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拼爹时代,把根留住——关于《和你在一起》
陈凯歌先生拍了许多国际大片,但我最喜欢的却是这部不太出名的《和你在一起》。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小春的孩子,在刘佩琦饰演的厨师父亲的全力支持和艰苦支撑下学习了小提琴。孩子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拜了陈凯歌饰演的一个名教授为师。教授选择了小春参加小提琴大赛,但小春深切感受到了教授圈子对穷人孩子的歧视和漠然。后来,小春从教授口中得知了自己原来是厨师父亲领养的孩子,自己学琴是因为被遗弃的时候身边只有一把小提琴。小春于是决定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程,选择留在“父亲”身边。
在这个“我爸是李刚”之后还有“我爸是李双江”的时代,父亲已经不再是罗中立那幅画里的一脸皱纹,没有人愿意像曾经的摩罗一样挺直腰杆说一声“我是农民的儿子”。亲情已被置换为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当那些官二代富二代震天价喊“我爸是XX”的时候,他们根本不会明白父亲二字的分量。小春没有选择教授而是选择了父亲,正是因为小春知道这两个字的沉重——这是你的根本,也是你人生的重量所在。它不是官阶,不是财富,它就是血和肉里的那一份温热。它不能给你荣耀,而只能让你去荣耀它。小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达成了父亲的心愿之际激流勇退,不必再得到更多。是的,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忘本。这个时代的人们更愿意向前看而无暇顾后,但在我们一味地为要到哪里去而困惑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影片中小春演奏的曲子是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曾与某姐讨论过这部片子为什么要用这个曲。我觉得老柴的作品有一种对脚下的土地的深沉的爱,不管它是多么贫瘠,不管承载了多少苦难。慢乐章里的俄国民歌像是一个守望者,而小春演奏的快板乐章更有一种俄罗斯人自强不息的坚持劲儿。这也和小春的遭遇十分神似。不愆不忘,大爱无疆,脚下的土地永远值得你去爱和坚守。
2 ) 选择
一个养父,一个养子,被一把小提琴联系在一起。
为了完成刘小春生父母的愿望,对音乐一窍不通的刘成,将毕生的心力,都倾注在刘小春身上——他想让他成功,在国际舞台上用小提琴演奏出最美丽的旋律。
一个江老师,一个余老师。他们是对音乐持不同看法的两个人。
江老师生活潦倒,但却对音乐投入了真正的感情。他对刘小春说:“学琴一定要开心。如果你不开心,就不要学琴。”
余老师事业成功,桃李满园,可越追求富有感情的音乐本身,他就越加发现,其实他身边的音乐,全都没有情感。
一个交际花,一个处于青春期的敏感小男生。她美丽动人,玩世不恭,而他却恰恰被她的特质所吸引。
被坏男人欺侮玩弄的坏女人莉莉,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最开始只把刘小春当成一个小随从,然后变成朋友,再然后成为他的知己。
“只有他是真对我好!”当得知刘小春把小提琴卖掉为她买了昂贵的大衣,莉莉毫不犹豫地四处借钱赎琴,甚至跑到余老师的课堂上,恳求他再给刘小春一次机会。
几条不同的故事主线,纷纷缠绕着同一个秘密:刘小春不是刘成的亲生儿子——这一事实刘小春本人并不知道。
而电影最终要刘小春做出他自己的选择:是要功成名就?还是要父子深情?
对于音乐,我觉得影片中的江老师和余老师都是好老师——只不过类型不同。
江老师显然是偏重感情在音乐中占的成分,他本人,也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爱的人。他爱生命,养了一屋子猫咪,把它们当成自己的伙伴。他也爱人,爱他们自由自在的样子,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不爱音乐却要被逼着学习音乐,那还不如不学。
余老师很多人觉得他行事卑鄙,可他就不是好老师吗?也未必。他可以教学生很厉害的演奏技巧,他对音乐的热爱别人也都可以感受到。他善于发现学生感情世界的波澜——别忘了,刘小春的曲目,是他选的,主题是“感恩”。
余老师唯独同江老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热爱音乐甚于爱人,所以他追求的音乐中的感情,虽然初衷真诚,但最终,仍旧不免流于空洞。
是要能使你功成名就,但却感情空洞的音乐;还是要最终父子团聚,但很可能此生此世在音乐界再无出头之日——如果你是观众,你会做怎样的选择?
