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开幕片《马戏团》,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戏团翘楚的孤独治愈的评价了!
果树:
单拆开每个段落都精彩得令人拍案叫绝,拼合成全片又笑中带泪意味深远。
淋酒:
有一种前二十分钟把才华用尽的感觉,后面故事趋于平淡,就显示出了卓别林拍摄上的单调,不过,这也是他的标签,一部卓别林电影。
飞檐:
他使得生活变轻,又给它增加曲折的重量。马戏团的种种元素太好玩了,看卓别林总觉得孤独又治愈。
晓风与你残月:
老实人才懂爱情,一个用生命和热情来诠释自己对表演对电影热爱的人真能让人不爱。真羡慕那个时代电影的创造力,如今只是创作而不是创造。
子夜无人:
我总是很开心,明明是闯入残局都有新生机;我总是很开心,因为你的笨拙让我小心翼翼; 我总是很开心,属于你幸福的一半是我放弃;我总是很开心,我在画地为牢的原点怀念你。
法罗岛岛主:
女演员爱上钢索杂技师,小丑单相思很痛苦却成人之美,我怀疑金熊《心声幻影》偷师《马戏团》。一个钻狮子笼,一个镜子迷宫,两个桥段足以留名影史。左翼色彩依旧很浓,团主压迫日,小丑反抗时,促成佳人偶,孑然空归去。
zzy花岗岩:
影片是一部笑中带泪的佳作,喜剧桥段应接不暇,镜子迷宫、狮笼逃生、吊威亚走钢丝等桥段尤为经典。更重要的是,片中主人公对马戏团老板女儿的爱,令人心碎。因为爱,他才可以逗笑众人,但欢乐背后却是他的孤独与落寞。结尾太伤感。
红:
惊艳;我头一回完整看完卓别林的电影,太好玩了,故事的结尾也很有意思,小人物朴实的内心,好像是那个时代特有物;现在很少有人这么写人物了。马戏团里,台前幕后的关系有点意思,台前的爆笑都是随机的,幕后的苦涩却是真实的。技术上也非常过关。
我略知她一二:
靠马戏团场景而联结在一起的段子集锦,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表现电影很好的方式。除了卓别林的其他角色没有任何的灵魂,连卓别林本身在多数时刻也更像是一个机械的木偶。整体上概念先行而让人忽略了没有主题的事实,思想也不够纯粹,情感也不够动人。饱满而充实的配乐在默片维度中也仅仅是优秀而达不到杰出的程度。如果仅仅是为了在茶余饭后博君一笑,那么我认为卓别林是成功的,但是他的本意和最终呈现出来的东西也确实和影史没什么关系。
#FIFF8#DAY1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虽然看过片段,但从未如此完整地看过卓别林,更别提是在大荧幕上。超满足。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而卓别林不愧是喜剧大师中的王者。马戏团中的一幕幕搞笑和精彩,时至今日都会令人捧腹。而最好笑的却是,那个让人欢乐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才是欢乐的源头。
老板的剥削,打工人的苦难,卓别林在这么多年前的电影里就懂了。而爱情故事总是悲伤的,原以为你口中的那个人是我,没想到,原来不是啊。
他帮她逃离了马戏团,他帮她找回了心上人,他帮她完成了婚礼,他帮她……忘了自己。
马戏团老板漫不经心地说你去坐最后那辆马车,那对终成眷属的小情侣喜气洋洋地随口说着你跟我们一块走。可是,他最后有些滑稽又令人难过的背影,终究无人在意。
