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并茂版请见
http://ethermetic.com/archives/3145Q:协会成员摄影师John Bailey
A:导演Chris Kenneally
Q:你对这片子迄今得到的高关注有何感受?连A.O.Scott都在纽约时报写了篇主导评论。
A:《阴阳相成》已得到的关注简直难以置信。影评太多褒扬。这感觉真好。我希望能有铁杆影迷和行业外的观众来看这电影。我们拍片的初衷是,既能满足对话题已有一定了解的观众,又不会让外行觉得晦涩。我们想拍一部娱乐抓人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希望是成功了。
Q:怎么会和基诺里维斯凑一起拍《阴阳相成》的?
A:有部基诺监制主演的电影叫《Henry's Crime》,我在给这片子做后期监督。数字中间片、混音、成本汇报会议,这些多数制片人变着法子躲的东西,基诺都参加了,我们两个聊了很多后来出现在电影里的话题。基诺看过我早年拍的纪录片《Crazy Legs Conti: Zen and the Art of Competitive Eating》,我猜他挺喜欢吧。他说:“你是个纪录片电影人,我们干嘛不拍部纪录片,记录电影工业正发生的事儿呢。让我们记下这变更的一刻”。我大概考虑了半秒钟,然后说:“当然!我入伙了!”
Q:拍这片子时,做后期监督的工作经历是如何赋予你独特视角的?
A:我从98年起就在纽约做后期监督,亲历了许多技术变更。大概有十三个年头,我都在向亲友解释自己糊口的工作是做什么的,我知道人们对什么感兴趣,又有哪些领域需要进一步的解释。我也建立了在Technicolor、Sixteen19、Deluxe、Goldcrest等的人脉,可以寻求他们的建议和帮助。
Q:片尾字幕有段“特别感谢”,提到很多并未出现在电影里的知名艺术家,你肯定是访到了他们。怎么决定放哪些,又不放哪些电影人到成片的?
A:这是个真心困难的剪辑过程。我们采访了约140人,最后成片只用到70人。拿到太多出色的访谈,这算是种幸福的烦恼吧。我们尽量包括足够多不同的人,便于从广阔的角度覆盖这一讨论。但同时,我们也想让观众觉得这部纪录片是有角色的,故事演下去时会有他们希望能反复听到的人物。
Q:显然,没用进去的访谈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档案。有计划把未使用的素材“存档”吗?或是放到互联网上或供电影学者使用?
A:我们正想办法把所有完成的采访组织起来,供电影学生、学者、粉丝和其他任何想进一步探究的观众参考。也在谈出一套书收入原始访谈的事情。
Q:说到“存档”(archiving),片中关于长期存档的话题只占很短的篇幅。这话题就是不够“热”。在我本人和Association of Moving Image Archivists (AMIA) 同僚的讨论中,也发现好像只有档案师们(archivist)在发布关于数字媒体脆弱性的警报,很少有电影人听得进去。我的一些摄影师同侪也没读过那两篇AMPAS发布的数字化困境(Digital Dilemma)报告。很好奇你采访了任何档案师吗?
A:为这部纪录片做研究时,我的确读了大部分的数字化困境报告。存档肯定是个大问题。我不太同意没在纪录片里给这领域足够时间的说法。临近结尾时有一章专门讲了这问题。我们没能真正给出答案,但呈现了斯科塞斯、索德伯格、卢卡斯,柯达、伊斯特曼的伙计,和许多人对存档的看法。这绝对是纪录片中真正触动观众的一块。世界变得这么快,没人能对数字存档给出坚实答案,这想想就吓人。很多人觉得胶片至今仍是存档移动画面的最佳方式。
Q:拍这部纪录片,你们用到什么摄影机和格式?
A:《阴阳相成》是用数字摄影机拍的。采访时我们用了松下HPX 170s。我们的摄影师Chris Cassidy也用佳能5D拍了些辅助素材(B-Roll)。
Q:这片子做了胶片拷贝吗?还是说所有放映都用了数字方式?你们是如何存档自己素材的?
