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輕鬆的歐洲一日遊, 看得人舒服愉快
一齣極富幽默感的電影, 四個發生在同一天又相似的故事, 都是遊客或旅居他方的人, 四個地方, 四段故事, 四組人物. "One Day"可以是指發生這個故事的一天, 亦可以是指歐洲未來的一天, 一個景象.
這齣在香港國際電影節裡看的喜劇由Hannes Stohr執導, 他居住在德國柏林, 之前曾住西班牙. 他巧妙運用了旅客到他方遇到的種種文化沖突及語言障礙, 大量的幽默元素, 然後用一場在俄羅斯舉行的足球比賽, 把四個獨立又相似的故事連繫起來. 每個故事都有數個主要人物: 遊客, 警員, 小偷, 幫助被搶劫遊客的路人. 四個城市包括莫斯科, 伊斯坦堡, 加利西亞(西班牙), 及柏林. 故事都發生在遊客都去觀光的名勝或旅店附近.
不錯的劇本, 不少令人會心微笑的地方. 警察都是懶洋洋, 關心的只是當天土耳其對西班牙的球賽. 每人的遭遇都略有不同, 有遇上善良的婦人伸出援手; 有遇上花心漢警員, 帶遊客"遊花園"; 有友善的的士司機; 都給人溫馨輕鬆的氣氛.
輕鬆的歐洲一日遊, 看得人舒服愉快.
2 ) 欧洲一家亲
片子很有味道很搞笑也有点无奈,偶感觉导演是在用这些笑料,表达对欧洲一体化的一种不大认同的意思。那么多的民族差异意识差异生活差异认识差异,相互之间了解太少又不大想去了解,要真正的欧洲一家亲,恐怕不止单单统一使用欧元这么简单,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需要沟通,需要做。
说些题外话:偶从这部片子怎么感觉英国法国德国的保险公司就这么好骗啊????
影片第一幕,善良爱美热情助人的俄罗斯大妈与抢劫犯同一屋檐下,好像就是导演的一种影射:同是欧洲人,风景大不同啊。
对了,导演也告诉大家:他们至少还有另一样共同东西:对足球的疯狂。
引用一些影评:
“本片讲述了欧洲冠军杯决赛的最后一天,在欧洲四个城市(莫斯科,伊斯坦布尔,圣地亚哥,柏林)上演的一系列真真假假的抢劫案。
幕后: 导演通过发生在四个性格各异的主人公身上的轻松有趣的故事,表现了因跨文化交流引起的沟通障碍。所有的这一切发生在同一天,不同的城市。主人公们不仅面临着语言不通,当天举行的欧洲冠军杯决赛更频添混乱,整个欧洲都陷于决赛的高涨气氛中----关注着在莫斯科举行的这场比赛……
导演: Hannes Stohr 于1970年出生在斯图加特。
1992年到1995年在PASSAU大学学习欧洲法律,期间在圣地亚哥获得了伊拉兹马斯奖学金。
从1995年到2000年,他开始学习剧本创作并在德国DFFB电影公司执导。
Hannes Stohr起初的几部短片电影都是在他的学生生涯中执导完成的,包括1995年的"Biete Agentinnen", "Suche Europe" , 1996年的"Maultaschen",“柏林在德国”(该片在波茨坦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短片电影)以及1998年的纪录片"Gosh-Ein Zirkusportrat". Stohr的第一部纪录片是“柏林在德国”,该片在2001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Panorama Audience Award, 德国评委会大奖等诸多奖项。”
3 ) 旧欧洲,新欧洲
欧洲的边界在哪里?
