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人物维要慎重。最近看了新版《西区故事》,发现与旧版比新版在剧作上略有改动。奇洛这个人物在老版中只是充当了一维的复仇者身份,起决定主人公命运的配角作用,并没有过多的笔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甚至老版中奇洛是在西班牙帮派首领遇刺(影片的三分之二篇幅)后,才单独在剧作中出现。而为适应当代观影需求,提高戏剧张力,加快叙事节奏,新版《西区故事》在影片一开始就花了一整场戏来塑造奇洛这个人物形象。并不同于老版奇洛只是一个帮派混混,新版将奇洛塑造成一个前途光明的知识分子形象,并且帮派首领有意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他。如此奇洛的复仇对象男主人公托尼就不仅成为了杀害朋友的仇人,更变成了情敌,极大地增加了故事的冲突性。但问题就出自于此,新版中奇洛成了一个多维人物——一个为自己黑帮朋友复仇的知识分子,牺牲自己的光明未来以报答兄弟情谊,产生了人物弧光。而新版男女主人公却没有增加人物维,仍旧是单调的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为爱情,男女主人公既无牺牲,也无改变,没有人物弧光的产生。观众的注意力就很容易被奇洛这个多维人物锁定,移情作用受到这个精彩配角的影响。或许新版影片的主创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的解决方式是在影片中间的很长一段篇幅不让奇洛这个人物出场,有意削弱奇洛的人物弧光,但这也减少了戏剧的冲突感,有种南辕北辙的感觉。
所有版本都没看过,第一感觉也许有的音乐剧就是不适合拍成电影。 个人感觉相对于剧场内分幕式的表现形式,电影的剧情需要更合理更连贯的发展。充满戏剧性的混混版罗密欧茱丽叶的浪漫桥段,缺少了足够的情感铺垫,只会让我这种不再拥有恋爱脑的观众如坐针毡。 歌舞的确不错,斗舞,夺枪,美国梦,单纯当晚会节目看也许更有艺术性,但是论起对男女主毫无逻辑恋爱脑的看法,想套用全剧最喜欢的角色Anita嫂子的一句话,Don't you ever ask me that. 全影片让我感情波动最大的地方是Anita去帮女主传话差点被强的桥段,没有男女主感情线之后,让人容易入戏得多。
花一个亿重拍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准)影史最佳音乐电影需要怎样的勇气,艺高人胆(钱)大(多)的迪士尼可以告诉你。可能是它在音乐剧版的《哈姆雷特》(《狮子王》)上尝到了甜头,所以想看看唱唱跳跳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能否复制辉煌。也可能是被“儿《西》梦”的斯皮尔伯格感(忽)动(悠)了(片尾他把本片献给他刚去世的父亲),号称“分裂仇恨何时了”的主题在今天尤其有意义。于是找大咖重新编舞、调整若干首歌的顺序和场景、加入跨性别者和黑人角色、西语不打字幕(这个操作我也看不懂),一出老纽约古惑仔爱情悲剧再次上演。我对新版没有成见,事实上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七项奥斯卡提名足以表明本片成色。但我对这个故事本身一直有所保留,其问题出在:Tony杀了Maria亲哥,为什么前者不自首而后者还想跟他私奔?你可能会说《罗朱》,但那是十六世纪啊,而且杀的是没什么感情的表哥啊,而且朱丽叶被逼婚了啊,而且我也觉得年轻人太冲动啊!
00后的演艺圈素人Rachel Zegler从推特的三万申请人中脱颖而出,然后大银幕首秀就拿下史上最年轻金球奖影后(音乐喜剧类),麻雀秒变公主。另一位拉美裔演员Ariana DeBose则是百老汇常客。在摄像机前吼两嗓子扭两下拉丁简直小菜一碟,降维打击般包揽一众最佳女配角头衔。
这才是音乐剧变成电影的正确方式!!!!!!斯皮尔伯格牛逼!!!!!Rachel Zegler是最大的惊喜!!!!!!不管是表演还是唱段都充满灵气,感染力十足!!!!
