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有句话:伟大都是熬出来的。混官场,尤其混到顶级官场,首先就要懂得这个字:熬。活久见,斗不死的牛人,你只能把他熬死。那什么人适合混呢?喜怒不形于色,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用荀彧形容司马懿的一句话:静水流深。司马懿熬死了两代魏皇帝,他孙子终于熬出头。
跟杨修一样,李白和苏东坡那种巨婴式的人物,混职场肯定混不好,牢骚一大堆,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连老板都不放在眼里,没事就点评皇帝。自恋,极度自恋。也难怪,粉丝多,走到哪都众星拱月,连皇帝都是他们粉丝。
所以,对饮成三人的李白基本上活在自己幻觉里,他最好的朋友就是酒和月亮。一天到晚喝酒的人能做什么具体工作。苏东坡还能做点具体工作,但瞧不起人,不吐不快的毛病改不掉,也是没用的。
这就是才子最大的问题:不能忍。杨修被杀之前对司马懿说:你知道你我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就是汝能忍,我不能。不过老实说,杨修没有辱没老杨家门风,他对司马懿又说:我在那边等你,倘若你能忍到最后,过来告诉我,此时走和那时走有什么区别。说完慨然赴死。
杨修绝对大户人家出身,弘农杨氏是当时四大士族门阀之一啊。按东汉算,祖上有连续四代都出了总理啊、军委副主席这些人物。
要倒到西汉,那他的老老老老老太爷,就是当时参与分项羽尸的。
这么大的士族,除了历代当大官的人多,还要精通一经,大士族门阀最起码的一个特征就是:由武入文,精通一经,传世。杨家精通的是《尚书》。
所以,杨修瞧不起司马懿家是有道理的,司马懿家虽然算半个士族吧,但跟杨家太不好比了,完全两个阶级。
从出身来说,杨修根本不需要参加工作,他工作纯粹是为了理想。
他在社会上风评那么好,《军师联盟》里他搞月旦评,被他认可的文化人呢,比得个什么文学奖牛逼多了。
这在当时叫:清谈,就是一圈文人在一起,搞个沙龙,喝喝咖啡,谈谈文学艺术和时事。纯粹吹牛逼,具体事么不干的。
当时有三个最牛逼的话篓子:孔融、祢衡、杨修。这三个话篓子是当时最能写最能演讲最能辩论的。跟他们说话,你讨不到半点便宜,抬杠能把你抬到翻白眼。
祢衡是个大毒舌,开始没人鸟他,他就靠撕逼出名,一个一个撕过来,谁有名撕谁。他说这天下的才子我只看得起两个人,老家伙是孔融,孔融大他二十岁。小兄弟就是杨修,杨修小他两岁。其他人在祢衡眼里都是碌碌之辈。
祢衡见谁怼谁,荀彧牛逼吧,他说荀彧一张死人脸,直接可以拿去吊丧。
司马朗,就是司马懿大哥,他说司马朗是个屠夫,我怎么能跟杀猪的搭话。
所以,祢衡这种人怎么能找到工作的呢,这就说到当时职场的招聘模式,靠推荐,三个话篓子互相欣赏吹捧,曹操一度还靠孔融装点门面,拉拢知识分子。孔融就给曹操推荐了祢衡。
