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也是人,需要被平等对待。
看《尼斯:疯狂的心》之前,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弱势群体?
王小波说,那些无法发出自己声音的人,就算是弱势群体。如果是这样,那么几乎每个人都属于广义上的弱势群体了。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无论谁都可能面临难以发出自己声音的时候。但实际上,弱势群体的范围要小得多,专指那些边缘的不被主流接受的,被“污名化”被社会抛弃的,身体残疾濒临死亡的,无依无靠无家可归的……总之很不幸迫切需要帮助的那些人。这样看来,精神病人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了。
《尼斯:疯狂的心》是一部从医生视角讲述精神病人的电影,也可以说是一部替弱势群体发声的电影。
电影开篇,我们看到的是一所地狱一般的精神病院。精神病人们被疾病折磨,歇斯底里地抓狂发作,莫名哭嚎大笑,疯疯癫癫。而那些衣冠楚楚的精神病医生,就像对待垃圾一样对待那些病人,治疗手段甚至可以用“残忍”来形容,比如“电击疗法”,用高压电对着病人身体毫不留情地持续电击,使病人高分贝地大声惨叫口吐白沫。还有所谓的“脑白质切除手术”,虽然医生振振有词说什么切除了就能“顺利融入社会”“不会大吵大闹”,但实际上就是摘取了病人的脑部器官,让他丧失了正常人的知觉功能,使之成为只会服从的无脑白痴。只需一刀下去,这个人就变得貌似正常了,但也就废了。这才是这种治疗最可怕的地方。
还有其他的惊人的治疗手段,都是对付精神病人的。即使是小动物,接受这些所谓的“治疗手段”恐怕也受不了吧?深究之下,这些行为并非只是为了病人的健康着想,而更像是一种变相的伤害。假如剥离掉“医生”这个神圣外衣,这些人完全就像是行刑的刽子手,血腥冷酷,毫无人性。那些对精神病人的治疗手段,看起来更像是在“虐待动物”。
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发生的事,地点就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郊区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对那些生活在精神病院的病人来说,一切像是一场噩梦。而结束这场噩梦,引领精神病人走出漫长黑夜的,就是尼斯医生。
尼斯医生一开始就反对那种简单粗暴的治疗方法,提倡用爱治疗精神疾病,把病人都当成正常人那样平等对待,时时处处都要让他们感到爱的温暖,觉得自己不是被抛弃的异类,而是一个健全的正常人。
这种略带前卫的治疗方式,让医院里的那些“小脚老太”们感到了威胁,他们认为尼斯医生是个讨厌的异类,集体孤立甚至恐吓她。面对傲慢专横的精神病院院长,她不卑不亢地说,“他们是人,需要像被人那样对待。”当竭力主张“电击疗法”的同事嘲笑尼斯的“绘画疗法”,并且指责她“越界”拿病人做实验时,尼斯斩钉截铁地回应他,“是的,我们都是在做实验,但不同的是,你用的是冰锥,而我用的是画笔!”
她始终毫无畏惧,反而愈加坚持自己,继续努力把这种“人性化”的治疗方法探索下去。实事证明,她的理论和实践是成功的,病人们不光身心渐渐恢复,很多还都意外成了艺术家。简直可以说是一个“人间奇迹”了。
如同乙肝结核艾滋病这些被“污名化”的疾病一样,精神疾病自发现之初,就伴随着愚昧和迷信,被人为强加了太多的不公对待。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就指出了隐含在疾病表象下的各种偏见与伤害,这些问题不光是医学的,涉及政治,法律,宗教,文化等方方面面。疾病造成的身体上的死亡不是最可怕的,社会意义上的死亡才最可怕。特别像精神病,艾滋病这些容易引发大众过度联想的“污名化”疾病,病人的身体还没有消亡之前,他就已经被“妖魔化”了,或者说失去了大众眼里的存在价值。
比如,人们在路上看见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都会指手画脚避而远之,哪怕是医生护士们自己,也大都戴着有色眼镜在“治病救人”,在很多精神病院里,医护人员把病人像小白鼠那样粗暴虐待,打骂侮辱不成,就电击摘器官,温情荡然无存,也没有尊重这一说。也许在他们眼里,这些精神病人根本算不上是人,至多只是发疯的动物或者没人要的垃圾。
若说尼斯医生到底有多么了不起,那就是她在冰冷窒息的精神病院里,发现并且重建了人性,那些温暖人心的人性。她让每个精神病人都活的像个正常人,再次获得了生存的希望,也拥有了人的基本尊严。她带着病人们去旅行感受大自然,给他们和小动物相处的机会,支持他们自由恋爱,鼓励他们创造艺术,大胆描绘心灵世界……而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平常人,都会拥有的。
尊重,比什么都重要。归根结底,精神病人也是人,只是患了神经性疾病的人。并非洪水猛兽,或者无用的垃圾。
再牛逼的治疗手段,再好的药物,都比不上一颗尊重平等对待的心。而所谓“医者仁心”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尼斯虽然是个女性,却做出了男性都难以企及的事业,她曾说,“怎么样才让人生不虚度?你有无数种方式活成真正的自己,并为之奋斗,救人即是其一。”《尼斯:疯狂的心》与其说是一段与精神疾病治疗有关的历史还原,毋宁说是一个女人孤身对抗偏见与黑暗的心路历程。关于理解和尊重,关于爱和救赎。观影之余更多的是深思,震撼程度如同亲历黑暗世界的那一扇天窗被忽然开启,万道阳光刺穿无边黑暗的那一瞬间。
从头至尾,这部电影一直都在探讨——精神病人是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态度对待弱势群体?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医生?怎么做才能改变落后的世界?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才算有意义?
