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夕,央视的记者向开幕式导演提问:为什么奥运会开幕式要用小众的摇滚乐?
他问的没有错。
《昨日奇迹》拍片很少。我用淘票票查了一下,整个昆明市只有7家影院上映。除了百老汇影城和嘉美文艺影院,其它每家影院只排了一两场。
在排片如此稀少的情况下,昆明最市中心的百老汇影城周五晚场最好时段,整个厅也只稀稀拉拉坐了十个左右的观众。
很显然,列侬和披头士纯属小众。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压轴的是全场大合唱《Hey Jude》。《昨日奇迹》片尾也用了这一首。
1968年,《Hey Jude》问世。同年,Marta Kubišová改编和演唱了捷克语版本。1989年11月,在布拉格的瓦兹拉夫广场,Marta Kubišová再次演唱了这首歌。
说起来,《昨日奇迹》其实蛮像《夏洛特烦恼》(我没看过电影,看过开心麻花的舞台剧。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开心麻花的戏)。不过我可以赌十块钱,《昨日奇迹》票房拍马也追不上《夏洛特烦恼》的。
毕竟,披头士比周董小众多了。
《昨日奇迹》当然是怀念披头士,怀念列侬。它还想讨论一个假设,没有了披头士,会不会很多东西都不会有了?肯定不会有Oasis了,说不定没有哈利波特了,当然,可口可乐不见了不能怪披头士。
在中国,有一个人也慢慢地在消失。
我小时候语文课本出现频率最高的鲁迅,慢慢地在当今的语文教材里消失。
《阿Q正传》没了。所以下一代应该不会有那么高的频率说“你也配姓赵”了吧?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没了,别人帮他开窗子,他却指人为强盗的傻子,就不会刺痛那么多人了吧?
《呐喊》没了,“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这句话提起的人会越来越少。
《药》没了,人血馒头吃起来就没有那么讽刺了。
《狂人日记》从来都没有进入过教材,毕竟,翻开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也太辱华了。
……
或许有一天,鲁迅从课本上彻底消失。
或许有一天,孩子们不再知道汉语里曾经有鲁迅。
那时候,会有记得鲁迅的人,用笔,把鲁迅重新写一遍。
列侬不死。鲁迅不死。摇滚不死。批判不死。
本来对这个阵容很期待的,结果评分低还是有原因的。Good music doesn't make good movie。一个是没有分清主次,主线到底是靠文抄公成为巨星的苏文,还是爱情线?(虽然电影可能是想说要做真实的自己之类的,但是对事业线表现得不到位,降低了说服力。男主说自己有钱有名了,但是根本看不出来,仅有的粉丝追逐戏尬比国产剧。男主前后的转变只是换了衣服而已,还不如《一个明星的诞生》里的GaGa。)二是爱情线毫无说服力,十多年过去男主突然就认识到对女主的爱?而且安睡了一晚上,突然要去火车站追人?(这一点甚至不如《夏洛特烦恼》,虽然“女神只是爱我的钱,她才是真爱我”很俗,但至少能自圆其说。)三是人物刻画失败,不论是负责宣传的,还是经纪人,浮于表面,以至于显得愚蠢。四是我跟讨厌这种突然在大庭广众告白的行为,也觉得Gavin的自动放弃属于编剧偷懒。翻译也不太好。更不知道黄老板为何会同意扮演一个要把Jude改成dude的人……但也不是毫无亮点的,除了音乐,色彩和构图挺舒服的,一些吐槽很有趣(说男主独特在于不feat Cardi B或比伯),以及男主得知没有了coke和Harry Potter等等时的反应,活在一个别人不懂你梗的世界一定很辛苦吧。
1. 就是披头士乐队粉丝线下聚会 + 圣地巡礼 + 卡拉OK的一次meetup。
2. 听歌要背歌词啊。很重要。
3. 做音乐真快乐,录着录着音突然随机加了个火车音效自然采样, 也挺美的。
4. John Lennon出现的一瞬间突然就开始真情实感的哭泣。 在电影创造的这个平行世界里他活到了78岁。英国人这种诡异的温情真的是,好的,谢谢了,我收下了👌。
5. 事业不行就是不行,没有天分就是没有,即使披着Beatles光环你的歌也卖不掉,就回去过你平凡的人生吧。 All you need is love. Fuck American dream.
