暴自弃的例子俯拾皆是;究竟是什么能让这么一个几近绝境的孩子从泥沼中站立起来,充满尊严地走向新生?
是爱吗?珍爱的两个孩子是让她终于脱离母亲掌控的动因——她不要自己的孩子重复自己的老路,不要他们也生活在一个变态而畸形的家庭环境之中。但珍爱的母亲在生下珍爱之后难道就没体验过这种天然的母女之爱、血缘之情吗?她因缺乏情爱,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当作假象之敌,百般虐待,难道便可全归于愚昧或天性邪恶?
亦或是尊重?我个人的确更倾向于认同这种起于外界,但生长于内心的坚毅与尊严。歌星玛利亚·凯丽扮演的女社工是影片中我最欣赏的人物,她洗尽铅华,不化妆、不做作,素面出境,平视珍爱。这种既不盛气凌人,也不大慈大悲作悲天悯人状的平等视角让我想起了在广西山村支教的德国志愿者卢安克。在央视记者柴静对卢安克的采访片段中,他谈到过孩子们最看重的是一种真诚、真实的态度,一旦成人世界的目的性显露出来,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作祟,教育反成负面推手,使孩子们的性格发展走向暴躁暴虐的黑暗面。
这种平视的尊重,我觉得正是让珍爱积聚起力量走向曙光的最大推动力。它让珍爱在每一次被欺侮损害绝望的时刻,心底始终保留延续生命的小小火种。等到珍爱进入特殊补习学校,遇到亲切善良的老师瑞恩之后,知识与人之间的彼此尊重终才于点燃了她的生命火花,真实的奋斗取代了先前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可以改变”的信号则及时阻止了可能自暴自弃的滑坡,于是才有了影片结尾的全新珍爱——一个在逆境中自立自强的母亲,一个直面命运不肯低头的倔强青年。比较她的母亲,一个从被侮辱与损害境地的受害者演化而来的侮辱者与损害者,珍爱无疑是非常幸运的;但也同时让人不得不再次审视社会救助机制的方式方法,一种机械的、自上而下的简单物质援助,究竟是否会适得其反?
尽管《珍爱》只触碰了美国社会底层严重家庭问题的一部分,也并不能回答社会福利机制的无效盲区问题,我还是很欣赏影片直面社会问题的勇气,它让人看到了重重黑幕中的星星曙光,看到了崇高的人格、尊严,还有爱。
有些人藏了很多秘密,说出来能吓别人一跳。我想,这些人就好像是有些人藏了很多秘密,说出来能吓别人一跳。我想,这些人就好像是在隧道里,也许唯一一丝光亮只存于他们心里。于是,即便在他们走出隧道后很久,他们内心仍会与世人隔绝。
——《Precious》
故事讲了一个又臃肿又丑的黑人女孩珍爱,暴虐的母亲利用年仅16岁的她和她的智障女儿骗取救济金生活,同时她还遭受父亲的强奸,并怀有两个月的身孕。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珍爱都是以忍气吞声的方式默默承受着这一切:把失败的生活转化为极端的怨气发泄在女儿身上的母亲,强奸她的父亲,弱智的女儿,以及周围人们对于黑人的歧视。在那个永远阴暗和弥漫着恐怖气氛的家中,珍爱总是唯唯诺诺,小心翼翼的活着。即使这样,母亲也用尽各种手段蹂躏着珍爱。要么,就狠狠饿上珍爱一阵,饥饿难耐的她不得不去快餐店骗取一桶炸鸡腿;要么,就找到种种借口,让真爱一次性吃下很多垃圾食物。可是,她又能怎样呢?看到母亲躺在椅子上睡着,珍爱也是会为她披上毯子。她总要有家可回吧,至少家里还有母亲给她的爱的幻想,因为来自社会对于黑人种族的侮辱会使她毁灭的更加彻底。
在这样人间炼狱般的生活下,珍爱的梦想却是可以像巨星那样站在华丽的舞台上,在众人的簇拥中,与自己帅气的男友共舞。这与现实中的她不但要忍受外人的侮辱,而且还要忍受自己亲生母亲的讽刺和刁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当她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时,她美丽的梦境就会出现。现实中的痛苦愈是强烈,幻想中的华丽就愈是耀眼。在母亲的打击和讽刺下,珍爱完全丧失了自信心,她认为自己像屎一样一无是处,她渴望的得到一丁点真正的关心,真正的爱。这一丁点可以少到,向他奢望中的那样像一个正常人似的走在路上而不被欺负和侮辱。
