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如其名称所传递的灰暗阴冷色调,战争创造了一种迷雾般的生存场景,宏大历史背景超出了常人的理解范围,困惑与冷漠占据了人的生存主题,无论是游击队员还是被指认为“背叛者”,都被简单的逻辑理念或激情所主宰,唯有看似迟钝的Sushenya跟电影节奏完全同步,一种慢让人得以有反思的充足时间,一种对日常生活主题的坚守才让人清醒,然而清醒并不能救得了任何一个人,这是战争的残酷本质使然,当Sushenya面对Burov的质问所表现的绝望也源自于这种清醒,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带来救赎,唯有自我麻木可以达到平衡。
电影所采用的慢节奏,与穿插的叙事方式可以说恰恰从两个方面让观众做充足的反思,慢使得我们能避免被情节所裹挟而只得到片面的印象,穿插叙事恰恰能让我们对各个情节有多层次的把握。单从人物关系上来说,行刑者与受刑人组成了一个人性对比的完美整体,这也是多数电影的一个逻辑结构,然而穿插的事件与反思打破了这种圆环,Burov作为一个正面的形象的代表人物,也有不堪回首的往事,对于其烧毁汽车的情节描述绝不是指明一个革命者的心路历程,而恰恰因其看似正义的行动而要对母亲与妹妹的死终生愧疚,当然革命者永远要作出牺牲,不可能都像他母亲所言,世上事要么是愚蠢的要么是明智的,想要行动并作出改变就要跳出这种日常生活的理性。当然无论什么处境下,我们的本质都会有所保留,就像Burov对于Sushenya家庭生活的参与,哪怕是极其简单而又短暂的,也会让理性与激情稍稍抑制,在行刑者与普通人之间暂时寻得一个平衡。
而Voitek与Burov则是绝然不同的另一类生存理念的代表人物,他们不是生活的创造者或者很好的体验反思者,而只是投机者,没有绝对的人生主导理念,受着片段理性与简单的生存需求的支配,行动的理念就是其对于自身利益的恰当性,也难说,在和平时期这种人或许都会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然而乱世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生活标准,于是,多数人都像他一样回归动物性,简单,安全,又没有大众舆论的评判。当他看似肩负使命归来途中被警察逮到时,便屈服于其本性,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打到 别人身上的子弹和良心的责打会是同一种疼痛吗,况且,这个时代啊,你让我怎样,我是最坏的人吗,那些德国佬呢,过于容易给这些找到一个原因,就简省了自身的反思。
最后,所有的故事都属于Sushenya,最清醒的他也变为了最困惑的,只有他最清楚他们三者的境地,然而却无从抉择,人性从四面八方将其包围,所有可能的主导其生存的理念都难以给出明确的评判。关于生存的真正困境就体现在这里,任何一种行动都面临质疑与自我责难,因为被迷雾所包围,我们对于他人身上真实的东西都难以辨认。最后的那一声枪响,可以说是Sushenya对于困境中个人的卑微的悲剧性认同。
这些年,我们所看到的白俄罗斯影片,大多与二战有关。
二战中,白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一部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部2012年出品由谢尔盖·洛兹尼察执导的电影《雾林寒战》(又译《在雾中》),却用另外一个视角,通过一个老实巴交普通人所受到的冤情,以解读战争给人们所带来的无比困境和心神煎熬,对人性有着深刻的阐释和解析。
无情的战争会让每一个人都难以置身事外。其实,这也是反思战争的一部分。在那种残酷的大环境中,凡人如微尘,急速地卷入战争泥流的同时,还可能会无缘无故地被自己的同胞误判。等一切还来不及辨白,即可能又卷入另一个绞杀战当中。该片风格极其冷静,如同一首凛冽寒雾下的长篇叙事诗,只是其中过于挤压和肿胀。