相比之下饰演Tony的Ansel Elgort实在是差强人意,尤其是前两段something’s coming and Maria, 又干又紧,简直不敢相信作为音乐顾问的John Williams居然就这样放过了!!!I MEAN COME ON!!! 让人惊奇的是Tonight唱段中,居然是Zegler带着Elgort!!!而也是在这段Elgort有了更好的表现!! Rachel Zegler的第一次大屏演出实在是精彩!!!!另外十分惊艳的是Ariana DeBose!!!!! 这一看就是老演员了,但她其实今年才31岁!!!Zegler和她相比虽然灵动有佳,但还是略显稚嫩。在Spielberg的镜头下DeBose的演出真的是炉火纯青!!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收放自如,润物细无声。可惜角色本身所限,能够发挥的段落并不多。
说到润物细无声,那就不得不提Rita Moreno了… 我的天…. 我在整部电影中一直忽视了她的存在,直到临近结尾时的somewhere唱段….. sorry for the language but HOLY MOTHERFUCKER!!!!!!!!!!! THAT’S THE KIND OF PERFORMANCR AN EGOT GIVES!!!!!!!! 看起来没有任何的“力”的表演,咋一听下甚是平淡无奇的演唱,但整整三分钟的唱段里,一股巨大的表演张力把人摁在剧院的椅子上丝毫无法动弹。这才是真正四两拨千斤,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此唱段一出,Rita在整部电影中一直貌似不温不火的演绎瞬间提高了一个层次。瞬间我们就明白了她所有收敛着的演出的意义。
总之,这是我心目中最好的音乐剧电影了。SUCK IT TOM HOOPER!!! THIS IS HOW IT SUOULD BE DONE!!!
回答影迷提出的以下问题
1 导演如何将歌舞片拍成暴力片?画面中出现大量 A字为哪般?本片主题为何?
2 本片重点针对美国的枪支犯罪吗?女人在片中所起的作用……
3 歌舞片何以拍成暴力片?
4 大量镜头语言解读
女:七项奥斯卡提名,竟然还是斯皮尔伯格的作品,真有那么好吗?艺术在哪里?
今天不讲小帽,直接进入话题!
咱国内的影评人最热衷的一件事——分析镜头:本片从一开始,镜头上下翻飞,耍龙灯一般,大家发现有什么特点?
女:我也觉得,好像乾坤大挪移……
我提三个问题你来思考:
女:哇塞,您怎么看出这么多内容?
所以说啊,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打个比方,斯皮尔伯格闹病,拉肚子,窜稀,找人替几天,也只有我能胜任这个副导演……就因为我知道他想干什么?!
女:哈,谁也不服,就服您……给大家解读一下呗!
片头,摄像机忽上忽下,俯拍鸟瞰,左摇右移,锈迹斑斑的大铁球,联想到宇宙真理……
随后采取俯拍,钻入泥土中,帅哥从地窖推门探头,手中抱着两桶奶粉……
女:那是油漆桶吧?
嗯,这几个小子在废墟中找到宝了!
一连串长镜头,蕴含导演的思想:
我们要在“宇宙”中发挖掘深藏的“真理”!
女:……啥玩意儿?
呵呵,“西城故事”源于传统的戏剧 or废弃的剧场,导演将舞台推而广之,搬到街道,工厂,学校,球场……这座城镇的每一个角落。
女:哦,突然明白了,导演强调讲故事,戏剧故事,只是把故事舞台搬到了大街小巷……
非常好!剧场嘛,有演员就要有观众,台上台下的互动
老剧场被拆掉,舞者也就是演员们纷纷走上街道,那我们就要思考:
女:哈,有意思,在哪里呢?
只要不是舞者,他们都是观众,也就是看客!
还记得老太太怎么说的?“我是看着你们长大的”,言外之意,和你们的妈妈一样,看着你们变成现在的强奸犯!
女:这些对白和主题有关联吗?
当然!学校老师和警察,他们参与跳舞了吗?
女:……还真没有!
两个原因:
女:哇,深了!本片还出现一把枪,作为故事的焦点,您认为这个道具的作用是什么?
