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不断的打打打,剧情简单,文戏很弱,动作设计也没多少亮点,尤其是招式还是给人摆架子的感觉,仍然是邵氏功夫片基本不接触身体而靠声效来唬人,甚至连升格都几乎没有。
罗维在失去李小龙之后,一直想捧一位新的功夫巨星,但一连几部片子都没能打出来,因为是在模仿李小龙,唯独是没有自己的东西。之后吴思远借将,邀请成龙出演了袁和平的《蛇形刁手》和《醉拳》,功夫喜剧让成龙大红,票房大卖。但罗维其后拍摄的这一部《龙拳》,还是走传统的功夫片路子,没有喜剧元素,结果票房才刚过100万。而同年,罗维为了留住因《醉拳》大红的成龙,放权让成龙自编自导自演的《笑拳怪招》却是香港年度票房冠军,544万。
成龙经过了很多弯路,才找到功夫喜剧这一符合自己的对路。但其实洪金宝早在77年有自导自演了动作喜剧《三德和尚与舂米六》,之后他就在动作喜剧的路上狂奔,说起来成龙还是学他。
典型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港式武打风格(包括台湾内地,也包括李连杰一出道就轰动全国的《少林寺》),这种一招一式的武打动作简直让人看的昏昏欲睡(当然李小龙的动作功夫片除外),直到九十年代初开始的那种虚与实、利落与潇洒、速度与飘逸相结合的港式武打风格(代表作品有以徐克、李连杰为首的古装《黄飞鸿》系列及《新火烧红莲寺》、《新龙门客栈》到杜琪峰的都市科幻《东方三侠》和成龙现代动作《红番区》)才是最令人血脉贲张、最让人荡气迴肠、最好看的武打动作功夫片!
这部成龙还是有些模仿李小龙的打斗,而且此时成龙像块木头一样,一点演技也看不出。苗可秀仍然属于花瓶角色,而且戏份极少。
一招一式的武打也不失妙处,大哥的片子剧情线都是老妪能解,简单到家了啊,结尾处将近十分钟的兵器打戏意外的非常好看,看了整整两遍。这部电影里的反派特懂事,永远一对一,车轮战,其他人围着看,从不群殴,大哥结尾时连续挑死四个boss,旁边二三十手持钢刀的杂兵从头看到尾,一动不动,这,太给力了
在今日头条的视频里无意看起的,宣传语是经典好看的老动作片,没想到这么难看,后半部分是抱着了解香港动作片历史的目的才强忍着看完了,感觉成龙背的那个包袱是个可以深挖的点,越迟打开来,悬念就可以做得越足,就像勾子长的箱子、天下第七的包袱。
成龙早期的电影个人特色还不是很明显,基本就是复仇故事加硬拳硬脚。
成龙纯功夫动作片里比较好的,有身手重情义,知可为知不可为。
李小龙式的剧情。但是没李小龙式的气场。
剧情太惨,通过女性牺牲来教育男人,没有同期的《龙少爷》《醉拳》等好玩。
这种动作片非常中规中矩,在那个时代也比较常见,这部有点跳脱的地方在于武打设计:前面都是一板一眼你来我往的套招,到最后要结束的时候突然就嘁哩喀喳连续连招就结束了
70年代的成龙还没有自己的风格,只是一味的狠打和模仿李小龙。
罗维,一个在片场赌马的男人,和精益求精的龙叔注定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本片亦是一部毫无特色毫无惊喜的古装港式复仇片
还是那样打。。。
那时候青涩又不搞笑的成龙多少还是有点不习惯呢
刻意模仿李小龙,包括他的叫声。。。连李的御用花瓶女猪脚-苗可秀也请来了。。打斗还可以
罗维明明在之前的《拳精》中玩得挺不错的,但这次却又抛弃了《拳精》功夫喜剧的模式,妄想起复制李小龙来,但故事碎散,节奏糜烂,影片试图搞“严肃”的门派斗争,但各种白痴般的误会宛如一幕幕狗血肥皂剧,而彼时的成龙风格尚未成型,所幸他没有模仿李小龙太久,而年轻漂亮的苗可秀则继续花瓶,真浪费
当年的喜剧功夫放在现在也是最上乘的佳品。龙叔年轻的时候战斗值拉满没得说。
典型的老港产武林复仇+日式的恶人洗白变好人的双线剧情内核。影片还没有体现出成龙的个人风格,尽管他当时已经从陈元龙变为成龙了。而细心一点的话会发现本片的动作指导正是陈元龙。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样的功夫片已经不算好看。因为再怎么演,也无法超越李小龙。武打戏都是硬桥硬马见真功夫的传统假打~
那时候的成龙的电影都是一个套路,模仿李小龙。
成龙早期经典电影,那个时候他明显没有自己的风格,从动作到苦情戏都是当时香港动作流水线产业水平,看的很闷,不过成龙的武术功底还是很棒的。
偶然在电视台看了这部早期成龙动作片,导演是罗烈,是邵氏功夫片的架势
成龙式喜剧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