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想想朱军案之所以在18年影响到现在,除了朱军本身是个知名人物外,主要是还敢上了这部日本纪录片《日本之耻》,于18年6月28日首播,这部纪录片讲述日本记者伊藤诗织声称自己是在2015年的一次工作晚餐会上被时任东京广播公司华盛顿分社的社长、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传记作者山口敬之强奸。但山口先生强烈否认了这一说法。 尽管向警方报案,但警方要求伊藤用真人大小的娃娃重新模拟所谓的强奸案,该案件经过一年的调查后被撤销。当伊藤采取前所未有的决定公开她的指控并揭露她的身份时,她遭到了公开的羞辱和仇恨邮件。该片上映后,七月周某就发布小作文控死朱军性骚扰,然后随着这部纪录片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全球METOO运动产生巨大影响,无数女性把伊藤诗织视为女权偶像。而伊藤诗织在19年12月18日东京法院宣布她胜诉。 有意思的事,朱军案开庭的时候,周某的支持者在门前还打着打破黑箱的标语(黑箱是伊藤诗织著作)。而周某本人还曾与伊藤诗织一起出席女权活动。 到今天,朱军二审下来了依然无罪,微博上还有不少哔哔缺少证据不代表无罪,并且把周某比作伊藤诗织。我想问的是,人家伊藤诗织能拿出证据来,周女士你为什么拿不出来?人家伊藤诗织可不是通过网上的舆论而是通过法律程序讲事实摆证据维护自己的权益的,你周某四年多过去了合着啥证据拿不出来?就靠蹭女权的流量和绑住伊藤诗织?别TM说什么取证困难之类的屁话!拿不出证据就别碰瓷伊藤诗织!你好歹也像伊藤诗织一样写本书呢!详细说说你怎么被朱军侵犯的。
现在还在支持周某的女拳们尤其是豆瓣上的这些也别在打着伊藤诗织的大旗了,人家是真正的受害者,周女士可不是。你越是扯着人家这张大旗越是在给她招黑。当然你们也大可以大喊中国的法院太黑暗了,伊藤诗织在日本可以胜诉,中国这就不行那我也无话可说[摊手] 最后我想对周女士说,伊藤诗织可能当时凭着通过自己的经历再借助METOO运动从而让世界上所有受到侵犯女生发声的心情跟你合影,毕竟她又不知道你是什么情况。人家被你蒙在鼓里支持你不代表你可以永远打着人家的大旗扮演你的受害者,当有一天伊藤诗织发现自己被周女士利用你了你看她恨不恨你!毕竟你们可以用小作文随便锤人,今日朱军,明日诸君!
如题,我们女性目前遭受的性暴力远远不止强奸一种形式,语言上的调戏、行为上的轻佻、同为女性为男权的辩解与维护……
这是我们当今女性真正遭受的形势。
初二的科学课本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两性知识,明明是正确且必要的科学知识,却因老师推脱的态度让它们看起来暧昧十足。
当时的科学老师是已婚男老师,我不懂作为一名接受过良好教育且为人父母的老师,居然会对两性教育讳莫如深,仿佛泥潭,向前踩一步就是脏了自己的脚。而这也让他后来把男生带出去单独上生理课,却把女孩子留在教室里自己看书的行为变得普通寻常,仿佛这就是性教育该有的应对态度和做法,却不知这恰恰让两性知识变得更加暧昧不明,谈性变色。
在我长年医学生涯中,职业习惯要求我对男女一视同仁,我渐渐明白,两性教育,并不单纯只是让我们看到书本上的性器官感到面红耳热,也不是让我们为能辨认性器官自豪,而是在明白男女有别的生理基础上,清楚明确地了解,人类生息繁衍的常识、女性月经来潮的常识、男性遗精的常识……以及,什么是性暗示?什么是异性之间不可逾越的底线?什么样的行为是性行为?什么叫做性侵犯?碰到性侵犯,你的正确应对措施。
我觉得这才是两性教育真正应该传达的。
而不是用“你们自己看书”一言以蔽之,轻飘飘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老师模棱两可的态度背后就是,我们自古以来的陋习——谈性色变。
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无数的不同形式的性侵发生在每时每刻。
