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2月8日,大卫·W·格里菲斯雄心勃勃的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在美国洛杉矶古龙大戏院首映。影片改编自托马斯·狄克逊的小说《同族人》,反映的是美国南北战争前后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当时距战争结束正好半个世纪。
这两部影片的诞生绝非偶然,都是大卫·W·格里菲斯五年紧张工作的结果。早在比沃格拉夫公司时期,格里菲斯就酝酿着这两部作品。在离开比沃格拉夫公司后,大卫·W·格里菲斯为新公司制作了四部影片,都不是他所喜爱的。随后,格里菲斯得到了《同族人》(即后来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拍摄权,发现这正是他一直追求的故事。格里菲斯开始大规模投入拍摄这部电影,他不仅全盘负责创作,连所有杂务都包了下来。
《一个国家的诞生》描写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两个家庭的命运∶卡梅隆和斯通曼家的孩子同在一所寄宿学校念书,接触中,年轻的本杰明·卡梅隆和埃尔西·斯通曼互生情愫。然而不久南北战争爆发。即将担任联邦众议院议长的老斯通曼举家拥护北方,而本杰明却回到家乡,参加了南方军队。战争中,本杰明受伤被俘,结果却意外地在医院与埃尔西相遇。这对因祸得福的年轻人从此感情更笃。战争最终以北方获胜告终。林肯总统遇刺后,老斯通曼总领国事。他派遣黑人林奇前往南方,组织过去的黑奴参加投票选举。希望借此建立一个种族平等的国家。然而林奇却假公济私,企图利用这个机会建立所谓的“黑人王国”。他使用各种手段操纵选举,最终使自己当选为独裁者。在他的鼓动下,南方到处爆发了种族冲突和暴力事件。本杰明的妹妹也在逃避黑人的追袭时堕崖而死。本杰明和几个南方的同道中人建立了维持治安的地下组织三K党与林奇的势力抗衡,和埃尔西之间产生了误会。不久,林奇扣押了斯通曼,并威胁埃尔西委身于他。千钧一发之际,本杰明率三K党赶到,粉碎了林奇的阴谋。一对患难情侣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结合,预示着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和统一。
《一个国家的诞生》是大卫·W·格里菲斯风云际会、厚积薄发之作,也是在世界电影史上备受重视的一部影片,默片时代的经典之作。此前,格里菲斯已拍摄了450多部短故事片。在这些影片里,他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创作巨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片气势磅礴地展示出历史的风云,把宏伟的战争场面与多位主人公的个人命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称它是“用光书写出来的历史巨著”。格里菲斯以一个伟大艺术家的才华与气魄,给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一部不朽的杰作。
值得一提的是,大卫·W·格里菲斯在进行这项电影有史以来最庞大的项目时候,没有使用电影剧本,没有事先写好的分镜头脚本,他在头脑中将素材拼凑、提炼、规划起来。具体拍摄中,他的直观能力和即兴发挥起了关键作用。
《一个国家的诞生》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长片。影片于1914年开始筹拍,共花了六个星期排演、九个星期拍摄,一共有十二本,1500个镜头,这对当时一周就要完成一部电影的制作环境而言,可说是前所未有的大成本制作。大卫·W·格里菲斯所处正是电影的草创时期,生产的影片情节简单,制作粗糙,篇幅短小,长度仅限于10分钟,《一个国家的诞生》却长达3个小时,开创了史诗巨片的先河,从而彻底改变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样式和面貌。