雾霾重重,方向不明。这是该片常见的场景。一个名叫苏中亚的男人,在铁道上干了13年,因为德军的入侵,被卷入了一宗迷雾般的重案。事情起因是他的三个工友,偷偷拧掉了铁轨上的螺丝,造成了德军的火车倾覆。这事的直接起因是他们四人一起受到了“俄奸”的污辱,另三个工友无法吞下这口恶气,说可以这样神不知鬼不觉的做一次,而沉稳的苏中亚并不赞同他们这样做,因为德军会找附近村民撒气而杀光无辜的他们。可他们三个还是做了,且全被抓到。
德军审问苏中亚时没得到他们所想要的,就提出不绞死他的一个条件:放他回去,做德军的线人,以提供游击队的情报。这立即遭到了苏中亚的拒绝,他说我宁愿你们绞死我。尽管如此,德军还是放了他,而绞死了他的三个工友。这事引起了大家的议论,甚至他的妻子都怀疑他。
当然,游击队一口咬定是他出卖了他们。于是,高大英俊的游击队布诺夫带着一个叫沃蒂克的瘦弱点队员,一起骑马走过山间,待入夜后,来到苏中亚的家。布诺夫看到苏中亚正跟小儿子逗乐,苏中亚看到布诺夫的到来并不惊奇,仍静如止水。妻子安妮娅哀求布诺夫别带他走,可苏中亚还是若无其事的跟他们走了,如同飞鸟入林,杳无影踪。只有山中浓浓的寒雾和林中潺潺的泉水。
沉静憨厚的苏中亚一路上只说自己从没有出卖过工友,他说也不明白德国人为何放了他。他总是那句话我宁愿被绞死,也不受这种冤枉气。但受命的布诺夫根本听不进去,让沃蒂克去望风,而让苏中亚挖坑,所谓自掘坟墓莫过如此。坑挖好了,布诺夫举起枪准备射他时,突然枪声大作,布诺夫应声倒下。原来他们遭到了德军的伏击。
好心的苏中亚背起受伤的布诺夫狂命奔跑。在一山坳处倒下,沃蒂克过来,看到这一幕也无可奈何。醒过来的布诺夫嘱沃蒂克不要对苏中亚怎样,潜台词似乎告诉他苏中亚是被冤枉的。苏中亚说必须找地方给布诺夫治疗,急切的背着他,沿着陡峭的山径艰难前行,可他们离最近的村子也有不少旅程,何况村子还有德国人和俄奸。沃蒂克去探路,苏中亚就跟布诺夫静静地诉说事情的经过,当他说完时发现布诺夫早昏过去了,其实已死了。沃蒂克承诺向上级证明苏中亚的清白,因为德军之所以放他,是想他做为一个诱饵,以伏击游击队员。苏中亚这下才舒了口气。
好不容易能看到了村子,就在沃蒂克过马路时,偏被两个俄奸发现,射杀了他。等他们走后,布诺夫背起沃蒂克,与布诺夫放在一起,看到死去的他们,雾茫茫一片,现在又有谁能证明他的清白呢。
2013、8、11
我看的白俄罗斯的电影相当少,《雾林寒战》算是第二部。前一部也是该国与俄罗斯合拍的电影《布列斯特要塞》,两部皆是写二战的,只不过一部是写战争刚开始之日,一部写在战争双方胶着之时。但两部影片旨趣却大相径庭,《布列斯特要塞》与传统的苏联战争片并无二致,场面很宏大,背景也很深厚,算是一部主旋律影片,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现了苏联军人的勇敢与牺牲精神。而《雾林寒战》就显得灰暗多了,它并非如《布列斯特要塞》那样的宏大叙事,更多地是反映人性,关注的是历史的微小层面,关注的是在大历史背景后面的个人所为。
关于白俄罗斯这个国家,在我的脑海上印象模糊,总是将它与俄罗斯搞混。在历史上它总是躲藏于俄罗斯的身后,光芒被俄罗斯巨大的身影所遮蔽。而苏联垮台之后,加盟共和国各奔东西,似乎只有白俄罗斯这个国家不离不弃,卢卡申科所领导的共产党,一直在该国当政,在外交上亦紧紧地追随俄罗斯,就像大哥后面跟着的一个小弟。近来,虽然两国在贸易方面闹点别扭,可仍然让如我这样的人,无法将他们当成两个不同的国家。在写作此文之时,查阅了一下维基百科,才知道原来白俄罗斯与俄罗斯并非同文同种,处于各个大国之间的该国,命运也是很悲惨,总是被周边强国所瓜分,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之所以在写电影评论之前,先介绍了一段关于该国的背景,是因为这两部影片与着这个迷雾般性格的国度,有着极大的关系。两部影片皆是聚焦于二战中德国人的入侵,是因为这段历史对于该国的重要性,也许同时是由于这段历史相对于其他时段的历史,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叙述。在《布列斯特要塞》中,除了布列斯特这个城市属于白俄罗斯之外,我们看不出白俄罗斯的影子,就如它在苏联时期的表现一样,掩映在苏联这个巨大存在之下。德军首先从布列斯特要塞攻入了苏联,苏德战争从此开始。看此部影片,我们无法将它与其他俄罗斯反映这段历史的影片区分开来。这是一场苏联的战争。
