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鎖 (2008.07)
当Mullan像孩子一样兴奋地拿出那把笨拙而丑陋的锁头,Osama只能无助地在漫山遍野的绝望中瑟瑟发抖。每一个观众都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了:滑稽可笑的老人和经若寒蝉的女孩,天上是一勾儿散着寒气的浅金,看得人心纠结、微微发凉-----《洛丽塔》毕竟是暖色的。媚眼如丝,影像暧昧,人们还可以理直气壮地埋怨那个成熟得恰到好处的小妖精-----要人命的风情就那么直直扑过来了,紊乱每个人故作镇静的呼吸,谁也无法逃遁。Osama却完全是另一个情形了。深色的眸子清得可以滴出水来,而滴在人心上,就是深深的一道痕。
《Osama》有着中东电影一贯的隐忍和干净。秋千吱嘎吱嘎摇曳,草绳有节奏地拍打地面,在细细扬起的沙尘中,无奈和绝望被剥离得冷静而赤裸。千人一面的蓝色Burga晃动在燥热的浑黄中, 没有表情,没有身段,应该悲哀和愤懑的画面我却看得心惊胆战。愚蠢而自大的人们啊,妄图用单调丑陋的布块模糊掉女性的美丽,包裹住生动的灵魂。当看到女子们聚集在一起和声袅袅舞动的妖娆和面纱摘下后盎然娇柔的浅笑,当看到她们聪明而敏捷地配合在Taliban到来时,我唯一一次轻松的笑了。女性的美丽与智慧,也许这正是正统治着世界的男权所惧怕的。
摩奴在立古典时也语重心长的说:“诱使男人堕落,是女人的天性……因为欲望的力量十分强大,它甚至可以统治最贤能的人。”正是这种害怕让父权的统治者们变得暴躁而极端。即便宽厚包容如佛陀,一开始接受的也只是男众。佛教中,女人们始终被当成僧侣们走向顿悟解脱的桎梏和陷阱。想想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有多少是女人惹出来的祸。从古旧的东方到炽热干燥的中东,对于女性,三大宗教倒是出人意料的默契。中国的儒道也是意料之中的缺乏担当。一旦朝政不勤,家庭不旺,便一股脑儿将责任全推到女人身上。但要是照着这种可笑的逻辑,小偷强盗们倒个个成了窦娥,被偷东西的主们才是真正应该遭人唾弃被绳之以法的-----谁叫你有着这些东西,还偏偏不仔细遮着掩着,竟然让别人瞅着了,诱得人家辛辛苦苦费劲心思来偷抢,岂不罪该万死!
然而事实却是,父系社会中的女人们永远只是亚当的肋骨-----男人的附属品罢了。对于绝大多数女性而言,一生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妻子和母亲了,而她们能够做出选择的机会和范围穷酸得可怜,出身和出嫁成了改变命运的唯一契机。然无奈出身似是天命,没什么选择的余地,唯出嫁还似乎有点自由的空间。然而,真是这样吗?灰姑娘的故事总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但人们的热衷却也正是因为这般童话的美好在现实中的稀有:家庭门第这把锁一重重扣上,看似美丽的舞蹈其实也不过是镣铐叮当下本能的挣扎罢了------于女人,社交圈子本来就跟出身门第休息相关,因而婚姻的选择范围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家庭背景的。
莫泊桑《项链》中的马蒂尔德常被作为女性虚荣的典型而拖出来示众。可是,为什么同样是向往更精致更美好的生活,男人就是上进,而女人就成了虚荣?马蒂尔德渴望别致的烛台和优雅的英国瓷器。然而“没有陪嫁财产,没有可以得到的遗产”这些命定的、她无法选择和改变的外在条件却偏偏注定她只能嫁得一个小职员,潦草一生。连没有“奋斗”和“争取”的机会都没有。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也唯有在无边无际的白日梦中打发消磨了。
老舍的月牙儿像极了Osama,凉凉的浅月,“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纤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了”。有人看了良心不安,于是振振有词地埋怨老舍先生没有替月牙儿找到出路,却不知月牙儿其实一路走得异常小心翼翼 - 入过学堂,做过女工,也当过服务生- 但挣扎过的灵魂最后还是悄无声息了,终究躲不过命运的圈套,只能在潮湿阴暗的巷子里渐渐腐朽发霉。
跳绳,多么稀松平常的事。但于Osama,却是那么遥远而不可及。世人说,女人爱做梦。殊不知,那是因为于女性而言,能选择的也就只剩下铜锁生硬的表情和burga苍白的颜色罢了,生命的丰富和色彩只有在绵延不绝的梦境中可以一睹芳容。
暴动地生活了一辈子,似睡非睡的七巧横在烟铺上,抚着那把一戴就是三十年黄金枷,悉数自己的一生。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被锁上的灵魂,有的选择沉默和忍受,有的选择伤害和复仇。前者被认为理所当然,后者则正好被自作聪明的男权们拿来当作束缚女性的借口。殊不知,锁上他人的同时,作为狱警的自己也被束缚了。事情明明还有其他的更优解,只要放下莫明的优越感或者恐惧感,我们又何必把整个世界变成一座巨大的监狱呢?
