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大劫难

HD中字

主演:刘迈,梁思琪,孙荐玺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0

 剧照

大劫难 剧照 NO.1大劫难 剧照 NO.2大劫难 剧照 NO.3大劫难 剧照 NO.4大劫难 剧照 NO.5大劫难 剧照 NO.6大劫难 剧照 NO.13大劫难 剧照 NO.14大劫难 剧照 NO.15

 剧情介绍

大劫难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九一八时期的东北。小子爹(鲁秋实 饰)与日本“商人”川岛(堤裕晖 饰)相识了十几年,事变发生后,川岛一夜之间翻脸不认人,令小子爹十分惊愕。小子爹是西台屯的大户人家,方圆百里都是他家的土地。他最大的遗憾是没生下个接续香火的儿子,所以,当老来得女后,他给闺女取名小子(梁思琪 饰)。家里的长工有个儿子叫春阳(周宏赛 饰),他专门雇来陪小子玩。眼看阴历年快到了,小子的二姑(刘迈 饰)是好热闹之人,她提前张罗着春节怎么象往年那样热热闹闹的过。不料,川岛带人缴粮来了,他们武力血洗了西台屯,为的是为日本开拓团的到来清除障碍。小子爹被逼当了汉奸,二姑发誓就算搭上这辈子,也要驱逐鬼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解放西折叠特种兵之火凤凰两生花人皮脸杀死你的最爱可爱万岁午夜幽灵车宁武关悲伤较量反面无情变鬼润一热血长安玻璃下巴长大1988太阳滴血老夫子奇趣录树上有个好地方2:美术老师的放羊班逐爱天堂时尚房子点评家时尚子2甜丝丝(国语版)云南虫谷(2021)美国派3:美国婚礼

 长篇影评

 1 ) 从《大劫难》想起中国影视中的抗日意淫

《大劫难》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1931年九·一八前后发生在东北农村黑土地上一个村庄惨遭日本侵略者屠灭的故事。影片的背景是日本占领东三省后推行向中国殖民的“垦荒团”政策,鼓动日本的农民到满州“垦荒”,实际是在日本军事力量的保护下抢占中国人的土地,是赤裸裸的殖民政策。到抗战结束时,在东三省生活的日本人已有二百万之众。可以想象,如果不是最终战败,中国的东北可能慢慢会变成日本人的新大陆。

影片拍摄得极为压抑,在二人转式的东北方言的诙谐之下,掩盖不住一种越来越强烈的走向末路的无力感和危机感。中国人的憨直好客、愚纯怯懦和得过且过,反衬出侵略者的精明强悍、处心积虑和凶残暴虐。影片带给人一种巨大的屈辱感、挫折感和心灵的创痛,而这种感觉源于它真实地再现了那个当年被小日本蹂躏的中国和中国人的面貌。除了对侵略者残暴的揭露控诉,它更让人反思被侵略者自身的弱点与其命运的必然。

看片的过程当中,我一直奇怪于身边的几位90后青年人,几乎从头至尾笑声不停,一边时不时地接打手机,仿佛在观看二人转的专场。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何看到这样一部彻头彻尾的民族悲剧,他们会有这样的反应。也许在我这样的60后眼里,那是一场民族的悲剧,而在90后的他们眼中,恐怕是只见语言的俏皮、段子戏噱,而毫无悲情存在的空间了。难道是自己在审美和情感上已经过于OUT了吗?难道这没有了悲情的一代中国人的出现,不是国家已经强大的结果和表现吗?

由此想到最近看到的另一部抗战题材的热门电视剧《雪豹》,很多年轻的朋友都非常喜欢,认为拍得精彩、打得过瘾。而我看过以后,却发现完全是一个军事游戏迷写出来的戏说之作,是用今天特种部队的技术和战法武装当年的土八路和土匪与日军对抗,主人公周卫国几乎就是一个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富二代+特战队员的混搭。现在很多抗战剧都有类似的问题,如果不是字幕上告诉你那是1937、1942,你肯定会认为当时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要远远高于现在的小康社会,无论是多么国破家亡、兵荒马乱的岁月,街道永远那么整洁、人们的衣着永远那么时尚、生活永远是美酒咖啡式的悠哉惬意,中国军人的装备无论是游击队还是正规军远远优于鬼子,一律是中国人的冲锋枪vs日本人的三八大盖,而且子弹永远打不完,日本兵永远只会端着三八步枪迎着凶狠的火力往上冲,而手雷手榴弹似乎是中国军人的独门武器,日本鬼子屠杀的永远是老百姓,而自己则是中国军人屠杀的对象。