女:不会吧?竟然延伸到“枪支问题”……
没错!咱一步步分析!
我们经常说“导演用镜头讲故事”,这就要求观众必须具备一定的欣赏水平,咱得看出玩意儿来!
演员在追镜头,导演在布局……
女:布局什么?
……舞台啊!
所以我们看到的人物都是正面对着观众,一张张洋溢的,狰狞的,暴躁的,年轻的脸……有没有?
唯有镜头到了这个地方,大家注意,这里是一个转折……
年轻人开始背对镜头,因为导演的“大笔”开始在对着这面墙涂抹,此时,年轻人与荷尔蒙(油漆)融为一体!
而那些油漆桶正是在剧场废墟中找到的年轻人的宝贝,宇宙真理,世界的真相!
女:哦,原来是在寻找真理,说到荷尔蒙,肯定又和人性有关了!
女:本片在构图,置景方面大费周章,如此费力搭建舞台,目的何在呢?
女:擂台上一把椅子,也是"A"字吗?
椅子上是什么?耶稣神像,代表宗教对吧?美国人民精神的图腾,信仰……
影子在左上角,下面有两具尸体,其中一具也就是 A 字下面的横道……
女:左上角是警察的影子,警察代表权力机构,当然在金字塔的顶端……
死亡,也就是片中对白提到的,关于“永恒”的概念!
我们看到片尾,这条路又是 A,舞者抬着尸体像上走……
男主为爱而死,是火箭榜的精神偶像,升华了
警察代表权力,同样在路口的顶端,警察从车上下来,拿走了眼镜男手中的枪……收回权力!
女:为什么是女人呢?
因为女人通过男人征服世界啊!
我带你进一步分析……
女主家的位置,楼上,而男主在下……
每次找她都要翻窗户,这里都有讲究!
两人在教堂宣誓相爱,终身厮守……后面是一缕圣光!
阳光代表男主的爱!
女:对,我记得女主的哥哥与黑妹之间,他们都是走门,进屋后就做爱……
嗯,毕竟一个民族,所谓门当户对!
至于为什么恨,好像也说不太清!
这些外族的女人来到美国,出于爱还是恨呢?不管怎样,她们都选择留下,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注意看这些衣服,多是内衣,浅色的,女人和孩子的……
家庭,充斥着满满的温馨,没有太多的荷尔蒙与激情……
因为男人宣泄的舞台是街道,晚上才会回家!
孤独的野狼没有家可不行,所以家庭观念在A的上方位置,也就是国家的稳定剂……
所以女人也是A的上方位置,尤其黑妹,大家看看她的手段:引蛇出洞这一招,既利用了眼镜男的恨,还有男主对女主的爱……
女:想起来了,本片有两个比较矫情的剧情:女主和杀死他哥哥的凶手睡在一起……爱与恨的纠结!
痛苦需要宣泄,爱越恨都是如此,如何宣泄呢?fuck……
剧情中还提到强奸,强奸这种行为是出于爱还是恨?
女:嗯,黑妹差点被这群野兽强暴……爱与恨的宣泄!
这里的爱是对死去的同伴,恨是对眼前的黑妹,谁让她是凶手的女人……
好像这些男人用油彩(荷尔蒙)在墙上胡乱地涂鸦,完全没有逻辑,理由或章法……
剧中还提到枪,武器的最高级,最直接最有杀伤力的方式发泄仇恨!
男主与瘦子在铁桥上抢枪……
女:您怎么看出来的?
这就是两派嘛!
关于美国的持枪方案,出于爱还是恨?
女:保护好人当然是爱,杀掉敌人是恨!
在片中,男主代表爱,他希望用和平的方式保护火箭帮和自己的兄弟,而其他几个兄弟完全出于复仇的快感……
女:当然是恨!被复仇之火迷失了眼睛,枪怎么可能落入“爱神”手中……
看明白这些,你就知道剧情的走向!
看这几个兄弟耍弄男主,拿着枪的人,眼中充满杀戮,友情荡然无存!
