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你的唇上有血有蜜
你的唇上有血有蜜
十多岁的时候,我文艺青年的姿态大概是比现在要充足一些的,比现在更容易被一些词所蛊惑,比如颓靡,比如盛大,比如毁灭,那个时候我买市面上所有能买到的电影杂志,我寻找一切曾在书上被提及的电影。那个时候,我看了《紫醉金迷》,因为它又摇滚又颓靡,所有的关键词都被我向往。至今,离第一次看《紫醉金迷》七八年过去了,其间我很多次和别人说起这部片子,然而都是琐碎的花边,我记得的只有男主角发型的变化,以及伊万·麦克雷戈脱下皮裤,在台上蹦蹦跳跳。
成长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重新看过这部片子之后,我由衷的感谢这么多年过去以后,自己的理解能力毕竟是大有长进了。十多岁的时候我陶醉于这样一种论调:不需要理解,只需要投入,二十多岁的我终于有能力去感受理解的乐趣。然而获得理解乐趣的代价是,这些年,我已经从“那些人”,变成了“这些人”,而电影本身的情感,大多也是从两种人相互眺望间的挣扎而来。
片中串起主线的报社记者,年轻时,在电视里看到男主人公布赖恩,激动地对父母说:“那就是我!”镜头所诉说的孤独让观众何其心酸——如果你是为这部电影而生的观众的话,电影里的那个记者那么平凡那么不好看,苍白的脸上有多么乡气的红,还跳跃着雀斑点点,他在唱片店里挑选布赖恩唱片的时候,那种不自信让他看上去近乎猥亵,而后他看见布赖恩,明艳不可方物的布赖恩,布赖恩接受电视采访,挑衅的对记者说:“因为摇滚乐就是婊子”,他激动得浑身颤抖,对不明所以的父母说:“那是我!我就是那么想的。”布赖恩的艳光恩泽四方,他走出门口脱下外套,加入那些迅速被glam rock席卷的年轻人中间,何其骄傲的抬着头,像对所有人说:“那是我”。
如果你在年轻的时候,也曾这样为求之不得的认同感而痛苦过,如果也曾为某句轻佻口号心动过,大概可以理解那种幸福感,而彼时的幸福,犹如在三月暖暖早春阳光下踏冰而行,只知道阳光和煦与脚步轻快,不知道自己脚底,有随时可能发生的吞没。
而被人们供奉在眼睫之上的布赖恩,他的孤独呢?在户外音乐会上,穿紫色长裙,金色长发掩去大半张脸,唱的歌又孤独又自负:“简单的发着光/蜡烛燃烧着/它为我烧去了很多/我全身无力……有人叫我塞巴斯蒂安/有人叫我塞巴斯蒂安/设计出押运/给我节拍/平息我,你是我的/我们都知道/你那波斯人的眼睛闪烁着/你的嘴唇像红宝石发着蓝光”。台下的嘘声四起。
而后这把长发被剪断,而后短发,而后短发染蓝,而后脱下那件紫色长裙,而后窄窄西装,而后高腰裤与红丝绒,他是继披头士之后最红的摇滚明星,这个世界都为他改变,但布赖恩从来没有欢天喜地骄傲的走在街上,他是偶像,被仰望的那个,无数人在他身上寻找投射,而他自己呢?
理解那个年代,理解glam rock,通常会给我一种冷热交织的感觉——你的唇上有血有蜜,穿三千万根羽毛织成的大衣上街且毫无预兆的哭泣,脆弱和乖戾的天才们。
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布赖恩是“那些人”,伦敦一夜之间,拥进了那么多颜色,爱与和平的嬉皮士并没有打救世界,70年代有一种自暴自弃的快乐,暗含毁灭的决心。再之后,导演给布赖恩安排的命运是,在演唱会上假死,以另外一个流星巨星的身份继续活在人们视野里,喜气洋洋的歌颂总统。我曾经因为大卫·鲍伊外号“摇滚变色龙”而拒绝认识他,那个时候,我以为,离开就是背叛,一个人必须永远以一种颜色存在于世——就像《紫醉金迷》所宣扬的那样。其实呢?其实今天喜欢红明天喜欢蓝真的会导致人生观的破灭么?
我十来岁的时候,也曾熟读the who的名句:“我愿意在我变老前死去。”我的qq上还有那个时候和我一起熟读这句话的人们,有时候,我们小心翼翼相互打探彼此的现在,好奇惨绿少年们是否最后殊途同归。我也曾无数次想,如果让17岁的自己前来赴如今22岁自己的约,大概是趾高气扬的吧——那个时候,我满心希望在变成现在这样的自己之前死去,那么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现在存在的人,其实是另外一个人吧。主流一些,狡猾一些,曾经以为的贬义词慢慢在成长里凸现了褒义意味,17岁的那个我不肯相认,那么22岁的我至少知道这种变化的意义——《紫醉金迷》的导演呢?为布赖恩加上如此刻意结局的导演呢,那个时候,他是“这些人”,还是“那些人”?
