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那些世界上最疼爱我的人
题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 《目送》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该片改编自作家张洁的同名小说,于2002年上映。
我在2005年9月的时候,在网上翻到这部影片,一看影片的名字,我即知肯定会让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
然后当我才看到影片的前五分钟,就已经哭到崩溃。
彼时,爷爷刚在那年八月去世。
今年算来,爷爷走了五年了,奶奶走了一年。
或许本篇算不得是评论,只是写下了当下看完片子后的一切感觉。
今晚看的时候,我就像是在看生前的奶奶,她每一天的日子,爸爸每日的照顾,她的孩子气与固执,她的不配合治疗。
片长九十多分钟,基本上我是三分之一在流泪,三分之一在笑,三分之一在沉默思考。
中途妈妈进来,我跟她讲了下这部片子,想到最近外婆渐渐衰弱的身体,我和妈妈都不禁有些悲伤。
我从小是和爷爷奶奶住一起的,爸爸妈妈工作很忙,平时都是奶奶和爷爷在带我。
几个孙女中,奶奶最疼爱我,她的疼爱以至于在后来成为了溺爱,我的性格部分成因便是来自于奶奶。
奶奶是个很豪爽的女人,按她自己的话说她的一生有四个支柱:烟、酒、麻将、我。
她跟我说她在17岁时开始抽烟,这一抽便是六十多年。
我仍清楚记得,在她临终前两天,她还费力地从爸爸手里拿过烟去抽,我们那时也都知道,这是她最后一次抽烟。
果然在那之后,她逐渐陷入昏睡状态,来人时叫她,她只能很微弱地动下眼皮。
我没有守到她的最后一刻,就像我没有守到爷爷去世前的最后一刻一样。
在奶奶去世前两年开始,我每晚回家不管多晚,都会守住与她的承诺,在睡前去看看她,然后我会在离开她房间关灯前在她布满皱纹的额头亲亲她。
因为小时候,奶奶总是会这样亲我。
大概是08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因为工作上受到的委屈在外面醉酒,回家之后,我径直到了奶奶房间,她醒来看我满脸泪水坐在床边抽烟,她向我要了一支烟,我们两婆孙就这样沉默着一起抽烟,这也是唯一一次和奶奶一起抽烟。
奶奶走后,我没有像当初爷爷走时那么崩溃,可能是她病卧床榻已经很久时间了,我们在照顾她的时间里,也被辛苦与煎熬磨疲了。
所以我只在奶奶火化时酣畅淋漓地哭了一场,从那之后,没有再流过泪。
然而,今晚看这部影片,将我对她的不舍与想念,内疚与后悔,全部牵引出来,几乎崩溃。
想到奶奶爷爷,再去想到爸爸与妈妈,心里充满了恐惧。
我经常和哥哥说着不要长大的话,其实这样的话并不是说要永远当孩子,而是另一种坚决要留住爸爸妈妈的想法。
我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之下,我与爸爸的关系是在我工作后才开始慢慢融洽起来,而在这几年里,他几乎是对我倾注了他能够做出来的所有的关心、呵护与宠爱。
爸爸对我在生活上的照顾可谓是真的无微不至,每天早上起床到卫生间,我的洗脸水已经放好,牙刷上也挤好的牙膏,他还会在冬天里将漱口杯里的水调到温热,洗脸水也会保持在刚刚好的温度。
妈妈则是我认为这个最伟大的母亲,她为我可以说是支持了全部,理解了全部。
