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表现了一个以摇滚乐为精神食粮的年代,精心挑选的几十首摇滚金曲轮番上阵,观赏性确实很强,从冷幽默到下三路,英式笑话随处可见。导演尽情地展示了男人间的快意潇洒,他们只为音乐而活。
一艘船,一群人,这个海上电台管理松散,但是分工合理;D J们主持风格各异,自由自在地漂浮在音乐的洋面上。电波从船舱里传出,收音机把他们的声音带进千家万户。《海盗电台》(The Boat That Rocked)除了这处主场景和主角们,剩下的只有两拨人:一心试图搞垮电台的无聊政客,电台的超级粉丝和忠实拥趸。影片的转场切换大多在这三部分做文章,往往音乐声一响起,一边是政客的咬牙切齿,一边是听众的欢呼雀跃,冷热两重天。
电影表现了一个以摇滚乐为精神食粮的年代,精心挑选的几十首摇滚金曲轮番上阵,演员们的服装造型更是标准的英伦范儿。《海盗电台》的观赏性确实很强,从冷幽默到下三路,英式笑话随处可见。不说载歌载舞的耍酷段落,光是几处带点荤味的段子都可以把观众搞得乐呵呵了。光溜溜的童子鸡卡尔为了第一次煞费苦心,却接连撞墙,丧气不已。结果每逢周末,支持电台的Groupie(原指仰慕并追随摇滚乐手的人)都会来拜访他,然后上演翻云覆雨的固定节目。
《海盗电台》以卡尔的上船经历,带出一个年轻人的觅爱和寻父之旅。摇滚带来的绝不是颓废、萎靡和失败,它同样能给人类制造幸福、快乐和满足。片中的摇滚乐,被诠释为个人跟政权对抗的手段,让观众的思绪回到激进的60年代。导演有意识地用耀眼的光亮笼罩电台的每个角落,尽情地展示男人间的快意潇洒。这艘船上几乎没有矛盾的存在,他们只为音乐而活,音乐才是那门默契的交流语言。
《海盗电台》群戏很多,导演理查德·柯蒂斯(Richard Curtis)展现了良好的喜剧片功底。剪辑速度较快,节奏感掌控得宜。以圣诞餐桌一段为例,话题主导、中心人物还有不同D J的性情差异,都能得到反映和顾及。
当《海盗电台》重演了一次灾难片里的船舱进水,影片迎来了真正的剧情高潮。一直到喜出望外的“千舟齐发来相见”,它的煽情方式变成了十足的男人电影,跟《勇敢的心》高呼“freedom”如出一辙,只不过这里换成了更显激情的rockN’roll。每个人都看到了别人伸出的援手,情有所归,这样的结局,完美到让人难以置信。海盗电台沉没进北海,但是这群人的心不死,摇滚的时代,不会结束。【南都
http://gcontent.nddaily.com/2/a2/2a27b8144ac02f67/Blog/30d/15774e.html】
性、毒品和摇滚乐,加上大量的60年代怀旧情绪,这是理查德·柯蒂斯写下的赞美诗,献给属于海盗电台的那段狂野岁月。———DerekElley(《综艺》)
一盒关于成功与失败的混音带,以主题来说电影可能有点太过圆满,但是轻松活泼,很有观众缘。 ———《帝国》杂志
昨晚回到宿舍就已经快过零点了,懒懒的,实在不怎么想继续看书,想着看部没什么营养的电影消磨下时间就早早洗洗睡了。
基于这样的原因,才选择下了很久的《海盗电台》,然后出其不意地心澎湃了一把。
“地下电台”是个历史悠久的概念,即使在我们的教育中,地下电台也并不陌生。举凡海内外,说起地下电台,总是与红色政权、革命、民族解放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同20世纪中叶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共沉浮。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一次去上海广播电台,直播间大门口有荷枪警卫把守,甚为震惊,心想不就是播播新闻报纸摘要,990广播,百灵鸟广播么,又不是市政府。大人们开玩笑说,如果要占领一个国家,第一件事情就要先把电台给打下来……或许直至互联网诞生之前,电波应该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最高效的媒体工具,毕竟不是谁家都买得起二十九寸大彩电,但是路边摊一个调频收音随声听的价钱,比一份新奥尔良烤翅都贵不了几个子儿。或许故此,空中话语权的争夺战,成了所有战争中另一条至关重要的隐形战线,地下电台象征着彻底而绝对的自由,它可以横越所有洋海高山,所有的铁丝网和禁令,冲破一切阻隔,在空中穿梭传递着信息,因此成为了最具革命性颠覆性的象征符号。