2 ) 摇滚是个妓女
这是一部很酷的电影,视觉和声觉上的华丽给了你一种前所未有的享受,首先撇开它的内涵,这种形式大于一切的风格倒是正契合了主人公Brian Slade那绚烂辉煌而又颓废的一生。
影片的名字叫做《Velvet Goldmine》(天鹅绒金矿),这是70年代红极一时的华丽摇滚(Glitter Rock)的代表人物David Bowie的一首同名歌曲,从这里就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关系,Brian Slade其实就是David Bowie的一个影射。
何谓华丽摇滚?性别模糊的装扮,华丽戏剧化的台风和颓废慵懒的音乐风格,这些都是华丽摇滚的要素,就如Brian Slade在片中面对记者问其为何化妆时所说的:“因为摇滚是一个妓女,要涂脂抹粉上台表演,音乐是面具,而我云裳羽衣。”
影片的开头奥斯卡•王尔德,这位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者的诞生。1854年的都柏林,飞碟飞过天空,随之王尔德出现在他们家门口,在他的身上,别着一颗十分醒目的祖母绿宝石。
飞碟的出现倒是很有意味,是暗示着影片的虚幻,主题的虚幻,或者暗示了其不平凡的一生?我觉得两者都有吧,这本来就不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片子,连贾樟柯的《三峡好人》里都有出现飞碟和大厦升空的超现实符号,我想飞碟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味吧。
另外,在他身上的那颗祖母绿,则是贯穿了整部片子的一个重要的道具,它起到了把影片中各个人物联系起来的作用。祖母绿伴随着王尔德诞生,在这里,它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块普通的宝石了,所指被扩大,它代表的是一种思想,王尔德的思想。本来,对于整部片子来说,王尔德这块似乎太过遥远了,与主题没什么关系,但是通过这块祖母绿的传承,或者说思想的传承,我们从中看到了华丽摇滚中那根深蒂固的唯美主义情。可以说,王尔德这个同性恋的唯美艺术家对百年后这种音乐风格的形成有着很大影响。
这块石头,在100年后,被一个小孩意外捡到,双唇涂上鲜血的他,对着镜中有点妖艳的自己,露出了诡异的笑容。他就是Jack Fairy。对于这个角色,我感觉是片中处理得最虚幻的一个,甚至有点符号的感觉,就像他的名字。Fairy本来就有妖精的意思,导演似乎很有意图地给他起了这个名字,他的每次出场都被美化的如同精灵一样,他的打扮比主人公Brian更加妖艳,他对Brian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是这种风潮的始作俑者,而最后的终结也由他来宣告,他已经被神话了。
关于Brian Slade的整个故事是由许多支离破碎的记忆拼凑起来的,起因是源于一名报社的记者被授命调查关于十年前由Brian自导自演的一起谋杀案的前因后果,于是他去采访了几个与其有关的几个人。通过他们各自的零碎的陈述,Brian完整的一生被拼凑了出来。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记者本身的回忆,因为他当年也是Brian的狂热歌迷,也曾沉醉于这种奢靡浮华而又颓废的风格,甚至在Brian接受电视采访,说出那些惊世骇俗的言论时,他发疯似的指着电视机狂叫“It’s me! It’s me!”。那时,年轻的他对Brian产生了极度的认同感,70年代是个愤怒的年代,年轻人们反对传统,颠覆传统,伴随着性解放的思潮,朋克摇滚,华丽摇滚等等风格都应运而生,他们疯狂地追捧这些或愤怒,或华丽,或颓废,总之是与传统背道而驰的风格,记者也在其中。十年后的他早已没有往日激情,然而这次采访却让他重新拾起那段对他而言如同一场梦幻的记忆。影片的视觉风格也很虚幻,仿佛我们跟随着记者做了一个梦,一个关于70年代那段疯狂历史的梦。
对Brian产生最大影响的人是Curt Wild,一个来自与美国的摇滚歌手。刚出道时,穿着裙子的Brian在台上卖力表演,遭到的却是台下的嘘声一片,遭到不理解之后Brian十分苦恼。而在这时候,Curt出现了,一如他名字中的“Wild”一样,他浑身上下散发着狂野的气息,当众裸露,面对观众的嘘声回报以更疯狂的挑衅。这种野性和疯狂正是Brian所最缺乏的,出于一种对于缺失的追求的本能,Brian深深地迷上了Curt。以至于在其成名后,被问到去美国最想见的人时,不假思索地就说到是Curt Wild。这是后话了。
他的成名与遇到那个经纪人是分不开的,在其包装下,Brian迅速窜红,并且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他的风格,生活方式,他的双性恋倾向,都在年轻人当中成为流行,“Gay”不再被人鄙视,甚至成为了时髦的象征,年轻的记者当时自然也沉迷其中。
在这当中,不得不提一下Jack Fairy。在Brian成名,在记者会之前,有插入了一段Jack Fairy到一家酒吧表演的段落,可以说正是Jack Fairy对其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使Brian坚定了走这种妖艳路线的决心。Jack正是华丽摇滚的始祖,他继承了那块祖母绿宝石,而在这一段中,Brian借由亲吻Jack的机会将绿宝石带走,这一幕被表现的极有神圣意味。至此,这种精神真正被Brian继承了,通过Jack之手。