A:目前为止只有数字元素。基诺和我绝对想在未来做些胶片素材以供存档。另外,我想在橱柜里放盘胶片来着。
Q:放映环节上,胶片拷贝的未来会是如何?有什么关于数字放映的看法吗?或是关于大屏幕电视取代数字投影机,比如《阴阳相成》在林肯中心开画时用的那个?
A:我想胶片拷贝会成为特例。放映这块绝对在走向数字化。林肯中心放片时我不在场。事后参加问答环节,才见到那块巨大的电视屏幕。这里有很漂亮的电影放映环境,事后与我聊起的观众也都说,那块152寸等离子屏幕的显示效果很棒。
Q:关于胶片/数字的讨论,有什么个人观点和大家分享吗?很少有人像你这样亲历那么多各色不同的观点。要是采访自己的话,你会问些什么?
A:数字肯定在上升的势头,我认为基本上它会替代胶片成为创造和放映电影的主方式。我爱胶片,也为那些艺术家用它创造出的画面和故事所鼓舞。我希望它能作为一种选择继续存在。我会(也在)问自己,怎么会这么幸运,能加入一个如此有趣、鼓舞人心的项目!拍这部纪录片绝对让我长了很多见识。这次的体验很美妙,真心感激能有机会和这么多牛B才人碰面录下他们的想法。活儿不轻,但要我明天再来一次我绝对乐意。
Q:电影开画前几周,你在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的俱乐部把片子放给会员看了。他们的反响如何,有什么收获吗?
A:在ASC大本营放纪录片是个绝佳的机会。观众里有很多摄影师我们都采访过。他们看这片子当然让我紧张。这些都是真正的专家。我准备好了在问答环节被摧毁!幸运的是,看上去大家都挺受用《阴阳相成》,很多人当场向我表示,真高兴有人就这话题拍了纪录片。能和成员及客人一起喝上几杯很开心,能了解还有人在确保电影艺术于技术、艺术两方面持续发展。很高兴知道有这么一群人不会接受劣质画面,将继续战斗、创造并确保捕捉、操控、分享的画面能达到最高标准。这真的很鼓舞人心。
很不错的纪录片,看完居然有一点点心酸和感动。看着一代一代人为了更好的讲故事,在不懈的努力着。不过不管digital如何的发展,我还是更喜欢胶片的质感和包容性。数字化的东西为社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但是也让一切变得浮躁和片面。而且数字化之后,也再也想受不到复刻之后的微妙感动。说我old school也好,conservative也罢,我十分同意那句“我们的下一代会因此遭殃,因为再没有品味可言了”。
首先梳理一下整部片中出现的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分为以乔治卢卡斯带头的激烈“革命派”和以克里斯托弗诺兰代表的“守旧派”:
革命派:
1.胶卷拍摄需要冲洗,一天后才能看到自己拍摄的画面(样片),带着粗糙的质感。而数码摄像是“即取”的,更细致精确,且便于重拍。
2.DV轻盈,直接,既视感,捕捉当下,摄像机的移动化作电影语言表达情绪《家宴》可以获得的拍摄素材很多。
3.数字拍摄成本低意味着拍摄更为自由不受限制
4.数字摄影可塑性高,给予人类至高无上的掌控权利,但这样也容易让部分人对它的态度漫不经心。
5.CGI数字动画技术是人类在电影里的幻想成真。数字摄影代表着创造。
6.《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意味着数字时代真正被人们所接受(论据)
7.数字电影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8.数字技术在改变着电影讲故事的方式,但不只是电影,这是一场巨大的变革。艺术如果不与技术side by side,最终会被时代所遗落。
守旧派:
1.导演晚一些看样片,这样可以集中精力,在表演上,动作上(马丁斯科塞斯)
2.演员无法入戏,要求重看自己的拍摄,容易让演员越发自我
3.摄影师职业容易被很多人质疑,魔力不再,光环不再
4.制片人投资人自以为是的干涉电影创作
带给拍电影完全不同的感受,数字摄影更像是集体拍摄,融合了多方的看法,而胶卷摄影分工明确,干涉力度小
5.演员和团队的集中精力的时间就那么长,不能总是重来
6.数字剪辑节奏太快,难以思考。
7.对于胶卷,无论是价格还是意义,所有人都会以尊敬的心态来面对。
8.对于CGI,摄影师的职权被分给DI
9.3D技术只会是一时的火爆,《阿凡达》10.的成功在于其以3D创作,而非哗众取宠
不只只是社交空间已经大大向虚拟化延伸了,电影也是,人们越发习惯在小屏幕上感受电影,而不是电影院。
11.技术使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使很多人都加入了艺术创作的行列。而人人都有纸和笔,但又写出多少伟大的故事,在那张纸上。发生在电影身上的就是这样的故事。电影遍地实则开花好处少坏处多,所以渐渐不会有人再在乎品味了。
12.电影的存档是十分重要的。所有数字格式的存档问题至今仍没有解决。唯有赛璐璐(胶卷),可以保存一百年,只要有光就可以观看,不会有格式淘汰的问题,胶片同时是捕获和存储介质
“电影的本质是讲故事,所以胶片摄制与数字摄制本质上只是形式问题。”因为与技术有共通之处,所以不会像胶片一样被遗落,但也只能选择妥协。做一个猜测,以后所有人类创造出的艺术都会在技术的神坛上夹缝生存,期盼着未可知的洗礼?