但这个祢衡比孔融还刺头,孔融就已经很刺头了,曹操要禁酒,他跟曹操抬杠,说这个没酒怎么过日子,他的生活方式就是,座下客常满,杯中酒不空。
他还说尧就是因为一顿能喝千杯,才成为圣人的,这叫什么鬼。
曹丕呢娶了袁绍的儿媳妇甄氏,这女的美啊,曹操父子三人都想搞一腿。话说这跟你孔融有屁的关系,你也要讽刺,说周武王伐纣,把纣的妲己许配给自己弟弟周公,我本来不相信,看今天你们这么做,我相信了。曹操听了直接暴走。
祢衡也老骂曹操,曹操怎么容他,发狠说,我弄死你跟弄死一只麻雀或老鼠那么容易。
祢衡的职业生涯,于是开始踢皮球了,曹操把他介绍给刘表,刘表也不能容他,又把介绍给黄祖,黄祖急脾气,有次祢衡骂他死老头,他一气之下就把祢衡杀了。
所以啊,逞口舌之快容易遭无妄之灾啊。
绕了一大圈,终于说到杨修,杨修跟他们一路人啊。
才思敏捷,曹操反应都没他快,有快三十里地之说,就是一个问题杨修想出来了,曹操要走三十里才能想出来。
杨修什么都不缺,出来工作,就是想靠辅佐曹植,结束当时气数已尽的汉,他跟那些愚儒是对立面。杨修看那些愚儒对汉的愚忠,说这个世界怎么这么多疯子。
杨修是个激进派,急于求成。但是他和孔融一样,都是理论家,孔融居然还做过虎贲中郎将,也没看他打过什么胜仗。杨修打仗就更不行了。不过,他内外事务总能知晓啊,还善解隐语,一度很能博曹操开心。
但问题来了,才子啊才子,遇顺境时光芒万丈,遇逆境时则容易犯下低级错误。他太自恋,太低估老板,出几次彩就忘了自己是谁,公司是谁的公司。
曹操什么人啊,那么多谋臣,都是一路靠实践过来的,剖析问题全面又容易落地,加上又有城府,毕竟打仗治国又不是考试写文章。这些实力派尚且都服曹操,谓曹操善断。善断就是他能从大家的意见中选取适合公司发展的。
杨修呢,遇到意见不被采纳,就开始耍个性了。司马懿善稽首,杨修常振衣。
你看司马懿看到曹操,那个稽首的动作做得多标准,那是绝对的服从、绝对的惶恐、绝对的谨小慎微。
那杨修呢,首先不得不说,他那高傲的范儿绝对正。弹冠振衣,最喜欢穿白色的衣服,以喻内心高洁,那叫一个讲究。
其实呢曹操作为老板,能笼络这么多人,当然也是有胸怀。但凡事都有度,解鸡肋军令隐语乱军心,加上说杨修是袁绍之甥,这两点是曹操书信里为自己杀他找的借口。
所谓量变到质变,这个矛盾非一日之寒。曹操杀了杨修还跟他老子杨彪动情地讲:足下贤子,侍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同怀,即欲绳之,顾颇恨恨。谓其能改,遂转宽舒,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
什么意思呢,曹操说啊,你这个儿子啊,仰仗你的势力,处处跟我作对,我好多次想杀他,气得不行,但以为他会改,就一次次原谅他,但一味地让步,恐怕有一天他把你们这个家族名誉都毁了,从这一点考虑,我才杀了他。
有人觉得杨修说几句真话招致杀身之祸,有点冤。但话说回来了,几千年来,又何尝是他一个杨修如此呢?