Brian的事业真正到达顶点是在其去纽约,见到了Curt以后,那时他已如日中天,而Curt却仍然在底层徘徊。他仍然像以前那样迷恋于Curt的野性,而Curt似乎对于其妖艳的风格也有所倾心。事实上,Curt早在13岁时就被发现有同性恋倾向而被母亲送去接受电击治疗,致使他后来听到电吉他就狂性大发,才造就了其舞台上狂野的风格;而对于Brian来说,其童年的阴影也对于其现在的性格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两个童年都有过缺失的人在一起,自然会有很强的认同感,他们被互相吸引了。
Brian带Curt到了伦敦。那段时间是两人生命中最为闪亮和快乐的黄金年华,他们的感情也日渐深厚,Brian与妻子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与此同时,华丽摇滚也到了最巅峰的时期,Brian甚至还扬言“我们要改变整个世界。我们将是未来的主宰。”,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和满足,他身边的人也都沉浸在这种变态的状态中,奢靡,淫乱。
然而好景不长,Curt的暴躁使得两人之间出现了裂痕,并且越来越大。虽然两种完全不同的极端性格能够互补,但是其本质上的完全相背还是没有办法消解。最后,在一场争吵之后,Curt离他而去,而Brian则迎来了他生命中最消沉的一段日子,他陷入了彻底的低谷,他的生活彻底毁了,最后,面对妻子的离去,他露出了变态的笑容。
尽管意志消沉,状态低迷,他却仍然要出席各种商业演出,随着这种风格越来越主流,早先的改革目的也荡然无存,Brian陷入了绝望,完全迷失了自我。终于,在一次盛大的演出中,他自导自演了一场枪击事件,从此销声匿迹,一个时代结束了。
十年过去了。
记者通过各方面的调查,最后惊讶地发现,当今的流行偶像Tommy Stone竟然就是当年的Brian。而如今的他,早已没有了当年妄图改变整个世界的锐气,成为了世俗的标签,刚刚结束了总统的宣传演出。
在Tommy的一场演唱会后,记者来到酒吧,却意外见到了仍然消沉的Curt,原来他也早已知道Tommy的身份。两人望着墙上Tommy的海报,不由得感伤起那段狂乱的岁月。Curt苦笑着说:“我们说要改变世界,最终只改变了我们自己。”
这时,我们又看到了那块祖母绿宝石,Curt道出了原委,原来是在两人还在一起的时候,Brian将宝石赠予了他。这个赠予的场景又一次被神话处理了,这是一种精神的交接。它象征着Brian扔掉了这种精神,这种态度,也许Brian早就料到自己无法坚持下去吧,于是他把这种使命交给了Curt。
Curt确实没有流入世俗,他一直消沉着,最后,他把那颗宝石扔在酒杯里,送给了那个记者,属于它的时代早已结束,还需要它干什么?
影片的最后,Jack Fairy的演唱会上,一面大旗降下来,上面赫然写着“Death of Glitter”(华丽摇滚之死),由他来宣告华丽摇滚的终结是最合适的了,他始终身在其中,却又游离于外,就像神一样。
在他优美的歌声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了Brian的脸,屏幕变黑,一个华丽,奢靡,颓废的时代终结了,我们能做的,只有在无尽的伤感中缅怀。
3 ) Tumbling Down
在天涯上看到这样一个帖子 有没有这样一首歌 让你泪流满面
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他 Tumbling Down 不是Eason 也不是那些反反复复在深夜回放的,
只是他 Tumbling Down
老实说,听这歌,我从来没哭过.
往往越是唱着不要流泪的歌词,越是泪水滂沱,
那么这样说来,很多听了没有流泪的歌,也拥有叫人感动的品质吧.
或许,这一生对于Brian来说,原本就是一次华丽的表演,一种豪迈的自信和痛苦的踌躇 ,一种难以言语的苦涩的坚强. ,当他亲吻Jack,当他拿走那颗绿宝石....
彼时,他长发飞舞.印象中只剩下定格的镜头,在毫无意义的时间里格外清晰.
一次回眸,和台上高歌,Oh,I was moved by your screen dream..,,从人群中走来又不甘于人群,我多么爱他那时的摸样! 二次回眸,他寂寥地唱着Sebastian,长发被风轻轻吹起,.三次回眸,他和他在宇宙飞船上摇晃..摇晃.在聚光灯下拥吻,...规则?滚你丫的吧.
曾经以为两个人就能够接管世界,,,曾经以为音乐就能治愈和抵挡一切,曾经以为可以就这样潇洒到天荒地老,,
两个过于理想化的人在一起注定会伤害对方,,Brian是自私的,他只属于绚丽的舞台,属于Max,Kurt是自私的,他固执而狂暴,拒绝妥协和宽容.Brian不懂Kurt的自由,Kurt也不懂Brain的徘徊,两个人终究再一次因为音乐渐行渐远...
.Bitter-Sweet缓缓响起,眼角的泪滑落,原来再绚烂的烟花也不过是一场虚幻
Here's looking at you kids ,wipe away tears,long time since we're together.