电影的结尾,刘小春在火车站前厅为父亲独奏……这是本该在比赛时演奏的曲目……
感恩……澎湃的弦音中,掠过一幕幕发生在很多年前的场景:那个时候,一个年富力强的男子,怀抱弃婴,在火车站中疯狂地寻找着孩子的父母……
而这个孩子长大了,他知道,只有眼前这个男人——这个虽不富有,但却愿意为他付出一切的男人,才是他真正的爸爸。
一曲终了,你会不会也和人群一起鼓掌?还是,你的眼角边会闪动着泪光?
3 ) 《钢的琴》与《和你在一起》两部电影对比
两部电影出品时间前后相隔十年,都是讲小人物为理想在现实里挣扎,普通父亲强撑一片天让孩子学琴的故事,前者做琴,后者学琴。《钢的琴》里的父亲下岗后又妻子又跟有钱人跑了,为了让孩子能够继续钢琴梦并留在自己身边,买不起钢琴的父亲拉来一帮人马,倾尽全力打造了全钢的一架钢琴。《和你在一起》里的父亲,当年在火车站捡到一个弃婴,弃婴身旁有一把小提琴。父亲刘成认为这是命运的安排,执意把孩子拉扯大并培养成一名琴童。为了让孩子成功,带孩子到北京拜师学艺,孩子先后被大城市的炫目迷了眼,在最后时刻放弃参加比赛的机会冲到火车站为父亲演奏了一首柴可夫斯基D小提琴。
两部电影各有千秋。就叙事手法而言《钢》更炫,从感染力来讲《和》更胜一筹。
1、立意相似
《钢》中偷琴、做琴、终止、继续、完工,成为一条主线。侧重讲怎样做钢琴,把做钢琴中“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的过程进行了充分的演绎,给打造钢琴抹上了浓笔重彩的悲壮。现实与理想的冲突,集中表现为小圆父母亲之间对于小圆的争夺拉锯战。钢琴则是法码。小圆父母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小圆爸下岗后凭力气勉强户口,小圆妈改嫁给一个卖假药的。虽然小圆爸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真的打造出了一架钢的琴,小圆坐在钢琴前却是一句怀疑的话“爸爸,这琴能弹么?”小圆爸到底输给了小圆妈,没有打赢这场战争。理想主义到底又一次在现实面前败北。
《和》侧重讲怎样学琴。小春对音乐的热爱经过三个阶段:最初源于对母亲的思念,父亲说那是母亲留给他的遗物。于是背琴和父亲来北京拜师。第二阶段是江老师传导给他的理念,不能为了母亲而拉琴,而是有了音乐会觉得生活很美好。小春在这个阶段真正爱上了音乐。第三个阶段是余老师用小春的身世点拨他,要懂得感恩,音乐不是炫耀技巧,而是要融入感情。随着小春在火车站为父亲拉响一曲老柴,剧情推至高潮,小春站在一个比音乐比赛更为广阔的舞台上,伴着感恩之心完成了演奏,真正爱上并且理解了音乐在自己心中的份量。
两位老师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江老师是理想主义者,音乐理想被现实空间挤压到破旧小屋里。现实主义者余老师善于攻心,在这个社会上如鱼得水。林雨与小春最后也分别做出了各自的选择,一个耍心机,在比赛前大打心理战术让小春主动退出,一个放弃比赛选择去车站为父亲拉奏一曲报答父亲,做江老师一样的人。
2、三角形的人物层次结构
有趣之处在于,两部影片的人物构成也很相似,都存在一个三角形结构:父亲——孩子——类似于母亲的女性角色。这种角色的安排也许都是出于同一种思路:母亲角色的缺位,让孩子对于音乐有了更为强烈的依恋与更为敏感的心灵,同时也在剧情中强化了戏剧性,凸显了父亲在孩子的音乐道路上的决定性作用。
