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伙伴的推荐下看了《心香》,小伙伴写东西写得真好,虽然我写得很差,但是我还是要恬不知耻得写下我对《心香》的感受。
整体电影的故事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有头有尾,故事的整体非常的顺畅,现在有很多现在的电影都不会去在意细节,对于一些场景外的故事逻辑根本就说不通,经不起推敲。而《心香》给人的感觉就是故事很自然,整个剧情给人感觉都很舒服,虽然我觉得还是有一些些瑕疵。
最喜欢电影的结局,京京和外公要分开的时候,外公似乎又想提让京京去学戏剧,但是珠珠在京京想要答应的时候拉了他的书包一下,这点特别打动我的是,外公在最后还是痛苦的,他生活的希望从莲姑变成了京京,他还有私心,还希望孙子能陪在自己身边传承自己的技艺,而珠珠的提醒就在于其实外公的悲剧就在于戏剧,虽然为自己钟爱的戏剧奉献了一生,但是戏剧是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坚持自己的坚持要付出的代价其实可能就是像外公一样,不会有一个很美好的人生,而不论京京怎么在这段时间喜欢上外公和莲姑,外公其实都应该明白不应该让孙子在身边和自己学戏剧了,因为可能让孙子幸福、不像自己这样悲惨才是一个老人家需要去做的。
而且还很喜欢的一点是,导演到最后也没有安排所有人的和解,我一直觉得有些电影最后突然一个人想开了,然后所有人都放下了、释然了是非常幼稚的,外公最后和京京爸妈的交流也只是让京京带一个话回去,这才是生活,生活永远不会给你一个简单直接的答案,很多的痛苦其实是相伴一生的,人大多时候不会因为某些人的顿悟而放下成见,放下过去的不和,外公的人生不会有喜剧的结果,有的只会有偶尔一些些的慰藉,所以最后外公表达出来的痛苦是复杂而真实的。
我觉得存在瑕疵的是,导演对于莲姑的病逝之前铺垫做得过于简单,并且外公在莲姑临终前的表现过于的平淡,其实外公是有小性子的人,会在莲姑面前逞强,这和外公在莲姑临终前的表现稍显得不是非常得统一。而且莲姑没有太多铺垫的离去给我的感觉就是,莲姑存在感还是差了一些,我更希望的是莲姑能在和外公谈论以后要走到一起的时候离去,虽然这么太过残忍,但是这样情节感觉更为震撼。并且,这样可以和莲姑之前偷偷把丈夫的“遗像”放起来的情节相互呼应,莲姑心里一定是非常愿意和外公走到一起的,之后没有对这个情节多做些阐述我觉得是很可惜的。整体莲姑的形象我不太懂得导演想表达出什么,莲姑为了丈夫坚守40年,然后默默地走了,给人的感觉就是体现了一下和对岸的封闭带给了很多人不幸而已。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关于秩序与传统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主角的旁白过后,尚且年幼的孩子在戏台上出将入相。观众的视点镜头呈现出大全景中的正面人物形象,构图工整,照明恰当。而后切换至人物的背面,纷飞的旌旗被观众席上大片的黑暗包围,剧院的圆形穹顶散发出淡蓝色的光芒,为整体氛围平添一丝诡谲和不协调。 车站送别一场,母子两人坐在同一条椅子上,却各自处于被深色调栏杆割裂开来的空间之中。临上火车时,京京用漫不经心的口吻告诫母亲,这样的事在电视里多着呢。至此,权力与秩序的颠倒已成定音,尚且弱小的孩子安慰母亲,代表权威与秩序的长者落下眼泪。 外公刚出场时,镜头对准正在播放戏曲的老旧收音机,接着缓缓上升,镜头里出现外公的脸以及哼着戏曲的嘴唇。当戏曲的声音被不知从何处传来的歌曲覆盖时,老人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一个小女孩出面解决。说词是,年纪大了,身体不好。 此刻,导演作为第五代的一份子的特质开始体现出来。固定机位里,小女孩从近景处的门框走向景深处的门框,并最终消失于在层层障碍的掩映下。用缺乏剪辑的长镜头和层层门框表示人物行动的迟缓和拖沓,用在视觉上省略人物运动的景深镜头象征改变的无力和匮乏。这是第五代惯用的手法,以此来表明传统制度的万劫岿然,父辈权威的不容侵犯,和后辈决绝但无望的反抗。 孙周不同之处在于,他在这部影片中继承了第五代惯用的技巧,却在影片中设置了与此种技巧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本该象征着权威和威严的男性掌权者业已年逾古稀,再也无力使得周围的人臣服,在景深镜头里显得无力的是长辈而非后来者。昔日徒弟放弃戏剧转而混迹于歌舞厅,京京不肯叫哪怕一声外公,便是绝佳的证明。 外来文明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冲击,子一代轻而易举地解构长辈的权威。在这种“礼崩乐坏”的前提下,戏剧和本土风俗在影片中便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传统文化与血缘伦理的载体。 可年幼的京京并不知道这样的深刻含义,他像所有的反抗者一样拒绝周围的一切。笼子里的鸟,木质栅栏门上悬挂的锁,门后百无聊赖的京京,一组极其简约的镜头再次强调这一事实。上台演出后小酌几杯的老人被人搀扶着送回家,并不利索的手脚和语无伦次的言谈展示出老人的无力和落寞,颠倒的权力秩序和日益式微的传统在老人身上微弱的流淌,几近于无。 赛龙舟一场戏,导演别具匠心地舍弃长镜,在龙舟手矫健的身手和作为观众的京京之间进行快速剪辑,京京从冷漠的旁观者变成热烈叫好的龙舟迷,暗示着传统以一种澎湃的活力悄无声息地占据少年的心。 