Kurt走了,也将Brain生命的激情和意义抽离.
披着羽毛翅膀,Brain最终在舞台上结束了那个自己,,连同一切与理想和爱情有关的,在观众眼中披着David Bowie的身影不出意料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但,Max确是死了,结尾的那个小丑,再也不是他,再也不会有他的那些愤怒,高傲和得意,再也不会带着眼底是满满的自信和狂妄叫嚣:Rock Music like a bitch.
"我们想改变世界,最后却只改变了自己."
Hide the star,hide the moon.人群给了他尖叫,却已无人与他同行.
当Jack再一次唱起2HB,当Max带着冷漠,做世界的旁观者,当华丽摇滚成为一个逐渐被遗忘的时代,音乐声中,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Brain,长发飞舞,他的香烟勾勒出一座阶梯..
4 ) 转载的好影评
《天鹅绒金矿》史实对照2008-07-25 20:22 这是一段七十年代青春的故事,短暂而灿烂。接触的人很难不会被迷住,因为一群有才华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成就了那个时代的音乐,意义是后人去评说的,梦幻却是自己的。
电影的大部分故事都是本着真人真事改编,不过也做了相当多的改动,比如David Bowie和Iggy Pop并没有因为感情的事情交恶,而且他们的唱片合作一直很成功。David Bowie也没有被假刺杀案件自毁前途,相反,他改变了形象之后,开始创造他的另一个事业高峰。对于Todd Haynes的电影来说,改变也许意味着一种背叛,但是对于音乐本身来说,David Bowie并没有做错什么。改变并不是因为他想通过背叛来赢回偶像地位,只是因为他的音乐爱好转到了别的领域。
Death of Glitter
电影: Jack Fairy和其他Glam摇滚人举行了最后一场Glam的告别演出:闪光之死(Death of Glitter),参加的有Jack Fairy,燃烧者乐队(Flaming Creatures)和Curt Wild等人。
现实:这个音乐会实际包含了两段历史真实。确实有这场闪光之死(Death of Glitter)的音乐会,但是它举办在较早1970年的洛杉矶,当时参加的有Iggy Pop 和纽约妞乐队(the New York Dolls)。作为Glam摇滚告别演出的则是另外一场,1974年在Hollywood Palladium举办的“好莱坞街道的复兴和舞蹈”(Hollywood Street Revival and Dance)音乐会,参加的人包括了Iggy Pop 和他的助手乐队(Stooges),纽约妞乐队(the New York Dolls),还有Marc Bolan和他的雷克斯龙乐队(T.Rex)。在那场演唱会上,Marc Bolan宣布:Glam 摇滚死了(Glam rock is dead)。
题外话: 由创造了Glam 摇滚的人宣布Glam 摇滚的死亡——真是一句充满了象征意味的宣言。
综观Glam几个当家花旦,Marc Bolan其实侧重于灰暗的古典感觉,更像歌特的感觉。洛克西音乐乐队(Roxy Music)是明丽的男人形象,几个人中只有Brian Eno打扮女性化。而David Bowie是典型的中性打扮。
那个吻,David Bowie和Lou Reed的恩恩怨怨
电影: Curt Wild与Brian Slade喝了“交杯酒”,然后对着他低声说出Oscar Wilde的句子:世界因你而改变,因为你是象牙和黄金所造,你嘴唇的曲线将重写历史。他们旁若无人地接吻。
现实: 那件事情发生在1972年,David Bowie在伦敦多尔切斯特旅馆(Dorchester Hotel)里举行记者招待会。一般的说法是:当时他们三个人在一起,但是吻了David Bowie的并不是Iggy Pop,而是Lou Reed。
记者的报导是:在David Bowie回答他的问题时,Lou Reed走了进来,记者希望Lou Reed可以加入他们的谈话,可是Lou Reed只是直接走到David Bowie的面前——吻了他。然后离开。
很多人怀疑是做秀,唱片发行之际,在很多记者的情况下,制造点轰动新闻是个好机会。不过,在很多Lou Reed和David Bowie对视的照片中,两个人都是满单纯满美好的感觉。就像Mick Rock1999年的说法(著名摄影师,他在七十年代拍了最著名的David Bowie与Lou Reed、Iggy Pop亲热搂在一起的照片):
那时我们都很年轻,比孩子大不了不少。你看,那时候David Bowie25岁,我24,而Iggy Pop才23岁,Lou Reed是最大的,他当时28岁了(实际上Lou Reed当时30岁)。但是,我们仍然都是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Mick Rock强调的是青春。
1973年,又有记者在咖啡馆抓到一张很接近“接吻”的照片,主人公仍然是Lou Reed和David Bowie。二十年后在有人提及此事时,David Bowie无可奈何地澄清:我们当时根本没有接吻。你们仔细看看,我们后面是Mick Jagger(Rolling Stones乐队主唱,David Bowie的好朋友),当时我只是在对他说悄悄话。
比18:1973年的“亲吻”照片
然后David Bowie宣布:就算这世界上只剩下Lou Reed一个人,我也不会吻他.
