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钢琴课

HD中字

主演:霍利·亨特,哈威·凯特尔,山姆·尼尔,安娜·帕奎因,克利夫·柯蒂斯,克里·沃克,吉娜维夫·莱蒙,伊恩·穆内,佩特·史密斯,布鲁克·奥佩斯,罗丝·麦克莱弗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1993

 剧照

钢琴课 剧照 NO.1钢琴课 剧照 NO.2钢琴课 剧照 NO.3钢琴课 剧照 NO.4钢琴课 剧照 NO.5钢琴课 剧照 NO.6钢琴课 剧照 NO.13钢琴课 剧照 NO.14钢琴课 剧照 NO.15钢琴课 剧照 NO.16钢琴课 剧照 NO.17钢琴课 剧照 NO.18钢琴课 剧照 NO.19钢琴课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钢琴课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苏格兰单身母亲艾达·麦格拉斯(霍利·亨特 饰)自六岁起就放弃了讲话,只通过钢琴倾诉满腔情感。1852年,麦格拉斯远嫁新西兰的斯图尔特(山姆·尼尔 饰),将钢琴也一并带了去。可是斯图尔特人手不够,只得将笨重的钢琴遗弃海滩。斯图尔特之友乔治·贝恩斯(哈维·凯特尔 饰)爱上了麦格拉斯,用八十英亩土地与斯图尔特交易。斯图尔特转让了钢琴,并命麦格拉斯教贝恩斯奏琴。钢琴课上,贝恩斯提议,如果麦格拉斯在教琴的时候允许某些出格的事情发生,一次课便可换回一个琴键……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龙凤配1954北海巨妖鬼屋脱身冷酷探戈迷途少年杀人事件康福特花容月貌海滩梦魇与王一夜二战中的潜艇一饮而尽孤独的美食家新春SP:严冬之北海道·旭川出差篇和爸爸在一起的3天网络陷阱:错误的爱疯狂星期一暗色命运李小龙传奇末世第一季宇宙狙击悬崖上的野餐爱的应许之地无尽世界深蓝 第二季汉密尔顿一炮而红百老汇好梦一日游热带疾病来自光芒的光

 长篇影评

 1 ) 钢琴课

看与被看 的确决定了女性的主体位置。许多视觉语言也是突破男性视角的,比如丁丁的出现、性爱中的主体地位、充满抗争的沉默……我觉得在跳海之前女主角从来没有爱过一个人,她爱的一直是那架钢琴,所有看似爱过的人都是对钢琴之爱的附属品(抚摸琴键&丈夫的手法是相同的)。直到跳海之后她才感受到自己被压抑许久的本能。表演是厉害,不过还是跟节奏一样令人有些不适应。女儿适应新父亲的“背叛”一开始让她成为了罪恶之因,却最后成为幸福之因。
这部电影无关爱情,或者说片中的爱情微不足道,让我印象深刻的则是一个女人对钢琴的迷恋及对肉体的渴望,霍利·亨特仅用肢体语言便描绘出了角色的心境,优雅、细腻、隐忍、执着、高傲、自私,从各个方面讲她的表演都很出彩,无疑是全片的灵魂所在,摄影和配乐则赋予了其诗意,唯一的缺陷是叙事。

 2 ) 女性觉醒

这是一部通过情色来描述沟通的电影,这看似鄙陋的通过交换而产生的爱情却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在这部电影里,通过慢慢加深的肉体纠缠式的情色情节虽然触目,但是却完美烘托出了一个如泣如诉而且沉重深刻的爱情故事。

挺看不惯艾达的所作所为,伯恩也一样,两个打着艺术晃子情色的人…… 这片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当时还处于懵懂状态就已很讨厌女主…既然选择嫁给人家,选择了这种生活,就不要打着种种旗号搞什么飞机……还是在女儿面前,无关艺术…纯粹讨厌!

悲惨的地方在于,一个女人要在自己热爱的艺术中沉浸,却需要经历男人的磨难。要埋葬自己的一部分在深海,才可成全自我,才可接纳他人。要死一次,才可重生。

 3 ) 琴声如诉

长久以来,我的审美总是趋于两极,喜欢的东西要不就灿烂如花,要不就清冷似水,《钢琴课》给我的感觉明显趋于后者,看的时候身子微微发冷,眼到之处总是凄清而萧瑟,像是下不完的雨。天空一片冰冷,海水好像从来没有这么灰过,海滩空而寂静,艾达穿着黑色衣裙,一个细木架子撑起肥大的裙摆,像被打起来的伞。她轻轻抬起琴盖,一只细手缓缓伸入,仿佛进到一片幽深的国度。琴声如诉,那首曲子叫the promise,承诺,让人惶然无措却又有不禁期许的东西。这个叫艾达女人,冷峻默然,自觉地避开语言,避开可能的一切交流,用倔强的姿态独立于世,却有着近似哀求的渴望。这种强烈的矛盾感,清冽而荒凉。

