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这二字,近二十年来成为热门话题了,却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东北是一个多样化的地域,它并不像媒体和小品呈现的那么单一和表面化。边塞流放地,流民,知青,重工业基地,田间地头,草根文化,锈带,共和国长子,这些标签性质的词语形成了东北的复杂性。东北人后来被丑化和脸谱化了,至今想来还是觉得有些冤枉。《年轮》这部电视剧算是一部正剧,里面的人是大多数的正常生活的东北人。摄影机投向的是复杂的东北人群体中的北大荒知青群体。如果要对应以上我所说的标签,我更愿意将剧中的人用共和国长子来形容,深沉隐忍庄重。
九十年代初,《年轮》在我们那里很火。播出时正赶上过年前后,我和姐姐穿着妈妈织的大红毛衣,手工做的大厚棉裤,拿着瓜子花生,楼上楼下跑来跑去。屋子里飘着酸菜炖排骨的味道,铁炉子上的大铝锅里汩汩冒着热气,烀肘子,熬肉皮冻,要过年了。电视上响着主题曲《拉着你的手》和《天上有没有北大荒》。直到后来才知道,作曲是来自黑龙江的王黎光。电视剧播出不久,我还在班会上斗胆唱了其中的一首,好像都跑调了吧。可也不知为何,凡是歌词里有白桦林的歌,我似乎格外愿意聆听。黑龙江的山川大河白桦树,有着边疆之地无可比拟的壮美。一次和好朋友在夕阳下的操场散步,俩人又一起哼唱着里面的童声伴唱,墙外,是傍晚就被夕阳染淡紫色的群山。“美丽的松花江,波连波,向前方。川流不息夜夜流淌。”那个时候我也没有想到,她后来真的考上松花江畔的学校,来到了电视里的那个省城。高中操场的那个围墙还在么?现在的孩子们,还知道知青这个词的含义么? 多年后,和中学同学吃饭,席间有个男生无意中说起做人理想,就拿《年轮》里的刘振兴举例。 刘振兴,其实是片中最像共和国长子的角色。长子是什么呢?在中国,长子往往是走出书斋早早进入社会承担家庭责任的人。我这位在外混迹多年的同学,说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成为大哥型人物,能扛事儿,能把大家都照顾得很好。还讲起这部电视剧在热播时,他的妈妈为了追看剧集,把饭都做糊了。听到这番话,我并没想到,一部几乎快被遗忘的电视剧,竟对一个人,产生了这么久的影响。它为整整一代人,写尽了人生百味。 做记者时,恰好采访了作家梁晓声,也就是《年轮》的作者。我们在咖啡厅门口等他,摄影师一直跟我念叨,梁老师是他的偶像。那时他刚从儿影厂转到我们学校,在文化学院任教。十一月的严冬里,他穿着黑呢大衣,拎着发旧的白色小布包,从万国花园的小桥上静静走来。那个冬日有点阴冷的。眼前的人比我想得要瘦小。我一看他,就马上想给他跟《年轮》里的角色对号入座。这么内敛安静的性格,更像是里面的另一个主角王小嵩吧。聊天的时候,他很少提到那部被改成电视剧的长篇小说,说的更多的是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他提到看车人生活的卑微,提到底层人的艰辛,眉头紧锁,情绪激扬。在前后所有的谈话里,他仿佛都置于外面那个非常直观的现实世界里。那份善良,清高,忧郁,文气,和戏里的王小嵩还是有点能对上的。我想起他的另一部改编成影视的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还是那么苦涩,在严寒里。除了爱情,连性命也被冰冻了。 《年轮》这部戏里的女主角,命运都不是很好,时代遭遇摧毁了她们的幸福。