Lou Reed和David Bowie更像一对欢喜冤家,总是好好坏坏分分合合的乱七八糟。David Bowie第一次见到Lou Reed时便激动不已,他创作了新歌《Queen Bitch》作为向地下丝绒(The Velvet Underground)致敬的作品献给Lou Reed,而Lou Reed觉得这个人可以成为他的新创作源泉。不过,不过——两个人大概是八字不和,经常性的就闹出关系分裂的传闻。后来发展到当David Bowie拒绝给Lou Reed制作专辑的时候,Lou Reed打了David Bowie的嘴巴子,说他“装腔作势”。但是David Bowie发表了“世界末日也不要Lou Reed”的宣言之后,他50岁的生日宴会Lou Reed又来大力捧场,两人态度亲热。不管怎么样,David Bowie仍然把Lou Reed视为自己的偶像,而且,“永远都是”。
记者问Lou Reed这些事情时,Lou Reed很轻描淡写:我们是好朋友,好朋友出现争执在所难免。
题外话: David Bowie曾经非常积极地帮助Iggy Pop戒毒,结果是最后自己也染上了毒瘾,如果说是被Iggy Pop拉下水的大概有点冤枉,不过反正看起来Iggy Pop没给他带来什么好影响。David Bowie因为吸毒吃了很大苦头——他和Iggy Pop因为窝藏毒品惹来警察的麻烦,还在现场直播中大大丢脸。最后他付出巨大努力才终于摆脱毒品,这段经历给他影响很深。
David Bowie对Iggy Pop确实是非常欣赏,他一直在说:Iggy Pop有着真实的自我。Lou Reed对Iggy Pop疯狂表演的说法是:Iggy Pop非常可爱,非常可爱,但是也非常愚蠢。然而,David Bowie似乎很欣赏那种“愚蠢”。
越接近真实,越开始发觉,虽然表面上看来,David Bowie是个前卫出格的人,然而真正疯狂和放浪不羁的却是Lou Reed或是Iggy Pop。在Lou Reed吻了David Bowie的那个招待会上,更像是Lou Reed的随心所欲与David Bowie迁就的妥协。本质上,David Bowie是个腼腆,易害羞的人——腼腆的人在带上面具之后会表现出内心疯狂的一面,但是纵观David Bowie的整个音乐生涯,他是含蓄和内敛的,他的歌声和台风都是如此。他从来没有失去理智。这样的人容易被影响,而他心仪的人和音乐虽然表面上似乎受他的影响而浓妆艳抹,其实却是在实质上影响了David Bowie本身的言行和生活方式。David Bowie的另一面,似乎是他渴望成为的一面,是像Lou Reed或是Iggy Pop那种真正狂野随心所欲的个性,但是他永远做不到。他被他们吸引,是像看着另一个世界的人,他试图接触,只要接近就好。后来,他接近了,再后来,他开始发现这种疯狂是他吃不消的,不是他适合的,于是从这些影响中又一点点摆脱出来。
在我觉得,这就是David Bowie和Lou Reed和Iggy Pop的真正羁绊.
5 ) 给今年我最爱的电影
自己——
2005年我的年度最爱电影是《地狱解剖》,看了两遍。今年的年度最爱应该就是《天鹅绒金矿》了,同样看了两遍。
我不是那种为电影痴狂的人,不会在家守着一部电影翻来覆去的倒转然后泪如雨下。我热衷于看完一部电影之后按下delete之后的满足和失落感。一部可以看两遍的电影,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对它天大的褒奖。
1998年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最先浮现在我脑海中的居然是用圆珠笔头也不抬得趴在课桌上答一份高中政治试题。反正1998年的时候Todd Haynes拍了《天鹅绒金矿》,那时候我唯一听过的David Bowie的一首歌是翻唱Beatles的《I'll follow the sun》,并无甚好感。
一部好电影能让人彻底地兴奋起来,几个月前我看完第一遍《天鹅绒金矿》后,先是不眠不休在网上疯狂搜索电影原声,然后兴冲冲地跑去告诉孙姐姐,却不知道用什么词语形容我的心情。
之后的几个月里我一直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看第二遍,整个2006年我都处于一种浮躁的状态,不想浮躁的心态再去看一部异常浮躁的电影。
剧情——
上个世纪60年代,人人忙着膜拜Beatles,而Glam Rock(华丽摇滚)在70年代初刚刚出现的时候,吓坏了一帮崇尚自然热爱清新的人,却迅速成为年轻人的追逐的时尚。David Bowie是华丽摇滚代表和领军人物,《天鹅绒金矿》主角Brain Slade的原型正是David Bowie。而《Velvet Goldmine》,这是来自David Bowie的一首歌名。
那个时代同性恋超乎寻常的高调,潮流是人人都争着当双性恋。所有年轻人都留着长发,五颜六色的指甲油,后底高跟鞋、浓浓的彩妆,亦男亦女的穿着,每个人都使劲所有力气表现着自己,那种努力,就好象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一般,害怕自己打扮得不够灿烂去迎接那个末日。
故事从19世纪的王尔德开始,一枚象征着“异类”的绿宝石胸针,从还是婴儿的王尔德襁褓中传到片中的Jack Ferry再传给Brain Slade,最后由Curt Wild交给了一直寻找关于Brain Slade真相的记者Arthur Stuart。
