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看过的片子了,说实话,一直对外国的这种战争片有抗拒,毕竟这是别国的战争!不过《拯救美国大兵瑞恩》这部片子算是不错的了,还原了二战的真实情况,战争的无情和残酷!
为什么要拯救瑞恩呢?其实拯救的不只是瑞恩,而是那个国家!这家人三个男人在战场牺牲了,然而瑞恩又被困在了敌后方!指挥部拜访了他的家人,表达对这个家庭的敬重,也承诺要把瑞恩救出来。这就组织了8人的救援队伍!然而结果是成功救出了瑞恩,这只小分队全部阵亡!用8人性命换一人值吗?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
很喜欢里面的米勒队长,领导力,反应力都是值得称赞的,难忘最后牺牲那一幕!这部片子有个最大的魅力就是前一秒让你哭得稀里哗啦,后一秒又让人哈哈大笑!
面对成百上千的十字架,触摸每个名字,每个人都会想到这曾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拯救大兵瑞恩》的开头就预示着人性主题的分量。在老瑞恩悲情的眼神中回荡着逝去的一幕幕残酷的真实的而又感人的场景。立足战争的残酷性,无意颂扬我方或打击敌对一方,这正是被褪去了正义光环战争场景的张力所致。这是注定了无法用调侃、讽刺或幽默来冲淡的浓浓悲情,这些都浓缩在了瑞恩动容的一瞬间,并定格在了我的脑海中无法消散。
我佩服将本片呈现出来的幕后工作者,欣赏出演本片的演员们,惊叹为何会有如此多耐人寻味的细节和丰富到难以言表的神态。不禁自问,我们是不是已经过于习惯讲出一句提纲挈领的话,而忘记这话背后的诸多历史事实了呢?诚然,战争是残酷的。但我们是否有权利忘记在残酷战争的每一场战役上的那些曾经生而为人的生命了呢?当战争被仅仅以战役的形式浓缩在军用地图的沙盘上时,或者被定格在历史教科书的图表中时,我们是不是该问问自己是否患了健忘症?
上一个瞬间,还在经历晕船而呕吐的士兵,还面带疲惫的士兵,还在亲吻十字架的士兵,还有右手微颤强饮一口酒的士兵,在下一个瞬间就被子弹夺走了生命。子弹穿入海水,仍然击中落水的战士,沁出殷红色的血,一个个生命转瞬即逝。攻击敌人的同时还在拯救同伴,拖拽着的战士转眼就被炮火轰成了残肢。这让我相信此时死神必定已经到来,阴森森地注视着这里。就在这弹雨之中,随军的牧师仍然伏到每个死者身旁,为他祈祷,相信上帝的光芒会引领着他们的灵魂进入天堂。让我知道这绝不是开例会和大喊口号似的信仰方式可以比拟的。医生们快速判断着士兵病情进行救治,但仍然只能看着刚刚止血的人又无情的离开了我们。这就是真实的战争,这就是提纲挈领的话语背后的千万细节。《拯救大兵瑞恩》给了我们充分体会战争细节的机会。
人性是战争中不灭的主题。当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米勒上尉带领他的部下去寻找瑞恩时,他只是履行了军人的天职。搜寻的人员不知道瑞恩是谁,长得什么样,他们希望瑞恩最好别是个孬种。因为他们为此已经损失了两个弟兄。让我们一再反思的不只是瑞恩值不值得他们如此做?而是生命权是否有轻重之分?将军和普通士兵相比,瑞恩和营救队员相比。前者是否理应得到后者的牺牲和保护?生命权是否有轻重之分?战俘和同袍之士是否应该享有同样的生存权呢?杀敌和杀俘走的如此之近,这轻轻跨越一步的罪恶每个人是否都能够承担的起?秋风扫落叶似的对敌态度,是否在塑造了铁血硬汉的同时也会掉了他残存的人性呢?显然汤姆汉克斯不是这样一个硬汉。当他说出自己竟曾是个英文老师时,我心中的结一下子混乱得无法打开了。尤其是他说出,“当谈论到我曾经的职业时,人们通常会指着我说,显而易见啊。而现在似乎并不是那样了。”这种无奈的改变侵润着他的心灵,使他无力、让他彷徨、总之没有让他成为一个硬汉,他仍有人性和博爱之灵魂。在损失了同伴后的,他男子汉似的痛哭了好一阵。人性还是占了上风,他始终没有办法下令杀死已经投降的德国士兵。