《钢》中秦海璐所饰的角色简直是熠熠生辉,从形象塑造到表演两个层面,都非常生活化与立体丰满。《和》中的莉莉这角色当年看的时候真是没搞懂她到底是干嘛的,现在懂了,不过这类角色如今也显得太过时。同时有些单薄与脸谱画。如今再想找到一个傍大款又心地单纯到有点弱智的小姑娘只怕就难多了。于是在今天看来显得更为很脱离现实。这两个角色也都有可爱的相似之处,都是不懂得计较细枝末节,因为爱情而神魂颠倒、迷迷糊糊的小女人。《钢》中的小女人继续爱情,《和》中的小女人走出上当受骗的爱情重新开始一种本真的生活。无论是继续还是走出爱情,她们的迷迷糊糊,都是面对现实生活所做出的一种消极抵抗——像《钢》中小圆的母亲那样嫁给一个卖假药的,像《和》中小春的亲生母亲把孩子扔在车站,都属于现实的选择,这种选择无可厚非,甚至在现实中实在是太多,多到我们已经懒得去再看一眼,然而为了爱情或者为了理想而迷迷糊糊的小女人反倒更为可敬可爱。扯远了,但秦和莉莉真的让我联想起那个怡红院里人来疯又率性而为的芳官童鞋。
《钢》与《和》的父亲形象倒很相似。都是不肯在现实面前低头,把理想拱手交付出去换的人。这两个角色都塑造得很成功。很爷们。
小春和小圆两个角色就天差地别了——这也是我认为《钢》的弱点之一。小圆的戏自始至终没有充分展开,只是作为彻底的陪衬,简直就是道具一般。她对父亲制琴的过程基本上没啥主动的交流,坐到钢的琴面前也没啥感动,于是钢的琴的制作过程中,她就像个局外人。这种核心人物与剧情的疏离让我很惋惜。本来在这个环节上是可以稍稍展开,并且可以很出彩的。当然,《钢》也刻意在试图表现一种粗线条的生活方式。所以弱化了这些细节。
小春的角色由唐韵饰演,这个小男孩的表演简直是精彩绝伦!他现在师从一位钢琴名师继续学琴。他的表演张弛有度,那份对美女姐姐纯真的懵懂像极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孩子脾气的任性、因爱音乐而滋生出的高傲率真又表现得相当真实。最后一场在火车站的表演挥洒自如,真挚、投入、自然。
此外,《钢》的表现面比《和》更为宽广一些,是一组社会底层人物群像。这群江湖好汉在一起喝酒称兄道弟甚至造钢琴,让我想起列宾一幅画《查波罗仕人写信给阿波罗王》。这群好汉不是在造钢琴,而是在为小圆爸打抱不平。他们不是在完成工程,而是在挑衅现世功利的价值观。他们明知这件事情之荒诞,但也是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用自己的行动来刻意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厂子解散了,他们从此沦为社会底层,但手艺还在,自己仍是集体的一员,而没有被这个社会遗弃。炼钢琴的地点也很有讽刺意味,破旧的工厂大门打开,一群曾经的主人气宇轩昂的走进去,完成一项伟大而光荣的使命。
3、配乐
《钢》的配乐一响起就把我逗乐了——俄罗斯的柳别乐队,我很喜欢。沧桑沙哑的嗓音正好给一群江湖好汉鼓劲的。此外很多桥段的配乐都极其富有喜感。比如苏联歌曲(一片黑暗中小圆爸独自拉奏《山楂树》,工厂大门打开,秦海璐走来靠着小圆爸,后者回头说“我终于可以娶你了”)、老掉牙的情歌、打造钢琴中的配乐及镜头切换都很精彩。这给影片披洒上了悲壮色彩。属于小圆爸那群好汉,包括那位工程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工厂正如他们逝去的青春一样变得残破不堪,那象征国企辉煌的两顶大烟囱终于也被炸掉。那个国营老厂子的辉煌时代就这样被埋葬,他们是唯一一群围着墓地唱挽歌的人。葬礼结束,生活还得昂头继续。
《和》中的配乐我就更外行了,我说不出那些曲名,总之是觉得每首都很贴切的。
《钢》中的配乐更喜感,就感染力及与剧情的融合推动而言,《和》更胜一筹。看到片尾又不掉泪的,I服了YOU。按说我泪点不太低。《钢》的结尾稍显苍白无力。那个小女孩坐在钢琴面前之后的配乐太过平淡——导演是刻意要用平淡来表现这件事情的悲壮——理想主义到底被现实主义所打败,小圆爸倾尽全力也没能扳回败局,用尽所有努力最后换来的仍然是一个零。不过这个作为电影结局是否该表现得更有冲击力一点呢?能否让这个零更具有份量些呢——哪怕它仍旧是一个零?!