同时,《一个国家的诞生》也是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商业片。它是美国第一部门票高达2美元的电影,卖座率极高,1915年3月3日在纽约Liberty Theatre首轮院线上映时,连映620场,到1931年,这部影片的票房收入已达到1800万美元,在纽约这部电影就放映了44周,到1946年观众人数超过两亿人次,至今仍保持着默片票房收入的最高纪录。自此部电影之后,情节剧(Melodrama)和史诗大片成为好莱坞商业体系中最赚钱的电影类型。乔治·萨杜尔在《电影通史》中写到:“《一个国家的诞生》使美国电影在企业经营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好莱坞得以摄制那些比意大利影片规模更大、更豪华的故事片,由此开辟了走向超级影片和巨额片酬的道路。该片首次在美国上映的日子乃是好莱坞统治世界的开始,同时也是至少在以后几年里好莱坞艺术称霸世界的发端。” 作为一部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耗资十二万五千美元,却为制片商带来了上千万美元的收益,导演大卫·W·格里菲斯本人也分得了100万片酬。这在金本位制的金融制度下简直是一个神话。
中,大卫·W·格里菲斯开创性地使用了许多表现手法,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影片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蒙太奇语言的叙事方法,即把各自独立的镜头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成某种叙事使命。平行蒙太奇是大卫·W·格里菲斯首创的一种剪辑技巧。在本片中,格里菲斯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技巧。他借鉴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写作手法,运用平行及交叉剪辑的叙事手法描绘惊心动魄的追逐和“最后营救”场面,为电影独特的叙事奠定了一种基本模式。为了造成刺激和悬念而使用交叉剪辑的技巧,使影片在表现动作场面时大大超出了戏剧的表现力。他善于通过平行蒙太奇营造追逐和救援的紧张气氛,如片末本杰明援救艾尔西那场戏,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内三K党队伍和黑人的镜头交替出现,交错跳接,用镜头跨越了时空,造成出一种心理上的紧张气氛,也将戏剧情感推向了最高潮。此外,大卫·W·格里菲斯还善于运用景别的变化来进行叙事,以加深观众的印象。《一个国家的诞生》结构严谨,叙事清晰,富于节奏感,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叙事功能。著名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也认为,大卫·W·格里菲斯“不仅创造了杰出的艺术作品,而且创造了一门全新的艺术”。悬念大师希区科克则说∶“今天,你每看一部影片,里面总有一些东西是格里菲斯开创的。”艾弗森教授把大卫·W·格里菲斯的年代比作电影史上的圣经:“如果没有格里菲斯,简直就不会有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电影,或者电影的完全成熟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从大卫·W·格里菲斯开始,电影成为一种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
遗憾的是,大卫·W·格里菲斯站在南方种族主义的立场上来描写南北战争。《一个国家的诞生》从一个生活在19世纪的美国南方人的视角讲述了南方诸州覆亡的历史,片中对黑人、种族混血的明显歧视,以及对三K党的英雄崇拜,也让本片饱受自由主义者和黑人团体的抨击,由于露骨的种族歧视,从上映的第一天起,就引起了美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对,一片震惊,甚至在不少城镇引发骚乱。社会各界各抒己见,新闻媒体大加关注,上至美国总统,下到平民百姓,特别是黑人团体,都纷纷出来表态。除少数种族主义分子外,绝大多数人都对本片的政治内容持否定态度。俄亥俄州公开宣布禁止影片在该州上映,法国电影检查机构禁映该片达7年之久。而在上映的地方,影院门外也常常出现24小时的示威,有的地方辩论激烈,甚至发展为械斗。全国有色人种协会发出强烈的谴责。
“这是蓄意污辱一千万美国人。”
“完全是伪造历史!”
“艺术家的良心是不是被狗吃了?”
面对责问的狂潮,大卫·W·格里菲斯既震惊,又委屈,更不服气。震惊的是人们如此强烈抗议;委屈的是他并非有意宣传种族主义,只是认为小说《同族人》的情节结构适合拍电影,自己才加以改编的;不服气的是认为人们的干涉太多,他于是在1916年自费印发了《美国言论自由的产生和没落》(The Rise and Fall of Free Speech in America)的小册子,予以辩白和反击。辩说他在电影里讲述的南方各州的那段历史是从父亲和父亲的朋友那里听来的历史事实。评论家劳逊说:“从未有过一部影片在技巧的革命性和内容的反动性之间存在这样触目的矛盾。”尤其是影片那种族主义倾向更惹起巨大骚乱。
