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如此干净的种族
这部片子绝对是一部喜剧,但看完后再思考,这部片子不仅仅是喜剧那么简单的,它还包含着很多人类学的观点和看法。 首先是表现了泰勒的万物有灵论或泛灵论,泰勒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始宗教,并提出万物有灵论或泛灵ο
凯所生活的卡拉哈里也许就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净土。可爱的布希族人,纯真、简单、善良、执着,没有嫉妒,仇恨,权利之争,非常纯净的种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单的为生存而生存。没有烦恼、负担,快乐的生活,真是感叹地球上竟然有如此简单干净的种族。里面有这样一句描述布希人的话:在卡拉哈里,日子随你高兴的过,高兴的话天天都是星期天,不需要以时钟或日历来决定作息。
2 ) 在非洲大草原的巴士上看到这部电影
凑巧的是,我在从刚果金的边境回达累斯萨拉姆,一个人背着书包.很孤单也很担心,第一次一个人穿越边境,做野外的长途旅行.教堂的旅馆晚上也会有野兽的嘶叫.
坦桑尼亚民风还算纯朴,因为纯粹和不容易学会不好的事务.坐在晃晃悠悠的大巴,当地人的体味很重,我蜷在司机座后面,挤着窗户,他们开始发可乐和饼干,电视打开,一个瘦瘦的土著为了一瓶可乐而执着地要送回这个不祥的天上来物.
其实美国人只是想向人们灌输他们标榜的文明,很反感他们自大地在当地传教,宣扬他们的文化.
返璞归真并不是坏事,膨胀的文明反让人们四处起冲突.
这不是喜剧,只是上帝不存在.有一群小撮人恰好又是疯子.
3 ) 给心灵找一个居所
看完电影我真的非常震撼,在捧腹之余,我觉得人类很有必要审视一下现在的“所谓文明”.“这里看起来像人间天堂,却是世界上最奇怪的沙漠.”开头这句话看似像是在给人们介绍这片沙漠的神奇、与众不同.其实不然,接下来的一系列片段讲述了住在这片沙漠的布依人.他们十分知足、非常和善、甚至不懂得什么是文明.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上帝的恩赐.更可贵的是他们没有所有权意识.但这一切被飞行员投下的一个玻璃瓶打破了,他们认为那是上帝在跟他们开玩笑,是不祥之物,由历苏送到“世界的尽头”扔掉
这部影片很巧妙的利用了对比,在南方600里的城市,这是一个现代化非常发达的城市.但这里的人们并不快乐,他们过着死板的生活,周一早上八点去上班,中间十点半有十五分钟的休息时间.他们像是时间的奴隶,这里的学生被迫接受十几年的教育,这里的上班族受到上司的刁难.而在北方2000里的地方发生了一场政治刺杀,他们为了权力宁愿舍弃生命
其实,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住着善意,只是在追逐名利中、在征服自然中失去了本性,造就了所谓的现代文明——现代文明的背后,是对资源的疯狂掠夺,是硝烟弥漫的战争,是追逐名利的勾心斗角,是篡改历史,是强权霸权主义的盛行
当历苏站在那个美丽的悬崖边上,一扬手,可乐瓶子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抛物线,然后不见.当时我就在想:或许,人类真的需要给心灵找一个居所,让它能够得到净化的憩居.像布依人那样随心所欲的生活,与世无争,与自然和谐相处.哪怕是回归原始,又有何不可?
4 ) 文明vs.原始
广袤的非洲大地上,生活着一群未曾经历现代文明洗礼的部落。他们钻木取火,偶尔打猎,完全依靠自然过着原始的生活。他们分享所得,同吃同住。这样的生活平静、简单而又快乐。沙漠中心艰苦的生存条件,对他们来说却是上帝的恩赐。
反观我们这群所谓的civilized people,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不断地追求,其实也是不断地索取。越来越自私,贪婪,也越来越多烦恼。正如文中所说,人为了改进生活环境,发明各种工具,变得更加文明,最终让生活变得更加复杂。儿童必须花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学校学习如何在这个复杂危险的环境下生存。
影片中,一个无法分享的可乐瓶打破了原始部落的宁静。这是文明对原始的一次洗礼,在可乐瓶导致了族人内部的争吵,嫉妒之后,酋长决定走到世界尽头去丢弃这个“不详之物”。这个可乐瓶被丢弃到了悬崖之下,酋长愉快地回到部落,回到原来的快乐生活。可是正如观众所知,悬崖并非世界尽头,现代文明无法被丢弃,有了第一次,必然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的碰撞。
从网上查到,这个bushman部落确实已经慢慢开始现代化了,年轻人会使用现代社会的自行车,电器等。不知道对他们来说,这是进步还是退步呢?作为一个现代人,我自然无法接收那样的原始环境;但是作为一个以为沙漠就是整个世界的原始部落人,现代化带给他们的便利会超过烦恼吗?
5 ) 上帝也疯狂?或是导演也疯狂
在开始看这部电影之前,由于老师“人类学电影”的描述,我产生了一种最初的预设:这会是一部客观记录的记录片。(当然这也反映了我内心对于客观性描述的一种偏见)
但实际上,这却是一部以非洲为背景的喜剧片,一部经过精心设计、编排剧本的现代电影。
看完后,我将其归纳为一种“坦率的不真实”
怎样坦率?
最初的旁白的确会使得人有着纪录片的感觉,因此会给人一种真实记录的错觉,但随着剧情的展开,这种感觉便逐渐弱化了。在拍摄镜头时并没有刻意地去弱化电影感,或是强行塑造成类似于纪录片的呈现方式。
怎样不真实?
