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张爱玲《半生缘》
男人们最头疼女人问的问题,应该有两个。一个是妈妈跟女友掉水里救哪个,另一个,就是闺蜜也爱上你了会怎样。第一个问题的核心在男人,如何取舍给予自己生命和爱情的女人,而第二个问题的核心,却在女人,男人与闺蜜,谁更重要?
33岁的张艾嘉在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最爱》中试着探讨了这个问题。
就像柏拉图之于“理念”,亚里士多德之于“实体”,康德之于“物自体”,黑格尔之于“绝对精神”......思想家们穷极一生魂牵梦萦的往往是一个概念对于很多文艺女性,爱情、友情,是一以贯之的主题。特别二者交织的时候,更令人着迷。
一边是自己的知己好友,亲密姐妹,另一边是最爱的男人,与之共度一生的人,当这两个人有了交集,又如何自处呢?
张艾嘉在《最爱》里探讨的主题,在《203040》同样没有放弃。《最爱》可以说中年版的《七月与安生》,少了七月与安生的青春、冲动,多了几分克制、内敛。激情却丝毫不少。
从国外回来的芸芸(张艾嘉)在闺蜜阿明(缪骞人)与未婚夫俊彦(林子祥)的订婚典礼上,与俊彦一见如故。在纠结与犹豫中两人还是迈出了那一步。阿明的母亲去世之前察觉到了芸芸对俊彦的感情,叮嘱芸芸照顾阿明,也提醒阿明二人的情愫。由于不忍伤害阿明,俊彦还是跟阿明结了婚,而芸芸也很快找了一个年长自己很多的医生成家。直到多年以后俊彦去世,这段一直隐藏在三个人的心中的感情才被两个女人挑明。
只看故事的内核非常老套,在现在也会被简单贴上“绿茶婊和渣男”的标签。甚至很多年轻的观众嗤之以“三观不正”“文艺中年”批判电影的价值观。然而这样的电影需要一定的人生经历来品味。时间足以消解一切,包括爱情,以及对爱情的理解。
张艾嘉的镜头细腻,克制,又充满了情愫。
影片开头是人到老年的芸芸和阿明在聊天,她们的丈夫都已故去,各自的女儿在一旁陪伴。电影中的时间仅仅是一个下午,两个女人聊天到晚餐结束。她们聊天的内容却是两个人的一生,是一个男人的两面。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隐藏的属性,只对特定的人开放。对待旁人,冷若冰霜,对待那个人,无限温柔。面对工作是“霸道总裁”,独独对妻子温柔体贴;雷厉风行的女强人,在老公面前小鸟依人,这才是这类小说的卖点。
只有跟某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才展现出他们的另一面。那是其他人见不到的样子,是最好的自己。
阿明眼中的俊彦,是稳重的。由于阿明曾经是俊彦的秘书,更多见到的是工作状态的俊彦,不解风情,不识浪漫,踏实稳重,值得托付。
而俊彦的另一面呢?阿明没有见过,芸芸却不陌生。
俊彦会在做沙拉的时候将西红柿皮削成一朵花。俊彦会在钓鱼的时候将已经上钩了的鱼竿与芸芸交换,让芸芸以为是自己钓上来的。在芸芸骑车拒绝俊彦送的时候,俊彦开着车跟在骑车的芸芸后面,直到芸芸家门口;晚上送芸芸开车绕道,为了让芸芸听完车内播放的一首歌。在芸芸的追求者面前,一向稳重的俊彦会争强好胜,表现得像个毛头小伙子。
俊彦这些小心思,不会用在阿明身上。但不能说俊彦对阿明不好。俊彦可以来看阿明病重的母亲,陪阿明买苹果,甚至床笫之间温柔有加。只是他的心不在这里。
男人若爱,无理取闹是可爱天真;若不爱,贤惠大气是乏味无趣。他会费尽心思地讨好一个女人,只是那个女人,不是你。
面对一个事业有成温文尔雅的男人如此追求(何况长相也不差),估计没有几个人能拒绝。芸芸也不例外。
可是追求是一方面,追求到之后就是另一个阶段了。婚姻,有着太多不得已。
