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您二位尊姓大名?”
“我们兄弟俩姓娘——对,就是娘炮的娘。我们哥俩走南闯北,以杀人为业,专杀该杀之人,这样该活的人才能更好地活。”
化学家的技术使表面和平得以可能,但让人和人真正走一起的是友好的心。 牙刷牙粉至少是肯定了技术发展的便利,但重要的还是让人内心的渴望“好”被唤醒,通过这些小物件引导人往一个比较“精致”的生活上来,但关键还是牵引原始的心使其渴望好的那一面被诱导出来。 另一方面,通过几个人物心境的改变确实起到了:在普遍化中仍然因特殊的存在,使同元素的人不能被纳入同一个普遍化之中。 公社是特殊们找到了自己发言的场地,只有有了这个场地他们才算真的在发声,而不是在之前的“公司”范围内作为一个不被听的人说话。
今年国际电影节的时候正好刚看了黄金三镖客。对于西部片来说,看的时候还是觉得形式和场景似曾相识,有些类似。但如果说从剧情上说,还是觉得这部偏弱。明白一些文艺的气息隐藏的深意,但无奈观影过程中还是有些昏昏欲睡了。
故事也并不复杂,一对兄弟替司令卖命,却发现那个司令想要除掉的人怀有巨大的“宝藏”,于是那个跟踪者想要和化学家建立一个新世界,而西部兄弟俩只是想要黄金而已。
可贪欲永远是绕不过去的阻碍,明明看似很简单的寻宝之旅,却被一个人的贪心害的两人具亡,兄弟俩付出了一条胳膊的代价回到了故里。
整个故事放在西部的大环境下,不知道是不是在说追求新世界的道路道阻且长,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而搏杀的一生却终将要回归故里。
故事一般,但我还是很喜欢这个结尾。曾经视若无睹的母亲和家,现在却宛若天堂。所要求的不多,无非是几个简陋的家常菜,一次热水澡,清风拂面,躺在自家并不那么柔软舒适的床上。
(本文涉及一些意识形态批评和精神分析的内容,但考虑到笔者并非对应专业的学生,因此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鉴于本片是笔者观看的首部欧迪亚电影,因此作者论的部分只能略去不表)
崩溃的资产阶级神话
随着高度模式化的类型电影在观众中引起的审美疲劳和二十世纪下半叶后现代主义的快速勃兴,反类型电影渐成燎原之势。而作为类型电影标杆(好莱坞生产数量最多、最成熟的类型电影)的西部片也顺势成为了各种反类型的逐鹿之地: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和解牵动起对殖民主义的反躬自省(《与狼共舞》);英雄形象的模糊乃至逆转则曝露出更具层次感的人性困境(《不可饶恕》);后现代的拼贴和戏仿亦挤占了一席之地(《八恶人》)。
相较上述各影片,同为反类型西部片的《希斯特斯兄弟》在某种意义上讲(注意!)却具有更加深入而反叛的文本——“反类型”已不再足以形容本片的特质,“反神话”(更确切地说,“反资产阶级神话”)或许才是更加贴切的形容。
故事的前半段大体上承袭着西部片的古老套语:司令发出赏金令——兄弟杀手接受命令采取行动——追杀一个身怀淘金秘方的技术人员(沃姆)和一名叛逃的跟踪者(莫里斯)(其间穿插了一个兄弟俩在小镇铲除地头蛇的情节——同样是陈词滥调),沃姆和莫里斯逐渐发展的关系则作为支线与主线平行剪辑在一起。
但类型片的陈词滥调在沃姆亮明自己的终极目标时发生了偏离——在一场互诉衷肠的室内戏中,沃姆告知莫里斯,他的目标是利用自己的淘金秘方,和众多志同道合者一道,在达拉斯建立一个摒弃功利主义、以相互尊重为基础的“理想社会”。随后影片重新回到以希斯特斯兄弟为主线的剧情,并在一场发生在繁华的旧金山的兄弟反目、一场四人在淘金地的意外邂逅(以希斯特斯兄弟被俘为结局)与一场形势所迫下的相互扶助后,两组人马渐渐开始了感情与观念的交汇沟通,并在一次次合作和交流后宣告了一个隐匿于山林、对未来颇有憧憬的淘金团队的成型。
显然西部片的固有逻辑已然“脱轨”,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则是“资产阶级神话”。
