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赵南栋这一集。暂且不论老赵们的信仰,但他们对信仰坚定的程度令我诧异,愿意为信仰倾其所有的情怀已经到了感人的地步。我相信小说一定很好看,情节也一定会触动我,但我不会看,因为太沉重。
为了信仰,天伦之乐没有了,生命没有了;孩子们因为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正道上的人生没有了。
这真的值得吗?一边是虚空的理想,一边具体的人生。
我毫不怀疑陈映真是一名纯粹又异常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但是在他的描写里,左派们为了信仰失去的越多,越让读者们唏嘘喟叹,也越说明他内心在信仰与他所见过的沉重代价之间的挣扎。
他明明可以不让老赵的妻子被枪决,明明可以不让老赵的儿子们误入歧途,明明可以让老赵在出狱后再享天伦而不让赵南栋见不到父亲最后一面。
情节的发展如此残酷,我感觉到了陈映真对他同志们际遇的深深同情,可能还有对自己人生经历的自怜。
但是陈映真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在北京。我有的就只有深深的敬意和感动了。
1.《大亨小传》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 暴发户盖茨比还是和贵族比不了。始终融入不了他们的阶级。二战时期的士兵很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让他们看到的自己的“美国梦”。
2.《被淹没和被拯救的》普利莫·莱维。 为什么他们人多也不反抗?不逃跑?除非他们能钻的了缝隙,躲得了子弹和无处不在的探照灯。他们已经不是人了,丧失了人的一切尊严。要知道文明的背后是野蛮。
3.《老巴塔哥尼亚快车》保罗·索鲁。火车旅行文学。
4.《有人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杨牧。诗。
5.《人间词话》王国维。“境界”。
6.《情人》玛格丽特·杜拉斯。 她个子矮矮的,但总是穿同类型的服装,人们久而久之就不注意她矮了,注意她的服装。(学到了哈哈)
7.《先知》卡里·纪伯伦。“心灵鸡汤鼻祖”。
8.《冲突的策略》托马斯·谢林。博弈论。
9.《异常流行幻象与群众疯狂》查尔斯·麦凯。泡沫经济。
10.《生活与命运》瓦西里·格罗斯曼。 人物之一:二战时期,在俄国生活了一辈子的仁慈的德国犹太老奶奶,帮助了很多人并且还在照顾人,就有一天,被俄国警察叫去警察局,再也回不来了。原来举报她的,还是从战争前线回来的,她曾经收留照顾过的一个女人,后来这个女人占有了老奶奶的房子财产;曾经说老太太好的邻居们,也突然变了模样,烫死了她养的“德国”小猫咪。(呜呜)
11.《倾城之恋》张爱玲。
12.《伊索寓言》伊索Aesop。 赫耳美斯(爱马仕)(运动员的守护神,小偷的守护神,信差,商人的保护神)太阳神阿波罗。 人跟动物不一样,人有理性。可以思考,可以辩论,可以举行活动。
13.《战时日本精神史》鹤见俊辅。 日本人对战争的认知与回忆和中国人对战争的认知与回忆都是不一样的。慰安妇是日本的一种说法,在文道看来就是传统讲的军妓。对呀,有没有想过,日本为什么要对中国和美国发动战争然后被挨打了。日本的知识分子为什么都转向了?“转向诱导术手册”。集体主义。这让我想到了上面《生活与命运》里的犹太人。为什么人们的转变会那么大,那么快?
14.《拥抱战败》约翰·W.道尔。 日本也有太多的孤儿,士兵回家不被接纳,妻子跑掉,抚恤金少,没有工作,又充满罪恶感。日本的将士也特别怨恨战争。日本发起战争的责任让谁承担了一直都模模糊糊没有好好解决。好像每个人都有人性,但为什么他们又做出那么那么没有人性的事情,回想起来他们不恶心吗?