都不好回答。但《辛德勒的名单》里的那句话似乎已经回答了这些问题,“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
(个人公号:波罗的海)
1.“垃圾是人分出来的”,想起的不是容格而是福柯。精神病人是被界定出来的,他们却可能是最单纯和最接近本质的人。2.“我们有一万种可能性,做些改变的事情”尼斯医生说。3.诊治精神病的到底是什么?当然不是冰锥,可其实也不是艺术和精神分析,是对人性的关注与尊重,对既定规则的质疑和挑战。
本来是不打算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子的我在全国艺联微信公众号的安利下,又加上最近电影院片荒,就决定去看这部片子。可能是刚开始看的时候吃了一包薯片,导致我后半部分一直处于眩晕想吐的状态,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看电影看出了晕车的感觉,可能跟题材有关,和我戴的眼镜有关,又或许和电影的手持摄影有关。
巧的是,看电影的早上我刚好在看一本书《侯孝贤电影讲座》正好看到侯孝贤谈关于如何创作角色的问题,涉及到了换位思考这个主题。
他谈到,当我们要塑造一个心理不健康或者人格不健全的人物形象时,我们应该怎样去着手做准备?怎样去创作呢?其实,你怎么知道他是不正常的呢?如果你站在他的角度想,那他正常的很,他反而会认为你不正常。坏人绝不会认为自己是坏人,其实他有一种偏执,这种偏执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而来的,所以你要进入这样一个角度,我们通常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而没有别人的角度,当你试图去理解别人的角度,慢慢地就可以理解这个人。
侯孝贤的这段话虽然是关于如何创作角色而提出的。但是我认为这其中的思考却是适合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极为适合对这部影片的分析。尼斯正是站在了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去了解每一个病人的背景与过去,从来不把他们当作病人(电影中她对那个有些暴力的男护士说这些人是我们的客户)这个精神病院只有她会平等的对待那些病人。她会在病人们活动,画画的时候不让护士们干扰他们,极大的保护他们的自主权利。尼斯进入了病人的角度,也理解了病人的角度。
而相反医院的其他人呢?男医生,护士他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只考虑自己手上的病人治愈成功率,只想着让他们尽快治愈出院,而不考虑用何种方法治好他们,也不考虑他们出院后的真实情况。
影片一开始的额叶切除手术就使我想起了《飞跃疯人院》的男主,与本片的角度不同,此部影片是处于精神病人的角度。一开始神神叨叨的精力旺盛的男主本来是个实实在在的正常人,却因为种种原因被进行了额叶切除手术后,变成了丧失自主意识的真正的精神病人了。
尼斯正是深知这种手术会带来的后果,一直在致力于用精神上的治愈疗法去治疗她们,虽然她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这份勇气和坚持却值得我们敬佩的。
只有互相理解,换位思考才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考研政治后遗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精神病人不是社会的垃圾,而是这个社会承担不起真正才华的表现,“我不是疯子,我只是被疯狂抓住了!”
