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的两部戏探讨西南少数民族在改革开放后的命运。
马背中,老冯这样的毛时代干部死了或者被职业化所替代。而现代官僚制下的阿洛又跑了。这连无人之地,就只有碧罗雪山里时不时撒手不管的村长与政治心智不足的阿鲁。最终的命运就是在国家强制力量之下消灭村庄,走向城镇化的同时也意味着这个部落的祖宗、习俗的全然格式化。阿鲁不用娶自己的嫂子了,但也永远不会成为老祖。因为宗已经消失。
Bear
Bear is the forefather, Lisu live in the mountains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with the ancestor's bless. You can't live without your father , forefather and grandpa. They'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family and " life".
Land
Mountain god will tell you that " All lands need plowing". However, the land is not free,the bride price is too high to afford(why?), every family has some debt(the castles), but castles had been eaten by bears gradually,so men can't afford " lands".
Rich - the standard about " life"
Some standards and rich guys from outside came in, Lisu feel like that they have so little money that can't bear the " life". And the government puts,"to make village accessible to tourists by infrastructure ,your life will be much better. " When and How, standards about life has been changed?
Destiny
"Like spring breeze brings out buds." Everything has its position and destiny in the Lisu belief. But are there really something destined to happen? Undeniably,there are also some causal reasons to make life what it is. The bears eat fruits , unfortunately with some "bad guys" poaching and stealing trees to satisfy some foreigner's needs , the fruits for bears became less and less ,and the forefather came into the village to find something to eat. After many times "bad guy - rich guy - bear "loop, the family became poorer and poorer ,lead to such " destiny" to sell Jini.
Life
According to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 by J.Scott, the ancestor of Lisu choose a life in the mountain like this due to the war and governance, and developed many strategies to escape the governmental power.But nowadays , they have no place to maintain past life, the outside world and people and standards came in . With accessible roads and vary goods, you just can't live like you were, everything around you will change despite of your own will .You can't escape from the structural power by simply kill some bears, but in some sense, that's the only thing you can do. The life per se has been already changed, forever.
