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围绕“8号提案”,美国再次掀起了一场关于同性恋权益的争论,加之电影《米尔克》的上映,分外热闹,而主演西恩潘在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后,面对场外的同性恋反对声,一番你等将令子孙蒙羞的发言更是生猛无比。显然,观念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如若那些高举道德或是宗教反同性恋的人们有天真的感觉羞愧,那倒还是好事儿,只怕在付出诸多代价后,一些人仅仅因为与众不同就备受歧视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天佑鲍比》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感到羞愧和痛苦的母亲,一个虔诚的教徒,在付出了丧子之痛后,她才终于重新认识同性恋这个人群,也真正开始认识自己。
《天佑鲍比》的剧情可以说非常简单,而其打动人心的正是其中的真挚之情,鲍比,一个一直相当父母眼中好孩子的男青年,外貌英俊,内心善良,他阳关般的生活,直到发现自己对男人的兴趣甚于女人。那时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而他又身在一个对主虔诚的家庭,母亲对同性恋的态度是视之为一种会受到上帝严惩的恶行。鲍比的惶恐表现着他的单纯和对家庭的珍视,他怎么能接受自己正在成为一个母亲理念下的恶人,他又怎么能忍受将下地狱的预期。鲍比和母亲间的感情是深厚的,而这个家庭的爱是充满着宽容的,所以,当鲍比的同性恋征兆暴露后,我们没有看到家庭施加的粗暴自责和痛斥,而是一种“治疗”,一种充满爱意的“关怀”,希望鲍比能够重新作个“好孩子”。
世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善意的伤害,最痛的创伤,莫过于爱的利刃划过。在这部影片中,我很难责怪鲍比的父母,他们对鲍比充满了亲情的关怀,他们从小受到的宗教观念又让我感到他们对于同性恋的想法显得可笑,但是却情有可原。如果面对暴力,我们尚可回之以怒吼发泄心头的苦闷,而面对家庭的亲情,鲍比却只能愈加苦闷。幸运的是,他最终认识了自己,认识到爱男人没有错,发掘了内心的自我,他终于可以保持自己的纯真和善良,享受生活的快乐。而不幸的是,他认识了自己,母亲却没有认识真正的他,当他已经有了一个男友,并快乐的彼此生活时,却无法排遣亲情缺失带来的苦闷,终于,从天桥上,他一跃而下,过早成为人生的过客。而他死后,还要面对的是,母亲眼睁睁的在教堂葬礼上,任由牧师批判他的“罪行”。
认识自己,鲍比达到了这一步,却在社会的偏见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终于开始唤醒了母亲认识他,也认识自己。母亲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究竟爱的是什么,读着鲍比留下的日记,她明白了,她爱的是一个可爱的儿子,这份母爱是超越宗教和偏见的,是不应被儿子的性取向扭曲的。上帝爱你本来的样子,母亲爱的也是她最本真的孩子,这份爱不容闲言碎语伤害,更不容有人高举宗教的大旗亵渎。母亲在对上帝的虔诚和对儿子的爱间煎熬,想着儿子可能正在地狱倍受折磨,她如何可以入眠?宗教人士对她说,同性恋要下地狱,自杀要下地狱,讽刺的是,正是同性恋下地狱的诅咒导致了一个孩子的自杀,这又是如何的荒唐。偏见在世间造成无尽的伤害,对偏见的承受者,也对偏见的施加者,比如,当无数同性恋因为压力不敢出柜,而压抑自己的取向与异性结婚时,也同时造就了压抑的家庭,伤害那个不幸的异性,甚至造成更深远的情感伤害。鲍比的母亲要探求真相,而神职人员中的开明人士,还有那个同性恋家庭父母的互助群体给了她力量,原来,那么多人曾经迷失,竟然任由偏见摧残自己对孩子的爱。看着孩子以真我状态快乐的生活,与人为善不是一种幸福吗?
