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里的王秋赦本是个二流子,属于那种衣服脏了懒得洗,头发长了懒得理,吃了芙蓉姐的米豆腐也懒得给钱的那种人。作为一个“快乐的单身汉”,他本来可以天不怕来地不怕,继续在他自己的世界里逍遥快活,但是他唯独听镇支书黎满庚的话,因为他知道专政的力量。王秋赦对李国香说,如果运动就是重新分配富农胡玉音的家产,我表示支持。运动对于王秋赦来说意味着财产、女人甚至地位,在正常社会中他无法获得的一切,在运动中莫名其妙的都有了。当失去这一切时,他变成了一个疯子。也许他已经从实用主义哲学中跳了出去,自己把自己催眠了。这种催眠是何等的可恶、可恨又可怜,它让一个蒙昧无害的王秋赦沦为一个洗脑教育的政治牺牲品。
王秋赦这个角色我非常喜欢,因为他就存在我的身边,但是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却几乎没有存在过(抱歉,张绍刚老师,我还是喜欢用中国,而不是我们这儿)。他是如此的鲜活、生动又充满喜感,以至于我上网查了祝士彬的资料。果然他凭借这个角色获得了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并在央视《三国演义》中扮演了庞统的角色——同样是一个很有喜感的角色。我喜欢王秋赦,除了他喜感的性格,还有他的率真,他天真的以为运动会永远继续下去,而不是像李国香那样左右逢源。秦书田与李国香文革后相遇,秦对李说:赶紧找个人嫁了吧,也过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别老跟他们过不去,老百姓的生活,容易,也不容易。王秋赦的好吃懒做与胡玉音和桂桂的辛苦劳作形成鲜明地对比,但是谁有又能否认他们不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员呢?
与王秋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国香。运动年代,她走在风口浪尖,虽然被王秋赦斗倒过一次,但是很快又爬起来,把王秋赦踩在脚下。拨乱反正,她依然是时代先锋,亲手给秦书田签发平反文件,从配有司机和去省城结婚来看,她的官是越做越高了。也许对她来说,政治只是升官的工具,但是对王秋赦来说,他是政治的工具。
我在想当李国香面对秦书田、胡玉音和谷燕山的时候,她有没有恻隐、不安和愧疚?她为什么不能像谷燕山一样坚持自己的良心?也许她裹挟在政治运动浪潮里无法自拔,也许她知道错了但是没办法去选择,就像艾尔帕西诺在闻香识女人中说的——It was too damn hard。
影片中另外一个悲剧人物是黎满庚,他因为党组织不同意而错失了和胡玉音成立美好家庭的机会,他因为家庭的拖累又不得不做一个出卖玉音的叛徒。其中有两场戏让我印象深刻,一场是因为玉音给他1500块钱让他帮忙保管,他与他媳妇发生激烈的冲突;另外一场是与谷燕山喝酒的戏。他的眼神炯炯有神采又充满了迷惘和困惑,高高的颧骨和瘦削高大的身材让我想起了65年美版的日瓦戈医生。
悲剧,通篇都是悲剧。也许在一个错误的年代里,好人注定命运多舛。
与王秋赦相比,秦书田稍显稚嫩,也许是因为那年姜文还很年轻。
一直对姜文的电影了解不多,除了广泛熟知的鬼子来了,和让子弹飞,几乎没有看过他的其他作品,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受人推荐,看了这部电影,感慨良多。
电影摄制于1986年,正是思考反省的年代,很多针砭时弊的作品,电影芙蓉镇也是所属,不过却有其独特之处,没有强用力的地方,没有血腥批斗的场面。因为影片中秦书田的一句“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不免会和另一部反映文革题材的《活着》做比较。据传闻电影分为两个版本,一个是164分钟版本和目前看到的129分钟的版本,据传闻大概删掉了李香国开头找茬和她倚靠叔叔的关系成为了芙蓉镇的代理人的一段戏。如果属实,那么这也许就能解释了为什么文革结束了,她还能继续担任领导拍拍屁股走人的原因了。
回顾两部80年代的电影庐山恋与芙蓉镇,都出自八十年代,都反映了文革这段不幸的历史。从思想性、艺术性和影响力来看,《庐山恋》远远赶不上《芙蓉镇》。
为什么芙蓉镇可以更具有批判性?通过各种佳片总结,不难发现,一部优秀的作品永远不会把自己个人的感情代入到角色身上,优秀的作品往往是一个冷冰冰的上帝视角,让你看完感觉到一种无能为力的蹂躏感却又无可奈何。这就是大时代下的老百姓的悲哀感。电影结局也并没有因为胡育英的悲惨遭遇告诉观众终于冲破黑暗归于平淡,而是用王秋赫的几句疯言疯语运动了运动了和李香国保住了自己的政治体制官职作为结局。这样比一部分电影坏人终遭惩罚更有震撼力。
所以,不论从哪一方面来看,芙蓉镇都应该修建一座电影院,轮番播放电影《芙蓉镇》,让芙蓉镇有名有实,名副其实,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惠己利人,何乐不为?