马戏团是一部默片,虽然只有配乐,但演员们运行炉火纯青的肢体语言和巧妙地使用各种道具,让我们了解这部影片时没有任何障碍。在这部影片中,有几个片段我非常喜欢,分别是:在镜中迷宫中的片段,在狮子笼中的片段和走钢丝的片段。在狮子笼中的那场戏中,情节使人感到滑稽搞笑,又使人感到担心,一波三折,逗得我们哈哈大笑。狮子笼中的情节分为13个部分,分别是:一,被驴追;二,躲进狮笼中;三,想打开门;四,门被反锁;五,想从一个小门出去;六,发现对面是老虎;七,小狗发现了查理;八,团长女儿出现并被吓晕;九,查理和狮子惊险相遇;十,团长女儿醒来,打开门;十一,查理显摆勇气;十二,狮子发威;十三,查理吓得逃到杆子上去。每一个部分都被精心设计,毫无违和感。
8.4
有时候想笑,大多数时候又根本笑不出。作者分明是在悼亡,影像却秘不发丧,此恨人人有,后世拍成了无数部《日落大道》:追念旧好莱坞的,追念通心粉西部片的,追念黑白电影的,追念默片的,追念舞台式电影的。这部电影最吸引人之处是它对于时代变迁的挫败和矛盾,以及它隐藏自己喜悲意图的方式。当然,同往常类似,一切依然在最底层大众的视角之下。卓别林心怀的是马戏团的时代,但他自己又是这个新时代的代表。
马戏团自人类初生伊始就存在(疑),慢慢演变成底层大众娱乐途径,平衡、悬空、旋停、畸变、吞火、耍件儿、飞刀走绳、虎口脱险;故事发生在节骨眼上,一年年过去,那个时代死了,不止是因为演员们违反动物福祉。主因是经济大萧条,马戏团的巡回不再方便,只能停留在同样的地方定点营业,呆板的节目也是同一拨观众们屡见不鲜的,所以始终在饥饿与穷困,破产与倒闭的边缘。
不,真正对于马戏团构成威胁的是夏尔洛,是卓别林,是影像媒介。最开始这是见不得光的边缘艺术,警察像历来所有故事里一样追逐他,镜渊展现了影像的自省,夏尔洛误闯入大众娱乐的领域,意外地引来哄堂笑声。老板的舞台观念已经落后,当夏尔洛真实地融入这个秩序,学着他们的繁文缛节作滑稽戏时,观众反而抵触着不笑。这其中展现的悖论不计其数,排练马戏者并不觉得有趣,表演时竟要强颜欢笑,夏尔洛则发现了他们的趣味。电影是不经意发生的,马戏是刻意制造的。真正的电影是生理奇观,是《安全至下》的最后二十分钟。也就是,马戏娱乐是让会走钢索的人走钢索,而电影艺术是让不会走钢索的人走钢索;炸弹时刻是什么,先让观众知道保护绳已经脱离,而走钢索的人却不知道——没有比这更有说服力的了。
夏尔洛的一切动作都是即刻发生的,于是对于潜在的危险举重若轻,在马戏团转盘上哪怕追到警察也不停下。他从不学习,所以永远作为他自己,从不在乎未来,因此永远在流浪。这与在乎流程与节目单的马戏团格格不入,但他本身就是电影,事情永远在发生,而不是在准备。夏尔洛是圣人,卓别林关于他的影像世界里永远有三层秩序,最内是他自己的世界,中间是他所处的世界,外围是观众所在的世界。只有隔着一层看待,美感和神性才得以传达给我们;反之,那个包围着他的世界却永远在排斥他。《马戏团》中的这种隔阂碰巧制造了真正关于艺术的困境和论点,影像是独立艺术,它将脱离舞台而存在。听起来是好事儿,但他最终会远离他所爱的一切。一直以来卓别林片中角色与女性的关系就是与整个社会的关系,影片结局女骑手终将追随走钢索的人,夏尔洛注定会继续流浪。考虑到它诞生的年代,简直是神片。
我的心就如同这张面孔,
一半纯白,一半阴影。
我可以选择让你看见,
也可以坚持不让你看见,
就像是个巨大的马戏团,
它让你兴奋,却让我惶恐,
因为我知道散场后永远是——
有限温存,无限心酸。
My heart is like this face
Half white
Half shadow
I can choose to let you see
I can keep you from seeing as well
The world is like a big circus
It makes you thrilled
Makes me panic
Afterwards, I know it will always be—
Limited tenderness , infinite bitterness.
