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面看你不太顺眼,
没想到后来关系那么密切。
小小家里穷,亲妈没了,爸爸又娶了个后妈,爸爸的钱都归后妈管,亲妈还留下一个妹妹。 妹妹长得比后妈的两个儿子看着还小,不大点儿就得帮着家里洗衣服。 小小要是再不顾着点妹妹,家里可能也没人惦记着她了。
小小想上学,学校里教不了啥,但他也想上学。| 他那死了的妈说过,只有好好上学,才能有出息。 他那死了的妈以前是学校的代课老师,上井边打水,井沿子塌了,他妈也没了。
小小被爸爸卖给了吴先生,吴先生是个瞎子。 哦,不,是个盲人,吴先生说不能说瞎子是瞎子,得说他们是盲人。 吴先生还是个算命的。 走东家串西家,给别人算命,也给别人说书唱曲儿。 别人都说吴先生神,可小小就是不爱叫他。 谁叫他一见小小就说他妈是他方死的呢。
这一老一小,结着伴儿上路。 你藏我的导盲棍,我藏你的铅笔盒。 鸡蛋肉抢着挑着自己吃咯。 你不叫“爷”我可就把糖自己吃了。 路上没沟我也得叫你跳一跳。 路上没沟,还不兴有牛粪啊。 俩人的乐趣,像如歌的行板,叮叮咚咚。 这一老一小,也像散文,平淡无奇,但是感情一丝一缕的,无处不在。
后来你把鸡蛋和肉都挑给我。 后来你还说要传授我这谋生的技艺。 后来我怕你会怕。 后来你给我钱叫我去读书。
人呐,这么处着处着,就有了感情了。。。
其中的一个细节。瞎子吴先生帮人算命,那家人的儿子在部队当兵。虽然电影里没有透露具体的年份,但从后来的对话里有“就要大锅饭”的字眼,那应该在1958年以前。儿子属龙(1928年出生),瞎子一算说他今年25岁,按照中国农村传统的习惯,都是报虚岁,那这就是1952,1953年的故事,正在朝鲜战争时期。 这家人的儿媳妇,生的是个女娃。(有特写,没有小JJ的)他们忽然找瞎子来算命,问的是儿子的“官运”,儿子长年不在家。吴先生这番话,初衷是想帮那个儿媳妇说点好话,怕长期没有丈夫在家的媳妇在婆家日子不好过。没想到后来,却发生了公公强暴儿媳妇的结局。公公被枪毙,剩下家丑外扬的儿媳妇和她婆婆,在农村会遭到多少白眼和歧视,难以想象。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我猜,大概儿子在前线牺牲或者失踪了。不然一家人不会无缘无故的请一个算命先生来占卜命运。瞎子也说了,他们摊上事了,我给他们一个安心。如果儿子死了,他们下一代又没有孙子,农村人很有可能觉得“断后”。(何况是50年代)就算有痣的奶子再好,一千人才出一个,可六七十岁的公公图什么造化?这不是色欲熏心的事儿,死活想留个后,才是驱使他这么做的主要原因。 人算不如天算,这也是瞎子完全没有想到的结局。所以他说这是为儿媳妇好的时候,从众人的嘴里知道后来发生什么事的男孩回头看了他一眼,欲言又止。瞎子的确不会算,真正会算的是老天爷。
算卦是解人心结,中国人需要这么一个灰色职业
老先生给新生孩子算卦。说媳妇是贵人。胸前有痣。 说媳妇是贵人,公公婆婆会善待它,说胸前有痣没痣媳妇也会想办法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人性
人瞎心不瞎 没事谁算卦 把人往正道领 这也是正能量
这个电影解开了我一个心结,为什么算卦的禁不了,很多人算卦就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通过算卦来强化出来,或者是借着算卦这层纱把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
小小作为家里的长子,八岁那年便肩负起养家的责任。在父亲的强迫下离开校园,并以一个月5块钱的工资,被“卖”给了算命的吴先生,为其领路。尽管他识字,但在面对吴先生质问其能否辨识钱币价值时,却闭口不答,以示抗议。 至于吴先生,尽管盲了眼,却似乎有着一种能知晓天下世事的本领。即使小小从未开口,也早已知道:“小小,不愿意来”,而且还直言:“这孩子没福气”,并且方死自己的生母。 电影未播到十分钟,便已经把小小与吴先生两人对抗的因由交代清楚。节奏明快,毫不拖沓。这也是这部电影能够把故事讲好的原因之一,起承转合清清楚楚,不浪费一丝笔墨在其他无谓的情节之上。
比烂更可怕的是平庸,导演的素材十分匮乏(相似的段落重复使用),再加上剪辑的生硬,使得故事被硬生生的撕成了碎片。
讲述了一个瞎子和一个孩子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 虽然贫困 但是传统 温情 瞎子靠说书算命维生 孩子时时刻刻牵念着去世的妈妈 故事在黄土高坡的绿麦田边铺展开 张掖的丹霞五彩慢慢渲染出人间的温情和亲情 让人不禁对那个逝去的年代心生怀念 有时 物质匮乏的生活比物欲横流的世界更单纯 小演员不错 虎头虎脑
陈旧如第四代导演出品,但又没一半感人。
短小,精干,自然,流畅,北方山区春夏之间的村庄、山岭,荒凉之中绿意点缀,很美,杨瑾和李睿珺一样很会片儿童,很会挑选孩子,吕松野的摄影加分。
看到对嘴型唱就有点看不下去了...
不如之前的《有人赞美》好,罗京民到底还是演技痕迹重一些,而且那场打斗戏也让人莫名其妙。
平淡深情,势头不俗,人算不如天算,算命不能认命
镜头沉静有味道,画面优美。在一个简单故事里,一老一少尽现演技。
温馨又自然。看来大家都是在电影频道看的了
以为是贫困父子相依为命生活的故事,结果却是小男孩给算命瞎眼先生当领路人的剧情(莫名想到《导盲犬小Q》),而且还充斥着迷信、辱骂等为我不喜的桥段,故事情节编排不满意的同时,制作上也存在挺多的问题,倒是部分特色台词有惊喜…看完才发现是《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导演杨瑾拍的,有些失望。
一老一小演员还不错,其他演员都业余得太明显,配音声画不同步,尤其唱民谣的时候,太出戏。。被村里人追打的戏剧冲突太勉强,整个感情发展线都太勉强,尴尬得我不能不偷摸刷手机。。故事其实很有潜力,民歌也很有潜力,可惜了。。
宁夏川,两头子尖,东望黄河,西望贺兰山。
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孤苦伶仃的老头,相依为命。我们能怪他算命“骗钱”?谁都需要条活命的路啊。吴先生真不像盲人,两人表演有待提高
吕松野摄影的第四部长片
哈哈,中央六台首映吗,看的人这么少
为什么不选这种电影去参评奥斯卡,中国怎么就没有好电影?!是好电影都被那些烂片大导演埋没了
所以逐梦演艺圈能上院线 这种片子就只能在电影频道放?
算命却不能认命,眼瞎心却不瞎。乡土风,爷孙情,相依靠,领路人。土埂、麦田、小溪在吕松野的摄影加持下,既真实又超现实,小演员的表演也不错,像董子健,未来可期。
跟爸妈一起看的cctv6,一边看一边听他们说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
感觉大家这个时候在豆瓣上是种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