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是照片存檔 沒什麼有用的 所以點開來 可以跳過我這篇
短期內不會寫成句子了
覺得還不錯 但也依然有點不喜歡 對森田芳光總是缺一點認可
ps一開始看到四個女人的故事就想到了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看了發現不一樣啦
所以最後一頁就寫下優點吧
今天不讓我湊字數打星號了嗎????????
7.2
到最后 二姐夫把女人比作阿修罗只是一家之言吧 但作者显然是想要引起大众的共鸣的 我认为这是对女性的一种曲解 一种侮辱 这种想法现在应该还在 只是社会结构已经有了些变改 男人不会再这样明目张胆地讲话了 婚内出轨好像在那时已经是某种社会风尚 引大众趋之若鹜 结局往往可以让男人全身而退 女人一直就是哑巴吃黄莲 所以女人就是要会忍 还要忍住被他人挖苦还要哈哈一笑 这就是人吧 现在还是的
大竹忍那时很是有风韵啊 举手投足一声一语都可以勾人的 但也就需要时候勾一下 一直混一起可不干 脑子十分清楚的 黑木瞳一直没变 在真假之间最后还是自娱自乐的妥协了 深津也是 她是真傻 所以嫁了个“傻瓜” 深田的喉咙嗡嗡的比后来的要性感多啦 后来太“显”了 老父亲就太帅啦 深沉是一直的伪装 久了可能也就习惯了 被发现有二奶是个败笔 好像是连他自己都糊涂的事情却以对方要结婚而告终 这个 挺莫名其妙的 母亲好似透明人儿 却没想到那早报的小字文章出自她手 二姐夫还算混得不错 即使外面有二奶最后也混过 中村演的三姐夫特别棒 那小眯缝眼一眨又一眨的 神经质的面部抽动 不知是什么毛病 他是哪里学来的这些 有趣
电话铃声是极好的调节剂 每每有事情发生 大概都会有他出现
雪是最合时宜的景了 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来 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也来 彷徨的时候来 坚定的时刻也会来 来吧
喜欢看家庭戏,特别是几位日本导演的。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山田洋次。
什么是女人的幸福?这个问句是从电影开始到结束,一直思考的问题。
电影的背景是70年年代,有其局限性。执子之手的父母,每周二周四,父亲还有一个情人和孩子;大姐网子,寡居,与有妇之夫纠缠不清;二姐卷子,中产阶级的完美妻子,房子干净宽敞,儿女双全,丈夫却与秘书眉目传情;三姐泷子,对爱情有点抗拒,在人际关系中也有点无措;小妹咲子,与前途不明,也不专一的拳击手同居。
故事展开,不同年龄的女人都陷入了某种逃避。母亲在父亲情人的楼下,踌躇不定,却不捅出这个秘密;二姐卷子接到丈夫误打给情人的电话,先是笑出来 ,然后才是难过;小妹看到男友与别人在家厮混,只是赶走女人,愿意给男友机会。
现在的认知里,面对出轨的丈夫,妻子知晓后大多应该去离婚。婚姻里的暴力,恐吓,甚至生命相比,出轨只能让人心寒。女人选择在一起,不一定是弱者;不在一起,也不一定是强者。
《宛如阿修罗》的女人看似是弱者,却让丈夫感到些许的害怕。卷子用父亲的外遇,母亲的付出来震慑丈夫;最大的boss是母亲,她以女儿的口吻来讨论父亲出轨的问题,40岁女人的中年危机。稿子里写 女人应该无时无刻不在审视自己的生活,平静的生活是不是就是女人的幸福?不去揭穿与探究,静谧的生活,是对一切了然之后母亲的选择。
这部电影,除了写夫妻,也写姐妹。在一颗豆荚里长大,成年后各自纷飞。如果不是过年过节,父亲出轨,聚会的机会也不多。三姐泷子和小妹咲子关系恶劣。泷子婚礼都不想咲子老公来,估计怕新人拳击手抢了风头。事实上,咲子后来去婚礼,的确打扮时髦,带着炫耀。泷子一直羡慕父亲对咲子的爱,成长过程中带着自卑,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家庭中发生的不幸,也不想让姐妹知道。
姐妹之间的嫉妒,猜疑,不输于陌生人之间的倾轧,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姐妹危机时刻挺身而出。咲子丈夫生病被人恐吓,泷子自己怕的要死,还是和丈夫一起保护妹妹。
或许这是为何电影里经常出现四姐妹,四兄弟的戏却很少。女人之间的波澜壮阔,细腻自然又比海更深,的确是好素材。
危机发生,剧里很多都是理想化的处理。如果姐夫的情人不去结婚?父亲的情人选择上门摊牌呢?如果母亲在楼下正好撞见父亲呢?随便发生一件,生活都不会平静。
电影也没有告诉我们怎么才是女人的幸福?只有妥协付出后,显现的幸福瞬间。我们能做的恐怕只是一直去思考,去选择,何为自己想要的?
