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认为自己当下从事的一些活动是理所当然的,而对过去久远的一些事物感觉到一丝无法接近的距离感,感觉它们是过去,自己必定无法理解和适应。在电影领域,面对已经奔3D而去的影音趋势,那2D的,还黑白的,甚至还无声的默片,对大多数人来说,无疑是匪夷所思的形式。怎么会有人能忍受没有对白的电影?我过去也带着这样的感觉而与默片划清距离,直到偶然接触,感到兴趣,再更多欣赏,逐渐领略到了默片的魅力,以及那个时代的大师们的独特艺术气质。对于喜欢默片,或者黑白老电影的观众来说,《艺术家》无疑是个惊喜,它不单形似,更神似的表现了老电影岁月的风采和荣光。
自从电影进入彩色时代以来,也时常有导演处于某种原因,采用黑白电影的方式复古拍摄一些影片,其中代表性的莫过于《辛德勒名单》那黑白色彩下的凝重与深沉,还有《鬼子来了》黑白写实最后从死者视角突然闪现的彩色画面的超现实色彩。而真正复古到默片程度的导演就寥寥无几了,毕竟这太挑战观众极限了,最多如金基德做到台词极少已属于另类,这还被认为是“文艺片”。倒是著名戏仿电影大师梅尔•布鲁克斯拍摄过一部神作《无声电影》,恶搞加致敬的来了一次无声电影,但是那毕竟是默片的现代化解构。而《艺术家》的难能可贵在于,它不光简单的无声那么简单,从影片摄影、故事展开、人物神态、服装化妆、表演方式,甚至到配乐,都还原了老电影时代的味道,同时,也在其中不乏现代电影的演绎和阐释,这份对老电影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还原就值得尊敬。
在那默片的时代,故事和人物都那么简单和单纯,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悲伤就放肆大哭,高兴就夸张的大笑,不像现在追求角色所谓的“立体”和“复杂”。影片故事的味道竟然让我感受到了卓别林电影的感觉,那种那个时代优秀电影“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气质。在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转变的时刻,默片时代巨星乔治•瓦伦丁偶遇籍籍无名的女孩佩皮•米勒,然而,也正是这次相遇暗含时代变迁的轨迹。因为在默片时代的巨大成就,瓦伦丁充满自信,对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不以为然,过去的成就常常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负担,他倔强的坚持默片,直到迎来票房灾难和自己的落魄。而米勒是个除了自己,什么也不拥有的年轻女孩,只要有出头的可能,她乐于拥抱任何变化,于是,抓住了有声电影时代的那只命运之手,她成为了有声电影的第一代女星。这是一个多么美国梦的故事,包含了励志,也有沉沦,故事的桥段,很有默片时代的味道,那种狂喜与神伤的表现都直接、夸张,说白了,就是真正地像“表演”。老电影时代,总体趋向是真善美和大团圆的,所以,《艺术家》中落魄的瓦伦丁虽然一度风光无限,却没有那么桀骜骄狂和虚荣,反倒豪爽和平易近人;米勒成名后也没有得意忘形和世故,反倒低调而心地善良。于是,米勒遇上了她的偶像瓦伦丁,看着他被时代抛弃,也努力走上星光大道,不变的是对瓦伦丁,以及随他而去的时代的尊重。两人的故事单纯、美好,让本身模式化的故事有了另一层美丽。
事实上,默片时代的摄影和配乐也充满特色,黑白影像下,摄影对影片氛围和故事推动常常有着特别的助力,如瓦伦丁落寞和幻觉的场景,黑白对比度下的效果就很有感染力。而在没有对白的默片时代,配乐的作用和评判标准绝非“好听”那么简单,它几乎就是演员的第二台词,要随着剧情节奏、桥段局面、角色感情不断变化,《艺术家》用各个经典电影配乐加上细心的加工,对老电影配乐的神韵还原的特别好,无疑也是奥斯卡最佳配乐有力的竞争者。本片最现代化的展现方式,无疑是瓦伦丁的一段幻觉,突然,影片有了配乐以外的声音,瓦伦丁感受到了身边物品碰撞敲击的声音,将他仿佛置换出荧幕,与观众一起感受沉默中,点点滴滴日常生活的声音。一个默片时代巨星,对有声电影内心的恐惧由此入木三分的刻画出来,即有声电影不只是一种技术,它是对电影行业,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社会一个维度的巨大改变。影片尾段,对此有着更绝妙的切入,沮丧的瓦伦丁在米勒的提醒下,终于发现自己还有踢踏舞这一强项,于是,影片结尾,巧妙的让瓦伦丁和米勒载歌载舞,将时代切入到伴随有声电影而来的歌舞片时代,而在末尾,他们终于发声,让影片以一种高雅的姿态迎来大团圆的结尾。