再次怀孕又不肯说出实情的珍爱被学校开除了,她被介绍到一所一对一选修学校。在那里她认识了其他几个问题少女以及和蔼的新老师。第一堂课,可能是出于他们都有着被其他人排斥的缘故,地位平等的他们更容易接近和共处。珍爱第一次在课堂上发了言,并说出了自己之所以为自己取名"珍爱"的美好愿望,她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不再是空气。老师对她真正的关心,使他渐渐意识到曾经当作救命稻草的母爱的慰藉,其实是不存在的。在这里,她学会了单词,句子,写日记...在与他们的共处中,珍爱得到了温暖并慢慢的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在她一次大声念出她最擅长的童话故事时,她的第二个宝宝出生了。原来生活可以如此。尽管生活依然混乱悲惨,但,此时的珍爱在这仅有的爱的光环下,我们希望她至少是:痛,并快乐着吧。
出院的珍爱,决定肩负起做母亲的责任,将自己全部的爱赋予自己的孩子,她毅然决然的退学了。抱着一丝希望,她带着健康的宝宝回到了母亲的家里,母亲像往常一样坐在躺椅上看电视,借口想抱一抱孩子的母亲突然兽性大发,将孩子摔在地上。珍爱最后一道底线崩溃了,与母亲扭打在一起,并最终离开了。她决定远离以往的痛苦生活重新开始。
老师为她找到了可以依靠的暂时的“家”,可是母亲的到来,不仅使她得知患有艾滋病的父亲的死讯,还使她发现自己竟然也被感染上了同样的病。仿佛渐渐隐去的命运苦难的乌云,突然又碰撞在了一起,将责难的闪电又再一次指向了她。课堂上,珍爱悲愤的在日记上写到“为什么是我”后,对着朋友和老师痛苦地宣泄了自己压抑许久的无奈和怨气。
此片,最让我触动的是影片最后,珍爱与母亲坐在一起,母亲在讲述了她的父亲怎样在珍爱三岁时强奸她的过程后,喊道“谁来爱我,谁来爱我!”。此时,终于,我们明白了母亲种种的变态行为的初衷,她认为是珍爱抢走了本该属于她的爱。尽管我们蔑视这种以爱为借口的卑劣行为,但是我们不得不对她抱以同情的原谅。她也是生活的弱者,她的不幸又是谁的过错呢?她想用极其扭曲的手段抓住所有的爱:为了留住丈夫的爱,她可以纵容丈夫强奸自己的女儿;为了留住女儿的爱,她可以讽刺和贬低珍爱,目的是为了让珍爱认为母爱才是她唯一的依靠,哪怕这爱让她痛苦不堪也罢。
影片的最后,珍爱抱着她的弱智女儿离开了。我们相信,珍爱会把全部的爱献给她的两个女儿,她来爱她的女儿,她的女儿们来爱她。生活还在继续...
我讨厌胖子(所谓“胖子”是指体重超出“健康指标”很多的人,不是说比超模丰满一点就叫“胖”),个中有很多原因,其间亦有自我厌弃的成份在内。自打中学可怕的小胖时光后,总觉得人类不应该这样随意地对待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形象来损害自己的眼睛。
也许是出于这种自我厌弃,小时候我会针对体型比较大只的同学来欺负。重量级的同学仗着自己吨位在同龄人间做威作福的事,在我这种打起架来异常凶猛的人的成长过程中就从来发生过。伴随成长渐渐变得宽容一点,实质上是那种自我厌弃的情绪慢慢的消逝了。
难怪在印象中那些真正出身于幸福的家庭的同学们永远温和有礼宽宥,因为在他们长大的过程中没有被教会如何去粗鲁,如何去嫉妒,如何需要依靠凌辱别人来让自我感觉良好。这种不懂得,是一种求不来的运气。于是我希望他们永远不要懂得,待在水晶城堡里供人羡慕,让人发梦。
