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李大钊

已完结

主演:李雪健,吴兰辉,郭伟华,马少骅,邱国强,郭峰,赵汝斌,张立君,张辛元,张树海,成梅,王刚,赵宝刚,尚雨立,俞立文,蒋宝英,姬晨牧,于梦,吴喜千,张金玲,马洁,姜黎黎,潘沙泉,邢建昆,朱秋鸿,王琪,韩颖,李晓明,张永经,李从仪,孙聪淇,吴尔扬,贾大中,牛飘,王福友,肖驰,张力维,张铁铮,薛白,陈燕民,冯小宁,雷震,鲍烈,李耀华,马星跃,张平均,薛勇,宁小志,马丁,高桐林,姜姗,张宇菲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89

 剧照

李大钊 剧照 NO.1李大钊 剧照 NO.2李大钊 剧照 NO.3李大钊 剧照 NO.4李大钊 剧照 NO.5李大钊 剧照 NO.6李大钊 剧照 NO.13李大钊 剧照 NO.14李大钊 剧照 NO.15李大钊 剧照 NO.16李大钊 剧照 NO.17李大钊 剧照 NO.18李大钊 剧照 NO.19李大钊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以身赴死的革命者,远比我们想象中伟大

当我看到主创阵容时,就瞬间对这部电影兴味盎然,毕竟,张颂文版的李大钊,佟丽娅版的赵纫兰,李易峰版的毛泽东,韩庚版的蒋介石、秦昊版的陈独秀,还是很有看点的。而看了影片后,我却被守常先生圈粉了。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因此涌现出了很多“主旋律”的献礼影视剧。在我固有的印象里,仿佛主旋律的作品一般更侧重搞爱国教育,会损失或忽略艺术性和观赏性。然而,看了《觉醒年代》和《革命者》后,我的想法彻底改变了——其实,主旋律影视剧,是可以兼顾思想传达和观赏性的。

《革命者》和《觉醒年代》有个相同的优点,那就是非常有代入感,它们通过鲜活的人物塑造,跌宕的故事,带我们回到一百年前,进入到人物的精神世界,旁观革命伟人如何在黑暗中前行,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为当时一片混沌的中国寻找一条出路。直白一点说,观看《革命者》和《觉醒年代》时,我觉得并不是被动地被灌输了某种思想,而是进入了人物的世界,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感受着他们的悲喜、愤怒,因他们的慷慨陈词而热血澎湃,为他们悍不畏死的精神而感动不已、潸然泪下。这样的作品会让人主动去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我们如今的生活多么的来之不易;新时代的我们,该如何爱我们的国家;人究竟怎么活着,才更有价值?

《革命者》讲述的,是著名的思想家、启蒙家、革命家李大钊一生的故事。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之所以选择拍李大钊的故事,是因为,他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方面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他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而不懈奋斗,最终还为此献出了生命。他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乃至于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意义非凡的一个人物。

私以为,《革命者》其实算是一部传记电影。但是它并没有按照时间线去拍摄人物,在拍摄手法上,它有一点“意识流”,电影完全打乱了时间顺叙,而是聚焦于李大钊被张作霖杀害前的38小时,通过李大钊在这38小时里的所思所想,以及与他相关的人物,比如张学良、蒋介石的视角,来回顾了他慷慨悲歌的一生。从这个角度而言,这部电影兴许也可以叫《非常38小时》。

而实际上,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更像是小说常用的手法,截取人物生命的某一部分,然后通过人物的思想活动,通过现在与过去的交织、插叙,来展现人物的漫长的一生。这么拍相比于顺着时间线去拍,更聚焦于人物本身,让观众更容易走进人物的世界,从而通过人物内心活动,了解他的一生,以及他的精神世界。另外,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去讲李大钊的一生,可能会比较散,很难有一条主线,很多人物和事件容易出现割裂感,而且平铺直叙会很容易乏味无聊,搞成影集,但是通过李大钊生前的38小时去串,整个故事就显得自然流畅、跌宕起伏。而正是这种拍摄手法,才让《革命者》具有很强的代入感。