当我说我可能是同性恋时,她说如果实在分不开那就这样吧;当我说我要做单亲妈妈时,她说那我们一家人都要努力给孩子挣奶粉钱和教育经费;当我说我爱上不该爱的人时,她说知道不该爱就要去收,实在不能收就去躲开;当我说我未来可能不会在成都生活时,她说只要能够自己幸福,在哪儿她都支持;当我今晚散步时跟她说我万一走上万念俱灰出家的路时,她说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你就走你觉得应该走的路,不用担心我和你爸爸。
穷尽他们的一生,都在为我操心与劳累。
我的身体不好,从没有练游泳后,长年累月都在吃药,家里经常是妈妈在厨房里为我熬药的场景。
在没有上班时,爸爸会在他出门工作前把药热好然后端进我的房间,看我喝完再离开。
最近开始上班,爸爸又总会在每天两点准时出现在我工作的写字楼下,为我送药过来。
而这些,他们为我做得太多太多,每一天都在重复着相同的事情与呵护。
但是反思自己为他们做的,为他们付出的,实在感觉汗颜。
其实我经常在那一个个当下跟自己说:珍惜与父母这几十年的光景,经年之后他们只能留下灰烬与记忆,要至情至孝地对待他们。
可是每一个当下发这样的愿,却总是不能做到。
发脾气、赌气、离家、争吵、不理不睬,可能是我这么多年对他们做的最多的事情,然而他们从来没有怪过我。
前一段时间里,我的情绪处于崩溃边缘,不怎么吃东西,不怎么说话,总是在抽烟与流泪。
一个晚上,我终于在爸爸妈妈面前崩溃,哭泣嘶吼抓扯自己的头发,妈妈用她瘦弱的身体使劲地抱住我。
等我平静一些后,爸爸跟我说了一些话:妹妹,我们不求你这辈子要有钱有势,不求你要怎么照顾我们,更不求你辛苦挣钱来照顾家里。我们求的不外乎就是你好好活着,再辛苦也好好活着,不要再去寻死,不要再背着我们做出自杀的举动。你的抑郁症我们很清楚,所以一直以来从不去碰你的那条线,外面风雨再大,你回到家里,爸爸一样给你做你最喜欢吃的,妈妈一样把你的身体照顾得好好的。工作不顺利,不怕,我还可以养你;情感不顺利,也不怕,你最后肯定能找得到好男人;身体不好,还是不要怕,我们动得了一天,就会照顾你一天。唯一的希望就是你好好活下去,即使有天我们不在了,你带着你的孩子和你的家庭也好好活下去。
那些话,数日以来一直在我内心最深处徘徊,我想,今生有这样的父母,是我几世修来的福报啊。
也是在爸爸那些话后,我的情绪突然之间好了起来,努力将消极、死亡、绝望这些字眼从脑海里拔除。
爸爸妈妈,我或许做不到活得很好,但我会发愿一直活下去。
即使在未来遇到再难的事再悲伤的情况,我也会捱下去,因为我发愿此后将你们的话背负在我的肩上、心里、灵魂中。
爱情友情也好,事业也罢,不过是漫长时光中的尘埃,轻轻地一弹,都会烟消云散。
你们现在五十多岁了,也在慢慢走向衰老,甚至死亡,而生命中又有太多无常的事情难以去预料,所以我们相处的时间在我们的一生中,并非最多。
但与你们的感情,却是贯穿我整个人生的全部支撑与依靠。
所以,我还是如此发愿,绝不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况发生,我必定会珍惜与你们的每一时刻。
回想陪伴我二十多年已经离去的爷爷与奶奶,我能做的只剩下回忆,只能希望他们在那个地方一切安好。
而于父母,我没做的太多,要去做的也太多。
话已至此,说再多也无意义,只能去做好,去好好疼爱你们。
最大的前提,也就是活好我自己。
我爱你们,请千万身体健康,外出平安。
2 ) 世界上我最疼的那个人“去”了
标题中的“去”与电影中的“去”是完全不同的意思。前者是长大后离开母亲怀抱,以为独自面对生活的意思。
是冲着豆瓣评分和亲情的标签看这部电影的,可能是没有到达年纪,有些情,有些境,还难以体会。电影中落泪的次数不多,但是还是有几点印象深刻的想谈谈。
