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無聲婚禮》,是一部從荒誔、默劇形式、舞台劇呈現風格,到最後急轉直下,成為以悲劇收場的悲喜劇電影 在收尾前,我一直覺得可以把在史達林統治下的羅馬尼亞 拍的如此歡樂、又充滿色彩,真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現手法。尤其是最高潮,那場因為史達林過世,要求全羅馬尼亞不淮開心、不準任何聚會下,產生的「無聲婚禮」,更是用來作為舞台劇的最佳內容。 沒想到最後十分鐘的風雲變色,給出意外的衝擊。 全劇沒有控訴、也沒有過激的情緒,只有靜默的畫面,以及最後老婦人問:「你們還要奪走什麼?」,強而有力地訴說那個無情又心痛的時代。 #中間一度看到多金兄弟姐妹的影子 #看完後完全靜默 #結局收的太令人心碎
看着片头灰蒙蒙的天空和倾圮的断垣残壁,我还以为这部是一场悬疑的惊魂记,没想到接下来看到的是一段段仰天长叹的不胜唏嘘,及一出接一出的人间惨剧。 1953年,在罗马尼亚的一个小村庄,眼里除了爱没有其他的男女主角决定在3月9号结婚,不巧,斯大林在他们婚礼前夕崩逝,苏联决定进行七天的国丧,在军官严厉的威吓下,婚礼只好取消。
山不转路转,一等到负责监督的军官离开,两人的亲朋好友偷偷跑了回来,静静地为他们举行无声的婚礼。 片中的罗马尼亚村民平日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肆无忌惮的玩笑满天飞,你没时间搞清楚这个梗究竟是粗鄙还是幽默,因为肚子早已笑的发疼。
一听到他们要办婚礼,我猜想热闹程度比起乡村的流水席一定有过之而无不及,讽刺的是,在这笑语充斥的生活中,最欢乐的高潮竟然只能哑然无声,别说村民,连观众都错愕的哭笑不得。 锣鼓喧天的婚礼想必看过不少,无声的瞧过吗?
婚宴上严禁使用会发出铿锵声响的刀叉,吉普赛乐队只能装腔作势的空弹,对新人的浓浓祝福只能用夸张的唇语传递,连敲隔壁二愣子的头都得隔着枕头。偶尔来点情不自禁的意外声响,就算只是放屁也让宴客心惊胆跳人心惶惶…… 综艺节目上常有笑就挨打的桥段,演员忍俊不住的克制模样引人发噱。
一开始婚礼就如同综艺节目般,一切都新鲜有趣,尽管气氛诡异,仍藏不住每个人眼角的洋洋喜气。
不知道憋着怒气跟锁住笑意哪个比较困难?但应该都伤身体。
只不过哪个新娘愿意大喜之日将欢乐五花大绑,眼里流露出的悲哀和感伤令人不舍。
“哈哈”是最不该被梗在喉头的文字,咽下笑意比吞下怨气更令人不吐不快。 心疼女儿的爸爸后来受不了婚礼的低气压,起身大喊:这是婚礼阿!
于是众人开始狂欢,罗马尼亚人的乐天性格在这声怒吼下完美诠释。
天塌下来也不要放过开心的机会,更何苦紧抓哀愁。
笑得合不拢嘴是如此难得,错过有多可惜。
明明时时处在政治压迫的氛围,你分不清楚支撑村民灿烂笑容的精神究竟是苦中作乐还是知足常乐。
导演相当内敛隐喻的处理负面情绪,将哀伤用层层笑闹糖衣包裹,你大口吃下尽管满嘴甜腻,但咽喉偏偏就是有一丝丝难以言喻的苦涩徘回游移。
他们不是为了对抗而跳舞,不是反骨作祟而高歌,只不过是遏抑不住内心那股奔腾的祝福而欢欣。 其实笑到下巴掉落地也无法掩藏不堪的现状,问题更不会随着嘻嘻哈哈消声匿迹,但却能拯救心灵在泪水里耽溺,避免情绪在哀伤中沉沦,然后阴霾黑夜将露出一线光明,日子会继续过下去。
结局一点也不难猜。
坦克开进了小房屋,第二天苏联军队抓走了所有的男人,仅仅是因为斯大林去世的禁娱令,新婚之夜变成了悲剧之夜,
故事并没有这样戛然而止,而是转到了数十年后,一个老妇人,颤颤巍巍的说着:你们还要夺走什么?,一句话让人不寒而栗。 那些被抓走的男人后来去了哪里呢?不得而知,也不知道后来苏联掀起的对斯大林的反攻倒算,是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那些妇女们是怎么独自在这个小村庄生活下来了呢?不得而知。
我时常感觉历史的宏大,它让每一个人如同砂砾般不值一提,但是一个人的经历构筑了这个人的全部,每个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是怎么漂泊的呢?