影片的开头部分,便介绍了故事背景,1927年,李大钊被捕入狱,而此时,奉系军阀张作霖其实还在犹豫要不要杀李大钊,因为毕竟李大钊是一位影响力巨大的人物,杀了他,社会影响和舆论影响都会很大。为此,他还征求了张宗昌、孙传芳、张学良等人的意见,张宗昌等人力主处决李大钊,而只有张学良持反对意见,劝说张作霖三思而后行,毕竟这事儿吃力不讨好,既得罪苏联人,又得罪国民党左派,还得罪广大人民群众。

然而张作霖把收到的几封主张处决李大钊的信和为他求情的信放在一个天平上,天平微微倾向于处决李大钊的信件那一侧。这部分以李大钊是否要被处刑为悬念,从张学良的视角,带我们走入了李大钊的世界。既埋下了伏笔,也让人迅速代入了故事。

实际上,张作霖也就是否处决李大钊征求蒋介石的意见,而蒋介石在做这个决定时,想起了与李大钊的种种恩怨,影片从蒋介石的视角,展现了李大钊与孙中山会面,为国共合作做出的贡献。也正因为忌惮李大钊,他给张作霖的意见是“即行处决,以免后患”,而这八字电文,使得张作霖下定决心杀害李大钊。可以说,蒋介石的电文,是李大钊的催命符。

李大钊被杀害前,妻女被释放,又通过其妻女的视角,展现了作为丈夫和父亲的李大钊为了革命的事业是何其兢兢业业。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展现了李大钊的为了革命事业的付出了怎样的心血,当他的妻子赵纫兰被释放回家时,家里一片狼藉,地上全是被翻得烂七八糟的书籍,可见,他为了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做了怎样的研究工作,他生前曾撰写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而这,也恰是他一生的写照。

《革命者》通过李大钊先生行刑前的最后时刻的回忆,以及张学良、蒋介石、赵纫兰等人的视角,完整地还原了李大钊的形象,毫无疑问,他是一位热血的革命斗士。他与陈独秀一起创办《新青年》,撰文启发民智;吸取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深入各阶层,组织工农运动;与陈独秀等人一起,创立共产党,并在北方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他不仅发动群众反抗反动军阀的统治,还总是冲在最前线,与敌人正面战斗。为了革命,他将生死置之度外,他有两句非常经典的口头禅:“牺牲永是成功的代价”,“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而这部影片难能可贵的是,不只是单纯塑造英雄,而是通过种种细节,将李大钊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剧中通过他与陈独秀的友情,与毛泽东是师生情,展现了“斗士”之外的另一面。他与陈独秀在吃火锅时的争吵,请毛泽东吃饭时,掏光口袋,发现自己少了一毛钱时的尴尬,都非常的生活化,这也让人物分外可爱。

《革命者》的导演似乎是个细节控,在很多细节的设置上,都非常耐人寻味。

看完电影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导演会从李大钊生命的最后38小时开始讲这个故事呢?为什么不是48小时,或者24小时呢?我猜,这或许是导演的一点“小心机”,38这个数字,所对应的,是李大钊牺牲时的年龄——1927年,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仅38岁!

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一开始,北洋军阀的狱卒进入关押李大钊的监室时,路过了一盏灯,镜头给了这盏灯一个特写,火苗被路过的人带起的气流搅动,扑腾了一下,重又亮起。这个细节,也寓意着中国革命正遭受着挫折,北洋军阀企图扑灭革命之火,但一切都是徒劳,李大钊这个明灯将永远亮着,而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再比如,张作霖办公桌上的那个天平,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当张学良劝说张作霖时,张作霖没有表现自己的态度,而是把两方的意见相关的信件放在天平两端,从而通过天平的倾斜来表明态度。当收到蒋介石的文件时,他又把蒋介石的文件放了上去,天平瞬间彻底倾向于一边,一锤定音,杀害李大钊,便成定局。这个天平的存在,可以说比人物对话,显得更有力量,也更有戏剧张力。