周末看了这部电影,当时心里也是感慨良多,但并没有那么写得出来些什么。今天看到一个朋友分享的某乎关于重男轻女思想的话题,看了之后,就势聊两句。文章的题目本来写的是【少年的呐喊最后并没有杀死熊】,后来想想,还是改成了现在的样子。因为虽然熊出镜不高,但是实则它才是引领故事继续前进的主线。 熊是什么? 熊是一种动物,它们吃羊,甚至也吃人,但是被“政策”保护的。可惜的是,可怜的怒江居民没有政策的制定权,因此并没有体验到【政策是利益合法化】的好处。 熊还是我们的祖先,老祖这么认同,然后大家都认同老祖。这里,熊是规则,是长老掌权的规则,也是民族习俗的规则,是象征。熊不能被杀,如果熊被杀了,老祖就不再是老祖了,民族的祖先也得换一种生物了,这些都是大事儿。 熊还是,另一只“看不见的手”,是社会现有价值观,得益于每一个社会价值观的强大自我捍卫功能,要击垮它难度不小,虽然它并不怎么合理,现在的重男轻女倾向就如此类。而在片子中,重男轻女的情绪还是透露的比较大方的——用牛来量化是很标准的做法。 谁呐喊过?我们从分贝的量级从大到小来看看。 迪阿鲁呐喊过,最撕心裂肺的呐喊莫过于此。他在凌晨时分,对着父兄远去的方向哭泣着大叫【回来吧,阿爸,回来吧,阿哥】,企图让这令人心碎的声音穿过无边无际的浓雾,飘到缅甸带回已不在人世的父兄。父兄回来不会杀死熊,但是兄长如果回来了,他就不用娶自己的嫂子,而是奔向发小木扒的妹妹吉妮。整部电影在这个镜头的地方最惹我掉泪,二十来岁的年纪,无法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这是太痛苦的事实。如果说年少时青梅竹马年熟时举案齐眉是一种极其小概率的事件,那可能每个男人都品尝过这样的滋味。只不过我们好得快些,我们去球场,我们打游戏,我们去看海,看山看美女,身边再有一堆学各种专业的朋友用尽其一生所能引用的有利观点来引导我们走出低谷。但迪阿鲁没有,他的世界,小到只有一条没有桥的怒江,一个惹人爱恋的发小妹妹,一个掌管一切的老祖,还有一堆穿着政策不坏身的熊。没有伴奏带也没有修音痕迹,迪阿鲁和吉妮在割麦的时候唱的情歌,实在太过于动人。当时我还在想,这么情投意合的两个人,放学之后在麦垛里相互推倒定个终身也是极好的吧(/捂脸)。与之对应的是,在整部电影里面,我都没有看到过他们牵手(吉妮来求婚的时候我认为不算)、拥抱或者接吻,而迪阿鲁说【你长得这么好看,就该多照镜子】的时候,无疑是最美好的情话——情话是毒药和汽油,它未必让你勃起,但总是让你心悸。而这一切,都在少年绝望的呼喊声中支离破碎,如果片子里的牛滚下山崖时带下的石头摔成了小石头,那少年的挚爱,恐怕在山谷中和这呼喊声一起,尸骨无存了。 三大坡(木扒和吉妮的父亲)进行了一次货真价实,但是却有些怯懦的呐喊,那句话是【我要杀熊】。三大坡实际上是个老实人,守规矩的老实人。守着老子凑牛给儿子娶媳妇的规矩,守着借牛要还的规矩,守着尊敬祖先的规矩,自然也会守着别人拿牛娶我女儿的规矩,所以其实不能说他市侩,而是这就是彼时彼景的规矩(重男轻女在此可见一斑)。当儿子因为刮红豆杉树皮被警察抓起来之后,束手无策只好考虑把女儿嫁给小地痞换2万块救儿子,逼得倔强的女儿和自己决裂。这里两头说呀,三大坡是一个重男轻女的人,但是也是一个普罗大众的结合体,当女儿死了以后,他哭泣着唱歌的侧面镜头令人心碎,和男女之情不同,时间有多少种心痛可敌痛失爱女呢,他的确是重男轻女的,但是他也是深爱着唯一的女儿的。而在这一波悲痛爆发之前,在羊又被吃了,儿子又被抓了以后,在长久的积怨之下,他早就爆发了一次:我!要!杀!熊!——老实人的爆发总是激烈的,都带枪了当然是激烈的,货真价实的,老子怒了。但老实人的爆发,也是老实人的爆发,它是怯懦的。三大坡毕竟老了,又是老实人,他只是想说出想杀熊的意愿而已,并没有真的会这样做,毕竟,熊还是祖宗——老祖没改口。如果真的是想杀了熊,直接抄上家伙进树林弄死一头熊回来再宣布【老子杀了熊】,而不是【老子要杀熊】。他有了叛逆的心,无奈没有够肥的胆儿,但这并不说明他的一嗓子没有意义,毕竟,任何革命都是先喊后干的。第一次看的时候,我甚至在想,前面的时候镜头暗示过木扒想杀熊是因为熊胆,后面的时候三大坡要杀熊是因为愤怒,迪阿鲁要杀熊是因为不再信仰熊是自己的祖先,我当时还在猜,多几个人想杀熊,说不定熊真的就死了,但是在老祖和政策的重压之下,熊还是没死。 吉妮是个勇敢的姑娘,她没有扯着嗓子去喊过,但是她用行为证明了她的勇气。可惜的是,吉妮和迪阿鲁虽然勇敢,但是这勇敢是局限的,他们的勇敢还没有能越过这山这河去私奔。她只是,在和父亲争吵完了之后,不顾一切地去到迪阿鲁面前,抓起他的手怼他说【求求你,娶了我】。这算是一次呐喊,需要的勇气和力量太多,而且是全片中最有包含希望的一次,因为包括我都觉得阿哥肯定会答应的。插播一句吐槽,如果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又勇敢又主动还是不能冲破牢笼,那可能真的是江太宽水太急熊太肥了。好,回来,我们继续说电影。无奈的是,姑娘的勇气并没有激励着这个少年把她推倒,而是换来了阿哥(歌里头是这样称呼的)的退缩和转身。这一次转身,无疑像一根被划破的火柴,烧断了阿妹最后一根稻草,而讽刺的是,阿哥是一个从来不抽烟的人。电影结束了很久,那句【求求你,娶了我】都在脑中不散去,和阿迪鲁的【回来吧,阿哥】一样,回声太久。她又美又倔强,放在城里头养,说不定就是个唐晶(出自《我的前半生》,女二,女强人),即使是阿哥不要她了,她还是有办法的,尤其是在四万块赔偿金的催化之下。有多少种笑容是吉妮在看到熊窝时候的那种笑容呢,我无法形容。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发现的是几头熊在一起嬉戏,然后一旁的少女发出由衷的笑容,如果不结合上下文,可能还真的是一片和谐的赶脚。 后来胳膊拧不过大腿,老祖也无力回天,该搬家还是搬了,村民们给熊让了地方。 我猜,熊可能会死于被人类改造的环境里面,但是熊不会死于人类之手。当然,也不会死于某个人的呐喊,顶多就是半夜三更的时候,被惊了一下而已。 集中放几张图吧,没有三大坡的,背影是老祖的。
看了一半,一般了点
复杂的题材被处理得如此得当,情与法、信仰与现实,以不断冲突设置困境并循环往复,力道很足。愚蠢而又不顾一切的爱情啊.....