常常想了解普通人过去的生活,只有了解普通人,才会知道一个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历史。
电影最后,老妇人(曾经的新娘)面对记者近乎木讷,记者和摄影竟忍不住大笑起来!
这笑声穿透了人的骨髓。
一些黑色的过往被笑声所轻蔑,被年轻人所不屑。
如果一个国家的伤疤被年轻人所嘲讽,甚至被曾经经历过的人拿来作为笑料,甚至因为这个伤疤,一个国家的大多人永远对政治失去兴趣,充满鄙视。
那才是真正的历史的悲哀。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小说宠儿,而对王小波的书迷而言,没有哪一篇不是他们的宠儿。在低吟的《沉默的大多数》杂文集中接受睿智、幽默、坚定的文字洗礼,站在属于他与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标杆前,感悟的是沧海桑田,而其意义对生长于现代的我们,则是正视拥有的,寻真相,令自己的头脑更清醒,令自己的身体不被感染成行尸走肉,书写我们的责任,即便足底的大路并不为你铺,硌脚的石子让你无暇顾及沿途的美。 看罗马尼亚影片《无声婚礼》,我的脑海一直盘旋着与之并不相连的王小波的文字。或许有相通之处,以嬉笑怒骂,敌沉默之竭,留给历史一丝响动,是哀,是怒吼,用活的气息拖住丧气的步子。 关于《无声婚礼》,这篇感悟不好写,因为要触及到一些话题,对于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我来说,来来回回三五下就能把自己憋进死胡同,我八股刻板的思绪中有太多不能触碰的惊雷,所以在未提笔前,已觉前路漫漫,思泉陷于拘泥,不知如何“挥键问情”了。 但从心底里愿意写这么一篇观后感,看到好看的影片,不愿无动于衷,更想推荐给路过的影友。或许对于看片的人,仅以看一部娱乐片的心态来对待这部悲喜剧比较好。那样,就容易看到万花筒里的魑魅魍魉,那可不是妖魔鬼怪,而是部分受控于罪恶的木偶,做成的有血有肉的历史标本。在别人的家园,谁都不能像强盗一样飞扬跋扈,而守在自己的家园是否就是家园的主人了呢,影片的和平宣言与回望的自省意识在滑稽的故事里显露出山水。 如果你好奇一个葬礼是如何摧毁了一个婚礼,并用整个村子的男丁来做陪葬品,你就看看这部剧。如果你想了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苏联老大哥“照顾”的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是如何在曲解的爱国精神下被戴上叛国的枷锁,并被放逐、抛弃,你就看看这部剧。如果你嫌上面的看点都不能让你感冒,你就喜欢看能纾解压力的,让人一笑而过的片子,你也看看这部剧,这里融入了灵异、奇幻、纪实、黑色、爆笑,随你享用,而且还能听到幽默、粗俗、智慧、胡闹的百姓之声。 当然,哪里都有好人坏人之分。放置于历史长河中淘漉,显现战争、掠夺与不公,对我个人而言,从狭隘的个人情感靠近事实,往往能从中看到不干瘪无味的人生百态。所以我对此片最直接的感受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怎一个“戏说”了得? 在那遥远的年代,在遥远的罗马尼亚,在熟悉的社会主义旗帜下,在待苏联红军如自家兄弟姊妹的革命岁月里,我们想象的“军民一家亲”确实是想象出来的。在《无声婚礼》中,那是千呼万唤也不顶用的入党号召,军民相斥的关系达到白热化,那国那军绝对服从于苏联的指示,而国民却在承受无尽痛苦的无声中怒吼着。这多少会冲击你的认知体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片子要告诉你罗马尼亚被苏联“保护“”着,而它的人民并不领情。要如何领情呢?这真是个讽刺且残酷、愚蠢的索求!没错!老大哥在家说了算也就罢了,他还要做别人的家长。