如果说《亮剑》是把抗战当中八路军三大主力师的战绩几乎全都安到了一个李云龙的独立团身上,虽然夸张但毕竟还是有些史料可循,而《雪豹》中周卫国率领一支毫无正规战经验的百人土匪队伍,以几乎零伤亡代价全歼拥有坦克的日军机械化中队,还曾率十余人的护送学生转移的民兵小队全歼近百人的日军追击部队,则是创造了远超林彪115师平型关大捷的辉煌。如此神话般的战绩,不仅超越了《平原游击队》的李向阳,超越了《亮剑》中的李云龙,直追金庸小说中的神雕大侠杨过(巧合的是周卫国在片中也成了独臂)。如此对抗战的意淫程度,甚至超越了鲁迅先生小说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毕竟阿Q只说过“我祖上也阔过”,没说“我祖上是超人”。

像我这一代人,还算知道,当年的红军八路军是靠“小米加步枪”打天下的。今后的年轻人会不会“与时俱进”地认为,当年的革命就是“冲锋枪加咖啡”?不知道这算是已经走出了抗战的悲情,还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2 ) 《大劫难》:令人震撼的新史诗抗战电影

    近日观看了第五代著名导演肖风的新片《大劫难》,看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用导演自己的话说:电影的故事原型是编剧和自己亲身查阅东北抗日历史资料,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而创作的,是可以拍着自己的良心来说,这是一部对得起观众、对得起先辈和历史事实的电影。我想评价为:这是一部用新视角来真实书写民间抗日历史、令人震撼的新史诗电影。
  
     主题:摈弃人性解剖的虚伪历史观,重申正义与邪恶的真相
     近年来,一大批反思战争的电影涌现,比如《南京南京》,他们往往打着解剖人性的旗号和幌子,试图从侵略者的视角来解读那段侵略和奴役的历史,以此来探寻和言说侵略者复杂的人性,这明明就是在替侵略者翻供和昭雪,这是在侮辱死去的战争同胞,也是对现在活着的国人情感的极端亵渎。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侵华的序幕,东北沦陷在侵略者手里,同胞饱受凌辱,明明是自己的土地和家园,却被强盗侵占,生命尊严被肆意践踏和侮辱,这不是用简单的人性所能概括的。那些伪装成商人的川岛之流,无疑是以经济间谍的身份在履行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国家机器功能。《大劫难》的主题在于直面战争背后的真实,在于勇敢的说出战争背后的真相,在于从民间的视角说出战争给同胞造成的身心的巨大创伤和劫难。
  
     叙事:回归第五代导演的影像语言,民间朴实风格,孩子视点更加动人落泪
     肖风导演作为与张艺谋、陈凯歌同届等第五代导演之一,多年来创作风格虽有所创新与突破,但依然保持了第五代导演上世界80、90年代震惊影坛的影像语言和叙事风格:沉稳、厚重,影像饱满充满原始质朴气息。这部《大劫难》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的电影年代,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和民间叙事创作的年代。而采用电影中两个孩子的视点来叙事和推进剧情发展,也非常令人感动落泪,这两个孩子无疑也是我们现在年轻人的视点,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强化了抗战历史题材的现实主义感。电影语言以质朴亲切浓郁的东北话来贯穿始终,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如同一幕幕精彩纷呈的话剧一样打动着观众,而深入东北黑山白水实地取景、取材于真实历史故事也成就了电影的史诗风格。
  

     角色:主角二姑娘性格真实而鲜活,小孩角色刻画精彩,但其他配角则略显不足
      二姑娘是电影着重笔墨塑造的核心人物,她热情奔放,脾气倔强暴躁,喜爱扭秧歌抽大烟,爱打扮,内心有满清贵族的情结,对未婚夫既有抱怨也有疼爱,对兄嫂多有怨恨和不解,对日本人则狠恨如刀割,是中国电影人物谱中一个难得的真实而鲜活的角色。她鲁莽而勇猛,一个人冲向日本人的垦荒团,她对不幸罹难的未婚夫情深意切,深深打动了那些保护她的同乡官兵。而也正是她的一再惹事也推动了剧情向不可逆转的危险境地发展,而这也表现和揭示了日本侵略者无比凶残的本质。两个小孩子是剧情贯穿的重要人物线索,刻画的非常精彩,无论是表演还是台词都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倒是二姑娘的未婚夫、兄嫂以及日本人川岛等则刻画比较简单化、脸谱化,没有很好的体现主题和人物价值。

     总之,不同于以往的国民党关于国民政府抗战历史电影的创作,也不同共产党关于民间抗战历史电影的创作,这部《大劫难》是一部全新的电影,它抛开了党派和意识形态的前提设定和主题先行,而是更接近于民间抗战的真实表达,如同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开辟了民间视角解读抗战历史的寓言电影一样,这部电影也将开辟一个关于民间抗战的历史传奇新史诗电影,不闻一见,也许你只有亲身去电影院去才能感受这部电影的重大魅力和精彩!

