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特的经典西部片。主角越狱复仇,在路上遇到一行准备去相同目的地的八个身份迥异的人,便加入了他们。他们知道自己在路上有可能会被印第安人袭击。
既然电影开头提到印第安人可能会袭击,那么他们一定会袭击;既然要去和仇人决斗,最终一定会去决斗。一切都在开头设定好了,我们都知道将要发生什么,只是时间问题。就如同每个人的终点都是死亡,只不过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临。这样,电影的重点似乎不在于结局如何,而在于印第安人或决斗来临之前,每个人的性格刻画和旅途本身。
印象深刻的是医生酒鬼,他说,要是只能活一个小时,他也得好好享受一个小时。但是当孕妇意外生小孩时,他一点不马虎,催吐把酒吐出来,喝了杯咖啡就马上开始接生。
另一个瞬间在于女主与男主相爱,男主一见钟情求婚。她要求他作为逃犯别去复仇,而是一跑了之,之后她再去找他。这一个瞬间男主决定放弃复仇选择逃跑了。然而这时他看到印第安人来袭,又改主意决定留下来保护大家一直到目的地,而这也意味着他仍要复仇。在这样一个瞬间,我们开始怀疑,复仇的意义是什么,他动摇了,变得不绝对了,复仇的意义貌似也瓦解了。从此,复仇少了些他的主观意愿,变成了由周遭环境和事件把他裹挟到最终的决斗中去。
虽然是经典的,有套路的西部电影。但也有某一些零星的,不明显的反套路瞬间。
枪战的部分少之又少。说说枪战片段,不乏血脉喷张的镜头。但是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以今天的角度看有点像手撕鬼子的套路,敌人怎么也打不中车里人(尽管也有少部分打中),倒是被一枪干掉一个。尤其是印地安人不知道先干掉一匹马。马都是套在一起的,一匹马死了,它也不会自动解索,仍然套在马群里,被拖着走,就会连累整个马速。。。。。总之,虽有不足,但考虑到这竟是在二战期间拍摄的一部影片,那是多么遥远的时代,这些不足当然可以忽略。手撕鬼子的套路在今天来说当然有点腻味,但是在有声电影才诞生了20多年的年代,有些标准是无理取闹的。
主线,其实是林哥小子跟一个无处可去的女子的爱情。说是一部枪战片,倒不如说是爱情片。这个女子穷困潦倒,却衣着体面,发型精致,妆容精细,模样美丽。而倒是脏兮兮的林哥竟不是个穷小子,他居然有一大片牧场。物质上,两人不缺基础。缺的,只是林哥需要完成复仇;以及,还有可能坐牢。这是婚前的一段小插曲。事实上林哥很轻松的完成它了。这又算是一段枪战片段,仍然还是有着不足之处,三个对手三打一,居然被刻画得很愚蠢,很紧张。连连打碎杯子;枪都拿不稳。所以相信大家都已经猜到结果了,毫无悬念,我倒是相信有人会担心这三个蠢人会不会被秒杀。这是不是导演编剧的纰漏?如果什么都被观众猜中那就太不成电影了,终于设置的意外来了:押车的警官以一种绅士的做法,放走了林哥,成就了一段爱情。
说了很多不好的地方。大家一定认为我是来批判这部影片的,不是。实际上这部影片好的地方太多了。我倒是觉得文字难以形容,这就需要大家亲自观赏才能体会到。
总之,整部影片,拿捏得很好,尽管有些我们今天看来似乎不足之处。剧情有紧张,有放松,张弛有度,最后的结局令人松了一口气。继而拍案叫绝。
起初关注到Stagecoach是希望借这部电影分析1930年代经典好莱坞配乐风格,但没有想到这部上映于1939年的电影竟然让我这位来自2021年的观众如此着迷。
首先从名称说起,诗意而浪漫的翻译来自《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结合电影内容会发现,这个电影名称再合适不过:9个来自不同背景的陌生人,因为不同的目的,一同穿越过茫茫西部荒漠。为了躲避印第安人( Apache )的追杀,这一趟旅途危机四伏。神奇的是,尽管在这一部只有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中,倒数二十分钟的时候才上演了印第安人和主人公们的追逐枪战戏,但是观众却在电影呈现的各种幽默的人物表达和迫近的危机之间兴致盎然。当看到被印第安人洗劫过的村庄,那位躺在地上死去的妇女,恐怖的气氛逐渐笼罩在人物心头。这场经典的追逐大战实在令人兴奋,一方面得益于前面的铺垫,观众会非常担心车内角色的安危(男人要被剥头皮,女人会被侮辱);另一方面,好莱坞实景拍摄(美国纪念碑谷)和合成影像结合,让人身临其境,颇有种恨不得“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的逃跑决心。