知识分子给别人打工,领人家薪水,汲汲于功名,但改不了一个毛病就是话痨,对当下不满,讽刺发牢骚。
孔子那时候话不投机就跳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但春秋那时候鼓励跳槽啊,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
秦汉大一统,都没法跳槽了,知识分子你还这样,朝上不说,朝下瞎议论,议论什么,无非是厚古薄今。
李斯跟秦始皇说:这些臭知识分子,整天说古代谁谁谁如何如何好,对现在诸多不满。秦始皇直接讲话:坑之。都刨坑埋喽。
三国里曹操算是很有胸怀了,然还是解不开和那些清谈才子之间的疙瘩。所以杨修内心不服输,但现实中终究是个loser,司马懿静水流深,笑到了最后。
回望三国时代的历史记忆,之于中国历史的最大影响有二,其一重在权谋,其二重在门第,在大众认知中有关三国历史最重要的著作是西晋初年陈寿所写的正史著作《三国志》,以及其重要戏说作品——元末明初罗贯中写就的话本小说《三国演义》,而《军师联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充分利用三国时代重要的历史元素,以最为生动的模式来叙事门第之间的权谋故事,虽然其中有一些历史错误,但是瑕不掩瑜。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指出《三国演义》是14世纪元末明初的话本小说,与《水浒传》创作在统一时期,两部作品都有着深刻的汉人反抗政权的文化烙印。其中《三国演义》中以刘备的蜀汉政权为正统,以恢复大汉,诛灭曹贼为己任。而众所众知《三国志》中是曹丕通过禅让代汉,以曹魏为正统写就的史实。《军师联盟》却是以之后统一三国的司马氏家族为核心,重新梳理自东汉末年至三家归晋这段纷争史,且主人公司马懿以老谋深算著称于世,也是三国时期权谋政治的代表人物。《军师联盟》一片以维持门阀政治的月旦评入手,继而九品中正制加持,直至世家门阀制度的复兴,直击三国时代的历史核心问题。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指出魏晋两代的根本性变化在于其统治阶级,出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即曹氏家族出身寒门,司马氏家族出身世族豪门。两种阶级受不同文化的熏习,其治国方略也就不同。而这一渊源构成了自汉末以来两大对立政治势力的兴替,构成了魏晋政治的基本成色。专业的历史学研究,讲究以历史所处时代人的眼光去看待那段历史的成因及其价值。司马懿取代曹氏政权,在当时官僚统治集团看来,就是东汉世族政治的回归。《军师联盟》所要表达的历史视角也基于此,并不刻意存在为司马懿彻底洗白的特色,但并不否认本片的确有些角度将司马懿个人的阴暗面有所掩盖。
优秀的历史剧应当把每个朝代的时代特色在剧中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东汉政治的两大特色,一为明帝之后皇帝大多年幼,中央政权长期处于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的争夺,二是地方上豪族依靠孝廉制度之弊病而兴起,故其政治制度对个人的品行要求很高。《军师联盟》开篇讲述东汉末年由豫州汝南许氏大族的“月旦评”,为世家大族推举年青贤才之途径。且看片中月旦评对决的是杨修和司马懿,杨氏家族历代公卿,其祖籍弘农郡与司马氏祖籍河内郡同属东汉司隶部,但是司马氏作为河内郡的地方性世族,与杨氏家族算是二流世族与一流世族的对决,两位两大家族的青年才俊——杨修和司马懿的历史交汇,容易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这段历史。司马懿辩胜杨修在历史价值层面意味着东汉儒家世族,向魏晋儒法世族的转变,片中杨修用东汉大儒郑玄之言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就是为了凸显东汉世族的儒家文化属性,即便这段话并非历史上郑玄本人所说,但意思基本表达到了,而司马懿驳斥郑玄的观点,待以曹操所秉持的名法观念,也是反映了礼崩乐坏的时代特色。