《雾林寒战》里所反映的战争,其实更真实地触摸到了白俄罗斯这段历史。这是一部真正关于白俄罗斯的影片,尽管该片对于此段历史的反映,也是遮遮掩掩模模糊糊,并未明确地表现出。与其他当时的其他苏联加盟国一样,白俄罗斯在德军入侵之后,并未如《布列斯特要塞》那样,表现得同仇敌忾斗志昂扬。相反,大多的白俄罗斯国民,特别是白俄罗斯西边的居民,对于德军的到来,他们是手捧鲜花热烈欢迎的。这些居民特别是当地的农民,真是“苦秦久矣”,对于苏联的严酷政策早已痛恨在心。更何况对于该国的知识分子来说,虽然呆在苏联之内已是有年,但认同感并不强。德军的到来,被白俄罗斯人视为一个独立的机会。
因此,也与波罗的海国家及乌克兰等一样,白俄罗斯的许多军人放下了武器,拒绝再为苏维埃与斯大林而战,更有些人成立了解放军及游击队,帮助德军对抗苏联红军。但现实并非如他们所想像的那么美好。白俄罗斯多种力量同时并存,各类的游击队相互作战,白俄罗斯的密林及沼泽,成为最佳的拉锯战地方。经常是你方唱罢他登场,白天德军扫荡,晚上游击队突袭,当地的居民无从适从。白俄罗斯一个士官曾说:“我们根本没有这样做或那样做的选择。如果德国人获胜,他们就会把我们全部消灭,如果苏联人获胜,他们就会消灭我们的文明并使我们的民族同化……没有第三种选择。”白俄罗斯人在二战期间,就处于这种困境之中。
《雾林寒战》的故事就发生于这样的背景之下,发生于这片充满雾气的寒冷森林中。
这是一部只有三个主要角色的影片,而整个故事都围绕着这三个人来进行。其实故事也很简单,但放在当时的背景之中,就显得相当复杂了。居住在森林之外的一个铁路工人,参与了一项破坏铁路线的活动,却并未如其他几人那样被德军处决,被反抗德军的游击队怀疑他出卖了被处死者,因此派了两名游击队员前来除掉他。在寒冷的松林中,围绕着他的死,引发了不少的故事,并追问着人的道德与良知。
这位铁路工人其实对于破坏铁路并无兴趣,他知道这是毫无意义的行动,只会带来德国人的疯狂报复。他只想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然而在战争期间却只是一种奢望。他因别人的行为被德军抓捕,又因没有与他人一起被吊死,成为了游击队眼中的叛国者。各国游击队对于叛徒的惩处都很严厉,死就成为他必然的选择。他也自愿受死,除了家人,他已无活着的欲望,然而他的这种态度,却又让准备枪决他的游击队员,心里有了一丝犹豫。他也与母亲生活在附近村庄,因德国傀儡军强征了他自己组装的汽车,让他趁夜愤而烧毁了汽车,加入了游击队。在他被德军打中之后,他想枪决的那个铁路工人却又对他不离不弃。
最让人意外的是另一个游击队员,看似不声不响,实则人性卑劣。借口去为濒死的同伴寻找马车,却找了个地方躺下度过一夜,使得同伴死去。村民为他提供住宿,他去在走之前偷走了他们家的粮食。在路上被巡逻的军人逮住,为了脱罪,他带着德军去干掉了曾经帮助他的那家人。不过,他的下场亦很惨。他让铁路工人背着同伴的尸体在前面趟路,当他以为安全时,却被恰好经过的两名军人开枪打死,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而且军人又拿走了他身上的一切,让他曝尸荒野。吊诡的是,这两名游击队员本来是来执行对铁路工人死刑的,最后结果却是这个铁路工人为他们收尸。看着并非躺着的两具尸体,那个铁路工人也迷茫了,如同寒冷松林中的迷雾一样。