母亲在关于“同性恋自由日”议题的讨论中的发言渗透了一个母亲的血泪反省,真挚感人。“我非常痛恨自己没能多了解男女同性恋,现在我知道我前辈教导和灌输的全部是偏狭和扭曲的人性诽谤,如果我能多做一番调查,如果我肯倾听我儿子的声音,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看着你们,满心悔恨!”,虽然这一议题未能通过,但是,母亲却毅然投入到同性恋权益活动中去,不光是她,还有更多人汇集在一起,留下了这部感人电影的一个亮丽结尾,在同性恋游行上,那么多人在彩虹的洪流中前行,他们认识了自己的本真,也带动着更多人认识自己,包括反同性恋者,认识自己的偏见,像鲍比的母亲一样,获得新生。
本片母子两人的表演都很精彩,儿子带着那种阳光中的忧郁气质,特别在家庭的爱和真我间的挣扎一段,献上了真情演出。而自从“异形系列”后就烙下女强人印记的Sigourney Weaver则献上了非常细腻的表演,一个母亲的爱与恨,柔弱与坚强成为这部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感人力量。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5e2c03d14e8a27d8562c8453.html 2009年我看了许多电影,如果要举办一个“2009年我的电影奥斯卡”颁奖典礼,那么《天佑鲍比》无疑将成为以下奖项的最终获奖影片:“最惊喜影片”“最催泪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女演员”“最震撼影片”“最经典影片”……
当初从豆瓣上看到这部电影,并没有报很大的期望。电影封面相当朴素,男主角也不够帅。从豆瓣论坛上豆友的留言处下载了这部电影,也不是高清版,纯粹为了打发时间,开始观看。
电影的前半部分主要讲了少年鲍比在向家人坦白了自己的同性恋性取向后,与母亲越来越激烈的冲突。母亲冷颜厉色的一句话“我不要有一个同性恋儿子!”以及日渐强烈的压迫感和孤独感将善良、温顺、虔诚的鲍比推上了高速路的桥头。过往的片段不断在脑海闪现,鲍比陷入了无尽的孤独与悲痛之中,最终眼含泪水的跳下了高架桥。而与此同时,鲍比的母亲玛丽,正在向上帝祈祷“continue to convict Bobby's heart off sin”(请继续让鲍比受到内心罪恶感的惩罚吧)。
电影如果在这里结束,那么我可以说,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可怜的同志鲍比,在向家人出柜后被逼跳桥头的故事。我们心中此时充满了对鲍比的同情和对鲍比母亲玛丽的愤慨。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向家里人出柜的同志们,更加强了不向家人出柜的决心。
但是这部电影最经典的地方,却是后半部分。不得不说,后半部分如此经典,与鲍比母亲玛丽的扮演者Sigourney Weaver的高超演技不无相关。
玛丽,这个固执,或者称为执着的女人,在鲍比死后悲痛欲绝。但此时的她并没有开始悔恨自己对鲍比所做的一切。出于对鲍比之死根源的深究,玛丽开始接触同性恋人群,并阅读了鲍比死前留下的日记。渐渐地,她开始理解鲍比,并开始质疑自己的理论。终于,在参加了一次小组讨论后,玛丽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深夜,她冒雨到教堂找到牧师,几近崩溃地说出了下面的话:
“我的儿子一直与众不同,从我怀上他时就是。我知道,我能感觉到。现在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上帝没有治愈Bobby,他没有治愈他,因为…他根本没病。”
玛丽在说出这句话时,泣不成声。剧情继续发展,玛丽参加了我纳西市关于设立“同性恋自由日”的议会,并发言。玛丽悲痛但发人深省的一段话,将电影带到了第二个高潮。
“我深深地后悔自己对同性恋知识的缺乏。现在我明白了,我所受的教育都只是固执偏见、缺失人性的。如果我曾经多去了解,而不是墨守陈规——如果当初,在我的儿子对我坦诚相见的时候,我能够认真听他说,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心中充满悔恨之情。我相信,上帝为鲍比的善良有爱而高兴。……最终,我对他的伤害无法补救。鲍比翻过人行护栏,跳向一辆重卡当场死亡,那不是上帝的旨意。鲍比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他父母的漠视,和他们对同性恋的恐惧。鲍比想成为一名作家。他的希望和梦想本不该被剥夺,但是却被我们剥夺了。有些像鲍比一样的孩子,坐在你们的教堂中,与你们不相识,但他们会倾听,当你们念出阿门的时候。他们也许很快就不再祈祷,向上帝祈祷理解、接纳和你们的爱。但是你们的厌恶、恐惧和对同性恋的漠视会让他们放弃祈祷。所以,当你在家中或者教堂念出阿门之时,请记住,一个孩子在聆听。”
看到这里,我那双反复湿润的眼睛再次决堤了。最后,玛丽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同性恋维权运动,“鲍比对爱失去了信心,我希望你们不会”。至此,玛丽实现了从一个对同性恋深恶痛绝的母亲,到理解同性恋、维护同性恋权益的母亲的转变。