还有个细节,则彰显了导演对于历史的还原,这个细节就是处死李大钊的绞刑架是临刑前才开始组装的,电影中有士兵卸下崭新的绞刑架,然后组装的场景,而这则是还原了历史。李大钊得知张作霖要处死自己,便要求对方用绞刑处死自己,因此,张作霖专门从欧洲买了一副绞刑架回来,可是绞杀李大钊的过程据说前前后后用了长达28分钟(另一种说法是48分钟),这使得李大钊备受折磨。

在首映礼上,饰演李大钊的张颂文分享了他饰演这个角色的心路历程,他说一开始接到这个角色,研究这个角色的资料时,他其实很难进入李大钊的世界,因为李大钊的伟大,超乎想象。但是后来他读到的资料越来越多,他渐渐进入了这个角色,他相信,这样的人确实存在,存在于一百多年前。

张颂文还分享了一个历史细节,那就是李大钊被杀害后,他的妻子赵纫兰甚至没有钱为他买棺椁墓地。直到1933年,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她才安葬了李大钊。

这是非常令人吃惊的,因为李大钊是北大的教师,一个月的薪水一百多大洋,这在民国是一笔大钱,然而李大钊家却依然一贫如洗,这是因为李大钊经常拿着自己的薪水去救济别人,并把薪水花在了革命事业上,所以给家里的钱就非常少。最后,北大的校长就干脆想出了一个办法,每个月发薪水的时候,先给赵纫兰一部分,剩下的才发给李大钊。

看了《革命者》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以前对李大钊的认知是多么浅薄,当通过这部影片走入他的世界,旁观他的一生,旁观他的种种选择,便越发对他肃然起敬。他的一生,都在为国为民奔走,于他,生命的意义,仿佛就是刺破黑暗,找到光明和希望。而他选择高尚,是因为他有高尚的信仰。他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换来美好的未来,所以他在面对反动军阀时大义凛然,在面对绞刑架时从容不迫。也正是千千万万他这样的人的存在,才有了如今的我们,才有了如今的中国。而这部电影,也让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如今,时代变了,但世界也还是那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帝国主义欺压我们的心从未死过,而我们,也需要通过自己的方式,为国贡献一份力量,让国家和民族更加强大。

作家臧克家纪念鲁迅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而这句话用在李大钊先生身上也恰如其分,一百年前,他曾带领着当时的国人救国,如明灯一样照亮过那个黑暗的时代,而如今,他的故事和精神一样鼓舞着我们,他早已逝去,但也将永生。

看完这部荡气回肠的电影,真的很想对李大钊说一句:守常先生,谢谢您!