之后就是本片最大特色,也是汉魏嬗变时期的时代特色——权谋对峙关系错综复杂。此中的政治权谋对决涉及三个方面,即君臣关系对决、政治派系对决,及其延伸的曹操王位继承权的对决。
先看君臣关系对决,本片中涉及两段重要的君臣关系,先是汉献帝与曹操的关系,之后是曹丕与司马懿的关系。曹操的父亲是著名宦官曹腾的养子,属于寒门宦官家族,所以小时候被人看不起,直到后来被司马懿的父亲时任京兆尹(即首都市长)的司马防看中而加官晋级。曹操的历史影响在于其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本片月旦评故事之后立刻衔接“衣带诏”故事,来彰显曹操一人对汉献帝的藐视,杀献帝的董夫人于堂前,囚百官于阶下。虽然历史时间点错位,这种场景也略失东汉礼法,但是政治瞬息万变的局面,以及曹操雷厉风行的时代影响都被导演恰如其分的得以彰显。
剧中的曹丕与司马懿这段君臣关系,恰恰反映了世族门阀政治的确立,是东汉世族家族从家臣制向君臣制转变的过程。司马懿早年投身于曹丕门下为其幕僚,为他出谋划策。待曹丕掌权之后,封司马懿为尚书,为制衡其发展,特意安排了一个政治间谍——柏夫人安插在其身边,但万没想到自己的间谍被司马懿的魅力所折服,成为了双料间谍。东汉时期世族与世族之间的维系,依靠姻亲关系维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司马氏祖籍河内郡温县,而其夫人张春华的父亲曾担任温县的县令,以上种种皆可佐为旁证。
政治派系层面的对决在全剧中贯穿始终,衣带诏事件之后,剧中展现司马懿开始机智营救其父司马防的段落。此时彰显出杨氏家族位高权轻,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司马氏家族地位差了很多,又被中央世族所排挤,只能自己想办法。所以司马懿只能去投靠曹操集团中的文官世族集团——颍川世族集团的代表荀彧。曹操当年两大重要谋臣均出自颍川文官集团,一为郭嘉,二为荀彧。郭嘉才识过人,与曹操同出寒门,颇受其器重。荀彧一代兄弟八人,合称“八俊”,与司马氏家族“八达”相呼应,论及世族两人地位类似,均为地方世族之代表。所以在司马懿运筹帷幄之中,他选择了与郭嘉保持友好,但主要拜服于荀彧门下,进入荀彧所属的颍川文官集团,从而为其之后的政治博弈添加筹码。此处可以看出寒门与世族的对立,即使郭嘉在去世前仍旧嘱咐曹操,如果司马懿不能为其所用,应当杀之而后快,可见当时阶级之间的仇恨深入骨髓。
全剧后半段,以曹洪、曹真、夏侯惇家族为首的曹魏宗族军事集团与司马懿、陈群为首的世族文官集团的对决,在田余庆等学者看来,也是曹操、郭嘉等寒门家族与传统东汉世族之间对决关系的延续。《军师联盟》之后的大部分情节,包括实行屯田政策,乃至树立曹丕的皇后之间的种种事件,均是因曹魏政权文官武官分属两大阶级,造成的阶级对立的政治派系之争。
这一争夺始于王位继承权的对决,因为曹操早年更加偏爱曹植,使得曹丕需要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培养实力,这才诱发了曹丕与魏晋文官世族的结合。表面上曹植与曹丕的对决,实际是杨修与司马懿的博弈,这是《军师联盟》所讲述的故事,其中喻示着东汉大族与魏晋大族之间存在的差异。完全秉持儒家礼教的东汉中央大世族在礼崩乐坏的年代无法继续存活,反而是遵从法家治术,圆滑世故之间的一些地方士族存留下来,形成了魏晋大族。在这场世族嬗变的过程初期,曹魏宗族始终是旁观者,偶尔是搅局者,比如当曹植软弱时,他们曾想推举武猛见长的曹彰为其代表。本剧结尾处,曹洪的感叹并无道理,他认为曹丕不站在宗族的角度思考,迟早亡国,最终历史真相的结局也果真印证了这一点。
同时本剧也有很强的现实关照,历史上的司马懿也是早年怕老婆怕得要命,剧中杀一男仆的张春华,在真实历史中也怕走漏风声,曾杀死一婢女,让人不寒而栗。这反映了汉代妇女地位崇高,婚姻自由,随时改嫁却不会因此遭遇歧视。曹操的卞夫人、曹丕的甄宓均是二婚,甚至还有《汉书·朱买臣传》中女性可以休掉不争气的丈夫的案例不胜枚举。可见与今天时代的女权主义彰显,男女平等平权皆有呼应之处。