技术无孔不入,我们唯有臣服或灭亡,而臣服就意味着被重新创造和定义。电影作为一门已历时122年的艺术,或许是幸运的,因它有被重新创作的潜力,不幸却在于对传统电影制作精神与技术的遗失,和观众对于film细节与感受的遗失。
有趣的是,尽管数字电影发展到现在,仍然追逐着胶片的质感与格调。想起一段话,“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转变以有了新的选择开始,却以旧的方式消失结束。
技术所带来的是虚拟的快感。尤其于艺术,这种快感是空洞的,就像和一个假人做爱。它的存在就是与人类本身相悖的。最终人类就会被取代。film与video就在影射这一点。技术只是又一座因人类的狂妄自大而建造的“巴别塔”罢了。(尤其是在看到乔治卢卡斯片中的那句“一切都是可以被解决的”)
我们共同相信事在人为,或许人类的潜力是无限的,这也只是乐观的想法。我们对一切新的事物恐慌,最终却会报以期待。
否定是痛苦的,追忆却是轻松的。
片子立意明确扎实 --- 一部又geeky又techinal的纪录片 按制片人自己的话说就是绝对对的起荷包 短短一百分钟相当于电影学院一年的课程了 咳咳 (但却是不是浮夸,本片涵盖了20几年的电影技术发展史,并且用这个产业最有价值最具代表力的声音)
首先有意思的是电影名字本身,在电影和制片人Justin 后来的谈话中出现多次,但意义又大不相同。
首先整部电影的起源在影片最后调色室里(DI),一边放着胶片,一边放着数码 side by side,所以产生了拍一部关于两者之间对比调查的想法。
稍微往下挖一层,就是目前的电影时代正处于胶片与数码的过渡期,两者共存side by side, 有的电影两种拍摄技术都会用到,有的只用于后期剪切,引起名导们各种褒贬。(话说其实片中只有诺兰和诺兰的cinmotographer 在誓死做最后一个拍胶卷的人吧。。。喂喂)
另外很有意思的是3D拍摄技术,是采用两个相机side by side, 就如人眼认识世界一样拍摄,录下两个有相对距离的世界产生3D效果。
下面讲讲好玩的事情:
采访这么多大导演很困难吧?猜猜谁最难邀请到?还能有谁?诺兰呗!
电话那头说在将来的16个月里,无论在世界上哪个角落,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给我们20分钟,我们就会感到做采访。
电话这头说:不。 然后挂掉了
后来基努李维投其所好,专门搞来一个老板打字机,写信给诺兰。诺神终于开恩说我给你们20分钟。之后还在采访过程中格外大方的多加了5分钟。。。
观众问:片子中一直提到,胶片已经发展到极致了,但是数字录像技术还在初始阶段,所以电影人应该一起去努力为研发新技术。但是IMAX film cameras 已经在技术上又把胶卷提到了一个新高度,有越来越普及(dark knight rises)。 难道在采访过程中,没有人提到这个问题吗?