     (宋健君,影评人,《青年电影手册》策划编辑)

 3 ) 自己

 我不喜欢看灾难的电影。总是喜欢美好
这部电影让我内心充满了悲伤,感叹大自然的力量是多门的可怕
 人的渺小,人的卑微,
让我发现我内心的无助,孤独

 4 ) 所谓鞍山版的《无耻混蛋》,纯粹是胡扯!

《大劫难》上海地区好像只有大地院线下属影院上映了,我那场观众仅有两个。这种以小见大反映大时代的电影,是我的最爱。不过豆瓣上云飞扬所谓的鞍山的《无耻混蛋》纯粹是胡扯,展现百姓“残杀”日寇的镜头完全没有,里面最坏的日本人川岛也令人难以置信地死在了两个**手里。

影片开头用在人物对话时联讯用了不少中景镜头,感觉不是很舒服,不知道导演为啥用这种景别呈现?影片对白奇多,而且全片都是东北方言,如果没有中文字幕(部分方言字幕后另加了普通话注解),我一个南方人是不能完全理解的。女主角刘迈的表演个人感觉有点用力过度,有点一根筋,不过有场她和雕像举行婚礼,一个固定机位的长镜头拍摄她面对镜头泣不成声哭诉的戏,还是让人十分动容的。其实与女主角相比,一男一女两个儿童角色还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尤其是小女孩的表演,十分自然,小女孩说的东北话也非常有韵味。


 5 ) 东北的香米都哪里去了?

东北的香米都哪里去了?
-------评第五代导演肖风新作《大劫难》


每年我们都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也在提醒大家毋忘国耻。
但是-------

很多时候
我们报道的历史真相,别人在美化。
别人大肆报道的东西,我们当没发生过。
看到报纸上刊登:日本就战争罪行向韩国道歉,很多人愤怒了:为什么日本人只给韩国道歉不给中国道歉?

这两个问题套用小沈阳的话说,这是“为什么呢?”

前几天看了一部取材于一个真实故事的电影《大劫难》:一个叫川岛的日本粮商,在到辽宁鞍山附近一个叫西台的村子,收购当地农户家的粮食,一收14年,他和西台当地的大户,有前清皇族血统的罗家人成了好朋友,与掌家的罗家老大更称兄道弟,“关系特别铁”,14年一晃过去了。14年之后,是1931年,东北的庄稼还没收完呢,粮商川岛突然穿上日本军官的衣服,带着一群日本兵进了西台村,秋天还客客气气的日本人,转过身功夫谁也不认了。罗家人将粮食藏起来,佯装粮食没了,但是川岛不信,因为,这么多年,川岛一直收购老罗家的粮食,太知道他家有多少粮食了,太知道这个村子的农民能种多少粮食。他残忍地剁下了罗老大的手指、手掌和右臂,又杀了全村人。这个日本人这个长期潜伏在东北的日本人已经把东北了解得一清二楚。。。
他们实际上是为日本开拓团清扫障碍的而来的,他们学习了西台屯,逼小子他爹当汉奸,躲在山里的二姑娘发誓:“这辈子啥也不敢了,非把日本子整走不可”。。。。

    说实话,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并不知道日本人早就进入了中国进行潜伏,摸清了中国的底细,我还以为日本人就是嘁哩喀喳带着枪炮打过来的。在我们的书里面,日本人都是平地冒出来的。
我一个朋友告诉我,实际上日本人收购中国粮食现在也存在。这个朋友是东北的,为了了解详情我还专门去他们家和详细询问他这件事。他告诉我,他以前做大豆等粮食收储生意的,在东北的某些地方。如果政府两毛钱收储大米,日本人就以两毛一收购;如果政府以两毛五收购,日本人就以两毛六收购。所以老百姓都将粮食卖给日本人。

为什么这种事情依旧阴魂不散?

