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荣誉》大结局了,这次真的要跟王所、跟我那个话痨徒弟李大为、跟那些朝夕相处的民警辅警同事们告别了,内心感慨万千。那调解张家长李家短的口干舌燥,那装着出警笔记本、枸杞水杯、老花镜盒的蓝布袋,还有警服贴在汗涔涔的后背的感觉…仍像那几个月每天都经历的一样清晰,我却要跟这些告别,跟这些留在影像上的生活,萦绕在脑海中的梦,收藏在内心的无数感动一一告别。也就是这时候,那条前往八里河派出所大门的路,陈新城办公桌上的回形针、写满联系方式的便签纸、电脑工作时的嗡嗡声,大家上班、出警时脚步踩在木质地板上杂乱的咚咚声却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了…
刚拿到剧本时,我并不知道《警察荣誉》讲的是什么故事,只是知道这次演的是警察,这对我一个经常演被警察追捕的人来说已经足够吸引了,如何机智破案、如何神勇拿枪开始精彩地脑补了。然而通篇看完之后才发现,这个叫陈新城的警察面对的除了琐碎的邻里纠纷、家长里短,最大的问题却是自己的过往和面前的新徒。这是一个不一样的警察故事,就像它的英文名:《Ordinary Greatness》-平凡的伟大,平凡是他们的日常,伟大却彰显在无形之中,这就是我接下来几个月的工作,演绎的却是这个群体的一生。
陈新城是个社区民警,主要处理的都是一些治安纠纷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针就是调解,调解最大的素质要求就是耐心,中年警官陈新城仅有的却只有灰心。在他还是年轻警员时,内心充满了热情和无穷的力量,一次出警营救一个跳楼自杀少女失败后受到不公处理,从此意志受到极大挫败变得消沉,继而导致婚姻失败。自此,他变得保守,遇事能往后退就绝不冲前,活在自己不能释怀的过去。在无奈之下勉强当师父带新分到派出所的话痨“搭头”李大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在李大为的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让自己重新找到了一个警察的荣誉。
刚进剧组是2021年的4月,当时的青岛依旧寒冷。我平时不太上网,虽然看过很多丁黑导演的作品,但从未见过他,更没有合作过。进组前,靠丁黑这个名字和他拍过作品的风格,我对他的长相和性格有了很多猜测和勾勒。当选角导演向我介绍他时,之前的印象瞬间消失殆尽,不知道是跟我的想象完全一致还是大相径庭,反正感觉跟他似曾相识的亲切,给人的感觉是那种安全和踏实,握手时的感觉也是温暖和柔软。然而,后来拍戏时才发现,工作时的丁导却并不像他的双手那么柔软,更多的是清晰和果断。
正像大家看到的一样,《警察荣誉》是一个群像剧。然而,赵冬苓老师的创作会让每个参与的角色有种自己就是全剧的主角的感觉,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和前史,都有自己的恐惧、需求和小九九,这就要求导演在实际拍摄中,从宏观和细节上有着很强的把控能力,同时用他手中的这些相同的音符谱写出慢板、行板和快板。参与的这些演员不论是四个年轻人、他们的师父、他们的家人、所长,都是有着很多表演经验和想法的演员,这就要求导演有着清晰的计划和令人信服的说服力。记得在拍摄开始后的几个工作日,我和导演在陈新城的人物创作上产生了一些分歧,我感觉他一直在压制我的状态,他经常会说:“宁理老师,有点儿爆了,我不要陈新城爆。”“这是什么意思?怎么就‘爆’了?警察在周而复始地处理这些琐碎的事件,难道像第一次一样耐心?对待自己并不待见的徒弟还要柔声细语?带着自己沉重的过往怎么不‘爆’?”带着这样的不解和不服我在坚持的同时,也在寻找那个不‘爆’的陈新城。一天收工后已经很晚了,我在为第二天的戏做着准备工作,突然收到导演给我发的一封很长的微信,让我看到了他眼中的那个背负着沉重的过去,在八里河派出所这个特定环境中的陈新城:“宁理老师,两场戏拍下来,有点儿小想法与您交换…前期的陈新城经历了各种挫折、挫败,是一个把自己包裹起来的人…李大为出现,他的性格最冲突的那面被强化了,即便如此,他的性格还是决定了他是沉稳的,不燥的…他的身上没有那种干练、急躁、火爆的外露表达…他沉稳、内向、冷、生硬,但内心深处是个温厚的人,一个有担当的人。”是啊,陈新城是个完整的人,王守一所长是个完整的人,李大为是个完整的人…完成这些完整的人是我们每个演员各自的工作,在这方面导演又鼓励我们尽情发挥,但我们这些完整的人又是完整的《警察荣誉》的组成,这就要求每个人有抑扬有取舍。《警察荣誉》是首交响诗,有行板有强音,它又是幅市井画有留白有浓墨重彩。