《关山飞渡》的音乐风格体现了1930年代经典好莱坞配乐的特点:以改编的民歌(Folk Song)为主基调;在剪辑衔接处通常使用音乐来弥补;一些人物动作处体现了米老鼠式(Micky-mousing)配乐风格(医生 Doc Boone (Thomas Mitchell) 与妓女Dallas (Claire Trevor) 一同走向小镇的酒馆)
马车小小的封闭空间成为了故事展开的完美场所,《八恶人The Heightful Eight》的开头似乎也致敬了这样的情节。在这一路上我们可以看到诸多有趣的话题:1.印第安人与白人殖民者的殖民与反殖民、种族主义(在《我不是你的黑鬼I Am Not Your Negro》中James Baldwin正是借用了《关山飞渡》的经典枪战追逐片段来控诉种族主义:白人在电影中被描绘成英雄的模样,保卫自己的家园,而实际上他们是在对这里的原住民进行殖民和屠杀);2.阶级差异;3.歧视与偏见,等等。
不得不赞叹这部1939年的电影在服装、构图方面都相当精致:
“绅士”与淑女的打扮一下子与逃狱为父报仇的Ringo Kid(John Wayne)和 Dallas形成了鲜明对比。
最后,终于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经典的西部英雄John Wayne的形象,曾读过文章说John Wayne所塑造的西部硬汉形象甚至一度鼓舞了二战时的美国士兵。
在电影的结尾,医生和行车护卫Curley(George Bancroft)也不忘送给这对新人一句话:“They are saved from the blessings of civilization. 他们获得了来自文明的恩赐” 。Ringo Kid帮助拯救了众人的生命,信守诺言,并承诺给Dallas新的生活,而Dallas也用自己的善良赢得了他人的尊重,于是他们得到了来自文明对他们的奖赏。
综上,在这部电影中,信念与质疑,爱情与欲望,偏见与傲慢都一并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而最后人们用实际行动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和信念,建立起了互相的信任,向新时代寄予了美好的愿望。从各角度来说,都堪称西部片里的经典。
1992年那几年,在香港两家英文台深夜档,约翰・福特和希区柯克等名导的电影看的比较多,如《关山飞渡》《搜索者》《擒凶记》《西北偏北》等。我集中看希区电影则是2005年酷夏那一个多月,基本上把他所有的电影一扫而光。我一向喜欢用快活的片子消夏,如集中看黑色片、西部片、好莱坞经典喜剧等,这样不费脑的轻松观影,能在酷热之夜带来一丝清凉式的过瘾。
再者,重复看这些老片,体味真的大不同,比如约翰・福特的西部片,每次看《关山飞渡》(1939),观影兴趣点都会自然转移,以前可能是情节,重看就是细节,再看可能就是整体的节奏感,以及片中景致所蕴含的隐秘,但怎样倒都会把莫泊桑的中篇小说《羊脂球》联系在一起。约翰・福特承续的是其神韵而非形式,这个真的很厉害。把“普法战争”变为西部荒漠下的争斗,倍受歧视的妓女却是同一路数,她的卑贱不堪化为良善慈爱的磁场,因为一个小宝宝的出生才慢慢呈现,韦恩的枪法如一的神速和精准。
福特一向喜欢从音乐的节奏中找到一种恰切的景致,畅快淋漓的奔驰,暗合着天边一抹夕阳,涂着花脸的阿巴契人勇猛地追赶,人仰马翻之竞逐枪战场景直让人咂舌,历尽千辛万苦,夹杂勃勃的生机,冷不丁的插科打诨,都使得电影有着非同寻常的创造性特质,这也是后来者奉为西部片经典首选的缘由所在。
每每看到《关山飞渡》,那伴随激昂的音乐打马经过那些西部兀自耸立的荒丘,就特别诱惑我。笼统说西部,其实可能堪萨斯、德州,更多的则可能是科罗拉多和亚利桑那,我喜欢那种荒原寂默感。我一直觉得如约翰・福特、霍克斯、金・维果和尼古拉斯・雷这些导演很伟大,在三、四十年代那种恶劣环境下,他们远赴那些尚处于荒凉的不毛之地,真的需要极大勇气和吃苦精神。想想,当时拍摄一部电影,周期至少是一年,有的片子做好了,发现有问题,还要返回重补镜头。
所以,重看经典,我们往往会跳出电影的界面,生发对电影之外情境的理解和想象。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何为经典,不是说你随随便便拍几十天就能成为好片,毕竟你不是法斯宾德,如戈达尔这样“不求甚解”的天才影像只能说是稀有。一切皆可入味,那是戈达尔,如果你也这样做,就会死翘翘,因为他的暗力惊人,即私下花的功夫,对应着其表象的随性而为。