Justin: emmmm...我们有一部分专门讲IMAX
的。。。与整个电影主题不符。。。所以被剪掉了。。。(为维持向数字化发展的方向)
(有超过一半的采访在片中并没有用到,之后会留出。。。)
一些我记下来的对电影史有重大意义的影片:
1998 celebration 电影用一台dv拍摄,整补电影的取景在那种特别的角度和摇摇欲坠的效果下完成。让电影导演重新反思是否大制作大班底才是未来的出路?还是这种降低技术却解放自由框架的艺术革新更重要?本片启发Danny boyle 与该片cinematographer, 一起合作了 after 28 days (虽然是烂片)但是在技术上却使小成本迅速多角度拍废气的伦敦成为可能。(据说只阻碍了10分钟交通而已啦)
然后Boyle对电子无法自拔,第一次采用几乎全数字录用技术拍摄了 slumdog millonnair. 整个电影只是源于Boyle想利用数码相机的便携性拍摄有动感流畅,大型胶卷相机难以达到的角度所产生的,故事完全服务于这个初始想法, 并大获成功。
星战就不用提了 卢卡斯疯狂迷恋数字化的效果 开拓了胶片拍摄录入为数字化格式去做后期效果 也恰恰是因为他大成本投资才使现代电影成为可能 (膜拜)
Social network里芬其要求Red (专业电影摄像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制作一个电子摄像机可以减小机身重量,将录像部分与其他机身分开 (之为拍划船那俩镜头),还声明几天之后就需要,人家回复,机子已做好,已经在您桌上了。
(顺便提一下Red只做了第一步真正可以媲美胶卷拍摄水准的摄影机,虽然经常死机,需要在相机上放上冰块降温,拍摄效果容忍度不高(指画面中可以看到的最亮的区域与最暗的区域的差值)但还是受到了电影界的广泛认可,因此有了片中著名一梗;“我要打电话给胶片,告诉他我遇到别人了。)
最后的最后,导演很用心的把马丁留在了最后鄙视一切来了一句这一切都不重要,虽然整部电影都在探讨技术上的问题,但是最终还是回归到了电影本身的内涵与价值。无论是胶片还是数码,电影的初始与最终的目的还是讲故事,无论采用什么手段,何种技术,把故事讲好,其余的都不那么重要了 :)
- 讽刺的是,整部电影全部在讨论胶片与数字,但是电影本身全部是数码拍摄完成,也在某种层面上体现了时代难以抵挡的潮流。
本文通过笔者短暂的金鱼记忆回忆而成,加上看片的时候难以有点激情澎湃,由于片子还没有正式公映,目前很多具体信息还难以考察,若有失误之处,还请交流指点,谢谢。
我给这个片做了个字幕,怕是看的最仔细的电影了吧。所以感觉很难说,就不说了吧
在那些老一辈眼中,电影更像是一种神圣的仪式,这是对电影的敬畏,是好电影得以出现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在技术的帮助下,制作电影变得普遍化的时候,好电影反而变得异常稀缺了。当技术的一次次革新带给电影改变时,电影似乎总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但不管怎样改变,电影都应该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虽然出镜导演名单闪的不行,但听他们聊胶片摄影机像素成像后期制作的专业名词实在是太晦涩了,所以这个给业内人士看更合适吧。不过看看每个导演的个人风格也不错,Danny Boyle特活泼,诺兰特严肃,斯科塞斯特有激情,林奇特“legend”,芬奇是个老愤青,说了影片里所有的F词....
好吧,其實片中的導演全部都支持電影數碼化。每當說到數碼技術的演化如何,音樂節奏便明朗輕快,旁人在笑,我睇到一殼眼淚。整部電影裡,全面支持菲林的,其實只有Christopher Nolan一個而已。當製作電影的人面對這些抉擇,其實作為觀眾,除了買票入場,究竟可以做甚麼?