 2 ) 张颂文老师值得。

刚好赶上了点映。在我心里可以给到4.5的。但是介于豆瓣就是不给我打半星的权利,算了。首先镜头语言非常的好,开篇挖出黑泥里的碑,扫去泥土,以红描字,雨化作血泪。革命者的鲜血,写下的是历史。虽然也有一些央视纪录片爱用的集体喊口号PPT转场和中间那段机械表转历史齿轮转动的隐喻。最喜欢的还是倒叙式的,每一个人与李大钊先生的故事而链接起来的以小见大。孙浠伦的报童看上去虽然不像12岁,可是守常先生抱着他哭的那段回忆穿插和苦痛,让人第一次落下泪来。蒋中正那段戏中戏中戏中戏的镜头非常好。我最喜欢的一段是,搭建绞刑架的过程。那种冰冷的献祭感和仪式感,是又讽刺又锐利的。在狱中倚着墙壁的那几个镜头,灯光构成的光影,双手做囚鸟和自由地飞。哼着的国际歌和友谊地久天长。以及等了好久的秦昊老师的陈独秀,有点不功不过的。一定是因为发际线让我出戏了,戴上帽子就好很多。但总归比坤的独秀好一些。再有就是在医院里倚在夫人肩头脆弱地念了三遍,他们有枪。委屈苦痛并作五味杂陈,却是非常好的台词。大家一起剃头发的临终一笑,是志同道合的人的战歌。先生一步步走上台阶,问他的,您最后还有什么要说的吗。那一段戏,从自然听不见声音的到掷地有声的转换。他说你们要相信。那些说着我相信的人的脸,让我感到符号化和无动于衷,但是张颂文老师说,你们要相信的时候,我真的相信,他是笃定的,他是真的以身殉道的那个人。年轻的理想主义者总是挥洒热血,可是这一位李大钊先生,他从历史里沉甸甸地穿透了屏幕,他真的有滚烫的热血。他说要看见红旗插满神州大地,那个镜头的转换是,你心里有预料但依然会被击中。而且刚刚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红旗飘着。至少不是为了完成作业献礼而献礼片,而是成熟的电影工业下打磨的关于李大钊先生与他背后那一个时代的二三事。而这个李大钊要远好于1921的李大钊,并且可以与觉醒年代里的李大钊先生一脉相承的对接。点映的映后谈,一个学电影的小哥除了说了说管虎之外,首尾都哽咽着感叹了两句,张颂文老师真的好。也是我的心声。另外就是一位与剧里李大钊先生女儿差不多大的小姑娘,看剧时抹了眼泪被点名问感想,说了一句我喜欢的,“那个年代的历史,也是有黑暗的一面的。”就让人会心一笑,自然是有太多黑暗的一面,光与暗从来都是伴生,不要装作看不见它,就已经是澄明的第一步。

 3 ) 年轻人,你怕什么

《革命者》独特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像在画一个思维导图:李大钊先生为原点,在被送到绞刑架之前的三十八个小时中的几个时间点中,通过类似镜头或类似元素的巧妙蒙太奇过渡建立一个个分支-闪回至某一场景,再链接建立相应的故事桥段,由此开花串联起播火者李大钊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的缩影。

诸多动人的意象和细节为影片添砖加瓦:在镰刀锤子顶起的一片赤旗下先辈们的演讲、烟气滚滚的火车头上挥斥方遒;诙谐的聊天:“谢谢了您内!”。很多场景尤为深刻:李大钊先生带领学生街头抗议时,被持枪士兵拦住,一声枪响所有人发抖,李大钊转身对后面的学生铿锵有力道:“你们害怕吗?当然怕!我也怕。但我更怕的是一代代年轻人老去了,沉默了,麻木了!”行刑前剃头,一众革命者从沉重到轻松开起玩笑,从容赴死。 作为播火者,革命者,战友,父亲,丈夫,颂文老师塑造的李大钊先生生动立体,他承载着深沉的家国情怀,也会靠在妻子肩头脆弱哭泣,为国赴死的决心令观众沉浸落泪,影片结束好多人手里握着湿透的纸巾。 道路,是靠一代代新青年向上的志气,纯粹的信仰和慷慨捐躯铺成的。千锤百炼出真知。缅怀伟大革命先烈,铭记播火者,珍惜当下,同时鼓舞自己,不要怕!年轻人,你怕什么!