和张若昀也是第一次合作,之前就听说他是年轻一代非常有创造力的演员,进组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这孩子的笑特别真实,不是那种非常刻意的社交性的经过雕琢的笑,可能让他笑的那件事并不可笑,但他的笑却很能感染人。整个拍摄过程中,就像是陈新城和李大为的关系一样,开始是被安排在一起工作,相互了解、相互试探、相互适应,逐渐开始了默契。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李大为父亲医院弥留之际,李大为一个人在空荡荡过道长椅上守候,陈新城前来看望大为,徒弟透过门上的小窗看着病床上的父亲,师傅看着眼前的徒弟,大为说:“师父,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父亲,现在终于有了,可又要失去他了。”陈新城拍了拍李大为的手臂安慰他。若昀很瘦,我的手触碰到他手臂的那一刻感到他的身体在颤抖,他虽然很高,但那一刻却显得非常弱小和无助,一瞬间我突然感到那种做父亲的感觉,我说:“能找到你的父亲,比什么都好。”那一句话,我不知道是对谁说的,但能清晰地感到我的心融化了。
四个月,一百多天的时间,我在一个叫陈新城的躯体里度过了他的四季,感受到他内心的寒冷和冰雪消融,经历了他的平凡感受了他的伟大。很快我就要跟观众一起和他和他们道别了。然而,生活中的他们却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守护着一方的安宁。前天,我收工回酒店,工作的兴奋让我无法入睡,于是就下楼出去走走,街上空无一人车也很少,在街的转角处看到两名警察,他们穿着我熟悉的短袖警察常服,腰系我熟悉的“八大件”,身边是警用摩托和警用自行车。我经过他们没有打招呼,走过之后我回望他们,他们依然站立在那里,他们是谁?程浩、夏洁、张志杰、赵继伟,还是李大为、陈新城呢?
浅尝多视角叙事
非常感谢大家对这部剧的关注。
其实每拍一部新戏,开始时都会是面临一些ABC的问题,比如如何把故事讲通顺,如何把故事讲曲折、讲精彩、讲得让人爱看,如何把每一个人物立起来,让人物更有光彩、更有魅力、更让人喜爱。要让一部戏能区别以往,更上一层楼,最关键的就是如何能创新,使每一部戏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这对于我们团队来说,都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挑战和考验。
对于《警察荣誉》这部戏,我们初衷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是一部群像戏。这部群像戏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没有大开大合的故事情节,只有鸡零狗碎的日常。如何在平凡而微妙的众多人物、人物关系中去寻找能让人共情和产生共鸣的东西?如何在多线索多案件中把故事讲得不散?如何能展现每一个人的视角和感受又不造成混乱,视点与视点之间如何切换,主观与客观之间如何贯通,就成为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命题和难题。在整个创作过程,从剧本开始到最后剪定成片,我们一直在做尝试和探索。
在叙事、人物塑造以及影像构成上,怎么能把这个视角最终能够外化成把塑造人物和讲述故事生动地结合起来?当时,我们曾经考虑过一个方案——群像多视角叙事。就是分别从四个年轻人的视角来到一个新的环境,看到了派出所的上上下下,遇到了新的同事/战友,经历了各种案子。
比如说入警的第一天,每一个人能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先见到所长的赵继伟,然后看到旁边的教导员;接着是夏洁进派出所观察到的(曾经熟悉的)环境,遇到了(熟悉的)程所,在院子里与赵继伟相互初见,众人和夏洁叙旧时赵继伟的心态,而夏洁又同时感受到赵继伟对她的看法;然后是局长带来杨树,杨树被介绍时赵继伟的心态、夏洁的观察;到最后李大为的姗姗来迟,都会有以ta们的视角进行讲述这个事情发生的方式。
我们在之后的每一集戏里都贯穿了这个多视角的拍摄。视角带来的人物内心的外化,人物之间心理交流上的一些微妙的东西,在镜头的结构中产生的对比、隐喻以及蒙太奇产生的效果都特别有意思。