我第一次被猥亵是很小的时候,约莫五六岁,可能刚记事,但我还记得那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以邀我去他家玩的理由,把我抱进怀里,用他恶心的嘴巴亲我,舌头还一并伸进来,那双手还在我身上乱摸。我就记得当时的环境,光天化日,他把门关了,就我们俩在那张竹椅上。真是让人无比恶心的回忆。也就那一次,后来他放我回家,尽管后面没再对我做什么,但是我一想到我直到他死前都还恭恭敬敬地喊他爷爷,我就反胃。
我的性意识觉醒地特别晚,初中那堂生理课对我来说没有一点点用处,我所有的印象都是身边男孩们的调笑和女孩们害羞的眼神。直到大学,我看我们那个长得尤其像吴镇宇的解剖老师在台上如同往常讲生殖系统的时候,我才恍惚回味过来,男女有别,不过如此。而当我真正意识到我小时候是被猥亵了却是一直到无意间看到《素媛》的解说。
回首过往,我遭受的侵犯真的很多。
三年级,课间休息被男同学突然用手侵犯下体,我却不知反抗,只知道哭,不敢直白地告诉老师“他侵犯我”,只敢说“他们欺负我”,欺负我什么呢?我不敢说。我怕被嘲笑,怕被说,我也不知道怕被说什么,但是我的父母没有教过我,碰到这种情况,我应该怎么处理。我难受了好几天,而始作俑者却屁事没有,只不痛不痒地被警告了几句,而我却活在自我责备、自我煎熬中,最后这份情绪还需要自我内化。
高二,没有男女意识,性格问题,大大咧咧,搭了一下男生的肩,被班主任私下写信说我“水性杨花”,我现在气愤,当时是什么感觉?忘了。我都不知道可以去举报他。
大学,被男生强吻了,没有反抗,甚至还有点期待。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明明我每次都有说“不”的权利,可是我不会说。因为我的教育里没有接收到,如果被这样,我应该怎么办。
感谢医学。
让我现在能理性而正确地看待两性关系,在对它好奇的同时,我也直到做好防护。
我们会在午夜梦醒,往往是噩梦,清醒后随之而来的是后怕、懊恼、自责、自我怀疑……日复一日。
始作俑者呢,恐怕是还在哪个角落嘲笑你。而那些目睹者,冷冰冰地看着你,不发一语,眼睛里迸发出的意思还是谴责——“这能怪谁?怪你自己啊!”理所当然。
我至今没有跟我爸妈提起以前所遭受过的,现在回想起来也只觉得自己傻,却又觉得庆幸,至少我经历了这些后,我以后的儿女不会再有机会去忍受这些,我一定会教他们保护好自己,也会教他们尊重别人。
但其实,哪怕我现在释然了,可我依旧认为,这些人罪不可恕,他们必须得到惩罚。在侵犯你的身体和人格后,他们不会有哪怕一点点的内疚和悔恨,正如赵斗顺(素媛案原型)出狱后至今不见一点悔改,这些人在男权的腐蚀下,觉得理所当然,甚至还认为这是你的幸运。他们根本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给别人带来了多大的痛哭。
设身处地,我非常地同情诗织的境遇,她可比我碰到的严重多了,可是她能在消化好自我情绪后,冷静理智地做出后续措施,哪怕她心里依旧空着一个大窟窿。可以想见她被监控、被人肉、被所有人直到名字和相貌后所面临的一切。
诋毁与激励并存。
我们回看诗织的应对措施,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她,有知识储备,有冷静的头脑,有清晰的条理,更有豁得出的勇气。而那些长久沉默的受害者们,可能苦于知识受限,可能苦于没有勇气,他们自始至终选择了沉默。沉默,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
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当你在公交地铁上碰上咸猪手,当你职场被同事开黄腔,当你穿运动bra被不善目光注视,当你被传播色情图片,当你穿紧身裙被吹口哨,当你……当你意识到,你正处在一个充满不友好的世界,而周围人却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时候。
性暴力是一种胁迫,带有强迫性质,我的标题可能并不合适,哪怕用性骚扰更合适,可我也不想改,我认为没有一个性意识觉醒的女性愿意被人摸、被人开黄腔、被人用不善目光注视,我们就是处在一种被动的弱势的地位,因为周围人的习以为常,让我们无可避免地接受这种性的道德绑架。
当我们在内心含“不”的时候,他们耳朵听不见;当我们嘴上说“不”的时候,他们心里听不见。他们只听自己想听的,甚至认为说“不”只是一种情趣。
No means no forever.