4、叙述语言
作为十年后的电影,《钢》的叙事语言更出彩,很多逗贫嘴片段具有喷饭级别喜剧效果。《和》的对白稍显僵硬。十年间电影语言随着生活层次的丰富而丰富起来。显然小春当时所处的环境也不可与小圆相比。这个只能说是十年间社会变迁造成的啦。
5、影片画面
《钢》的影片拍摄角度、色彩更为饱满与丰富,特别是在破旧厂房的背景下更具有油画感。《和》的背景是老北京四合院,像是水墨画。
写累了,就写这么多吧,反正外行,纯瞎看的。理想主义的悲壮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4 ) 在性的觉醒中寻回失落的母爱
《和你在一起》这部影片,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讲父爱的故事,但仔细推敲,才能发掘出隐藏在父爱掩盖下的感情纠结,那就是刘小春对性扭曲的认知到被真正的母爱唤醒。在刘小春的心底,恋母情结极其严重。本片中并未出现刘小春的亲生母亲,但可以说,刘小春有两个母亲。一个是莉莉,一个是刘成。
要想弄清楚这一切矛盾的源头,还要从影片中无处不在的性别符码来解读。刘成是一个男人,为什么却说是刘小春的母亲呢。首先,刘成在整个影片中的所作所为,从正常的性角度分析,织毛衣,上厕所时偷听别人说话,做事的方式以及态度都像是一个女人的正常行为。其次,导演刻意在影片中安排了几次暗示,暗示刘成作为女性的符码。一次是开头,刘成和小春刚到北京,摄影机从低角度仰视地拍摄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像一个个坚挺的男性生殖器。接下来一个镜头,就听到刘成嚷道:“我要上厕所,憋死我了。”然后是刘成捂着裤裆寻找厕所的画面。这里很明显地把两种性别经行对照衬托,以高楼大厦为代表的男性在社会中占据着极度重要的地位,昂首挺胸。而以刘成为代表的女性在社会中处于落魄和尴尬的地位。还有一次是在洗澡堂里,几个裸着上半身的男人围成一个圆圈,把只露个脑袋的刘成围在内。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这是明显的性别暗示,暗示刘成代表了女性的地位和处境。由以上几点可以清晰地知道,刘成在整部影片中扮演着母亲的角色。
刘小春对待性的认知,一开始处于禁忌与窥视的状态。因为母亲的缺失,小春只和有些传统保守的父亲住在一起,所以小春是极度渴望了解异性但又被压抑于中国伦理道德和父亲管教的束缚,他把那份猎奇深深地压在了心底。小春在影片中13岁。这是一个很不寻常的年龄。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期来看,13岁是两性期的开端,此时期个体性器官开始成熟,生理上与心理上显示出明显的变化。从此以后,性的需求转向异性,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影片中也多次对小春性发育臻于成熟进行暗示。比如进入少年宫时,他迫不及待地跑入圆拱形的门洞。以及他在一个个还不是很高的石柱上跨越。在13岁的他的眼中,了解女性,观看女性是一种禁忌,但强烈的好奇心和逐渐蓬勃的男性欲望又迫使他不得不去了解观看女性。两种观念碰撞摩擦,以至于小春对女性的身体产生一种扭曲的窥视欲。影片中多处细节对此进行描述。女性身体的照片被他偷偷地藏在曲谱本里,因为父亲看不懂曲谱一般也不去看,所以,曲谱本成为他心底的隐蔽森林。他拿黑色的笔在女人的脸上身体上任意描绘勾勒,以及抱着曲谱本撒尿,正是他对女性的一种扭曲认知的生动体现。
刘小春对待母亲形象的错误定位,导致错位且畸形的恋母情结。莉莉是一个依靠男人生活的女人,打扮得性感妩媚。网袜,短裙,大波浪。这一切的女性气息都让小春深深着迷。影片中刘莉莉第一次登场就是以小春的主观视角出现,是莉莉性感的腿部特写。在古今的电影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是从头到脚来拍摄女人,那这个女人是个良家妇女;如果从腿部再往上拍摄,则代表这个女人不是省油的灯,多半是妓女之流。而在此处设计这个腿部主观视角的特写镜头,却含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小春对女性身体的渴求与窥视。在与莉莉的邂逅与交往过程中,小春逐渐产生对莉莉的依赖,对莉莉现状的同情。尤其是在那次和小春假扮母子的恶作剧似的玩笑后,莉莉身上掺杂母性与女性的特质,深深地植入小春的心底。复杂的情绪在小春的心理层层晕染开来。莉莉之于他,既有女性身上的性感柔美,同时又有母亲身上的善良体贴。小春对于自身形象的定位也因此而变得模糊不清,既有大男人似的胸怀来保护弱势女性,又有小男生面对母亲似的乖巧顺从。
