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一共五组故事,其实也是五对情感关系。
第一对是肖军和郑霞,医患关系。在救治过程中医生对于患者的尽职尽责,患者对于医生的全心信任令人动容。
第二对是王枫娇和她丈夫,夫妻关系。丈夫在病房楼下看到窗口妻子的身影,眼泪不自觉地落下,还有当时被握住的手,那一句“我好想活下去”都发自内心。
第三对是敖慕麟和他父亲,父子关系。从父亲被送进ICU到收到父亲死亡的消息,两人再也没有见上一面,最后敖慕麟来到父亲最后去世的病床前,写下了那条“不会忘记”的朋友圈。
第四对是李超,社会关系。他和他的亲人因病情程度不同被分到了不同的医院进行治疗,他本人在恢复期帮社区居民订购菜品,甚至在三位亲人相继离世后还捐献了他们的遗体。
第五对是彭博和他女儿,一个在用上ECMO后活下来的父亲,怕自己的样子吓到女儿不敢视频,为了赶上二宝出生不停锻炼肌肉,希望早日康复的人。
有太多的人被永远留在了那场传染病中,活下来的人有些还遭受着心理上的折磨。看完才明白“信心是比黄金还珍贵的东西”的真正含义。
人间真情的确让人感动,但另一角度,这部纪录片在叙事、转场和主题升华方面的确做的一般,甚至因为穿插讲故事所以会稍显混乱。加一星的情感分数。
🎬觉得生离死别从未如此之快过,刚刚乘着夜色,一个人偷偷的看完了这部纪录片,已经是一个成年蓝孩子的木白君,好像眼眶也湿润了。
《金银潭实拍80天》
导演:谭海燕
时长:73min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影像年代:2020年
1819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写下了一篇传世诗篇《西风颂》。
他借着西风,预言自己所处的那个环境将要发生的变革,诗中他憎恨的是腐朽势力,他的恨正如我们对今年的这场“疫情”的感受。
关于“冬天”我们不能讨论,也不被允许讨论。更多的,我想分享自己对这部纪录片的创作理解。
【选角】
无法知道,导演是有很多拍摄素材,最后精挑细选了记者、出租车司机和女护士,还是只有这些珍贵的影像,都为选角点个赞!
相比疫情带给我们这些局外人的恐慌,更悲惨的是带给亲历者的死亡。
试想,昨前一日还和自己一起吃饭的人,每日相伴的人,就那样不知不觉的离开了,像这个季节忽然一夜里就消失的绿色,而死亡似乎是一个叫做“上天”的东西造成的,我想人的心是近乎不能承受的。
导演把这些都展示了出来,在对比之下,这也算是对整整一年里经受恐慌和“囚”禁者,所受的精神创伤的某种慰藉吧!
【捐献】
片中介绍,那一批重症患者有300多人,有8为家属同意捐赠亡者肉身,为攻破新冠疫苗研究做贡献。
对于那些捐赠了的人们,用这样一句话形容,在贴切了: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到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导演把这记录了下来,也算是是对那些奉献者最好的生命价值的追加吧!
【疫情之伤究竟是什么?】
生死仅在一念之间
我只想活下去
还是那些会有阳光照进来的废墟?
他们的确都很伟大,也为疫情做出来不可估量的贡献。
但,相比疫情之下《金银潭实拍80天》中的逝者,更伤的是很多活着的人。
很多人说,至少还活着!
但,活着却不如死了,敬畏逝者的同时,活着的那些孤独群体也需要被记录,被关心,避免他们成为另一批被“新冠”害死的人。
《十日谈》
话说《庆余年》第二季中,庆国发生瘟疫,庆帝命范闲全权负责边疆儋州的瘟疫蔓延、百姓生活和市井贸易。
范闲领命坐镇儋州,命各知县派出衙役逐一排查百姓染病情况,并组织各县德高望重者把守城门,禁止儋州人口流动。
三日后全国各地染病无数,病死千万百姓。独儋州染病不过数人,且多已治愈康复。
第四日,范闲上书庆帝,报儋州战绩。
次日,龙颜大悦,庆帝阅后即刻下诏:范闲屡建奇功,诗神理应嘉奖,特封庆国权相。
范闲接旨谢恩,随即将排查和限制人口流动宣扬为首要正义,并全面限制市井贸易,而事实上那日起儋州城内几乎无疫病蔓延。整日儋州城内寂静无声,像庆国落雪的冬天,雀鸟飞过天空,划出黑色曲线,却未曾留下痕迹。那种雀鸟的飞翔如同烟花爆竹,炸裂在儋州城上空为范闲庆功。
第七日,儋州城西杨记酒楼因无法营业还典当铺贷款,宣布酒楼转卖;当晚杨记37岁的杨老板跳楼身亡。儋州城内第一例死亡出现,同瘟疫息息相关,但亡者并非染病。
第八日,庆帝派鉴查院陈萍萍调查杨记酒楼事件,萍萍差四处主办言若海前往儋州查明真相。言若海被小卒拦截在儋州城门外,小卒前去通报范闲,闲迎若海进城,城内无一人烟,言若海惊:京都尚有街边小贩冒死求生,竟不料儋州百姓富裕至此!