首先是开头和结尾的呼应。结尾真的是让我心灵震撼了,感觉把这部片子一下子提高了很多档次,让关于母爱的话题在观众的心里延续下去。“你看谁来了!”母亲匆忙地、等了很久似的抓起电话听筒。之后恍惚地看着那个这辈子最疼的人。一个女人是最幸福和伟大的。她是母亲最疼爱的人,又把这份爱传承下去,让女儿成为她这辈子最疼爱的人。大作家的女儿是母亲的骄傲,女儿给她买的新房子,女儿给她花了好多钱,老太太把这些骄傲跟邻居说起的时候,是那样的自豪和满足。可是影片开头由邻居家的热闹切换到母亲家里的冷寂,让母亲的爱更加伟大。女儿有出息了,她们的孤独一点都不曾提起,独自一人面对。就像he独白中说的:母亲之前的生病都是独自一人面对的。至此那个永远解不开的问题再次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追逐前程和生活,不可避免地付出了陪老人时间减少的代价。到底如何取舍?我想不可以用对错来评价这样的选择,生活就是要向前的,要你去追寻,而最疼我们的那个人也是心甘情愿地付出,希望我们过的好。我们要做的是在很多无奈的情况下,尽力多点时间,多点行动给最爱我们的人。
其实,he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女儿。她承受着来自家庭、工作的各种压力。在照顾母亲的职责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算做得尽职。工作的繁忙,丈夫的冷漠,女儿不在身边,她尽力做好女儿和母亲的双重身份。那个手术前的签字,真的很能理解。万一出现不幸的后果,她将背负的不仅是怀念,更是一辈子的自责。好在勇敢和疼爱她的母亲自己做出了抉择。手术后出现的改变是我不太理解的。母亲之前的各种闹,出院后又为了减慢她脑萎缩的速度,近乎苛刻的要求。和独白中说到,要知道母亲很快就会离开她,就不会这么做。可能是她对母亲活下去炙热的渴望,遮蔽了母亲身体的确实不适,反而误以为母亲放弃了生的意念,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母亲的共鸣。
电影中黄素影将一个年迈母亲的角色塑造得真的很到位。语言、行动都没有看到一丝的漏洞。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但却时刻心里惦念着女儿和孙女。当她幻觉自己即将要去另一个世界的时候,唯一想到的是她还没有跟女儿说一声。
不得不提一下电影中的小保姆。她对母亲的照度是无微不至,很有耐心。在后来he对母亲严苛的要求中,故事中蕴藏的矛盾其实是通过保姆想帮忙又不敢帮忙的样子表现出来的。影片最后,她把母亲的遗言一一告诉he,让母亲的爱更加伟大。“世界上最疼爱我的人去了”,留下的是满满的爱,和一辈子的思念。
我这个年纪的,能理解的可能没有影片要表达的多,多年以后,再重温这部电影,也许是另一番感悟。
珍惜现在的时光,多一些时间陪父母,照顾父母。我们总会有多于想象中的时间陪父母。
3 ) 你连再见也没跟我说
我本身完全不是多愁善感 容易垂泪的体质
甚至有些时候还有点冷血
但是从这本片子一开头我就哭开了 一直哽咽到结束
其实剧情我根本没在注意 全部都是零零落落的
我跟自己说逃避了那么久的现实是该面对了
你不能一直假装失去的还在
我觉得我很不孝顺
还在家的那几天我每天躲在房间里打僵尸
每次都要我妈打十万个电话催了才肯下去
你头七的饭我没吃
整个五七我都逃去了越南
每天都想些无关紧要的事
最后的五七饭我也随便吃了一点就跑出去了
我真的不想去那些饭店吃饭
那些每次过年大家都一起吃饭的地方吃饭
我一坐下就想起每次我都喜欢坐你旁边
因为你不像别的舅舅阿姨喜欢对我唠叨