没有矫揉造作的成分,和平之于战争的意义也在自然而然中流露出来。巷战开始前,平静安详的气氛和战场的突兀,急剧地对立着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瑞恩讲起了他四兄弟的故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一样。翻译厄本放着德文的歌,并给大家慢慢地译出歌词。让我们不禁幻想到,如果这时放下枪,立刻便会回到和平。但敌军的坦克已经开来,惨烈的战斗即将展开。这时我们知道结果已经不太重要了。我们会注意到以坦克中德军指挥官为首的敌军们,在脑海中只留下了模糊化处理过的人物形象,那是没有面目的形象。那是我们不愿意去认定为人的形象。无论谁死谁活,这都是一场屠杀。
可以挖掘的细节还有很多。为何已经举手投降的德军士兵在阵前仍会被美军杀掉?“我以为他举手说,我刚去过厕所呢。”为何汤姆汉克斯不愿坦言自己的职业?为何翻译厄本背着弹夹提着枪却在楼梯上痛哭。为何杀死了小胡子的德军,却没有理睬厄本的存在,只是侧身离开了现场?等待我们的问号还有很多。更加巨大的问号还漂浮在我们上方,究竟为什么会有战争?
生命是如此脆弱,脆弱到令人心惊的程度。当子弹射入脑颅,鲜血尚未溅到地上;当利刃插进胸腔,心脏仍在舒张抽搐,生命已然逝去,留下的那些些痕迹,也只如流水滑过指缝后,手上残留的水渍般轻易蒸发。史蒂芬用二十五分钟时间,强迫我接受这个震撼——
身处战争中的人,就如我们指尖下的虫蚁。
为什么?为什么造物创造了人类,却又让我们如斯羸弱,不堪一击?而究竟生的价值又在哪里?
当我经历了那血肉横飞、支离破碎的二十五后,我以为我明白了。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坚持正义;我们活着,就是为了铲除奸恶。当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冲上那名叫诺曼底的法国海滩与德国人作战时。我脑中想到的是中国古贤们所谓之“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思想,是近代革命者“抛头颅,撒热血”英勇就义的伟大精神。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流血牺牲,为的是全人类的安宁与和平。依然活着的战士和倒在海水与沙滩上的尸体一样值得我们尊敬。
然而,我错了。当我看到那位在两天中被战争接连夺去三个儿子的老母亲瑟瑟发抖地倚靠着门边时;当我看到原本挂在战士脖颈上,代表着他们生命的金属牌洒落满地时,我意识到:我错了!任何一个人都没那么伟大,任何一个人都恐惧死亡。生命的脆弱不仅仅体现于它能那么轻易的被打碎,更在于我们对于这种脆弱的强烈恐惧。为什么要派遣一组战士去寻找那一个名叫瑞恩的大兵?因为他是那位老迈母亲仅存的一子。答案简单但却真实。生命的维系,需要以生命的价值来换取。或许生命的价值就在于此:我们恐惧死亡,但我们更恐惧自己所关怀、热爱的人被夺去生命!
可是,我又错了。错在以偏概全,错在有失偏颇。直到影片后半程才终于出现的大兵瑞恩,在上级命令他离开战场的前提下,坚持留下完成任务,与战友们在一起;带领着自己的小队历经了生死考验的米勒上尉,在即将完成使命时,却决定战斗,用自己受伤的躯体与一支手枪,阻击敌人的坦克。还有其他那些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的战士们。他们大义凛然,勇不畏死。是什么支持着他们的神经与肉体?是什么使他们即使为之抛却生命,也无怨无悔?其实,他们都是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与思想。而在“那一刻”来临时,他们又都成为了英雄,成为了同辈中最杰出者。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由于境遇的不同“那一刻”也都不竟相同。或许会是一场残酷的战争,或许只是一个落水的儿童……但我们每个人的生之价值,决不会体现在那日日重复普通又普通的三餐一宿之中。它只会在我们一生中所仅有的几次,甚至是唯一的一次“那一刻”中闪现,而平时我们只是普通人。
当我最终看完这部影片时,留于脑中记忆最深刻的,再不是开场的那二十五分钟。而是已经受伤的米勒上尉依靠在残垣断壁上,无力但却坚定的举起手枪向德军坦克射击的镜头。
还记得他战前的职业吗?而“那一刻”他已成为英雄!