第九日,儋州城内十八家酒楼倒闭,四十二处青楼破落,七十二间酒坊因粮食被征用停业,往日繁华的儋州瞬息间满目创伤。
第十日,消息传到京都,龙颜大怒,庆帝派陈萍萍彻查,萍萍深夜千里奔袭儋州,囚范闲于鉴查院地牢。庆帝下旨:权相者,百官之长也,辅佐庆国社稷,应尚善明理,然范闲好大喜功,弃百姓生活之根本于不顾,去相权,命注牢狱。
看哭成🐶 “她当时抓着我的手说,我真的好想活下去” “医院打来电话通知我父亲去世,我母亲小心翼翼地向我提出将我父亲的遗体捐献,我当时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我必须去作出决定” “我解剖的这些人,好多都是医生,就是我的同班同学,家人最后一面都见不上,作出捐献的决定,我们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敬意” “妈妈我想你了”“你不是看得到妈妈吗”“我想摸摸你,我想抱抱你,我想趴在你的肚皮上睡觉” “我醒过来就三月份了,一直浑浑噩噩,就像盗梦空间一样,一层一层的噩梦,全是插管、死亡、抢救、火化这些东西,我就想能不能不救我让我死了算了……希望你永远不要去感受这个东西,太痛苦了” 很多时候我们讨论纪录片到底算不算艺术片?因为通常认为纪录片是纪实的、客观的、不带感情色彩的,但是我认为纪录片是有感情的、有温度的,拍的人有情,被拍对象有情,观众有情,至少这一次,这部纪录片比所谓经过艺术加工的抗疫电视剧要更加令人动容。
一个开出租车的大哥,自己先染病,父亲母亲奶奶陆续感染,一家四人,分散到三个医院,无法联系无法知晓。他觉得是自己造成的长辈感染,他说他很内疚,希望他们都能回来。奇迹最终没能发生,弹幕里有人说:从此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他能撒娇的人了。
一个看到了自己母亲生病样子的八岁女孩,许的生日愿望是希望疫情赶快过去,她想跟妈妈补回这个没有堆雪人的冬天。
一个说自己昏迷时意识里都是女儿,好转后却怕自己生病样子吓到女儿,克制思念看着别人传来的关于女儿的视频,跟摄制人员分享时不住地问“像我吧?!像我吧?!”的温柔父亲。
一个临危受命的年轻记者,父亲没有阻止他工作,只是将“让自己作为司机陪同前往”作为条件给他支持。命运没有给这个善良的家庭该得的好报,父亲染病去世。年轻人和他的母亲,依旧希望留给其他人生的希望,成为第一批捐献遗体的家庭之一。
看完,对这个病,这个城市,这个冬天,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即使是人物采访,寥寥数字都能想象出当时实地的危急与艰难,更无需说片内惊心动魄的一线抢救画面。“最美逆行者”的名号当之无愧!学医亦能救国!