难得还能找到一部反应WG,还没有被禁的片子。
80年代真是一个思想解放,百花争鸣的时代。崔健扛着《一块红布》的摇滚大旗唱遍大江南北,伤痕派文学,现代朦胧诗慢慢兴起,随风飘来的还有来自海峡两岸的歌声。当然这部《芙蓉镇》也出自那个年代。
整部电影比较真实的再现了WG时代的个体命运沉浮。作为普通的老百姓,真的不知道风究竟会往哪个方向吹,在一次次暴风来袭时,只能被狂风吹的流离失所,疲于奔命,甚至于只能像牲口一样的先活下来再说。
而不断变换的风向,也让人性的丑陋显露无异。李国香被打倒时,其一手提拔的王秋赦把破鞋挂在她脖子上,当她被平反,又当上了县领导时,王秋赦居然又舔着脸来找她,真是墙头草,随风倒,领导让往哪倒就往哪倒。
其实王秋赦这个懒汉,人性本身在历次运动中没有任何变化,为什么在有的运动中会被委以重任,有的运动中被边缘化?因为衡量的价值观标尺变了。这便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价值观的风向,不是空穴来风,衡量的标尺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运动的需要不断变化的。稳政权时代,需要无产阶级的坚强领导,贫下中农以及雇农,当然是又红又专,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忠实拥护者、捍卫者,而稍微赚了些钱的个体户,当然是站到了无产阶级的对立面,成了剥削阶级,逃不过被打倒的命运。
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经济强国是首要目标,重商,崇商,企业家精神满天飞是理所当然,如果企业家被当成剥削阶级打倒了,这经济和国力,谁来强大呢?
所以,吹什么风,不是空穴来风和头脑发热,都有着其背后正确的逻辑,虽然时隔多年,有些时候看起来觉着荒诞,但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你认为的荒诞,只是信息不充分情况下的想当然。
略微遗憾的是,影片作品只描述了风来后,狂风暴雨中个体的悲惨命运,而不能更进一层次,引导人们有所思索,这风起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重复上演呢?