男孩子们要被教育知道,女孩子的不就是不;女孩子们也要被教导,不就是不,没有第二层意思,不要给他们任何理由。
可悲的是,大家都缺失这种教育,无论男孩女孩,都没有真正理解“no means no"。
片中上智大学的匿名调查让我心寒。原来这么多人不知道亲吻不代表默认性行为、喝酒也不代表、拥抱也不代表,没有任何一项动作能够代替“Yes”,“我愿意和你进行性行为”,没有默许。
底线,也是高压线。
大部分人,大部分女人,可能一辈子意识不到自己正在被不公地对待着。
有些甚至,在到一点点男权的甜头后,就沦为男权拥趸,为他们开脱辩解,为自我不当行为寻找合理动机。
当你被委以家务重任时,你被要求体谅丈夫,因为他要赚钱养家;当你找工作被拒之门外时,你被要求理解这项工作不适合女生;当你的工作要向生孩子妥协;当你处在一个男性视角的环境。
本身女性的生存空间已经很小,而同为女性却在帮着男性继续压缩女性空间,这无疑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不要为不正确开脱。
这是我们所有女性需要清醒认识到的。
错就是错。不就是不。
没有底线的人会被人践踏。
我始终相信,女性身上温柔而勇敢的力量是最坚韧的武器。
愿性暴力远离我们。
都女士声讨吴亦凡的檄文还未在互联网完全褪去浪花,又有阿里女员工在食堂派发传单控诉高管性侵。 令人气愤的是,作为互联网巨头之一的阿里巴巴,处理内部性侵事件竟是反复推诿,层层包庇。直到受害人诉诸舆论,剖心泣血写下的6000字PDF传遍网络之时,阿里才堪堪有了回应。 随着舆论的不断发酵,更多的后续被摆上台面,更多的声音掺杂进来,然而最刺痛人心的还是最初那份PDF的结束语:
为什么受害人一定要秉着“鱼死网破”般惨烈的决心,为什么一定要“豁出去”把事情闹到人尽皆知,才有可能让合理的诉求被正视? 女性受到侵害后想要为自己讨回公道有多困难,或许BBC出品的这部纪录片《日本之耻》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 01 权力不对等下的犯罪与审判 片头几封邮件,寥寥数语,撕开了日本的文明面纱。 “我想冷静讨论此事,因此给你发这封邮件” “你在我失去意识后,与我发生了性行为” —— 伊藤诗织 “如果你想诉诸法律,去吧,你绝无胜算。” ——山口敬之
事情要从2013年说起。 那年秋天,伊藤诗织在打工的酒吧遇到了山口敬之。 彼时她是在纽约学新闻的大二学生,山口敬之则是日本主流电视台华盛顿分社的社长。不仅如此,他还是当时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传纪作者,与安倍晋三关系密切。
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偶然结识了行业大拿,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更何况大拿还亲切允诺,日后有什么需要都可以联系他。 这宛如命运般的相遇并非是什么偶像剧的开头。 2015年,诗织联系山口敬之询问是否有实习机会,山口敬之借谈工作签证之由约她吃饭,后又提出喝酒请求。 喝了少许,诗织就失去了意识。再次醒来时发现自己未着寸缕,而她崇拜的前辈正压在她身上。 25岁的诗织怎么也想不到,一个行业内有着诸多实绩的前辈竟然是个人面兽心的败类。 尽管吃饭时,山口敬之扯东扯西,就是不谈签证事宜,这已经让诗织感觉到了不安,但她也无法就此甩脸离开。
因为面对的是给予她工作机会的人,是上级权力。这与阿里事件中,女员工被迫参与酒局如出一辙。 职级、身份的不对等造成了“诗织们”在沟通上的弱势,不仅仅是无法说“不”,甚至是说了“不”,也会被傲慢的“山口们”视为同意。 简直荒谬至极! 遭遇性侵后的第五天,诗织选择了报警。 在报警这条路上她又经历了什么呢? 没有负责刑事案件的女性警察。 对认知落后的男性警察反复陈诉细节。 躺在垫子上,由警察将真人大小的玩偶来回在她身上摆弄,重建案发过程。 她忍下了所有的屈辱、羞耻和恐惧,但在证据足以立案的情况下,针对山口敬之的逮捕却被无故叫停,这个无法承受的事实让她彻底破防了,也让屏幕前的观众出离愤怒。 如果山口敬之不是首相的朋友,事情还会如此发展吗? 职场权力上升成了政治权力,不变的仍是对受害者的统治。 犯罪?不存在的。如果有,那就是你说谎。 审判?人都抓不了,还判什么? 2016年8月,日本警视厅决定撤销此案。 02 无耻的受害者有罪论 施暴者山口敬之利用权势逃过了法律的制裁,过着依旧体面的生活。 受害人伊藤诗织则把所有能想到的方法都用尽了,最后唯有破釜沉舟——实名向大众公开自己被性侵的事实。 这与日本数百年的传统背道而驰,一石激起了千层浪。
媒体评论道:这很可疑,因为这种事情(在电视上公开控诉性侵)闻所未闻。 这是什么诡异的逻辑?因为不曾发生过,所以一旦发生就是虚假的? 还有更多不友好的评论纷至沓来。 “bitch” “她总和别人睡,然后搞出这么多事” “她肯定是个妓女” 人们言之凿凿地进行无端揣测,忘了自己与她根本素不相识。 像是恶魔的一场狂欢,誓要把受害人钉在耻辱柱上。 甚至是掌握了部分话语权的女性议员,在这件事情上,也无法共情诗织。