《军师联盟》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大IP的制作,就在于其优点突出,且缺点明显,首先本片名为《军师联盟》,但是我们从头到尾都没有看到司马懿的联盟在哪里?如果你说军师联盟是以司马氏为代表的东汉世家大族也不全对。在剧中,司马懿与曹魏军事集团中的颍川文官大世族的三代合作,也是渐进的过程,谈不上肝胆相照的联盟关系。
与杨氏家族交好,最多是向上攀附位高权倾的超级大家族而已。当与杨氏交恶之后,司马懿是通过政治博弈才得到了曹魏文官的核心集团——颍川世族的代表荀彧的提携,站稳了政治脚跟。之后与陈群上书九品官人制的提议。陈群也是颍川世族出身,世代为卿。九品中正制是为巩固世族统治品级所用。陈群算是荀彧之后,颍川世族的第二代核心人物。甚至是与司马懿在政治上点到为止的老油条钟繇也是颍川世族。但是依据剧情发展,我们发现杨修与司马懿公开对立了,荀彧和司马懿只是政治合作,陈群、钟繇偏向于老好人,虽然合作更多,但并没有情比金坚的联盟关系,包括剧中钟繇的儿子钟会最多就是师徒关系,且钟繇在身边也总是指点迷津,对司马懿也算不上绝对的忠诚,那么请问《军师联盟》到底在哪里呢?本片片名不仅是像网页版网游一般低劣,更是毫无意义,改名成《大军师司马懿之纵横捭阖》更为恰当。
本片的第二个缺点,或许也是吴秀波想要压低成本造成的问题,就是本片把权谋之争的文戏发展到了极致。众所周知三国时代是连年战乱的时代,但是在本片中没有任何战争画面,甚至连刘备、孙权两方的政治人物也几乎没有出场,甚至包括早期征伐袁绍,前一个镜头还是许攸投降曹操,虽对其不敬但献计赢得官渡之战,后一个镜头就直接是曹丕和曹植争抢袁绍二子袁熙的媳妇甄宓的宫斗戏了。完全隔离战争的三国有些过于突兀。但是剧作者又觉得完全没有武戏说不过去,于是增添了一些时下流行的玄幻武侠的戏码,不伦不类。比如司马懿的两任夫人及其侍女均会武功,甚至张春华能在封冻的河面上下深泳与轻功飞行,达到所谓日行千里之势,实在是有违常理。
本片最后一个缺点就是时间线混乱,历史错误层出迭出。不可否认的是所有的历史小说都有戏说的成分存在,即使是《三国演义》这种还原度极高的作品,也有许多作者篡改历史时间顺序和人物,用以嫁接情节塑造人物性格特色的故事,如徐庶走马荐诸葛,潘璋设计杀关羽这些错谬,但是《军师联盟》里面可谓是依据一个框架往里面填充内容,那么其意义不如《琅琊榜》一般直接架空现实创作一个完全虚拟的古代世界。我们依据三部正史传记《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文帝纪》,以及《晋书·高祖宣帝纪》来梳理一下剧集中出现的具体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应为:
“月旦评—衣带诏—官渡之战—灭袁绍部曲,准甄宓为曹丕之妻——华佗被杀——曹操去世——曹植写就七步诗——夏侯惇去世——汉魏禅让——九品官人制度得以确立——曹氏宗族献汉献帝之女予曹丕——曹植写《洛神赋》——曹丕立郭后——柏夫人嫁给司马懿”。
但其中粗体部分为史实所见之正确部分,黑体字部分出现了众多的历史疏漏,其更改时间线发展近似一半,可谓是重新之再创作,而非丰富历史、细化历史之作可见本片之误导教育之嫌。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两晋政权是非常特殊的个案,并非仅仅是门阀政治的特殊形制的产生问题,更让后世奇怪的是两晋政权绵延两百多年,却并没有出现任何一个载誉千年的优秀皇帝,更别提有治世、盛世的国家富强的时代了。这一切的问题与司马懿个人的精神归属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而言,政治家应忠于其思想立场而实现政治抱负。无论其政治抱负是处在正义天平的哪一端,但他们都忠实于信仰而存在。但是如果我们用这样的观点去概括司马懿的政治生涯,这并不成立,司马氏家族,祖上追溯到随项羽灭秦的,原赵国贵族司马卬。学者指出从司马懿的十二世祖司马卬传到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仍然是世袭将军,但是到其父亲司马防起,其家族属性“由武从文”,变成了以儒学著称的文官世族,其身份属性发生变化。不过司马懿建功立业之时,却毫不顾及任何儒家伦理道德,完全靠名法治世,他斡旋士族势力为他卖命,但同时也善于利用师徒关系培养自己的党羽,寒门出身的邓艾就是这种明证。在司马懿身上承继了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特点,充分的利用儒家尊师重教的文化,来谋取政治利益。