我觉得必须走出这个沉重的话题框,自由抒发情感了,陷在上面的文字里实在不好受。就从一个想要拍摄灵异电影的团队来到一处荒凉的“寡妇村”,由市长戈戈尼卡做向导,回忆寡妇村神秘过往为起点,开始倒带,回到1953年3月6日——斯大林同志逝世后的第一天。对于寡妇村的村民来说,幸福与不幸都发生在这一天。 要交代一下寡妇村唯一活下来的男人,在影片开头顶着市长头衔的向导,也就是抠着鼻孔,看兰库与玛拉在野草地里疯狂做爱的小男孩儿戈戈尼卡。这孩子要没有成为苏联红军的“漏网之鱼”,这故事也就不好讲了。 先说一说可笑的。如果翻译没有太多的失误,对白是本剧最亮眼的喜剧元素。愤怒、低俗的话语不仅刻画出了特定的人物性格,彰显了贴近生活还原历史的内隐态度,而且还揭示出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不满的社会情绪。 难道那真是文化传统的差异?玛拉老爹扯着玛拉的裙子,一张嘴对付娘仨,连珠炮式的唇枪舌战,满口“为老不尊”的粗话,听着真让人费解。叫老岳父赶紧下地狱去,那更让人咋舌。想必是对爱管闲事的苏联有了特殊情结,农田里开着用来战斗的塔克,肝火不旺,心不怀恨都怪了。但愿是我想多了,或许民风如此,小乡村能有什么大事?至少老百姓们还坚持着往日的生活方式,大家谁对谁都不会隔着肚皮说话。若怕隔墙有耳,极敏感的话,实在说不得,也能用张狂的傻笑,用狡黠的眼神传递彼此间的心领神会。老乡们如此不惧无所谓的性格,对唯一一个类似“狗腿子”的男人,小戈戈尼卡的父亲老戈戈尼卡都不避讳。 曾经村子里的当红妓女也无可奈何于冷酷的身心摧残了,满嘴少儿不宜的糙话,不受控的怪异脾气,一枝花变成老豆腐渣,变得更加凄惨,或许“笑傲江湖”的勇气没有变。没有彻底洗心革面没有彻底吐干净身体里残留的狼奶,然后进入被资本家操控的时代,老妓女央市长给她安排个教授宗教的教师职务,这要求聪明绝顶。 长得像希特勒的电影放映员指着老戈戈尼卡的鼻子说过特经典的话,意思就是不服从,俺就向上级打你的报告,阻碍人民的启蒙教育可不是儿戏。啧啧啧,这套用揭发告状来苟活发达的做派看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平庸的恶啊,殊不知最终的真相是,桎梏精神、封压民智才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就像他的摩托车,熄了火,就很难打着了。 真正可观看的闹剧出现在无声的婚礼上,因为一切可听见的声音都可能招致危险,所以要屏蔽掉。刀叉要撤走,乐队要假弹奏,新娘新郎要跳没有音乐的舞蹈,打嗝要压下去,放屁要憋没音喽,连苍蝇都不能放过,这么艰难,但他们还是要忍受着痛苦,快乐地狂欢。而这期间故事戏剧化的推进,就像蓄积了大块雾滴的天空,只等一声惊雷,痛痛快快地笑,自由自在地呼吸。 忘了说酒席间的一个“传话”环节,挺有意思的一段情节,我就是愿意把它说严重了,我看过后马上想起那句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接下来我要说一说死,或许说“离去”更为妥帖。 第一个离开的是那个白衣少女,能感知到黑暗天使撒旦降临的怪异女孩儿。她唾弃兰库与玛拉自由恋爱的真挚情感,视肉体与自由精神上的愉悦为罪恶,像捍卫“禁欲”的卫道士,虔诚的神的女仆。结果却落得无比讽刺、悲惨的下场。在马戏团来到村子里的那天,被苏联大兵捆绑在树上,强奸后杀害。而她在被埋葬后,流浪的孤魂回到家,撞到端着葡萄酒的母亲,又像犯过错的小孩仓皇而逃,那真是对宗教的嘲弄,如此清心寡欲一心向主的女孩,竟要为杀人犯的错,背负罪恶,进不了天堂,她的信仰也背弃了她。 扎着翅膀的知识分子虽然用他不喜欢的方式被结束了生命,但在这些可怜的牺牲品当中,他虽无足轻重,满脑子的科学理论、先进的思想武器毫无用武之地,但死的最拉风。