 4 ) 心如止水

1.感染力不够,这种片子不应该抑或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人格魅力,抑或感受到革命的热力量(或者那种坚定/坚持),可惜两者都没有,全程平平淡淡(至少我是这样的)。看这个不如看预告片,或者去B站随便找个混剪都比它好看且有逻辑。 2.时间线过于杂乱。全篇以李大钊先生即将被处以绞刑为原点,开始穿插以各种雷同且毫无感染力的故事片段,1918到1916到1922到1920到1917到1923(大概这么个逻辑),要是不认真读旁白都不知道演的啥。空间裂缝都没你这么不稳定。 3.人物杂乱,选角极其有问题。要么演技不行,要么容易出戏,要么气度完全脱离原本的角色。大多数兼而有之。而且,同样也是“不看旁白也不知道演的啥”,完全没有代入感。角色形象的塑造和剧情的安排也过于刻意、呆板、单线,一点也不饱满。每一帧都在告诉观众“这是电影的艺术处理”。lhl义愤填膺:“这不就是贺岁广告片,品牌方都想好了——中国银联”,太对了。 4.故事全程靠旁白推进。演一小个片段,然后花长篇大论告诉我发生什么,我来电影院读书了? 5.有些镜头的确挺好看,但是绝大多数的光影过于夸张。(我的理解)光可能是要代表希望、未来、光明,终将取得革命的胜利。但是!全程亮的眼睛都快瞎了,好比夜晚手机屏幕的亮度被调到最大,excuse me?此外,关于枪声的音效可以响得把我从无聊的呆滞中吓醒。 6.打动人的不是电影,是那个年代的历史。看完只能说觉醒年代yyds。 剧情、人物、演技、台词、拍摄手法以及各种细节都几近完美[强]仲甫先生和守常先生的形象简直刻在心里。

补充一下:①本身并非专业角度来评论这部电影,一开始只是写个短评,字数太多了系统建议改成影评就同意了,没想到获得了那么多的浏览量。我这影评和其它那种语言优美、“情真意切”的影评自然不可相提并论,就是简单的个人吐槽向的评价。②评价内容也很主观,但是也算是真实感受。不喜欢可以,你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请不要人身攻击。

 5 ) 革命已经成功,电影还需努力。

一时间线从191x到1983,可以说电影用了近乎于科幻穿越四维空间的讲述方式,尤其是李和毛城楼上插入的解放影像,不禁让人想起某部神剧的开头:八年抗战才刚刚开始。 二人物视角,每位出场的对应人物如张学良、蒋介石、陈独秀、小偷等,本来该是复调勾了李大钊的,但偏偏都被拍出了自己的小弧光,反倒是李大钊只需要伫立在人前就足够了,单薄的很。 三音乐和情绪,都是主旋律式的,填鸭式的,耳朵痛。 四大量字幕的存在,想说的太多又怕说不明白的最低级策略,取舍可能不由主创分说。 五李大钊在电影里口号式的金句,怕是每一条都不能脱离电影时空,发布在当今现实。

 6 ) 《革命者》:多研究些主义,少用点蒙太奇

前言

由于上周加班,没赶上首映,结果到了这周发现积攒下《1921》《革命者》《中国医生》三部主旋律电影。看哪个呢?我挑了豆瓣评分最高(7.5)的《革命者》。

结果,还是失败了。

我不是说这片从头到尾一无是处。它的摄影、它的表演,都无可指摘。但除去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它在内容上,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片,讲通顺一件事儿了吗?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类型片,讲明白一个人了吗?

没有。形式大于内容,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点。

一、“创新”了叙事,混乱了内容

许多年以后,李大钊先生在狱中等待绞刑时,将会想起轮船抵达故国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电影采用的其实大略就是这样一个《百年孤独》式的开头,从李大钊生命的最后时刻讲起他的故事。不得不说,虽是模仿,但模仿得还是很巧妙的。这样做的好处,一是避免了对李大钊生平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他在狱中时,其他人与他直接或间接的互动,把他人生重要节点带出来。二是通过预设他的结局,让人好奇他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但是谁能想到这些人生重要节点竟然是完全打乱了时间顺序的?!先是1916年李大钊回国,然后跳到1922年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又回到1917年李大钊领导游行抗议外国人杀人(张学良记忆引出),再回到1916年李大钊从《晨钟》离职后和乞丐一起洗澡(庆子记忆引出),接下来跳到李大钊1922年拜访孙中山、1924年参加国民党“一大”(蒋介石记忆引出),然后是1926年李大钊领导“三一八”抗议(赵纫兰记忆引出),后面又回到李大钊1916年加入《新青年》、1920年送陈独秀出京……

我实在是很费解,这是《记忆碎片》,还是《致命魔术》啊?诺兰的片固然难懂,但其中是有固定的逻辑可循;而本片这些人生重要节点的排列,是遵循什么样的逻辑?即便有某种逻辑,这样排列有什么意义?能比按时间顺序排列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李大钊的成长和发展吗?我想这应该是对历史传记片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吧?