莲姑的死亡为祖孙二人的和解再次提供机会。老人被迫无奈贩卖祖传的二胡,悠扬的二胡声中,少年的戏腔渐渐响起,最后掩盖周遭所有的喧嚣。在声音的此消彼涨中,老人身上的传统技艺流淌于后人血脉之中,断裂的血缘纽带和错位的权力关系由此恢复正常。 此后电影中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现快速的剪辑。老人快速迈动的步伐,手中的祖传胡琴,以及江河边表演戏剧的京京,三者剪辑于一处。当老人到达江边时在老人的幻觉中,京京成为戏剧中代表年轻和活力的一个白衣白旗白枪的武者形象,这无疑表示在长者的注视下,晚辈成功地掌握和理解一种技艺、一种对历史的回归和守望,完成了一次心灵意义上的成人礼。 结尾时的离别和故事开始时的离别遥相呼应,此刻后辈在离别时依依不舍,长者成为豁达且豪迈的那个,于形式上点明权力关系的反转和血缘——传统的连接。这个关于秩序和传统的故事至此落下一个圆满的句号。 或许,年轻时弑父的勇士在自己为人父母之后踏上寻父的征程,反抗权威和秩序的叛逆者最终亲手重铸权利与传统的纽带,这是人生而为人的非如此不可的宿命。
1.悲悼时光流逝,感怀生离死别;2.“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3.镜头里的光影弥漫着淡然的哀伤,幸有几抹温暖的人情在。
老广州风情拍出来了,两小孩的戏比较有趣味,朱旭演得很棒,结尾俩人唱上去有些概念,我们处理这种题材始终后劲不足。
因为《孙子从美国来》而得知的《心香》。看完后想说:就演员的表演而言,感觉《心香》更胜一筹;不过,从故事剧情上看,我倒是更喜欢《孙子从美国来》。
第五代的浓郁写意、台湾新电影的温厚写实、混乱的南北时空自洽在一处
朱旭老爷子真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推广大使…《刮痧》、《变脸》、《洗澡》还有这部充斥着传统文化符号(京戏、龙舟、古文、胡琴、祠堂、观音、守候、慰灵、落叶归根)的《心香》,他总是担当着传统的继承者,不停地面临着新旧世代的断裂,却永远显露出那个心中秉承旧规矩的辛酸老者形象,在他身上我们总能找到自己长辈的影子而略去他们骨子里的陈腐,某种程度上这应该也算是记忆的美化。而此类电影也多采取传统且亲民的古老叙事方法,吴天明(伙同第四代)是拍摄此类电影的佼佼者,孙周很难有所超越,加之本子偏单薄又采用了稍显刻意的儿童旁白(不知为何国产儿童电影非常喜欢使用旁白,如《谁说我不在乎》),更是落了下乘。但本片的打光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加深了电影质感。并且京京这个男孩形象没有落入窠臼,写得算是可圈可点。拷贝状态不佳亟待修复。
功夫茶,赛龙舟;广东祠堂,吹拉弹唱;文化的传承,亲情的碰撞,倔强中坚守,含笑后离世。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董桥书里推荐了好几次,终于看了。这个感觉是在广州拍的吧,趟笼、老荔湾那些巷子和屋顶、黄沙那边的珠江边、五仙观…京戏、台湾、隔阂,好看但不成熟更不完美。
跟友人都看哭了,不刻意煽情,就是淡淡地、缓缓地把现实呈现给你看,想到了小时候,那些记忆,我有把握地说会记住一辈子啊…光影很漂亮,小演员老戏骨都很赞,寥寥几笔勾勒清晰群像、事件、大背景,是导演功力。没有这种电影的土壤,是当下的悲哀。
中国人该拍这样的电影。情真!动人!
《心香》在经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这种对抗和冲突上显得没那么刻意
京剧已成老朽,电影也要死绝了吗?
节奏悠缓,但看得并不着急,难得。广东的老房子、老榕树、老街以及唱戏的老人,慢镜头都有滋有味,关于生死的追问抒情尤其动人。和同是朱旭主演的《变脸》有些重复,一个川剧一个京剧,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但这部在前嘛,而且同样不管老人孩子都演得好。
结尾不太好,把余味都冲淡了。构图和布光可以用惊艳来形容(碎掉的观音像,屋内外的共舞,老宅大榕树),配乐也是大气深沉,虽然南方城中城的那种深与静还没有被完全展示出来,但已经可以感受到光影里流动的生死、时间与难以名状的乡愁。
一个导演,能找到朱旭老爷拍部戏,值了。。外公家那高阔敞亮的大房子,可把我欢喜坏了。。。。
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
古韵悠然。
片子哪儿都好,尤其是用光和人物,还有一条始终无法交合但意味深长的台湾线,但这个价值观实在是太保守了:从菩萨到京剧,流动的满是依依不舍,最后的无奈分别如果只从爷孙角度上考虑自然是极好的,但传统不是一个筐,所有东西的分别都需要“无奈”…可能也是政治风波之后文艺受到的影响吧。可与朱旭的《变脸》对看,一破一立。
当外公看见京京站在码头唱京戏的时候,留下了一滴眼泪,仅仅是一晃而过的镜头,却给我内心强而有力的震撼。
我太怕看朱旭老爷子的戏了,那里总是太多逝去。有阳光透进木窗的风景,冥顽的童真,共处一室转霎的相伴,回望往事后知后觉的察悟。像在看一幅染了重笔的时光油彩画,总会有那时人们绘制它的冥思透着光泛出来。
一部难得的中国电影,难得在于其中立性。并没有预想的煽情和强塞观念,而是用细致构建的美学去打动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