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工作日的早晨,六点五十的闹钟将我从睡梦中唤醒。七点半出门的我,快步穿过这个城市还在沉睡的两条街道,十多分钟后坐上公交车或者地铁,一个小时后到达工作的地方。正如片中的男主角,开车出门,然后转大巴车到工厂,开始一天的工作。
相比男主角,我每天的工作谈不上有趣,但绝不枯燥。因为我需要把文字像面粉一样捏来揉去形成新的创意,或者像豆子一样排列组合以求赏心悦目。这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还得满足老板的口味和偏好,否则就是无止休的返工。而我恰恰最讨厌揣摩别人的心思,于是唯一的自主权就是向老板宣称,耗时和质量成正比,并趁机浑水摸鱼,正如男主角借机抽烟。
每个工作日的下午,五点是下班时间,但到家通常都是六点半以后。吃饭、带娃、洗漱,上床时其实不过九点半,奈何等娃睡着就已经十点半了,想起来忙点自己的事情,身体都躺平了,想直接睡了,又觉得这一天就彻底没了。正如片中的男主角,好不容易提起了画笔,不是屋顶漏雨要修,就是下水道堵了要通,还是丢下画笔先去处理那些琐碎的麻烦事吧。待处理完了琐事,那画画的心情和灵感也彻底没有了。
星期一的早晨,男主角离家出走了。他先躺在青草地上睡了个回笼觉,然后进城看望生病的老父亲,半路上还顺便见义勇为了一回,最后在父亲的精神和经济的双重支持下去了威尼斯。
看到这里,真为男主角拍手叫绝,上演了一场中年叛逆,全然不顾上有老母亲,下有俩青春期的儿子,老婆还是没收入的家庭妇女的客观实际,就这么毅然决然的走了。而且,中途还时不时邮寄点明信片,以作交代。
但更让我拍案叫绝的是,男主角的家人相当淡定。除了男主角的妻子每次都将明信片直接撕掉以外,大家的生活照旧、情绪如常。就连没钱用了,也无非就是把埋在土里的陶罐子挖出来,用里面的钱币把日子过下去。甚至男主角回来后,无非就是母亲说一句“你回来了”,也无非就是妻子说一句“水龙头漏水了”,所有的话毫无指责,就像你从未离去,只是刚刚下班才回来,哪怕学会了抽烟,也不怪罪于你。
我之所以拍案叫绝,是因为我做不到。虽然我也有过那样的冲动,但仅仅是想到家人会很不淡定,立刻就冲动完毕了。
男主角在威尼斯的旅行,正如他自己说的“只是一场旅行而已”。仔细想想,威尼斯有什么可说的呢?屋顶上的美景、随时畅饮的美酒、不受打扰的画画、三三两两的聚会、热情的新朋友、若无其事的小偷、父亲的老朋友......再美的地方,生活好像也不过如此,那些惬意也不过是偶尔偷欢,本地人星期一早晨还是得去上班,外来的游客(比如男主角)没钱了也只能去找工作。最终,男主角在“旅行”了一段时间后,还是回到了家人身旁。
一切如常。
但,真没什么改变吗?不敢揣测男主角在上班路上会轻松一些,但他还是多了一个清晨的告别吻。而对观影的我而言,好吧,既然全世界的打工人都差不多,那么多存点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或者在上班的路上,除了完成公司要求的APP打卡任务,听听音乐广播,看看窗外风景,也蛮好。
关于机械化生活状态描写的电影有很多,现代生活对个体压抑和劳动异化让每个人不知不觉的成为了庞大社会机器运转的一个零部件。丧失自我、丧失乐趣、丧失激情,而曾经渴望的家庭生活也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中消磨了意志和精力。影片中的男人正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每天开车到车站,随后乘坐列车到冰冷噪杂的工厂上班。结束了乌烟瘴气、污水横流的工厂工作后,回到家他想要指导两个儿子做手工,却遭到了儿子的嫌弃和排斥,尽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窘境。