说实在的,从中我只能看到一种创作逻辑,那就是:最近献礼片有点多,这些人和事儿讲得有点儿滥了,又有《觉醒年代》珠玉在前,所以必须搞点儿事情拔高一下自己了。还有什么能比“非线性叙事”更能体现自己水准的呢?不,“非线性叙事”也有点儿LOW了,咱来个“散点性叙事”,更牛掰。

这些“散点”间的连接怎么办呢?没有关系,做些PPT,打上字幕就可以了。像在讲述各地共产党小组成立时,背景是一堆黄金齿轮转啊转的动画,加上一条又一条字幕说谁谁在哪哪创立了共产党小组,持续了足足十几二十秒,尬得飞起,可能还不如B站一些UP主做得好——人家至少还知道配地图。此外,每个李大钊的人生重要节点,前有字幕做背景介绍,中有字幕做场外解说,后有字幕做归纳总结——那我要你这部电影干什么?

二、渲染了神性,忽视了人性

历史传记片应该尽量褪去传主在历史上或者书本上的符号化形象,还原他作为一个生动的“人”的形象,这并非是不要那些符号,而是唯有这样才能使他身上那些符号更加合理可信。而本片对李大钊的塑造,完全是一个符号化的圣人形象,三大特点:慷慨激昂、体恤众生、视死如归。我们在这里面很难看到他作为普通人的生活状态(除了吃过几次饭),看到的几乎都是一种鸡血拉满的工作状态。其实有这些倒没什么问题,但是只有这些就是不自然的,会显得人物很虚、很浮、很漂。

随便举几个其他作品中有生活的例子。《觉醒年代》中,李大钊因为拿不出钱带孩子出去吃饭,只能骗他们说吃肉有害健康。《至暗时刻》中,丘吉尔上大号时得知要给掌玺大臣(the Lord Privy Seal)回话,便玩了一个文字游戏,令人回复“我被封印在了厕所里”(sealed in the privy)。通过这些桥段观众是能感受到,噢,这些“大人物”其实跟我们差不多。

不过这些在《革命者》中都是不存在的。我们看到的不是故事,只是对书本上的李大钊的一个情景再现。

三、用够了蒙太奇,没讲清楚主义

其实蒙太奇和主义本身没什么联系,把它俩放在一起说只是因为我觉得很讽刺:这部电影能运用那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摄影、剪辑手法,却没有讲清楚李大钊到底是秉持一个什么主义。

先说蒙太奇吧。由于本片要不停地闪回,蒙太奇是必不可少的。但本片的蒙太奇含量多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地步。不光是围绕李大钊运用了大量蒙太奇闪回,围绕蒋介石、孙中山也用了很多。比如镜头给到蒋介石时,剪了一堆“四一二”的镜头接进去。这个尚且可以理解,毕竟“四一二”跟李大钊入狱也有点关系。但有的时候,蒙太奇的运用是没有逻辑的。在镜头给到孙中山时,有必要把宋教仁遇刺的镜头也剪进去吗?将这两件事剪在一起的逻辑是什么?是1913年宋教仁遇刺,导致了1922年李大钊拜访孙中山吗?

再说说主义。李大钊是一个政治理论家,讲清楚他所秉持的主义是很有必要的。我印象中,电影里唯一一处提及李大钊政治思想的情节,是他阐述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民生是目的,民族是手段,民权是方法。”

这段表述有点奇怪,它的意思似乎是:民生是目的,是最重要的,而民族、民权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方法。但问题是手段和方法在这里难道不是同义词吗?政治宣言一般删繁就简,同一个意思何必要拆成两个不同的词来说呢?