…………………………………………………………………………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枚催泪弹,更是一把无坚不摧的武器。电影中多处体现了同性恋维权者和传统教会观念针对同性恋的争辩,并提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论据支持观点。可以说,如果这部电影被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同志拿给反对同性恋的朋友、亲人看,十有八九会改变他们的观念,至少会有所动摇。但是对于我们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同志呢?这部电影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我们不可能对父母说:“God loves me as what I was”(上帝爱我,是爱我本来的样子)。他们不会理解,因为阻碍我们得到社会认同的,不是上帝是否爱我们,而是中国传统道德和伦理。我们的父母不会一朝发现上帝认为我们是无罪的,就能接纳我们。中国传统道德和伦理,远远比宗教思想来得深入骨髓,难有丝毫改变。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如果一个同志被逼自尽了,也不能得到理解的原因。
但是这部电影依然给我们中国的同志们有所启示。启示来自玛丽在议会上的讲话:
“我深深地后悔自己对同性恋知识的缺乏。现在我明白了,我所受的教育都只是固执偏见、缺失人性的。如果我曾经多去了解,而不是墨守陈规——如果当初,在我的儿子对我坦诚相见的时候,我能够认真听他说,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心中充满悔恨之情。”
的确,所有厌恶、仇恨同性恋的人,都是对同性恋缺乏了解的人。这一点在中国也是一样。如果所有的中国人都能了解身为同志的感受,那么同性恋自然就能得到全社会的接受。如果同性恋得到了全社会的接受,我们也就不用再藏着掖着,整天生活在谎言和恐惧之中。
所以,在此,我一定要感谢一些人,他们是电影《断背山》的导演李安、《春光乍现》的导演王家卫、《暹罗之恋》的导演Chukiat Sakveerakul。为什么要感谢他们?因为很多异性恋也看过他们的这几部电影,更多的异性恋者逐渐了解了同性恋的感受。
最早看同志题材影片的时候,感触是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和我一样的人;但是现在,我已经不需要更多的自我认同了,我希望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同我,认同我们。
我有一个愿望:我希望同志们不要再搞什么“圈子”使自己脱离这个社会,让异性恋们感觉神秘。我希望大家能够主动把自己说给异性恋听(如果不愿意出柜,也可以通过网络),让更多的异性恋了解我们并没有什么特别,只不过我们喜欢的人和你们不同罢了。
看这篇评论的你,如果你也是个同志,我希望你能够把《天佑鲍比》这部电影推荐给更多的异性恋,因为这部电影对异性恋者的教育意义远大于我们自己。希望你也能为让社会理解同性恋出一份力。
如果你是个异性恋,那么我一定要感谢你。谢谢你看完这篇评论,感谢你对我们的理解。如果你还不能理解的话?那么请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我们的感受吧。
所有的异性恋们,假如你的心里也有一个鲍比,那么你一定能够了解鲍比的感受,你一定能够理解和鲍比一样的我们,其实和你们一样。
你是清晨第一缕曙光和春雨前的第一缕微风的集合,你值得用一生去经历这世上的所有美好
——致鲍比
他是一个出生普通小镇家庭的男孩,家里有一个传统的奶奶和一个将圣经视作天理的母亲,他性格腼腆温柔,和家人相处的非常好,本以为生活就这样一直平静,但他却一直有个不能说的秘密,他喜欢男孩,几经曲折家里人还是知道了,来自母亲强烈的抵触和父亲的漠不关心让他本就煎熬的内心更加破碎,好在他有一个思想开放的姐姐,她带他进入大城市,他以为幸运地遇到了毕生所爱,看到这里时,多希望影片就这样结束,但真相往往残忍
他在夜中看到心爱的他和另一个男孩亲昵,若是经历过几段感情,可能会熟视无睹,但鲍比怎么可能,那是他视作瑰宝的第一段与男生的初恋,他也许投入了自己全部身心,但这一切在他看来都化为乌有,家人的不理解,爱人的离去,彻底抛弃了他似乎早已麻木的身体,抛弃在那条冰冷的马路
对于影片中的其他人,也许在当时的时代都有自己的苦衷,难以多做评价,只是鲍比,他真的不应该是这样的结局的,他美好善良,内心的纯洁与温暖足以融化冬日的坚冰,如果神连这样的人都不庇佑,那他还会倾听谁的祈祷呢?
始终坚信,人性本身的那些闪光之处一定是超越性别的特质的,喜欢一个人,是喜欢ta的身心的所有,而爱情,则是两个人互相依赖关心,只视彼此为人生最重要的人,而无关性别或其他
鲍比,你能听见吗?如果你现在在另一个地方生活,请一定好好爱自己,你看,这春天的花香,夏天的微风,秋天的落叶,冬天的白雪,都只有好好活着,才能感受到,不是吗?
始终为你祈祷,鲍比
I know this movie is based on a real story, and because of it, my heart feel more hurt. How I wish it is just created by someone,nothing is real.No one died,no mum sad and regret in the rest of her life.