《艺术家》,是对老电影时代的致敬,对默片时代的致敬,它并没有批判或者嘲讽“冥顽不化”的瓦伦丁,甚至瓦伦丁失败的电影拍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认真的态度,正如他接受采访所说“我是艺术家,不是傀儡”。这种看起来有些过激的对时代变化的反映,也表现着一代电影工作者令人尊敬的倔强,所以,哪怕影片早早就进入了有声电影时代,整部影片也以默片的方式呈现,甚至以此方式表现米勒的有声电影表演,有此可见主创人员的立场,那是值得尊重的年代,那是电影成长的岁月。在电影日趋成熟,并很可能将进入另一轮技术驱动转变的今天,回首看看那些艺术家的岁月不只是一种复古,也是一种电影营养的再汲取。1895年,法国的米埃尔兄弟以一组电影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接着在好莱坞,电影进入真正工业化和普及化的时代,所以,《艺术家》这部影片也是有趣的,由法国导演,以默片的方式,演绎一个美国好莱坞的故事。而让•杜雅尔丹和贝热尼丝•贝乔两位法国演员的表演也确实出色,非常有好莱坞电影明星的味道,一招一式都是很古典的表演方式,出色的表演让他俩并未被片中那只惹眼神狗乌吉完全抢去风头,我们知道,在电影界,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接下来,在奥斯卡,希望《艺术家》能斩获丰硕成果,让这个团队在乌吉的领头下,光荣的走上红地毯和领奖台。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2fa30b08d5145bce63d986bc.html《艺术家》这部复古的黑白影片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一位好莱坞默片明星的故事——故事的男主角乔治·瓦伦汀是一位英俊幽默的默片演员,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舞者,但有声影片时代的降临让他的生活发生很大的改变,他终日酗酒,事业也陷入低谷,但他人生的冒险还尚未结束。整部电影弥漫着怀旧情绪和文艺风范,无疑勾起了大多数观众的浪漫情怀。一众主演个个都精彩,甚至连那只小狗都非常到位,男主从头至尾一言不发,仅仅靠无声的表演就撑起了这部电影,其表演功力可见一斑。
84和62——前者是2012年奥斯卡颁奖礼的届数,后者则是根据《洛杉矶时报》的调查,握有学院奖投票权的美国影艺学院成员(俗称“奥斯卡评委”)的平均年龄(中位数)。还有什么可说的?在这样一股横秋老气的扫荡下,《艺术家》焉能不得奖?这样浅显的道理,你明白,哈维•韦恩斯坦也明白,这位韦恩斯坦公司的老板已经成功运作了《英国病人》、《莎翁情史》、《芝加哥》、《国王的演讲》等片登顶小金人,此番公关运作《艺术家》,其实也是按套路打,连个像样的对手都没有,完全是有惊无险,顺风顺水的便又一次完成了韦恩斯坦的奥斯卡大业。
《艺术家》是法国人主创的,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只拿了个影帝奖,不过慧眼识珠的韦恩斯坦敏锐的察觉到了此片对于奥斯卡的杀伤力,他迅速买下了此片的版权,此后便开始一步步的运作其冲击小金人。从内容来看,《艺术家》颇像是法国影人对好莱坞的一次“谄媚”致敬:影片完全“复原”了20世纪30年代的黑白默片感觉,通篇采用黑白默片的表现形式,通过“返祖”式的影像语言,讲述了一个默片时代的明星如何在有声片来临时陷入沉沦、最后又奋起重生的故事。从故事结构上来看,《艺术家》就像是《一个明星的诞生》的翻版,故事稀松平常,拍摄手法也了无新意(当然,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本来就刻意排斥使用现代电影手法),不过熟悉好莱坞默片历史的影迷朋友,却可以从片中找到众多熟悉的“彩蛋”——不仅诸多场景设计和镜头运用都有迹可寻,就连片中那只小狗,都可以从华纳公司80年前的明星小狗阿斯塔身上找到原型。