像鸟一样拥有了一对漂亮的翅膀,飞向另一世界,假若预见了他将拥有自由的灵魂,那看起来真帅。 玛拉的老爹死得很壮烈,似乎赋予了将军身份的味道,拍桌子时就领略了他的气魄,指肚大的子弹印被他擦拭得越来越大,殷红的血渍,再也回不到原来的雪白了。他一定希望那不是血,那是不小心沾染在衣服上的葡萄酒渍。然而,希望在无法补救的遗憾中成为了最残酷的无望。 而兰库的朋友小矮人,他的离开,是令人开心的好结果。因为与死亡无关,只意味着觅到幸福的新生。遇到马戏团里的另一矮小美眉,俩人一见钟情,从此天涯海角,比翼双飞。这是自由与爱开出的幸福果实。 还有老戈戈尼卡,全心全意为苏联战友服务的罗马尼亚公民,没有悬念,一并处决。这老哥哥的命运是最窝囊的,但也是最好的注脚,服侍者的身份注定没有自主的权利,还好能留下个儿子。 玛拉,最悲惨的活死人。她代表着村子里无数失去父亲、丈夫、儿子、兄弟的妇女,也是全片中最敏感最诡异的角色。这个女人多愁善感有主见,像她的父亲一样叛逆,总之她的脸,她的眼,就是电影故事的晴雨表,带有奇幻色彩。 我发现我自己是个无趣的人,总会把话题拐进特沉重地方,其实电影中有关死的情节并不像我说的那么无情。本片导演懂得太多的电影技巧,他用动听的配乐,优美的镜头,展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乡村生活。只是在前后呼应的阴暗镜头中,你才能体会历史上留下的错误的冰冷。 最后看到老婆婆取下头巾,露出颈部的胎记,观众明白了,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个闹鬼的寡妇村,就是由像玛拉一样的女人延续着它的传说。
相比起叫它电影,老老实实拍成纪录片的话挺好的。不能说有了反讽有了映射就是好电影。凭心而论,实在尴尬。
前一半都属于不知道在说什么的状态,尽管导演舞台剧出身但把所有的惊恐,转折,剧情的推进都放在演员表情的卡顿上实在是欣赏不来,并且每次惊讶过后也并没有剧情递进的感觉。
好好地一部电影,导演在不停的给大家按暂停,怎么可能会让人看得爽。或许是舞台剧不用转场吧。前半部分就在导演亲自的播放暂停播放暂停中什么都没说。
无声婚礼部分其实单看还是不错的,但是前面实在太长,导致也并没有把节奏完全拉回去。其实单看婚礼部分和看电影部分是可以的,节奏,主题,处理几乎都没有大毛病。
但是虽然他是喜剧,但是最后结尾的对比还是太显僵硬。讽刺也好,警示也罢,整个结尾就像和剧情分割了一样。录像团队的仰天长笑,也真的是…一言难尽…
还有埋的女主胎记的梗,男主一句:你还是不准备告诉我它的由来吗?本来就已经让人觉得奇怪了,胎记就胎记,还要由来?莫非女主在娘胎里让人给揍的?!结局才知道是为了介绍身份。那和前面的由来又有什么半毛钱关系吗?!!这梗埋的简直不要太烂。
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推荐,还感动到了?!!原谅我实在盖不到点。不能说揭示现实,反映问题,铭记历史的电影我们就一定要高分。电影总还是要回归作品本身。战狼一样,摔跤吧如此,二十二也难逃被点。
总之这部片给人感觉太散了,主要是尴尬转场实在是吓到了胆小的我。觉得三星差不多了。
开头黑灰色的镜头,一个诡异的村庄。故事的开始,大片绿色的树,黄色的草丛地。人们的野蛮,醉醺醺,乱哄哄,奔放,看电影是人们脸上的泪,吉普赛人杂戏团,女孩的死去,无声婚礼,寂静下一颗颗激流涌动的内心……
在强权专制下,用放肆的情欲表达情感,人与人之间不避讳直戳戳的调侃,没有文明的礼仪,富有的生活,面对这样的生活压迫,他们愿意用一场喜悦的婚礼,换取短暂的解放。
残酷的是,斯大林的死去,让他们短暂的喘息的机会都要夺取,一场无声的反抗,短暂的压抑的婚礼,荒诞的寂静,身躯之下,是被压抑的愤怒,无奈与渴望幸福。
如果没有这场婚礼,这场灾难能否避免?