这一切的政治抱负,与魏晋玄学的兴起也有关系,之前中国的政治文化是以儒家为正统。据学者考证董仲舒并没有说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的确在两汉政权长期贯彻,但是百家却没有被罢黜,故而才有东汉末期黄巾军以及五斗米道两只早期道教的势力的巨大影响,到东晋时期《抱朴子》《老子想尔注》等道教文献的出现,道家文化正式得以确立。自东汉初年,汉明帝兴建白马寺之后,佛教也被引入中国,东晋时期法显和尚由海上西天取经,更是传为佳话。
三国时代是个思想冲击的时代,处于时代中心的政治人物在运用权谋之时汲取了各种思想流派的部分,故而一个人物并不仅仅代表着其所处政治集团的诉求,其诉求有时可能过于模糊,于是政治手段重阳奉阴违至登峰造极的案例不胜枚举,这也是对后世中国政治影响的黑暗面,而三国权谋为历代政界、商界所推崇,甚至是三十六计、厚黑学这些无所不用其极的卑劣手段大致从魏晋以来荼毒千年。另外,司马氏从曹魏手里夺取政权意味着世族地位的回归与加强,寒门与豪门的争论也从这个时代被确立下来,所谓寒门难出贵子的现实,自古千年以来就已存在。
(本文节选版,题为《司马氏荼毒中国历史上千年,<大军师司马懿>该把这点说清楚》,首发于《虹膜》微信公众号(IrisMagazine) ,2017/07/24发布)
2017/07/27 两点更新声明!
其一,感谢万友们指出我第一个自然段的错字,罗贯中不是“元末清初”时人,而是“元末明初”时人,但是《三国演义》从罗贯中写作,到底是毛宗岗评点的定本《三国演义》的确经过了明朝整个王朝。
其二,再次解释一下为什么说曹操是寒门出身,这也不是我一家之言,从陈寅恪、杨联陞、唐长孺、毛汉光、陈苏镇、仇鹿鸣这一百年来,该领域的一流海内外的学者都达成共识的是曹操代表的是寒门阶层。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要用东汉时期人们的眼光去看待东汉的问题。在今天看来一个人如果他爷爷是大官、爸爸是大官,那他就是官三代,社会阶层就比较高比较有钱。但是这在东汉时期的贵族看来这就比较磕惨。顶级的贵族是像杨修家族那样的四世三公的基础上人人都在中央身居要职。地方性的贵族像司马懿家族那样,在河内郡从头到底都是我家说的算。曹操的爷爷是宦官,宦官和外戚在东汉贵族看来就是寒门,父亲级别虽高但没有实权,属于那种闲职单位,如果曹嵩的太尉是有实权的,他就不会避祸徐州,被徐州刺史陶谦说杀就杀了。
另外,世族豪门、寒门与底层民众在东汉时期看来是三种关系。寒门贵族简单说就是一脉单传的闲职有钱没权(关键是兵权),底层民众如果不是战乱时代通过武功晋升的话,根本不可能当官的。世族豪门是一上来就能当级别不低的官的。如果大家对这段历史时期的官僚制度和官阶制度感兴趣的话,推荐以上两本今年最新再版,北京大学历史系阎步克老师在这一历史时期的经典著作——《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与《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可以对大家清晰了解这段历史有深入浅出的辅助性知识补充。