《钢琴课》确实是一部女性电影,它表达了女性所有的渴求,诉说了女性所有的希冀,同时也暴露了女性所有的内在矛盾。女性——艾达,一个会弹奏钢琴的哑女,用她特殊的方式,在世界这个巨大的帷幕之下演出她作为一个女人,可能被理解被诠释的一切。

导演没有回避任何问题,细节处的雅致做得让人叹服。坎皮恩是个善于勾勒女性心理的导演,对气氛的掌握也恰到好处。她直面一个女人一生可能面临的所有选题,包括婚姻,爱,自由,情欲等等。她对待婚姻的矛盾心态,在依赖与反抗间分裂;对灵魂与自我近似执拗的尊重,用钢琴来维护唯一健全的自己;还有对男人,对爱,对原始冲动之下的欲望的唤起,统统处理得典雅庄重,表现出一位女性导演难得的自信与真诚。《钢琴课》没有宏大的叙事,甚至本身就是对叙事的扬弃,倒反而有了诗一般委婉的抒情,朦胧含蓄之下炽热的欲望,充满原始张力的爱的迸发,在缱绻的淡淡描述间,散发出更奇异的魅力。

电影名与钢琴有关,很多人,包括我,都认为这是一部以钢琴为主线展开的电影,其实并不然。对钢琴的设置与其说是主题,不如说是作者要表达的一种态度。当一个女人没有爱情,并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时,钢琴成了她唯一的慰藉。艾达凝视暴风雨中遗留在海滩上的钢琴时,眼神里流露出的渴望有一种孤僻与倔强,这显然不是爱,而是一种近似偏执的依赖。这依赖不同于她与斯图尔特的婚姻,后者是世俗强加给她的,她可以借用强大的内心与自我去对抗它。但失去了钢琴却意味着这种强大的自我也将随之逝去,这对于一个力求精神独立与完整的女人来说,比失去身体更难以忍受。事实上,斯图尔特才是艾达真正的统治者,虽然他看似虚弱、麻木。

而贝因之于艾达,与斯图尔特正相反,恰恰是建立在这种自我的被认同之上。贝因粗犷、野蛮儿霸道,却反而激发起外表冷漠的艾达内心从未有过的激情。也许女人的矛盾就在于,其内心渴望的东西往往是其在外表上极力避免被察觉的,于是才要通过弹琴这个隐秘的手段委婉得表达出来,让表达的过程与效果显得如此绵长而缓慢。贝因指挥下人驮着钢琴走在崎岖泥泞小路上的那组长镜头拍得动人,他的沉默坚定之下是对艾达温柔的慰藉,他本能地通过琴声了解了艾达内心的一切。导演把艾达设置成一个哑女,目的或许正在于要表达出这种“穿越式”理解的难能可贵。影片中,艾达在弹琴,贝因钻入她宽大的裙摆,手指慢慢张开,细细触摸她的身体,躲在漆黑的裙子里,幽暗的光线弥散开来,暧昧而唯美。琴声流淌,情欲与音乐,爱与灵魂犹如两股细水流淌在一起,如此完美,让人不由叹喟。

虽然结局并不是我一贯喜欢的风格,但我尊重坎皮恩对于女性重生问题的思考。艾达抛掉了钢琴,努力地挣扎着活下去,并开始练习说话。在爱的作用下,她终于放弃与世界接触的一贯方式——钢琴,一种独立而孤僻的人格消失了,另一种健康而向上的人格形成了,是爱拯救了她,导演把一切归功于爱。其实爱的力量令人怀疑,爱的确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式,可这却是所有女人都渴望得到的方法,无论是坎皮恩、艾达还是我,或是其他的女性观众,难道就没有人寻求过,或者仍在寻求这种方式吗?也许正因为爱并不可靠,把爱与情欲联系在一起更不可靠,所以这种寻求才会更显示出其悲剧的意义来。钢琴不能拯救女人,爱情也不能拯救女人,这是双重的悲剧,只是坎皮恩于心不忍,她是女人,女人应该疼惜自己的同胞,于是多了份柔弱,少了份决绝。

 4 ) 对不起,我爱你

很多时候,我会突然回想起幼年时见到的天空。那时的天空总是高远而宁静,偶尔有飞鸟,掠过大朵大朵的白云。是那样纯美的场景,一如幼童天真的笑容,初秋月光下的微风。

都过去了。
C城的天空总是灰蒙蒙,钢筋混凝土在这样的空气里显得更为冷漠,几乎要令人窒息。据说,这是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
总还有其它原因吧。
天可以暗,心不能灰。

