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谁能阻止死亡
电影从一开始就介绍了情况,脑癌,两个月.而之后的发展则如流水账般,治疗,绝望,恶化,平静.
当一个人只有两个月时,他的脑子里都有什么?女儿,儿子,妻子,宠物,一个平淡的再不能平淡的家人晚餐;上班,下班,一个能给你所有价值和安全感的工作场所;父亲,母亲,他们永远无私的爱;当然了,还有情人相见的无声泪水;而最希望见到的,就如那每天都不变的窗外的白雪,是新的一天.
然而谁又能阻止死亡?领导说了,人有什么可以牛的,都活不过一颗树.当你觉得自己才华横溢,特立独行,人见人爱,不可替代时,其实你的存在,就如地球在整个星系之中,那么微小如尘埃.
正如最后他的女儿所说,我得训练去了.尘归尘,土归土,一切终将停止,一切终将过去,死亡就是这么无情,无情的让人绝望.
2 ) 参与死亡
1900年时一半的死亡发生在14岁以下的儿童群体中。当今,我们更倾向于新生儿将会活到七、八十岁。当高比例的儿童死亡被认为是不可改变的命运时,濒死和死亡的经验是多么不同,年轻人和老人都熟悉死亡,并把它当作人类状况的一个自然部分。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当今大多数死亡源于慢性病,如心脏病或癌症。作为医疗手段发达的今天,医院的原则永远是做我们能做的一切,而忽略病患的临终生活体验。我国作为一个无神论的唯物主义国家,对死亡后的去处这件事往往是回避的,没有一个明确的信仰上的引导,所以国人面对个人死亡这个话题,往往会尽量禁言,以至于对身边人的死亡从亲临者变成参与者。死亡并不可怕,这是自然规律的给予,包括意外死亡,大多数意外死亡的死者,我相信都不会想到,下一秒的死期将至。所以每天过的开心快乐,才是王道,和自己喜欢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
重要台词
让你的孩子看见,死亡并不可怕
3 ) 没有什么比这样的时刻更加辉煌的了。
没来得及和Glenda说再见,我就进入Debussy剧场观看另一个“一种关注”单元的影片《Stopping on Track》。——今天几乎成了德国电影节了。这让我大为感动的电影成功之处在于,正如导演所说的,即兴表演和即兴导演的胆量,以及导演场面调度的稳重和新颖。我所学到的,就是在情绪酝酿并逐渐达到饱满的时候,别着急切镜头。特别是开场不久全家人一起吃饭,男主角突然抱头痛哭的一场戏,导演没有着急切镜头,即使切了,也只是角度的轻微调换,可以说完全隐没在男主角满溢出来的情绪当众了。
影片在观众隐隐约约到抽泣声中结束,主创起立接受全场观众长达5分钟的掌声。我站在他们的背后,看到他们不自觉地弓着腰,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悦,他们仿佛在用眼神和拥抱和亲吻来告诉彼此,我们成功了,他们喜欢这部电影。——没有什么比这样的时刻更加辉煌的了。这是戛纳的观众们,获奖不获奖的,根本无所谓。
4 ) 五四已过重阳也不远了
2013的五四,院线放的都是致青春的电影,到处洋溢着小清新和黛玉葬花的味道。不过我却不识趣的带着大家陪我在这个“怀春”之夜向死亡致敬。大伙儿是耐着性子看完了《戛然而止》,纪录片的方式,看着德国普通的一家子,送别老爸的点点滴滴。近距离的手持纪录,克制而冷峻的调调让我一步步感受同一屋同一痛处癌细胞的扩散。病痛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死亡却又让生活恢复平静。再有如何不舍,我们终要告别我们的初恋、告别我们的母亲、告别我们的父亲、老婆、女儿、儿子、宠物龟还有我们的屋子。回归窗外白茫茫的雪世界又是普通的一天。此片令我印象至深的是临终前儿子索要了老父亲的一个深深拥抱。那镜头若是定格,其实是幅很美的画。不单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遗憾。更是一位坚强而理性的德国老父最后一次向自己忤逆的儿子表达德国父爱——爱的深沉,爱如磐石。有时候作为观众的我们觉得剧情冗长。或许是因为我们太急着想知道结局。太想要一个戏剧性的结果。过程的演绎又与我何干呢,人的归宿有时跟电影的结局一样,都是谢幕。何必猜,但作为导演,应该是真爱这个故事,真爱某个人,他才会拍的那么细致。让每一帧画面都纪录逝者的音容笑貌。还原一份曾经和永世的价值。五四已过重阳也不远了。
5 ) 其实应该叫《濒临边缘的人》