中国人对待婚姻的态度可谓最是矛盾。“结婚是人的第二次投胎”“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娶妻不贤毁三代”。无论对男人女人而言,婚姻都是人生大事。但人们结婚却如此草率,草率到有千奇百怪的理由可以导致结婚:为了面子、为了钱、为了父母、为了年龄、为了孩子......唯独少了自己。
俊彦自己说,他是一个很没有主见的人,三十多岁了,人生所有的决定都是别人做的,行动由别人推着。与阿明结婚,也仅仅因为作为秘书的阿明适合而已。俊彦和《半生缘》中的世钧一样,没有主见。在芸芸的追求者面前争强好胜,已经是俊彦的极致了。再下一步,他不忍。
“不忍”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不忍”,可以温柔体贴,可以设身处地,可以为你着想,可以体察别人的苦衷,为别人的行为找到各种理由。但也正是因为“不忍”,无法拒绝,拆着明白装糊涂,任由别人拿主意,也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各种合理性。
如果世钧没有遇上曼桢,如果俊彦没有遇到芸芸。世钧和翠芝,俊彦和阿明,家世相当、背景相当,丽影双双,恩爱有加。婚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无伤大体,生活不说幸福,至少是平静。这就是普通中国夫妻的样子。如果统计世界上所有事情的出错率,婚姻一定是最高的那一项。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婚姻的变数在哪里。俊彦偏偏订婚典礼上遇见了芸芸,于是原本不错的婚姻,就此出了差错。
俊彦向芸芸邀约八点去她家,阿明心知肚明,想办法缠住了俊彦,模仿俊彦的笔记给芸芸送了花,附上一张卡片:相见不如不见。但她不知道二人已经提前见过,不只见过,还激情缠绵共赴巫山。
阿明看见一起坐在沙发上的二人,就知道要摊牌了。阿明不停地说着准备婚礼的种种,不给二人开口的机会,“我终于有一个自己的家了。”是坦白,更是请求,请求二人不要破坏自己刚有的“家”。在感情里,人就是这么脆弱。阿明的脆弱,对无主见的俊彦和重感情的芸芸,是利刃。谁忍心伤害这样一个楚楚可怜的女子呢?更何况那个人还是自己从小到大的闺蜜?是自己多年得力的下属?
于是他们终于就此错过,失去了所有可能。
在俊彦的沉默中,芸芸选择了隐忍。正如她拒绝了俊彦送给她的项链,“我怕拿了你一点东西,就贪心想要更多”。她只要他的一点就够了。这一点,足以支撑她到老。
岁月最是催人老。老年的阿明终于对芸芸挑明了一生的心事:挚友与丈夫,谁更重要?阿明指责芸芸何苦如此,只留下一张她伪造的纸片。芸芸却说,还有一个好女儿。
是了,眼前青春靓丽的女孩,是俊彦的。这也是为什么芸芸匆匆与大自己很多的医生结婚。医生什么都知道,芸芸说,夫妻一场,总会有感情的。只是这感情不是爱情,“我尊敬他”。她爱的只有俊彦。
婚后相见,芸芸在俊彦的注视下削着初次见面的时候俊彦削的西红柿皮做的花,俊彦说,“我知道你会记得的”,他知道她爱他。她也不回避:“有事记得,总是好的”。俊彦抱着芸芸的女儿嬉闹,走出厨房。镜头仿佛芸芸的视线,尾随着俊彦抱着女儿的身影,此时的芸芸心里是有幻想的吧,如果这是自己的丈夫该多好!但镜头自始至终克制如斯,没有挑明,只是淡淡地暗示。
很多年轻的观众指责电影这里太过“绿茶”,居然让女主留下了男主的孩子。但这却是电影最温柔的地方,也是对两个爱上同一个男人的闺蜜而言最好的结局。电影结尾的镜头暗示,俊彦的两个女儿之间,隐隐有着上一代阿明和芸芸的情谊。她们之间也会重复这样的故事么?