15.《日本的思想》丸山真男。 有用的就取过来用了,新旧混合,根源难寻。
16.《伽利略传》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17.《自私的基因》理查德·道金斯。 自私的基因可以从我的利他行为获得报酬。蚁后和蜂后其实才是工蜂工蚁的奴隶,专门生孩子的机器,生出一大群工蜂和工蚁姊妹花们,工蜂和公蚂蚁们的基因相似度是二分之三,与蜂后和蚁后的基因相似度是百分之二。所以并不是因为伟大去保护蜂后和蚁后,而是要自私的拥有更多相似基因的姊妹们。“利他基因”。“文化基因”。我们是人,被另一套meme宰治,所以会遵守道德。
18.《黑暗的左手》厄休拉·勒古恩。 没有性别之分的人。可以反省我们的存在。
启蒙导师人生灯塔,十多年前开始对社会时事有兴趣时,恰巧碰到锵锵三人行,知道了这位道长,无论西方趣闻还是历史典故总能信手拈来,十分广博强识,令人钦佩。现在也时不时重听一下,开卷八分钟,读书真好。
后来了解到道长年青轻狂的经历,更是引为人生知己,向来不喜左派分子,如张 孔之流,却惊喜发现左派之中也有另类,一波清流,不歇斯底里,没有压到鼻子上的正义,也无杀全家似的阶级仇恨,只是不骄不躁娓娓道来,逻辑清楚言之有物干货满满,总能借古喻今调侃打趣,观众心中自知不禁莞尔。
只想做个书读完了的人
喜欢“一千零一夜”这个读书节目,首先是因为“三观”投脾气。人生来带着各种局限,时代、区域、家庭、性别,所以当一个节目时不时的提醒我要突破局限,且指点我如何打开思路,自然的就被吸引。也许观点不同,也许某个作品已经“被时代赶过”,却不影响我们“尊重一种情怀”;一个人会有很多面向,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是英国战时最好的政治领袖,在“风流赛义德”奥巴马把铜像请出办公室的故事中,他是帝国主义者、种族主义者。正如导读者的名句所说:“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在优酷平台,这个节目的类型标签是“脱口秀”,我是当作一个公开课来学习的。虽不至焚香净手,却真的是端端正正坐在电脑前,集中精神,手里攥着笔,时不时的做些笔记。
是要做笔记的,因为有太多“知识点”,这不是把书读薄了,而是把书读厚了的节目。看节目时,我常常有两种情绪,一种是焦虑,恼自己从前都看了什么书、怎么看的书,横向的广度,纵向的深度都差的可以。更多时候,是很快乐的。无边无垠的知识像山、像海;那么多精彩的人,精彩的故事,如满天繁星。游山、观海、望星空,还有比这更美妙的享受吗?
这节目其实也可以当作音频、有声读物来听的,因为导读者,一个佛教徒,却被称为“道长”,常调侃自己是腰封小王子,跪着求人家或是泪目推荐一本书。他在节目中也承认自己长的不好看,所以这节目是没有颜值担当的。
吸引我的是:镜头里,夜幕下,出现在街边的人,普普通通的人们:等公交车的人,要去搭地铁的人;站在天桥上发呆的人、成双的情侣,有些在笑、有些在吵;煎饼摊、冷面摊,烧烤摊;三轮车或自行车,或卖糖葫芦、或卖气球、或卖鲜花、或卖水果;扭秧歌的大妈,下象棋的大爷,玩手机的人、遛狗的人、健身的人,还有在工作的人,清洁工、道路维修工、外卖小哥、快递员,街头艺人们,弹吉他、拉二胡、唱卡拉ok。拾荒者翻着垃圾桶、流浪汉给自己和怀里的小狗把被子裹得更紧。
当节目的背景音乐缓缓响起,所有出现在镜头里的人,似乎多了一点戏剧性,一颦一笑,都诉说着生活的苦乐,这时候出现的道长,夹着一本书,缓缓而行,眼神似乎添了忧郁、脚步似乎带着哲思。
有两期节目我印象深刻:第一百四十二夜,“论语”,老年的孔子看到子贡回来看他,道长揣摩着孔子的心境,模仿着一个年老之人的语气:“赐,你怎么才回来?”看节目时,瞬间泪目;又讲到司马迁的史记,作孔子世家,前面压抑着文字的感情,平铺直叙,直到文末,终于展露心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看这一段时,胸口沉沉的。第一百三十五夜,“火的记忆”,讲述新大陆印第安原住民,把船看作是流动的岛屿,想着也许可以到岛上去摘草莓;后来琢磨为什么受苦被欺压,想着会不会因为是皮肤颜色的缘故,于是找颜料把皮肤染白。道长在说这些故事时,语气特别的温柔,原住民在他口中,像是童话里的孩子。结束语,梁文道说:“加莱亚诺对那些受苦的人,只带着一种无限的柔情,毫不煽情的柔情。”道长何尝又不是呢。这两期节目,我想如果只是听音频,不配合着道长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怕是要错过些感动。