“神话”的存在意义——按照罗兰巴特的说法——即是将意识形态自然化(按我的理解,即“合法化”)。意识形态/象征秩序自在的不一致性与空洞性必须被掩盖,不可表述的历史之真则必须被“历史话语”所替代。而具体到资产阶级所要掩盖的创伤和空洞,即是其剥削性和掠夺性。
影片前四分之三(注意!)正是通过希斯特斯兄弟的经历完成了这一神话修辞术。希斯特斯兄弟(以及莫里斯)自然而隐秘地被褪去了剥削者(作为殖民者“司令”的打手)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为了“资产阶级理想社会”(空想社会,“利用淘金技术(以工业征服自然)支持理想社会的运转”更是典型的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逻辑)的(预期的)缔造者。于是在“绝对主体”(而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支配社会行动的人道主义幻觉下,在精心构织的与淘金团队的共情下,观众心安理得地被支撑影片前四分之三(再次注意!)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询唤为主体。
然而,戏剧性的是,随着弟弟查理把一大桶腐蚀性的淘金溶液倒入水中与随之而来的沃姆和莫里斯的横死,神话突然崩塌了。伴随着身负重伤、痛不欲生的莫里斯饮弹自尽,看似宏大永恒的“理想社会”烟消云散(值得一提的是,意外发生前不久,哥哥伊莱失去了马“浴缸”——一个寄寓着伊莱对资本主义文明美好想象的符号——成为了一个精巧的预兆)。
神话的破灭必然带来历史债务的清偿——兄弟俩必须和“司令”(殖民者/剥削者)“两清”。于是影片的后四分之一希斯特斯兄弟(此时查理也因被溶液腐蚀而失去了右手)一路北上,与“司令”派来的杀手你死我活,杀出一条血路奔向与“司令”的殊死决战。
不可否认,最终缺席的“决战”(当希斯特斯兄弟赶到时,司令已经死了)让本片大大露怯(下文还会谈到),但当我们回顾影片时,片中“反神话”尤其是“反资产阶级神话”的姿态仍是清晰可辨。
复归的家庭本位
神话破灭了,有趣的是,神话的破灭看似“激进”,但其倾覆却并非来自科学唯物主义对其意识形态本质的揭露,相反,摧毁神话并取而代之的,是古老的“家庭本位”。
当我们重新审视神话砰然堕地的时刻就会发现,尽管有满塘的死鱼指涉“以工业征服自然”的人道主义背后的掠夺性,但归根结底导致一切悲剧的还是精神混乱、把过量腐蚀性的淘金溶液倒入池塘的弟弟查理——而查理,正是一个在畸形家庭里长大、俄狄浦斯情结固着的弑父者、精神病患者,一个在过度严厉的父性超我下具有强大欲望(正是这种欲望导致了神话破灭的悲剧)的放纵者;而与之成平行对照的则是莫里斯——一个同样无法认同于父亲而愤然出走的叛逆的儿子。仿佛神话的破灭不是由于其内在的空洞和包裹的谎言,而是由于原生家庭的悲剧。
当素朴的家庭本位意识暴露出来后,破灭的神话不可避免地被蒙上了一层忧郁与悲凉的煽情色调,而结局最终也无可逆转地被导向了大团圆(包括上文提及的“决战”的缺席)——母亲站在门口迎接儿子们(致敬《搜索者》,经典的画框构图,不过这次,牛仔不是被放逐——因为此时需要放逐牛仔的资产阶级神话已经破灭了——而是复归),接着欧迪亚以一个舒缓流畅的长镜头和一系列画内剪辑勾勒出一个温馨、和谐、完满的家,摄影机最终落幅在躺在自窗外洒进的明媚阳光下面露满足笑容的伊莱身上——漂泊的、苦难的游子最终回到了家的怀抱,尽管有无数的“不可表述的历史之真”依然被掩盖(比如,兄弟二人接下来将以什么方式进行生产生活?)。
值得补充的是,影片的题目“希斯特斯兄弟”(The Sisters Brothers,兄弟姐妹)似乎正是某种对家庭本位的暗示。
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回缩到了“家庭本位”,《希斯特斯兄弟》依然是反叛性的——毕竟在破除神话这一层面上讲,它已然超越了许多的反类型电影。
P.S. 与影评正文无甚干系,但还是忍不住说一句,影片在结构的完整性和母题的呼应复现上处理得非常妥帖,虽然是一种古典而非后现代的模式,仍是值得称道的。
Like the name, the Sisters Brothers. There is contradictory in it.