6. 然鹅Deborah又做错了什么。
7. 心疼黄老板三秒钟。
8. One man only:李荣浩。
9. 再拍一部Harry Potter让那些之前没参演成的英国演员去过过瘾叭。
10. 十分想去利物浦了。
说实话,这部电影是很小众的。现代社会,知道“披头士”的人很多,但了解披头士的人真的不太多了。这部片子的看点(梗),其实是披头士的旋律,歌词,专辑,周边产品,社会形象,个人事迹,等等等等;而这些,是那些仅仅“知道披头士”的人非常陌生的。
披头粉一看到台词“当我六十四岁”,“朋友们的一点点帮助”,“再次回到校园,麦克斯韦又装傻”之类,立刻就能会心一笑;而仅仅“知道披头士”的人,只会一脸呆萌地想“这句话很特别吗?”
披头粉一看到男主幻觉中的两只光脚,立刻就会知道“这是保罗”,从而更加了解男主“害怕被披头士本尊踢爆”的心态;一看到观众席里晃动的黄色小玩具,立刻就会知道这是“黄色潜水艇”,从而看懂剧情在交代“这个世界还有别人仍记得披头士”;一看到海边木屋里的主人,披头粉恐怕更是呼吸急促、瞪大双眼,要发出惊呼了:但这一切,非披头粉怎么可能感受到?
那么非披头粉能感受到的是什么呢?故事。可惜这个故事太平庸:“撒谎不是好孩子”,这种主题腻了都快;“空降直达巅峰”、“失去地位反获真爱”这种主线剧情,自马克吐温《百万英镑》之后又不知被多少人抄袭过,真的是乏味。
桥段细节也够简陋。比如男主:他在小有成功的时候,流露出的“窃取功名的愧疚感”太直白生硬,观众早就料到“既然这样,那他一定会道出实情”。又比如女主:导演给她安排的“黯然离去”的理由完全不够充分,观众明显能预感到“这段情不会完蛋”,从而大大减少“最终复合”时的欢喜。另一边,女主“离去”后“另遇真爱”的情节又降低了观众对“复合”的期待:男女主如果复合,势必造成那个并不讨厌的第三者的痛苦。于是,“登台表白”桥段,怎么看都是怪怪的。
多说一句:不过,女主的表演我觉得很棒。当然,也许是因为正好前几天看了《至暗时刻》,对她心有好感吧。反正觉得女主很可爱。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的本质,其实是“披头士花絮+披头士歌曲卡拉OK大串联”;就“披头士”这条剧情线来说,想表达的只有一句话:就算披头士的歌放到今天,也能秒杀你们这群后辈。年轻观众眼里,这就是一部“上古吹”:能不小众吗。
但我还是给了四星:同道们当然知道为什么。
影片开始Jack是一个四处碰壁的音乐人,身边有一个爱他二十年,勾勾手指就屁颠屁颠的过来的红颜知己,他预计的最坏的结果是回去学校教学生唱歌。影片结束Jack是一个安居一隅的音乐人,他用轰动世界的方法才得到了那个爱他的人,而后开心的在学校教学生唱歌。
你会发现,开始的那个人,其实轻而易举的就能获得结尾的结果。而整个跌宕起伏的人生过程最后的意义,并不是让生活变得不同,而是让你走入这个生活时的心境变得不同。
物以稀为贵,天天狐朋狗友聚会互相埋汰不亦乐乎,当然名声财富机会梦想更为重要;而一旦坐拥天下,身旁却没有一个可以说心事的人,那自然怅然若失。所以或许刻薄,但一个功成名就的人向往寻回初心,就和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向往成功一样,只关乎于与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与什么顿悟人生,参透生活,没什么太大关系。
几个有说道的镜头。
1.黄色潜水艇:谢谢你带他们的歌回来。是个很好的感动点。世界上唯三记得Beatles的人,不会唱歌跑去感谢会唱歌的将他们的人生重新完整,而不是因自己没法从如此大的利益中分一杯羹而心生嫉妒,欲毁之后快。
2.Let It Be:三次没有唱完的歌。见证历史的人,往往都不知道自己正在见证历史。
虽然是Danny Boyle和Beatles的脑残粉,但我承认在我进电影院之前刷到豆瓣这才6分多是没报什么太大期待的,刚开始看到演技如此浮夸的男主和女主也一度想中途退场,哪知道到后面竟然有大型真香现场,在椅子上哭到完全停不下来
在那个大断片之后,世界上没有了Beatles。我猜想导演是想用这个设定来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Beatles之所以伟大,到底是因为他们的音乐真的好,还是只是因为他们的legend and fame呢?