比如从小就很懂事的郝梅,青年时自杀未遂结果嗓子坏掉了。看着一脸素洁清丽的她,只能着急地张着嘴呀呀地发声却无法清楚表达自己时,很让人心疼。扮演中年郝梅的那个演员,比起青年时代的朴实茁壮,显得格外柔弱。命运给她一拳重击,她只能默默承受。本来,她可嫁给王小嵩,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的,但却遭遇了不幸。好在作者对她注入了很大同情,没有让她的生活彻底毁灭。郝梅成为了作家,将那些无法言说的话语,写在了纸上。另外一个主角张萌,出身高干家庭,个性很强。她从小是个骄傲的公主,一副处处和人做对的样子。从乡下回城后,张萌做了记者。她的婚姻也不如意,越来越孤傲,内心的酸楚都写在了脸上。刘振兴爱她,但二人也注定走不到一起。 那些男性角色,生活也没有百分百如意的。王小嵩事业有成,却没有和自小就喜欢的郝梅在一块,他还是懦弱了些;勇敢豪气的刘振兴成为商人,娶了一个很泼辣的媳妇,婚姻也就那样吧;徐克开过歌厅,生意跌宕起伏;朴实的韩德宝做了警察,但牺牲了。而正是韩德宝的牺牲,又将这些朋友都聚在了一起。经历了这么多,每个人都承载着厚重的过去和现在生活着。正如旁白所言“也许,只有友情是时代馈赠给他们的一份遗产。”写到这,想起了电视剧里最温暖的那个角落,王小嵩家的炕头。他那善良慈爱的妈妈,总是热心地将同学当成自家闺女和儿子,孩子们在小院里进进出出。长大些,有劲儿的刘振兴还帮着背煤... 很多人的记忆里,都有小嵩家的炕头儿吧。你把那儿当成自己的家,炕上坐着一位热情质朴的家长在缝补,那里是一生的友谊萌芽的地方。从小到大,他们互相帮扶着度过人生的春夏秋冬。
写到这,发现自己写不好这部剧。那一代人承担了太多时代给予的重负,负重前行。我只能慢慢去想,去理解。
伤痕文学,那时候太小了,看不懂。为数不多记得的片段是,其中有个哑姑娘被轮暴,生了个太妹,太妹的朋友都是混混,混混骑着摩托从背后捅了警察一刀,害得警察牺牲了。童年心理阴影!从此我看到摩托都很谨慎,不敢沿街靠着摩托走,就怕这一出。_(´ཀ`」 ∠)__ 值得一提的是片尾曲天上有没有北大荒,一段童声合唱,一咏三叹,圣洁宛如天籁: 美丽的松花江 波连波向前方 川流不息流淌 夜夜进梦乡 然后韩磊唱: 别让我回头望 让我走一趟 别让我回头望 让我走一趟 高高的白桦林里 有我的青春在流浪 那时候太小了,现在才明白,高高的白桦林里有我的青春在流浪,这一句是何等的一字一血泪。T_T
大概是花了三天左右的时间看完了42集。已经记不清是小时候大概几岁和父母看的了。只是在偶尔的时间里突然想起这部片子,网上搜索才发现是1992年的作品。距离那个年代一晃已经二十多年过去,曾经关于剧情的记忆已经变的残缺不全,现在看来,真的很压抑,可能是因为曾经一直被客订在教科书里关于文革关于知青的只言片语,当由于一些机会接触到全新的历史时,认知被强行改变,完全无法接受,无法接受他们在那个时代的言行和情感,可能这种无法接受就和现在的00后95后不能接受我们一样,有时代的隔阂,也有历史的烙印,老韩的死、小玥的堕落、小嵩对那段挚真情感的释怀,让我感慨、唏嘘、流泪,彷佛我曾经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变迁一般,不得不说,这是一部真的很大胆的片子,比现在什么的网红、什么广电都来的真实,而最让我内心憋闷的是 似乎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情感随着那代人的逝去,已经悄然的不复存在了。ps:如果你和我一起看了这部片子,你会有怎么的感叹呢?