在《旧欧洲,新欧洲,核心欧洲》这一论文集中,公共/明星知识分子们如哈贝马斯、德里达、艾柯、桑塔格等发文讨论了一个关乎欧洲前途的重大命题:一个统一的欧洲如何成为可能?在这本文集中,除了艾柯之外,大多数作者似乎都将伊拉克战争视为一个信号,一个号角,唤醒了一个统一欧洲的共识,带来了欧洲的再生。那是二战之后,欧洲极力摆脱美国马歇尔计划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欧洲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努力,这种努力已经被欧洲经济共同体以及欧盟的成立与加强所注解。之所以把伊拉克战争视为一个号角,因为伊战对欧洲各国带来了普遍的主权上的损害:美国如何不顾欧洲国家的阻拦,将欧洲国家带入伊拉克战争之中。
由此看来,欧洲的边界似乎是对外的,即在与外界的对立和区分之中,加强欧洲内部的共识,形成足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但,最为革命性的分析面向,应该是从内至外的。即,欧洲不仅仅有其外部边界,欧洲还有其内部边界。欧洲的内部边界,不仅关乎欧洲能否在世界上有所作为,更决定其是否能成立。即,欧洲的内部边界,关乎以下这些问题:欧洲能否统一?欧洲的未来在哪里?欧洲的公民时代来临了嘛?
很大意义上来说,本片就是对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其视角是内部的,即关注的是欧洲的内部边界问题。边界,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边界——在影片中,这个边界被四个欧洲城市所注解:东北的莫斯科,东南的土耳其,西部的圣地亚哥,北部的柏林;这个边界也为其民族所注解:英国人/俄国人;德国人/土耳其人;匈牙利人/西班牙人;法国人、阿尔及利亚人/德国人、波兰人。这个初步划定的边界符合政治意义上的欧洲边界——一个日渐扩大的欧洲。在影片中,这个边界显出其模糊暧昧的一面:其中的居民语言不通,互不了解,对欧洲的概念莫衷一是。比如俄国妇人伊莲娜对哪一个政府能补偿被抢劫者的损失所说,英国“那才是真正的欧洲”;土耳其司机西拉对警察扣押德国青年的抱怨,“这样下去,土耳其怎么也进不了欧盟”;西班牙人对匈牙利位置的争论,“在波兰北面”,在“罗马尼亚、乌克兰、前南斯拉夫之间”。凡此种种,凝练统一欧洲的努力,在其内部遭到民族、历史和地域差异的阻滞。因此,与其说一个“统一的欧洲”,倒不如说是一个“统一的欧洲的蓝图”。这个蓝图并非空无一物,这个蓝图不仅被历史因素所诠释,如土耳其警官不满地对德国青年嗉囊着“希特勒!希特勒!”,德国的纳粹党,柏林墙,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个蓝图还被足球、欧元、商业保险这些“欧洲统一的符号”所勾勒着。
抢劫案,不管是真正发生的,还是为了骗取保险而设置的,都指涉一种对秩序的破坏,而警察等国家暴力,正是对这种破坏争锋相对的抑制,是对秩序的维护,构筑统一欧洲的框架。然而在影片中,这两种力量,抢劫和警察,却发挥着相反的作用。即,抢劫/保险在欧洲共同体内是通行的,是统一欧洲的符号标志;警察低效的办事效率和官僚风气,却形成一种内部的阻力,妨碍欧洲共识的形成。
一个真正统一的欧洲尚未来到,一个真正统一的欧洲也从未实现过。武力统一的努力,不管是法国的拿破仑,还是德国的希特勒,其以战争实现欧洲统一的努力都宣告失败,而且事实上导致了欧洲内部的离散割裂。现实的欧洲共同体,却建立在战争的反面,即诸多讨价还价的和平协商之上。如此,恰恰是欧洲内部非离散和割裂,是促成欧洲得以走向统一的前提,因其中蕴含着张力和变数,消弭了欧洲内部的边界。即,统一欧洲是没有边界的,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统一欧洲,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统一体,并非有其固定的地理疆域(这点可以从莫斯科和伊斯坦布尔被纳入欧洲的版图得知),并非通行一种共同的语言(尽管英语在其中扮演着某种共同语的角色,但影片极力在消解这种印象),并非存在一种天生的“欧洲人”(那个自称是巴黎人的姑娘来自阿尔及利亚;那个阿根廷音乐家身在德国跟随古巴乐队演出,其父亲是叙利亚人,其母亲是意大利人),并非存在一种统一欧洲的共识。