虽然他侵犯你了,但身为女人,你怎么能在男人面前喝醉呢? 虽然他侵犯你了,但你也没妥当地回绝别人的靠近啊! 虽然他侵犯你了,但大环境就是如此啊。 这又是什么迷惑发言,事实上,没有哪个群体需要为其合法的权益额外付出努力。 身为女性,居然完全自我消化了性别差异带来的不公平现象,并很神奇地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内心自洽,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类似的论调也同样在国内的舆论环境里出现过。 全季酒店裸男闯入事件,“怎么在酒店睡觉不锁门啊?” 女孩地铁遭遇咸猪手,“不要穿得太性感。” 空姐深夜打车遇害,“晚上不要出门,尽量减少夜间打车。” 不去谴责施暴者,反而在受害者身上寻找问题及最优解,这就是明显的“受害者有罪论”。很多看似理性的劝诫也都是掉入了这种无耻理论的陷阱里。 值得庆幸的是,比起诗织在日本承受的舆论暴力,在本次阿里事件中,主流舆论站在了受害人一方。当然,这并不代表她本人承受的伤害会更小一些。 03 不要沉默,不要成为旁观者 这部纪录片还给出了一个颇具深意的统计数据: 警方记录在案的强奸指控数量,英国每百万人510件,日本每百万人10件。 相差50倍,是日本比英国更安全吗? 答案不言而喻。 很多女性不敢站出来发声,对于这些人来说,伊藤诗织就是她们的英雄。 诗织反抗的对象不仅仅是人面兽心的前辈,还有神秘高官的权力压制、陈旧腐朽的法律条文以及整个日本物化女性的文化背景。
她的挺身而出,给了无数受害人勇气与慰藉,告诉他们受侵犯并不可耻。同时也给了潜在的施暴者们一种威慑,告诉他们即使是弱势群体也会进行倔强的反击。 作为公开控诉强奸的第一人,伊藤诗织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2017年,日本政府成立了第一个帮助性侵受害者的基金会,41个都道府县都设立了至少一个强奸危机中心,110年前制定的强奸法案也终于有了微小的改革。 伊藤诗织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 但如果能有选择,我们更希望女性被称作巾帼英雄是在赛场上,是在科研中,是在不背负身心伤害的任何一个领域里。 而不是作为一个勇敢的受害者。 纪录片的结尾,诗织说,“如果你开始行动,那一定会有一些影响,经历了善和恶,总好过沉默。” 片子记录的事件是日本之耻,但也不止是日本之耻。 日本有“山口们”,美国有“哈维·韦恩斯坦们”,中国有“王成文们”,当罪恶之手伸向世界各地时,谁都无法置身事外。 “诗织们”奋起反抗,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成为冷眼旁观者。安慰、鼓励、声援、帮助……任何善意的支持都是有意义的。 这不是某个人的战斗,这是我们所有人的战斗。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2月,伊藤诗织对于山口敬之的民事诉讼胜诉,后者需向其赔偿330万日元。 也算是给这部纪录片补上了一个相对不错的结局。
最近一直在关注#ME TOO,从最开始的奥斯卡,到韩国演艺界,直到中国的传媒圈、学术圈不断曝光出性侵丑闻,才深刻感觉到这些事情离自己很近,被思密达姐姐感染得也很想为此做些什么。
所以前一阵子做了一期广播讲这个话题,周末又看了个BBC纪录片《日本之耻》,也是讲述性侵及之后艰难的诉讼问题的,在此一并用文字整理下思路。
29岁的日本记者伊藤诗织称,自己在2015年遭到时任东京广播公司华盛顿分社的社长山口敬之强奸。这个纪录片讲述的就是她在遭受强奸后投诉无门,被迫“实名制”举报的故事,纪录片最后刑事诉讼无效,她又发起了民事诉讼。
观看整个过程,被性侵后伊藤诗织面临的几个难点:
1.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没有直接的DNA证据(片中没有体现,查资料看到的):她在被强奸后随即洗了澡,无法检测出被告的DNA用以证明实际发生了性关系;并且她想起诉的是自己被迷奸,也没有从血液中检测出相关的药物成分。所以,即使她拥有出租车司机口供、酒店外监控录像甚至胸罩上检测出被告的DNA的证据,都没办法给被告人直接定罪;
2. 被告人不仅仅是东京广播电台华盛顿分社的社长(职权),并且曾作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传记作者与其熟识(关系),纪录片主张由此关系直接导致监察部门停止调查并撤销逮捕令;
3. 性侵发生后,伊藤诗织首先求助了一个反性侵公益组织,但对方(因为人员太少)要求她必须到访公益组织所在地,遂放弃;然后她选择报警,但没有女性警官能帮助她立案调查,在男警官的询问中还要拿小人模拟性侵场景以及拍照,这完全就是对被害者的二次伤害!