这个方案为拍摄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主要是因为要拍摄大量的镜头而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四个年轻人,有时还包括师父们和所长,每一个人的视角,ta们对周围的感受以及与周围人物的交流,在整个视角的确立以及风格的确立上,都得拍一次;每一场戏在拍完客观的正戏之后,大家还需要配合多演2-3遍拍各人的主观镜头。
不过,这种叙事方式也同时带来了重复性。虽然在刻画人物内心上,肯定更为细腻,但在介绍一个外部事件以及外部矛盾和关系时,过于细致往往也会带来冗长感。到了后期剪辑时,在经过各种尝试、选择和反复探讨后,尽管我们前期花了大量的精力来做这个事,我们最终还是放弃了用它作为主要方案。但在最终成片的很多段落当中,可以看到这个叙事的特质还都存在——既有客观叙事,然后在客观叙事中夹了主观视角产生的效用。大家在观看的过程中应该也能找到不少这样的例子。
很高兴这部戏能给我们团队这样的机会做一些新的尝试,能给观众带来一点不一样的感受。作为影视创作工作者,我们永远不能停止学习和害怕尝试。希望下次能再给大家带来一点新的东西。
作为和主角一样22岁警校毕业进入派出所的新警,看这部剧真的越看越不想看,越不想看越看,太真实了,真实的让我看了起鸡皮疙瘩。
剧里的各种故事各种稀奇古怪的群众现实工作中都遇遍了,这就是为什么越看越不想看,因为好不容易有时间休息休息看看剧,一按播放键还是我的工作。
派出所的工作真心比哪个单位部门都麻烦,所面对的群众千奇百怪,各个年龄段,各个素质层次,各种稀奇古怪都能遇见,这个社会大部分矛盾派出所都要参与其中,因为“有困难找警察”,我们还得做到样样处理,还要处理的完美,有时候真的会想得一个民警得有多大的本事才能完美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们每天所接到的不满意、投诉,除了真的是处理有问题的,其他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因为没有达到当事人的要求,而这个要求不会考虑合不合理能不能接受,只要是达不到当事人要求就是不满意,不管我们干的好与坏也不管我们废了多大的劲去做,照样是不满意。除了不满意还会给我们扣各种各样的帽子,什么不作为、收受贿赂、徇私枉法等等等等,什么样的脏水最后都会泼在我们头上。我有时候都在想,我什么时候能像他们不讲理的对待他们该多好……
刚分工作的时候知道我分到派出所,真的是晴天霹雳,就像那句话说的“干公安的都有一个刑侦梦”,之前我觉得我们这个年龄就应该去当一个刑警,破大案要案 才能实现自己的警察梦,派出所工作简直是在荒废我的青春。值得庆幸的是我有一个很值得信赖并且工作能力很强的师父,不仅年轻而且每天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充满干劲,这也是激励我一直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奋斗的榜样。
虽然是派出所,但是也会经常加班到很晚,审犯人一审一夜,夜里两三点钟出警 ,有时候也会几天不回家,这些对我们年轻人来说都无所谓。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忙了的天花乱坠,到头来收获的是一个不满意又或者一个投诉,可能让警察寒心的事莫过于此吧。
剧集还在更新,我的工作也还在继续,只希望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谩骂和投诉,希望我能一直保持这干劲也希望我所做一切工作都是有意义的。
剧里的四对师徒,未看之前以为是单箭头的教导、引领、成长。看完前六集发现并非如此,剧里每一对师徒的搭配都是双向的。就如所长王守一对曹建军杨树这对师徒说的“相互帮助”。 宁理饰演的陈新成和张若昀饰演的李大为,粗看是经验丰富处事谨慎的陈新成教导冲动热血敢为的李大为,但反过来说,陈新成是一个为警察这份工作付出过热血却又为这个职业所伤,甚至殃及家庭生活,可以说李大为是职业初生期那陈新成,是他青春期的倒影,于已经废累了的陈新成而言,犹如重生。这样的两个人的交织已不仅仅限于职业了。 程浩和夏洁,这对师徒有一个共同的伤痛就是夏洁的父亲,程浩的师傅,牺牲在程浩的眼前,负疚感让程浩不敢面对夏洁的母亲同时在工作中对夏洁过度保护。