电影中夸张的影视语言,两位男主屡屡出现的不合常理的行为,都在告诉我们其中充满了虚构。但恰恰由于观众与所描述的非洲生活的距离感,这种不真实又并不显得荒诞。非洲草原、抛锚的越野车,都在描绘一种异乡生活的同时满足了观众对于这里不真实的幻想。因此,这是一种合理的不真实。
但除却这种坦率的不真实以外,为什么这部电影还可以被称之为“人类学电影”或者一部“具有人类学意义的电影”呢?
我觉得关键在于两点
其一,演员历苏本身即来自初民社会,虽然在与西方电影界的大量接触中逐渐接收了部分现代生活方式,其长期的生活经历无异于一场大型田野调查。而出演这部电影就是将这种田野调查转换为影像民族志的过程。
其二,“不完全的真实”本就是无法避免的过程。就像《写文化》中所说,作为赫尔墨斯的民族志学者保证不说谎,但绝不保证会说出全部真理。民族志是部分的真理。所有的翻译都只是各种语言的陌生性达成妥协的一种权宜之计。民族志本身也是属于各个文化和社会的语言达成妥协的一种近乎权宜之计。
因此,尽管导演尤伊斯在拍摄电影时并没有深入思考电影背后人类学或社会学意义,但在后人看来,呈现一种“有偏见”的影视民族志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个有启发和有人类学意义的作品。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另一种文明形态的简单一撇(虽然只是一个成员),导演也让观众看到了另一种生存方式,构建了一种被称为“单纯”“简单”的生活想象。而开启这一切交织的,仅仅是一个可乐瓶。
6 ) 充满智慧和机敏的幽默
这部电影太经典了,它的幽默的境界恰恰合我的口味。不是令我目瞪口呆的英国黑色幽默,也不是日本动漫的囧式搞笑,更不是美国视觉搞笑剧的粗俗无聊。它是充满智慧和机敏的一种幽默。许多地方都用了快镜头,也大大增加了幽默之处。光是最后一段男主角向女主角告白时丑态百出,在一旁观看的朋友的无奈的表情和动作就已经让我不能自已了。
好笑也仅仅是它的表象。本片讲述的是在非洲的博茨瓦纳的沙漠里,生活着一群被时间遗忘的布希曼人。他们生活在最原始的状态,没有所有制的概念,也没有罪的概念,简单纯朴得令人吃惊。而离此仅仅六百公里处就是一个大城市,人人过着压力下繁忙的生活。旁白说得好:人类把自己搞得太复杂了,以至于年轻人要花20 年时间来学习怎么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生存。
有一天,天上掉下的一个可乐瓶打破了布希曼人宁静的生活。在布希曼人看来,“这是一个如水一般,但是坚硬无比的东西。它是上帝赐予的。”然而,上帝只赐予了一个圣物,原本在部落中从未出现的争夺和不和睦发生了。布希曼人终于发现这是一个不祥之物,于是派希去把这个不祥之物带到世界的尽头还给上帝。一路上,他遇到各式各样的人,有西方国家来的援助人员,动物研究者,相对文明的村民,军队,反政府武装,甚至汽车,衣服,全都是他没见过的,他觉得自己见到了好多上帝。当然还有他熟悉的犀牛、大象、蛇……
旁白是站在这个布希曼人的视角来讲的,可以想象多么有意思。非洲国家简陋的道路、边境检查站,动物研究者的烂汽车,喜欢灭火的犀牛,粘人的树,到处都透露着智慧的幽默。在这充满智慧的幽默下,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之间的对比,引发对文明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的思考。光是一个可乐瓶的出现对整个部落人际关系的影响就很值得研究。
本片超越《王牌任务》和《你丫闭嘴》,成为我最喜欢的喜剧片。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其实最具喜感的是那辆车~
非常好的片子,很喜欢!从头笑到尾。不过笑过之后是惭愧。人因文明已失去了纯真。
纯净原始的感动
80年代拍出这种电影真的很棒了!感觉挺好玩的
这是一部朴素的、善意的电影。它从来不会让生活丧失希望。
超棒的喜剧!笑过之后也引发思考
看过好多遍 比较经典了
太搞笑了,在我心中可以排在看过的喜剧电影里的top3里
6.5分。本片的评价很高,但我看下来却很不感冒。无非就是拿淳朴的非洲土著开涮而已。你如果真涮得精彩也就算了,问题是一旦镜头从土著身上转移到男女猪那条线,全片立即变成三流的喜剧电影了。无论镜头,表演,音乐都毫无亮点。可能还是一开始的创意在当时太过震撼了才会有如此的评价吧~
成龙早期电影的风格和这个超级像……
经过再三斟酌,我得出结论:贸然分析这片是不妥当的,而贸然的分析那两种文明也是不公平的。无论人性还是欲望,都绝非三言两语便能概括,毕竟好坏相生,对立而行的事物我们都已见太多。如此看来,影片阐述的最好的一点,便是两种差异繁多的文明最终能一起共存。而一部喜剧能做到引人深思,是很有意义的
这是一部微喜剧,笑后依旧引人深思
看完很愉悦的电影,纯粹感
看海报还以为是个啥破电影,没想到这么好笑。
小时后只看到表面的搞笑.........只有长大了才看得明....
每一种文明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一种文化都应得到尊重。当被科技和现代化充斥的"被文明“的社会及成员面对一个被隔绝的族群,来到一个蛮荒之地,他们会发现,自己是无法生存的。而他们所标榜的价值观会像一层人皮面具被烈日剥落,争夺打斗,尔虞我诈,文明社会真的文明吗?
这是一部微喜剧,笑后依旧引人深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电影也是如此。
记得小时候学校就组织看过 现在回过头来又看 其实画面什么的现在看来都非常糟糕,但是对于一部上世纪80年代初的电影就能思考这么多的问题,却极其弥足珍贵
上帝也笑了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可乐罐就好了!只是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