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原作一样,影片选取了回溯或曰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但与原作不同,不是一个友人数十年后的追忆,而是惨案发生后立刻开始的刑事案调查。于是,调查员的行动构成了影片中的现实行为线。但事实上,关于这桩案件并不存在着任何谜团或疑点:因为它不仅是事先张扬的,而且是在众目睽睽下完成的。凶杀确认无疑,凶手确认无疑。于是,调查的重点便转移为对犯罪动机的确认。而动机同样昭然若揭:雪耻复仇。事实上,调查的重点围绕犯罪动机是否真切,即红杏、明光间是否存有“奸情”。而在对这一悬疑的调查中,创作者成功地组织起一个多义而丰满的现实乡村生活画卷,一幅远非明媚动人的现实主义景观。对于影片的叙事而言,这正是一场极为成功而深刻的调查。它所揭示出当然并非隐秘或“奸情”,而是明光悲剧更为深刻的社会成因。事实上,正是诸“证人”的证词与他们指认明光、红杏有罪的方式,使《血色清晨》较之 80 年代的同类影片远为深刻地再现了“文明与愚昧冲突”主题。诸多证词表明,村子里的人们以或兴味盎然、或漠不关心的态度接受了对明光“有罪”的指认,因为他独有的身份、爱好与稍有差异的生活方式确定了他是村中的异类。而作为本文一个极为有趣的修辞方式,叙事人在查询证人、确认犯罪动机的大组合段中,进行了声画错位的处理:在多数证人言之凿凿的证词间,出现的是几不相干的画面,而这些场景都以声称为目击者的证人之缺席为前提;而与展现真实场景的自然光效不同,呈现证人陈述的场景则在内景、人工光的阴影之中。这与其说是提供并展现证词,不如说是以声画错位的方式揭示着一种极为深刻而潜在的悲剧冲突;这与其说是一种无耻的伪证,不如说是一类偏见的共识,一次关于愚昧的曝光,某种集体潜意识的呈现。
看到一半发现是改编自《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有被震惊到,因为情节太中国了。 时代可悲—— 查案询问村民,村民却在反映自家女儿生了双胞胎只能上一个户口;
明光和红杏根本什么都没发生,但证明不了,更没人知道处女膜不是膜;
杀人宣扬得全村皆知,村民们也未当真尽力阻止,孩子递信草率也罢,可成年人们也都蜂拥而至围观杀人现场,皆是看客。 女性可怜—— 男人把女人当工具,把女人当交易(他娶她妹妹、他娶她姐姐),他们用“完完整整”来形容一个女人,用“婊子”来形容初次性生活没流血的女人。
母亲把女儿推出家去,同龄女人也把她推向男人堆里。大概她们都曾是这样被背叛、代代相传。
最可悲的是:她们自己也不知道从何解释,她们不知道该是什么样子,所以被打被抛弃也只能哭、或者以死明志。
遗憾的是片源太糊了,糊到以为是70年代的电影(感觉故事也蛮像是70年代末发生的事),原来是90年代影片。不知道是否还有高清片源存在。我们需要女导演的女性主义作品!