查了一下才知道,这段表述来源于李大钊1924年5月一篇比较冷门的文章:《人种问题》。原文说的是:“民生主义其目的;民族主义是达到这目的的手段,是三民主义的主干;至于民权主义,乃运用民生主义的方法。”

所以李大钊的意思,第一,民权并不是“达成”民生的方法,而是“运用”民生的方法。第二,民生虽然是三民主义的目的,但民族才是当前三民主义最主要的问题,这一点从这篇文章被命名为《人种问题》也能看出来。比起三民主义改善民生的作用,李大钊更关注三民主义在中国人反抗帝国主义压迫斗争中的作用。后来他在1926年1月《在列宁逝世二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说》中干脆称:“中山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被压迫民族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那么,电影中把李大钊的原话这么一“稍加概括”,把这两层意思都概括没了。这并非我吹毛求疵,只是政治表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必须咬文嚼字、慎之又慎。否则,既是对提出者的不负责,也是对听众观众的不负责。

此外,李大钊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先驱,他一生中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宣扬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如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但奇怪的是,电影却并不去展示这些思想,反而去“深入挖掘”他的另一个影响没那么大的思想(还没挖明白)。这就像是介绍一位经济学家,不去介绍他的经济学论文,而去介绍他的散文随笔一样。这是什么道理呢?难道是,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被人说得太多了,所以必须挖点冷门的出来吗?

结语

1919年,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称:“现在舆论界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

同年,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温和地反驳说:“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交相为用的,这是并行不悖的。”

我觉得李大钊对胡适的反驳也适用于这些“主旋律”电影。花里胡哨的技巧是挺有必要的,但是搞清楚你到底在讲什么东西也很有必要。要知道,一段历史、一个人的伟大,并不必然带来电影的伟大;观众可能会为这段历史、这个人而触动,并不必然为电影而触动。

还是说,你们只是打算趁着七一捞一笔?

 短评

电影幸亏有了管虎的监制,否则徐展雄的这部电影会步《荞麦疯长》的后尘。但电影的闪回旁白太多,剪辑也不够流畅,两个小时的时长中途会让人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5分钟前
  • 走钢索的墨西
  • 还行

跟另外一部相比,以点带面用李大钊带出时代群像,更清晰与具感染力。张颂文演得好,踏实又深情。@环球港

7分钟前
  • 阿牛
  • 推荐

把李大钊刻画的非常不立体,过于脱离生活。张颂文的表演并不出彩,把三十岁左右的守常先生塑造的老气横秋……白客、李九霄等这些角色,用的好就是点缀,用不好就是累赘……李易峰的微表情太差。

9分钟前
  • 韩先生的电影
  • 还行

渲染方式还是古早的主旋律如英雄儿女、上甘岭的那一套,伟光正人物配以朝霞满天和红太阳,叙事手法不断倒叙加插叙,甚至重复,导致节奏过于拖沓。张颂文和秦昊的表现没什么问题,但出现在这个有些混乱凌乱的作品中,总是显得很苍白。

11分钟前
  • 烈焰红唇龙
  • 较差

全员演技在线,张颂文台词太强了。明知有些场面是故意煽情,但眼泪还是流了下来。

13分钟前
  • Megan
  • 还行

我好久没有在电影院看到“八一电影制片厂”这行字了~非常纯熟大制作的党建科普教育宣传电影,感觉是高中历史课本近代史知识点幻化成了声画影像和故事情节。影片质量很好,的确如管虎导演所说,李大钊活了三十八岁,却是普通人的三百八十年。采用交叉平行非纯线性叙事,字幕辅助来清晰地讲明白李大钊是谁做过什么,已经很不容易了。

17分钟前
  • 晚安
  • 推荐

差点看哭了,整体基调比较悲壮,除了教员登场的时候是暖色调,其他时候都是压抑的冷色调为主。那段历史是大革命失败后的至暗时刻,越是这种时刻越考验革命者的意志和灵魂。主演张颂文说自己在绞刑那场戏时看着绳子明显感到恐惧,但历史上李大钊吊了三次才断气。这是中国革命的悲情英雄,而悲情英雄往往更能打动人心。