用那个漂亮的结局来作结吧:“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2 ) 当自由不再需要宣言
电影《奥萨玛》讲述了在塔利班恐怖统治下的阿富汗,成年男子都因参加对俄战争而阵亡。妇女们都成了寡妇,不被允许工作,因此没有生活来源。同时,不得裸露自己身体的任何一部分,人身自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限制。片头便是一群寡妇示威游行,举着“无关政治,我们很饿,我们需要工作”的标语。蒙面的妇女,切实的标语,在塔利班的镇压到来之后,四窜逃生,一片狼藉。
导演西迪克•巴尔马可冷静地处理了画面渲染与人物叙述之间的关系。在记述少女奥萨玛的悲苦命运上,并没有进行失衡的处理,将观众的情绪始终控制在一个可思考的处境。片中奥萨玛因家中难以为继,幼小的身躯被迫担起了抚养母亲和奶奶的责任。为此,母亲和奶奶无奈地执意决定让少女奥萨玛铤而走险。削去长发,易装男生。这样,奥萨玛就可以外出工作换来食品财物供给家中,尽管最终被人识破,尽管奥萨玛的哭声不断。
奥萨玛最后的命运是被一位有权势的老人莫拉买走,因而幸免于死刑。另一种说法是,少女奥萨玛将终日空锁在莫拉老人的深墙宅院内,因而错过了死刑。一个细节是,莫拉老人让少女奥萨玛选择各种锁具的时候,她不愿意,莫拉便给了她一把最大的锁。表面上看,莫拉的不妥协得了一个更大的惩罚。无疑,导演的用意应该不止于此。这更是一个隐喻,喻指不妥协、不反抗只能带来更重的灾难。
结局的设置,为这苦难深重的民族做了最好的诠释。在莫拉买走奥萨玛的那一刻,背后的伊斯兰教众高呼,“感谢主吧,主是伟大的”。极具反讽意味的是,当时代的年轮到了今天,还将上帝的恩德挂在嘴边的人,通常不是懦夫就是独裁者(懦弱即是一人内心的独裁,独裁同时也是众人的懦弱)。因为只有上帝的名号才能消除他们的恐惧感。面对这样的纤弱少女,面对这样的人间惨剧,面对这样的赤诚教众,面对这样的主。果真如此,毋宁没有。
影片的开头引用了前南非总统曼德拉的一句名言,“我不能忘记,但我可以原谅。”看完影片,让我想起中国歌手黄家驹写给曼德拉的那首歌——《光辉岁月》里的歌词,“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少女奥萨玛,何时你的自由,不再需要观众的宣言?
3 ) 关于镜头
粗糙的镜头特意要营造出真实的味道,但是很显然不是记录片的风格。虽然观者有时被置于摄影者的位置,有时又恢复为正常的角度,这样的转换倒没有让人觉得confused,反而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如同身临其境,又不至于太过渲染。想起了另一部电影,坎大哈。
4 ) 最痛女人花
一百年来,阿富汗只拍过四十多部电影。塔利班倒台后,2002年,在伊朗名导马克莫巴夫帮助下,阿富汗导演斯迪克·巴尔马克执导了《奥莎玛》(又译《掀起面纱的少女》,并以阿富汗新政权后的首部电影参加了2003年戛纳电影节,风头一时无两,此后赢得各类奖项,乃实至名归。与其说该片赢在剧情与创意,不如说胜在生活与真诚。
生活让我们体验和咀嚼现实中各种难言的滋味,而真诚必经良知的阐发得以呈现创作的深度意图,而非仅仅真实情境的再现。无疑,经过十多年的沉寂,这部极少被人提及的影片,无论在艺术水准和剧情的起承转合上,都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苦难中的惊恐,是最大的惊恐,而惊恐中的苦难,也是最大的苦难。但这种苦难也会让我们感动,尽管这感动伴随着无奈、酸楚和巨痛。正如片头引用曼德拉所言“我们不能忘记,但可以原谅。”13岁的少女奥莎玛,经历的地狱般的困境,难以想像,又引人深思。
奥莎玛因为父亲在战乱中死去,遂与残疾的妈妈和老奶奶相依为命。塔利班以严苛的教义为借口,禁止女人出门工作,但不工作,这一家三口就失去了生活来源,无奈,妈妈想出让奥莎玛女扮男装,出门替别人打工。之前,蒙着面纱的女人上街要求工作的游行,遭到了塔利班的镇压,小小的奥莎玛目睹了这一惨境。塔利班的所作所为,让奥莎玛噤若寒蝉,但恐慌换不来饭碗。妈妈给她剪短了头发,而剪下的头发,被奥莎玛插在干涸的花盆里,犹如最痛女人花。