But it is only my head-in-the-sand thinking. the real world can be much more tough.
Who I am? I am what I am. If you love me,love who I am in nature.
Why people always blame the minority in the name of God, if they really trust in God, they can not ignore his goodness and forbearance . He would not let the gay and lesbian people driven into a corner. They just have different sexual orientation. this is not a crime!
在印度,如果把一只小象拴在一个木桩上,它经历多次无效挣扎而无法逃脱之后, 就会自动放弃逃跑,乖乖地站在那里,无论周围有人还是无人。尽管它后来长得又高又大,用鼻子轻轻一拉,那个小木桩就会被拔掉,可是它依旧像小时候那样驯服地站在那里,甚至没有尝试逃跑和拔掉木桩的念头。只因为它已经相信,逃跑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天佑鲍比》是大学时候就放进收藏夹里的电影,时隔10年,今天才打开。不自主地想起很久之前看过的大象和木桩的故事。人生中,当你在前进的路上停下努力探寻认知的脚步,那之后的日子里,这根木桩,就已经是你的归宿了。
Bobby短短20年的人生,相信他一直都知道自己同性恋的身份,但这份自我的认知让他害怕躲闪,想绕开这个家人和朋友都无法接受的这个身份继续表面和平的生活,却在意外“被哥哥出柜”之后再无法回归平静了。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激进,家人的不理解,他藏着自己的压抑顺从母亲的意思去看心理医生,去教堂祷告,去母亲安排的约会,尝试着所有这些家人认为能帮助他“变回正常人”的方法,却让他更深地认识到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远离家乡。在他乡遇到的男友,虽让他感到快乐,但是内心对家人认可的渴望始终压抑着。直到看到男友牵着另一个男孩的手从酒吧出来一路说笑,他没了牵挂,选择了自杀。
电影中,Bobby母亲反复重复着一句话:我不能因此失去你。
所有人都害怕失去,但是真正失去的是什么?又是谁真正失去了?Bobby从小到大连兄弟姐妹都羡慕的完美是母亲一直的骄傲,但因为同性恋的身份,那些正直、善良、谦逊在这层身份被揭示之后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是同性恋的标签了。被一个标签遮盖了其余美好品性的境地,Bobby失去的,又何尝不是他的全世界?
母亲的恐惧,来自宗教信仰,来自社会,来自生活背景,来自不理解和偏见。她觉得“同性恋”这个疾病害了她儿子,害得他不再正常。殊不知,在此之前20年里她所谓儿子的“正常状态”才是儿子真正的不正常,是他为了融入家庭融入社会的伪装。让Bobby能面对且接受母亲不承认真实自我的事实,需要常人难有的勇气吧。但即使拥有这种勇气的人,最终还是没能坚持下来。
家人眼中完美的Bobby形象就像大象身边的小木桩,而Bobby就如同大象一样,一生都被木桩牵制着,维护这一形象压抑着真实的自己。
亦或者,对同性恋的曲解和偏见,才是真正扎在众多反对声浪人心中的小木桩。
每个人所建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基于他们的生活经历,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等等。所以,每个人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也不相同。但是,在站队反对同性恋之前,又有多少人去查找或证实,同性恋是不是错误的呢?同性恋要的不是权力,也不是“天下大同”,更不想因此断了人类的繁衍之路。我们要的,只是被承认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像海马的与众不同,它的幼仔是由雄性分娩一样。我们没有不同,我们只是自然存在的少数人,而且,我们的数量,远高于现有统计数据的统计。
除了结局,Bobby一路以来的心路历程就好像是大多数同性恋人群的成长经历,我也不例外。
对自己性取向的认识,起点在幼儿园。当班里最漂亮的小姑娘童言无忌地说要嫁给某某某的时候,我却在心里想着:“这个小姑娘长的好漂亮,如果能天天看见她就好了。”那时候,我还没意识到,这就是喜欢,这就是不同,这就是天性。
慢慢长大中,渐渐发现,我是人群里奇怪的存在。所有青春期的女孩子都在期待着帅哥的关注,而我却羡慕帅哥,不用做什么就能赢得众多女生的青睐。于是,我也开始中性的打扮,剪短发,不喜欢穿裙子。直到初中的时候,班里一个刚转学不久的女生对我说:“如果你是男生,我肯定要追到你做我男朋友。”我下意识的反应居然是:做女朋友不可以吗?这个念头让我一瞬间惊慌失措,却又如饮醍醐。