就像一个看不见的罩子,过去的事又永远过不去,拖住了这对师徒的热情与热爱,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具像化就如夏洁那永远生活在过去有些神经质的母亲。当先辈的荣誉变成了自身生活中的负担,身为警察的师徒如何面对?或许自身的荣誉才是最后的救赎。 曹建军和杨树,满脑子英雄主义的师傅和理性善良学识丰富的徒弟。这一对的故事刚刚展开,觉得会很有意思。 还有赵继伟,一个为改变命运而先改变自己的小伙子,一些初看是小聪明小滑头的举动,掩盖不了他善良的本性,就如他给李大为买的包子和红烧肉,尽自己最大的可能给予他人善意。这样一个急于表现的人却有一位甘于为解决社区里偷尿不湿、小姑娘拜托的怀孕的母猫而耐心服务的师傅张志杰。
生活剧,只是取材真实还远远不够。
编剧老师所构建的"八里河社区",不仅人人有血肉,而且会有鲜活的痛觉,这是一般的任务剧、程序剧所欠缺的。
导演不用多说,丰富而不炫技的镜头照顾到了观众的审美,流畅又丝滑的场景切换也在时刻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节奏张弛有度,不强行刺激肾上腺素。
演员方面夸一个细节,李大为在🚓里和985小哥的对话,学渣和学霸的心意相通只在呼吸之间,张若昀的气口合上了对手演员的情绪变化,十分难得。
目前印象深刻的名场面✨
李大为见谁都叫哥
王守一川剧变脸王
张杰主题曲上线时的蒙太奇
夏洁下井救小朋友
李大为因父母离婚和好吵架
杨树被村民打脸
赵继伟送红烧排骨安慰李大为
看了两集,有诸多槽点,正好有时间了,不吐不快。
1.编剧为了激化戏剧冲突,动不动就要将群众形象描写为聚众闹事。
第一集,乔家女儿割腕自杀,我想不明白,为什么亲戚们会去闹事,按我的理解,现实生活中,你说要去警察局闹事,没人跟你去,因为没人和你利益相关,死的是你的女儿,不是亲戚的女儿,只有真正有共同利益,才可能去警察局冒一冒险。另外,事实清楚,闹也没用(现实里我遇到去政府闹事的,是镇上有一个公司好像半年没发工资,去的都是利益相关的,最后政府自己财政的钱垫上的,敢去派出所闹事,根本没有)。
这图里不能都是亲戚吧?
另外,这么闹为啥还在服务大厅?先进办案区啊,这我想看过解放西的人都知道。
第二集中抓捕杀人犯中,这种不合理的聚众闹事更加明显
重点来了,警察抓杀人犯你们也要聚众闹事是吧?还持械,你们总说贴近现实,这是现实????这村子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所有村民要在警察手下保下一个杀人犯?还一叫就出来,你们这是贩毒村啊,离大谱(我在现实中遇到交通车辆肇事逃逸的,村民都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他回来让他自首)
第二集中,聚众闹事又来了,因为各种鸡毛蒜皮小事,就要械斗?村民上楼就没有居委会吗,让村主任来?规划局那位,你解决不了问题不会安抚情绪吗,现实中哪有领导这样的?
补充:
所以至少在前两集,你永远会看到警察局乱的像一窝粥。
总结:我不知道,编剧体验生活到底是不是浮于表面,为什么任何案件都要闹一闹?如果百姓都这样,这警力再来多少也不足。这样的夸张只能表现出导演能力不行,无法真正的把基层的小事写好,演好。
2.其他问题
第二集中持刀抢劫的处理方式
我认为这里的处理方式有问题,第一反应是不是要呼叫增援,毕竟歹徒持刀,后边就是闹市小吃街这么放走实属不妥。
看看现实中怎么做的
第二集最后救了个孩子就能把事情解决?我也不理解,这不更证明了这些事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吗?
至此,此剧可以弃了,不必看了。
虽然我喜欢刘亦菲但是实话实说这剧不应该比梦华录分低。
这片真挺敢拍的,剧中警察种种看起来和稀泥的行为都是因为现行法律存在漏洞和缺陷(没有任何一种制度和系统会是完美的),这还是让北大法学硕士的角色亲口说出来,看来都明白啊。受害者对法律系统的不满和愤怒都让派出所民警当缓冲了,其实都挺冤的,但是那些没理还来投诉的真的治低血压,解放西里的真民警都没你们这么受气包,好歹是警察怎么这么好欺负啊。案情接地气,终于拍点真实的老百姓的故事,演员演的也好,群众演员都很自然,所长这角色写的立体演的更是厉害,太有层次了。要是多点案情别给所里警察安排太多糟心事儿就更好了。
发现了本剧最舒服的一个点:是一个鸡飞狗跳、有人情味的、没有口罩的世界
这是电视剧版守护解放西吗