有一個小細節我很喜歡...將要下雨的時候..鏡頭給了湖水,葉子..水滴一滴一滴地落在湖水上,,之後變得密集..就好像槍林彈雨前的感覺,,,好佩服皮爾斯伯格對電影的構思和湯姆漢克斯的演技,,一部偉大的作品!
厄本这个角色很有意思,懦弱,非常懦弱,还有一种可笑的浪漫和无知的善良。他才是你我他,对战争的残酷抱有一种可耻的畏惧,并对其有好心的幻想。可惜事实并非如此,战争就是你死我活,战争是考验勇气的时刻,而非善心。胆小的也许能活下来,但在战争中,你已经输了。而那些死了的勇士,他们才是胜利者
其实电影非常的棒,但是道理和萤火虫之墓地一样.因为实在太真实,让人难受.看到一半就缩到了角落里,再也不想看下去.
比血战钢锯岭高出10个段位。其实剧本还是很工整的,有些匠气的痕迹,但是节奏快慢的间歇拿捏的特别好,剧本台词超棒,细节对于人物形象的凸显到位。没有说教,没有煽情,只有人物与情节的推进,好电影。最爱战争前那段休息时刻,生死关头前的平静祥和,惨烈前的美好,最令人心碎。
我也想问,凭啥要用八个人去救一个人,战争本来就是无情的,你们怕他母亲无依无靠,当时为啥要把人家里四个全部征走??
那些近乎白描式的战役刻画,真实而震撼;米勒中尉不由自主颤抖的手,是那时每个如棋子般无法控制自己命运战士的写照;在更高层面上的人性与伦理的探讨,其实已经无关紧要。
每场战争都是一幕荒诞剧
其实……我并不赞同这部片子所宣扬的精神……
如果没有办法想起他什么样子,就试着想想和他共渡的时光。
1.为啥要让四兄弟全上战场,政府在征兵的时候怎么不体现你的关怀?2.都已经全上战场了这时候来假慈悲派人去救,好像这就是对人的关怀,伪善得令人作呕。3.让八个人冒死救一个人,那八个人的命就能随便牺牲?可见生命在本片里并不被关怀。4.战争的意义在于惩恶,不谈惩恶光谈人性,就是驯服工具
看到结尾Hanks无力地对着迎面驶来的坦克,内奔……
不宣扬战争的战争片,才是真正优秀的战争片。
战争电影No1,美利坚精神输出大片。
让我感动得哭了.
小狙太冷静了,太帅了!
为什么看中国战争片就感觉high得不行真想打一仗,看外国战争片就觉得战争真可怕和平多好啊。。。。再不在吃饭的时候看战争片了,太胸闷了。
我心目中的永恒经典。不知道集结号借用了他多少情节。反正不少。
真正意义的大导大片,开场的抢滩和结尾的瑞梅尔血战机位控制臻入神技,牛逼的主次特写像一位幸存的二战联盟老兵啐着唾沫在回忆戎马。瑞梅尔的残破桥头,米勒上尉的身后是无尽残阳,他的面前是这个略显荒谬任务的完结,他的面前也是詹姆斯瑞恩的明天。
值不值得,什么又叫值得。
场面恢宏。曾经和老公探讨过,为什么付出那样的代价去营救一个人,是否值得!这和中国所宣扬的价值观有些相反。集体和个人,谁更重要?他说,米国这样做,是让每个上战场的士兵知道,他们永远不会被抛弃!对比冯小刚的集结号,看完心里堵得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