原来,就算我外表再像男孩子,也终究不会得到所谓女生的青睐。原来,那种下意识会被女生吸引目光的原因,不是因为对友情的渴望,是对爱情的期待。而我的期待,从小到大,无一例外,都是女孩子。
原来,我是同性恋。
这三个字对十几岁少年的严重性,让我偷偷地失眠了好长一段时间,或许,这只是一时的?在之后的几年里,我也尝试着和男孩子接触,但是无一例外都是在还未到在一起的阶段就夭折了。懊恼、担心、害怕,我是不是什么问题?要怎么不让父母知道这个事实?我是不是就只能一直这么一个人偷偷地揣着这个秘密走下去?我以后怎么办?这些无法示于人前的问题,在大学之前始终围绕着我,就连上网查资料都害怕留下浏览记录。这份自卑,一直伴我走进大学。
感恩中国的大学是对同性恋人群宽容度最大的地方。这份宽容,在大学的第一个半年里,让我知道了同性情侣是可以在大庭广众下坦然牵手相拥的,旁人对此没有过分异样的眼光,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更是友好真诚地给与祝福和支持。在查阅大量的资料后,那些常伴已久的隐隐作痛渐渐散了。原来,同性的爱情,也是会被人赞成和支持的。
感谢大学期间半年的赴美交换生经历,让我知道:原来世界上是有那样的社会,不会因为你的与众不同而排挤和孤立你,相反,会因为你的坦诚而拥抱你。
虽然不知要实现同性恋平权还要多久,但是看到近年的各类新闻,近期同性婚姻合法化写入民法典的议题,社会始终是在不断了解我们这个群体的,是在不断向我们靠近的。就像电影的最后,Bobby的母亲啜泣地说:我的儿子从小就与众不同。原来,他没有病。
我相信,这个世界,是有些淡淡的疏离。从来不曾有过感同身受,有的只是互不打扰。
但我也坚信,终有一天,人人都能拔掉心上的小木桩。
说一句:
我无法认可你,但是我依旧支持和捍卫你实现自我的权利。
Before you echo Amen in your home&place of worship,think and remember.A child is listening.-Mary Griffith 上帝爱你本来的样子。
电影本身拍得很不咋地。星是打给题材的。
最后把你逼疯了的,都是那些口口声声为了你好的人。
看到中间决定给四星,看完决定给五星,妈妈淋雨后在教堂说,是我杀了我的儿子,我终于落泪了,人太需要彼此理解了。
Nothing wrong with Bobby.
止不住眼泪的好电影
在很大程度上,我有着他一样的性格,一样的父母,但我不想让我父母那样伤心,这辈子我所受的折磨就是偿还他们对我的养育,这一生的孤独,也就无笔可下了.其实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我喜欢阴道也好,阴茎也罢,管你屁事,我在床上,我在我自己的地盘享用它,你要看到,你就是偷窥狂,应该被乱石砸死.当然还是那句,只有没有罪的人才能像没罪的人扔石头.既然我们都有罪,何不放开一点.物质决定意识,出生也就决定一大半了.谁又不想更好.
“我知道上帝为什么不治愈我的儿子了,因为他本来就没有病” -- 爱和善良,才是上帝最看重的东西。
同性恋往往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当你身在宗教家庭,这就变成一条崎岖的荆棘路;宗教的可恨之处在于,它让一个成年人丧失自我,全无对世间万物的探索精神,所有的认知仅限于一本从奴隶制时代流传下来的文艺小说;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当你意识到错误存在的时候,亲生儿子却已经被自己害死了。
圣经说,这是罪。我从来不相信。我只信,圣经里说,爱如捕风。
冷漠的父亲,专制的母亲——连他自己也彷徨的时刻,那些人却转过身去。
Sigourney Weaver什么时候才能拿奥斯卡影后啊...
我们绝不放弃希望,追求我们的幸福和自由。
"出柜之前要做的事,就是放这个给家长看。。。"
我能多给一颗星么?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枚催泪弹,更是一把无坚不摧的武器。
“盲目的信仰比没有信仰一样危险。有时候质疑,会帮你找到更深刻的信仰。”
影片通过西方人对宗教特别是圣经的笃信及机械化理解所带来的对同性恋者的无知偏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于同志亲友以及需同性恋扫盲的人群,非常值得推荐!上帝不会因为一个人是同性恋者而让他下地狱,上帝爱的就是一个人本来的样子。
死就是这么解决的不死不能解决的事
我什么也说不出口了,在这样被出柜的晚上,看一场应景的电影。害怕得坐在黑暗的一角发抖。不,你永远都不知道。
最后的同志游行,看着鲍比家人脸上露出的笑容,泪眼婆娑。那一刻我知道,他们真的接受鲍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