整个影片的灰暗色调,有着一种让人绝望的情绪。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找不到一点正义的影子。德军的入侵自是祸魁,但其他的各方也远非让人钦佩。德军吊死了几个搞破坏的工人,而游击队员却要对一个无辜者执行死刑。密林四方皆响起枪声,却无法知道究竟是哪一方在活动,当然,受害无疑都是当地的村民。在战争中的人,似乎也只是碌碌之人,从德国军官到游击队员,只有那个只想安静过日子的铁路工人,还有一点人性的光辉。
从电影回到历史。最后是德国人失败了,而白俄罗斯继续回到了苏联的怀抱。他们的苦难其实并未走到尽头。只是从一种异族文化的控制,过渡到另外一种异族文化的控制之中,从残暴的纳粹统治,返回到他们也并不喜欢的苏维埃统治之中。白俄罗斯人的的命运,依然如那片森林那样寒冷,还弥漫着重重浓雾。
这是一部只有三个主要角色的影片,整个故事的轮廓也很简单,但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就显得复杂了。 二战期间的白俄罗斯,一位居住在森林之外老实的铁路工人苏兹瑟亚没有参与同行破坏铁路的行动,却一同被德军抓捕。在拒绝了与德军私通的邀请后,德军没有选择处死他而是放了他,于是他成为了游击队与家乡人眼中的叛国者。
前来处刑他的是反抗德军的白俄罗斯游击队员布罗夫,他与母亲生活在附近村庄,因德国傀儡军强征了自己组装的汽车,他愤而在夜色中烧毁了汽车,加入了游击队。他看到铁路工人甘愿赴死的态度后,在处刑时心里产生了一丝犹疑,却被潜伏的德军打中,最终因为没能得到及时医治而死去。
而另一个游击队员表面看起来没什么,实际上人性懦弱卑劣。借口去为濒死的同伴寻找马车,却在一个村民家里休息度过一夜,临走前还偷走了村民家的粮食,怎料在路上被巡逻的军人逮住,为了脱罪,他竟带着德军去干掉了曾经帮助他的村民。他让铁路工人背着同伴的尸体先行探路,当他以为安全时,恰好被经过的两名德军开枪打死。
原本是两名游击队员来执行对铁路工人死刑,影片的最后却变成了铁路工人为他们收尸。看着身边冰冷的两具死尸,那个铁路工人也陷入了迷茫,如同寒冷松林中的迷雾一样。当阴冷的重重迷雾包裹他的周边时,一声静默的枪响结束了一切。
白俄罗斯在苏联时期起就掩映在苏联这个巨大存在之下,《雾林寒战》里所反映的战争,其实也侧面地触及到了白俄罗斯这段历史。 尽管该片对于那段历史并未明确表达,但可以看出德军入侵之后,白俄罗斯人民并未表现得多么同仇敌忾奋勇抗敌。相反大多国民,尤其是农民们反而对德军的到来感到欢迎。其它苏联加盟国也一样,居民们早已对苏联的严酷政策痛恨在心。德军的到来,被他们视作一个独立的机会。 因此,白俄罗斯的许多军人放下了武器,拒绝再为苏维埃而战,更有些人成立了解放军及游击队,帮助德军对抗苏联红军。然而白俄罗斯也有坚持捍卫己国的爱国游击队,如此多方势力并存,各类游击队相互作战。白俄罗斯的密林及沼泽是最佳的拉锯战地方,经常是你方唱罢他登场,最受苦的莫过于当地居民。
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对战,毫无意义的处刑。挑起战争的德军自是祸魁,但其他各方的行动中也找不到正义的影子。 铁路工人的友人们破坏了铁路,没能得到什么却落得了惨死的下场。德军吊死了几个搞破坏的工人,而游击队员却要对一个无辜者执行死刑。在战争中的人,似乎也只是碌碌之人,从德国军官到游击队员,只有那个只想安静过日子的铁路工人,还留有一点人性的光辉。 铁路工人谈到想用纸笔记录下东西,盼望有天真相大白。战争中人命如草芥,又有谁会在意区区一介工人的清白? 人的道德与良知不一定会轻易改变,但战争却可以轻易地改变这一切。他们谴责着铁路工人丢掉了良知,殊不知是战争改变了他们的想法。在一片混沌中仍拼命保持着道德与良知的铁路工人,落下的却是叛国者的名号,无不讽刺。 这个手无缚鸡之力、任各方势力摆布的铁路工人就像是白俄罗斯的缩影,在各方挟持下纠结怀疑自己的身份与存在意义,想做的事总是事与愿违,在迷雾般的现实中飘零着找不到明朗的方向,只能见风使舵。 在俄罗斯将乌克兰的克里米亚重新并入己国领土时,卢卡申科也曾公开支持乌克兰,指责俄罗斯在乌克兰建立联邦的构想。那一刻,他或许也是想站出来,为难以发声、无法做出自己选择的小国鸣不平。
