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伦理片。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让生命只剩下寥寥数周,于是想放纵自我,重活一回,才发现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虚无缥缈,只有现实生活才是自己走完一生最后的依托,那个陪伴自己到最后的,并不一定是自己最爱的人,但是绝对是待你最好,对你最真诚的人。生活注定如此,又何必挣扎,虽然被人追赶是因为不合规矩,冲破俗套所致,赢回自我是多么幸福的事,就像脸上最灿烂的笑意闪耀在阳光里。
女主是个纺织厂的女工,很有个性,一点不公正的对待她都会争论不休。她丈夫是个买鱼的商贩,两个人的孩子由女主带到厂里照顾。有一天女主突然晕倒,经过医院诊断是白血病,但是家里又付不起治疗的费用。虽然丈夫极力隐瞒,但是女主还是知道了病情。一直抗争的她变得沉默寡言,女友告诉她有个舞厅,可以和男同志跳跳舞,还能挣钱。于是她去了那里,但是还是很不习惯。她准备以旅游之名,去寻找10年前的旧情人,但是找到旧情人后,才知道他过得也很好,有了孩子。并没有受到自己的影响。两个人一起去看北戴河的海,但是北戴河却结了冰,也没有想象的美好。原来所有的美好都只存在于想象里,一旦伸手触及,才发现平庸得让人失望。她逃离了与初恋的相守,准备去自杀,但是鼓不起勇气。最后她还是回到了家里,茫然地看着这片即将改变的土地,原来的纺织厂关门了,马上就要下岗回家,原来的院落满是苍凉,好想正在孕育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但是这些已经和自己没有关联。因为女主即将离开这个世界,她以为是将就的生活,但是陪伴她到最后的还是老实巴交的丈夫,他买了房子为妻子治疗,用最简单最纯朴的爱去温暖妻子,其实这样的爱还不足够温暖嘛?还至于为了遥遥无期的10之约,为了几百封一去不回的信而纠结难忘嘛?我觉得最后她轻抚丈夫的额头就是回答,她觉得只有回归家庭,陪伴自己到最后的爱才是最真实的,她想明白了。虽然冲破规则,不守规矩的活着真的很幸福,很刺激,但是这所有的都是过眼浮云,只可以用想象去丰满,去美化,真正来到跟前,就残酷得有如北戴河冰封的湖面,苍茫的沙滩一样。
余男的表演真心很好,对于这个女人的身世很是同情。其实老一辈人的爱情就是这样将就着就过了一辈子,真正喜欢的人只能存在在记忆里。争着吵着就过了一辈子,到底爱不爱想不明白。但是正是这么简单纯朴的爱情,却焕发出最动人的陪伴,最真情的付出。对生活的挣扎,一下子就颠覆了整个世界。镜头中的世界应该是上一代人熟识的。一起上下班的作息,嘈杂的厂房,一起唠嗑的午后,相互依偎的二八大杠,满目霓虹的舞厅,大红大紫的衣着,挤成一团的客车,时代即将把所有送去历史,但是有很多人不适应,或者说还没有准备好。但是这里的记忆有时还是很怀念,就像高高挂在墙头没有玻璃的窗户,窗框上满是飘零的灰絮……
这次王全安把镜头对准了中国转型期的一个纺织厂女工。在生命垂危之际,她决定去北京看一眼老情人。 《纺织姑娘》几乎可以看做是《团圆》的练笔,同样是关于生命中的一个情感缺憾。那些熟稔的固定机位和长镜头,以及朴实低调的自然光,以非奇观的视角展示了一个被病痛和生计剥夺了尊严的女人,如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去追随心中的那一点点坚持。 和《团圆》一样,故事的主人公试图在几十年之后,倔强地回到过去,要一个答案。纵使山河破碎,物是人非,故人容颜已改。王全安的电影里,充满了这样一个个刻舟求剑的小人物。 善于刻画时代与人物关系的导演,最先当然会想到贾樟柯。相比之下,贾樟柯电影里总是塞满了各种高屋建瓴的符号,而他故事里的人物大多以边缘人的身份去背负起整个时代的茫然。 而《纺织姑娘》里的李莉,只为了却私心,踏遍万水千山,去圆一个多年的遗憾。这使得王全安对他的人物,总有一种温柔的平视。他不同情,也不煽情,只是不疾不徐地为你呈现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再从这个人生活的无数个切片里,拼凑出属于那个时代的韵味。 