电影中处处充斥着矛盾
1. 看似无话不说的朋友但不相信彼此
杏和芳的友谊,是一个村而且年龄相仿,共同长大所建立的。两个人一起读诗、一起讨论未来的画面,是青春的一隅。按理说即使不牢不可摧的话,也应该持有一定的信任。但是,芳在打水时听到村里几个人的只言片语,就完全丧失了对杏和明光的信任,不给任何解释的机会。杏临死之前去找芳的时候,依旧没给杏一个安慰的眼神或者抱抱,而完全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
2. 村子里的冷漠、无知和热心
嚼舌根说看见三个人抱在一起、妇女在接受谈话时扯到自己隔壁村的女儿因为生双胞胎要被罚800元,以为女生第一次一定会落红,想要送礼给调查员来免刑事处罚,村长在村民家蹭饭等等,在知道要杀人后,在一旁添油加醋怂恿人去做。但是,村长又会交代孤家寡人的奶奶有事去找他;在知道狗娃平娃要杀平光后,婶子给酒他们拖时间去传信。最后不可思议的是,平光竟然是在全村的注视下被杀的。
3. 平娃狗娃在和强国饮酒时的自谦和之后对妹妹的非打即骂,以及提着刀杀人形成强烈反差。究竟是穷逼的还是无知。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大脑充血,对着一个教书的先生,在课堂上给学生带孩子,家庭中帮奶奶弟弟干活的先生,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故事中每个人都是鲜活的立体的,短短100分钟,用着倒叙插叙把故事讲得完整而且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全程基本没有配乐,但也不觉得缺啥。
圣地亚哥在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遇害已成了遥远的传说;而是红杏投水自尽,平娃兄弟伏法。事实上,平娃兄弟被公安机构押走的场景成为影片中另一个撕人心肺的时刻。李平娃留给他孀居的、将失去全部儿女的母亲的、最后的话是﹕“妈,买化肥的钱在炕席底下。不够你再跟人借点儿!” 而绝望的母亲已哽咽不能言。没有无耻的邪恶与嗜血的疯狂,没有歹徒与恶棍。有的只是太过普通的普通人,“普通”的善良,绝无奢望的微末希望。除却消失在事件进程之中的张强国,这是一个以牺牲四条年轻生命为代价的无端惨案。无所谓元凶,却有着太多的被害者。在影片的规定情境中没有人能从中获救。
看了这个电影主线故事的讲解 几乎是立马想到了鲁迅。封建礼教的愚昧对现代文明的戕害 看客的冷漠 无一不在讲述着同样的黑暗。看起来故事发生的时候距离鲁迅的年代已经过了快一个世纪 可是那铁屋子却似乎一模一样。一个世纪 愚昧仍旧愚昧 人们仍旧无法逃离封建礼教的驯化。看完难免不忿忿不平 有把鲁迅先生请出来劈头盖脸骂他们一顿的念头(对不住了)。哎 又想 骂完又能有什么用呢。似乎走到死胡同了。但如今如此的愚昧看起来减轻了不少 对于乡下人的印象大多是淳朴勤劳的脱贫人(不知道是不是宣传的原因)总之 一些努力大约是奏效的。想说 想要走出没有门窗的铁房子 要从最基本的习俗开始瓦解 比如禁制裹脚 比如剪辫子。这不是崇洋媚外 丢失了传统文化 这是抵制吃人 让愚弱的中国人真正强壮起来。对于中国的文化 在现在看来是需要扬弃的 而封建礼教 正是当中的糟粕 需要被抛弃的。
这部电影我初中就看过了,多年来反复看,到前几天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因为我无法忍受它较低的清晰度。不可否认,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片,可惜看过的人不多。
电影改编自马尔克斯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讲述因新婚夜没有落红,女人被退了亲,假想中的“奸夫”也被无辜砍死的故事。
全村人都事先知道这桩谋杀行动,但没有一个人去提醒受害者。婚嫁的交易本质、畸形的贞操观念、扭曲的道德规则,促成了一场具有表演性质的白日屠戮。
在这场落后文明对异端的绞杀中,愚昧用一种相当“仁慈”的方式扮演了帮凶,过于荒诞。
吓死我了,这类封建文艺片是真正的恐怖片。
真心是部NB的电影。戴爷的解读和胡子的八卦加起来差不多说尽了。如今被各种侦破题材的美剧规训了的观众(比如我)再去看仍有“悬念”(虽然很坑爹!)和未解之谜(这才是NB的)。叙事结构甚赞。少红老师有此片和《大明宫词》足矣。#2400