白俄罗斯一个士官曾在二战时期说道:“我们根本没有这样做或那样做的选择。如果德国人获胜,他们就会把我们全部消灭,如果苏联人获胜,他们就会消灭我们的文明并使我们的民族同化……没有第三种选择。” 历史上的二战最终以德国战败告终,白俄罗斯回到了苏联的怀抱。然而他们的苦难并未走到尽头,只是从一种异族文化的控制,过渡到另外一种异族文化的控制之中,正如如今俄罗斯与西方势力的拉扯。
时至今日,白俄罗斯的命运,依然如影片中边境的森林那般寒冷,弥漫着重重迷雾。
节奏偏慢,在大雪里,死亡都是缓刑。战争面前,种族灭绝面前,谁是凶手不重要,因为全人类都是凶手。节奏偏慢,在大雪里,死亡都是缓刑。战争面前,种族灭绝面前,谁是凶手不重要,因为全人类都是凶手。节奏偏慢,在大雪里,死亡都是缓刑。战争面前,种族灭绝面前,谁是凶手不重要,因为全人类都是凶手。节奏偏慢,在大雪里,死亡都是缓刑。战争面前,种族灭绝面前,谁是凶手不重要,因为全人类都是凶手。
吴同学在食用网购的双汇鸡肉肠时吃出变质异物,对于客服提出“只赔偿1根火腿肠的钱”的处理方式不接受,在平台的介入下收到了整单的退款。平台退款次日,客服私信吴同学留下“两面三刀、难怪三本大学”等字眼让吴同学气愤不已。吴同学称,经过自己曝光,目前商家已将涉事客服开了
从创建叙事迷宫的角度来说是不太成功的,另外这尊严、人性与个人记忆关系不大的主题没必要走这种形式
这片是遗珠呀,谢尔盖又是教科书式的镜头调度和细节,萨特“墙”的延伸。
不知是评价为沉闷还是淡定的节奏,值得赞许的长镜头,默默看下来也五味杂陈。
故事本身毫无魅力,我们想看那里的气息
7.5,德占区人民的反抗和迷惘,镜语不错,没在戛纳搏到奖有点可惜。电影基调很灰暗,对复杂人性的阐释很到位,层层叠嶂的浓雾中的一声枪响,恰如绝望人们最后的一丝挣扎,无力而沉重。
他们宁愿相信德国人,也不愿相信自己的同胞。全剧弥漫着绝望的气氛,那时候很多普通人的真实写照吧!
此片乃重度失眠者的良药,经过这么多年文艺片的摸爬滚打,在此片前我还是败了。影片节奏慢到我以为我不小心碰到了暂定,有一种便秘了N久也没有拉出来的苦逼感。这苦大仇深的,希望在哪里呢?
目测这部戏剧本就只有半页。。两倍速看我都嫌慢
道德游移在模糊而抽象的邊界,戰爭只是催化劑罷了。w.自己
结构很棒,摄影很美,导演压得太狠了,立意本可以更好吧……
開頭和結尾較佳,但Sergei Loznitsa的敘事都沒甚麼張力啊...
节奏拖沓得没必要,形式和内容不搭,除了摄影有些特点(比如特别爱拍行走的人的后脑勺?)之外乏善可陈。直接用插播往事来暗示角色人格的手法也太笨了吧……
浓厚的文学性,“战争真的在某种程度改变了我们”这是中心思想,独述战争对于人的潜移默化——我们开始更愿意相信敌人,也更容易后悔...这摄影真是完美的体现了高加索的密林啊!美!雾起了,迷失了前路也迷失了心灵。三星半~
瓦西里·贝科夫似乎永远在描写二战时白俄罗斯森林中严酷的游击战,带有强烈道德的拷问,获得“战争中的陀翁”美誉,根据他小说改编的《升华》堪称一曲受难挽歌。2012年又一部改编影片《雾林寒战》颇受瞩目,导演Loznitsa纪录片出身,冷峻到极点,相当考验对观影者的耐心。
對子虛烏有的事情,還能怎樣?一離開fiction story的設定,所謂的EQ成熟圓滑處世還有李開復大叔有個毛的用處。
由一次失败的林中行刑,引出了三个小人物在战争时期各自的“革命往事”:年轻的愤青修车技师,老实无辜的铁路工人,懦弱贪婪的游击队小偷……在愈发模糊的雾林中,所有人都逐渐深陷战争荒诞的死亡和绝望
主题和寓意好,镜头也好,但是,漫长的电影不可避免地枯燥
6/10。形式闷到装逼,正常节奏÷4的长镜头、无配乐、景色熏黑的坚硬气质和几乎零战斗戏的战争片,宁静幽闭的空间内调动人物对白及微动作完成激烈的心理情节。中途三段插叙揭示导演的人性追问,杀人于无形的是战争环境下群体把自我牺牲当天经地义的反人性价值观。白雾这层时代不明朗的象征要多加强调。
摄影值得称道,但整个片子有种憋了很久到最后啥都没有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