印象最深的一段情节是,Charlie的手臂才被切掉,追杀他们的人立刻赶到,Eli孤身一人拿着两把枪出去应对。Eli杀掉三个前来追杀他们的人的最后一个之后,转身回到屋里,那个几秒钟的背影镜头让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以一对三的Eli理应是身手矫捷、健壮敏锐,但是那个背影却是耷拉着肩膀,略弯的腰背,光着双脚,走路甚至有些胖子的摇晃,显得疲惫而臃肿。像极了朱自清写的那个爬上站台的父亲的背影。
影片开头是一片黑暗中的枪战,天地之大,几点火花,几人就此离去,烟消云散。着火的仓房映出了主人公兄弟,带着高超的杀人手法,有恃无恐
看得出来哥哥Eli心中有温情,比如随身携带的披肩,比如对坐骑Tub的感情。弟弟Charlie的荒谬也一路展现——酗酒、醉酒开枪、玩乐。但所有这些都在遇到敌人时候消失一空——切换到专业杀手只需要一个呕吐。
但直到遇到被化学家感召的Morris,化学家也是个敏感的家伙,看得到Morris打招呼后嘴角没有消失的笑容,从而认定Morris是个好家伙。进而逐步用自己的理想感召了Morris。而这两个人的组合又用真诚的沟通感召了sister兄弟俩。
文明对于人的吸引力逐步展现,比如刷牙、抽水马桶、理想社会……从表层肉体的,向内心的。
方程式对淘金方式的巨大改变带来了众人巨大的惊喜,却也因为贪婪(或者更多是兴奋掩盖了理智下的赌徒红眼心态),造成了悲剧。悲剧之后,兄弟二人大变——Charlie会在夜晚真正哭泣,Eli帮弟弟要完成心愿(补偿杀父时候弟弟抗下一切)
我相信最终回归母亲的兄弟俩,钱包是富足的,内心也是富足的。
雅克·欧迪亚用了加斯帕·诺的摄影师贝努瓦·戴比,用冷暖色彩表现亲情主题上,诺导的摄影师确实非常敏感,在这样一部低照度的片子里,光线也是很重要的叙事工具。看这些平时拍欧洲文艺片的人,来好莱坞拍类型化的东西,是一种奇怪的观感,表面上非常的好莱坞,其实骨子里还是很欧洲,就像这部西部公路片,结果还是导演以往的反类型反高潮处理,把西部的蛮荒和暴力处理成了细腻的温情,暴力不再是重点,反而是杀手对于现代文明的兴趣开始露出苗头,甚至是一下子就想跨度到乌托邦式的社会。至于导演要讲的这个现代文明重建古老西部的秩序,这就纯粹是导演自己的看法了,是他的表达,这事其实一点都不新鲜。不过打破西部片的套路后,把西部杀手当成现代人来拍,演员用现代人的演法,去拍日常的细节,这些搁在西部片里倒是有点意思,当然也不新鲜。
整部电影意外的很舒服,过程非常享受这个故事。以各种情节和变化,来打破固有的类型限制,并走向作者的寓言。有趣的是,几个角色都非常可爱,会让你爱上他们。摄影也是非常突出。
看完心里真是一片暖洋洋啊,欧迪亚的暴力美学藏在西部片类型里一点也没被埋没
这个故事真有意思,说的是社会变化过程中转折点上的转折点。传统的西部社会弱肉强食的世界逐渐瓦解,美国出现淘金热,大量农民涌入西部;同时有理想主义的科学家想直接跨过资本主义社会进入民主社会主义(更类似于社会民主党?),但突然开始的资本累积机会让这种想法只能是空中楼阁。这么多东西竟然藏在这样一个打手两兄弟到处砍砍杀杀遭遇不断吵架拌嘴的像是民间传说一样的故事里,对,主角就像两个好奇心旺盛、奇遇不断的传说中的小孩似的,最后仿佛经历了世间所有的苦难后,他们回家了。这么说来,虽然电影内容已经挺丰富,感觉拍成一季美剧都行了😳 雅克欧迪亚的风格确实适合来好莱坞拍英语片的
有趣又流畅。往西部的征进却是被无形的文明,由语言到行为到理念,全方位反噬的过程,淘的是文明的沙。西部之于东部,美国之于欧洲,都是导演在这边对那边的温柔想象,以致末尾虚假的长镜头更像是虚晃一枪的乡愁。
当我度量三处关键情节的创作动机的时候,我是讶异并且感动的,一处是刷子刷牙,一处是夜中淘金后的生死,一处是视听暖光中的温情。为什么要如此讲述?难道是今天的牛仔们早已疲倦了冒险,开始被文明驯化,从而思念安宁的温床了吗?3.5