当他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时,画画是他唯一的爱好和解忧方式,但依旧会被琐碎的家庭生活打断。影片前半段展现了大量男人所生活的小镇上的众生相,大儿子在教堂画壁画,和女孩一起骑车回家;邮差窝在自己的工作间坦荡荡的偷看陌生人的信件;死期将至的父亲突然回光返照并给了男人一笔钱用来支持他旅行,并且父亲还不忘在儿子面前秀一下枪法,用镜子来瞄准身后的靶心,只可惜偏得有些远.......整体上影片里的人物和细节是充满幽默元素的,但对于身在其中的男人来说,也许过于嘈杂和混乱了,所以他选择了诗和远方—威尼斯。
影片后半段男人从小镇来到了威尼斯,这里更加热闹嘈杂,拉小提琴的街头艺人、把游客画成皇室成员的大胡子街头画家、站在桥上看着穿桥而过的游船以及听见船上乘客拉手风琴的乐曲,一切都与小镇生活天差地别,充满新鲜感和激情。他去见了父亲的侯爵朋友,侯爵听闻他已到楼下,于是原本慵懒的侯爵立刻将室内布置一通,瞬间将邋遢的生活状态提升为处处散发高雅、艺术气息的贵族状态,面子工程拿捏得死死的.......而接待完毕后,送走了客人,侯爵因为女管家抱怨自己喝酒而怒骂女管家是婊子……男人和其他人一起在船上偷看露出大腿的修女们打扫卫生,随后爬到房顶鸟瞰布满教堂的威尼斯,艺术与自由的气息扑面而来。而一直带着他游览威尼斯的朋友在星期一的早上去工厂上班的景象与男人在小镇的生活形成了一致,彼岸是你的远方,远方的人不过是在家乡,大家都要过日子,激情与远方永远是短暂的,也正因为短暂才令人向往,就像生命因为死亡才有意义。最后男人回到了小镇,家人没有责骂也没有欢迎,唯一的变化是妻子学会了抽烟........一个坏习惯的诞生往往源于焦虑和想念。
文_调反唱唱
[星期一早晨]的故事简单到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一个小镇中年男人的出走和回归。但故事并不是最主要的,奥塔·埃索里亚尼是为了借此展现世界的本来面貌,就像罗伯·格里耶所说:“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谬的,它存在着,如此而已。
闹钟响起,妻子穿好衣服喝了一口水,男人出门穿鞋,给围栏里的小鸡喂食。清晨雾蒙蒙的,远处有鸡鸣声。男人把雨鞋脱掉,换上工地靴,开着车离开。蓝色的小车驶离自家小院,在另一条岔路上开过来一辆挖掘机。男人到了火车站,坐上火车离去。山间小火车只有半节,它开走了,铁道清洁员工还在铁道上工作。清洁工扫完垃圾离开画面,留下青山和晨雾。这是电影的开头,镜头像是随意地望着主人公的邻居,这双眼睛不时好奇地看看挖掘机,不时留恋地望着远去的火车,并没有紧跟着那个男人的脚步走进他的生活,相反它漫不经心,东张西望,即使跟丢了人也毫不在意。
这双眼睛被一种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的现实视角困住,无法获取世界的全部,即使只是一个法国小镇,人数不多生活简单的微小世界,依旧藏有很多单个人绝不可能获知的秘密。比如男人工作的化学工厂,性感的秘书搭上工程师的肩膀,不小心屁股碰到开关,拉响了警报。比如教堂的神父拿着望远镜,偷窥楼对面窗帘里的年轻少妇。比如邮差拆开人们的信件,心平气和地阅读完毕又机械地装回去。电影不回避生活中的戏剧性,但回避从头到尾的戏剧性,它只负责展现它们的片断,这些生活的切片恰恰是构成这个世界的全部。它不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虽然力图呈现现实社会,却是对现实的归纳总结,是被编排过的世界,并非现实本身。