风雨飘摇的革命年代过去之后,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地下电台也理应伴随着烈士们的鲜血与传说共同沉寂,走入博物馆。但《海盗电台》告诉我们,即便是经济昌盛国泰民安的和谐年代,即便是繁荣似锦的60年代英国,自由永远不是一纸红头文件,一句合法的口号,或者一尊纪念碑那么简单。60年代的英国人,认为追求自由的需要从来不能停止,更不会伴随着民族自由的实现而走到尽头,还有其他甚至更多的自由需要被唤醒吁求,并用同样的热情与疯狂去追寻,那不一定必须是高尚的,复杂的,形而上的,可以仅仅只是听音乐的自由,听摇滚乐的自由。
在当下自诩自由已经多如高速公路上的废气的和谐社会中,正是因为这个理由,才令屏幕前的观众心有戚戚然焉。当然影片鲜艳的色彩,夸张的服饰,经典的音乐,舒缓有致的节奏,轻松明快的调子,煽情的高潮,骨子里的英伦浪漫喜剧范儿,还有那一群有爱又型格的老男人们……都可以是让人爱上这部影片的理由,但总有那么一些其他的,有足够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让上述这些因素变得更可爱,才让我们心甘情愿地沉醉在剧情之中,跟着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屏息,一起默哀,一起流泪。对于并不属于,也未曾见证经历过故事所发生的年代的我们来说,海盗电台是一个我们承受不起的乌托邦,它代表的不过是一个最简单最普世的梦想,无论我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追求个人自由的自由。或许有一天,当我们能够实现这一点,并能够尊重宽容每个人拥有同样追寻自由的权利,才可以实现真正的天下大同吧。
海盗电台确实是肤浅的、商业化的、非摇滚精神的、讨巧的、程式化的,甚至可以说是媚俗的,但这并不妨碍我给它打上五颗星。让我们把摇滚精神留给音乐人,把文艺电影留给影评家们,把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的争论留给哲学家们,把实现自由的范畴的讨论留给伦理学家们……然而追寻自由,争取自由,渴望自由的权利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因为自由本是件肤浅的事。
【按】大半是摘抄,那天弄好不知道放哪儿,索性作罢,刚才不下心又找到了,就来贴上一帖。
看完片子,不爽,于是挑了豆瓣前五页三星以下的评论,不多,却都说的挺靠谱,且有人妙语连珠。
四星五星的,姑且认为大家都太渴也太可怜了,人家海盗电台有人说fuck,我们只有HX的豆瓣电台和充斥着阳痿广告的电台,奶奶的,于是失去了冷静的判断力。或者,是一种情结的满足,于是真觉得有意思。所谓爱上别处的生活,爱的不是某种生活,而只是别处。那艘船就是他们的别处。
我的观点如本文标题,有些镜头还是很漂亮的,摄影和剪辑都有出彩的地方,音乐就不用说了(只是挑一些牛逼的老歌串串,有一亿人可以做到)
太多恶心的内容了,比如所有正儿八经秀精液的和空不垃圾I love R'nR' die for music的;连青春都不生猛,娘兮兮的。另外这部电影对女性的态度令我很不爽,傻屌崇拜的厉害,搞得我看的时候连性欲都很低落。“山寨泰坦尼克+粉丝是多么有用啊!”的结尾,简直就是瞎逼烧钱。
说实话太让我失望了。不装逼的说,《真爱至上》那样水准的主流温情喜剧我超爱的。理查柯蒂斯怎么堕落的这么厉害。生生浪费了我钟爱的销魂老戏骨比尔奈伊。
我是不是该怀疑这部电影不是赞美摇滚的,它根本就是反讽的。它要说的就是:摇滚除了能让人在麻木的现实中YY一下,爽一把,骗几个妞儿,别的也干不了什么了。而大家爱的,就是这点精液+精神鸦片,瞎逼崇拜崇拜,再糊弄糊弄自个儿。
不过,有一句台词超爱的,私人青铜老师的“最亮点最英国”点出我的心声:西蒙同学说,老婆跑了我之所以活下来,因为我为音乐而生,我也能为音乐而死。我正一阵恶心,哪知那个小个子新闻联播说,我为新闻和天气而死。至少是为天气。这句台词太英伦太牛逼啦... @摇滚还是失败者大聚会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60778/以下摘自豆瓣评论。马克用
诚然,摇滚这个常和性与酷沾边的词汇,略带神秘而又很难解释清楚,于是乎一大堆的青年蠢蠢欲动,仿佛哥摇滚了就是酷,哥摇滚了那姑娘就那啥了。 from 小角色 @教你如何成为一名伪摇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67860/昨儿一朋友跟我说了一句话“摇滚乐是好多人的G点,稍微碰一下就射了”,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他们的观点是跟摇滚乐沾边的就不是傻逼,但凡有人喊一声“摇滚”,他们准不假思索的喊“万岁”并且痛哭流涕,可能这电影是拍给他们看的,摇滚乐里没傻逼么?有,多了去了。 from 鲍勃辛 @珍爱生命 远离烂片