在两派斗殴中,男主得到枪的瞬间,也变成了恶魔,
女:哦,也就是说这是无解的,枪支保护不了好人的安全,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荷尔蒙就像火药桶,点火就着……爱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女主和男人做爱,即便恨消失了,最终也是被人利用,因为荷尔蒙就是不稳定的炸药桶……
注意看这两拨年轻人斗舞,老师把规矩定下了,又如何?
女人们倒是希望和睦相处,打扮的花枝招展,都是想来跳舞的,但两拨人混在一起,很快又掐起来……
女:男人真是好斗的公鸡,掐个没完没了!
就像之前我们分析到的:
而火箭帮在这个城镇没有家,总想搞事情!
之所以形成这种困局,不完全取决于枪,而是态度……
大家看这个细节,几个人用手比划着枪,给这个兄弟做了判决……
看这个人长得像娘娘腔,就认定他是娘娘腔……
某族人一张嘴说话就让人看不起,这不就是挑事嘛!
我们最后看一下导演的态度
为什么不让小孩,老人,警察,和教师加入舞者队伍?
没有荷尔蒙意味着什么?
观众与看客,对这个社会失去爱与恨的能力和激情……
警察,老师是干嘛的?制定规则,收拾残局……
女:爱恨情仇,要么爱,要么恨,没有中间地带。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基于文化,传统的代沟!
确实不可调和的,注定悲剧的!
警察作为看客,只会在一群孩子面前耍淫威……
失去爱与恨的能力,只是“理性”的旁观者,对这个社会毫无意义!
女:我在想,假如男主有更多支持者,那把枪还会落在旁人手中吗?
女主最终拿起枪,试图宣泄内心的愤怒……
爱与理性完全可以控制情绪,“枪支”也并非绝对的终极杀手!
所以人类还是有能力驾驭枪械的,尤其女人
导演得出结论:
女:哈,这很符合人性,荷尔蒙爆棚的男人,最好离枪远远滴……
对,女人在片中属于中立的,理性的,调和矛盾的一方……想想家庭和孩子,“灭火”需要女人,需要爱!
男人回家就是过性生活的,睡完觉又当“ 街溜子”去了……
男人又不能没有家,没有女人!
女人能把火点起来了,有时也能浇灭,假如被仇恨迷住双眼的野兽,女人就起不到作用了!
老女人,以妈妈的身份出场,可以压住年轻人的怒火…
回头再看这个所谓“西城故事”,没有尔虞我诈,推理逻辑或各种机关,唯一一个计策,就是利用荷尔蒙,利用爱与恨的矛盾黑妹将男主引蛇出洞……
女:黑妹对女主又爱又恨,最终痛下杀手……
女人,既可以利用爱,也可以利用恨!最终站上金字塔的顶端……
所谓爱的光芒感召一切,并没那么简单!
我记得对白中说:火箭帮就是麻烦本身……
荷尔蒙上身,精虫上脑,
强奸做爱,是出于爱,恨,还是泄欲?总之要宣泄,要释放,发生关系 or 开枪杀人……
我们看一下眼镜男和男主最终命运
眼镜男杀人动机,作为第三者,出于友情,爱情,还是恨?说不清……
女:荷尔蒙上头,失去理智!男主开枪杀人也是这样……真的很意外!
好比导演的运镜,是我在调度舞台,操控每个人的走位……
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制度没有意外,一切都是必然!
这两人最后什么下场?一个死,一个蹲监狱……
我们看片尾,光与影
之前说,光代表爱,阳光从窗户照进来……
假如爱是光,那阴影代表恨吗?
把所爱的人杀掉,谁能不恨?
有光必有影,
女:本片为什么没有孩子出现?
两个原因:
1孩子没有荷尔蒙
2 因为孩子代表未来,导演的意图:这样的国家没有未来!
我再说几个镜头语言
眼镜男邀请女主跳舞时候,女主开门后关灯……
之前说了,门,门当户对,眼镜男显然符合女孩的哥哥的标准,考虑家族利益,世俗观念各个方面!
最后总结一下,A字的顶端是什么?
要用爱,艺术,家庭……来化解戾气!
这里的法律指的是“智慧,理性且符合人性的政策!