由此,欧洲的真正活力在何处?欧洲统一的前提在何处?恰恰就来自于其变动不居的“边界”。就此言之,欧洲作为一个统一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欧洲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概念,是一个动词而非一个名词。
4 ) 与其说是讽刺,不如说真实
土耳其的那段
我不久前去了伊斯坦布尔,因为用朋友的公交系统打折卡被司机提着进了派出所(他们很不尊重我),一窝大肚皮的警察把我围住,查了我的护照,我朋友是俄罗斯人,然后他们看了就笑了,说俄罗斯人和中国人联盟什么的(我猜)
指着我的鼻子说小姑娘你不能这么做(我猜),然后他们自己讨论了好久犹豫是不是要扣留我,前后折腾了我半个多小时,还是把我放了。我被吓坏了,我怕会把我朋友抓起来。
其实折扣不多从1.5里拉打折到0.8里拉/次 而已,但是在当地被当作很大的事情。
但是我遇到的土耳其当地人民都好得不得了,他们好像对外国人没什么戒心,很简单朴实,随便就请喝咖啡,请吃什么的,还主动问我如果没有地方住可以去他们家,但是我谢绝了,呵呵。居然卖毯子的大叔第一次见我就说他找老婆,说可以帮我建个中文学校什么的,我狂汗,一出那个店我就赶紧消失了。
在土耳其有知识分子的人都是从德国留学的,他们说的英文都是德国口音的,例如在 Dolmabahce Palace朵玛巴切皇宫 的解说员。
再例如,从法兰克福到伊斯坦布尔的飞机上大部分人都是土耳其人,长相有的也认不出来,我后来和邻座长得像撒切尔的一个阿姨聊天,我一直以为她是德国人,他说是去看留学的儿子。
所以对看不懂电影里这段情节的人,我证实,它很真实。
作为补充建议大家看《午夜快车》这部电影
××××××××××××××××××××××××××××××××××
俄罗斯的那段
在伊斯坦布尔招待我的是俄罗斯朋友和几个伊朗朋友们。
我的朋友告诉我,在土耳其他见到其他俄罗斯人都躲得很远,他更喜欢和其他国家的人在一起。
我问他:可是你不是很好吗?他说,其他的俄罗斯人不一定像我。
我的朋友不管我玩,但是对我独自出游的注意事项和生命安全非常负责(是不是像电影片段中的大娘,不忍心所以帮忙到底)
我觉得如果是同样的情况,中国朋友一定是会安排好一切,到没有自由,也基本不会存在危险。
××××××××××××××××××××××××××××××××××
对西班牙的那段
我没去过那个城市,但是我觉得西班牙人普遍给人感觉对国外的事情不怎么感兴趣,所以还有看到漫画就激动得说是中国的。而且在西班牙找个会说点英语的还真不太容易,马德里如此,别的地方就不要提了。
也怪西班牙的生活真的太安逸了,不过比土耳其人连北京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应该好一点吧,土耳其有点知识的人也会认为上海是我们国家的首都。
电影里面的事情虽然我没有想象过,但是去意大利罗马的时候发生在我从美国来旅游的舍友身上,她刚来欧洲第一站到罗马就在西班牙阶梯上丢掉所有东西,我奇怪她怎么随身带那么多钱。
可怜的报了警,警察局居然说这种事情太多,没办法,她一个人出去在楼梯口就哭的稀里哗啦的,然后她借了警察局的电话,打给家人,她才算是拯救了。
和电影中比: 同样是一个朝觐的圣地,同样是浪漫的民族。
对于匈牙利人,我遇到一些匈牙利的同学,不多,感觉他们是对欧洲充满了幻想和我们一样才来欧洲学习,但是有一次聚会中,突尼斯朋友对在座的所有人做了评价,说匈牙利人:善于讲黑色幽默,总是讲完只有他自己在笑。我觉得是不是说他比较呆的缘故。
××××××××××××××××××××××××××××××××××
对于德国的那段
德国是治安很好,我当时和朋友吵架,一个人凌晨在外面走,走了一夜也是那么安全,安全的到早上10点街上还没有一个人可以被问路。
我惊呆了,因为本人正是在影片中男主人公来的城市马塞待了那么几年。
出了马塞,突然惊叹全世界的治安都那么好哇。