“至亲至疏夫妻”,俊彦与阿明,总好过祝鸿才与蔓璐曼桢。红玫瑰与白玫瑰,娶到的那个终成隔夜剩饭,毫无“食欲”,没娶到的那一个则始终是女神,垂涎欲滴。这或许是人的劣根性,夫妻之间,陌生起来又哪里是一个“疏”字能概括的。多少曾经恩爱伴侣反目之际对簿公堂,为了财产锱铢必较,只怕“仇”字都不足以形容。
从这个角度说,《最爱》是温柔的,她只是静静地向观众敞开了两个女人的故事,没有狂风暴雨,没有歇斯底里,没有痛彻心扉。《最爱》的情愫像含在眼里的泪珠,晶莹闪亮,就是不滴落下来,这样别人问起为什么哭了,还可以倔强地掩饰说,我没哭。
与之相比,十年前(1976年)改编自琼瑶小说的电影《碧云天》就直白的多,仿佛嚎啕大哭,两个女人都在诉说对男人的爱恋与不舍。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张艾嘉在《碧云天》中饰演惹人怜爱的穷苦孩子碧菡,被秦汉(昊天)和林凤娇(依云)从虐待自己的母亲那里解救出来。为了给不能生育的依云一个昊天的孩子,为了报恩,碧菡与昊天在一起,却也爱上了昊天。
这也是三个人的故事,故事中的两位女主不仅是闺蜜,还是师生,夹杂了恩情、友情、师生情的复杂感情。而故事的起因简单许多——孩子。几代单传的昊天,有着强势而传统的母亲,母亲做了恶人(助攻),助推三个人正视自己的感情。最终碧菡生下了昊天的孩子,离开了昊天依云夫妇。《碧云天》里的男人在面对两个女人的感情时候的赤裸的表白,女人吵架时直白的台词,让这部电影虽经过导演改编不少,还是浸染在骨子里的琼瑶的浓郁之中。
这种浓郁,让人觉得夸张和不真实。当然近年来的很多“正三观”事件,尤其很有名的人的“原配和小三都是家人”的言论,让人觉得当年的琼瑶也许夸张,现在却不过时。
岁月能扭曲一切,也能纠正一切。
《最爱》中,两个女人最爱的不只是俊彦,还有彼此。情到浓时无法拒绝,但情欲过后可以冷静抽身。留下用西红柿皮做玫瑰花的技术与闲情。还有最好的女儿。
温馨的茶餐厅里,朦胧的烛光前,两个女儿和女儿的恋人微笑相对,虽然有所托非卿的怅惘,但在半生岁月面前,还有什么解不开的心结?她们已经足够幸运了,在男人逝去之后依然还有彼此,没有争抢男人的狗血,没有吃醋嫉妒的心机,仿佛一直在最好的时光里。
此刻林子祥温柔的歌声响起,似乎是冥冥之中男主对两个女人的倾诉,亦或是男人的自白。
在世间寻觅爱侣/寻获了但求共聚/然而共处半生都过去/我偏偏又后悔 别了她原为了你/留住爱亦留住罪/谁料伴你的心今已碎/却有她在梦里 为何离别了/却愿再相随/为何能共对/又平淡似水 问如何下去/为何猜不对/何谓爱/其实最爱只有谁 ——《最爱是谁》
人的一生总是越活越快,年轻时那轰轰烈烈的几年,印象竟深过中年后的平淡一生。对于芸芸和阿明,在与俊彦痴缠的几年间,毕生的时光就走了大半,剩下的,不过如烟如风的往事,云淡风轻的回忆。
想起一部TVB的老剧《轮流转》中的台词:
人生中有好多事要讲的话,需要一世。但讲得清清楚楚后,人生就变得没意思了。
就算仍有些许芥蒂,丝丝遗憾,那又如何?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本文发于微信公众号梧桐阁(WutongComment),分享读书、电影、旅行,欢迎关注~
记得之前看过木村大神的一部老日剧《恋爱世纪》,剧情早就忘光了,只记得当年帅的掉渣渣的木村大神。中秋返程的高速上,听着我家95后的小妹妹憧憬她的人生下一个目标——顺利结婚,虽然同一个妈所生,我们真的是性格天差地别,我想,下一辈我也做不成她这种事事靠谱,每一步都在计划内的乖女孩吧,我向往的是随心所欲的生活,虽然知道哪一种人生更政治正确,只是怎样才算真正开心呢?如果婚姻也是权衡利弊,不允许有丝毫差池的只做正确的事,那么爱情呢?是否我们的人生,已经步入不再憧憬罗曼蒂克的无爱世纪呢?
最近看了一部老片1986年张艾嘉拍的《最爱》,如果写剧情大纲的话,应该就是女主差点横刀夺爱,爱上闺蜜未婚夫的狗血三角恋。这样的不论情,自然是政治不正确的,果然,这种歌颂小三才是真爱的片,在豆瓣也仅有7.5的低分,只是,抛开道德,试着去理解片中所有的人,只问一句当事三人,谁才是真正求人得仁的快乐呢?