虽然你确实很唠叨
每次都给我那么大一脸盆面吃
还说 怎么可能吃不光 你小时候胃口那么好
你总觉得节食的人很可笑
自己都胖成那样了
还送我电磁炉让我去学校开小灶
我跟你有很多小秘密
你知道我做了很多很多坏事
但是都不告诉我妈
还整天塞钱给我
我不要还硬塞到口袋里书包里随便哪里
我其实求着我妈搬家
大部分原因也是想跟你做邻居
虽然我妈因为这件事老跟你不愉快
你做的霉干菜烧肉最好吃
我爸跟我都喜欢
我每次送你一些什么新奇的厨房用具你就很高兴
虽然嘴巴上不说 可是我真的知道
我觉得我欠你的太多了
你总说我出山了之后要靠我了
可是我哪里可靠了 我一天到晚就想着出去玩
我给你买个收音机你就很高兴了
整天跟人说还是我孝顺
我哪里孝顺了
我平时都不回家 回家也不去你那吃饭
我五一回家了也没去你那 你还以是别的什么原因
其实就是我懒 三两步也不肯走
我觉得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人有你那么宠我了
大家都说你比宠自己孩子还宠我
小时候因为我淘气 你多少次把我挡在身后直面拿着各种武器的我妈
我朝大姨夫吐口水 也是你拦着他因为生气随手丢过来的筷子还是什么
但是我对你根本一点也不好 我总是对你大吼大叫什么的
害大家都嘲笑你帮狗吃乌 你为什么那么喜欢我 我自己一点也不明白
我每年年三十哪儿都不去 每次都在你家跟你一起
我还记得有次我在你家被勇华跟老程灌了很多酒
实在不行了就趴在你房间地板上大吐特吐了起来
都11点了 你还逼老程跑出去给我买醒酒药 还把他们骂了一顿
虽然事后你也嘲笑我说 一盒药都抵一箱酒了
你住院那会儿我是每天都去但是都呆那么短
我连勤创开会居然都还回去 是不是 我忘记了
我暑假在家有时候躺在床上还会幻想你推门进来
手里提了一个竹篮子里面放了几碗菜进来说
懒惰胚你为什么还不起床
为什么你没有醒过来
我一定花光所有的钱给你买补品
就好像我才不过献了次血
你就炖了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给我补
还紧张地骂我有毛病 没事献什么血
我不敢去你家 看见你照片我就停不下来了
大家都骂我说大姨夫怎么受得了
我有几次半夜去上厕所看到我妈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哭
我以前从来不知道原来会有那么难过的
因为我其实也经历不少了 除了外婆去的时候我哭了满久
但也觉得不管怎么说外婆都快80好几了
你回家那天 你床下有张护身符我偷偷藏起来了
我每天出门都带着
我觉得你都一直在保佑我帮我
可是我其实什么都没做
母亲节的时候我会买花给你你那么高兴
其实我早就把你当作我的妈妈了
我还记得小时候你跟二姨都想让我叫你们干妈
我后来只叫你了是不是
你每天忙进忙出都忙的是大家的事
你身体那么好抵过三个我
可是你连再见也没跟我说
我看了这部电影决定要孝顺起来
尤其是对奶奶 你那么好 你明知道我跟奶奶不亲
还老劝我去看看奶奶 我以后一定常去雄镇楼并且吃一大脸盆面
4 ) 我们的妈妈
学校的电影文化节,开幕式上放的第一部电影。一早便知道是张洁的原著,但并没有看过。影片采用倒叙手法,刚开始就看到斯琴高娃歇斯底里哭泣的面庞。
影片放映了一小会儿以后,四周开始窸窸窣窣,不停的女生抽泣的声音,撕面纸袋的声音,擤鼻涕的声音。
母亲太老了,80多岁的年龄只能让我想起我的奶奶,但又的确是妈妈,感情游离在这两种亲人中间,却酝酿出更加复杂的波动。
虽然是亲情片,却又不时地被剧中后现代结构式的幽默所逗乐,然后又不时地被母女二人的温情煽动,一切水到渠成。