深夜摇晃的灯光下,奥莎玛换上了男装,一脸清秀稚嫩的样子,让人越发怜爱。奶奶抚慰地抱着她讲述童话“天堂的彩虹,必然雨后降临,男人敢于穿过就会变成女人,女人敢于穿过,就会变成男人”。第二天,妈妈带她到一家小食店前,找到小老板,说这是你以前朋友的女儿,现在一家人就指望着她挣钱过活,给我点面包就行。犹豫的老板还是答应了。谁都知道,这要冒着生死的风险。
一早,一路战战兢兢的奥莎玛还是来了,虽然路上被要饭的小男孩埃斯潘第敲诈过,讹她是女孩,但他并未报告给塔利班。她帮老板搅着大锅粥,不时望着小街进出的人。有塔利班经过,她吓得赶紧缩回屋内。老板让她别惊慌,给她换上男鞋,让她看出更像男孩。
祷告的时间到了,奥莎玛跟随老板一起来到寺里,与男人们一起祈祷。拱着的屁股,让后面的塔利班起了疑心。收工时,她抱着老板送的西瓜和食品,慌张地走在路上,后面一个瘸腿男人紧紧跟着她,她喘着粗气跑回家,吓得家人马上撕掉一切塔利班不喜欢的东西,可后来发现这只是虚惊一场。接着,塔利班把她当男孩拉走了她,关进一所大杂院。小老板以为她会暴露无遗,吓得他扔下小食店跑到了巴基斯坦。
在所谓的基地,塔利班按照自己的方式,给几百个男孩进行培训,这其中就有要饭的小埃斯潘第。时时恐惧的奥莎玛只认识他,遂把他当成了朋友,而他也格外照顾她,在她受欺负时,总是他处处袒护她。这天,由七十多岁的老毛拉教授男孩如何洗身净体,因爬树流着血的她本想躲过这一关,可还是被毛拉笑眯眯地叫过来,脱了衣服蹲在大水桶里净身。毛拉笑着说看她的样子,真像个新娘。男孩们起哄,说她就像个女孩,她一头扎进水里,但这只是短暂的逃避。
可谓祸不单行,尽管埃斯潘弟总是替她辩护,并声称她会上树,能证明她不是女的,只是上树容易下来难,过度的惊吓,导致她的血顺着腿肚流下来,一切再清楚不过。塔利班说她的确就是个女孩,随即被关押。牢里有很多女人,还有外国女记者。她们只能无奈地等待塔利班的判决。
审判的这天终于来到,先是一名外国男记者判了死刑,然后是外国女记者,最后是奥莎玛。这时老毛拉赶来,跟塔利班头领耳语了几句,随即头领说“我原谅她,让毛拉带她走”。她喊着不愿跟着毛拉走,但这总比死的好。坐上了老毛拉的驴车,她也不吭声了,脑中浮现的只有慈爱的奶奶和妈妈的样子。锁进毛拉的大宅子,她才知道原来这里有各种身世的女人,还有外国女人。她们都悲痛地望着这小小新娘的到来,除了哀叹,她们还能做什么呢。
夜色降临,老毛拉笑眯眯地推门而入,拉着惶恐不安的奥莎玛进入洞房,给她最好的饰品,她却只想回到奶奶妈妈身边。但这已不可能,如同遥远的梦想。老毛拉说过“新娘就是天上的仙女”。现在小小的她,正成为他的囊中物,也肯定她不会是最后一个。
这时,只听到摇动钢绳的“吱呀”声,那么冰冷刺耳,又那样深惧揪心,如同魔鬼绞动着生命里外的狰狞。
2014、7、14
5 ) 奥莎玛
阿富汗,塔利班,奥莎玛,这些听起来很熟悉但事实上对我来说却很陌生的词汇,深深地吸引着我买来影碟后就迫不及待地看完了这部影片。我得承认这里面有我对一个动乱民族的强烈好奇心,这种好奇心甚至可以说成是窥视,因为对那样一种浸淫在宗教习俗中而在外人眼里显得邪异的民族,是难以做到为他人所正视的,况且塔利班本身就带着飘忽不定的游击性质,因此我只得窥视,同时带着敬而远之的些许敬畏。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就像我们现在绝口不提发生在中国三十多年的那场声势浩大的运动。“无法遗忘但可原谅”,片头引用曼德拉的这句话,似乎给我的感受提供了点注解,仿佛人类所有的悲哀和不幸都将掩埋在历史的废墟中,那一场场的战争和动乱,似乎是轻易就可以从太平盛世里抹去的陈年痕迹。
政治的力量当中有股蛊惑民心的神气威力,当它在宗教的庇护下施展拳脚的时候,无法避免地流露出它邪异的一面。影片中那个裹着穆斯林头巾的老头,吊儿郎当地斜躺在宣判席上,特别像旧时黑社会的流氓头子,他以真主的名义按照塔利班的法律宣布了一系列刑罚结果,包括枪决一名外国记者,活埋一名出轨的妇女,并把12岁的女主角判给富人作小妾。“死亡是对异教徒的惩罚”,通过暴力掠夺权利,然后被宗教所异化,这本身就挺邪异的。宣判大会上一股无比邪异的气息扑面而来,它能让我忘了片中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更像是好几千年以前的事。