如果可以我宁愿选择沉默不语。孑然一身,遗世独立,与寂寞为邻。然后,隔岸观火,袖手旁观,处变不惊。我要看着繁盛烟火上演,瞳孔却始终冷冷清清。
如同那个名叫艾达的女子。自六岁起她不再言语,从此她的天空蓝得不可思议,好比一个永远也醒不来的梦境。
这女子,纯白如坠落凡间的精灵。她简单而直指人心的眼神,她提着长裙行走在泥淖里的姿势,她异常柔弱的苍白手指,我见尤怜。可是,她又从来没有找到过自己的方向,她迷失在那里,辗转彷徨。
钢琴是唯一与外界交流的工具。那些优美的音符,据听的人说,好象要给你灌输某种感情。
清冷的姿态背后,还是对寂寞的恐慌。
任谁都一样。

所以,当她碰到一个真正关心她呵护她照顾她的男人的时候,她就会飞蛾扑火地奔过去。尽管表面上还是欲迎还拒。
贝因的手指在她柔软的身体上游走。她闭上眼睛。
或者,两个人赤身裸体躺在床上,只是拥抱。
你看见她眼里一闪即逝的笑容了吗?
悲剧就从这里开始。

你说,每一个人,都有他独特的美,只要用心去感受去发现。
贝因和斯图尔特不同,他是个野蛮人,什么也不懂。但是,当钢琴被遗留在海边的时候,只有他发现了艾达的无比惆怅。
艾达远远看着那架钢琴,潮起潮落,钢琴独自吟唱。寂寞在她眼中盛开了又熄灭了。
贝因记住了这个瞬间,它从此成为永恒。

用抚摩换取琴键。真荒诞。
但彼时你情我愿,干柴烈火,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
艾达想要回的当然不只是钢琴,她想要的,是那份久违了的感触。有人关心有人疼爱,可以毫不吝啬地释放掉所有寂寞。
贝因也不会满足于肌肤的接触,他想进入这个从不开口的女子的内心,探寻从未体会过的刻骨铭心。
两个同样寂寞的灵魂,可以在黑夜里相互慰藉。
只是他们忘记了。艾达的丈夫另有其人。

斯图尔特才是最可怜的吧。
娶了一个不爱自己的女人。更可悲的是,他仅仅想要得到一个女人,即使只是行尸走肉。
他连吻她的勇气都没有。
艾达与贝因交合的时候,斯图尔特站在门外目睹了全过程。他还在等待,等待悔过等待重来等待奇迹发生。
生活里没有奇迹。

那时我对你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就好比艾达之于斯图尔特,她成了他的床前明月光,胸口朱砂痣。
就好比你之于我。
我多么希望在影片的结尾处,艾达能安静地坐在园子里弹她最心爱的钢琴,然后就有清凉的风突然吹过。
而独自上路的贝因面对大海,略带哀伤。远处的天空还是一如既往的蓝。
可是艾达没能弹琴,斯图尔特砍掉了她的一根手指。
而接下来的天空,也狠狠地黯了下去。

就是在这样的天空下,艾达和贝因上路了。斯图尔特其实早已绝望,他的疯狂举动,只是要在这个女子身上强加一些有关自己的记忆。悲哉莫过如此。
后来呢?我不知道。
艾达终于丢弃了那架钢琴,她自己也跟随钢琴沉入海中。她有没有死,谁也不清楚。结局的改变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如果她奋力游上来,其后的生活会很幸福;如果她选择了离开,就只能永享这百年孤寂。

我不想妄自揣度了。
因为在某个瞬间,我猛然发觉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欣赏第二个结局。失去了,不一定就会变成美好回忆,也许只会留下遗憾。
你知道,我始终没有醒来。我情愿陷落在那些盛开的梦境里,即使它们最后只会凋零、幻灭、湮没。每当面对着那些欲盖弥彰的失落、担忧、痛苦,我只好沉默。
伤心欲绝。

其实,我只是害怕。
怕你转身,怕你决绝,怕你忘记,怕你逃离。
可是这一次,因着这悲剧赐予我的巨大力量,我不再害怕不再彷徨。
下一秒我就要打开房门,迎接这个三月里的灿烂阳光。
然后,找到你。

 5 ) 分析下钢琴课

首先还是得缕清楚剧情。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还是很清楚的,钢琴的位置的变化就代表了情节的推进:

楔子:钢琴在储藏室。这一段是专门介绍艾达个人情况的。

开端:钢琴在海滩。这一部分又分几个小部分。
1.上岸:这一段主要体现了艾达对新环境的抵触,当地男人的粗俗也衬托了艾达的高贵与纯洁。
2.迎接:斯图尔特和贝恩登场,准备将艾达接回城市。这里的冲突主要是在艾达和斯图尔特对是否要带钢琴走的争吵上,斯图尔特赢了,但是这个胜利所展示出的是他对艾达的不理解,算是他们婚姻一个非常糟糕的开始。
3.婚姻:一些琐碎的蒙太奇,表现艾达对此地粗鲁人情的不适应,以及她的婚姻究竟有多糟糕
4.寻琴:这是非常精彩的一段。艾达希望贝恩带她去海滩找钢琴,然后弹了一曲,展示了很开心的一面。

发展:钢琴在贝恩家。贝恩对艾达萌生了点念头,想通过钢琴课的方式接触她。这一段里一方面贝恩和艾达的接触不断升温,斯图尔特也在试图挽救他们尴尬的婚姻。

高潮:钢琴在斯图尔特家。这里又分几个部分.
1.告白:贝恩感觉自己的行为很过火,决定把钢琴还给艾达,而艾达却感觉一个人弹琴有些别扭了。她发现贝恩已经是她很重要的人了,于是去告白。
2.禁闭:斯图尔特发现两人关系之后很生气,把艾达禁闭在房间里,自己也想尽办法希望让艾达对自己倾心。
3.断指:贝恩准备离开殖民地,艾达希望在他走之前能传达自己的爱意,结果被斯图尔特发现。盛怒之下斯图尔特砍了艾达的一根手指,把这跟手指送给了贝恩。
4.对峙:斯图尔特在晚上来到贝恩家,决定按照艾达的心意,让贝恩带艾达走。

结局:钢琴在海上。艾达跟贝恩离开了殖民地,在海上艾达企图自杀,但是她体内的一个声音却告诉她让她活下去,最终她选择了生活。

尾声:钢琴在海底。艾达和贝恩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然后是意味深长的独白——
At night I think of my piano in its ocean grave
and sometimes of myself floating above it.
Down there everything is so still and silent,
it lulls me to sleep.
It is a weird lullaby, and so it is...
It is mine.
There is a silence where hath been no sound.
There is a silence where no sound may be
In the cold grave, under the deep deep sea.

其实这个大的叙事框架是由两条线索组成的,即是艾达和两个男人关系的进展,我们一个一个看。

先说和贝恩的,这个是所谓的“主线”。这两个人关系的起点是在贝恩带着艾达找琴的时候,开心弹着琴的艾达无疑是美丽的,贝恩正是被这种美所吸引,萌生了想接触她的念头。不过实际上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早就对艾达倾心了,不然不会嘴里说着“我没法带你去”边给自己的马套上马鞍。

接下来就是非常色情的钢琴课的部分。有些人觉得这贝恩搞这种勾当是受爱情的驱使,这种看法我不能苟同。这两个人之间只有欲望,没有爱情。贝恩从头到尾上课的目的都很明确,就是要一步一步达到跟艾达上床,这怎么能叫爱情呢?而导演所认为真正的爱情是什么呢?其实影片中是有说明的。在艾达和女儿谈论女孩父亲的时候,她用手语说:“我跟你父亲不需要言语,我可以直接把我的心意传给他,他可以听得见,可是后来他却害怕起来,害怕聆听我的声音了。”这个才是真正爱情的含义——聆听的勇气与愿望,一种理解。

这层愿望贝恩是没有的,他从头到尾都没有理解过艾达。在艾达找到他准备告白的时候他说:“我想让你关心我,但是你没有,现在你回来了,如果没带着一点对我的感觉而来,那我希望你出去。”甚至在艾达把身体献给她之后他还在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还会再来么?”就算是最后小女孩给他带来艾达为他而掉的手指时他还在问:“她究竟是怎么说的?”——艾达如此强烈的情感都没办法让他知晓,可见他俩之间毫无沟通可言。

再看看斯图尔特。毫无疑问他跟艾达不是一个世界的生物——他不懂音乐,只懂得经商,而且自以为是,还砍了艾达的手指……于是有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他是个坏人,其实恰恰相反,他对艾达的爱情是最为真挚的。他一直试图去理解艾达,希望得到她的爱情,然而却不得其法。很多镜头都告诉我们斯图尔特对于去了解艾达的尝试,这比贝恩“我就是想上你”的行为要强多了。当他最终找到了与艾达沟通的方法时,艾达的心已经在了贝恩那里。在他于贝恩对峙的时候,他说他听到了艾达的声音,就像艾达原来的丈夫那样。这证明了他比贝恩更爱艾达。不管成功与否,他至少试图去聆听艾达的声音,最终理解了她,而贝恩到最后也没有理解她。