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神作了,题材不错很加分,可惜没有一个地方耐看。★★★
享受那种一张弓缓慢绷紧的感觉
所有的演员都是当地的原著居民,导演说他们连电影都没看过,完全原生态的演出。电影很感人,女孩美极了
电影里傈僳族的形态和境遇好比一百年前的汉族。作为观影者,我们究竟是和西方观众一样作为“他者”,还是和片中鲜少出现的操他们听不懂的普通话的公务员们同属于“你们”,抑或这过了一百年的我们依然还是“他们”?尽管导演避免介入,但叙事还是流露外来视角,且隐喻重重。文本意义大过影像意义。
挺好看,不枯燥,看时常笑声一片。已经尽量规避了主旋律,可以了 @小西天
这次参加大影节觉得最好的电影,一直不愿意添加条目是为了好好写一篇影评。一条通俗的爱情主线牵扯出政府的保护政策、志愿者的绿色观念、传统的道德信仰、宗法制度与人民实际生活利益的各方矛盾,少数名族题材却不卖弄风景民俗,拿着国营制片厂的钱却砍掉了政府的高大全,刘杰这样的导演是会成大气的。
完美的表演指導阿。。劉傑又講情與法
讲了无数遍的故事披着少数民族的外衣再讲一遍【电影资料馆】
空间处理上很是捉襟见肘。无趣的伪笑点太多。
从马背到透析再到雪山,都将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置于一个即将发生变化的焦虑时刻。政府的熊打不得,祖宗的熊骂不得,剩下尴尬的村民,被权力和宗法甚至环保道德压迫得几乎没了安身立命之处。在这样的窘境下,年轻人不再相信宗法社会,干脆迁走,我就是要打这祸害人的祖宗。
配角們實在是太不給力了。一部主要以對話來支撐的電影,配角連臺詞都說不好,翻譯連字幕都翻不准,是會讓人去懷疑導演的態度的。
祖宗,政府,黑瞎子!
这片适合自己安安静静的看,有点闷,但是对于村民们过江溜索的镜头记忆深刻,宗教与法律,落后的村庄与现代社会的交集,志愿者不是来帮我们的吗?他们不是帮我们,他们是帮熊,最后村民搬家,老妪看着天空,这就是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冲突现状
意图很巧妙,只不过重点太多,导致节奏失重,结构散乱。看了这片,更觉得在中国拍真实人的生活,只有非职业演员才是有希望的。
果断2010华语最佳,开头稍弱,此后几乎完美。摄影极赞,空镜做标点,故事逐层推进,愈发绵密。传统,法律,现实在此纠结起来,又是个颇具基斯洛夫斯基味道的故事。小姑娘盛装去找熊时那个笑容,华丽又残忍,戳得死死的。能把主旋律献礼片拍到这样的水准,刘杰真是神人。
其实,本来越像真实的影片越让我怀疑有多少是真实的,我会更加仔细找“人工”的痕迹。是当地人在演戏,还是基本原生态?这个片子是建国60周年献礼的命题作文片,导演没有直接使用剧本,而是自己花了大量时间精力,根据当地情况辛苦创作的。情节很集中,戏剧性比较强,这和原生态的背景非常不符。无感
小女孩看到熊的那一刻,笑了。她说,熊孩子,我来了。
熊要来,女子要嫁人,都是没有办法的事。于是男人要骂祖宗,要打熊,要号咷。都在白云茫茫中。(with datouma @ M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