男主林律师,一个从乖巧小男孩成长为靠谱高薪人士的完全计划内人生,他与女主第一次相遇,就闲聊到梦想与现实,女主看着他小时候画的画,问他,怎么后来不画了呢?男主,顾左右而言他。女主会心一笑,说,我知道的,画画不能赚钱,不是一份好职业,所以不如好好考试,长大以后做个受人尊敬的律师。
女主云云,第一次出场,就带着画作为送给闺蜜的订婚贺礼。一出场,就埋下都爱好画画的伏笔,后来,聚会中,两人躲开热闹的麻将桌,沉浸在俗世欢乐中的准新娘,压根也没有留意,闺蜜与未婚夫,一起钓鱼,聊天,做沙拉,逛漫画摊,志趣相投更合拍的小暧昧。女主云云,在面对说英文(从美国,英国还是哪里回来)的介绍对象,直接飙一句,我刚买菜回来。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玩笑话,就道明内心深处真正的那个她,这样对主流价值观讥讽的态度,应该就是林律师求而不得的人生吧。
也许,不管是道德还是友谊的角度,云云的做法都需要被唾弃的,只是,爱是什么呢?是遵循所有规则,只爱正确的人,还是遵从内心去爱那个最想要的人?那些脱轨的人惯用的说辞“三角恋里,不被爱的那个才是第三者”到底有没有道理?
还是如阿明一样,即使感受到闺蜜与未婚夫几乎懒得掩藏的火花四溅,还是装聋作哑,选择做个简单快乐的新娘。只是,到了晚年,回首这一生,假若可以重来,她还会选择做一个被人艳羡的林太太吗?拥有一个说不出一点错的,被所有人所称颂的律师丈夫吗?
怎样的人生才算幸福呢?
中秋节的时候,在老家跟童年伙伴一起出门遛弯,深夜的小城很安静,我们聊到各自的前半生。我说,复盘人生,感觉很多残缺补齐了,我原谅很多事,谈起往事,只想到快乐的瞬间。她说,也只有你这样的人,才会看不清疲惫故人的套路,愿意去相信那些脱口而出的甜言蜜语,做错的人就应该老死不相往来,永远不要给他任何解释的机会。我说,如果失去的都不值得被记得,不好的都舍弃,那么我也是不完整的,我的过去也能一并删除拉黑吗?这是我青春的一部分,拥有过去,才知道现在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而且,你一直做正确的事,现在快乐吗?
她终究是叹口气,说,我一直做乖巧的女孩,嫁给靠谱的人,却最后落到最不被人认可的离婚的地步,我太傻。
我无法分辨,我跟她究竟是谁更傻?是选择原谅所有荒唐的圣母的我,还是选择否定所有往昔坚强的我,我们只是在这样乌云遮蔽的暗淡月夜沉默的走着。如同我们的人生,即使到了人到中年的阶段,我们终究还是这样,不值得对还是错,也不知道前方通往哪里的,不敢丝毫懈怠的漫游着。
隔天,她微信发给我一段尼采的话,
特立独行的人总是令人反感,因为他们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使周围的人感到自卑。
我想,这是她眼中的我吧。如果我选的真算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我想说,我本人也在反感或者自卑者之列,因为找不到同类的独行路上,我也曾向往过截然不同的人生。如同,我总是政治正确的闺蜜,即使知道一辈子不会如我一般不靠谱,她也偶尔一刻,羡慕过我的随心所欲吧。
相當雋永的小品,有點類似《流金歲月》,但角色多了點心計,亦添幾分成熟;80年代的愛情片即使會觸及人性「陰暗面」的,看起來依然比現今純粹,沒有那麼多複雜的計算;時代變了,人心也變得愈來愈難以觸摸。
马楚成,张叔平,卢冠廷,幕后也很强大。两个女人情商都蛮高的,不够缪骞人最美还是在恐怖分子里。
以前忘了告诉你,最爱的是你,现在想起来,最爱的是你。红颜难免多情,你竟和我一样。
剧情常见极了,难得的是本片细节铺垫的非常合理,两位女主角演绎的非常细腻。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需要婚姻的时候碰上一个条件不错的就订婚了,未婚妻眼中他不懂浪漫,后来碰上另外一个女人时,突然懂了,因为爱了。“一个女人再漂亮再聪明都不如一个女人命好”。和不爱自己的爱人厮守终生与跟互相爱的爱人生一个最好的女儿,不知道哪个算是命好。
《最爱是谁》与《最爱》,歌与电影互作最好的注解