看完了这部纪录片,感动的稀里哗啦, 影片讲述了疫情来袭,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从一个武汉人都觉陌生的名字,一夜之间成为抗疫救治最前线的代名词。自2月起开始为期80天深入红区(ICU)拍摄的大小故事,探秘身处水深火热的“潭”中人的笑与泪、痛与欣,映照金银潭医院由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的砥砺与承担。五位病患,是平凡的国人,亦是不凡的国人,他们缩影了疫情中的千门万户,透照了纷繁复杂背后的人性纯真,以落点的真实细腻,传人心的破空之声。
“我把我自己交给你了,之后的一切也都交给你了。”
那天晚上好多人离开了,但是也有好多人过来了。
“我好想活下来。”
“在icu病房医生面临的每一次选择都是煎熬,而对于病人来说,医生就是唯一的希望。”
“我有一个提议,要不要把你父亲的遗体捐献出去。”
“我原本在市中心买了一个大房子。”他家离开了一共3个人,在他想要和母亲还有奶奶取得联系的时候,她们已经离开。在那个晚上之前,他以为父亲还有好转。
奇迹之所以存在 之所以稀有 是因为他带给人们希望,而我们永远期待。
当时看着冷冰冰的数字只觉得疫情真的很无情,看到这个纪录片,看到这些活生生的人,我发现我没有办法去忽视这件事情带给我们,带给整个中国的影响。
你连死神都战胜了,你之后一定会很幸运的。
“等你回来了,我们在一起堆雪人吧~”
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谨以此片献给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
说了一些可以说的。
哎
搞错了,看的是这个,还可可的。
我是时代微不足道的一个细胞,能做的就是加固自己的记忆,然后传递。
中国疫情影像都极大的相似,记录小人物,已成为主流趋势的手段。隐去大背景,留下小个体们的相互取暖,普通人的小故事代替宏大叙事,成为新时代的宣言。面对真实、饱满的个体,情绪被牵引,而反思被掩盖,单纯的共情在大叙事下难以长存,不忘记很艰难,而淡忘是常态。
个体生命与尊严终究被主旋律式的说教型集体主义和牺牲主义给掩埋,和同题材的《76天》差距太大。
每个患者的底色都填满了孤独。泪水止不住流,相比之下那些赶工的抗疫剧真的都是耻辱。
作为纪录片的话其实一般般,但这个时间地点拍这个题材,还是要加感情分的
在看过的所有记录疫情的各种纪录片里,这是唯一一部我打开看了还不到10分钟就想哭的,有一种把人瞬间拽回到几个月前的那种力量。作为一部专题纪录片来说,几乎已经没什么可以挑剔的了,文案也好。不能忘,不会忘,愿生者坚强,逝者安息。
画面里的都是别人的故事,一直阻挡自己去共情,遗体捐赠这件事光芒万丈~~
我是坐在金银潭医院里利用采访间隙看完这个纪录片的,真的很有感触。一边是影像记录下来的当时我没接触过的生死,一边是在我面前有血有肉的亲历者们。对自己不得不提问让他们回忆往事感到抱歉,那段经历对他们来说讲一次就是揭一次伤疤,真的很抱歉。
这是一个真正红区里的纪实,就冲这一点绝对值得五星。要细揪拍摄手法故事内容差强人意吧。可是当4月4号哀悼时,那个失去父母奶奶的出租车司机大哥一个人站在江边,那种痛是可以穿越屏幕直击心灵的。真实的金银潭,真实的武汉,穿越生死。不会忘记
没有更好的渠道了解真相的我们,仍旧对疫情本身停留在一种片面了解的状态。动人的叙述是真实,情感也是真实。他们只是无数受害者的缩影而已,看不到任何追责性的反思,这样还是远远不够。
泪目 特别是王枫娇夫妇 尽管不是人人都能得到这样周到及时的救治 今天不是人人都可以视频通话和送日用品 尽管不是人人都有床位 但眼泪 牵绊是很多家庭真实的缩影。愿我们都能健康的活着 爱的人都在身边。
所有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现实生活却不是故事。
我真的很讨厌很多纪录片的背景音乐故意煽情,故意渲染悲伤气氛。本质上,是很悲惨,可事实上不能被悲惨或者同情这种上头的情绪覆盖,这种时候,你我都知道,理性思考比什么都重要。
全民抗疫只有纪录片才能更真实的反映,抗疫电视剧不太能打动到我。
最凄惨的农历新年;最无畏的白衣天使;最坚毅的病患;最美的互望;最有说服力的可口可乐广告;最勇敢的摄制组。不会忘,不能忘。
“朋友告诉我,父亲的病房会有阳光照进来,于我那里有过希望,但现在是一片废墟。我要做的不是把废墟抹平铲净,而是把它保存下来,不会忘记、不要忘记,然后在它旁边重新开辟一块新的土地。——敖慕麟”
真实且有意义的纪录。感谢所有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