http://www.douban.com/review/2585403/希望有人能告诉我这不电影怎样看才能好看,我现在还坚定的认为把屏幕关掉看这部电影是最好的选择。 from 狩魔猎人 @真让我伤心啊!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07817/摇滚乐来自生活,没有发自生活的情绪只能停在摇滚乐的表皮。此片的生活在哪里?在船上?之所以在船上,正是制作者无法在生活中反映摇滚乐的影响,干脆取巧把故事的矛盾安排在脱离生活实际的船上。扒掉那层比基尼,剩下的就是瘦骨如柴的肉体,我看着,没有欲望。此片,煽情来的赤果果,就像类似“团结就是力量”的口号,你们欢呼吧。 from 早米庵 @摇滚乐就是文青的潜规则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02126/我们来分析一下此片中比较high的因素:一:大量的老歌儿。对于不知道为什么喜欢怀旧为什么喜欢摇滚的怀旧青年而言,这就是大量的tits和hips,本能的刺激。二:以摇滚的名义互相操。对于当不上骨肉皮以及当过骨肉皮的朋友,这里属于拉近生活距离的手法,就好像毛片儿里虚幻的都是上门送外卖的诱奸主人公,让男的女的都觉得自己也可能赶上一样。三:打着摇滚的旗号做宁死不屈状。这个类同于被容嬷嬷扎针,纯粹是自找SM,而且极假。不过,快到高潮的时候哪管那么多,只管看就是了... from 死人青铜@手淫片儿之一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73887/
《真爱至上》导演、《诺丁山》《BJ单身日记》《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编剧、《憨豆的黄金周》制片…依然励志,依然Happy Ending,依然内流满面。
Rock&Roll,rock the world!!!!!!!!!!!
啥叫牛逼?牛逼就是逃命的时候还用仰泳。。。。。。。
遥远的保守年代,年轻人用摇滚乐冲击禁锢。
一种情绪
六零年代Rock&Roll之魂巨燃,真男人的片子...真英国范儿的合拍!开着蒸汽船的勇敢海盗水手们,用自由的音乐大肆劫掠。女王的军队做作无能,所选的提督蠢笨可笑,男孩的初夜如此重要,千帆竞渡的自发救援很令人感动,这是传奇片嘛!这是现代浪漫海盗片嘛!这是勇于追随自由的一帮游骑兵嘛!
这无疑是我看过的,最摇滚的电影。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关键时刻,粉丝能救命啊……
这是一个给人们梦想和欢乐地电台,这是一个乌托邦的电台,这里有爱,有梦,更多的是音乐带给人们的欢乐。是那些嬉皮士们 的DJ带给了人们这个只属于我们的电台。音乐很棒!摇滚万岁!
be gentle,but be firm
摇滚、毒品和性永远是吉祥的一家。
有没有六星啊?!!!! 笑中有泪
西蒙佩吉或盖里奇那透露着精致的简单粗暴,在理查德柯蒂斯这里永远不会体现,他的电影包装精美色彩鲜艳,同时却也失去了英式喜剧的洒脱和随意,风格更近似于美式工匠电影;一群出色的性格演员(jen和roy看到你俩我就泪目了)也只能掩埋在表面性的摇滚精神和串场的名曲里了。
真特马的带劲!
England, the Kingdom of Rock'N'Roll, the Nation of Hope
与此同时,政府高官与国家电台却开始注意到这些无政府主义的小团伙,并多次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对策,从最初的封口令,到后来的军队驱逐,对抗愈演愈烈
因为一直对摇滚无感,所以这部电影一直没有看,以至于差点错过。电影始终充满激情和浪漫,英伦风情美得让人沉醉,还充斥着对自由的执着。当唱片随着轮船的沉没而漂泊于大海汪洋,摇滚的疯狂已完全蔑视了一切。Rock'n'Roll!★★★★
邪恶的政府 。自由放荡的R ock DJ 。这是1960s的童话。主题不是摇滚乐。整个故事只是努力从古老的摇滚乐时代里挤出边角笑料来。一群男人在船上。会发生什么。这只是部喜剧。1960s只是件衣服。下次换上70S。还有80S等着呢。
一星给Richard Curtis,一星给所有的fuck,shit,testicles,一星那些听电台的美好的人,一星给大不列颠,一星给摇滚
我想说,给五星的人是有梦想愿积极心未死的人.给一星的,你已厌世你已反感一切美好事物,鉴证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