出人意料的是激烈辩论的结果反而刺激了观众的好奇心,纷纷拥进影院,最后观众竟达一亿人次,前后延续15年。在纽约上映了44星期;在芝加哥上映了35星期;在洛杉矶上映22星期。仅纽约市,9个月内就放映了6266场。
尽管《一个国家的诞生》毁誉参半,但这并不影响这部电影成为默片电影的经典,也不影响大卫·W·格里菲斯电影导演之父的地位。这部片子从首映的那一刻起,就赋予了电影两个相当重要的概念,逐渐成为银屏的标准,即长片与争议。尽管公众声讨影片的片面性,《一个国家的诞生》依旧是当时最受欢迎的电影,宏大叙事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渐衍生出伟大的类型片种——史诗片。也引起美国电影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大革命。而争议唤起了全国上下对电影社会功能的认识,不过更重要的是,人们意识到了这部影片高超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想象力。大卫·W·格里菲斯被认为真正掌握了电影这门工具,他能够服服帖帖地安排每个镜头,从而产生最强烈的效果。大卫·W·格里菲斯将梅里爱创立,并由波特发扬的剪辑原理推进到新的高度,后来所有人都从此受益。
可以说,这是一部艺术上杰出,商业上成功,政/治上反/动的影片。它标志着好莱坞艺术称霸世界的开始。文化界于是疯狂赞美影片的成就,并自然而然地将格里菲斯捧上第一电影大师的宝座。
在我看来,现在国内的大多数导演,都是在炮制电影,而非真诚创作。炮制电影,着重以戏谑心理,取悦及娱乐大众,经不起时间的拷问。创作电影,则以严谨的态度,毕其功于一役,真正的为了电影艺术,创作只属于自己心仪的电影。这些电影,无论在思想、艺术和观赏层面,都达至一个有序的美感与和谐。
比如大卫·里恩,除了早期的电影之外,基本上都是大手笔创作,他的《日瓦戈医生》《桂河大桥》《阿拉伯的劳伦斯》《瑞恩的女儿》等片,哪部现在拎出来,都是气势恢弘又经得起时间磨砺的艺术经典。还有晚年的黑泽明,老而弥坚,大手笔的《德尔苏·乌扎拉》《影子武士》《乱》等片,可谓炉火纯青,整体节奏感,无懈可击,犹如抑扬顿挫的交响乐。
国内那些自以为牛逼的导演,应感到羞愧,他们动辄大投资,结果弄出的都是不忍卒睹的残次品,若较高下,理应向这些大师看齐,而非只学其皮毛省去筋骨。
让我不吐不快,是因为让我想起一个对电影史最有卓著贡献的人
塔可夫斯基说“我认为电影的发展不只会远离文学,也会远离其它艺术形式,慢慢形成自己的艺术特性。”按此理解和延伸,电影乃“雕刻时光”的艺术。而第一个让电影形成自己艺术特性的人,无疑就是D.W.格里菲斯(1875——1948)。他拍于1914年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就宣告了这一使命的告罄。之后的《党同伐异》(1916年)又让此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位只上过六年小学的孩子,长大后一直靠打临工过活,先后做过售货员、消防员和演员,可谓穷困潦倒。但对电影的酷爱,加之坚韧的意志,让他渐渐形成自己的电影理念,终让他有机会践行自己的电影梦想。
距《一个国家的诞生》至今,刚好一百年。这部电影印象一直留在脑际的是那些一段段如诗如画的场景,无论是萌动的情爱、躲避战火的姐妹、女管家无赖式的报复、抑或是猫狗的那一刻冷僻,都预示着电影艺术的风暴已然来临。奴隶在秋阳下摘棉花,而奴隶主一家的年轻男女走进棉田,却只为逗乐,他们走时,两个奴隶边忙乎还不忘行礼,这个细节犹如南北战争爆发小小的引点。虽然对该片内容颇多指责,但无碍他对电影革命性的创造。
这部改编自狄更生的小说《族人》,透视出格里菲斯掌控大场面、小情节及细节的恰当把握,景别的分段运用,让电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之光。至此,他是第一个认识到好故事有赖于性格塑造的人。至于电影形式的一系列技巧的运用,更是界定了电影此后的大致模板。“平行蒙太奇”呼之欲出。之后爱森斯坦的“杂耍蒙太奇”则与此相呼应,深化了“蒙太奇”的“闪电”式运用。而为了强化叙事效果,该片还首尝交叉剪辑,这让所有的后来者都从中受益,即或如德莱叶这样的电影大师,在1918年首拍的《审判长》一片中,就采取了此种形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国家的诞生》,预示着真正的电影艺术的诞生与形成。
在1930年的第八届奥斯卡颁奖式上,这位“美国电影之父”被授予特别奖,以表彰他对电影艺术作出的“难以估量的、首创的、影响深远的贡献。”令人唏嘘的是,这位电影宗师晚景凄凉,人们对于他的行踪一无所知。1948年7月23日,他因脑溢血突发,死于好莱坞一座小旅馆的过道里,享年73岁。他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句号,而此时由他奠定的电影艺术则进入了她真正的辉煌期。