相信奥斯卡的绝大多数评委们是打心底里热爱《艺术家》的,这群平均年龄已过花甲的老人,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新技术冲击下,其实早就有点摸不着头脑了。而韦恩斯坦公关运作的这部《艺术家》,时长不过100分钟,故事通俗易懂,内容亦都是向伟大的好莱坞传统致敬,这无疑是给垂垂老矣的学院成员们度身定制的。奥斯卡究其实质,其实就是以好莱坞为核心所组织的前一年度世界电影工业的年终大聚会,在这样一个老前辈掌握话语权的场合,《艺术家》对他们点头哈腰、鞠躬作揖,作为回报,学院把最值钱的奥斯卡小金人当“压岁钱”赐还给片方,当然符合逻辑_《艺术家》对学院成员的“呵护”几乎是无微不至的,你看这片名,其实在无形中也奉承了一把影艺学院成员们日益失落的精英心态。
由是而言,《艺术家》就像是学院老人们给世界电影业的一次集体默哀,他们甚至需要营造重回电影艺术子宫的幻觉来寻找安全感,这或许意味着,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已经让不少老电影人感觉有些穷途末路——《艺术家》里那位主人公无法适应有声时代的来临,无疑就是当今的老电影人摸不清CG、动作捕捉和3D技术套路的真实写照。在这里,《艺术家》就像是一则墓志铭,写给昔日那伟大的、老电影人们所熟悉的电影时代。
但是,电影不会死,电影艺术也不会死,新陈代谢乃是宇宙间不可更替的规律,新的电影技术手段必将助推电影本体发生质的改变。所以,《艺术家》又是一则宣言书:或许动作捕捉装置还太笨拙,CG生成的人脸还太呆滞,带着眼睛看3D电影总让人头昏眼花,但这都不重要,就像《艺术家》的主人公嘲笑故障百出的有声电影装置时,制片人所告诫他的那样:“笑什么,乔治,这就是未来!”
《艺术家》都拿奥斯卡了,未来还会远么?
(刊载于《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3月5日第7期)
很多人会被今年奥斯卡大热门《艺术家》的默片风格所吸引,字幕卡、画幅比、黑白影像,还有演员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电影更以每秒22帧拍摄,再按正常24帧速率播放,人物运动都比正常的状态略快,试图接近当年默片(每秒约为16至23帧)的观赏体验。但准确来说,《艺术家》还不是一部默片,而是一部“仿默片”,片中出现了一些声音以及较多的配乐。结尾处,影片还出现了几句简单台词,欣然落幕。
成为一部默片的努力
就一部常规的爱情通俗剧而言,《艺术家》告诉今天的观众,很多时候台词对白并不是必需品。恰恰相反,它们经常是庸余的废话。当然,受限于形式本身,影片无法表现更多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内心,只能依靠演员表演和影像本身,深度欠奉。不过,这也跟导演选择表现好莱坞的古典主义时期有关系。今时今日,一些先锋导演的默片亦会拍得相当实验,晦涩难懂。
在摹状戏仿的过程中,导演哈扎纳维希乌斯融入了对有声片和无声片的看法,同时致敬了一大堆的经典佳作,无疑让考据派影迷大受鼓舞。有些引用致敬来自《公民凯恩》、《迷魂记》和《一个明星的诞生》,完全跳出了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交接期,谐趣和戏梦的味道比较重,这些做法也引发了不小争议。
除此以外,《艺术家》都努力地表现得像一部默片。叠印手法和吧台上的小人,看似缺乏技术含量的伎俩,默片时代屡用不爽。高潮段落突然插入的字幕“BANG”,一语双关,带出了对字幕卡的妙用。在没有声音的情况下,字幕卡是默片的一大法器,它能帮助观众理解剧情,进行适当和必要的阐释。随着剧情深入,《艺术家》逐步加入一些简单的声音和音效,方便观众理解故事。在电影后半段,《艺术家》的配乐简直没有停过。默片时代,现场经常有乐队的演奏。日本等一些国家地区,甚至有“辨士”(默片解说员)这样的职业。对《艺术家》的配乐处理方式,不妨这般理解:导演把默片时代的现场配乐给加了进来,灌录一体。
《艺术家》身上还有个奇特现象,哈扎纳维希乌斯是法国人,以前就拍拍喜剧,来头不大。法国人拍《玫瑰人生》没有问题,但法国人拍默片,再现无声到有声的电影史重要阶段,那就多少有些奇怪——美国人干什么去了?