看完整个影片,就像揭开那些穆斯林女人头上裹得严严实实的沙巾,对她们的真面目探个究竟,结果看到的是一张张千疮百孔的凄惨面容,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也罢,看到最后,居然没给个喘气的机会,女主角被富人老头领回家,一把巨大的琐将她锁在房内,老头屋外行伪善且肮脏的洗礼,然后光着身子向房间走去,这时镜头一黑,影片结束,那一片黑暗就是女孩无法逆转的命运。
影片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通过一名十二岁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塔利班政权下阿富汗女人悲惨的生活境遇,作为一部针对性十分强烈的影片,它的目的就是要把塔利班的恶劣罪行公布于众,据说这是塔利班政权倒台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阿富汗电影,它的意义无疑是十分重大的。
类似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镜头的运用显得极其的笨拙,我想那应该是剔除一切技术手段而作的忠实记载,纪录片风格,把这称为朴素更为合适,有点晃,像是摄影师在坑坑洼洼的咔布尔街头不时来个踉跄,那条路肯定不好走吧,也许它就像阿富汗今后所要走的民主之路。
6 ) 虫豸?女神?
始终一双惊惧的眼,微皱着双眉.父亲战死,家里只剩下三个女人,外婆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为了可以养家糊口,让小女孩跨过彩虹成为了一个男孩,一支灰色的毫无生机的小辫栽在土瓦盆里,废弃的点滴架给它输入清水__滋养那已经被剪取的属于少女的美丽
她惊慌尖着嗓子,象还没有变身的少年,外八字地跑在吃人的街上
她勉力地地扮演这个角色,象只灰色的小灰鼠.后被抓去当童子军,偶尔还恢复女妆去给邻居的婚礼帮忙,当塔利班闻讯来检查时一帮跳舞行乐的女人马上兜上蓝袍家里变成了个灵堂..这是电影较讽刺的情节之一
虽然先出场的那个笑纹里满是狡猾的少年后来一直在帮她隐瞒她女孩的身份,但一次由于爬树以证明自己是男孩而受到惩罚被悬吊在水井下再提上来时,她的小腿满是鲜血,由于惊吓她匆忙变成了女人,被一群男孩追着,最终和到这个国家医疗支援的外国女人一样被投入了监狱,少年哭得比谁都伤心,因为等待她的是死亡,是乱石打死(那个外国女人被活埋,拍摄这部电影的外国人给吃了一梭子的子弹)..教导童子军礼仪的老色鬼在法官面前保住了她的小命,只是为了给他做老婆,十几岁的女孩和看起来起码有六七十的白胡子老头,他可真会趁火打劫,在他家里有好几个以这样卑劣方式得到的女人,穷人都在心中嘴上诅咒塔利班早日完蛋
最终女孩也成为一个被剥夺青春的牺牲品,她的幻影不时出现,在监牢的栅栏里浑然自我地跳着绳
FUCK塔列班
r
可恶的宗教,凄惨的生活;那个变态的社会造成了这么多悲催的生活
恐怖的现实
這是要多麼殘酷。世界如此殘忍與不堪。
每个国家都有主旋律电影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全部由业余演员出演,获2003年戛纳电影节观众票选最佳影片、金摄影奖及年青导演奖,2004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十余项专业褒奖的阿富汗影片,揭示塔利班统治时期阿富汗妇女的地位,令人唏嘘~~
此片是我第一部看过的阿富汗电影
我默默地转身流泪,已是我最大的怀念
三星半
真是一个变态的国度
xzd
阿富汗;塔利班对妇女的残忍对待
战争,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都必定会给平民百姓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痛苦过后的恐惧。
故事结构清晰,内容有看点,隐喻、讽刺、主题重复都做到了,可就像一碗没有放盐的高汤,缺了点什么,不痛不痒,不好不坏,不上不下的片子,挺没劲的。
战争苦难造就的阿富汗电影,参见:http://www.douban.com/review/3119426/
忘不了
因为陌生 所以牛b
好压抑
比较受不了这个女孩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