期间Brain Slade受到Jack Ferry和Curt Wild的影响,加上自己无与伦比的天赋一路走上了华丽摇滚的最顶峰,他与Curt Wild从合作到相好直到分手,最后失去Curt也失去所有激情的Slade制造了一场其在舞台上被谋杀的假象,然后改头换面成为80年代的通俗流行巨星。只有Arthur Stuart知道,如今这位在舞台上取悦大众的通俗巨星Tommy Stone,就是从前那个标新立异妖媚之至的Brain Slade。
童年时的Jack Ferry,小心翼翼地把出血的手指放在自己薄薄的嘴唇上,把嘴唇涂抹得一片鲜红,然后对着镜子浅浅一笑;Curt Wild有令人窒息的台风,或者脱下当众脱下黑色紧身皮裤让生殖器跟着他跳跃的节奏晃动摇摆,或者只是躺着那里一动不动地嘶吼;Brain Slade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就是和Curt Wild一起改变世界,然而属于他的那些“真实的信息”永远被华丽的表象所掩埋。
十年,那个华丽摇滚风光一时的70年代,就此一去不返。一切都好象就在昨天,一切又好象从来没存在过,除了那就张躺在角落里的唱片。
音乐——
我们的华丽摇滚教父David Bowie在这里就有点不地道了,就因为影片影射到了他和Iggy Pop那段几乎是路人皆知的关系,他耍小心眼拒绝了影片使用他的作品,这应该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但是如此强大的音乐阵容出现在同样一部电影里,在英国电影史上也算是前无古人了。只就我所知道的而言,同属于那个时代的Brain Eno、Iggy Pop、Lou Reed,以及现在的Placebo(他们几个似乎还有在影片里露脸)、Pulp,Radiohead的主唱thom yorke和吉他手Jon Greenwood,与前Suede吉他手Bernard Butler再加上几个我不怎么认识的乐手,在里面组成了一个叫The Venus In Furs的乐队。
就不说那些我不熟悉的却很厉害的乐队和歌手的作品了,好象半个英国摇滚乐都被包括了进去,阵容豪华得让人吐血。
《Baby's on fire》、《Tumbling down》、《Bitter sweet》和《ladytron》这4首歌,我尤其钟意。
演员——
Jonathan Rhys Meyers和Ewan McGregor,这两人实在太让人着迷,这让人明白一部电影在选择演员上的成功比什么都重要。
Brain Slade的角色好象就是为Jonathan而设的,而电影一开场时他在舞台上的那个造型让人几乎马上就联想到David Bowie。更可贵的是,他在里面把Brain Slade演得比David Bowie还有David Bowie。Jonathan的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如同蛊惑人心的妖孽,好象他是为华丽摇滚而生,为来演出这部电影而活一样。
而事实上,之后他真的再也没有演过怎么好的电影,哪怕是《赛末点》,都是因为剧本比较出色而已。
至于Ewan McGregor,他就太职业了,职业得不禁让人为之欢呼。在看过他很多电影之后,我总是很难将他与原型为疯狂的Iggy Pop这样的摇滚巨星联系起来。但是Ewan不但做到了还做得完美无缺,电影里你觉得他就是一个摇滚巨星,你会忘了他所有演过的角色,只剩下这个一听见吉他声就要发疯的人。
对了,他的长发造型还有那么点像Kurt Corban,而他的角色就叫Curt Wild,可能是编剧和导演合伙开的一个小玩笑吧。
Jonathan和Ewan都是演员,不是歌者,但他们两人在电影里的献声,你丝毫找不到任何弱点。
台词——
“一个人虚荣心的最大满足,莫过于被说成是一个罪人”
“摇滚乐是一个妓女,必须浓妆艳抹。但在我的花边裙下,那都是最真实的信息”
“我们本来打算改变世界,最后自己却被改变了”
而这部电影里最实在最打动人的一句话,是一开始的字幕,“纵然你将看到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仍然值得用最大音量来欣赏”。
后记——
你可以说《天鹅绒金矿》是一部音乐片,一部剧情片,一部记录片,一部爱情片,乃至一部文艺片。
即使生不逢时,还好有电影让我们重新去感受,就在不远的70年代,那一场华丽的摇滚盛世。
6 ) 天鹅绒金矿考据 (音乐版)
大量参考了Wiki各人条目的资料哈
人物原型
Brian Slade – 这个人物至少是David Bowie和Marc Bolan(T-Rex的妖冶男主)的融合。先讲Marc Bolan 的论据好了。1)片中Placebo(不知道Placebo是谁?叹。你就知道Placebo据称是传承了David Bowie爷衣钵,Placebo的男主,对就那个眼影小个子男,是DB爷私养的就行了。)一家妖人们所唱的那首20th Century Boy就是Marc Bolan and T-Rex原唱的。2)片中Brian凭借电视节目一炮走红,Marc Bolan也是这样,在1971年3月凭借在英国传奇电视节目Top of the Pops上的一次亮相风靡全国。他拿下的第一首No.1 hit名字叫 “Hot Love”,试问,和片中那首 “Baby’s On Fire”(不是Marc Bolan写的!)有神马区别?