天哪太好看了!大竹忍美到爆炸!那种风情万种又不动声色的姿态是怎么回事……语言真的塑造人的脸,日语是一种特别内敛不需要动静太大的语言,所以她们才有这种表情。比《海街日记》好看一百倍。
平实如同白开水,刚好在猝不及防的时候给你会心一击,公园里母亲看着女儿的眼神里的千言万语啊,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会记得这温柔又充满力量的眼神。
神仙阵容,人物关系拍的非常细腻。四姐妹各有各的难言之隐,女人不愿将自己的难处讲出来,哪怕是亲姐妹也会担心被笑话、嘲讽和害怕被可怜的心情。戴着假面微笑,心里的苦都内向消化了……即使欧豆桑是仲代达矢我也无法接受在重病妻子床前难过说出的竟只是被外遇对象甩了这样的话。
故事太岛国化了,四姐妹和父母都有故事,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女人们除了三女儿,情感方面都值得同情。然而,她们又都忍辱负重,看的很压抑。只有森田芳光才拍的出吧,家庭琐事让人看起来津津有味儿。
人人都有秘密,家家都有破事,这种关于家庭关系的电影也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得如此细腻和有趣。很舒服的电影。有些开心,又有点感动
天上人间如果真值得歌颂,也是因为有女人才会变得闹哄哄。PS:个人觉得比《海街日记》好太多。
看完心情十分复杂,可能是在婚姻和家庭的问题上,我骨子里是不认同这样的女性价值观的。然而仍然不失为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森田芳光早逝还是很可惜的,不然可能发展处另外一种伦理层面的“家庭剧”,我觉得他比山田洋次更会透视女性心理,而他的女性比起是枝裕和的家庭剧里,又更复杂多变。
电影的色彩、摄影、置景就像四姐妹一样精精巧巧,一丝不苟,大美,森田芳光改编文学作品总有一些旧时代文人气息,和《其后》一样,浓浓昭和风,女人之悲苦就像是演歌里的始乱终弃,向田邦子这个故事有点林芙美子味道,放大了苦,就有些通俗剧,有些成濑巳喜男,还是更喜小津、是枝裕和克制和点到为止。
故事带有很强烈的向田邦子的女性观。读过几本向田邦子的小说和剧本后,能感觉她笔下的女性,往往是带着隐秘的坚忍。用比较庸俗的比喻,男人是石头,而女人是水,女人战胜男人的方式是用一种肉眼不可见的细腻与幽深,缓慢地侵蚀。这部电影里的女性也是向田邦子这个理念的延续。并不需要强求所有观众都一定能接受她的观念,但本身也应该尊重这样一种女性视角下的女性观。而作为导演的森田芳光,则在这个女性色彩浓郁的故事基础上,赋予了电影一种奇妙的黑色幽默感,从而让电影产生了一种反身自嘲的韵味,好几段戏都拍得妙不可言。但从我个人而言,依然觉得本片不如《饮食男女》和《海街日记》。四个姐妹情感状态与性格的设计,功能性过于明显,不够举重若轻,在风格化与生活流之间,没有做好平衡。还不如森田芳光用更加风格化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