很多次看到斯琴高娃那么暴躁那么不耐烦地对待母亲的时候,确实觉得很过分很过分,可就像导演马俪文说的,冲突和矛盾正是电影戏剧化的张力所在,难道温情的亲情片还不够多么?而张洁和她母亲的情况的确如此,所以她一生都在忏悔。
她说,人的一生就是经历一个不断失去所爱的人的过程。我们都无法避免,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尽量不要留有遗憾。
到底是一个导演的处女作,虽然比起《我们俩》稍显不够从容,但每一个环节都能看到用心和用力。
是关于妈妈的电影,是现在不会再有的纯文艺片,每个人都可以在影片找到自己想要的,和自己情感契合的。
然后在结束时感悟到生命的轮回,会更善待那样一个常被自己忽视的群体,足矣。
5 ) 爱你。
电影在一首无比悲戚的歌声中结束。我盯着屏幕,久久不能回过神来。都说这是部不择手段煽情的影片。我不可否认,但还是认认真真的被它煽了回情。
不过,与其说是被影片感动,不如说,是被那个叫做母亲的人感动。我们都有自己的母亲,所以,我们能轻而易举的体会到那份深情。
看着电影,脑子里就一直在闪现那些关于她的片段。我想,我怎么也该为她写点什么。
我想起,小时候的录像里,她兴奋的抱着我,逗我说,给你买个洋娃娃好不好。我笑得露出两颗刚刚长出的小牙,高兴的喊:好,好。那时候的她那样年轻,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彩。她的样子是我喜欢的女孩子的样子,大大的眼睛,长头发,有着小女人天生的妩媚,温婉可人。
我想起,那些练钢琴的日子。每次都是她带我去。从城南到城北,需要倒两辆公交车,无论刮风下雨,每月两次的钢琴课从来没有中断过。而我总是不努力,老师数落我的时候我默不作声,她也默不作声。记得她跟我说过好多次,你看看人家妈妈,跟着她孩子多风光,我跟你去只有挨训的份。
我想起,上小学的时候,贪睡的我总是起得很晚,然后一边吃饭,一边让她站在身后为我梳小辫儿。她的手很轻很柔,不敢弄痛我。她总是给我编两个麻花辫,还在下面为我绑两个大红色的蝴蝶结。
我想起,初中的我脾气很坏。每天中午午休醒来后都带着一股冲天的“起床气”。她总是小心翼翼的叫醒我,桌子上摆着她一中午没休息为我洗的水果,我总是气得看都不看一眼,或者抓起一把摔门而去。而她也总是不生气,默默的锁好门跟在我后面,因为她上班的地方和我上学的地方相同。
我想起,高中住校的日子,每个星期她都来看我一会。没买车之前,她每次都是挤公交。她都是提着好多水果和一大桶饭菜在我的校门口等我。水果都是洗好的,菜都是我最爱吃的。高考前的最后冲刺,家里在学校外面租了一套房子,她隔三差五请好假来陪我一起住。每次她来,都会变着花样的为我做我喜欢的饭菜,洗好我所有积攒的衣服,晚上11点下晚自习,她都在学校门口接我回家。每次不让她接,她总是叨叨,再不接,就接不着了呢。
回想自己成长的日子,总觉得那些还并未走远。就像影片中的女儿说的,总觉得自己的母亲还年轻。可她就那样老了。看着她的白头发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休息的时间越来越早,我不得不承认,她的确老了。她在家里捣鼓了个小花园,每天穿梭在那些花儿之间,还养了两条贵宾狗,天天忙着操心它们的吃喝拉撒。她似乎永远也闲不下来。现在,每次挂在QQ上,她总是给我发些家里的花或者狗狗的照片。虽然有时候真的很忙,她叨叨的东西我真的不想听。可是我从来都是应着她。因为我知道她是我妈。妈就是那个你对谁不好都必须要对她好的那个人。
她是带着多大的剧痛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又带着多少隐忍和坚强让我们长大。同样,我们要有多爱她,才能换回这出生就注定欠下的深情啊。