后面两点涉及社会体制问题,暂且不表。作为个人,这个纪录片告诉我们什么?——如果不幸发生性侵,不要害怕曝光,别想着忘记了事,最最重要的是第一时间报警,并取证,这是直接决定法律诉讼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之前看《贫穷的本质》介绍,贫穷的地区家长不知道往水里加点消毒剂就可以让孩子免于疟疾,给孩子治疗疟疾反而花费更多钱。这本来讲的是信息闭塞的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效的预防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避免隐患的发生。
从根本上,男性、女性关于性骚扰、性侵的意识要强化——“我不愿意”就是性骚扰。《日本之耻》中一位记者坦言,在日本被别人摸了一下,大多数人(无论男女)会想“不过是摸了一下而已啊”、“接受度就这点?”坦白说,这样的想法不只是日本,恐怕整个东亚圈都有如此的偏见。但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才可能会让加害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得寸进尺”,最后酿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日常生活里,我们更多是遇到一些边缘性的性骚扰行为,一些之前总结的场景和应对方法如下:
1. 公共交通工具上遇到性骚扰怎么办?
好像是性骚扰最容易被爆出来的场景,一方面自己要多加观察附近环境,避免过于沉迷手机,一旦发现不对劲的情况,及时交涉制止对方;如果发生比较严重的骚扰行为,则要大声制止,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但这里最好不要发生正面冲突,比如拍摄对方,威胁曝光等,以免后期遭到报复;第三,记下对方体貌特征,可在下车后报警,通过监控指认,目前也有警察会卧底逮捕这类人群;
2. 打车遇到性骚扰怎么办?
跟公共交通不同,打车私密性强,缺少了围观群众,其实是增加了危险系数。一方面要选择正规出租车公司,黑车、顺风车什么的尽量少坐;一旦在车上发现性骚扰苗头,立即通知紧急联系人(先上网查下手机怎么设置,赶紧设置好),或者通过滴滴上的紧急求助键及时分享自己的行程,进行求助;如果实在不幸最终被带到偏远地区只能就范,以保命为前提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同时做好保护措施。(这里说的很简单,实际的场景很复杂,安全的方法还是尽量避免夜间太晚出行……)
3. 如何避免迷奸?
迷奸的话一般是通过饮料、酒水等方式,首要原则是不喝陌生人和不熟的人递来的酒水饮料,越是积极鼓动你喝的情况越要坚决拒绝。敞口杯及带颜色的酒水饮料一律不喝,如果是瓶装矿泉水,可以通过摇一摇(看颜色是否浑浊)、挤一挤(检查瓶盖处、瓶身是否有针孔)等方式来辨别。最安全的方式,自然还是自己买水喝比较好;
4. 如何避免熟人作案?
跟前面说的一样,如果有简单性的身体接触,只要是“我不愿意”,就及时提出,一般情况下通过口头警告很多“有贼心没贼胆”的人就选择放弃了;坚决避免单独共处一室,一方面自我保护,同时可劝诫对方对TA也是一种保护(避免被诬陷);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不得不共处一室,及时打开手机的录音软件保留证据,包括收到的微信/短信等信息,都可作为日后向更高一级投诉/起诉的证据材料。
性骚扰/性侵的手段千差万别,上述也只是最基本的情形,现实中的情况绝对是更复杂、更让人措手不及。一点点不成熟的总结不指望能实现如何的改变,只希望唤起更多人关于自我保护的意识,也算是为#ME TOO 发声,尽了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正如《日本之耻》中不愿透露姓名的受害者所说:“一滴水改变不了什么,但聚集起来,它能形成海啸。”
. 虽然已经99%的确定了,但仍想保持1%的怀疑。
《日本之耻》是一个公众事件。又加上其中一方是非常明显的政治人物,某些社会运动推动的事件又总是在极端与理性之间徘徊,虽然目前强弱正邪看起来很“明显”,但不管是相对正义还是绝对正义,正义只能站在正义的一方,不是站在强者或弱者的一方。
从逻辑上讲,此次事件有几个点需要确认:
1. 山口敬之提供了哪些证据?这些证据充分或者不充分吗?原因是什么。
2. 在日本政客的权利没有国人想象中的高,换首相多的时候一年能换几任。如果说警察厅确实有人打了电话,那么是什么导致法官决定不再重新审理此案(刑事诉讼)。
3. 伊藤诗织的证据少了很关键的一环,就是关于那天晚上在房间里发生了什么的证据(目前的经过都是通过双方的证词得到的)。
4. 伊藤诗织与山口敬之后续的邮件内容是什么。有报道称伊藤诗织在事件发生后,有发邮件给山口敬之确认工作事宜。能否排除利益因素。
5. BBC的访谈从始至终没有山口敬之的访谈,只有几段视频。作为诉讼案,只有一方发声,是否欠了考虑。
6. 不能否认的是,此次案件的审理受到了政治和舆论的影响。
最后,这次事件无论伊藤诗织本人是否愿意,都已经上升成为了一个政治事件。这里面的政治人物或组织有山口敬之、首相、警察厅、日本男女权平等的管理部门、强奸应急机构、#metoo组织、BBC等。伊藤诗织也在事件后成为一个女性强奸应对的社会活动家,借着此次事件去帮助更多的人。前两天还带着她的新书《黑箱》来到了中国。