我是纯粹来吐槽这部影片的名字的 在校译这部影片之前就上网查了一下 已经找到过很好的译名《濒临边缘的人》 非常切合主题而且非常贴切,所以已经修改上交了 但是最后不知是后一个校译的原因 还是主办方坚持按送片人的译名翻 结果又变成了《停止跟踪》 根本一点关系也没有啊!所以看到大家对译名的吐槽反而很欣慰呢 anyway影片很好 希望大家不要因为译名的原因而影响了对影片的欣赏
6 ) 死亡了反而是解脱
看到最后反而长舒了一口气,死亡反而是最好的解脱。
可能是价值观的不同,父亲在中国家庭中作为顶梁柱一般的存在,所以在最初得知父亲重病的消息之后,这姐弟两的表情一点伤心难过都看不出来啊,而且姐姐从开头就一副很嫌弃的样子,到了最后,也是轻描淡写的一句,我要去训练了,好吧,脸上终于留了一行泪。
妻子,倒一直在扮演者妻子的角色。安慰丈夫,照顾孩子,工作养家,撑起了这个家庭,女人做到这个份上了也很不容易了。面对这已经得知没有希望的丈夫,早日的离去也是对她的解脱,她是承受着最大压力的那个,却没有多少人能真正体会到她内心的苦楚,旁人的安慰听了也只能苦笑。
诶,家中有人患重病不得不照顾,大致就是这番场景了。
对于患病者来说,以及和他有关联的人,不得不照顾他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想,都能够理解,都不容易。
活到最后,死亡了反而解脱。
最后说一个,德国人的片我真心是佩服,现在才开始慢慢接触希望不晚。以前那个死亡实验带给我的阴影已慢慢过去。看了 我们的父辈,无比的震撼以及充满了敬意。一部电影,如此的贴近生活,不娇柔不造作,满满的现实意义,纪录片都做不到这般贴近内心,从这里面可以去感受下在自己周边无法感受到的另一种生活,去看人间百态,去了解更多的思想,这是我将要学习的。
Plot Keywords: Male Frontal Nudity | Illness | Sickness | Hospital | Cancer
3.5. 最后一起过的圣诞节
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残忍的逼近真实,又是考验耐心的片。
看来又要重校字幕了
太过真实,无数次感同身受。更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不仅无比真实地反映了癌症对患者及其家庭的影响,而且将点打到了教育后代认识死亡之上。
心酸不已,你懂吗。
每个人的演技,和一点一点细节累积起来的真实感,让我以为自己在看纪录片了。镜头语言很漂亮。最后德国的房子真有爱啊。
一个癌症病人的病历过程
类似题材以后要少看。
写实、平静、克制,直面死亡。
癌症来临的日子
评分:B- 因为诚实,即使题材再滥却多少也还有力量。
又是一部折磨人的片,很冷,也很沉重。说的是普通人在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时的一些事,他的痛苦、绝望。最大的特点还是写实,尤其一些自拍式的视频片段。你会更真实的感受到他的痛苦。
我们仍未完全领悟苦难的本质。
2013北京德国电影节上看的。印证了那句话,演员是一部电影的成败关键。甚至两个小演员都very棒!看完电影,不求别的,只求身体健康。
有点纪录片的味道,开头删了太多东西就显得有些乱(DVD有删减片段,我以为几乎是改毁了,逻辑都不对了)。夹着对下一代生命教育这条线,倒是狠中带点温情。手机视频用的不好,不过人物化的脑瘤君倒是亮点。最亮之处在于男主混沌中提到的东德往事(尼玛还有乱入的哲科)——这个点完全提了一个档次啊
对于这种眼就能望到结局的电影真心觉得无聊。虽然这类故事的剧本难度就高,但是千篇一律的题材和文本还是令人厌倦。诉说死亡但看不见希望,那种痛且痛不到人心里。
上海国际电影节120618 国金1号厅
滴答滴答的时钟声,简直太写实了,德国人教育孩子的境界实在是高,没有哭天抢地,没有死去活来,冷静告别然后该干嘛干嘛,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神奇的看了这个电影,我真的没有刻意挑,鬼门关前走一圈,可以说我更能领悟生命了。。。
生活啊,就是这么猝不及防,毫无征兆,生而未竟,死神已至,戛然而止。本片真实,冰冷,演员表演如同身受,故事如此沉重,却以一种很家常的方式,冒失而直接地撞进了观者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