本来发在评论区,排版太难看,就发这里吧。 我的观点是,这只是一部电视剧,不是历史论文,没必要符合《三国志》。至于说人家不符合《三国演义》的,这部戏和《三国演义》有一毛钱关系吗? 我才疏学浅,转载一篇剑桥历史专业的学者写的文章。标题是《莎士比亚搞对了他的历史吗?》,主要探讨莎翁的历史剧,比如《亨利六世》,是否符合史实。文章很长,截取一小段给大家看看: 我的大致翻译:莎士比亚犯的史实错误是数不清道不完的。但是,就像每一个优秀的好莱坞编剧都知道的那样,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总是排在叙述正确的历史之前。那些用莎翁的《亨利六世》来了解玫瑰战争的人,就和那些相信《拯救大兵瑞恩》讲了一个真实的二战故事的人一样聪明。 It would be impossible and tedious to list all the examples of Shakespeare’s historical distortions. As every good Hollywood screenwriter today knows, a cracking story always comes before historical acccuracy. Using Shakespeare’s Henry VI plays to learn about the wars of the roses is about as wise as trusting Saving Private Ryan to tell you the true 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文章发表在《每日电讯报》上:http://www.telegraph.co.uk/culture/theatre/william-shakespeare/10106855/Shakespeare-did-he-get-his-history-right.html 作者wiki://en.wikipedia.org/wiki/Dan_Jones_(writer) 再举一个例子,亨利五世里面有个人叫Hotspur,为了戏剧效果莎翁改了他的年龄。这和军师这剧改了华佗死期,曹家兄弟年龄,是不是一样?那些骂军师的,要不要也去骂骂沙翁?还有人物刻画。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亨利六世没有莎翁写的那么伟大。算不算洗白主角?何况这剧才刚开始,求告知它哪里洗白司马懿了。 人家剑桥历史系的学者都觉得没必要抠莎翁剧的史实,我们凭啥要求一部国产通俗电视剧完全历史正确?还是观众们觉得你们比莎士比亚更知道怎么写剧本? 何况,从这戏的细节就可以看出编剧懂的挺多的,不可能连人物哪年出生都不知道。比如月旦评的来历、吉平也在谋反之列、郑玄。观众们真的在看这部剧之前,就知道这些人和事了?反正我是不知道。骂违背历史不如骂编剧考据癖。修改人设、时间线并不是无知,是尊重历史和讲好故事之间的取舍。这,就是这部戏和其他瞎编的神剧的区别。 不符合时间线并不代表它不是历史剧,脱离史实也不该被如此诟病。 那么,一个好的电视剧应该是什么样的?基本的要求是故事逻辑通顺,人物性格合理。然后就是令人信服的摄影,音乐,演技,灯服道效化。最后是中心思想。只要以上几点做得好,在国产剧中基本上就鹤立鸡群了。注意一点,主角的台词和价值观不一定是这部剧的价值观。这一点一定一定要分清。 总之,这部剧看了两集我感觉还可以,肯定不是烂剧。它可能有它的问题,但绝不是网上骂的不符合历史。有些人黑得太不到点上了,看着实在难受。今天先打个四分,关于剧情的评价以后再另写一篇。
影视剧历史如果丝毫不能动摇,以后的古装剧如何进行艺术创作?历史喷还是理智看艺术创作,就看观众了。凭良心讲这剧起码值三星吧,细节待推敲,制作精良,质感好,演员演技好,故事还算精彩。描写战争残酷,《十五从军征》足矣。还有把这剧跟《三国演义》比较,真有必要吗?
看不惯唯三国演义马首是瞻的高知阔论,明朝成书亦是时人所为,角色时间地点多与正史相违。为何当朝同为时人所述创作,皆要与前者无二?制剧态度已该鼓励,且看且论之又何妨。
16年2月到11月份,《军师联盟》在横店影视城养活了好大一批群演。盔甲重、场面大、还很累、每天要的人都很多,都是打仗!但去这个组工资也高,很多人是又爱又恨。去年没去过这个组的群演都不算真正的群演。翻翻自己的工资单,有30几天陆续去过这个组。制作精良,不像其他赶进程那些妖艳的贱货!