偌大的纺织厂里,纺织机器在跳着机械的舞蹈;空旷的主席台上,合唱团伴着风琴声一遍一遍唱着前苏联的老歌;热气腾腾的公共澡堂里,不再年轻的纺织女工们光着身子,正在老去的身体也不能带走她们仍旧雀跃的心……是这样的一个集体,在滚滚的时代车轮中,仍然站成拒绝的姿态,固执而习惯性地操弄着旧机器,遵循着旧制度,活在过时的光景中。 当倒闭成为必然,下岗成为现实,集体外出仍然是他们的惯性动作,于是有了冰天雪地里几个男人用单车载着老婆去火凤凰的场景:他们的老婆去舞厅陪人跳舞,跳一个可以挣五块钱。而他们自己只能把单车停在舞厅门口,等待着各自的女人跳完以后,从陌生男人的怀抱里回来——男人的尊严在难以为继的生活面前,早已置换为苦涩的插科打诨。除却那层表皮的笑料,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情。 当李莉在舞厅里和人起了冲突,男人们一窝蜂涌进了舞厅。这个让人哑然失笑的瞬间,无比精准地描摹出了昔日的“领导阶层”如今所面临的末路与困境:工人阶级被打倒在街头,谈尊严更像是一种奢侈,而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原貌。 除了工业时代下纺织工人对集体主义的凝视与眷恋,王全安也拍出了东方人表达感情的隐忍含蓄,它们们在王全安的镜头下都有一种妥帖而精确的描述。 在《团圆》中,年逾古稀的老刘和玉娥,相见时没有一个拥抱,李莉和她的初恋情人亦然。再汹涌的感情都被按捺得不动声色。于是导演迂回地拍着东方人的餐桌,在这里,摄影机看到了中国传统的人情之美。 它是《团圆》里玉娥给老刘的接风宴,是老刘为老陆做的“佛跳墙”,它是《纺织姑娘》里沉默寡言的老胡给李莉做的一大锅鱼,也是李莉和旧情人再次相聚时吃的热腾腾的火锅。吃火锅时,摄影机隔着玻璃拍着这对旧日恋人,玻璃上斑驳的霓虹光影,映射出他们同样斑驳的内心。当摄影机悄悄从火锅店外移到店内,这对昔日恋人之间多年未见的隔阂也渐渐被氤氲的温情所替代。 王全安的电影常常被公认为是探讨女性主体意识的典范。无论是《团圆》还是《纺织姑娘》,故事里都有一个行将就木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多年来无法解开的心结,和一个踏遍万水千山始终要见的人。老年的玉娥和中年的李莉一样,阴差阳错嫁给了一个不爱的人。于是他们自认为对现在的家庭没有感情,所以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要任性而为,遵从本心。 但或许,这种主体意识中也包含了某种人性的执拗和自我美化,甚至也可能给身边的人也会带来某种伤害。 在故事的最后,《团圆》里的老刘没能带走玉娥,《纺织姑娘》里的李莉也只能与旧情人不告而别。玉娥最终发现老伴无法离开自己,他故作豪爽的成全下是一颗破碎和叫屈的心;李莉发现旧情人早已成家,还有一个七岁的女儿。而在自己病重时,医生虽然给出放弃治疗的建议,丈夫却仍然固执地变卖了房子,为她治病。 她们曾经以为自己活在无爱的世界,曾经以为自己真的可以抛下一切。曾经缺憾的爱情,丰富了她们的生命,也耗尽了她们的生命。如风般的美丽女子,最终也得服从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节律。他们将记忆中的爱情粉饰得太过美好,以至于让自己的追求有一种奋不顾身的悲壮。他们并不明白,这样的自由更像是自私的变种,而理想不过是偏执的代名词。
因为《团圆》里大时代刻下的一个政治伤痕,或《纺织姑娘》中李莉年轻时的争强好胜,女主人公们不得不生活在一种隐痛和遗憾中,并由此幻想错过的岁月里有她们最好的爱情。这是人性深处那一点止不住的喧哗与骚动,令她们与理想人格无缘。她们用这种自以为是的一往情深和身不由己,来逃避生活的平庸和无爱。王全安恰如其分而不带道德批判地描摹着这一种情绪。 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李莉曾经有过两次主动求死的经历。第一次开煤气、吃药,被回家的儿子打断。儿子唤醒了她身体深处作为一位母亲的“母性“意识与“母爱”的本能;第二次在告别旧情人后,她卧倒在铁轨上,最终在隆隆的火车轰鸣声中抱成一团,狼狈地活了下来。 