某种意义上,这也迎合了美国人的电影中心主义,欢迎四方来贺。一个法国人都能以默片情怀为题,那《艺术家》受到奥斯卡的青睐热捧,简直太好理解了。有人甚至放话说,如果《艺术家》最后压倒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那一点也不会让人意外。因为《雨果》是一个美国导演跑去了巴黎,用3D形式致敬法国的电影艺术家——乔治·梅里爱。同是乔治,《艺术家》男主角乔治·瓦伦丁就是好莱坞电影工业和明星制的化身,磨不去默片时代的清晰印记。
由于贴上了显眼的好莱坞标签,《艺术家》以通俗剧面目出现,不提影迷面对电影史的喟叹,它的故事本身并不沉重。结局处,它还流露出令人不解的美好,有如歌舞片《芝加哥》,来了一场大团圆式的完美结局。
讨巧好莱坞的轻快舞步
《艺术家》里的演员表演很卖力,却阻碍不了人物性格的扁平,缺乏悬念和转折。以男女主人公在楼梯相遇的那场戏为例,女的上台阶,男的下台阶,寓意直白。整部影片,但凡出现类似场景,基本上都是一个在下台阶,一个在上台阶。类似的间接提示,《艺术家》中还有不少:当乔治打算反抗有声片,其以“眼泪”为题的自导默片充满豪雨;默片演员遭受冷遇,落寞的乔治过马路时,街道对面的建筑上直接写着“孤独的明星”……
好在哈扎纳维希乌斯也努力改善,比如喜剧外壳,以往的哈扎纳维希乌斯喜欢搞颠覆,这次他规矩老实地讲了一个陈旧的爱情喜剧。小狗的戏份,无论卖萌还是救主,基本就是用来活跃气氛。
其次是细节上的雕琢,情感的揣摩。主人公的对手戏,从偶遇、比舞、拥衣到点痣,寥寥几笔,便拥有了淡描浓抹的效果。还是楼梯相遇的那场戏,乔治把失落写在了脸上,很是心酸。热情的佩皮掩饰不住喜悦,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这时候,《艺术家》对肢体和形体的表现切换了思路。可以说,佩皮跳得越热烈,反倒让乔治的落寞程度更甚。到了结尾,那场奔放的双人舞则是内心的直接反应。
以相应的默片来讲解默片、连试四五条的现场拍摄,大量的片中片和戏中戏从开头一直铺到了结尾。《艺术家》的开场,先是银幕画面,然后是戏院观众,紧接着切到了银幕后面。电影、受众以及创作者,围绕电影的互动关系就建立起来了。连乔治的张扬性格、小狗的有趣表演,都在这一段做好了铺垫。
片中多次出现了戏院的内部场景,迷影文化的氛围跟今天毫无差别。中间片场,就连偶尔出现的道具挡板,都让人错觉以为是外景空镜头。为了追求真实度,制片方还原了特定时间段的大制片厂背景,每一个片场都细致可考。
关于无声和有声的讨论也相当有趣,乔治回家和妻子全无交流,不开口说话。散场时面对妇人,他打趣说如果狗会说话就好了。以现在的想法来看,面对有声片的时代变革,乔治的一味拒绝、自甘沉沦,多少有些不可理解。但在默片时代,很多大人物和大牌明星的反应,真和乔治无异。在他们看来,电影就不应该有有声片这种东西。就像1927年以后,当默片成为没落的产物,卓别林依然拍摄了两部默片。相似案例还可以延续到后来的黑白片和彩色片、宽银幕和标准银幕以及现在的3D电影。
然而,《艺术家》的最大问题是两位主演有着一张“现代的脸”,听起来有些苛刻,但男女主角确实不像默片里的人。不仅面部轮廓不对,就连一些表情神态、他们的眼神交流和暗示手法,都表现得太过于现代性。不过这就是法国人的性子,一个是谐星老搭档,一个是自己妻子,近水楼台,导演不想换掉也能理解。再说,《玫瑰人生》中,法国人用身高一米七的玛丽昂·歌迪亚饰演“小麻雀”琵雅芙,美国人也完全接受。