午后,两个女人的一生或者更多(张艾嘉感谢下杨德昌的《海滩的一天》吧)。
云云和明明都很2,这么个男人,至于吗?送给我,我都不会要。这种男人我只想给他两个大嘴巴,真是看得我火冒三丈,什么玩意?太恶心了。这哪是最爱啊?我要真爱上一个人,我觉得配不上他也许我会选择放手,但放手了就是放手了,我又不能给你,我他妈还把你给睡了,让你等我一辈子,太自私了吧
“红颜难免多情,你竟和我一样” 中年版《七月与安生》。
本来好纠结的。。。结局囧到了。。我不懂林子祥那个角色那种男人有什么好值得争。
张艾嘉跟林子祥爱火燃得略缺说服力,当然她美过缪骞人,也聪慧过她,也看得清林的性格和情意深浅,没那张卡片还是这结局,“无论如何我要试一下”原来是那个意思。她在意的不是他多爱她,而是她最大能付出到什么程度得到多大安慰又同时保全所有人的幸福(世界太平),她当时一定非常爱她后来的丈夫。角色和本人都是真女汉啊!两位老母亲早已看穿了这场三角恋,用不同的方式教育女儿,处理事体。“你怕我会忘了你?我不会忘的……”
格局非常小且没有丝毫悬念的爱情小品,但张艾嘉太懂女人也太懂拍女人了,她不仅知道女人的阴暗面,更知道在上面裹上一层柔化的平和其实会更锋利。所以她不动声色就可以赢得很漂亮,就连非常出彩的缪骞人都败给了她波涛暗涌的表演。她的智慧其实是带着狠劲的,所以太迷人了。
北影节第八场。其实到两人见面的一瞬间就知道了张艾嘉的孩子也是林子祥的“大小老婆”同时怀孕应该是很多男人值得骄傲一生的事情吧。观众直到最后才发现医生“喜当爹”而爆发笑声,so naive。反而这一“见面”让我觉得它值得四星,孩子和那句“给了一点怕我想要更多”形成了多么讽刺的呼应。
学了一分海滩的一天讲了一个亦舒故事,但是好看啊香港住豪宅的中产阶级时装爱情片,缪骞人演得阴惨惨,张艾嘉亮眼得不通人情,但时时刻刻确实都温柔又美,如兜一圈听情人的眼泪。林子祥好好好帅。
张艾嘉自导自演,看了开头就知结尾的戏,说细腻也不见得,倒是有种刻意的文艺腔在里头。李丽珍罗美薇特别客串。
张艾嘉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完全投射在了影片之中,一对闺蜜在看似平淡如水的往复间芒刺涌动,姐妹情是真、争爱之心更坦诚无比。马楚成颇为讲究的摄影构图为影片气质加分不少,而缪骞人在表演上甚至比张艾嘉显得更游刃有余。
张艾嘉论颜并不见得有多出众。可是就是一身戏啊,拍照时打闪光灯时惊讶的一瞪眼都不知有多得意啊~~ 缪骞人演过白流苏,其实她倒是适合演演曹七巧。 那首《最爱是谁》 原来出处是这里。
跟着lam唱的《最爱是谁》来补《最爱》,还真挺好看的。面对自己未婚妻,就是木头一般的好人,却会为了芸芸变得浪漫起来,沙拉里面的番茄玫瑰花,临时调换的鱼竿,他绝对不是不浪漫的老好人,只是没有遇到对的人罢了。剧情也许现在看来略显俗套,但平铺直叙的演绎 真的很有爱~三个人本质都是克制的,虽然最后该发生的总会发生。当一切都如过眼云烟的时刻,两个女士携手饮酒,谁又赢了谁呢~
86年的作品,如果留意张艾嘉的感情生活,就不难明白身兼编剧和导演的她现实中的犹豫、困惑、愧疚、不舍...片中采取倒叙,当张艾嘉和缪骞人年华老去,从闲话家常到深入回忆当年的三角情缘,起码在基调上,我们可以很放心,因为片尾确定是无仇无恨的happy ending,这也是张艾嘉对现实感情纠结的一个期盼。缪骞人和林子祥这组合是不是许鞍华给的灵感?
86m版本 3.5/5 我一直把《最爱是谁》的歌词理解错了 不谈卡司各自的现实八卦 阿Lam确实适合演三角关系 不苟言笑 才华横溢 绅士恰到好处 有趣的地方都内敛得很 看起来很容易懂的一个人 心事其实触及不到;这样的故事我们后来都看过无数遍 抖落的两个包袱 也该早有心理建设 喜欢镜头克制&婚后厨房那一幕
86年的张艾嘉就已经这么知性了,看现在的苦情装逼言情剧情何以堪,只好剧情上狗血加喷血,执子之手已经Out了,最好是分分离离最后脑残变态加生离死别。本片风格上已经类似于后来的杨德昌+岸西合体。剧情现在看来有点矫情+苦逼,总体上不温不燥,最后令人唏嘘,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