影片的最后,女儿的女儿“书包”站在门口,她却像她的母亲一样,拿起了电话。这意图很明显,每个女儿都会变成母亲,每个母亲都曾经是女儿。我在想,会不会总有一天,我的母亲也这样,听到我回来的消息却习惯性的拿起电话。这是一个让人心酸的条件反射,一个让所有身在异地,远离家乡的游子心酸的条件反射。而我,当有朝一日我的孩子离我而去,身在遥不可及的异乡,我会不会也变成这样。
当将要被“备皮”的母亲急惶惶的叫来摄影师,在暖融融的阳光下生疏的摆出POSE;当头发被剃光时,老太太两眼无神,孤独的坐在凳子上,摸摸自己的头;当她固执的想要拆去床边的围栏,说像监狱;当女儿为了锻炼不去服她,她自己默默的爬着去上厕所;当女儿抚摸着母亲的头,说等你好了,我们去收拾新家,到北海去划船,到舟山公园走走,到王府井商场去买一套新衣服;当母亲意识到了自己行将远去,在黑夜中望着自己女儿的背影,眼里流露出耐人寻味的神情……这些细节让每一个观众的心都深深的疼,疼过之后,又深深的温暖。
这些天很奇怪,一做梦就回到我的家乡,跟妈妈在一起。是想家了。一个“家”字,对我们这些背井离乡出来读书的孩子们是一种怎样的温暖。年少轻狂的我曾经幻想着,毕业以后留在杭州,或者去香港上海,闯一番自己的新天地。但我越来越想待在他们身边。父母在,不远游,如果我能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油城安家落户,有时间的时候去陪他们吃吃饭,聊聊天,对于他们,何尝不是一种天伦之乐呢。
曾经为自己的爱情纠结不已,他为什么就不能如我想象的那样爱我呢。曾经为朋友的背叛困惑不已,她为什么就不能像我对她那样对我。但是看过电影以后我明白了,没有一个人可以无私的来爱你。除了你的母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请好好爱你的母亲!
6 ) 似乎都在感同身受 。。
120105看。
这部片 断续的看了好几回 都没完整。。
直到刚刚又看的一遍 终于。。
整个影片都在缓慢的节奏中酝酿 但是真情实感 感同身受一般 不觉中时间倏忽过去 情绪酝酿到最后 情感最终泉涌般喷发 然后热泪盈眶~~
也一直在控制自己的情绪 要是妈妈没在旁边和我一起观看的话 我可能到最后会嚎啕大哭的~~
我不知道 我能否陪伴到我的母亲的最后 我也不敢想象。。
哭着看完的,好像有关母亲的话题总是让我无法控制我的情绪,因为我总能联想到我的母亲。斯琴高娃的演技不得不说是绝对的一流,黄老太太也是非常棒,二人像极了真实生活中的母女,就是那样,有争吵,又有浓浓的爱。现在的我,要去吃老妈蒸的包子了,肯定很好吃。
太煽情了,相比还是更喜欢《我们俩》,斯琴高娃演的好是好,就是有点过了。但是很喜欢这部片子,结尾真是太棒了,让片子再升华一个等级。
有媽在 就有了光
以前不敢看,后来不敢重看。
老人家表演的真好,斯琴高娃倒是显得有些许轻浮,还是更喜欢《我们俩》那种近乎拙朴的生活状态,这个电影从表演到配乐都太戏剧化了。
同是马俪文导演的电影,比起这部《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个人还是更喜欢《我们俩》。—— 2022.08.12:最近冒出重温本片的想法,本来9日那天想看来着,但临时决定追看起几部名为「轮回 / Samsara」的电影……中元节晚上终于观影了。重温的观感好于初看,质朴的影像蛮有真实的生活感,母女之间琐碎矛盾与亲情羁绊交织在一起的不和谐相处还挺现实……最后结尾的编排仿佛要开始下一个“轮回”?!