联系电影的主题和宗旨,好莱坞自然不会拒绝来自现代法国的致敬之歌,尤其是重现默片时代的暮光。反过来,理解《艺术家》的由悲转喜也不是难事,毕竟一曲赞歌必不可少。相对黑暗跟沉重,相对外来人的指手画脚,好莱坞喜欢轻快的舞步,更喜欢悦耳的声音。【第一财经日报】
感谢magasa勘误
这么一个简单的电影,主题明了。男主角代表默片,幽默、有才、表演夸张、风度翩翩;女主角代表有声电影,新派、时尚、平民化、善于自我表现。两人交往和冲突过程即象征着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交替的过程。
尤其是男主角心中对女主角复杂的感情,抗拒反感又不免被吸引,这正是当年默片被取代时,那些依靠默片生存或进行艺术表现的人们心中所怀有的感情。
男主角意欲自杀,本象征着默片的完全终结,但女主角及时出现让两种不同类型的电影终于得到融合,默片的屏幕形式改头换面,以歌舞剧的方式获得重生,从此展开了电影的一个新天地。
这是双方妥协的结果,也是导演意图呈现的最终目的——任何根植于时代的艺术载体,都不免经历着这样的过程。如有声对无声、彩色对黑白、3D对2D、动画对静态……势必对原来固有成规造成冲击。但真正的艺术是不是仅有新潮和弃旧?导演以最后的结局告诉我们,旧派的艺术魅力结合新派的表现形式,或许才是昌盛之道。
这部电影以较为含蓄的手法来讨论这个观点,与男主角的人格、男女主角的爱情没有太大关系,两个人都是非常脸谱化的人物,那些能看到泪流满面的人们让我倍感无语。而且电影只是以一种近似默片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并没有任何大张旗鼓、故作姿态的宣告:“默片时代回归!怀旧第一!”的意思。甚至结尾男主角终于开口说话,隐隐表现了导演对默片有节制地缅怀、并不十分推崇的态度。男主角的自我蜕变正是默片必然的蜕变。
对艺术来说,没有什么形式是永恒的。永恒的只是精神。
传承这个精神的,正是不断革新的载体。或许原始部落围在篝火边听巫师吟唱,和未来大家坐在全息3D影院中欣赏剧作,两种人所感受到的东西并无不同。如果非要区别不同,那也是一味追捧怀旧和一味抛弃过去所带来的狭隘。
以前《色戒》上映的时候,马某人在采访中说,他看完电影后深深感动于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我听了之后很是无语……当时的感觉就跟现在看到有一些人们执着于《艺术家》究竟是致敬默片还是践踏默片一样。
简直棒呆!好感还是基本得益于男主的表演。原本沉浸在一位没落艺术家的骄傲与格格不入中,我仿佛看到许多艺术家在绝望中挣扎并消逝。谁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结尾竟然又以"蹦擦擦"结束了。法国人那刻进骨子里的浪漫像一把小锤,总能"砰"一下敲碎我冰封的世界。它一次次出击,我一次次中招,乐此不疲。
如果到 BANG 戛然而止的话,我将毫无保留地给五星。
Cut!Perfect! 这是一部伟大的时光机 请给小狗颁个最佳男配吧
是复古情怀亦是装模作样,是匠心独运亦是投机取巧,但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一部精致而美好的电影,尽管这是基于一个无甚惊喜的故事蓝本。
好电影就是看的过程中完全不会考虑祖国的安危 人民的未来 !!