最后,片尾王秋赦的“运动了,运动了”的喊叫,和姜文的话“还是小心点他,他说的对。”,还是有些意味,因为运动产生的环境、主体、条件又再一次万事俱备时,风还是继续会吹。只是老百姓,不知道风会往哪个方向吹。
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力作,《芙蓉镇》对历史的反省与指控,对自“四清”至“文革”中人们普遍所遭受的伤害的揭示,都被认为是极具批判力的。而导演谢晋用个体的“性”心理动机来解释历史事件的意识和手法在《芙蓉镇》里也达到了成熟。
胡玉音的美貌是《芙蓉镇》里的一个重要的“叙事功能”。只有在红火的米豆腐生意加上“豆腐西施”的美貌,才构成了老处女李国香、二流子王秋赦的嫉妒与艳羡,情节冲突才得以产生。
“性”的张力在《芙蓉镇》的故事发展中无处不在。胡玉音与李国香之间鲜明的二元对立自然就是两个女人之间的美貌与丑陋。李国香对退伍军人、现为粮站干部的谷燕山眉目传情,但谷燕山对这个女人似乎视而不见,而对胡玉音则是格外地热心肠。所以对李国香来说,胡玉音是对她作为“女人”身份和幸福的侵犯与阻碍。
实际上,谷燕山因为打仗时伤到了性器官,是个没有性能力的男人,这就是他压抑着自己的性爱而把对胡玉音的感情转化为一种父兄之爱的绝佳反证。所以就不难理解谷燕山被李国香诬陷与胡玉音有肉体交易时感受到的痛苦,这是一种情感隐私、私人领域被侵犯的痛苦。这样一来《芙蓉镇》历史批判力的深度也陡然上升,“四清”也好“文革”也好,种种大革命群众运动的天生缺陷就在于对私人领域的监视和否定。
而李国香也在借助政治运动的力量,在合理合法的外壳下,惩罚了“情敌”胡玉音与谷燕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李国香在“文革”中被批斗时查抄出来许多“ 男人的东西”,脖子上挂上破鞋游街,这一段和谷燕山被诬陷的情节恰恰构成一种互文本关系:李国香诬陷谷燕山和红卫兵批斗李国香其实都是对“偷窥癖”的满足的行动后果,但却都是假借正义公正之名。因此实际上最不人道的事情就是对私人情感领域和隐私的侵犯。所以,《芙蓉镇》批判的矛头就绝不仅仅是“运动”了,而是人性。
“性”张力同时也集中表现在王秋赦的身上。在故事的开端阶段,在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了王秋赦对胡玉音性感的乳房的垂涎,而在正常的社会秩序里,二流子王秋赦是无法得到性满足的,因此通过政治运动改变社会秩序和自身地位是王秋赦的直接目的。所以,在已成为镇领导的王秋赦听说秦书田要和胡玉音结婚时大怒,问秦书田:“难道你和她睡了?!”并恼羞成怒地把秦书田判了刑。
而王秋赦与李国香的二度合作也是建立在二人性关系的基础之上,尽管这段情节的交代是模糊的、潜台词的、暗喻的。王秋赦把自己收拾打扮精神来讨好李国香,开始李国香只是矜持地述说革命话语,待二人拥抱后,李国香冒出一句:“没洗脖子。”可见李国香早已经明白王秋赦的心意,两个人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在政治宽赦和为共同革命事业工作的外衣保护下,老处女李国香和光棍王秋赦的“性渴望”得到了些许的满足,也可以反过来说,李国香和王秋赦的性结合也形成了政治运动上的一股势力,在谢晋看来,政治运动是可以用“性”的问题来做个人化的解释的。
记得看《芙蓉镇》时,看到胡玉音和秦书田依偎细语、相拥而眠的时候,一位朋友就说:“爱情还是很美好的嘛!”其实我也觉得王秋赦和李国香拥抱的那场戏也很富于人性味道,对于这两个用冷漠的政治面孔异化自己的人来说,人性底色的外露,哪怕是掺杂了一些猥亵,也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人性里脆弱的部分。
代入感好强,这片子像一个巨大的黑洞。
和胡玉音的苦情戏相比,“恶之女干部”李国香更引人注目,本以为她结尾也会遭到惩罚,结果却看到她继续平步青云,和自己迫害过的人谈笑风生,真是(真实得)可怕。
《活着》《霸王别姬》《芙蓉镇》讲述的都是中国同一段沉痛的史诗。《活着》戏谑荒诞,《霸王别姬》撕心裂肺,《芙蓉镇》直接将人间描述成无间地狱。人像牲口一样活,革命小将们做着布朗运动一样无秩序且永不停歇的勾当。这风云间打倒了多少胡玉音般的劳动人民?斗垮了多少秦书田般的知识分子?抛弃了多少谷燕山般的战争英雄?沉默了多少黎满庚般的普通军人?处决了多少黎桂桂般的有妇之夫?却又得势了多少王秋赦般的狗腿奴才与李国香般的地头蛇?在呓语中的“运动,运动”警醒着我们那个时代并未离去。无间地狱之所以无间,是因为时无间,空无间,受者无间。难定你是你来负我是我的道。
“学着过点老百姓的日子,别总想着跟他们过不去。”
你们人类总说,活比死更难,为什么个个还总是求生怕死呢。《芙蓉镇》告诉我,因为一死,我就是鬼了,而活着,哪怕像牲口哪怕再难捱,我总归是个人。
到如今看,依旧是一部牛逼闪闪的片子!刘晓庆美的不成活,男女间的情爱也自然真实不装逼。最后送给大家那句话:要像牲口一样活下去!别人践踏你,你不能也作贱自己。
目前看过的最佳大陆电影(与[霸王别姬]并列)。①不仅直面历史批判极左思潮与政治运动,还上升至人性探讨;②意识流手法(如醉酒战场幻梦)和对性心理隐晦而高妙的描写;③演员表演登峰造极,尤其刘晓庆;④扫帚华尔兹,翻跟头与白对联;⑤珠玉台词:完了-没完,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运动了-,世道不变。(9.5/10)
原来姜文从来没有年轻过!