从曹操死后,出现了神话的张春华、苦情的司马懿以及突然腹黑的曹丕...剧情也开始越来越浮于表面,内容俗套不堪。只有演员的演技、服装、道具依然精致耐看。这不很像我们看的许多低分的古装电影吗?一个华丽的空盒子....打到8.4确实过了.....
于和伟只要再演一次孙权,他一个人就是一部三国。
评分人数过4万了!军师这种题材能有这个关注度也是不容易,金秋再见!
这边是誉王配梅长苏 那边是靖王配秦般若 曹丕焉能不赢
质感不错,历史感后面慢慢感受。抛开演员本身,剧的风格看来有吴秀波的气质~
司马懿跟柏灵筠终于抱在一起了,我正准备感动,弹幕飞过一句话:这剧我都追完了,司马懿啥时候砸缸啊?
挺好看的剧,我喜欢张芷溪小姐姐的甄宓,一出场就惊艳,红衣更是美爆,她的结局也是惨,但愿来生我们不要再相见。
总结三星半,前半段真不错,不是历史,也不是三国演义,更像水煮三国,全新的故事将三国题材中谋权与计谋刻意突出,跳脱演义对该剧接受度能更高一些,对司马懿从开始就强化了隐忍的个性,皇叔版腹黑曹操大赞,于和伟真牛逼!曹操死后,故事就没那么好看了,总觉得配角塑造要强过主角,有点遗憾
第一集看过来,历史方面不谈,制作还算精良,演员演技基本在线,可以一追
演完刘备演曹操,于老师挺棒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除了配乐有点喧宾夺主,节奏有点散之外,情节还挺有看头的,人物也能立起来,比预期好,四星观望,接着看。(第一集的前半部分确实没开好;刘涛适合这种聪明的贤内助形象,比某颂舒服多了...翟天临真好哇,小哥哥算是青年演员里演技相当自然的)
曹荀离婚大戏太扎心了,想起易中天老师的话:“曹操终其一生没有称帝,或许是因为始终忘不了荀彧那双忧郁的眼睛”
在看这部剧之前,你可能只知道吴秀波、刘涛、于和伟、李晨、王劲松、翟天临。但看完之后,你只会记住司马懿、张春华、曹操、曹丕、荀彧、杨修。看过花絮,这帮人不计成本的拍了将近一年,熬夜看完前几集,真的堪称年度演技教科书。快去看吧,这个剧会给你惊喜。
看皇叔版的曹操 带劲
看到谈到尚书伪经就暗自赞叹编剧用心,看到兵器的还原度更觉得这份心思如今难得,再加上于和伟的表演,勉强五星。但当我来到豆瓣,才知道有那么多优秀的历史学家在这里做学术研究,只悔自己在京师大学堂白读了这么久,竟还如此粗俗如此不考究如此不学术,咱们俗人都写不出影评,只能打分自白浅薄了
实在是奇怪有人捧琅琊榜踩这部剧,私以为某榜的权谋比这部剧幼稚多了,无非脸孔讨人喜欢而已。这剧也没有标榜历史剧,如果艺术创作不能有虚构成分,那置三国演义于何地呢?服装道具比较考究,画面也有电影质感,不足之处对白过于现代,有些情节经不起推敲。另外剧的标题实在难以吐槽,减分项
很多人指出这部剧不尊重历史,可是这部剧的定位本来就不是历史剧啊。又有人说你不尊重历史也行啊,可以根据三国演义拍,可是为什么呢?前人可以编出一本三国演义来,现代人为什么就不能编出另一种三国故事呢?当然有人指出的称谓我觉得有理,编故事也要尊重基本法,所以扣一星。服装画面演技都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