说真的,照顾烈士的遗孤,我很能理解,但是她的妈妈屡次打电话命令派出所领导,我觉得编剧写得太过了,我不能接受,再怎么照顾也不能这么乱来,警察还是纪律部队吗?这条线她的妈妈写得太过了,导致我看到第三集不能忍了,弃剧。还有就是,张若昀怎么演这个警察,庆余年的味道那么浓呢,啧啧啧,希望张若昀不要演技模板化,我不喜欢你塑造不同人物味道相似。
《警察荣誉》是典型的类型剧,却在传统硬桥硬马的警察剧基础上,开辟了一条生活化的创新之路。它又是一部生活剧,透过日常的琐细工作,描摹出基层民警的生活质感。既有风趣幽默的妙趣,也有人道主义之关怀。“市‘警’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诚如这部剧的slogan所言,它拍出了真正的人间烟火。
剧是好剧,但感觉就是朝廷来向百姓诉苦的
不是国内没好剧,是国内的有些观众配不上好剧。
反正拍成什么样都有的骂就对了,前排那个,谁告诉你所有观众都想看戏剧冲突的?成天冲突冲突冲的都没一个正常人每部剧还都差不多的,难得有这么一部轻松接地气、鸡毛蒜皮的小派出所的故事,看着就是比那些千篇一律的东西舒服多了。
开头那个长镜头太牛逼了,人间烟火气,这才是我想看的警察题材电视剧,没有装逼没有高大上,就是我们小区门口的派出所
剧情很让人很舒服 节奏也很好 演员的演技和台词都是很不错的典范 尤其是台词功底 很不错了真的 演技也很的很good 看了5集 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背景故事还有剧情铺垫和起伏都让我眼睛很舒服 演员选角也是nice 故事挺打动我的 想让人一直看 白鹿这次真的很贴合角色 张若昀的李大为这俩都演活了 还有这些其他演员 都把角色演活了 很好看真的很好看 都去看好吧 正剧真的越来越好了 国产剧崛起吧 我自我评定这是上半年最好看的剧✌🏻✌🏻
本来不想这么早打分的,但是还是值个4星,尤其隔壁梦华录太虚高了,对比起来对这个不公平。
十集弃,看到第十集我已经生气了,没有一个案子在真正意义上地解决问题,给闹事的老流氓送进医院就算了,为什么局长还要道德绑架大家给他捐款??还非得让儿子和家暴男和解??为什么遛狗大爷家人明显骚扰到小两口家的生活了也没有解决办法,现实生活中也要靠抓闹事者吸毒的儿子来表面解决问题吗……宁理老师,若昀对不起,我还是等明年的解放西吧……
看了两集把我激动坏了 真是太久没有看到好剧了 更新:6.15追完,值得五星。
把主旋律拍得接地气,把接地气拍得有趣,把有趣拍得有意义,把有意义拍得不刻意,你知道有多难吗!
开播第三天,拙评一下这部剧,很多人说这部剧脱离现实,抹黑警察,然而实际上大家都以为派出所是个清闲地方,现实永远是鸡飞狗跳和鸡毛蒜皮,身边有基层的朋友说看的既真实又动容,只能说很感谢编剧和导演把派出所这个地方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了,会继续追,看后续剧情,加油小警察👮!
更加坚定了我明年考警校的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
人家一个辅警一个月两千多块工资,你想让人家把命也搭进去?就句话真没哪个国剧敢说出来,可这就是现实。
低开高走,开头两集过于类型化和ZZZQ,差点被劝退,但从3、4集开始渐入佳境。老公安和年轻公安的关系刻画、群众路线和技术破案两条路线张力的表达都是延续自“十七年”和“新时期”公安电影的母题,而且做出了近几年国内这一类题材最扎实的刻画和表达。最大的优点是无论单元故事还是总体的故事没刻意给观众一个“圆满”答案,保留了一定的开放性,对基层自组织的呈现也有可圈可点之处,要说问题就是有些情节还是处理得太温柔,但在当前的国内创作环境和观众接受语境下,这是合理的创作选择。
陈新城和李大为去东北办案时有个俯拍长镜头,东北林区小镇,天气晴朗,飘着漫天大雪,非常美,只有一个问题,就是下这样的雪,通常都是阴天,这个镜头的一切都好,就是晴朗是虚假的。这部剧就像这个镜头,拍得非常好,有些地方特别好,非常动人,人物塑造也扎实生动,比如赵继伟这样的警察,我就认识好几个,太真实了。案子也真,一看就是取材于真实案件,不是瞎编的。唯一的问题就是关系不对。和韩剧live的设定相似,几个合租的实习警察在派出所工作的故事,但是韩国的警民关系和我们专政国家是不一样的。我们这里刁民确实特别多,(权力不讲理的地方顺民多,刁民也多,而且格外刁),基层警察也确实没办法,被折磨,但是,互相之间的交流和关系,不是这样的。主旋律呈现的某些东西,是理想不是现实,是应该如此、希望如此,实际上并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