2013、8、1
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之前,也有零零碎碎的电影做过这个或那个的电影具体的技巧的探索,而这些技巧探索也都被用在了这部电影中。这些技巧包括:特写(如《快乐的鞋店售货员》、交叉剪辑(如《火车大劫案》)、跟拍(《火车大劫案》也有),等等。
不过很可惜的是,那些电影往往除去技巧探索外,其他基础方面往往都很平庸(美术、构图、布景或者是其他什么。当然《月球旅行记》是唯一的例外),因此他们的技巧探索的意义都被自身的质量所削弱了。而《一个国家的诞生》这样一部基础方面很优秀的电影配上这些技巧探索,可以说是真正的物尽其用。
当然,《一个国家的诞生》不仅仅只是这些总结性的,他自身也开创性地创造了很多视觉设计(因为是默片,所以听觉设计自然没有什么亮点),比如:
——结尾最后一分钟营救的交叉蒙太奇(更正:1913年的《悬念》已经使用了最后一分钟交叉蒙太奇,所以不能算格里菲斯的创举)
——夜间摄影(他的前作《隆台尔的报务员》那个不是夜间摄影,而是将白天的画面染成另一种颜色来表示黑夜)
——第一部用遮罩的电影,通过限制观众视点来突出重心烘托氛围
——有意识、系统性地使用远景及大远景镜头。
——(严格意义上说这不算「开创性」,但这是影史第一次)影片中南北战争的那个宏大的持续十几分钟的war scene是电影史上第一次对大型战争的复杂处理(各种特写、人员调度、screen direction match、大小景别切换等等等。一些电影如《卡比利亚》也有对大型战争的处理,但相比本片我认为都太过粗糙简陋),大大启发了后世对大型战争的拍摄方法。
所以《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做到了将那些被实验的技巧都放在了一个基础十分优秀的电影中(也就是前面说的构图/布景/美术设计/......都很好),而且还自己设计了不少的技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国家的诞生》可以说是10年代的《公民凯恩》。但是,它是一部种族主义的电影,是一种从价值观上完全为恶的电影。所以虽然我给他打9分,但是只给他一星。
"Liberty and Union, Now and Forever, One and Inseparable!"把老柴的1812序曲和3K的反攻剪在一块儿。远景,背光,3K剪影跃马穿越地平线,还以为是老黑最早用在754里的,原来是Griffith。出现iris,叠画,交剪……
可以学到很多,尤其是剪辑的基础。但受限于默片时代,还需要依靠字幕来完成故事讲述。瓦格纳的音乐真是气势磅礴,对画面的冲击力起到了巨大作用。
视觉冲击力很强...不谈政治,比起《党同伐异》,更喜欢这个...
第一部故事长片,票房最高的无声电影。在电影及文化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电影技术成就了一些重大突破,开创古典剪辑(片尾的交叉剪辑、平行剪辑),第一次使用磷灯拍摄夜景,通过镜头运动、全景镜头创造绵延数里的战争大尺度空间感和大型动作场面;文化层面饱受争议,受种族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时代局限,3K党的暴力行为被合理化为重建正直政府的行动,所谓国家的诞生实为一个隐形的国家的诞生,这对有色人种的伤害不可估量。以至于3K党至今仍把此片作为招募工具。影片前半部讲述南北两个家族在内战时期的多舛命运,直到林肯遇刺北军获胜,后半部聚焦战后南方的重建,以及3K党的“光辉”崛起,假想了黑人强奸白人女性、控制政治选举等情节来恐吓观众
100年前的史诗级大片。影史上最伟大的混蛋电影。摄影、剪辑、调度真是牛逼。大场面比比皆是,老谋子的人海战术在一百年前就被格里菲斯玩得溜溜转。对林肯被刺事件的还原也很真实。但颠倒是非、丑化黑人美化三K党的白人种族主义价值观注定让它饱受争议。百年前黑白混血人是电影大反派,百年后是美国总统
说实话 这是电影史上第一个大手笔 而且是真正的强烈 现在看起来 有点像赞美强盗一般的浪漫
一部典型的种族主义电影,历史上曾间接地害死了一些黑人。就电影本身于我的观感,即使不谈政治也实在是难说精妙。时代错置下,如今而言真的很难看。
看几次睡几次
一个无事的下午,在长沙看完了这部影史经典。瓦格纳的女武神搭配“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平行蒙太奇,简直不能更赞。1915年的片子,虽然镜头还十分稚嫩,但在表演、场面、叙事和悬念设置上,已经十分高明。对三K党的礼赞简直直接开启了元首那部《意志的胜利》。Bravo!PS:三K党造型确定不是模仿十字军?