B / 相比同届科恩兄弟最大的优势在于将人类文明的宏大命题收拢于情动蓄积的人物,编剧意志鲜明却又不至于过度显明在场。更高妙之处在于通过人物的抉择捕捉到了历史演进中多声部的不确定性:“西部”以一种行将分叉又仍未被归纳的形态被悬置起来,从而让观众一定程度地回到混沌的真实而非空洞的编纂中。如此一来,结尾释放的温情显然比之前人物关系中蕴含的热力粗暴太多。
结尾加分。对欧迪亚一无所知就不生拉硬拽了,只知道西部的蛮荒被兄弟俩互相出拳却在心里互相在乎的温情调和,各种转折,外加一点小幽默,蛮好~
醉卧熊出没林中,误吞蜘蛛肿成猪。夜宿梅大娘黑店,款教村妓赠红巾。爱马取名叫澡盆,杀手牌牙粉薄荷味,冲水马桶尽开颜,后浪冲积旧家具,硫酸腐蚀新世界
美式西部片的各种母题与美学套路都被扔在一边的新意之作,自我矛盾的片名已经预设了这一点。最突出的是人物,非常立体化,有种莫衷一是的复杂度,在西部片中很罕见。
仔细想想的话,还是挺平庸的,类似的“放下”太多影片都做得好得多,像是写给西部的挽歌,其实只是另一种狡黠且无趣的借题发挥罢了,不过,人人都拍西部片的当下,确实极易给人造成西部片再次回魂的错(?)觉。
风餐露宿的赏金猎手,跌跌撞撞地追击到了目标,却在黄金的狂喜中,主动报废了过去的生活。比较有趣的,是哥哥出场后,人设感觉是糊涂憨直跟班。到了后面,人物关系又扭转了过来,原来他才是扶助弟弟,兄弟组合的支柱。牙刷、马桶之类的细节相当有趣。另一组淘金梦的主角,携手破灭但也带出了走向文明的亘古主题。归家的田园之梦挺好,结束得很沟口健二长镜头。
一种温情的西部英雄末路,凤凰和John C Reilly之间的chemistry真不错,摄影大赞
4.5 这个剧作棒极了,从没看过这样的西部片,反类型的胜利!从本质角度上说,电影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西部片,因为讲的正是西进运动中,西部文化消亡于现代文明之前,讲的是时代的转变。从野蛮到文明,从混乱到秩序,从戈壁到城市,从仇恨到友谊。人在淘金大浪中迁徙演变,一步步进化成现代社会应该有的模样。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全立起来了,还时不时幽默一把,非常喜欢!
boring....
在蛮荒中建立制度,便能无需放哨;在文明里远离贪欲,方可获得自由。学会刷牙和马桶抽水,生活方式正在进化;解开手铐和信任羁绊,情感内核无需进化。开心的不是淘到满筐的金子,而是在干松木篝火旁的把酒言欢。难过的不是失去手臂,而是与一匹病马产生深厚牵绊。原来最难忘的,总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欧迪亚为这部反类型的西部片注入了无比动人的温情和浪漫,用感性和柔情来对抗并消解西部的残酷和暴力,影像上依旧具有其拿手的冲击力,如此洗眼睛的摄影竟然找的是加斯帕诺的御用,也跟哈莫尼科林合作过春假。
想睡他们睡的酒店 上他们上的厕所 啃他们肯的面包 晒他们晒的阳光 向着温暖一路死扛
欧迪亚的这部片子可以给《南方车站的聚会》《爆裂无声》之类中国片子上一课,它好在哪?好在会写人,中国编导很容易把剧本写成“一个要完成一件事的代表”,写的不像人不消说了,有时连代表的是谁也没搞清楚。于是我们能看到被原生家庭拖累的希斯特斯兄弟、被自由诱惑而走向背叛的希斯特斯兄弟、伤痕累累返回家乡的希斯特斯兄弟,西部的背景都不重要,即便你是个在北上深打工的异乡客也能对人物感同身受。更何况,它还有缓慢展开的巨大的时代画卷做背景,看似平静但起伏不断的节奏把控,以及约翰·C·赖利的牙刷这样的充沛细节
看过的西部片不多,也不知道所谓的“反类型”为何物,只觉得这部电影中野蛮与文明、暴力与温情的融合非常相得益彰,结尾既浪漫又惊喜。男人间的友谊、亲情,粗糙又细腻的情感,是个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