那艾达对这两个男人的感情又如何呢。首先,她对斯图尔特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感情,因为她给他带上了“这个男人不可能了解我”的帽子,这帽子的起因就是斯图尔特把钢琴留在了沙滩上。正因如此,她根本没有试图去跟斯图尔特沟通,斯图尔特本身又不懂女人心,这两方面的原因加起来才是导致后来一系列悲剧的原因,并不全是斯图尔特的错。

他对贝恩的感情就比较复杂。贝恩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艾达心中的一个锁,是情欲之锁。艾达想从贝恩身上得到的并非爱情,而是肉体——艾达本来许多年没被男人碰过,有不愿意被自己的老公碰,自然会寂寞,贝恩毕竟还是个很有吸引力的男子,一直对她动手动脚,也怪不得艾达心里痒痒。这种心痒痒也可以从她对斯图尔特的转变中看出来。她从对斯图尔特爱答不理到爱抚并且注目斯图尔特的下身,这是在寻求一种意淫。她的肉欲已经被挑起来了,但是她就是不想让斯图尔特碰,而其他殖民地人又很粗鲁,她看不上,这样就只能去找贝恩解决。所以说他对贝恩的感情最主要的还是情欲。不过她俩的感情里还是有点其它东西的,那就是被理解的愿望。

在电影刚开始的独白里提到了“silence”这个概念,在这里艾达把silence和死亡联系起来(”silence affects everyone at the end”),同时她自己声称她虽然不能说话,但并不silent,因为她有钢琴。Silence当然可以指死亡,但是同时更是一种无法沟通的状态,而钢琴对她来说,是她生命本身的一个符号,同时也是她进行沟通的手段。这个部分的结尾是一个女仆打断了艾达的钢琴演奏——这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镜头,她为什么要因为一个女仆发现了她而停止弹琴呢?也许她并不希望别人听到她的声音。她是一个非常封闭的人,并不需要什么观众——如此一来,钢琴的意义就又多了一个:艾达的自我世界。

她本是一个不需要观众的人,但是当贝恩把钢琴还回来之后,她弹琴的时候总是要回头看一看,这当然可以理解成她想要贝恩,不过更广义的理解,她想要的或许不是贝恩,而是一个聆听者,一个可以理解她的人。她的个人世界已经不能满足她了——这是贝恩这个钥匙的另一个意义,他把艾达从自己封闭的内心世界中解放了出来,不管这是不是贝恩的本意。她需要一个能理解她钢琴的人,在殖民地里唯一一个跟理解他沾边的人就是贝恩,毕竟他能好好听她弹琴,虽然他在听的时候脑子里想什么她不清楚,如此一来贝恩就成了艾达的唯一选择。

于是这三个人的关系就成了这样:斯图尔特想要同艾达沟通,但是他不知道怎么接触她,而艾达又不愿意跟他讲;艾达的心被贝恩解放,让艾达对他产生了感情,于是艾达想让她聆听自己的声音,然而贝恩却不会。艾达跟这两个男人的关系都是瘸腿的,但是作为她仅有的选择她选择了贝恩——这个选择是她对自己情欲的妥协,也是一种女人感性的错觉。她以为贝恩是爱她的,然而实际上爱她的人是斯图尔特。

影片结尾令人觉得非常的匪夷所思。斯图尔特同意把艾达给贝恩,按理说是艾达希望的事情,但是她最后却想把钢琴丢掉,然后跟钢琴死在一起,结果自杀到一半又逃了出来,为什么?这得研究下钢琴的象征意义,上面说过,钢琴是她沟通得方式,是艾达生命的意义所在,断了指头,无法弹琴,就没法与人交流,她的生命似乎也就不再有意义了;另外钢琴也代表艾达曾经的自我世界,她是想舍弃这个旧的自我——那个自我包含着她的纯洁,是没有被情欲沾染过的——然而在丢弃这个自我时她又不舍得,或许是对现在这个不再纯洁得自我有一点厌恶,于是想了结自己得生命。她最后又选择了生活下去,这就算是一种涅槃——他意识到钢琴并不是她沟通得唯一手段,她舍弃了旧的沟通方式,准备为自己得生命寻找新的意义;她也接受了自己得情欲,接受了自己得不纯洁,接受了自己的解放。在尾声处我们看到艾达在学习说话,这便是她找到的新的沟通方式。她会梦到自己已经死去,感受到真正的silence——她确实已经死了,那是过去的她,那个纯洁的自我。

其实整部电影讲的就是一个解放的过程,或者说一个女人的成长。砍皮恩电影里的人物经常分不清情欲跟爱情,甚至有的直接拥抱情欲而舍弃了爱情,导演把这种行为看成一种进步,一种女性解放。所以说这是个很女人的电影,它是在教女同志们肯定自己的欲望而成长,抛弃那些束缚自己的社会道德,最终得到解放与涅槃——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没办法给四星,这个道理太不能接受了。