这部电影对人的描绘简单粗陋,人们的动作机械重复,对话毫无营养,思想活动单调,显示不出性格特征。牧师、小学生、中学生、村妇、工人、小偷、吉普赛人,他们只是作为一个符号而存在,甚至连姓名也无法获知。在官方DVD附带的字幕中,有至少三分之一的话语并没有显示。这些被忽略的语言充当的只是环境音的作用,没有指向,没有含义,是现实的陪衬。即便是在字幕中显示的对话,也有很大部分没有意义。两个恋爱的中学生在讨论历史与数学,这段对话像是为了描绘人物的下意识,不但平淡无奇,也没有逻辑的贯穿。镜头远远地看着他们,没有逼近人的脸,像是一个恰巧经过的人,既不想偷听,也不想无视,只是客观上遇见了而已。
相形之下,影片对于景物的描绘却是周详、细腻、琐碎的,甚至是同义反复的。工作日的第二天,随着男人出门上班,大量的空镜头,从树木、泥土、花园转场到鳄鱼,这些环境物象和非主要人物的功能一样,不承载任何暗示或者象征,只是存在着。这种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看起来和清水宏对景物的描绘类似,但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清水宏是在戏剧矛盾后插入空镜头,利用美景暂时搁置情绪的发展,让云淡风轻的风景过渡不快和不幸。但是在当下这部电影中,过分的环境表现是为了淹没人物的存在。离开小镇,男人去了威尼斯,镜头反复提及威尼斯的水,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近距离逼近水,它的光泽、颜色、动态表现得非常细致。整个世界像是一个由物质组成的世界,在不以人为关注中心的视角里,旅游城市威尼斯没有人头攒动,它是那么宁静、无聊、非理性地存在着。这就是奥塔·埃索里亚尼想要表达的“人和世界的新型关系”。
小镇物质景观堆砌的逻辑在于刻画出现实生活的无趣,这种无趣的反复刻画,道出了生活在围城里的状态,让观众和男主人公一样想要出逃。可到了威尼斯,对物质的描写更加细腻,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景物的描绘上,甚至关注起老妇人布满皱纹的手,或者是人走后留下饭渍的餐桌,事无巨细。即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生活依旧无趣地存在着,这与男主角出逃后的情绪对应,是一种无法突破围城的无奈。
虽然在形式上类似,但[星期一早晨]和法国新浪潮电影中的左岸派有本质的区别。左岸派电影大多沉浸在对人类彻底失望的“世纪的痛苦”之中,从风格到表现手法都刻着时代的印痕。可[星期一早晨]完全不是如此,它不代表任何意识形态、任何冠之以名的人类大命题。它摆脱了时代,摆脱了具体,仅仅给出生活的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它给出了男主人回家的理由。在那个没有姓名的小镇里,虽然无甚惊奇,却无时不刻地存在着爱。恋爱的中学生单纯可爱,男生每日送女生回家,在篱笆外等待着女生把自行车停放完毕,回到篱笆前和他挥手。待男生骑车走远,女生在二楼开窗望着他离去,整段一语不发。又或者,以同样云淡风轻的方式去讲一对黑人男孩与白人女孩的相爱结婚。只有三个简单的场景:黑人农民给白人女友写信求婚;女友跑到公用电话亭给他打电话;婚礼结束后两人坐上草垛与家人挥手道别。
最后,生活看起来没有任何改变,男人脱下家居鞋,开着蓝色的小车离去。挖掘机一秒不差地再次出现,工人在化工厂门口签到,小镇上空烟雾缭绕。唯一不同的是,今天早上男人得到了来自妻子的吻。
更多原创影评请移步个人微信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这片子我很喜欢,温柔之极,却又带有极端反抗。