还挺牛逼的。又无聊地考证了下:根据广播里的农历日期、星期和新闻,可以推算出故事发生在1980年。
摄影很强。叙事非常缓慢沉静,使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意义。
改编马尔克思《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将现实的无奈荒诞链至中国的落后愚昧问题,又某种程度上进行解构。生存法则完成审判,看客心理执行死刑。非线性叙事,第三者旁白,仪式感或生动性镜头。李少红说最后惊心的旁观者群像是片场现实存在,血红色调也是胶片搁置而成,天作矣@MOMA交流
看原著的时候就觉得有点中国特色,没想到早有这片子啊,融合的还不错吧就是情节太拖了。
第五代吊车尾果然不同凡响。
可以清楚地看到《公民凯恩》和《罗生门》对第五代导演群体的深刻影响,至少从李少红的《血色清晨》和戚健的《天狗》中可窥一二。通过对不同村民的走访还原这起谋杀案的始末,时空交错的叙事模式,闪回的运用极其流畅。导演不动声色的批判,悲剧性的根源直指农村文化的愚昧落后,以及对于女性的压抑。
竟是改编马尔克斯的小说,倒是十分的“中国特色”。此片村民一如鲁迅笔下的人性种种,令人可怖的愚昧无知,本质上就是儒家夫权社会封闭环境下强大的性保守造就的一场荒诞悲剧。结构上几处闪回倒叙的罗生门视角段落推进以增强故事渲染,倒也是导演李少红的用心处。92年的如此卓越的现实主义力作,现在就这样的题材也是拍不出来的。8.2
一片儿处女膜引发的血案。
终于看到传说中的《血色清晨》了。这是一部有着奇怪质感的电影,冷冽粗粝野气十足,精准到没有毫厘偏废,随着视点和叙事角度的切换,以为是又一个再版精装《罗生门》,它却给了你最残酷写实的环形结尾,让我以为它就发生在我的童年,村子中央唯一发生过的凶杀案,每每想起阴霾未散,不禁一身鸡皮疙瘩。
摄影极佳,声音处理超烂。
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以调查员的画外音增强真实感,以众人的询问构成故事。如拼图一般,渐渐拼成整个事件。结尾的围观无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是如今,都能找到相似的内容
真实但刻意,表面上似乎合理化的改编,实则非常粗糙,因为环境特殊,这个本身的特殊性遮蔽了许多不足。红杏的角色从表演到编写都十分灾难,你说这部电影先进,但这个角色无比落后,因为她得要有用,这就是这部电影看上去有点偷懒的地方了,因为同样是拍山村,艺谋导演是人性的流动,而这部电影是人性只是合理。罗生门的故事有一个难度是在于极易显露导演与编剧的操控,这部电影里向村民问话一场戏,即暴露出来,这也是我觉得真实但刻意之处。电影开场的景,和我最早读的山村小学几乎一模一样,那里流传着令人恐惧的故事。
8/10。且不论[心迷宫]从中汲取了多少养分,却有着神似的悬念前置、上帝视角,窥视每个人稀薄的好意和鸡贼之心,仍是第五代导演借暴民现象展现男权人治之类异端的农村题材。李少红准确把握住原著“都不相信谋杀真实性而期待由他人告状”的集体失声,结尾血案发生的调度段落镜头时而客观时而主观很出彩。
孔琳早期演的几部片基本已经看完,没红到巩、章那个程度真是可惜。
3.5。年代感强,改编版权费给了吗。
这部电影是现实主义的,跟李少红后来的那些电视剧很不一样,但是在一些与李红杏有关的段落中已经能看到表现主义的影子。这像是一部社会学研究的电影,最好玩的东西就是中国乡村社会的性话语:关于性的道德、关于性的表达无处不在,但是没有人会明确地说出来,因此才形成矛盾冲突和匪夷所思的结局。
杀人游戏
一场事先张扬的谋杀,也是愚昧对文明的虐杀。
青年女导演李少红的影片《血色清晨》取材自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科斯的原著小说《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这部影片无疑是90年代中国影坛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事实上,马尔科斯的故事仅仅为李少红提供了一个借口,一个别致而独特的事件依托来重现并改写80年代“文明与愚昧”的经典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