《日本之耻》是一次女权的宣言,却不是一场法律的演说。因为BBC站的角度是保护女性权利的角度,而不是法律的角度,更不是日本法的角度。作为一个讲犯罪事件的纪录片,却没有记录法律人士的观点,这个部分被隐去了。
当然,以上并不是给一个已经有99%可能性的罪犯辩护,而是想如果有哪怕任何一丝机会,去将那1%里面的模糊与零乱澄清。哪怕最后只是99.01%,那也是离正义又近了一步。毕竟强奸罪判5年还是10年也是有区别的。
日本是一个充满性意味的国家。
你可以在任何报摊购买到体育报刊,报刊上会列出哪里的口交服务最好,或者谁的性爱按摩做得最棒。
你能想到的任何性服务,都能在日本买到。
甚至在2014年以前,日本民众可以随心所欲的买儿童色情的作品是合法的。
2014年后,日本虽然立法取缔这种现象,但是性化儿童的现象仍然存在。
总之,这是一个「性产业」相当发达的国家。
可一旦涉及到约会强奸,或是性侵,这些话题从不会被舆论提及。
你(在日本)看不到有关这方面的公开讨论。
英国的人口只有日本的一半,但强奸指控数是日本的50倍。
有些人声称,这表明日本女性更安全。
但事实呢?这只是由于日本女性过于恐惧,不敢说出真相。
尽管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有关强奸法的修订要追溯到1907年,超过百年没有变化。
终于,110年之后,日本重新修订了强奸法,被一起「悲剧」推动着——
2013年,日本女孩伊藤诗织在纽约留学,学习新闻类相关专业。
认识了一位同行业的前辈,山口敬之。
山口敬之时任东京广播公司华盛顿分社的社长,同时,他也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传记作者,因为与安倍关系亲近而为人熟知。
他对伊藤诗织说,以后如果需要帮助,可以联系他。
2015年3月,伊藤诗织回到了东京,发了邮件给山口敬之,询问在华盛顿,是否招收实习生?
山口敬之回复:“是的,实习生的话,我们总是需要的,但我们还有一个制作人的职位空缺,你有兴趣吗?”
对于任何一个刚走上社会的人,这是难得的机会。
山口敬之提议,关于办理工作签证的一些事宜,下个月,两人先在东京见上一面。
那是一个周五的晚上,二人在一个串烧小馆见了面,人非常多,山口敬之已经吃过东西喝过酒,他告诉伊藤诗织,他不打算在这里跟她吃饭。
于是他喝完剩下的几杯酒,带着她去了一家寿司餐厅。
点了清酒,小瓶。
但是突然之间,伊藤诗织非常眩晕。
在卫生间,把头靠在水槽边,是她那晚在寿司店的全部记忆……
伊藤诗织被餐厅员工搀扶出了厕所,和山口敬之同乘一辆出租车离开。
出租车司机可以作证,伊藤诗织反复要求山口敬之送其到车站,因为她想要坐车回家。
但山口敬之坚持:“我不觉得你自己能行,我订了一个酒店房间,我们还有工作要谈呢。”
醉酒的伊藤诗织在出租车后座,逐渐没了声音。
酒店监控显示,山口敬之把伊藤诗织拽出了出租车,撑着她进了酒店电梯。
夜里,伊藤诗织浑身疼痛地醒来,才意识到身在酒店。
可是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自己怎么就来到了这里。
她企图离开这里,但是却被山口敬之推回床上,压在身上。
用日语请求这个强壮的男人停下,反而取悦了他。
她开始用英语咒骂他,但无济于事。
他说:“你通过了。”
巨大的耻辱感淹没了伊藤诗织。
一起令人忿怒的性侵,在那个原本和前辈“交流工作”的夜晚,发生了……
“拒绝,就是拒绝。”
这不仅在美国、英国,在全世界都应该是个相同的概念。
但在日本不一样。
日本的一些情色杂志,涉及到对强奸的幻想。
一些男性的性教育来源于此。
在日本情色作品中,常见这样的主题:女性表示拒绝,男性对其加以强迫。
事情发生后,该怎么做,伊藤诗织不知道。
她试图联系了一家东京郊区的「强奸危机中心」,但他们拒绝提供建议,除非她本人能到场面谈。
这是在日本一千三百万人口的首都中,唯一一家24小时开放的「强奸危机中心」。
每年约收到6000个来电。
但这其中,只大概会有100人亲自到场。(伊藤诗织也是之后才去的)
2小时的路程。
对于一个刚被性侵的女孩子,还处在惊慌失措之中,太远了。
对陌生人讲述自己被性侵的经历,太难了。
如果让一群性侵犯和性许可概念落后的男性警官调查强奸案件,那么调查就会出现问题
性侵发生5天后,伊藤诗织去报了警。
伊藤诗织怀疑当天被下了药,但是已经没法取证。
在警局,她被要求,当着3名男调查警员的面,拿着一具和真人体积相当的人偶,在闪光灯下还原被性侵的经过……
用人偶重现侵犯案件的事发经过,是日本警方常用的做法。
尽管,这种做法会对女性造成心理创伤,有人甚至称之为“二次强奸”。
在日本,人们认为针对女性的暴力并不是严重的社会问题,直到2017年,日本强奸的最低刑期短于盗窃。
而且,对什么是强奸有着不同的定义。
人们依旧普遍认为,除非是陌生人对你进行攻击,你予以反击并在过程中受伤,否则就不构成犯罪,如果性行为发生在两个认识的人之间,那就不可能是强奸。
如果其中还涉及到饮酒,那就彻底与强奸无关了。
所以,文化的偏差和法律的宽容,给了人渣肆意妄为的本钱。
山口敬之说:“如果你想诉诸法律,去吧。你不可能赢的。”
这边,警方在各方取证。
那边,舆论发酵,山口敬之泰然地工作,出席各种活动和采访,把这段经历当作谈资,厚颜无耻地为自己诡辩。
把醉酒的人留在车站?