David Bowie – 这简直是稍有摇滚背景知识都会一眼看出来的,不过我承认我是本末倒置,先看了电影以后去考据才被逐渐引上摇滚征途的TUT。 已经熟悉DB家一切事情的人请跳过这一段,但如果你看电影的过程中就已经有点一头雾水的话,我估计大半都是因为不懂背景的哈:1)他为什么一会儿叫Maxwell Demon一会儿叫Brian Slade? Maxwell Demon是Brian Slade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一个舞台形象。Brian Slade作为Maxwell Demon巡演,Venus in Furs是他的乐队的名字。这个点子明摆了是学David Bowie爷Ziggy Stardust的。Ziggy Stardust 来自于DB 1972年的一张概念专辑,全名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 (The Spiders from Mars是跟随Ziggy Stardust演出的乐队的名字)。Ziggy Stardust是个外星人化身为摇滚歌手,带着外星的信息:五年之后,地球就要毁灭了。但他的摇滚却不能吸引人们注意,以至于无法将这个信息传达出去,在Rock’n’Roll Suicide一首歌里他在台上被观众和外星终极力量杀死。DB自己曾作为Ziggy Stardust巡演,最后在舞台上宣布Ziggy这个角色的死亡。Maxwell Demon 在舞台上被射杀之前就曾不断预言自己将在台上死去,影射的就是Ziggy Stardust的故事。2) 片名Velvet Goldmine是来DB 为角色Ziggy Stardust写作的。1971年DB第四张在Hunky Dory发行后短短几周之内,DB就已经开始了Ziggy Stardust专辑的录制,但在Hunky Dory的录制过程中这首歌就已经创作而成了。(但这首歌一直在75年的Space Oddity里才发行)所以片名既是对这一故事的tribute. 3)角色共同点,David Bowie和Brian Slade一样也是公开的双性恋。还有片中Brian Slade小时候喜欢的那个黑人乐手Little Richard也的确是DB表示深刻的影响之一。
Curt Wild – 尼玛Ewan长的那么像Kurt Cobain连名字Curt也像Kurt但应当是完全没有关系的。。。无论是时间上来讲还是故事方面都扯不到Grunge,估计只是编剧借花献了个佛。Curt Wild这个角色主要应当是Iggy Pop (Iggy Pop and the Stooges)和Lou Reed (Velvet Underground 香蕉团)的复合体(是的,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卑鄙的笑了)。就算你是头脑再清楚的腐女,看到这一坨人之间的纠纠结结也会无奈的吧!大概是这样的:Velvet Underground里面的Lou Reed (公开双性恋)和John Cale (小时候被猥亵过)两人已然纠缠不清,背后将VU挺大的艺术家做玛丽莲梦露印版的Andy Warhol还在两人之间搅合 (Warhol死后Lou Reed和John Cale为他写下神碟Drella, 是Andy Warhol的小名,据称是Dracula和Cinderella 的合体。显然,单做男人或单做女人太无聊了,人家每个人都要俩性别好么!)然后Iggy Pop和Lou Reed私交很好,Lou Reed和David Bowie关系也很好,David Bowie和Iggy Pop还曾经一起在柏林生活创作堪称患难之交。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具体片中的影射情节包括:1)Curt一出场的时候就大裸这绝对是Iggy Pop的事。你见过Iggy Pop穿上衣吗!你见过吗!2) 片中Curt的乐队The Rats和Iggy Pop自己的乐队The Stooges都有通风报信者的意思(这个不是我发现的是Wiki上写的。)3) Iggy Pop和David Bowie真正在柏林勾搭的时候就是Iggy Pop毒瘾问题最重的时候,DB当时自己也并无问题,但说白了是把Iggy Pop养着给他庇护所的。在柏林的年岁是DB作品最多产的时候柏林三部曲 “Low”, “Heroes”和”Lodger” 是我个人觉得水平最无可超越的(至于这三张和Brian Eno之间的关系见下文)。4)说Curt有神马狼性之类的,也是因为Iggy Pop小的时候真的是无家可归在公园里长大的。 5)片头演到Curt小时候因为同性恋倾向曾经受过电击疗法,这是Lou Reed的真实故事。嗯。6)关于Lou Reed的影射还有一个,就是Maxwell Demon的乐队Venus in Furs, 是Velvet Underground的一首名曲 (这首歌的意向,当然又是来自于SM文学始祖Leopold von Sacher-Masoch的同名小说)。7)Curt和Brian最深爱最和谐的时候那首歌Satellite of Love揍是Lou Reed的歌呀。