小提琴,这个在影片开头就一直出现的道具,实际上是母亲身份的代表。
小春得知刘成没商量地就换掉了江老师,他极其气愤且不解,以报复的方式,把小提琴卖掉,为莉莉买奢侈的大衣,反映了彼刻小春对莉莉母亲身份的认同,对刘成的误解。那时的小春,还是一个在性的道路上迷途的孩子。他徘徊于女性和母性,对莉莉和刘成母爱的疑虑之中。
在心底的关于性的秘密被揭穿撕碎之时,小春对于性的隐秘禁忌毫无保留地被刘成一片片摧毁。在愤怒的同时,小春也突然开始觉悟到什么。
知道了身份的真相,小春切肤地体会到刘成的艰辛隐忍,他终于懂得,真正的母爱是十几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是不在乎血缘的亲疏视如己出,真正的母爱就在他的身边,可他却未曾察觉。当小春放弃大赛不顾一切地抱着小提琴跑回刘成身边时,他已经给了观者最终的答案。
纵观整部影片,每一寸光影的设置,都饱含深情。金色的光晕勾勒出一幅一幅动人心弦的画卷,喝着优美婉转的小提琴旋律,奏成了一曲曲青春的成长之歌。
泰戈尔曾经说过:“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最需要艰苦的练习。”
刘成陪伴了小春迄今为止的全部时光,这个近在咫尺的人,萦绕不断的爱却往往令小春忽略搁浅。直到他懂得小提琴曲不在于熟练,而在于感情的投入。一回头,峰回路转,越过重重迷途,他终于寻回了失落已久的母爱。
5 ) 好的电影
我认为好的,吸引人的电影,有两种,一是场面浩大,制作费好高,那种电影像瀑布一样,一泻而下。
还有一种是像小溪一样,静静地淌着,一直在我们的心头萦绕。
《和你在一起〉,就是一部小溪似的电影。 而且一直在我心头流淌着。
我喜欢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一电视它让我认识我的父亲。
这电影是一个父亲的故事。
看完电影后,我已泪流满面,我只想说:
父亲,我爱你!
6 ) 子弹、枪和情感、琴弦——再看《和你在一起》
子弹、枪和情感、琴弦
——再看《和你在一起》
导演: 陈凯歌
主演: 陈红 王志文 程前
上映年度: 2002
影名: 和你在一起
语言: 中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imdb编号: tt0332639
又名: Together
昨晚又不好意思地温习了一遍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脉脉人间情感直入人心,陈导在这部片子中,几次将音乐与世俗生活的场景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了一种相孕相生的谐和美。音乐在这部片子中显出其本质上的高贵,它没有脱离生活,而且来自贫贱却不卑微的下层生活,它像主人公刘小春那样,成长并忧愁着,却最终以情致胜。
剧中有一段对白,十分有意思,陈凯歌饰演的俞教授对他的学生林雨说:
“都对,就是不好。音乐里没有感情,就像枪里没有子弹,没有子弹怎么击中别人、征服别人?世界上唯一不能赠送的就是感情!”
恰恰这段话摘抄在我的小笔记本中,上一次浙江艺术学院的张铭教授在讲座上讲过这一段,我着字着句记了下来。他还讲到过李传韵,如何凭着刻苦努力坐上美国交响团第一把小提琴的交椅。他曾说过,检验一个小提琴手有无真功夫,让他演奏一曲巴齐尼的《妖精之舞》即可。我听过此曲,帕尔曼也曾演奏,声情并茂,将琴弦与灵魂完美的结合,以飞快而精准的拉、拨、跳、滑等技巧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李传韵客串了音乐家汤融,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出现在镜头上。音乐家背后的辛酸与勤勉在俞教授的寥寥几语中尽现,事实上是,绝大多数有功成名就的音乐家背后隐藏的是一部几近扭曲的“变态”屈辱奋斗史。有看过另一部澳大利亚影片《闪亮的风采》的朋友,一定不忘主人公十几岁登台演出,为了夺奖,在父亲的逼迫下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最后闹得精神分裂。学琴的孩子苦吗?大约也是苦中有乐,当他们背着琴箱在大街小巷穿进走出的时候,那是一种优越身份的象征。在中国大地上,人们总是注重身份,而忽略实质。而陈导在片中,就一针见血:音乐没有贵贱, 只关乎人的情感!