我别无选择
只能带她回我的宾馆休息。
听听,多么冠冕堂皇,多么荒唐可笑。
更可气的是,在一些同性那里,这起性侵的受害者,成了最初的恶人。
伊藤诗织报警后的两个月里,警察取得了酒店的监控录像,证人更详细的证词,伊藤诗织衣物上的DNA,觉得这些证据足以立案,准备逮捕山口敬之。
但在逮捕过程中,警方接到了一位「高级长官」的电话,逮捕取消,警方对此案保持缄默。
拿到了同强奸罪同等严重的犯罪逮捕令,却把它束之高阁。
如果这个人不是首相的朋友,他能逃之夭夭吗?
最终,案件被转移至东京都警局,在2016年8月,即调查进行了一年之后,检察官认定证据不足,无法起诉山口敬之。
最终,伊藤诗织决定将自己的经历公诸于众,讨论真相,为未来伸张正义。
她直面公众,公开指控,诚恳地讲述了自己的遭遇。
在日本,终于有人肯站了出来,聊一些被避之不谈的事。
然而,她这么做,是孤注一掷。
公众并不全是积极的反馈,有时不仅没有得到同情和帮助,更多的人甚至加以指责和刁难,所谓“荡妇式羞辱”。
网民开帖辱骂她,公开她家人的照片和信息,对受害者整个家庭,产生了极糟糕的影响。
还有人,甚至认为,伊藤诗织的起诉行为是对山口及其家人的极大不尊重,她认为“男性才是受到巨大伤害的一方”。
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有意为恶,而是成了恶人的帮凶,而不自知。
这也是#Me Too#运动没有在日本引起反响的原因之一吧。
欣慰的是,伊藤诗织面对种种压力和打击,扛住了这一切。
2017年9月,她要求重新审其案件的上诉请求,被刑事诉讼被驳回后,诗织又开始积极收集民事诉讼的素材。
同时,她也成为一名反对性侵犯行为的活动家,接受高校邀请,做有关“性侵知识”的普及演讲。
她的行动鼓舞了许多躲在暗处的受害者们站出来,指控性侵者。
“一滴水改变不了什么, 但聚集起来,就能形成海啸。”
这就是#Me Too#运动的意义所在吧。
伊藤诗织案借#Me Too#之势,在国内外开始受到高度关注。
终于,日本当局政府开始认真对待此类事件。
2017年,全日本首家支援性犯罪受害者的基金会成立,政府为基金会资助了一百万英镑。
在日本41个地区,建立了「强奸危机中心」。
虽杯水车薪,但总算有所改观。
历史性的一次飞跃,是时隔110年后,日本议会首次对强奸法案作出了修改:
法定最低刑从三年增至五年;
男性也可以作为强奸罪的控告方。
虽然山口敬之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但伊藤诗织最终成为了改变国家的女人。
《日本之耻》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伊藤诗织的故事,并与日本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交织在一起。
虽最终并没有得到公正的审判,但是日本在法律方面,社会服务和意识方面做出了改变,算是一大进步。
片名为《日本之耻》,其实这个“耻”又何止是日本?
长期扭曲的性观念,对待女性或者是性犯罪的态度的不端正,女性表达权的压抑,谈性色变,能隐则隐,根深蒂固的男女不平等关系……
都是造成“耻”的根因。
希望,男女平等,男女平权的世界,早点到来。
这个礼物,比口红,高跟鞋,包包,更值得所有女人去争取。
妇女节快乐。
*本文作者:7
< END >
在日本,2017年之前,强奸的最低刑期甚至短于盗窃,日本百万女性10人的报案率,英国则是它的50倍还多,大多数女性受害人都选择隐忍,伊藤诗织,一个敢于在公众场合揭开伤疤示人的女子,这并不是羞耻的事,她没有做错事,而犯错的人该羞耻才对。尊重别人也是尊重你自己,一滴水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汇集起来就能变成海啸。女性自身的觉醒太重要了,致敬每个可以大声说出me too的女子,你们能改变这个世界。
简直是另一部《印度的女儿》。女官员用尖酸的语气挖苦受害者给男政客“添麻烦了”,又笑嘻嘻的承认自己遭受过的性别歧视“山ほどある”,大概觉得受害者太“娇气”吧,这么“正常”的事情,大家女人们都讳莫如深或处之淡然,只有你偏偏喊出来,肯定有肮脏的居心,实在“荡妇极了”。不过,假如某天韩国女星张紫妍自杀的内幕也能拍成纪录片,恐怕会是一部更为惊悚的姊妹篇。至于贵国,按魔幻程度来看,我觉得不必指望了。
更新一下,胜诉了胜诉了!