从铁轨上匆匆逃离时,在车站工作的老头儿举着小旗子,在身后骂骂咧咧地追赶着李莉,她惊慌失措地向前跑呀跑,表情从惊恐转化为不安,又从不安转化为自嘲而开怀的笑。或许是在那一刻起,她看破了执著的无用,造化的弄人。或许是在那一刻,她决定去接受命运,包括命运里所有无法挽回的错失与缺憾。 最终,在旧情人《纺织姑娘》的琴声里,李莉停止了呼吸。这首前苏联歌曲是李莉青春时代的写照,也是一种时代情愫消亡的记忆。随之而去的,是一个国营厂时代的垮塌。 王全安是一个如此冷静的记录者,无论是描摹大时代的消逝,还是小家庭的创痛,他都有一种冷静旁观的克制,从未激起猛烈的煽情。在东方人内敛含蓄的情绪表达中,似乎只有女主人公在独自经历这种创伤。她看到这种代价,也最终认可这种代价。 至于那百十封寄给初恋的信,谁知道它们被风吹到了哪里。或许就像海子那首美丽又哀愁的《历史》,写尽了时光匆匆,岁月蹉跎:公元前我们都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没有谁见过,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
王全安需要个好编剧
这片儿比《月蚀》好,比《图雅》好,王全安大师气度已现,第六代里上一个是贾樟柯,如今看来也就这两人而已。不必说卢茨的自然光和长镜头是多么的牛逼,也不必去挖剧情的合理与否,就凭语言自觉这一点五星没有商量。何况此片谈到的国企话题已是与《二十四城记》堪比的厚实,苏联老歌更是神来之笔
纺织产业的衰败,仰慕苏联时代的终结,微渺人物命运的凋零
悲剧感
如果这是二十年前拍的电影,它无疑是一部好电影,但它拍摄于2009年,所以,它只能是一部经不起时间推敲的好电影。但余男演得很好。
为《团圆》练手的?不少空镜头和固定机位。雪景。现在我是越来越喜欢看些可以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故事了,神马宏大叙事神马戏剧冲突神马俯瞰众生都不需要,导演你能不动声色讲好个简单的故事,让我在观影的某时某刻小心脏突然那么嘣一下,就很满足了。
余男真是演技派,剧本力道欠佳
还算挺喜欢王全安拍吃饭的场面的,这也总是他能控制好的场景,不能接受结尾赵鲁寒重新拉起手风琴的设计式呼应。
二伯平安
王全安真是个会拍电影的人。开篇节奏稍慢,不知道要讲什么,后来没想到把一个这么简单的故事讲得这么丰富。感觉女主这样的坚强是真实的,有挣扎有遗憾有疑惑有无奈,台词很少但都对剧情有力地推进。怀旧感也很真实,不造作不美化却有种自然的诗意。好几处让镜头真美:染布机下铁轨上工厂舞台,结尾阳光
这部电影,一真,二诚。西安东郊纺织城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影片给了空旷偌大的纺织厂一个长久的特写:它如此破败,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毫无疑问,卑微渺小的《纺织姑娘》是滚滚历史浪潮下一个时代的挽歌。比较遗憾的是王全安在这首大合唱当中加入了过多戏剧性(诗意)的“高音” 段落,作者这样处理无非想要照亮人在被剥夺生存权利之时的愤懑和挣扎。然而实际上无论是环境还是底层工农这种垂死时的无助时常是活在不被人们注意到的暗角里,他们与命运作着抵抗忍气吞声的姿态往往也是被工厂以及社会选择性忽视的对象。影片从走出去开始渐入佳境,那场寻爱之旅既是对与幸福生活失之交臂的弥补,也是对个人与时代彼此错过的抚慰。
这次的非专业演员们 表现的有点抽离啊
桥 自行车 风扇 王全安你也要和老杨一样来折磨我对不?不过 经过了广院的一个半月 确实能多留意到很多电影元素哇。。总体感觉 比《左右》要更淡定些个人些 但非常有嚼头 douban打6.8分可真是委屈了 余男的表演的确很好
一个时代过去了
本片涉及了许多吸引人的元素。余男有几场戏演得真棒。不过整体总觉得臆造的成分太大。
余男的表演真是不错。
并没有什么代表性,年轻的纺织姑娘,你在幻想什么?
有几场戏处理得假了,摄影属于藏起来那种.
长镜头,呆滞,无奈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