没想到28年就可以拍出“两个卓别林”了,技术发展的还真快。
我知道这个结局是故意的。。。但是。。。。唉。。。片子很精彩,28年,不算太早。脑海中分出一个幻影把情敌揍一顿,但其实什么都没做。28年,拍出了这个。
卓别林才是真正的艺术家!那种对表演深入骨髓的掌握让他完全可以舍弃对话,现在真的很少有演员是纯依靠恰当的肢体语言让人天真的笑出来的了,他的搞笑一点都不需要荤段子,贫嘴,或者故意的笨拙。他的角色总是用卑微的身份卑微的爱着一个卑微的姑娘。虽然每一部都是喜剧,但其实每一部都残酷苍凉。
他的背影越来越远,那薄雾中弥漫着他所有的孤独和痛苦。但他也依然是快乐的,他曾经追逐美丽的花儿,可后来终于知道自己不是花儿可以生长的土壤。于是他做了浇水的园丁,在旁边静静的看着她变得美好。
「若你想寻找彩虹,不要低头,抬头望向天空。」马戏团老板说不要让他知道自己才是演出成功的关键,正如观众们在发笑时通常不会意识到笑的是他人的窘迫,而这正是喜剧的忧伤之所在。又要引用卫西谛老师写过的——「单纯的笑是转瞬即逝的。除非我们在发笑之后,旋即发现这个世界值得怜悯或者如此可爱,不然笑就成为一种可鄙的行为」。卓别林自己创作的片头歌与配乐。第一届奥斯卡便已终身成就加身,可镜子镜子,你能否照映出查理全部的心情?9/10|观看中想重温《城市之光》与《舞台春秋》。
虽不若卓别林后几部名作出色,但也足够五星水准了。偷吃孩童热狗,与小偷同被警察追逐,误入镜子迷宫,扮木偶打头,马戏表演示范的“滑稽戏中戏”,狮笼逃生,灵魂出窍揍情敌的效果同巴斯特·基顿[福尔摩斯二世],惊险走钢丝,善良而落寞的爱情命途,孤独结尾。(8.8/10)
这应该是默片时代卓别林的最后一部影片,虽然进入有声片时期他依然拍了那两部牛逼的默片。这也是卓别林的喜剧中笑料相对比较集中的一部,称其为卓别林最爆笑的喜剧也不为过。当然卓别林不会忘记在结尾来一次落寞和伤感,不过这次伤感也只是爱情的得失,社会意义上的悲剧元素则相对较小。
就让我为你作最后一出戏 假装不爱你
卓别林的伟大之处在于,面对再艰辛的生活也能永远微笑面对,而且永远不会改变自己的善良。
这片的片段出现在卓别林第一次获奥斯卡的现场,这片的结局被无数次的作为卓氏特色被引用,但《马戏团》真正完美的阐释了什么是小人物,什么是卓别林式的喜剧,它丝毫不逊色于孤、独、城、摩、淘。尤其是那最后的一分钟,真的应当作为影史经典永远保存啊。
好悲凉的大团圆结局,背影孤独得让人心碎。
后半部分开始都是悲剧吧
把欢笑奉向观众,把爱人牵往幸福,把悲伤留给自己。
这部片子就很好地证明了卓别林作品的艺术造诣远高于一般喜剧。棍棒喜剧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重视演员的即兴表演,在这部片子里面,查理如果选择按照马戏团的剧本有预谋地愚弄别人或被人愚弄,演出效果反而不好。老板发现了查理的过人之处,发现让他做自己,完全即兴,马戏团的观众才会买账。同时,卓别林一如既往地关注下层劳动人民,老板拖欠工资,或让查理卖命表演,都揭露了资本家的虚伪和利己主义,隐含了对那个经济萧条的年代的反思和审视。结局甚是伤人,查理为心爱的女人做了最后一场戏。爱情,就像一场马戏团表演,逗对方发笑成了终极使命,最后把悲伤留给自己。
他为了不拖累心爱的人,就亲手把她托付给一个能让她幸福的人,这结局太虐了。
我只想逗你笑,結果我卻哭了。那小小的背影和長長的寂寞誰懂了呢?
听到片头卓别林的歌声表示再次被惊艳。很喜欢这部电影,与我而言笑料很足,也有一个让人感动的结局。最好的一场表演是不爱你什么的,在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马车开走后孤单的流浪汉,肿么就觉得那么心酸。
在1928年的默片时代,卓别林就已经把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展现的淋漓尽致。结尾成全他人,让我想起初中听的那首《太早》,我明知道你走得太早,还要为你帮他买对车票。镜子迷宫那段也被后世众多电影致敬。简单明了的剧情,完胜那些连故事都讲不好的大师文艺片。灵魂出窍特效,影史吊威亚。
看来卓别林是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个吊威亚的,马戏团是带给人欢乐的地方,但其背后却是痛苦与落寞,卓别林对喜剧本质的洞察无人能及,借助马戏,他说了关于演员的孤独,每时每刻都在扮演着其他人,就像那个镜子迷宫,分裂的自我,观众永远也不知道他的真心在哪里,永远没有送出去的戒指,一出自导自演的心酸离别,封闭的内心无法被体谅被抚慰,卓别林的每部电影都在精彩绝伦的喜剧场景背后构建了复杂的寓言,《马戏团》不光是关于演员的,也是关于自由的,如同那些动物们,流浪汉的到来解放了他们的天性,疯狂滑稽的表演是对规则秩序的反叛,女孩在秋千上望向天空,同样是流浪汉让她有了逃离的勇气和爱的坚决,结局就是最完美的,流浪汉终究属于荒野,因为他永远都是自由的
⒈查理·卓别林凭此片获得第1届奥斯卡金像奖荣誉奖;⒉时过境迁,那些搞笑桥段依然让我捧腹不已,感觉妙不可言,这便是经典的魅力;⒊前面警察抓小偷部分有些似曾看过,尤其是流浪汉站在门旁边假扮人偶的部分;⒋他的君子成人之美,让她得到了幸福,而他最后却孤身一人继续流浪;⒌马戏之王→马戏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