其实这个“耻”又何止是日本?整个东亚文化圈,甚至是大部分亚洲国家,对待女性或者是性犯罪的态度不大多都是如此的么?咪兔运动之所以能够兴起,就是因为女性自身的觉醒,敢于抛头露面进行反抗,这让男人,甚至是一部分为虎作伥的女人感到了恐慌,所以,最先站出来的女性总是面对着最大的压力。但是,如果我们不站出来为自己争取应有的权力,我们就会被更大的邪恶吞没。
看现在已有的一些评论真的觉得很可笑,这个片子是在讲什么?你该关注的是什么?有多少人仍身处在地狱中?有多少人仍心安理得的用权力获得利益,并不受法律的束缚?被迫坚强的站出来的人,我们不仅要为她鼓掌,还要站去她身边。#Metoo。这根本不仅是日本的问题,来看看你身边好不好?评论日本个屁
今天新闻说她胜诉了,又想起这部之前看过的纪录片。那个男人做错了事却在电视节目里调笑,那个中年女人的话充满恶意,那些裹挟过她的舆论……和强奸一样,都伤害了她!
“我怀念无所顾虑地和朋友们去酒吧、咖啡厅闲聊。人们不会用那种眼神看着我。对,我怀念那种生活”,选择举报、提起诉讼的诗织说道。与性侵受害者相比较而言,施害者的惩戒(如果有惩戒的话)简直轻若鸿毛。“We are on your back,don't give up。You are not alone。”
“他硬插进来,而我为此道歉。”人类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屠杀。佩服伊藤诗织的勇敢!
把山口换成刘强东就是窝巢的故事,真可谓东亚三国手牵手,谁先平权谁是狗
“一滴水改变不了什么,但聚集起来,它能形成海啸。”
她的英语说的真好,学历高,有思想的人就是不一样。女性的权利是靠女性自己争取来的,不争取,你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
诗织太美丽、勇敢了。在日本社会实在是太突出了,跟片中出现的其它日本女人比,日本男人比,她太不像个日本人了。尤其是那个女议员和那个出示自己的画作的女人,太丑了,由内而外的。太难了,在亚洲,女性地位太低了,这个跟经济发展水平都没有关系了,日本,中国,韩国、印度、印尼,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文明程度不同,但是在对待女人问题上,都一个水准。
“日本议会时隔110年后首次对强奸法案进行修改 法定最低刑从三年增至五年 男性也可以作为强奸罪的控告方” 如伊藤诗织所说 行动促使改变发生 过程中会面临阻碍 但总好过沉默 更好过认为“现实就是如此 要学着接受 你别无选择”
作为一个长期以来用各种方式将女性物化的国度,这确实是日本之耻。两个地方很震惊,一是警察局让受害者躺在床垫上用人偶来还原被性侵过程,二是一个女性官员说在这个过程中男性才是更大的受害者。日本的舆论力量真是弱,如果在中国,闹到这种程度,即使不能定罪,山口敬之早已身败名裂。同时感念于伊藤诗织的坚强、乐观、执着和美丽。
无法感同身受的人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侵犯。
虽然是数一数二的发达国家,但是在对待女性权益问题上,日本可能永远做不到"脱亚入欧"了,一方面性文化泛滥,女性被物化和消费,另一方面女性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很多女性还是男权的维护者,欲盖弥彰,欲说还休,果真东亚国家都是大男子主义的温床,白人那一套在这里真的不太灵。建议和BBC的《印度的女儿》对比观赏!
一直在想那位站出来指控朱军的女孩,真的勇敢。
“你能想到的任何性服务,都能在日本买到。可一旦涉及到约会强奸,或者性侵犯,这些话从不会被舆论提及。”就像某国,整个社会、整个网络都在“卖腐”,可一旦涉及到LGBT群体的权益问题,官方与主流媒体都会选择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很勇敢的日本女孩,单枪匹马对这个不平等的社会发难,承受舆论压力,揭露日本媒体界“朱某军”的丑恶嘴脸,真的了不起
这不仅是日本之耻,也是亚洲之耻。
诗织女士以不屈不挠的斗志,让此次事件从日本社会的B面走到了A面,最终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海啸。个人即政治,每一次为自己呐喊,就是在为千千万万的女性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