说来惭愧,把节目形容的那么好看,我却总是偷懒,大概当成课业了,就变成这样吧。追看这个节目,一开始是从第一期正序看起,看了几期,就搁下了,又想起来时,更新出不少,于是又放弃原来的正序,实时的追看,看着看着,又搁下了。再想起时,又更新出不少。2018年3月份开始,终于给自己下了最后通牒,要把节目好好补齐。从节目的第一百九十七夜开始回看,追至2017年一月份,再调整从2016年1月开始到2016年12月,2015年6月到2015年12月,阶段性补齐。这期间发现以前看过的竟然也忘的差不多了,就再看一遍。
这样的补看,缺点是少了些时效性,某些期节目选书与实时新闻有些关系。但也有些意外的收获:比如我喜欢的节目背景音乐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从第九夜,20150703期才用;道长在节目结尾来一句总结性的评语是从第五十四夜,20151019期开始;延伸阅读推荐书目,是从第八十七夜,20160104期开始。镜头里的街道,2015年的时候还没有共享单车,2017年的时候,小黄车就很显眼了。
1.《了不起的盖茨比》,一部描写美国二十年代世俗欲望的经典书籍。作者将自己追求女孩的经历融入其中,盖茨比是“美国梦”的典型追求者,是美国成功人士“self made man”的代表。初受冷落,二战时期大卖。 2.《被淹没和被拯救的》,那些和你一样受折磨的人就是最早折磨你的人。 革命和反抗的人不是受压迫最深的人,而是手上镣铐最轻的人。为什么他们不会自杀?因为只有人会自杀,他们已经丧失了做人的身份。 3.《老巴塔哥尼亚快车》,代表新旅行文学的方向 讽刺传统旅行文学,不专注于景物和夸赞旅途的美好。 4.《有人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杨牧。(诗人对为追求公理献身的年轻人保持悲哀的态度。) 我从来没有收到过这样一封充满体验和幻想,于冷肃尖锐的语气中流露狂热和绝望。彻底把狂热和绝望完全平衡的信,礼貌地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 5.《人间词话》1.境界:佛学认为人依靠“六根”(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意)所能感知和探觉的范围。
2.反对“代字”,不愿出现滥用的现象。
6.《情人》,一个带有自传和自恋色彩,描写充满凄美与欲望的爱情故事。杜拉斯在15到十八时已经老去,预见了自己的未来。欲望使人早衰。
7.《先知》,纪伯伦英语世界第三位畅销诗人(莎士比亚,老子)具有“先知文学”特征的一种鸡汤书籍。鸡汤(篇幅短小,将“自由”“爱情”等大命题融入其中,内容太过于浮泛。)
8.《冲突的策略》,博弈论名著。冲突也是谈判的一部分,弱者在谈判桌上可以处于强势的地位。大义不义,梁文道这个男人真的好爱。
9.《异常流行幻象与群众疯狂》,讲述社会上群众一些集体疯狂的状态。(例如泡沫经济等)1,荷兰郁金香泡沫(典型的异常流行幻象)2 ,法国密西西比公司事件(国家参与的重大骗局)3,英国南海公司泡沫。
国家为消除负债而通过鼓励虚无的经济发展导致重大危机后,受到伤害的却是普通大众。
10.《伊索寓言》,明朝利玛窦在著作中引用。
11.《倾城之恋》,老百姓大多数选择沉默,选择中间。张爱玲只是去表述中间地带的人民的生活,不一定要随时的表达反抗。(梁文道观点)。
美国爱情喜闹剧+民间才子佳人
一个女人,上了男人的当叫“该死”。如果存心想做个当叫男人上叫“淫荡”。如果设计了一个当叫男人上,男人不上,自己却上了当那就是超级双倍的淫妇,用到杀了她都嫌污了这把刀。
12.《生活与命运》,孟什维克与布尔什维克。官方中认为前者是机会主义,而前者认为党与群众是松散的关系,党要听从于群众。后者认为党需要钢铁般的纪律,党要指挥一切。
官僚主义就是干什么事都干不好但如果国家想要干什么事就可以雷厉风行,这是一种灰色制度。
13.《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政府对社会群众,对知识分子思想的扭转和教育。为什么日本群众转变的迅速?
14.《拥抱战败》,战败给群众带来了极大的“解脱感”“虚无感”。将麦克阿瑟视做“新天皇”,鄙视天皇。
美国开始扶植日本,维护日本。日本对战争持反对态度,对责任却持模糊态度。
15.《日本的思想》,日本是没有传统思想和文化结构的地方所以学习转变起来特别快。
16.《伽利略传》, 布莱希特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提醒大众不要被戏剧或集体的情绪所感染,保持清醒与戏剧或集体情绪间离开来。
17.《自私的基因》,将“演化论”,动物的“利他行为”看做基因为了生存而采取的自私行为,个体只是基因的载体和机器。
基因没有好坏,由其所处队伍决定。基因“权衡利弊”促进了动物行为吗?人不受制于基因!