当然不会,这根源的压迫造成的悲剧,会在每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悄然的发生着。
不禁感叹,人是多么的渺小,但有一些人,却企图领导世界。
但谁是救世主呢,我们以同样的方式来到世界,为何最后,却成了一些人妄想的工具。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命不由人,他们却勇敢去解放与反抗,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很勇敢,平凡却伟大着。
结构和情绪变化的控制堪称完美,尤其是过山车一样的情感摆荡。压抑-爆发-压抑,一场从喜剧,到闹剧,最后演绎成悲剧的婚礼。原本宁静的村庄却因为斯大林的死亡遭致毁灭,倒置的镰刀斧头已说明了一切。无声的婚礼让人在苦笑中含着心酸的眼泪,一个在专制下失语了半个世纪的国度,最后依然在冷雨中飘摇
“XXX是俄罗斯人的走狗”
村里的男人都被抓走而没有再回来过,新娘从此就不再听到任何声音
我们无声不代表我们不存在
在花田,在谷池,肆无忌惮的做爱,在极权的压抑中,可能唯有身体上的释放能缓解麻痹的灵魂。但独裁者的魔爪岂能因为自己肉体的嗝屁着凉而退缩,他的狗腿子还会在既有的权利下去泯灭人和性。二十分钟的婚礼在原始的欲望下无声但有形的滚动,偶有的噪音成了笑点,直到坦克的轰鸣终结了一切。留下冤魂
1.小小村落欢声笑语,遗世独立自得其乐;2.无声婚礼是无视政权最有力的声音;3.小趣小乐,大悲大恸;4.死去之人的魂灵犹在徘徊,向往自由的精神从倒下的躯体飞起,佝偻老女人还在悲伤。
很像一部命题作文。丑化是必须的,费里尼是必备的,夸张的,舞台剧式的象征主义。“自由”这个主题只要登场,必然就会赢得许多人的好感。自由是伟大的,但电影是小小的,它虽然有想法,但却刻意,虽严肃,却也单薄。我如一个屠夫,如此一来,电影只剩一具并不出奇的骨架。
祝福被消音,誓言成了诅咒。小男孩或许会忘记那天的婚礼,但一定记得翌日在藕粉色的朝霞里看到鸟人自由地飞过。笊篱为壁困囿的百姓像那只提线木偶,一言一行或喜或悲都需要被权柄操纵。在循环的曲调伴衬下,片子呈现荒凉而悲情的味道,无声婚礼现场寓意极深堪称经典片段。屈服等同苟且,流血无惧毁灭。
宁可在炮火中高歌欢畅,也不要在黑暗中忍辱偷生。这才是一部真正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剧,不知道多少年后才能看到我们的悲剧在荧幕上出现。
细节大于情节。有些地方使力过重,但婚礼宴会一段实在太精彩。极富戏剧性。摄影精彩,森林彷佛仙境,结尾让人揪心
最后穿着带血的白衣新娘,静默的站在被毁掉的房前那一幕看得我真是五味杂陈啊,因政治原因而毁掉无辜人民幸福的一场悲剧。话说无声婚礼那点真的还蛮浪漫的(艰苦中的浪漫还透着点无奈、温情)
4.5 诡异,幽默,讽刺,荒唐
二战结束后,一个罗马尼亚老太太,看见街上贴的照片,说像自己死掉的老公。旁边人训斥她:噤声!这是斯大林同志。老太太问:他是干嘛的——他赶跑了纳粹——老太太忙又问:那他能不能把俄国人也赶跑啊
4.5 猝不及防,喜剧转悲剧,过去累积建成的现在,瞬间便能崩溃。“你们还想夺走什么?” 今天看这一部实在太伤感。
笑聲中眼淚。
他们在看电影,却被银幕前的现实逗得前仰后合。所有无台词的段落都堪称精妙,作为一部略显荒诞的黑色喜剧,本片应该称得上是数一数二了,甚至我不知道今年还会不会看到比它更伟大的电影。
极致的残忍粉碎了那一晚的无言狂欢,而就此被葬送的生活却只是后来者理解不了的笑话。摄影出色,恍若梦境。
向作风彪悍,乐观豁达,在关键时刻敢于拍桌子的罗马尼亚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国际共产造的孽呀
4.5;迷你版的库斯图里卡,典型的东欧式狂欢与超现实元素,癫狂闹腾幽默表象之下的残忍冷酷揪心;前半段如梦幻般的田园牧歌,与震撼的无声婚礼段落呈鲜明对比,凡人的幸福被剥夺得如此轻易,政治icon的巨型阴影至今仍覆盖在历史的废墟上,时隔半个多世纪的质问“你们还想夺走什么?”振聋发聩。婚礼段落利用多种道具与精湛表演,将“无声”与小心翼翼的喜悦表达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