在当代,这样的表现形式着实新颖,这样的致敬方式也值得赞赏。但整体而言,太多的现代视角、配乐以及女主角的眉目,不太能够感觉到典型默片时代的情绪,而片尾突然出现的声效也并没觉得高明。其实,并不是卖弄情怀就应该获得赞誉的。★★★
对平均年龄60岁的奥斯卡评委来说,“艺术家”是怀旧;而对习惯了有声彩色的我们来说,“艺术家”是新奇。然而100分钟的长片无论用来缅怀还是猎奇,都有哗众取巧的投机之嫌。男主对有声电影形式的抗拒和现代观众对黑白默片形式的抗拒构成通理。 最不卖座的奥斯卡最佳电影恐怕要一语成谶。
默片不是电影史上的时代划分,是一种类型,是光影存在的某种状态,是某种表演的方式,它代表的是温柔的心碎、幻灭的痛楚和细腻的情感;女主眉目和配乐都过于现代,非典型默片年代。
给小狗个奖吧。用经典默片作比较多少有些不公平,毕竟时代不同,创作心态和视野都变了。从当前来看,影片的看点在于与众不同,看惯了视觉与台词大片,用黑白默片换个口味。轻松且略带感动的爱情电影。最深的体会是,很多时候对白真的都是废话。三星半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经典默片的剪辑,两处画龙点睛的音效处理,杜雅尔丹精彩绝伦的表演,还有好莱坞默片时代的神韵,这都无法满足你吗?导演以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转变暗语出那些被时代“抛弃”的演员,同时又向永不褪色的他们致敬,任何一个热爱电影的人都会被打动。八十五年一瞬间,电影这台时光机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听说你很自恋?巧了,我也喜欢你。
3.5 我很少打半分但这片怎么说呢,真的有那么好吗?!这种投机取巧动机不纯、形式大于内容的造作感。以为整个黑白片加一声道噼里啪啦的配乐再让演员模仿当年夸张过力的表演就能还原到默片时代了。NO!
对于这样一部复古、致敬,而又感人温暖的电影,让人笑中带泪,影片过程中掌声响起来好几次,除了不可思议以外,真的难找到其他合适词汇。看的时候,导演和主演就站在我旁边和我一起看,正巧里面也有一样的场景,真唏嘘,八十年时光流转,喜欢电影的心情并无不同,妙不可言。哭得稀里哗啦,感谢NYFF
八十五年一瞬间!其实剧情很俗套但是我居然哭了好几次,电影中的电影,默片的文艺复兴,复古得十分完美!男女主角皆太闪耀,表现精彩!狗狗的表演更是功不可没!看电影的时候情绪一直跟着主角们波动,一会儿哭,一会儿笑。阿姆斯特丹电影周上唯一一部集体起立鼓掌的电影!原来美丽,也可以不需要语言!
首先,导演火候不行,影片整体显得浮躁;二,女主角还真没默片时代的感觉;最后,那个《芝加哥》式的结局真没意思...
电影真伟大!
同行的朋友说这片子和茂瑙1927年的【日出】很像,完美再现了好莱坞古典主义时期的电影叙事手法,对当年的那些来到好莱坞发展的欧洲导演,对好莱坞经典叙事,对黑白“无声”电影,几乎都是一次的完美的致敬!坐在电影里仿佛自己完成了一次时空穿越,2011年注定属于【艺术家】!一切完美至极!★★★★★
不能说没缺点,但法国出这样一位捧得稳又拎得清的导演真不容易。楼梯相遇是近年看过的爱情桥段中最动人的,泪了好几次,唉。欣赏导演讨论默片和有声电影二者关系的方式和论点。这电影非常推荐!
没有一句台词,却比那些用言语堆砌起来的电影精彩的多。
只有袖管仍能拥抱,没有嘴巴还能发声。我收获了你给的幸运痣,你却弄丢了自己的影子。我在台下为你的默片尖叫,在楼梯为你的相遇起舞,在台座为你陷入流沙抹泪,在街口为你的失意买单。砰的一声是枪响还是车鸣,一卷胶片是表演还是真心,都不重要。观众厌倦了挤眉弄眼猜来猜去,可是真爱从来不用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