导演于是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不惜用如此荒诞的setting,来讲即使抛开“音乐历史上最伟大的乐队”这样的名声,即使在一个从来不曾听过他们名字的世界里,大家还是会被他们的音乐打动。
“一个没有Beatles的世界该是一个多么糟糕的世界”
所以看到全世界都为男主疯狂,看到他在天台重现Beatles的最后一场演出唱着help的时候,眼泪真的是忍不住,打动我的是一种强烈的幸福感,有Beatles真好啊,我们多幸运才有这样美妙的音乐啊
影片里埋了太多梗恐怕不熟悉Beatles的观众是get不到的,看到他们在Strawberry field那个红墙面前瞬间想到去年我们也是在那附近追上了magic tour的大巴,以及他们在penny lane的那个理发店扒在窗户里往外看,吐槽White的专辑封面,男主对吉他手说要gently weep,太多乐迷梗了
虽然这片子的感情戏实在莫名其妙让人很想吐槽,但我转念一想这估计是导演想为那些非乐迷的观众提供一些可看的桥段吧 hhmmmm
不敢想象平静活到78岁的列侬......这个世界可以没有可乐、星巴克和哈利波特,但不能没有披头士和他们的歌。√
对于这样的导演和编剧来说,本片就是个小品,但这两位大佬搞出来的小品仍然是精品,看完之后心情愉悦,对这个世界重新充满了希望和爱。看到结尾他出现时,还是会眼眶湿润。在那个世界里,他没有获得成功,但他得到了幸福和宁静。
感情线实在烦人,都分手了还整天骚扰,后半段都是原谅情节。
这不就是套了Beatles皮的夏洛特烦恼吗?!
靠 oasis怎么办
剧情可以说稀烂到浪费设定,爱情线莫名其妙,但是海量虫团梗看得我好快活好快活
可口可乐消失了,百事可乐还在,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可口可乐更重要!
John Lennon开门那一下真的眼泪都出来了!之后的每一年看腻了love actually可以看这个了。all you need is love那里简直love actually的婚礼就跑出来了!Richard Curtis真的是末日拯救者!看完顿时一下觉得哎呀还可以再抢救一下,活着还挺好的~
我和雪初说,想看看盘尼西林变成世界上唯一记得Oasis的乐队会是什么样子。。哈哈哈哈
披粉过年了(虽说这年过得有点寒酸) 《昨日奇迹》估计是博伊尔拍过最俗气的片子 考虑到编剧是柯蒂斯似乎也合情合理 花了一千万美刀买的beatles版权 但翻唱的编曲实在是太简单了点 男主声音完全撑不起Back in the USSR/Help这些稍微重一点的歌 Let it be感觉翻唱的不错然鹅总被打断 相对用心一点的是停电处音效设计 用了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那段风琴和sgt.pepper lonely hearts club band音效倒放和A day in the life音墙的一个Mix 当然看到78岁的列侬还是令人泪奔 最后原版Hey Jude出来的时候又一次泪奔惹 保罗的声音全世界最好听 没有披头士的世界真该是糟糕透顶的
a nice concept with a very boring storyline and cast
披头士在电影中因消失而更加被人铭记,博伊尔却可能因拍摄本片而遭人忘记。
我喜欢甲壳虫、《猜火车》和《真爱至上》,所以似乎我也没有理由不喜欢这部电影,这世界上可能会没有可乐、香烟和哈利波特,阿比路和黄色潜水艇也会失去意义,所以让我们感谢起码在这个世界线里,我们还能听到披头士的歌。当我穿越一座城市来到空空荡荡的电影院,边上坐着的只有一位披头士粉丝,我们可能也没有那么想看这部电影,但到最后,我们似乎都让自己收获了某种执着的感动。
还是很好看的,毕竟是理查德·柯蒂斯的编剧。虽然故事很俗套,特别是结尾,但影片推进过程中的细节做得很不错,气氛和情感都安排得很到位。这个片子可以和《夏洛特烦恼》对照起来看,其中有一点,就是所谓“三观”:都涉及到了主人公“盗用”别人的音乐成名,本片结尾主角捐出所有收入,说明真相,回归自我;《夏》的主角却并不在意。这个角色价值观问题,国内影视制作者不在意,观众也不在意。但我觉得并非可有可无的小事。
本片强烈地抨击了网易云音乐用披头士的歌收费的行为,颇有现实意义
从电影院出来看到一位挎着披头士帆布包的背影美女,走到前面回头一看竟然是一位奶奶。她肯定是特别、特别喜欢披头士,才打扮得这么美、带上他们的周边来电影院看这部片子的吧。来看这部的原因是昨天看寄生虫的时候看到预告片,觉得非常有意思,于是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预约了一场。虽然基本是一部挺程式化的爱情片,但故事创意、经典重现以及最后HP的乱入都深得我心。
小女孩对唱着wonderwall的小男孩一见钟情这种桥段真的太可爱了
好久没看爱情电影了 以及 列侬如果能活到78岁那真是太美好了。
如果能让披头士的歌留下来,我是愿意放弃一生挚爱的。(Oasis的话可能要犹豫一下。
被老年的列侬设定打动三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