导演实力实在有限,故事性狭隘,也矫情的搬弄泪点,但我完全没有感触
马俪文的《我们俩》当初看的时候可是把我狠狠感动了一把。这部放硬盘里很久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着实是痛苦的。。
实习好几天了,想起来快七八天没打电话给老妈了。带的那个班不是很乖,心很烦,电话之后,舒服多了。晚上回来给电脑冲了电。看的眼泪哗哗的。 应该是马俪文第一部正式的电影。过多的依赖旁白是败笔,也是对原作的尊重。电影里的老太太真的演神了。仅借此片献给老妈。
初看来觉得斯琴高娃过于书面的旁白和用力过度的演技难以接受,但电影背后的情感是不容置疑的。印象最深的镜头:1.片中母亲去世前夜的回光返照,暗示着死亡的灯泡破裂。2.片尾与片头的呼应,一如一个生命的轮回,斯琴高娃最后的突然苍老和青春靓丽女儿的鲜明对比。
太婆去世后的某晚妈妈和外婆一起看这片,外婆看到一半的时候拒绝继续看下去/妈妈告诉我因为她想起了太婆。10年后,我终于看了这部电影,眼泪决堤。有些爱是不必言语的,她担心你为她花太多钱,怕自己给你添麻烦,但又如此依赖你,如同一个孩子。用最柔软的心去陪伴母亲,只要她在,你就永远不会心慌。
想外婆。特别是看到手术不手术的那段,太让人纠结太感同身受。不过更年期女作家对于要求自己八十老母的各种锻炼真的让人不敢苟同,你会让你刚做完手术的老母亲睡在那么窄小那么硬邦邦的沙发上?你会让你行动不便的母亲不管摔倒与否都不扶着看着她趴在地上还振振有词的气愤?这一切都太过了。
三星半 马俪文的处女作 神经质女作家用爱摧残八十岁老母
百善孝为先,马俪文导演太懂老人了,这部电影跟《我们俩》一样好、一样真实,看的心里有点乱,回头得看个喜剧缓缓
120105看。这部片 断续的看了好几回 都没完整。。直到刚刚又看的一遍 终于。。整个影片都在缓慢的节奏中酝酿 但是真情实感 感同身受一般 不觉中时间倏忽过去 情绪酝酿到最后 情感最终泉涌般喷发 最终热泪盈眶~~ 也一直在控制自己的情感 要是妈妈没在旁边和我一起观看 我可能到最后会嚎啕大哭的。。我不
马俪文的处女作,整体很好,但在故事衔接和场景转换上还是有点生硬。老太太表演自然不必说,斯琴高娃还是给人感觉用力过猛。我们相互伤害,我们相互折磨,我们相互深爱,我们相互依赖。而影片的结尾似乎预示着又一个轮回的开始。
深深打动我 因为平淡 真实 残酷 所以动人 一般亲情片不大愿意暴露母女的缺点 总是会表现一对完美互相奉献母女之间伟大的令人动容的情感 这部片子的细节太真实了 一个有着几乎所有老太太缺点的母亲 来日无多 希望更多的被女儿关注 一个家里家外 身心俱疲的女儿 但是 亲情真真切切的存在着 感动着 延续着
《我們倆》平凡雜事顯真情,本片則有些刻意煽情,旁白過多且累贅,不過馬儷文導演對於女性間情感的捕捉仍拿手。黃素影老太的表演甚精彩,細節中將母親塑造得極為豐滿動人。而斯琴高娃則有些過於形式化,痕跡太重了。影片過程中的多次黑屏不知是剪輯為之還是導演的失敗。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老不在
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唯有女儿才是妈妈的小棉袄;子欲养而亲不待,珍惜父母赐我们世上一遭;老太太很可爱,斯琴大妈表演太真实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