《尼斯:疯狂的心》,艺术院线联盟公映的第二部片子,排场不是很多,有幸在商业院线看了一场,期待很高,失望也不小。它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一位精神病医生与她的病人的故事,题材真的非常不错,可惜呈现出来的成品并没有想象中理想,视角的混乱使得最开始想表达的越到后来越被其他因素冲淡,而反复表现同一场景的做法也打乱整个叙事节奏,想增强表现病人的艺术天性反倒把精神病人应该得到平等对待的主题埋没实在不划算,或者说想要表达的太多,而导演并没有展现那种掌控力,让影片层次分明实在遗憾。
开篇就以一道大铁门将两个世界隔绝,紧接着接了一段镜头跟拍医生观察,抖动的镜头无法掩盖这一段的精彩表达,如果用一段长镜头表现从门外到门里的过程,加上运用光线色差等表现手法将尼斯医生的心境转变表现出来会更好。集体郊游的段落表现也不错,几个病人之前的焦虑和重新回归正常的放松兴奋形成对比,带来一种幸福感,包括男护士的恶作剧。值得一说的是男护士这个形象,从开始拒绝帮助并对尼斯医生的治疗嗤之以鼻,到后来跟他反感的卢西奥有交流,观众的情绪也从讨厌他变得喜欢他,尤其是最后狂欢段落化身台上主持,人物弧光表现完整,甚至到后来杀狗事件后卢西奥举起石头刹那,你会希望他不要砸下来,“混蛋,他可是站在你一边的啊”。篇幅不多却能引起注意,这就是成功的人物塑造。
故事整体显得很平庸,这绝对是导演对剧情的取舍不当造成的。本片想表达的主题很多,精神病人应该得到相应关注,而不应该被社会抛弃;精神病人有权得到正常的治疗和自主选择;精神病人是埋没的天才···选取视角的混乱让影片变得臃肿,你可以表现所有主题,这些可以丰满故事,但不能加减无度。故事本身以尼斯医生为题材,开始也都以尼斯视角讲述,但后来人物多起来之后就开始混乱了,尤其是那段若有似无的精神病人和正常人恋爱的段落,很失败。表现疯子不应该被当做暴力宣泄和实验的对象,最好就是依靠医院这个唯一反派来表现,但医院的表现除了开头虐待,偶尔蹦出来指责尼斯,再就是结尾杀狗了,医院与病人、医院与尼斯的互动并没有提升整件事件的难度,相反,感觉尼斯没费多大劲就得到了她想要的治疗方式,可实际上医生面对别的医生来抢患者真的可以那么淡定吗?医院就真的允许尼斯公然藐视的做法吗?这部影片,医院最大的作用就是验证了那句“病人没好,大夫疯了”的玩笑,大夫不是被病人逼疯,而是被社会。戏剧冲突一下弱了很多,单纯平淡讲述都不如纪录片,也怪不得观众频生尿点。
一件件不同流派的作品展现精神病人的艺术能力,但主要病人只介绍了几个人创作缘由和身世背景,表现还特别突兀,本可以几句话一笔带过,在故事文本中却非要有一笔没一笔的讲述,导致结构出现问题,想表达的没说明白,没说完整,题外话却说了一堆。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在画室逐渐建立成到第一次举办画展获得一定关注之间,多次表现各位“艺术家”的实力,可是之后类似段落再次出现,实在是多余,不如多表现精神病人渴望受到关注或者提供其他行为与常人无异只是想法极端的证明会好点,再或者把精力放在结尾处理上,这个结尾真的不能接受,毕竟开放结局对这类传记电影没太多意义。最后对老奶奶的采访要比整体影片更好。
不管怎么说,作为今年第一部在院线观看电影,尼斯要比很多同档期的影片值得看,起码有一点社会意义,它表达的主题很像《自由作家》,只不过后进班换成了精神病院,但《自由作家》的故事相对来说要更完整,监狱、孤儿院、后进班是电影中经常拿来展现渴望自由和平等的地方,而这部影片表现的精神病人无法依靠自己意愿和行为表现那些想法,所以呼吁社会给予关注应该有很多可以表达的点,但很遗憾,这部电影的表现与我的期待相差甚远。
so much caring and love...印象深刻的台词“我没疯 我只是被疯狂攫住了”。演员都太棒 我几乎要以为那些病人都是真的了 #BFF 2017/6/26@影立方
因为用女性的视角切入,片中的男性人物形象有点简单粗暴,所有的阻力都来自男权社会的自大和偏见,就连荣格都在回信里玩性别歧视。这样一部传记片,由女主角用绘画治疗精神病患者,胜在这个角色的女权意识和鲜明的个性。★★★☆