任何时代和社会的女性,都有自己对待爱情的方式。谈不上对与错。虽然感情戏很细腻,姐妹情很感人,但是情感价值观真的很难苟同。如果父亲的情人没有结婚呢?如果深田恭子没有怀孕呢?也许真正让她们不寂寞和幸福的,其实是姐妹情。真正男女之间的爱,反而非常非常的淡漠。
前面陈述冗长 几度中途放弃 今天憋着看完才觉得 好! 刚开始看这片子的时候 宛如修罗还在豆瓣 看完了人家早就注销了
成年版的《海街日记》,同样是四姊妹的故事,却多了很多人生的况味。守寡、不伦、欺骗、我执,在这背后,却是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在流动。卡司极棒,不管是姐妹还是爸妈,演绎的丝丝入扣,比较意外的是大竹忍的妩媚与中村狮童的傻憨,真真多样人生。女人,真的是阿修罗吗?“阿修罗的孤独”
有太多充满灵性的细节。母亲的演员是剧版的二姐,两个女人确证丈夫出轨时脸上同款的得逞的笑,母亲入院时姐妹四人的位置分布……也难怪散而不乱。构建起了一张层次丰富范围广大的人物网络,姐妹之间两两比对,从年龄身份到故事线都互为补充,母亲则成为二姐的老年写照,爱在矛盾与和解中生长。而与女性的包罗万象相比,男人们虽也有或理直气壮或沉默认罪或抵死掩盖的多重出轨反应,却从一开始就亢壑一气,几个女婿争相为父亲打掩护,大概也是怕引火上身。只是,即便是一部将近二十年前的电影,设定更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如此密集地出现原谅男人出轨的情节,还是看得人十分窝火……
时隔14年重看再加一星。好棒啊!还有说是<海街>前身的,有什么可比性呢?就因为都有四姐妹吗?真要比也是甩<海街>几条街。符号多,食物出镜率高:镜饼、鳗鱼饭、荞麦面、拉面、白菜,以及脚跟、丝袜…无不关联着琐碎难堪爬满虱子的日常。大竹忍,桃井熏,八千奶奶,大物女优里百炼成精的人物,举手投足都是色气和风情。
这次更好地感受到了森田芳光所挑选和所舍弃的情节的用意,在大银幕上效果很自然:发笑、惊愕、痛楚与无奈。遗憾取舍之间长泽雅美饰演的女儿的心意志向并未得到更多的展现。樱花雪真美,即便在变色的胶片上。父母家门口那条蜿蜒而下的小路,在暮色之下,有多少次的奔跑和心事都付给了落叶和售货机。
片首阿修罗的定义揭示让人汗毛鳞鳞,随着故事的推进慢慢变得温情,虽然有走题之嫌,但仍是合家欢的佳作
2004年左右,在日月光华BBS上因为“觉得《宛如阿修罗》没有XXX那么好”被howie老师批评。12年后,其实已经不太记得电影细节有什么了。四姐妹方面,觉得:大竹忍>深津绘里>黑木瞳>>深田恭子。对几次群像调度的镜头(姐妹会议和病房告别)印象深刻。导演擅长的“喝一杯清水”也出现了。
这两天看过的片子里最喜欢的一部,也是森田芳光所有片子里个人最喜欢的,母亲笑的那一刻被打到了!这绝对是影史上伟大的镜头之一了!关于家庭的那些事,森田芳光已经说绝了。
秘而不宣又或难言之隐,家家户户世世代代,细腻又真实。这才是我心目中真正好的。
日本男人女人都活得累死了。表演很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