Jack Fairy – 这个角色我个人觉得是Marc Bolan和Brian Eno的混合。Marc Bolan就不说了哈,他是掀起雌雄同体整个Glam Rock的第一人,就跟Jack Fairy 一样,是第一人,大家都是他的后来人。关于Brian Eno 主要有以下几个论据 1) Brian Eno最早也是从Glam Rock乐队Roxy Music起家的,和Glam Rock的联系也是根源性的。2)Velvet Goldmine后半段讲到Curt Wild 和Brian Slade分手后一个人流落到德国,在真实世界里的故事是这样的:1976年开始,朋克大举入侵,将浮华的Glam Rock取代了。Iggy Pop毒瘾问题严重,David Bowie也试图从Glam Rock转型,两人跑到柏林租了一个小房子住着,基本就是DB爷养着IP。这时德国境内电子乐 (或者说雏形Krautrock)正在渐渐发展起来,Brian Eno在之前和Neu!的人认识并取了很多电子乐,minimalism的经。正是Brian Eno在柏林帮着David Bowie, 著名的柏林三部曲才得以面世的。在这里究竟Iggy Pop的艺术成分有多大很难讲。但可以看出和电影里的平行线索:Brian帮助毒瘾中的Curt; Jack帮助流落到德国的Curt等等。3)Brian Slade的艺术角色名字Maxwell Demon其实是来源于Brian Eno的第一个乐队的名字Maxwell's Demon:) 故事并不完全对等,但灵感来源大约是如此。
Arthur Stuard – 就是Christian Bale演的那个小记者。我猜他背后的原型会不会是另一员Glam大将Steve Harley,他总是以Steve Harley & Cockney Rebel出场。当然这不是很有根据,只是因为Steve Harley在正式进入演艺圈之前是一个小记者而已。关键就在于,这部电影里用了好多Steve Harley & Cockney Rebel的歌: Brian Slade长发飘飘的Sebastian,末尾蓝颜的Tumbling Down和"Make Me Smile (Come Up and See Me)" 。
某人露的那个奔放,傻眼了都。。。
1.“我们本打算改变世界,结果只是改变了我们自己。”2.亚瑟对布莱恩的调查,既是对布莱恩摇滚一生的回溯,也是对自己青春岁月的缅怀。
2000年看的时候叫做《紫醉金迷》,双张VCD,摇滚乐,同性恋,华丽的装扮和舞台,我猜两个男主角是在影射同时期的David Bowie和Igg Pop,相似程度达到了90%~
Ewan Mcgregor依旧那么抢眼加一星~Jonathan Rhys Meyers撑不起场子还大力输出腻歪减一星~顺凿儿毁了Christian Bale的纯阳元气减一星~毕姨骚献加一星~
最震撼的莫过于那句台词:他们搞同性恋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我突然开始明白真正的queer spirit是独立于世不受羁绊的自由意志,就像片头那个属于王尔德的绿松石胸针一样,只有自由的灵魂值得拥有。用了一个公民凯恩式的结构讲述在寻找前流行明星时,记者忆起自己的成长印迹,歌好人靓,同志经典
天啊,当年的伊万长得多么像科特·科本~~
重看知道DB为什么这么不待见这个片了,简直是把转型以后的他黑出屎......
戏里Brian的造型还有那些八卦……这原型绝对参照宝爷!只说造型,不是我挑剔,你要是看完爷的live拿来比一下就知道了。梅叶的歌声不错,(声线还跟爷挺像嘛~)演的也还好,但和爷比起来身材偏壮脸又比较硬,扮相哪儿有ziggy那般销魂;给我印象更深的是伊万和贝尔的表演。(ps.摇滚圈儿真屌乱。
..Jonathan Rhys-Meyers / Ewan McGregor / Christian Bale /谁让这仨男人本小姐都特喜欢呢!
David Bowie,Iggy Pop和Lou Reed都不看了,只看Ewan McGregor
这确是我见过最华丽 最纸醉金迷的摇滚!男主角的扮相简直~~用妖娆不足以形容。“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的又一例。(似乎导演是个摇滚派的!)
题材不是我感兴趣的,但没想到98年还能拍的这么华丽。剪辑稍有些乱整体还算流畅,音乐非常不错。Ewan疯起来也不得了,但也正是他的张力让这部作品变得惊艳,小乔歌唱得不错
无论是电影或者原声以及演员,都他妈的奇绝了
伊万本身就是传奇。
Todd Haynes導演貌似是我唯一一位喜愛他主流化之後作品勝過之前的作品的導演,《Far From Heaven》和《I'm Not There.》中日漸成熟的導演技巧和從未流失的靈氣。本片在某程度上搖滾版《Citizen Kane》,只可惜被音樂喧賓奪主,Jonathan Rhys Meyers雌雄莫辯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1 导演头脑混乱, 青春, 同性恋, 摇滚主题一个都没表现好. 不是谁都能导这类文艺片的; 2 JRM演绎的DB也太没巨星风采了, 跟塑料做的似的 3 我饭DB, 这个故事以及气氛距离事实太远 4 T-Rex和Eno的歌很好, Lou给了这片satelite of love估计把DB气得嘴角抽搐了.All in all, a bad fanfic/slash, 白白浪费这么好的题材
感觉是王尔德在欣赏他的道林格雷
集体嗑药片,各种妖孽
华丽得不可一世。但是堕落才是核心价值。
就这样,一直飞,不要停下,不要凋落,不要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