哭到不能自己。依米尔跟他们第一次出来写生阳光照到脸上,笑的那一刻,突然觉得活着还是有意义的。“世人哪个不是精神病呢”。——《囚》
以一群不容于世的人展现何谓艺术之美,何谓生命之美,阳光穿透树叶撒在脸上的热力,溪水漫过脚踝的温柔,脑中万千疯狂思绪化作眼里色彩缤纷,艺术不仅是他们的慰藉,更是铠甲,艺术是安抚人类心灵最佳的治愈剂;群像表演很棒,最后的真人出镜证实女主的确拥有一颗坚强勇敢且有趣的灵魂。
对精神病院的刻画相当写实,不是那些拿疯人院当隐喻的各色艺术电影可比拟的,精神病人的表演个个传神,色调由暗到明的变化,音乐的调用都很到位。对“男权社会”逻辑的反映有点简单粗暴,不过瑕不掩瑜,还是近来最值得去电影院支持的电影。
疯癫与文明
三星半。荣格曾说决定我们的是那些潜意识,所有混乱、疯狂、创伤,都需要被聆听,被安抚。选择修正还是治愈世界相隔一颗温柔而坚定的心。绘画是那些破碎心灵的美丽歌声,而她则是最棒的指挥。我们从不因为可能的失败而放弃努力。
起承转合都很工整 也并没有一般的传记片给人一个完满的交代 而是在主人公事业第一次受挫的时候戛然而止 电影对光景的运用特别出色 这个世界虽然需要这样「充满爱」的精神疗法 但归根到底还是体制占优 结局还是体制胜利 这既悲哀又现实 which和好莱坞流水线励志片最大的不同
真实事件改编,正面描写精神病治疗。导演以克制的镜头弱化冲突,甚至连结尾都止步于主角伟大的“失败”,但简而未减,女医生阵营的关怀尊重、男权“文明”体系的粗暴、病人内心的斑斓、正常人的唯利,二元对置极为清晰却又详略得当。所有演员都很棒,尤是精神病人们足以以假乱真(真假病人混杂其中)。
他们是病人,更是艺术家。珍惜你所在城市的艺术影院,因为能看到这样一部赞美艺术的电影。
尼斯医生的人性疗法重新定义了“精神病人”,而精神病人倾注灵魂的艺术创作则深化了“人”的概念。
第一次去太平洋影城看,还不算远!在大银幕上看巴西片很开心,电影拍得很细腻,演员们都好厉害。
7分。女演员的表演的确富有统治力,精神病人们的群像虽说套路但也算有细致观察。剧作上用性别政治话语去取代实际上必然存在的学术争论(塑造一个被一群白男人无视和打压的伟光正女性),不免过于取巧;而潜意识和艺术之关系的引入又冲淡了精神病院可能带来的其它话题。结尾的真实影像很有力。
全片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却没有过度煽情。真实事件改编,为其增加了吸引力和可信度。但却不是典型的人物传记片。叙事很流畅,前半部分给人的感觉很像《飞跃疯人院》,结尾的留白给人以思考的空间。这部艺术电影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感人而不过度煽情。
这届金砖电影节比赛片中巴西的选片太强了!这部写40年代一精神病科女医生的传记片很棒,曾获东京电影节大奖和女演员奖。如此严肃的制作值得表彰!
虽然冲突与重重困难都进行了淡化处理,结尾也显得仓促,但事件本身与人物身上的光点却耀眼无比——一个超越时代的女性,一群疯狂斑斓的灵魂。艺术的伟大,在于它既是解药也是彼此理解的途径,受益者永远不止是一方。
1.非典型人物传记片,女医生用艺术治疗精神分裂患者。危机悬而未决时戛然而止,但正是人道主义让步与体制的真实彰显2.结尾原型记录影像3.飞越疯人院珠玉在前,尼塞不是瑞秋。很温暖4.影厅人不多,全体鼓
完美杰作!里约精神病院模范实验工程。从开头镜头紧跟尼斯医生身后进入病院,到大篇幅病患(客户)的特写,摄影机完全引领全片的清晰逻辑,让观众能迅速分清巴西病患和他们的画作。潜意识创作之美也被漂亮的娓娓道来,也就没必要对剧情去额外做夸大的戏剧性转折了。
尊重每位个体的精神表达,那是上帝开的另一扇窗。
医院里有个男孩,他画了一个房子,然后分别画下鱼缸、桌椅、钢琴和房间陈设放进去。尼斯也造了一个房子,然后分别把颜料、画布、小狗和爱摆进去。那些颤颤巍巍的身体,摇摇晃晃的灵魂就这样被呵护。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间房子,里面放了所有记忆。进入他们的世界有一扇门,电流不能解锁,只有爱能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