我极少会因为自己在生活中遭遇的不爽而发火,深刻的政治电影却有这个魅力;我也极少会因为自己在生活中遭遇的不快而落泪,细腻的爱情电影却有这个魔力。而《芙蓉镇》则罕见地让好久好久没有实践过这两种行为的我,火并幸福着。2008年10月26日,【电博】谢晋影展第二次看。
你说要文斗,我偏要武斗,你说矛头对准特权阶层,我偏要对准黎民百姓,你说要理性对待知识分子,我偏要阶级斗争迫害到底。这段历史,太多空白期,从教科书知道只言片语,就以为是他一人的错。世道如此,不癫的癫了,癫了的不癫
艺谋和第6代的反思是流于愤怒诅咒的“倒霉蛋”似叙述,谢晋×阿城突出的是历史背后所坚持的“牲口一样活下去”的韧劲人格和冷静的明鉴,格局高下分明。有人在私欲中跟着党,有人在不公中喘着气,有人在现实里低着头,约莫是不分时代的 @2017-02-09 23:01:26
重看胶片版真是牛逼!竟然是2.35:1的超宽银幕版本……先前没注意的许多细节毫发毕现,这部片子真勇猛!
米豆腐西施,蛾眉曾有人妒。“我是秦书田,外号秦癫子,专业是扫大街。”得知有了孩子后兴奋地在凌晨的石板街上翻跟头。大字报、挂破鞋、白对联。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学着过点老百姓的日子,别总想着跟他们过不去。”革命如同醉酒,有人精神亢奋,有人昏头晕脑,总归都不清醒。何必,何苦。
谢晋凭借这一部电影就可以跻身世界一流导演的行列了~
这部电影公映于1986年,很难得地反映了极左时期中国底层社会人民的众生相。这种电影也只有1980年代中期领导人比较宽松开明的年代才能拍出来并上映。。。真是难得。1990年代同样题材的《活着》《蓝风筝》都被禁了。
片尾一幕。“运动咯!运动咯!”疯了的王秋赦敲锣大喊,引发众人连连嘲笑。谷燕山故意逗他:“运动咯?”王秋赦连忙附和着,“是该运动了,该运动了!晚饭后集合!” 秦书田(姜文)神色凝重且严峻:“世道不变,要是不防着点,他说的兴许是道理。”原本嬉笑成一团的众人,脸刷的一下变得惊慌失措和失去了血色。34年过去了,我也觉得好恐怖。
美好的人性,来源于美好的制度
活下去 ,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房子可以还,1500块可以还,甚至男人也可以还,时间呢,你拿什么还!?
相比胡玉音与秦书田,女干部李国香才是政治运动中最大的牺牲品,她一片真心又红又专,已丧失人性。变成了专政机器。折射出政治斗争的可怕。徐松子演活了这位招人恨的样板戏主角一般的女干部形象。电影一些段落的处理显得刻意拖沓。我在睡梦中居然续写了故事,还是很震撼的。远比当今电影有深度。四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