原著小说一度是我的最爱,初中高中时不知看了多少遍,情节大概都能从头至尾捋出来。大学都要结束了才看的电视剧,很尊重原著,和书90%是相似的。主演几乎都是哈尔滨人,虽然有些片段演技略显僵硬,看着略微尴尬,但听着熟悉的乡音,还有熟悉的黑土地上发生的故事,还是很亲切。片头真的很不错,三代演员轮回出现,还有片头结束时五人拉着手转圈圈的镜头,很点题。歌也很触动人心,有种老派的好。“放开你的手,才发现故土难离”。
最喜欢他们在北大荒插队的那段时光,虽然条件苦点,但只有那个年纪才会有真正的欢喜。
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复杂着呢。这部剧处理得很好,主题很宏大,友情爱情亲情事业家庭社会,真实生活中有的全都有了。情节曲折,但绝非狗血。格局之大,节奏之紧凑,远非现在的剧能比的。
感觉我的身体里住了个老灵魂,每次看到那个年代的书还有影视,都会觉得无比亲切,甚至感同身受,好像我曾经在那个年代待过一样。
我不认同苦难教育,非常不认同,但我觉得我们应该关注别人的苦难。苦难的原因无非两种,自身的原因,家庭社会的原因。关注别人苦难的同时会让我们自省,我们有没有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的时代如今有什么问题。
所以说我们现在太需要这种剧了。如今的剧,越来越讲求一个“甜”字,越轻松越狗血越无脑越娱乐才好,连偶尔刻意为之的“沉重”都轻飘飘的,让人无知无觉地泡在“蜜糖罐”里,沉浸在一场自以为是的春秋大梦里无法自拔。
中国社会能拍的太多了,无奈现在只能拍拍什么情情爱爱的。不敢正视自己,剖析自己,反省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是懦弱且无知的。总说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现在连拿的出手的当代文化都没有,又有什么资本自信。
“问爹问娘问夕阳,天上有没有北大荒…”
这个可能是我有记忆的第一部电视剧了(非儿童剧)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
拉着拉着你的手,才发现故土难离…
看完后好多年···学到梁晓声才知道这是他的作品改编。
回忆向。梁晓声小说改编。最早的知青文学启蒙。
看着挺有粗糙的年代感,当年那些语言现在看起来有点可笑了
前段在电视上又看见...
看哭上一代人的一部经典电视剧。
今天看到有人讨论这部剧,本来以为自己没看过,但是看完一篇影评就慢慢回忆起来了,这部剧当年特别火,很多人都追着看,但是这个剧也真的太悲伤。看着是几个人事儿其实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人这一生走过来,真的不容易。
小时候看的电视剧,我的家就在黑龙江,所以对这部有特殊的情感,虽然剧情记不清了,但我记得那个年代,还有歌曲,美丽的松花江,波连波向前方,要是有高清片源就好了
那么美的家乡,那么好听的片尾曲,那么青涩的孙悦,那么浓的知青情结,那么经典的电视剧……
小时候虽然跟着大人看了那么多电视剧,但记住的真的凤毛麟角,年轮属于印象最深刻的那一部。 改革浪潮下的东北,悠扬的旋律下,六个孩子挽着手从人生的道路上一路走来走来的画面仍然感动着我。韩德宝牺牲的那一刻真是哭的稀里哗啦。
93、94年山东卫视,天天放这个片子,看得疲倦了,只记得片尾曲了。
额我看的是剧本小说。我就把看小说的感受写在这里吧。我把550页的年轮看完了。。。满脑子都是震撼与感动。我不止一次因为书中情节而眼中含泪。六个主人公,北大荒的知青生活,四十年来共和国生活的年轮。他们错过了彼此的爱情,在时代背景下打拼。正如书中所言:“也许,只有友情是时代馈赠给他们的一份遗产,无论它在今后的日子里,对他们每个人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而一个事实是——他们的这一代大多数人,正是依傍着这么一种友情,走到了今天,走入了他们四十多岁的年轮,它已经结晶在他们的年轮里。”他们的人生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各种生离死别。从儿童时期开始,直到四十多岁,看遍他们四十年来的人生沧桑。
据妈妈说,是小时候和奶奶一起反复看的电视剧。
现实主义,伤痕文学,浓情化不开,喜欢这群人后来的离合聚散,多年后每个人物都记得住,韩德宝太经典了。当时还发行了剧版音乐专辑,高高的白桦林里有我的青春在流浪~
小时侯看的挺带劲的,现在居然想不起来演的是什么......
也许正是那一代经历过文革的人才可以拍得出那种感觉,技术的升级、道具的精良和画面的提升无法更好地对其精髓的表达!
绝对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