传统的经典,也就是我理解的原电影(电影工业的本来模样或称电影原生态),在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体现的最为精妙。无论从叙事、结构、整体节奏到角色演绎,都极为精准,因为当时胶片等成本非常昂贵,预算执行必须严格到位,但这也催生了导演的自律,对于自我表达的成分会自我克制。也就是说当时制片商和导演之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只要市场叫好认可,一般来说制片商干预并不多,在剧本、拍摄和后期制作,基本上也是由导演指导下完成,这与九十年代后的好莱坞完全不同,所以,才能涌现那么多质量优异的影片。
我奇怪的是,那会题材之广泛,类型之多样,是今天已走向同质化和平庸的好莱坞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也是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中,这些好莱坞影像的确影响到了特吕弗和戈达尔这帮年轻人,说崇拜也一点不过分,继而催生了法国“新浪潮”的一个诱因,其中就有约翰・福特和希区柯克这些名导。他们总是喜欢拿这些影像与当时法国萎靡不振的影业进行比较,这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和创造性,在他们眼里认可的本土电影导演,除了布莱松等少数几个导演,就无他人。经典触发他们的灵感,并非模仿而是创造新的影像,是曰“新浪潮”,这是追寻艺术本源的最可贵品质。
纵观当今国际影坛,鲜有力作,就在于创造性的匮乏,遇到瓶颈而不能自我超越,加之诱惑无处不在,惯于偷机取巧,快餐式拍电影已成为影坛滥殇,同质化近亲繁殖形同一种不雅的流俗,个个都奢求不动脑不费事用滚雪球的方式,就能制作一部商业大片引爆全球,结果大都自毁长城,更多无人问津的影像悄然而去。因而,影坛迫切也需要一次约翰・福特式的《关山飞渡》,不妨沉静下来,用三年时间精心打磨一部电影又如何。
2010、7、13
前半部,行驶中的驿站马车就像一个小社会,每个人的个性都是那么鲜明而饱满,矛盾对立无处不在,尽是张力;后半段,力战原住民拍得惊心动魄,经典的西部复仇桥段味道十足;大量实景拍摄,全景和高速运动镜头,夜景的打光,纵深的使用,人物的站位,约翰·福特这部西部片真是太先锋也太精彩。
西部片典范;人物架构极其好,性格迥异,阅历不同,好故事就这么产生了,迸发出无穷火花;室内布光,室外风光,枪战运动镜头,都具有前瞻意义。
后世西部片的范本,里程碑之作。首次使用实景拍摄,马车追逐枪战戏在今天看来仍然精彩绝伦,高难度的高速和全景镜头、跳马越轴、低机位仰拍。9个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鲜活立体,重重矛盾冲突加上马车密闭空间,全片张力十足。夜景布光。省略决斗场面。室内戏的封闭式构图和对纵深的运用。(8.5/10)
【B+】真是一部牛逼的片子。群戏表现极佳,对于每个人物的塑造与刻画都恰到好处,并让人印象深刻,同时也让人物的选择时刻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与走向。能把难度这么高的群戏电影拍的如此之顺畅,可见导演编剧功力之深厚。最后后半个小时真是高潮迭起:盐滩上那场疯狂的追逐战,在那个什么都要自己上的年代可真是无法想象的刺激与危险(我敢说mad max4绝对有受到这一段的影响)。而最后的复仇也相当痛快,电影内外的时间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性,由此可见导演对于影片节奏把控的出神入化。
1939年,John Wayne想带着羊脂球去边境组一个家庭。1956年,John抱回了侄女,面对团聚的家庭,转身走入沙漠。
第一部实景拍摄的西部片,大气磅礴,又不乏细腻之处。本片基本是群戏,约翰·韦恩只是配角,医生才是最出彩的,奥斯卡最佳男配实至名归。影片三分之二都是旅程中的戏,靠的是角色互动撑起戏剧性,感觉昆汀的《八恶人》很可能受本片影响。角色各个鲜明生动,就连那个说话不多的赌徒都非常有戏,他临死那句“请你转告某某法官,就说他的儿子……”颇让我动容!赌徒与少妇之间若有若无的吸引,或者说是某种信任,刻画得恰到好处。整个旅程的辗转并不让人感觉乏味,同时它又像在不断聚集能量,让那个人人惧怕人人挂在嘴边的“Geronimo”突然出现,把最后十几分钟惊心动魄的马车追逐枪战戏推向了高潮!这一段的全景与近景快速切换、低机位仰拍高速奔马等技巧令人咋舌,简直不像1939年能拍出的动作戏!前面部分外景的宏伟风光与内景的出色打光也令我印象深刻。