提出“文化基因”(meme)理念。(看做一种高级的基因方式)
18.《黑暗的左手》,战争是父权社会的产物?幻想一个没有性别区分的社会状况, 尝试消除社会的一种差异,通过科幻使人反省我们自己的存在。
19.《古文观止》, 古代中国不是靠同一个语言统一的国家,是靠同一套文字统一的国家(文言文)。语体文vs 文言文《邵公谏厉王止谤》。
《国语》中的“国人”指三公九卿,在城内居住,老百姓叫“野人”。
20.《第二十二条军规》,一个混乱,疯狂的美国军营(黑色幽默)。“后现代小说”代表,质疑结构一切宏大叙事。
21.《四世同堂》,老舍笔下一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北京与人民。
22.《法官和他的刽子手》,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种坏人他做坏事只是喜欢做坏事带来的自由的感觉。看见瑞士的另一面。
23.《抛锚》,罪与错的分别?“原罪”。
24.《威廉.退尔》,席勒所做瑞士建国史诗神话(推翻压迫)。1.他们就不能勇敢的保护自己吗?2.宁可背后是白雪皑皑的冰山也不要有阴险卑劣的恶人躲在身后窥探。
1291年吕特立三洲结盟(瑞士建国)。席勒经过法国大革命的流血去理性的反思什么才是一个好的革命(一个好的革命需要健全的人格),创作《美育书简》。
当我们有宝剑在手,但是我们分外克制节制的时候,人家对我们才会有格外的尊重跟敬畏。
25.《神义论》,莱布尼茨最后一个“文艺复兴人”全能人。世界所有发生的根源叫“第一因”。 在神学范围内把理性进一步发展,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一些错误或邪恶的问题为什么存在。
26.《汪曾祺小说集》,我们今天的作品和饮食都在倾向于“重口味”。
27.《铁皮鼓》,德国真的这么不重视“国家主义”“集体主义”吗?
28.《国史大纲》,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创始书院之一)校歌:手空空,无一物;路遥遥,无止境。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
弟子余英时先生追悼“一生为故国招魂”,抗战担心亡国,胜利担心亡天下。
中国历史的精神就是一个讲究血缘和身份的贵族地位不断下降,讲究知识与才德的士人终于形成了一个以士人贯穿全国上下的一套精神。
重新梳理中国文化与历史脉络,了解我们衰败的原因,而不是去完全否定中华文化。
29.《大宪章》,英国统治者来自法国(诺曼征服),贵族最早用法语交流。
30.《般bo若re(梵文“智慧”意)波罗蜜多(引渡之意)心经》,大乘佛教代表。基督教,天主教《圣经》。犹太教《摩西五经》。伊斯兰教《古兰经》。佛教没有固定经书。佛教之苦:
1.求不得苦2.爱别离苦3.怨憎恨苦
厄只灾祸,不同于苦,合称苦厄。
佛法所讲“空”,不是有或没有,而是有或没有都不是绝对的,没有固定的本质。
人生三毒:贪,嗔,痴。人生苦之源。
三法印(鉴别是不是佛法):诸行无常(所有事物无时无刻都在变化)诸法无我(所有东西都没有自己)寂静涅槃(所有万物都平静无波,终生平等)。
有人拿棍子打你,应该去想的是打你的人而不是棍子。面对烦恼要正确的认识,找到烦恼的根源,而不是无脑的怨憎。
“五蕴皆空”五蕴指构成人以及世界万物关系的五大类:色,受,想,行,识。
1.色蕴:指所有的物质现象
2.识蕴:即指意识
3.受蕴:指感受
4.想蕴:思想概念化的能力
5.行蕴:倾向
世间万物都是这五大物蕴和结而来。
《心经》六种到达彼岸的方法
1.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努力),禅定(清明,专注),般若。“五度如盲,般若为导。”
2.佛典三藏:经 律 论。佛教五戒
3.基督教十戒
4.菩萨:菩提(觉悟)萨埵(有情众生)。修行成功者即是菩萨。
佛教寻求解脱而不是来世。
31.《圣诞颂歌》,圣诞节曾因为宗教改革而衰败,其并不是真正的耶稣诞生日。
因为这本书狄更斯重新创造和改变了圣诞节,圣诞老人,圣诞树以及火鸡等。
32.《二战回忆录》,温斯顿.丘吉尔靠此获诺贝尔文学奖。
33.《干校六记》,“慎终追远”。
34.《李尔王》,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之所以不怕时间的淘洗,并不是因为它有些什么永恒的东西在里头,而是因为它像一面镜子到了不同的年代都能够照出不同年代的我们。