面对痛苦,所有人都有一套自我防御机制以保证自己死不去。逃避到白日梦是其中较为常见亦普适的一种。告诉自己说我将来长大会变成非凡人,会拥有这世间的一切,会变得美貌兼且智慧,会变成那些我正在羡慕着的人那样优雅而从容,永远善良温柔。抱着这样的白日梦想,可以熬到长大的时候。
可即使是这样的抵御机制依然是有个极限的。有时候拍拍尘土站起来笑笑说“没事”,并不是因为坚强,而是总想着自己远远不是世界上最惨的那个,有多少人甚至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安定的生活,依然活得好好的,一点点小事没有哭的必要,这个世界远比传说中狗血。然而就是在如此狗血的世界中,Precious仍然狗血得让人无法像模似样地点头说“我懂的”
我们不懂的。坐在电脑前面啜着咖啡码字偶像望一眼巴黎春光明媚的人不可能懂得一个十七岁生活在纽约最差的区之一(Harlem应该是黑人聚集区吧),被亲生父亲强暴而生下两个孩子——其中一个还是蒙古儿,因而遭到亲生母亲嫉恨,被学校开除学籍,肥胖且半文盲的女孩。我一开始甚至天真的想“这不可能是她的亲生父母吧,一定是养父母吧”。然而那个用平底祸砸她的头,揪着她的头发殴打她,甚至要求她为自己做XXX服务的充满疯狂的怨恨的女人就真的是她的妈妈,那个大开着房门一把扯下她的内裤一边XXX一边还说“你比你娘强太多”的ws男就真的是她的爸爸。Precious出离想像的惨,简直惨出了一种境界,一种凡人不可能懂得只能在某个瞬间为她掬一把同情泪的境界。
也正是因为深渊之黑不见底,这个依靠白日梦来熬过少女时期的女孩那一点萤光才显得夺目。我超爱那些白日梦的场景,很像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些。可是我不喜欢那些温情的部分。也许电影是想告诉人们说无论是多么的绝望,人间永远有真情有希望。但这并不是事实。希望和温情不是开架量贩的药妆。与其欺骗那些不懂的人,何不说出真相呢,说社工中也有冷酷无情的人,说老师中也有以sm为乐的人,说同学中也有心理bt的人。既然挑了那么一块黑布,硬要在上面拼出彩虹未免勉强,我宁愿只见那一点萤光自己挣扎,即使最终被黑暗所吞没,那也是属于Precious自己的故事。
虽然我不懂得,但是我相信即使只有Precious一个人,她依然能长大。只是可能从此不懂得什么叫做爱,怎样和人群相处。那将是个真正残酷的故事,就像打针一下,一筒子扎下去,肌肉酸痛得喷泪,但有一种微妙的甜蜜感混合其中。美国人不喜欢打针吧,他们更喜欢巧克力,苦的目的还是为了甜美。
主角Gabourey吃香在她的长相和身材,其实全片她没有做什么表演——也没法要求她去演出Precious的内心世界,她肯定没有经历过甚至可能根本没有想像过,再加上缺少社会阅历,即使要去“假装理解”也实在太勉强了。她只是“存在”在影片中罢了,不过这样的“存在”也就足够了,因为观众大部分也没有经历过甚至不能去想像那么残酷的生命。倒是演她妈妈的Mo'Nique有一种演出的真实感,怨妇大家都见过的,她把自己是“母亲”这样的角色抽离掉了只演出怨妇的部分,是一种很聪明的做法。而最后一场戏的爆点实在精彩万分,堪称哭戏的典范教程之一——如何依照人物的背景性格所处的时间地点而做出一场逼真的哭戏。洗尽铅华的Mariah Carrey反倒显得比较年轻而且漂亮,有种孩子样的感觉,不知道为什么她说“不不不,我想知道你觉得我是什么颜色的”这句话颇为真心。Paula Patton很美,但是老师这个角色被设定为一个暖源,角色本身甚至不如那班学生来得清楚,有点模式化罢了。
这部戏在法国的分级是int-12,因为语言与暴力的缘故。反正都把天真弱小的心灵排除在外了,为什么不索性再真相帝一点,再残酷一点——也许是我自己太不相信救赎这种事吧。
黑胖丑,被继父强奸,二次怀孕,被勒令退学,感染艾滋,被母亲折磨...打击无休止地来,她却活得比无病呻吟的我们还要坚强.
这个老妈绝对是拿奖的料!一句一个脏字儿!