美国西部片的代表作,改编自莫泊桑的《羊脂球》。马车中的九人构成了一个微型社会,每个角色都性格鲜明,而且在这趟旅途中都能看到变化的弧光。大环境下的驰骋颇有西部牛仔的江湖气,决战的全景拍摄以及高难度摄影至今都很难做到有如此高的完成度。摄影机在车顶上的视角加强了观众的沉浸感,频繁的交叉剪辑也让节奏愈加强烈,最后通过传神的“最后一分钟营救”,让整个马车的人脱离险境。马车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中驰骋,镜头一摇,近景处出现大量的印第安人在注视着眼前的马车,在一个镜头之中形成蒙太奇,仿佛在预示着印第安人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经典西部片的意识形态在如今看来大多是偏颇的,观众只能看到印第安人对美国人的进攻,却并没有说明他们进攻的缘由,仅仅沦为了一次野蛮对文明的偶然袭击。
#北影节留影#西部片抗鼎之作,观感尚佳,《羊脂球》与《正午》的结合体,那时John Wayne酷帅水嫩,在米国荒凉的大平原上惊险追击的场面挺经典,不过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了些,反倒不如简单直接点舒服,而且为什么把印第安土著描绘成见人就杀的土匪?目测也是种族偏见在西部片的幽灵。
在CC城中村的房中看了修复版,画面很美,镜头处理得很好,人物性格安排和演员表演都不错。1939年已经可以如此杰出。
好片子就能搁后半夜看,不仅不瞌睡,反而看得来精神了。导演Vincent Sherman:编剧Dudley Nichols告诉我,他写的<关山飞渡>是莫泊桑一篇故事的变体。将已有的作品变换成自己的新作没什么丢脸的,你会吃惊地发现许多不曾注意的东西。不久后我制作了影片<不忠>,它很成功,实际就是<香笺泪>的变体。
9.2;约翰福特的时间观:John Wayne向警长请求十分钟的时间,从这一请求生效开始直到警长再次出现提醒John Wayne时间已到,(影片时间)基本刚刚好是十分钟
与装酷的西部片相比,这个片子里的人直率,乐观,说话短促有力,绅士的礼节传统很好的保存了,价值观基本属于纯爷们儿的。人物个性鲜明,关系复杂有序。镜头语言明快有效,保持悬念,有大片气质。马车大战真的很精彩……
后半段实在太精彩了,臣服在尊福脚下。节奏时而疯狂时而安静得空气都凝固,而且这是个说话十分算话的导演啊,他说给我十分钟,电影真的十分钟就结束了!😂原来Mad Max狂暴之路的故事原版就是这里来的,虽然它启发的绝不止这部,而是无数的电影
似乎也只有在最顶端时期的西部片,才能有和印第安人有除草般的描述(所谓文明与蛮荒的边界特质),二战后,民族大熔炉开始逐渐淡化这些政治不正确了。
一个有趣现象:黑泽明与莱昂内,这两位深刻影响好莱坞的非美大导所共同尊崇的对象恰恰来自好莱坞本身——约翰福特。那么新好莱坞这一代为什么在尊师循道上要舍近求远绕了个大弯?……或许与政治正确以及好莱坞主导权的演变有关。
黑白影象的迷人之处。马车上的每个人都塑造的真实无比:探长机智尽责胸怀宽广;妓女妖艳善良渴望真爱;牛仔艺高胆大重情有意;医生贪杯玩世暗藏性情;车夫单纯可爱心直口快;妇人清高在上痴情隐忍;赌徒的心机、孔雀先生的碎碎念、银行家的此地三百两。夜晚牛仔告白一段,镜头经典无比。
约翰·韦恩:"我不是一个动作(action)演员,而是一个反应(reaction)演员“,约翰·福特通过反应镜头来塑造约翰·韦恩的形象。——彼得·博格丹诺维奇
不仅刺激的平原追击与黑色电影般的小镇决斗值得膜拜,两位性格丰富的女性角色也对电影整体的平衡起到了不容小觑的力量。
1、电影特效高度发达的今天,本片的动作场景不再惊心动魄,但不论从角色塑造还是节奏控制方面,本片依然是当之无愧的经典!2、更为难得的是,主角几乎个个都有魅力光环,美系老片真是标准治愈系;3、看约翰福特的画面有种黑泽明的感觉,尤其是光影的运用群像的布设,应该是前者影响了后者吧【9↑】
第一部约翰·福特。荡气回肠的同时还感受到了专属于福特的浪漫气息。剧本精巧,几场室内戏人物众多却不厚此薄彼,分配恰当,矛盾、冲突、和谐、都随着剧情的展开有序进行,丝毫不多余冗长。后半段的荒漠追逐戏精彩到无与伦比,考究高超的调度以及变化多端运的运镜都无可挑剔,最后的决战当然浪漫武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