头一半都是在给我们展现那个无聊而又机械的生活,在烟雾腾腾的厂房却没法抽烟,每天连上车拖鞋都是那么规律,而后半则是男主去反抗去试图逃脱这个生活。他很不喜欢之前的生活,正如他去了意大利之后经常提到的,在我们国家不会有人这么做,他需要去逃脱在法国机械的生活,但当他发现他的钱包被偷,当他同样走近意大利的工作之后的那一段被忽视了,事实上那应该是很长一段时光从他回去之后车上的灰可以看出。所谓我们国家不会做的那些,都是现实以外的东西,回归现实,还是要工作,还是要机械地生活,这与他在那儿无关,正如意大利的工厂门口依然存在的禁止吸烟一样。他反抗了,他逃脱了,但其实没有那么久,就只有那一个周一而已。
这个片子还有个特点,就是有一些诙谐的镜头,比如偷窥修女那个。还有就是他们不歧视黑人,但他们依旧讨厌吉普赛人。还有值得思考的点就是假装,教徒假装很正直,实则在用望远镜偷窥着一切,门假装是门,实则轻松可以翻过,男的假装是女的,以及我们假装日子过得很开心。
2023-1-1看
生活在别处,诗意在远方,绕过一个国家的边境线,在威尼斯屋顶上俯瞰水城气象万千,渴望在生活重负之余偶尔发呆分神,最终呐喊归于平静,日常的静水流深覆盖了梦想的千言万语;白描简洁素净优美,不乏幽默,日光里涌动着小镇亘古的悠然,各色居民群像生动。
平凡生活与诗意的一种连接渠道,剧中人的今日无事或者无聊在旁观者是另一道风景,因此对于「景观」表达与意义的探寻因人而异且只为心灵敏感者准备。
如果我说一个片子有催眠效应,一定是夸奖。流畅又稳定的场面,每个人都有小梦想并不知不觉间都圆满的情节,或许有宗教有家庭有工业社会的讨论,但又似乎都没有,轻喜剧的处理,平静优美
每个早晨的心境是不一样的工作日,非工作日,旅行,等等情况法国与意大利不同的是文化一样的是琐碎日常,人与人的关系同样有争吵,情爱,偷窥,欢乐我心底有这画画的梦想,不想一直在化工厂里消耗生命五一我本来也没什么欲望旅行,但总感觉要出趟门没准就会和谁建立起联系片子其实不闷,画面还没内容还是很多的。
全程冷色基调 像是玩乐时间+帕特森 生活不就是得过且过 想不开了就去闯一闯 回来继续过 捉蛇邮差给人拍照 老爷爷太多能
彼岸是你的远方,远方的人不过是在家乡,大家都要过日子,激情与远方永远是短暂的,也正因为短暂才令人向往,就像生命因为死亡才有意义。最后男人回到了小镇,家人没有责骂也没有欢迎,唯一的变化是妻子学会了抽烟........一个坏习惯的诞生往往源于焦虑和想念。
6/10。我看的第一部埃索里亚尼作品。中规中矩无亮点,此类白描生活手法的电影多得去了,从LMDB上才6.6我就猜到会是一部不知所云的大闷片,不是说你想表现正常人庸俗乏味的无为度日不可以,但如果片长不加以节制就很容易让观众感到厌烦。
我好喜欢这部电影。故事并不重要,并且本身对白非常少,而且我看的资源后面没字幕了。就像金黄色的回忆或者是罗马一样传递的是一种时代。你只需要跟着他走在八十年代的法国村庄,或者游走在威尼斯偷看撩起裙角的修女。这种让生命看起来特别美好的,我给十星。
平淡又有趣,要坚持到后半程,很多亮点,脱鞋开车,搬石头,再遇小偷,还有那个装逼的侯爵,逗坏我了。。黑衣黑帽女人很有范。片头片尾曲貌似出现在很多默片里过
家和旅行,缺一不可。解救日常的方法就是出去一趟。等你归来,看似什么都没变,其实都不一样了。孩子们在仓库搞发明,发明降落伞和“盔甲”,少男少女恋爱写诗,男主走进破旧的画室画起了油画,第二天旷工躺在山坡的草坪上抽烟,傲娇的轮椅爷爷赌气似的扔掉围巾。再着急蹲茅坑也要拿本书看。蹲坑结束继续扛起锄头耕地。反抗啊反抗,每个人都在反抗啊!然后就是男主文森特离家出走了!毫不意外甚至有点窃喜,如果是我的丈夫,在得知他离开时我会觉得骄傲、开心。至少,有一个人是向着自由的。后半段就更有意思了,威尼斯大爷那种虚荣或者说贵族死要面子的小资派头,简直笑死。女人也玩手指绳游戏,男人也打水漂结伴偷看修女的大腿,也会有五六个女儿。理解了《我的天才女友》里的莉拉,我永远不要变成只会抱怨的女人。即使结了婚生了娃,我也要为自己活!