 6 ) 孤立无援的意象——看《钢琴课》有感

早就听说the Piano这部电影,找了来看,开头很不错,虽然也是画外音交待情节,但画面
清澈灵动,女子的声音也宛如童稚,怯弱的优雅。

其实情节很简单,1912年,自六岁起自愿失语的美国女子Ada携女Flora坐船远嫁新西兰,
随身带着一架上等钢琴和一堆行李。风暴延缓了她们的到达,行李也被海风吹的七零八落
。丈夫Stewart带来的人手不够,不能将行李全部运回家。Stewart拒绝将衣服和厨房用具
扔在海滩上,而宁愿将Ada深爱的钢琴留在海滩上。显然,这个丈夫虽然外貌尚佳,但被设
定为庸俗、势利、不懂音乐,不能懂得Ada对钢琴的执著和深爱。我对这个设定没有意见,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懂得音乐的力量和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里所
有犯人听到蝴蝶夫人的咏叹调都停止干活,仰起头,一脸圣洁地追寻着音乐出现的方向的
镜头,毕竟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表达形式。

Ada央求邻居Baines带她们去海滩找钢琴。这一段拍得很美,Ada沉醉地弹琴,Flora在海边
翩翩起舞,Baines在一边凝神看着她们。

后来Bains出资运回了钢琴,用土地作交换得到了钢琴,并要求Ada日日去教他弹琴。不过
其实Bains并不喜欢学弹琴,只是爱看她弹琴,或者说爱她弹琴的模样,来自异域的娇小、
苍白、冷漠、激情和投入。影片在这里开始走向了庸俗和肤浅。我原以为Bains这样未开化
的土著人只是仰慕于Ada、Ada的钢琴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和文明,他其实也不懂得艺术,但
相比Stewart,他天然地向往和尊重艺术,哪怕只是艺术的形式,一个异域女子弹琴的模样
。结果全然不是这么回事,他对她,连尊重都没有,只有情欲。他用抚摸作为交换,抚摸
一次,换回一个黑琴键。而Ada居然同意了,这显然出乎观众的意料。难道一定要用卑贱肮
脏的形式得到自己最深爱的东西才显得情深意重?

而情欲走向深入,他要求与她裸体同眠。但也只是单纯的抚摸。

第二日,Brains叫人将钢琴抬了送给她。Ada感动之下,主动找他去了,于是一段激情戏上
演。Ada不再是导演着力刻画的,懂得人生的真谛而选择缄默,醉心于音乐在琴键上舞蹈的
冷漠游离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情欲迸发如火如荼的女人,而此前的她带有清教徒的色彩,
总是黑帽黑衣黑裙,面色苍白,表情克制,自律自爱,沉默矜持。

不幸的是,Stewart正好在窗外目睹了这段激情戏,在此之前,出于对Ada的尊重,他们连
睡前吻别都没有。

Stewart非常苦闷,将Ada关在家里,企图感化她。

我实在不耐烦讲这个无趣的故事了,总之Ada思念Brains,卸下了一个琴键,要女儿Flora
送给Brains。女儿却交给了Stewart,Stewart暴怒之下,砍下了她右手食指。

我总记得Stewart狂怒地用斧子砍着钢琴,摇晃着Ada,怒极而哀地质问她:我如此信任你
,我如此信任你!

这段实在悲怆。当然导演未必觉得,不然就不会设定接下来所谓的高潮,让Stewart砍下了
Ada的右手食指,让Stewart彻底沦为不受欢迎的角色,让观众彻底同情和怜悯女主角。

最后,Stewart无奈地认输,要Brains带着她们和钢琴一起离开。

于是影片又回到了开头。还是阴云密布的海滩,还是灰蓝墨黑交织的画面,不同的是,上
一次是到达,这一次是离开。在海上航行的时候,Ada突然要求划船的土著人将钢琴抛向大
海。她本打算跟着一起沉没,后来却又突然挣脱了绳索,浮上了海面。

最后,Ada、Brains和Flora过着幸福的生活。Ada以教学生弹琴为生,并努力开始学习说话
,她的右手食指上套着一个假指套。

这绝对是一部平庸而无聊的电影。不知道为什么有人称之为女性主义的电影。我不敢自称
对女性主义理论颇有了解,但在这样肤浅造作的影片里,居然能看到女性解放和女性自我
的实现,并能解构出一大套理论,实在匪夷所思。

我得承认,有几段音乐很不错,明快清新。也有一些很不错的镜头,例如Ada远远回望留在
海滩上的钢琴,潮水一遍遍地冲刷着那架怡然自立的钢琴,天空暗沉隐晦,镜头渐渐拉远
,钢琴依旧孤独的立在海滩上,而乌云越来越低,暴雨即将来临。饰演女儿Flora的小演员
演的很不错,早慧的狡猾。