先不说刘小春从小镇跟着父亲到北京拜师学艺的艰苦过程,从他身边反映出来的这个社会来看,虽然每个人在地位上有所悬殊,但在他们身上反射出的光芒都是有关乎感情的。比如陈红饰演的莉莉,她身份地位不高,甚至引得一些观众对其职业的厌嫌,但她对刘小春的感情是真挚的,就如同姐姐对弟弟的那种情谊,特别是她身上包裹的五光十色被这样一种纯情摧毁后所表露出来的脆弱,是其内心深处情感的外化。她叫刘小春来拉琴起初只是充当一种个人生活的气氛点缀,而后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对自己那种母爱似的感情依托后,她对音乐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崇敬”,某种意义上来说,刘小春教会了她心灵的净化和蜕变;再比如刘小春第一位老师——王志文饰演的江老师,表面上看来是一位邋遢不修边幅的穷酸知识分子,但其对大学时期一位女同学的恋情至今仍深埋心中,愧不当时向其求爱,他给刘小春说的最后几句话是:我可以教你学琴,但是不能保证你成功。他对刘小春的爸爸刘成易师学琴的做法虽有不甘,但不得不自愧弗如,不能因为自己对孩子的感情割舍不下而耽误了他的前程。说明他是一个有良知的人。
演员中,我很喜欢唐韵扮演的刘小春,据我了解他从小学琴,和主人公有着同样的经历,而今他师从陈美的老师林耀基,向着更广博的艺术领地大步挺进。难怪在影片中他拉琴的神韵那样逼真,原来都是真的,陈凯歌虽对其演技上没有过多的要求,但仍然觉得他那种纯真的表演才更贴近现实。刘佩琦是我在大陆演员中较喜欢的一位,他的表演融朴实与真挚为一体,常常将生活中那些平凡人物演绎得栩栩如生。
除开演员们的表演,单从故事情节看似乎并没有什么特色,甚至有点老套,这种情节的铺设有点讨好观众的胃口。中国观众最喜煽情,八十年代老是围绕“弃婴”、“知青”等题材来展开,现在煽情改变了方向,不单单是电视剧电影了,而改投“选秀”门下,让观众近距离地接触活生生的现实。在影片的最后,那个“秘密”总算是被点破了,刘小春是个弃婴,在车站被刘成捡来,因为身边放置了一把小提琴,便从小让他学琴,不负丢弃之人的心愿。陈导的表现形式可圈可点,他把这一段用时空交错的手法拼接在一起,现实采用全彩,而回忆采用淡彩,两者有机的融合一起。此时老柴的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的第三乐章轰然响起,音乐的急遽跳停产生的那种震憾美是无法比拟的。本来第三乐章欢快、活泼,极具俄罗斯特雷巴克风格,展现了当地人民节日欢庆的场面,而在此处它恰好的反映了刘小春对刘成那种泉涌喷薄的感激之情。刘成13年前在车站抱着襁褓中的刘小春四处呼喊的场景沉浸在低幽美妙的旋律中,而刘小春找到正要在车站匆匆离去的父亲为他演奏这一曲时,陈导将两个场景结合得十分完美,一个是比赛现场的宏大气势,一个是车站里沉浸在浓浓离别之情的独奏,像是烘托,更是对比,只有懂得感情的人,才能完全的占领观众的心。陈导的聪明,恰恰是他将舞台与人生与现实结合在一块儿,令古典音乐显得不那么生硬刻板,而成了一种真正的大众艺术。他把艺术透过镜头强烈的反映出来,尤如在观众心中挥舞着巨锤,当音乐结束,镜头一下子暗了,停顿了三秒钟又缓缓亮起来,这一处理使整段激昂的情绪得到了小小的停顿,仿佛整部影片也随之呼吸了一下,观众也暂时缓解了一下自己闸泄似的感情。
凡是真正懂得把观众情绪调动起来的影片,下过一番苦功的影片,都是好影片,因为它本身就是一把琴,颤动着艺术的灵魂与性情,或者是一把枪,装满子弹,征服你,或者我。
8月11日