鼻祖级,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用完整故事剧本、叙事蒙太奇的长篇电影巨作,创造了默片电影票房最佳的纪录,奠定了好莱坞商业电影模式。以现在的普世价值观来看确实是涉及极端保守主义种族歧视,以现在的观影阈值来看也是沉冗的(无聊沉闷,看得很累),但其开创性的电影语言手法无疑是伟大的,格里菲斯成为电影史上第一个自觉地使用“蒙太奇”剪辑长电影的人。交叉剪辑的叙事手法,商业大片制作方式,大场面调度、全实景大制作(两军对垒硝烟滚滚的大空间远景),都从这部电影开始。影史地位五星。8.6
分三次才看完。确实够反动。哈哈
1.”电影之父“影史首部商业片/史诗片,现在看也不算很闷(丽莲吉许和Miriam Cooper超美);2.题材争议性极大,洗脑性极强;3.开创古典剪辑,平行和交叉剪辑;4.首创特写镜头和跟踪拍摄,多机位多景别切换;5.首用遮光板,结合圈入圈出转场和限制观众视点;6.首次尝试夜景布光;7.第一次引入管弦乐配乐。(8.5/10)
对一部影片的评价脱离了具体的时代背景都是不够公正客观的。从本片开始,格里菲斯正式奠定了电影的基本语法:经典的连贯性剪辑原则开始成为缝合故事流畅性的不二法宝。电影也由此真正成为一门关于自由时空的艺术。然而纵观全片,依旧有不少地方出现衔接生硬,不连贯的毛病。真正让我惊叹的是影片最后20分钟的营救场面:通过交叉剪辑三组不同空间的镜头,将营救成功的快感酣畅淋漓的呈现给了观众,特别是最后的棚屋拯救卡梅隆一家,可以说是将最后一分钟营救做到了极致,即便是当代电影,也无非做到这个程度。虽然格里菲斯在本片中的立场饱受诟病,但导演通过影片想要传达的美国精神,爱与和平的美好愿望还是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四星。
我只能讚歎,作為前輩,Griffith真的太天才了!他太大起大落了,緣起一個國家的誕生,緣滅黨同伐異。研究電影史的應該比較激動。三K黨那個挺有意思的。還有所有學電影學生都知道的“最後一分鐘營救”,平行剪輯,開創了敘事蒙太奇。
美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也最具争议性的电影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首部真正意义的商业片。故事庞杂,从南北战争前南方优雅的生活,讲述到南北战争的残酷和暴虐,继而是战后的痛苦与充满希望的重建,直至3K党报复行动的终章。采用了大量的类似于“叠化”“淡入淡出”“圈入圈出”“闪回”等各种摄影技巧,分解时空的方式以及交叉蒙太奇也让整部电影与传统艺术的叙述方式区分开来。各景别被赋予了特殊含义,远景镜头不再是单纯作为记录的手段,而成为了叙事语言中的一种环境和情绪的阐释。特写镜头的使用成了有意识的行为,用更为具体准确视觉手段突出叙事语言的风格和观念。景深镜头的使用格外亮眼,在男女主初遇的医院里便有很好的展现。两处“最后一分钟营救”对电影剪辑作出了创新。此类种种突破合在一起,奠定了好莱坞剧情片的基础。
好长好长好长,我认为可以剪掉一半……演员表情夸张,镜头也基本固定,但是百年前的电影做到这样真的了不起。最后15分钟战争和营救场面是大高潮,当年的观众肯定high了。至于政治倾向,你懂的……
看了好几次,逼着自己花了一个晚上,中间去基努里维斯吧、布莱德彼特吧逛了一圈,在豆瓣上混了很长时间,中间睡着数次,第二天早上发现电脑还开着,还有一个小时没看,在眼皮打架的情况下接着看完,现在回想起来一片混沌,不过移动摄影和最后一分钟救援都没拉下,我承认它是巨片,可看完真是不容易啊。
初看觉得乏味,后面就被吸引。确实是杰作。即使不提Griffith开创诸如crosscutting,switchback这些手法的划时代意义,比起已经被用滥的今天,我觉得这部片子更体现出它们本质的用途和表现力,恰到好处不过分。不过不推荐在没有课程引导的情况下看,至少要提前做些阅读。
看你们的短评真是各种欢乐~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时代感形式感大于具体。
摇镜头 娴熟运用了中景接特写的放大剪辑 平行剪辑和交叉剪辑虽然并没有很多精彩之处但都大量得到使用 信交流尚没有发明正反打剪辑 战争场面拍的极糟(大远景靠调度的失败看出后世对这种战争拍摄技巧放弃的原因)遮挡镜头技巧;第二部分极其扭曲但把一个不大敢言说的话题通过虚构与编造搬上银幕,借助叙事得以成功,本身就是这片子的一种成就,也由此可见叙事电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