当然,我绝不承认音乐和画面的优秀就意味着逻辑的缺席可以忽略不计。电影的灵魂决不
仅仅在画面和配乐,更在于这些画面所营造的意境,所传达的讯息。关于人性,关于他人
,这些探索原是永无止境的。从此意义上来说,这部片子里的人物内心和情节走向缺乏逻
辑,只是导演自作主张自以为是的设定,无视观众的智慧,无视人性的真实和真诚,更没
有任何的时代背景作为烘托和限制。

当然,我知道开头和结尾对寂静与喧嚣的阐释会深得一些人的好评。事实上,我们都知道
,这些只不过是西方影片里常有的多此一举的自以为深刻的台词,就像The Legend of 19
00里结尾时,1900阐述“轮船有限,陆地无限”的滔滔废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实际
上只不过是导演藐视众人智慧,自以为是的发挥而已。西方人说Less is more,中国国画
讲究留白,可惜这些导演并不懂。1900的那段长篇大论看的我几乎崩溃,这部片子在我心
目中得分原就不高,这段废话又使之降低了几个等级。

失语只不过是影片的噱头,因为Ada并不拒绝与人交流,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而已。并且,
在与情人做爱时一样可以打破禁忌,贴在耳边说悄悄话。关于这两个人为什么相爱,而且
看上去还很痛苦很真挚的样子,我始终不明白。

Ada不爱Stewart,我能理解。因为他不懂音乐,不懂钢琴,势利,平庸,尽管他很爱她,
很尊重她。但Brains就懂得她的琴声和内心了吗?他其实也不耐烦于听她弹琴,仅仅着迷
于她的外表,那黑衣黑裙下的来自文明世界的诱惑,所以他才用抚摸肉体作为交换。后来
他又痛苦了,因为觉得她不喜欢他,不关心他,于是主动结束了课程,送出了钢琴。Brai
ns颓废地躺在床上,看起来似乎在为爱情痛苦,导演也是这样设定的吧。可惜在我看来,
这种所谓的痛苦,不过是情欲得不到满足的痛苦。而世间大多数的恋之辛苦,不过如此。


当然,我相信导演是要我相信,这两人之间产生了某种爱情,只不过我领会不了。我并不
否认在一位沉溺音乐、内心寂静的女子和一个粗俗苍老的文盲农夫之间也会产生爱情,但
那未必是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爱情,可能更多会是相濡以沫互敬互让的爱情。可惜导演像
是高高在上的神,不肯提供任何具体的可供理解的细节,只是高傲的设定,就是这样,不
必问为什么这样。我只能认为Ada只不过被Brains粗糙的抚摸激发了情欲,因为我不明白这
种简单的交易缘何会产生爱情,而爱情就一定幻化为情欲的满足,满足之后就不再痛苦,
痛苦的是无法继续得到满足。这很荒唐,是不是?

整部片子也没看出Ada特别热爱音乐,除了开头死活要取回那架钢琴。虽然她很喜欢弹琴,
但这也不过是凡俗爱好之一种。并且一开始都不许当地人碰她的钢琴,也不愿教别人学弹
琴,这其实是自私冷漠的表现,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和众人区别开来,而并非出于对钢琴
的钟爱,否则她就不会为了向情人表达思念而卸下琴键了。我总以为艺术创作是孤独静谧
的,而艺术的交流则是快乐急迫的,像这种自以为是的洁癖和傲慢根本不是一个艺术爱好
者的所作所为。

爱意味着什么?

可能导演要说,意味着一个女子追求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自由,所以她开口说话了,所以她
和情人快乐厮守了。

这就是所谓的女性主义的表达和解构?
我怀疑自己和这个导演及其拥护者赞叹者所使用、理解、阐释的不是同一个英文单词,Fe
minism。

我总以为爱首先意味着诚实。

Ada 看起来喜欢音乐,关注自我,实际上也不过忙着偷情,享受肉体的欢愉,并且本不打
算诚实地告知忠实地爱她、尊敬她的丈夫,这也算具有独立精神的女性,这也算值得赞美
的爱情?