歌舞片,不都在讲艺术嘛!
看看画面中,“A”字的顶端,是不是乐队?
女:确实,牛!
美学教父:戛纳名片解析《安妮特》:艺术家的“双缝干涉实验”!!15 赞同 · 7 评论文章美学教父:森森大军 《国际获奖电影辞海》49 赞同 · 12 评论文章
《西区故事》,这部最经典最成功的之一的音乐剧,从百老汇传唱到大银幕,1961年版本的《西区故事》,更是斩获当时奥斯卡10座小金人包括最佳影片。
或许也正因为太成功,《西区故事》电影一直没有再被翻拍搬上大银幕,直到辣个男人的出现,如今75岁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有着一个长久的梦想,就是想拍一部歌舞片,最终他选择了《西区故事》。
影片所呈现的,依然是带着大师匠心技艺,还有古典优雅的斯皮尔伯格式的美学,以及丝滑舞动运镜的镜头语言。
整部影片看下来,无论在服道化和调色上,都无比贴近于1961年版本,追求保持品质感和还原,就连演员也是和经典版一样,请到的大多数都是音乐剧的歌舞演员来出演。
斯皮尔伯格的导演功力已不需我多做介绍了吧,《西区故事》绝对称得上是一部考究经典的艺术品,是的,也或许正因为这部电影是“考究经典”而不是自行生长的,因此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离创新较远,但有着情怀和对过去银幕经典再致敬的作品。
如果你喜欢歌舞片,喜欢《西区故事》的故事,就不要错过斯皮尔伯格这个版本。题外话,显然这也是片方给斯皮尔伯格的一次任性,1亿美元的投资,现在也就六七千万美元的票房。
所有配角的演技和舞技都好过两个主角,特别是男主角浮夸的表演和看着不协调的四肢,在这样一部把视听美感当作最大(唯一?)驱动力的作品里显得格外扎眼。
斯皮尔伯格竟然也能拍这么难看的片子,还是歌舞片,有种米其林大厨做西红柿炒鸡蛋,做出食堂味儿的感觉。咱就是说,您真喜欢《西区故事》那就重映嘛,搞这么麻烦干啥。
全知视角+碾压式调度,不可避免损耗或错失了演员的魅力,而这恰恰是歌舞片最不可替代的核。看完觉得张艺谋没拍一部歌舞片是他职业生涯最大遗憾。
你永远可以相信斯匹堡的调度,有几个单场戏好得让人不忍心打差评,然而实在无法悖逆自己的观感,毕竟这个满含时代局限性的白痴文本和两位并没有什么角色魅力的主角都无法让人信服,看到最后一度恍惚这到底是一个包着comedy 外壳的tragedy,还是一个包着tragedy外壳的comedy,简而言之,不太好看。(同场的一个老大爷看起来看得蛮过瘾,片头福斯音乐出来的时候甚至还做了个欢呼的动作)
有名的美国音乐剧《西区故事》1957年演出,到现在已经65年了,它的有名唱段听过多次,全剧则一直没有看过,今天发现它原来也是个改编得还不错的纽约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它肯定是46年出生的美国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少年时期的“崇拜记忆”,74岁了还亲自操刀将其再次搬上大银幕!完全打破舞台局限,实景、大调度、大场面,运镜、组接都很有现代感,漂亮好看。主演演员明星气质不够,影响了票房和口碑,但它终究是过去时代的一个文化坐标,值得记录与观看。
糟糕的故事,男主也演得好糟糕,唱歌和女主不是一个度,跳舞也和兄弟们相形见绌。希望这世上不会再有这种罗密欧朱丽叶危害人间,救命啊。所有星星都给anita了。
中途离场了 因为我老了 受不了天真派和大口音
新瓶装旧酒,翻车翻大了。不明白这个陈旧故事怎么会一点改编的痕迹都没有,Tony Kushner你好歹是写出过“天使在美国”的大神啊!另外,阵容gay到我了...