反映抗战的片这些年不少,对于我这种又俗气、又不专业的电影观众,当初看《南京南京》的时候,我也觉得是巨大的突破。我也很感慨:日本人也是人嘛、他们最后也良心发现了,这是多么真实的事情啊。可是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一些业内的评论家很电影人很反感某青年导演的原因,看完《大劫难》甚至大家调侃某导演是川岛在中国的代言人。

刚刚发生的事情是:日本人向韩国道歉了。
中国人愤怒了,凭什么不向中国人道歉?
    我仔细想了想,我们也没让人家道歉啊?我们从来都是强调世代友好的,连民间抗议的活动都是有所限制的。人家韩国人抗争了那么多年,

且不论什么“艺术品质”,《大劫难》这部电影里的表现的是正常的人,是无限接近历史史实的。当自己亲爱的人被杀了之后,二姑娘发誓,“这辈子啥都不干了,非把日本人整走不可……”,这实际上是我们抗战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如果我们都像是某导演那样,从人性上“理解”日本人,甚至妄想日本人“良心发现”,放走中国人,我们恐怕永远也走不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那段历史中,所有的胜利都是抗争出来的,所有的被尊重都是打出来的,指望别人良心发现,恐怕太天真了。
      说实话,我并不是不盼着中日世代友好,但是有些事情是分层面的。否则你纪念抗战胜利纪念什么?纪念的是战争的警醒和反思!纪念的是不抛弃不放弃的抗争史!最该支持的是《大劫难》这种电影:曾经中国人几乎被屠杀光,也不会想当然的“设计情节”让日本人把中国人放走,只有报仇!日本人都不承认战争,我们难道还需要像《南京南京》那样一厢情愿地代日本人实现“人性”?

其实对于侵略承认不承认,对于日本人是个立场的问题,这事关他们历史的书写。而对于中国人做电影来说,也是个立场问题。
另一个层面,我们不需要压制民间的抗议,也不需要掩饰我们民间的抗议。
你要是总这样,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必然依旧阴魂不散,未来,他们还要吃掉你们最好吃的大米,只给你留下香精熏过的大米。

 6 ) 现实百搭剧情,精心挑的背景,这才播得出

广袤庄稼,丰殷足食,筵席忙碌,两小无猜,然后被几个孩子间的冲突打破,走出日本人,来收粮食的,收购;再转眼,就是抢了,“按土地的面积推算粮食的产量”,“我们讨厌说谎”,俩孩子荒凉野岭,“不被冻死也被饿死了”;最后,抢粮、杀人、占屋,还要垦荒,“我是在救中国”,“我得把二姑,收起来”。情节挺简单,“九一八”这么个大背景下东北一家子人的事儿,导演编剧也好,三言两语就描出来了,简了。
最有东北味儿的二姑娘,少媚、宽厚、泼辣、任性、摆浪、硬骨头。过年扭秧歌,跟提枪拿刀的日本人在院子里掰扯“我打一生下来就在这儿,这屋是我的,地是我的,粮食也是我的”,万马齐喑第一刀;嬉笑怒骂、疾风骤雨也扭捏羞红,“咱俩从小一起长大”,从日本人马下爬起来“这么大的人了,整的跟泥鳅似的”;叫小子回去偷衣服、披风、胭脂、唇红一干东西“可是纪大哥我不嫁给他真是不甘心啊”;弑敌夺驾单枪匹马也敢临城叫骂,“我是真生气啊”,被老纪开导“那我以后告诉你还不行吗”;一直到最后仇了事毕,都不带吃亏的。
大哥敦厚,玲珑,遇事化了,一家顶梁柱风骨很透,我自己忍痛挨打吃亏被骂罢了,老婆孩子姑爷仆人还得靠着我呢,所以我不能倒下——责任感什么的都说烂了,但就是这样。大哥疼小子,断指去臂痛都忍得住,受不了小子落下,后来憋足挣扎着也得摁地窖里。后来说把全村人害了这事儿,怨不得。
王五儿招人喜欢,面软怂颓但还是惹人爱,靠着留学回来的日语闪转腾挪,左邻右舍乡里乡亲的也明白。大哥亲他,这俩男人一脉相承,“等你吃饭”。会讨姑娘欢心,送围巾“爱是不能被理解的”,真疼人“我把那边安排妥了就来找你,陪老婆打猎了”,也有男人味儿“你吃中国喝中国,还杀中国”。
小子浑,春阳让她,老纪说二姑娘“那要我们这帮大老爷们儿干啥使得啊”“得打一回日本人了”。
小子二姑娘楞、硬,说恨道仇,一泻千里,混不吝滚刀肉;大哥王五不是不恨不仇,只是容不得你恨你仇;老纪嫂子春阳背景角儿也大众化,因为那个时候大众就是那样的。大巧不工,有的时候真心没必要卖弄大技术小雕饰,精纹理妙轮廓,细形象粗背景,潮台词古立意,平铺直叙自然天合。
另外搭一句,艺术作品这东西,不管音乐电影文字绘画,从作者脑子里出来的时候一个样儿,一合自己又是一个样儿,再想能不能骗得了观众哄得住媒体赚的了票房那就是另外一样儿了,这还没加上看投资人脸媚领导人心送广电局审这些道流程。
本来我想娶林志玲的,看看自己钱包父母脸色丈母娘态度闺蜜身价,当然还有单位领导的批示,娶到手的也就是凤姐了,好一点芙蓉。
所以,导演说这一家子事儿,也算是屏幕上最能贴近现实,大背景渲染,也就是“九一八”了。不信你把年代换成21世纪某年“一家子本来衣食无忧好好的后来一群人来买庄稼然后发现其实可以白抢再到最后不但粮食,女人房子土地也抢要,还要绝后患把人处理掉”这么个剧本,一家子的事儿还会是那么些事儿,但电影你肯定放不出来了。