女性的解放和自立意味着她可以诚实地面对这个世界,包括她的内心,她的情欲,她的音
乐,她的理念,以及她对时代的认识,时代对她的影响。

而这些我们所期望看到的东西在这部影片统统缺失,钢琴、女子、失语、大海、爱情,这
些孤立的意象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没有内在的逻辑支撑,也不过是一地碎片。

所谓经典,往往不过如此。
对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的智慧,不必过于信任和推崇。

不过这真让我伤感。

 短评

钢琴束缚着我。最后一刻,我挣脱了它。

6分钟前
  • A-sun*
  • 还行

悲惨的地方在于,一个女人要在自己热爱的艺术中沉浸,却需要经历男人的磨难。要埋葬自己的一部分在深海,才可成全自我,才可接纳他人。要死一次,才可重生。

7分钟前
  • 寂地
  • 推荐

看的我难受,我是说浑身不舒服。。。甚至有点恶心了都

12分钟前
  • 張騫
  • 还行

的确跟《霸王别姬》有的一拼

17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断指的那一刻,我流泪了

22分钟前
  • veronique
  • 推荐

“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放在海底的琴,那深深的海底埋葬着悄然无声的沉默。” 把最深的寂寞留给大海。

2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这个电影拍出了人生落叶之美。霍利亨特的表演在这部电影里就像舞蹈一样美丽,在钢琴终于回到自己身边的时候,她去找贝因,临走时打他,然后跌坐在门前,这就是被爱包裹着的怒气,恰到好处,让人看到了无尽的渴望的爱。

28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过于刻意。。大多认为自己没人懂、其他人都是世俗的癞蛤蟆、只有我是天鹅的人,其实对生活都隔膜得很,也毫不关心真正的生活。别人哪有理解和同情你的义务!如果真的有人走近这样的你,多半他有一定的目的,或者他也是个只愿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但往往这样的人走近了会发现,无法在实际的生活里相处,或者,他根本不值得你的感情。      自怨自怜、自悲自叹的人,不懂得谦卑。

33分钟前
  • 周先生
  • 还行

花没有声音,安静,温暖的风来了,却愿意四肢全张开,尽态极妍,给人看她猩红色的内里。

35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这也叫爱情么?

36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一部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电影。所谓女性电影是指它向人们展示的不再是女人世俗意义上与男人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经过挣扎之后,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

38分钟前
  • 陌聆
  • 力荐

没有爱情,钢琴才是她的命。她清高因为她得不到爱。于是丈夫便可悲了。——又是一部做作的文艺爱情片,如果女主索性跟钢琴一起被海埋了蜗大概能多打一星 ps:蜗阴暗的觉得,女主迷恋上了肉所以ms得到了爱还搞得轰轰烈烈,说穿了就是个出轨故事

42分钟前
  • prost
  • 较差

女性是否真正具有独立的精神人格。

43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斯图尔特将她当宠物豢养,想着假以时日她总会爱上自己。贝因却把她当成鸽子,还给她翅膀并知晓禽鸟回巢。陷进感情的泥沼,被欲望的套索裹缠。这寂寞的岛屿,压抑不住躁动的音符。经年以后,人们打捞起海底沉默的钢琴,琴键上书写的爱意被后人传为佳话。再没人知道,另一个男人也曾深情,终究殆无孑遗。

44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一堂课,换一个琴键;从习惯到禁恋。在那片海滩,对着汹涌海潮,弹奏出女性的情欲乐章。最后随钢琴被埋葬在海底的,是曾经封闭的内心世界。画面调度完美,简康平女士真是新西兰电影之光。(一定要去那片海滩~!)

4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以文艺色情之名,扯淡.

50分钟前
  • Zuschauerin
  • 还行

剧本,摄影,配乐,表演一绝,简坎皮恩是我见过最知性的女导演,片子细腻,安静,美丽,富有诗意,情感饱满,一部讲述欲望,嫉妒与宽容的女性主义的完美之作!!!l Hunter将自闭,高傲,隐忍,内敛,优雅,坚强,情绪化且活在幻想世界的Ada刻画得令人着迷---我的意志选择了生命!!!

55分钟前
  • Thoreau
  • 力荐

为什么电影的导演是女性,我们就总要强调女性女性呢,就好像细腻是女性的专长,而反抗压迫,争取独立,对抗男权就是女导演一生的目标和固定任务一样。其实在这部电影里,我倒是看到了这个女人超乎性别的部分,即:想怎样就怎样,我不哭不闹,该骚就骚,跟着爱就跑。

59分钟前
  • 你可以叫我水
  • 推荐

简·坎皮恩代表作,93年戛纳金棕榈奖。①彻底的女性主义电影,将女性心理展现得细腻雅致;②霍利亨特的双影后实至名归,坚毅,孤傲,纤弱外表下情欲暗涌的内心;③摄影美极,幽蓝大海,灰蒙天空,阴湿丛林,海边钢琴与沙滩上的海马-高音符;④诗意而充满隐喻的构图与调度:航拍,特写,过肩,双人,窥视。(9.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A】有人说觉得不舒服,有人看到出轨的少妇,有人看到丑陋的肉体,他们想看什么?有人为她被剁掉手指叫好,有人觉得她应该死在海里,他们都伸出手指告诉她应该做什么。所以现在知道它伟大在哪里了吗?

1小时前
  • 坂口健大郎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