陈凯歌在进入商业时代前留下的最后一部小片(薛晓路编剧)。配乐不加节制,煽情用力过猛,但是依然有非常真挚的部分。对我而言,陈红的角色塑造得有些令人生厌,剧情的进展也太过顺利,不过这个故事的着力点并不是音乐梦想,而是父子亲情。最后二十分钟的平行剪辑很见功力,成功构筑起电影的情绪高潮。
其实这可能是我看过的第一部陈凯歌,电视上放的到结尾小孩找回来在老师面前拼命拉琴的时候就哭了,片子里这种少年人的“我偏要勉强”真的是很动人啊,在我还懵懂的年纪里已经隐约能认知到的道理……那会片子里我唯一认识的人只有程前,因为看过很多正大综艺= =
非常喜欢的一部片子~
完全是剧情取胜,很久不见的令人感动到流泪的大陆电影~~
大赞这部片,让我对陈凯歌一直心存理解。他也拍过这样经典而朴实的片子,他也曾有赤子之心。不过,无极之后,我权当他去了另一个世界。
很一般的片子,陈凯歌只有《霸王别姬》《边走边唱》《黄土地》和《孩子王》拿得出手,其他全是烂片~~~
陈凯歌拍的最后一部好片。
一部需要北京艺术圈艺考朋友在旁解释,解释为何考艺校比高考过独木桥难,方能看懂其中门道儿的片子。一部需要文艺青年在旁解释,方能明白陈红在孩子心里的存在,他长胡子了,她是第一个作为女性进入他生命的人,他将母亲姐姐情人爱人的所有幻想都放在了她身上。个人十分不喜欢最后结尾,又是强行上价值观
最后的交叉剪辑还有点小感动,但是实在不理解男孩三番五次的作死,放弃上升通道是要干什么,表达对父亲的爱?!(陈红可真漂亮)
结尾小女孩讲的话好深奥好复杂好索隐好素质教育。。。
中规中矩的结构套路,起承转合按部就班。结尾还是挺好的没有落入俗套,如果是韩国电影爸爸肯定又在比赛前终于瞒不住自己得了绝症的秘密。反正我是哭了点儿,几个演员的演技还都是挺正点的
陈凯歌说给林雨的话可以复刻一份说给他自己听:都好(其实并不是,比如人物和剧情都挺拧巴),就是没感情,技术你可以炫,但真情实感你不给我,只靠煽让我自己脑补是动不了情的,只剩尴尬。记得几年前看过他批评常被拿来与此片比较的Billy Elliot,真是尬上加尬。
陈红还可以这么年轻
很干净的男孩子。
印象最深的是王志文教小孩拉琴时说的一句话:“想拉琴的时候就拉,不想拉就不拉,别想你妈的时候才拉,不想的时候就不拉。”当时年幼的我真的觉得这才是正确的教育观念,始终没有忘记。
影片主旨不够明确。陈夫人的戏份过重,在影片进程中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两位老师突出的特点被强调,但对于孩子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笔墨稍欠。另外,我个人并不喜欢这样的父亲,以为倾其所有就叫做视如己出,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生活。
慕名去看了一下这部金高银女士看了二十一次并且因此种下电影梦的电影,还行吧。
艺术不是技巧而是精神,一个小故事,再次证实了中国人对于艺术的看法,技巧都对而缺乏精神的艺术就只能差强人意。这个功利的社会,浪漫而单纯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只是顺从各种规则疲于奔命,从不去思考其合理性,很多人只是装着出世装着注重感情,仅此而已
你是想学音乐还是想成功?为什么是相悖的?也许是因为音乐是纯粹的,而成功需要包装。多么珍贵的时光,那个年纪对谁都是最真最真的,不管是父亲,老师,还是姐姐。父子情很感人,莉莉很讲义气。片子拍的很感人很燃。原来少年唐韵真的会拉小提琴,现在也是小提琴家了
王志文的表演看不出一点痕迹。小男主的表演就是完全没有在演,反而给足了观众想象空间 。/演好戏跟成功也是两回事。我相信我的选择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