近几年最让我失望的斯皮尔伯格。暂且不说是否看过原版吧,单就歌舞片最基本的代入感和沉浸感,这部电影就完全让我感受不到。就更不用说故事本身就是一个老到牙都掉光的地步。主人公感情线不合理也就算了,主要是两个主人公的存在感居然可以这么低,还不如女主的哥哥和嫂子让人印象深刻,最起码哥嫂二人在纽约街头的拉丁热舞真的是够调动情绪的。但是讲真的,硬件是真的没话说,服化道以及整部电影的场面调度,绝对是一流水平。
实在是太过时了……坐如针毡。配偶焦躁得出去买酒,结果柜台都关门了。我俩只好躺平抖腿,研究一些难看皮带、帅气外套和剪裁精良的牛仔裤。//今天刚补看了Ansel性骚扰未成年人的新闻,cancel了。
4.5。近些年似乎出现了一股歌舞片复兴的苗头,然而多数都是重歌而轻舞,但肢体的运动恰恰是传统歌舞片里最迷人的一点,而这版《西区故事》毫无疑问做到了歌舞俱佳。斯皮尔伯格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把观众彻底带回到了几十年前那个还是贫民窟的上西区,所有的歌舞场面都是值得反复琢磨的场面调度大师课,而卡明斯基的摄影更是贡献了好几个摄人心魄的时刻
😅挺无语的改编,可能是因为原作剧本本来就很无语吧
虽然但是… 拍得好牛逼啊🤩拉片爱好者全程高潮。镜头运动、剪辑节奏和光影变换都和演员们一起在跟随音乐舞蹈,古典好莱坞的气质被赋予了来自“未来”的科幻质感,让这一版改编真正具备了一种摆脱时代束缚的永恒性。
笑场无数次 其中一次因为男主演技太差笑到浑身出汗
很爱1961年那版电影,但不妨碍我享受新版的乐趣。新版也做到了更大更亮更美,同时承载着同样的精神。镜头从一开始就让纽约的贫民窟与舞者一起活络起来。每个镜头、编舞、调度和灯光,都能感受到斯皮尔伯格对好莱坞黄金时代、音乐剧&歌舞片的爱与尊重,尤其是场面调度没得说,伦纳德·伯恩斯坦的音乐旋律也焕发了新生。而且导演把女性主义、种族主义等做了大融合。但它还是无法与老版相比拟,没有那种魔力。我觉得男主的选角是失败的,艾尔高特缺乏自我表达,更缺乏声乐能力,他演唱的古典歌曲听起来迟钝,缺乏个性。基于此,他与瑞秋·泽格勒的“化学反应”也受到了影响。btw: 和原版一样,我仍然爱女二。
不要插手你妹妹的闲事,否则你会被人捅死。你被捅死当晚你妹妹还会跟杀死你的凶手啪啪啪,再被你老婆抓到。你老婆抓到以后还会被你妹妹劝去给凶手传信,顺便差点被凶手的同伙们轮奸。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为难别人就是害自己。阿弥陀佛。
几个ensemble numbers都拍得特别好,看得我心潮澎湃,然而紧接着就是ansel elgort村头二傻子般的演出,又让我命丧当场。整个观影过程就是这么死去活来的。至于新人女主,几乎没有演技可言,就爱豆水平吧,哥哥死后和嫂子那场戏被压得毫无存在感。还是给个四星,敬伯恩斯坦桑德海姆。
美式霸凌(加长版)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翻拍这么一个WTF的故事???一大早把自己从床上拽起来早餐都来不及吃饿着肚子在影院坐了仨小时,现在就是后悔,非常后悔。全片唯一的亮点可能就只有六十年代的服装了,然后歌舞部分就篮球场舞会和街面美国梦之舞还行。从大决战开始就只想提前离场,之后每个情节都是WTF,而且男女主演技还很糟糕,跟两个恋爱脑真的没法共情,你哥死了,你第一反应是啥?跟杀人凶手困觉?你好朋友死了,你刚杀了人,第一反应是啥?跟死者妹妹困觉?还要私奔?🤷♀️真是连槽都不知道要怎么吐了……
男女主相爱得莫名其妙,好一出老掉牙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大部分时间我的脑子里在想,“你们不要再打了啦”开始尬舞.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