男人的浪漫,与之对比的是,埋头枯燥日常不懂男人浪漫的女人。。结尾丈夫接受妻子突然的温情差点把我搞吐了。。当然导演未必对女人全面否定,但同情的重点是逃离日常的男人,而困于日常的女人正是他们要逃离的日常的一部分,只有非日常的女人才是美的。。我理论上应该能get到逃离现实的愿望,还记得当初看all or nothing的共鸣。。但这片简直激起了我上班每天累成狗而某些同事屁都不干的ptsd,而且非常不幸这些同事都是男的,大概稍微能干一点的男的都不会留在这个破地方。。回想了一下,文艺作品里女性的“浪漫”好像多是追求物质上的虚荣和感情上的依附,哪怕出于教化意义这些浅薄的浪漫也终将幻灭,长得漂亮的叫悲剧不漂亮的叫作死。。男性的浪漫才是精神的追求。。我也不知道怎么就搞成了性别对立,工作令人丧失理智。。
苦逼的生活
过度强调埃索里亚尼《星期一早晨》中的政治倾向是适得其反的。他的影像风格显然是在向塔蒂和考莉斯迈基看齐,在轻喜剧的氛围里对人类生活的现状进行善意地揶揄,然而始终充满人文的体恤精神。电影对于男主角的游历经历根本没有作大规模描绘,离开威尼斯后的奥德赛更是完全掠过,这说明电影的重点依然在这个法国小村庄的日常生活里。星期一清早是这庸常日子里最戏剧化的时刻,那么在这时坐上一个逃离的白日梦也无可厚非。毕竟工厂的烟囱就竖在那儿,就算是在风景如画的威尼斯。那么,back to it!
奥塔·伊奥塞利阿尼补完。2002年柏林最佳导演+费比西。这片子应该去威尼斯嘛说不定金狮就拿下了……可能是奥塔观众缘最好的一部?用非职业演员(Jacques Bidou是个著名制片人),工厂的段落拍得相当好(尤其意大利工厂那段快要笑死了)。这种鸡零狗碎的乡村生活和日复一日的重复,让有梦想的人产生的逃离冲动,却是十分动人。奥塔自己扮演一个住在威尼斯的装逼的老贵族也是笑死人了。2015年资料馆放过不过睡过去了大半,这次终于补上了,觉得好可惜啊那么漂亮的威尼斯风景……期待有机会再看一遍大银幕。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KZl0CLJCx4/
真正的诗意电影。白描却充满各种意象:上车脱鞋进厂熄烟。圣乔治残忍杀死公主心爱的鳄鱼。挑红线的姑姑们,倒射的父亲。拆信的邮递老头。异装的老友保罗和桌上硕大的老鼠。寒酸的侯爵破地毯,画像是路边的速成。屋顶喝酒畅谈威尼斯精神。妻子撕掉明信片。孩子角色扮演圣乔治杀鳄鱼。结尾,女人们给男人们围围巾。
赞,比《我不想回家》还要有趣。
延续《别矣吾家》,少些新鲜。
小城镇人民的烦闷无聊脱力感,不是从小浸泡在花花世界的大城市子民能切身体会的。跳出电影插一句,同理,南京武汉昆明兰州石家庄可以出产比北上广更好的摇滚或民谣;大陆的又比台湾的质量好一点。早10年还有陆晨这种厂工子弟感的上海小青年,现在只有低头玩数码的一代。身份鸿沟早被消费品填平。
安静而有小梦想的生活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