对于法国人,我觉得他们的浪漫就是这种疯狂吧,法国人向来把人性自由放在第一位,觉得公安系统什么的就是那样,非常不尊重。恩,可以说他们特别尊重法律,但是仍然会做出非常疯狂的事情。
所以最近才有那么多年轻人烧警车打警察的事件。
我知道一个朋友是警察,他说经常有小兔崽子挑衅,然后把他惹了一定放不过他们。
唯一不太对的是,这个女人完全没有巴黎口音,但是片中演的是巴黎人,而那个男人也完全没有马塞口音。 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的。
我真好奇这个电影是谁写的脚本。
5 ) 最后一个故事不好
最后一个故事有点鬼扯
为什么要抢警察的车
明明他们都信任你们了
可以搞到证明去骗保险了
这就象阿尔巴尼亚人
看到飞机降落一定要鼓掌
看到中国人不鼓掌
就会生气
同样无里头
他们可以手拉手去找周星驰了
6 ) 任我行
真喜欢这片子。小可爱的。如果不是去年夏天开始看世界杯,也还体会不到那种天塌下来也要看足球比赛的劲头。基本上,在莫斯科、伊斯坦布尔、圣迭戈、柏林发生的几起无中生有的偷窃事件都是甜蜜的荒唐,俄国人苦中作乐,土耳其人拔刀相助,西班牙人浪漫成灾,德国人难得糊涂……也许某一天,欧洲各国度各民族的差异也会丢失,或是在暗流中转换,成为再也找不回来的褪色照片。
谁说这是足球电影的,这明明是个保险软广告。你缺钱了么?买份XX保险吧!可以骗保哦亲~
欧洲真的是太漂亮了!还可以欣赏到俄罗斯,土耳其,西班牙和德国的警察服装,哈哈。第三个西班牙故事的相机丢失告诉我们,不要轻易把相机交给陌生人照相,就算交给也不要让它有任何一秒离开你的视野
看了天下足球的盘点,编剧真能yy啊……
欧洲杯——莫斯科柏林伊斯坦布尔巴塞罗那,欧洲大一统——德国法国西班牙土耳其俄罗斯,卖艺骗保偷窃诈骗拘留的人生百态,妙趣横生,用欧洲人的幽默感杂烩欧洲大一统的梦想和沟壑,我喜欢这样的轻松和调侃。
很有趣的片子 欧冠决赛日的那天英国人在俄罗斯 德国人在土耳其 匈牙利人在西班牙 法国人在德国 四个关于抢劫后报案的故事 各种文化冲突 语言冲突 货币冲突 性格冲突 或慵懒 或严谨 或浪漫 或热情 或散漫 不过总有东西连接着这个神奇令我向往的欧罗巴大陆
可能期望值太高……可能是因为抱着看足球电影的期望看的……反正,有点儿失望。
德国电影专场看的,貌似第一届还声势浩大第二届就寥寥了。。
我他妈看完怎么这么无奈啊
Otra vez, en Santiago de Compostela. Cuatro historias que te hacen reír pero a veces, con lágrimas.
德国人真惨,在外国发点小脾气就被人骂纳粹~一日纳粹,终身遭罪~
并不真是。也不生活化。只是比较标新立异。在欧洲生活久了就会明白。
It's not the photos, it's the way.重要的不是那些照片,重要的是旅程本身。
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头,加拉塔萨雷队的旗帜下,少年穿着尼哈特的皇家社会球衣在踢球。
要是我语言不通我还就真不敢去国外旅游。
故事比较碎,波澜不惊,看着不累,但是也无什么意义,类似的地球一夜好很多
你sterotype人定人地sterotpye你? 套戲鬧人sterotype定係人地鬧套戲sterotype人? 觀眾sterotype套戲定套戲玩sterotype? 都搞唔清o既, 總之幾輕鬆得意啦
Moscow...Istanbul...San Diego...Berlin......关于球赛.抢劫.保险.欧元...女警..文化冲突........
小狮王还进球了^^不过加拉塔萨雷和拉科鲁尼亚打欧冠决赛...
风情片 故事还行吧 不过怎么不交叉剪啊。。。
与代表着「现代冲突与战争」的足球比赛相对应的,则是在「大欧洲」背景下,不同语言的个体在面对突发情况下的交流与「喜剧式」矛盾,「语言」成为最显眼的标签,却最终都能达到某种「和解」(就算是问题处理无能与无奈),加上一点点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小「腹黑」,最终还是一副点到为止的和谐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