万物都是宇宙的礼物.黑暗中仍有红色在飘曳闪动,只是它过于飘渺轻盈,不是轻易就能够抓住.如果不去苛求形式上的完整,或许更能保持完整的意义.对外界的迟缓与漠然也可以解释为对所注视的专著.可以解释为有如接近神邸般的支柱其他都无关紧要.而无论这个支柱过于飘渺或者限于幻象.生活即便充满了磨难也依然
看到珍爱的遭遇,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没说像她那么惨,但是在暴力和粗口的环境下长大,杯具呀,这是我和阿珍的惺惺相惜~
她妈演得好
这操蛋的生活。
选题很audacious,但处理的有些kitsch并用了太多stereotype和俗套。相比之下,The Wire的对相同问题的处理要现实得多、elegant得多。但鉴于诸多演员的出色表演,还是给5星好了。
Precious have a dream.有些人就像身在隧道里,一丝微弱的曙光仅仅存在于他们的心中,但就是这一道微弱的光芒,在生活的苦难与残酷中仍是令人不无动容的希望、爱与尊重。平实有力,触动颇深。不得不赞叹莫妮克饰演的暴虐母亲,大段大段的饶舌咒骂与最后的忏悔,都太精彩了。PS:09年最设计感海报之一。
《黑暗中的舞者》+《回文》,典型美国独立制片范儿的片子,1987年的黑人社区故事。然则我觉得今年它要悲剧,女配呼声比较高(Mo'Nique也就是最后一场戏极牛逼),最多也是6中1。然则竟然有Mariah Carey !牛逼~
很多地方让我难以想象,但绝不只是心灵震撼这么简单,现在想来,即使我们看过这些电影,激发出一些怜悯,受到了一些鼓舞,但是很多时候都是转瞬即逝,在这样一个忙忙碌碌的时代,我们的感动已经很难走上永久这条道路,更何况是付诸于行动,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
年度惨片。。。
最佳女配角一定是莫妮克啦...
电影通过大量主观镜头讲述了一个黑人胖女孩与绝望生活抗争的故事。故事不错,演员很棒,剪辑也很好,特别是片头那场强奸戏,仅仅数个镜头却极具视觉和情感冲击力,片中幻想与现实的几次剪辑也颇有亮点。然而摄影有几次画蛇添足的失误,全片过多的旁白和配乐也是弊大于利。
很不错,不觉得励志,不觉得煽情。特别喜欢其中的一段台词:“爱没有给我任何好处。爱殴打我,强奸我,骂我是畜生,让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让我恶心。”
8/10。gay导演天下无敌,男人的影像创造力,女性般细腻敏感的内心,尽管是畸形人生遇上精神导师的励志俗套,可那些性侵引起床板弹簧的压动、油锅煎炸、猫跳下桌、闷热体液的混乱感,昏黄逼仄的污浊环境,对全家福和走入黑白银幕的幻想寄慰,母亲饭来张口、砸电视追打及片尾自白,着实给予黑洞般震憾。
我不黑不胖会读书认字父慈母爱没有智障后代HIV呈阴性 我才该珍爱人生
很难说Precious的困境有什么实质上的改变,她虽然摆脱了母亲的压迫,却依然没有工作,要照顾孩子,还患上了艾滋。也依然看不见明天的方向在哪里。没有意外的奇迹,真正改变的是人物自身。在这个过程中,Precious最大的成长,是学会珍视自我的价值。
珍爱她妈的大段rap听起来真过瘾.....收起你们居高临下的怜悯和幼稚可笑的慨叹吧,你看到和感到的从不是真相,真正的黑暗永远不会见光
3.5,牛姐在电影里面的造型疯狂颠覆我,歌手一个样,表演一个样,里面的造型我爱了。表演秀,两位主要的黑人演员都在后面的两场哭戏贡献了教科书的表演,特别是妈妈的演员,念词能力太强。导演很不错,实体化了女主的内心世界,可视化的操作削弱了现实主义,让这种本来卖惨的题材有了一些超现实主义的元素,好看了一些,但是过于强调女主内心,其他的女性角色好像就失去了言语,可能塑造再多一点的女性能更好突出主题吧。
被嫌弃的“珍爱”的一生。“有些人藏了很多秘密,说出来能吓别人一跳。我想,这些人就好像是在隧道里,也许唯一一丝光亮只存于他们心里。于是,即便在他们走出隧道后很久,他们内心仍会与世人隔绝。”2009圣丹斯独立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观众选择奖;2009第34届多伦多电影节“观众选择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