把电影摄制从胶片到数字的演进过程同其自摄影,调度,成像,显像,调色再到剪辑,洗印的诞生过程联系起来并配以众多名导及其摄像班底对于胶片时代,老旧特效和技术革新的昨日今夕之描述和远景设想对影迷来说本身就是一针鸡血。
中译名阴阳相成似乎多了些哲学意味,其实是数字电影和传统胶片菲林拍片的探讨。个人觉得,就像电子书占据实体书领域一样,数字化将会是未来大趋势,但个人还是喜欢菲林胶片,喜欢那种颗粒感、即时的演绎、调动画面的艺术感和第二天出样片的那种期待。未来数码和菲林如何融合,见仁见智吧。8.4
路上无聊端着pad一边走神一边说话一边看完的,坐稳了根本看不下去,keanu君,一副很孱弱的知识储备不足的气场啊,作为采访者怎么行,完全没做好一个攒局人。
如果说《电影剪接的魔力》是对剪辑师工作的一次游览展示,那么《阴阳相成》就是一篇以胶片和数码为中心的论文,迷影人不可错过的纪录片!受访阵容中丹尼·鲍尔像昆汀般富有激情,芬奇就是个满嘴FUCK的痞子嘛,当然谁也阻止不了斯科塞斯卖萌啊!
诺兰这个憋吃真讨厌
对于电影技术的堪忧~心情欠佳有待重看
电影制作的介绍性“论文”,从拍摄到剪辑到调整色彩到当下最先进的高清摄影机和3D技术,我是完完全全地被吸进去了~赞!基努这个发型变化也是很狂野啊,啧啧。卡梅隆像科学家,诺兰很绅士,芬奇好流氓啊,丹尼鲍尔好激情!
感谢竹雨推荐。电影纪录片。采访无数电影业内一线大咖。包括导演,摄影,制片,剪辑等。探讨电影胶片的没落与数字化浪潮的汹涌。无论是摄影,剪辑,放映还是存档,数字化确实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但以诺兰为代表的胶片党依旧坚持着胶片拍摄。片子浅显易懂。既可大众科普也可业内学习。推荐!
数字化肯定会大范围的替代胶片,就像mp3代替卡带,网络代替纸媒,数码相机代替胶片相机,但传统仍然会有一席之地,有些是个人兴趣爱好,有些是功能上的特殊需求。但从观众的角度来讲,技术永远是为艺术服务的,不论用胶片用数码,用ARRI还是用iphone,只要有故事,有冲突,用心去拍,都能成就伟大。
内容丰富、剪辑流畅,非常棒的一部关于电影制作的科普纪录片。我们能够见证胶片与数字电影的并行时代,实属幸运。不过即便你对这场争执不感兴趣,光是看看一众大师级导演(林奇还是最帅有木有)和摄影师现身说法的壮丽,也完全对得起这一个半小时的光影之旅。(9.0/10)
胶片之殇。数码降低了电影制作的门槛,所以影像在泛滥。个人认为,数码实质上是对观众体验的一种剥夺,我能清晰地记起看过的每一部胶片的感觉,就像一个个奇迹,但数字,很可惜,只是放大的电脑屏幕而已。纪录片应该访谈观众,一部电影的完成观众也是一部分。导演的片面之词,是自私的考虑。顶诺兰
立场都是打哈哈的用语,一个个骑墙派,除了诺兰。电影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该停止的事情,真不希望看到电影进入下一个技术时代,那种不再需要现场指挥,不再需要出外景,不再需要演员表演,不在需要摄影机和录音设备,完全靠计算机做出来的东西,还可称为电影吗?
无论胶片还是数字,电影最终的目的是讲故事。大卫林奇说的在理:每个人都有纸和笔,又有几个人成了优秀的作家呢?
剪的不错嘛~这片子简而言之来说就是电影界人士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喜迎数字时代的到来,而以诺兰为首的一小撮别有用心的胶片派遗老遗少不自量力螳臂当车......
迷影人必看!电影的数字与胶片之争。胶片死了吗…?此片从电影制作的各个角度来寻找答案,在各种电影技术活工匠的各式各样的态度中,观众应该会有一个自己的答案。诺兰和他的御用摄影果然是坚定的胶片派!"我会用胶片用到死!(意译)"而卡梅隆和芬奇则是坚定的数字派。"龌龊司机"姐弟真是姐弟…
其实这片攒明星的意义要大于影片本身的主题。找到了大批的导演、摄影、剪辑、特效等大牌参与访问,观点其实很明确。重要的是从业者对这些变化的感受,从摄影、剪辑到调色、放映、存储,都是全面数字大潮,这是大势所趋,恐怕很难有逆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