20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点映场。结构简洁清晰,但剪辑很乱。节奏紧张的片段戏剧性过强,反而削弱了情感表达;节奏舒缓的部分台词又太过随意,处理的很不严肃。以及选角和原音都非常不贴脸!比如让一个广东人用原音演河北人,非常出戏😅总之,精神可以领会,电影拍的不够。

21分钟前
  • momo
  • 较差

太碎了,刚进入一个情景马上就被拉入下一个情景了,有的台词也没感觉激动人心,反而有些尴尬

24分钟前
  • 一揪棉花糖
  • 还行

加入了艺术追求的类型片着实新鲜。导演对比前作我觉得有进步,故事节奏和剪辑点的创新其实更具代入感了,还挺聪明的。就是煽情部分此起彼伏密度大了点。

26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实话实说,有点失望。很多“劳动者”的脸上看不到岁月苦难的皴搜的痕迹,太过整洁光鲜。有很多镜头的仪式感很重,但真实感就降低了。整部剧的运镜过于工整,贡献了很多结构唯美的分镜,但时代山河破碎的悲壮感也丧失了。不停的倒叙插叙我不太适应,整体氛围的渲染和感染力都不太够。革命有血有肉,这部电影有些浮于表面了。

31分钟前
  • 长得丑想得美
  • 还行

碎 我期待的激情澎湃并没有澎湃起来 有点可惜

35分钟前
  • 雪糕星熊
  • 还行

导演功力不够,各种转场太过于依赖动画。部分片段插入意义不明,对情节推动毫无作用。三星全给守常先生。

36分钟前
  • EuJ
  • 还行

7.8,这个片子似乎在主旋律电影里找到了一种很特别表现方法,因为历史已经为人熟知,所以电影放弃了线性的叙事,反而使用倒叙和插叙,开篇是李大钊行刑前的生命倒计时,片段化地穿插表现李大钊人生不同阶段遇到的人与事,大量的蒙太奇效果,而且也用到了慢镜头的打斗冲突和常速的演讲交叉剪辑,而很多场景是十分写意的,切的一些局部构图不错,加上独白的运用,解决了纯历史片平铺直叙容易造成的疲乏感。总体上说,这部是干脆选择了浪漫主义,反而是其别致的地方所在。

38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虽然对李大钊了解不多,但在银幕前真坐不住,很想赶快回家自学历史,甚至忍不住当场(偷偷)查起资料

41分钟前
  • 牛仔马洛
  • 还行

【我们有主义,但也要有枪】- 革命者

45分钟前
  • Frau King
  • 力荐

电影本身出来的效果是好的,但剪辑过于凌乱,每个故事串起来的衔接很尴尬,背景音乐不停切换也很出戏。另外,能感受到张颂文很用力的表演,确实演的不错,很多煽情片段,但声线和李大钊也是真的不太搭。不过我也想不出谁能演好李先生了。最后说一下韩庚演的真不错。

49分钟前
  • 头像是凯蒂猫
  • 还行

问:什么是电影语言?答:来看看《革命者》的叙事、画面和声音。

51分钟前
  • VictorCai
  • 推荐

整部片子都太满了,情绪太外露,台词太直白生硬,配乐太多太煽情。开头的破碎更是致命的。结构上的新尝试挺有意思,让人耳目一新,但拼盘式的故事碎片最终也没能拼合出一条完整、丰满、流畅、连贯的主线,每个故事碎片都像是春晚里面经常插播的那种小短片,画面和台词都像。剪辑上玩了一些新花样,但是未免太多也太滥,反而影响观众对影片的整体把握,这种花样应该出现在B站影视区,不该出现在正片里。

53分钟前
  • 啊吧瓦轰!
  • 还行

热血,但太碎片

57分钟前
  • 袜子大王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