胡乱联想,“九一八”前之前,所谓的“汉奸”大概就是王五这样儿的,之后大哥沦陷,二姑娘反唇相讥“日本人来得越多,你们不越有仗势”,再到后来……,直到最后……。
 

 短评

女主角刘迈居然是公务员?

6分钟前
  • 灵钥
  • 还行

夹缝求生

9分钟前
  • 此地无银三百两
  • 推荐

这电影,也真是......笑shi人了。

13分钟前
  • 藤原 直樹
  • 很差

希望我对这部电影的票房贡献不要超过50%

18分钟前
  • 马连良梦露
  • 较差

看完《大劫难》,我想对陆川说你瞎JB人文关怀什么?

23分钟前
  • 哈哈哥
  • 力荐

真垃圾,里面的人都是低智商啊!

27分钟前
  • 枯叶之蝶
  • 很差

影厅里就俺一个人 刘迈贡献了今年最好的表演

31分钟前
  • 淘金汉
  • 推荐

大劫难真的好混乱。。。。。受不了又愣又冲又让人无奈的宝强式角色~一带而过的事情拖拖拉拉,像成亲那场。怎么看情绪怎么不来,总的来说,勉勉强强,有点摸不着头脑,,讽刺吧又有些镜头让人不忍,激烈吧,只记得俩女性大嗓门的东北腔调震得耳膜痒痒。。好吧,对话还算有特色,北方幽默,,真太劫难了

34分钟前
  • 白若北
  • 还行

那儿姑娘的嗓门也太大了!东北娘们真泼辣啊!所有的人,死得真不值。

35分钟前
  • 老狼|铁木阿童臂
  • 推荐

没有高潮。。。

37分钟前
  • 两狗对视
  • 较差

大灾难。。。就是说男人无能,女人多牛逼

41分钟前
  • 黄海
  • 较差

东北人就是有这个语言天赋,能把这种特苦难的事,讲述出来都特别的欢乐。

45分钟前
  • zhln
  • 力荐

“非把日本人整走不可”,中国人其实就是这么胜利的

46分钟前
  • 色色猴
  • 推荐

粗糙,但是不招人烦!刘迈,根本停不下来!

49分钟前
  • 温柔的小坏
  • 还行

一般

52分钟前
  • szm
  • 还行

这孩怎么养的…

57分钟前
  • 玻璃小圆子
  • 推荐

。。。。

59分钟前
  • 17 ½
  • 还行

导演摄影师出身,画面很讲究,无论色彩还是构图。编剧很勤奋,可惜情节推动不足,慢吞吞的,细节缺乏,最好小子居然是八路军,这个除非小子跑到河北才可能吧?

1小时前
  • pobo
  • 推荐

以日剧为生,可是看了这片觉得日本人真不是东西。男女老少通通杀,而且一个东北大妞屁也不懂成为家人被杀的导火索,还有爱了她十几年的男人。

1小时前
  • 倒长的树
  • 还行

整片的对话是最出彩的。

1小时前
  • 乔好奇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