“我们出生是会哭,因为我们来到这满是傻瓜的大舞台。”
35.《风流赛义德》,如何在阅读之余保持理性的自省和批判(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我们时常听说读书是为了培养甚至灌输给我们正确的价值观,但是有很多时候书教给我们的却是让我们了解要达到一个所谓正确的价值观这条道路有多么漫长,有多么崎岖。
在性欲之间透露着殖民主义带来的偏见与怨恨。
36.《想象的共同体》,对于民族问题的讨论与探知。“民族”是我们想象的政治共同体。
“现代民族主义国家”十八世纪开始出现,二十世纪达到高峰。在此之前,世界主要表现为“王朝”和“宗教”两个共同体。
民族是我们想象力想象的东西,这个东西回过头来限制了我们的想象,让我们无法想象民族国家之前,那些统治好几个民族的帝国王朝是怎么存在的。
民族主义运动在拉丁美洲地区产生,在印刷术,报纸等手段的推动下形成。
民族是我们想象的东西吗?(我真感觉不是)
37.《乡土中国》,中国传统乡村类似于“伦”,像水圈一样层层扩散。中国的关系在“血缘”“地缘”等关系下不断层层链接,即“差序格局”。
西方像一捆柴,即“团体格局”以个体为交际中心。
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该做的事情,纯粹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气节! PS:在说书人祸乱滔天的今日,难得有像梁文道这样纯粹的文人还在坚守。。。。。。。。。。
就像他给自己的书取名为《常识》,他选的书,他所讲的故事和他对问题的思考,是最重要的常识,很多复杂的思辨理论从他嘴里讲出来,都变得不难么艰涩了,很多普世的情感从他口中说出来,让人深深得感到共鸣,于是对这个世界感到安全。
喜欢看普通话不纯正的梁老师大晚上在北京街头瞎晃。哎,水平不知道甩罗辑思维多少条街。
这才是读书人的样子:黄黄的,真真的。
真是希望有很多人能够看这样的节目。我们整个民族现在被这个媒体环境搞的脑力都退化了吧。用这样的节目来补脑吧。要是一些人按图索骥去读书,那就更是功德无量了。
我更愿意把他形容为一个体制外的大学老师。桃李真可谓满天下。
有一个人愿意把自己的阅读经验用这种方式讲出来,我们唯有加倍珍惜。听多了,也习惯了梁文道不标准的普通话,也爱上了路边的车声人声,那是生活的气息。
行走版的《开卷八分钟》,一刻钟比八分钟更长些,更能说出些道道,非常喜欢!
在无数个暴走的日日夜夜,听完一千零一夜。
我喜欢。夜幕下的北京,有点日本独有的“物哀”之美,但少了清寂,多了些烟火味。这样的时间,听一个文化人读书,是件享受的事情。
感觉好像做到了一种困境。为了订阅量在小心翼翼地迎合恶俗,但是又因为并不真的拉得下脸去,所以既没摸到,姿势也格外别扭些。#看在这种蠢萌的份上多一星#
我看他一个人在深夜的街道呱噪地讲,好孤独。只有我一个人觉得旁边路上的车声太喧哗了吗?
探讨的姿态,谦虚的态度,娓娓道来的从容,循循善诱的引导。非常难得非常优秀的读书类节目,道长干得漂亮!博尔赫斯那三集真的太精彩了,已经听了无数遍!
幽默是很高级的。汉语这么美,因为逗比这种词的出现,仿佛烂掉了。我愿意称赞别人幽默,机智,有趣,甚至因此而偶尔刻薄这样的评价,也不是人人都配得上的。感谢所有有趣。如果说悲天悯人是世间的盐,那有趣就是世间的糖。道长说书当然可以打四星,但因为这点儿可贵的甜头,再点亮一颗。
这个剧组很有意思。
梁文道在大北京说着说着把伞打起来了还在说,萌翻
读书节目没人做得过闻道
好爱这个男人
看了十几年梁文道。看着他从三人行到8分钟,从凤凰到看理想,从左翼妖僧到文青教主。之所以还爱看他,是因为在他身上总是能够重新找回自己的初心。其实梁文道的千言万语不过是在对大众重复同一句启蒙的老话:“敢于运用你自己的理性!” 对牛弹琴了十几年,他还在坚持。这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
初看梁老师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解读便产生了兴趣,没想到出乎意料的好看,节目的取景,配乐还有拍摄方式都做的很好,最重要还是梁老师讲得精辟,希望“一千零一夜”后,我依然爱着这样的节目。(https://www.douban.com/doulist/43813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