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心香

HD中字

主演:朱旭,王玉梅,费洋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92

 剧照

心香 剧照 NO.1心香 剧照 NO.2心香 剧照 NO.3心香 剧照 NO.4心香 剧照 NO.5心香 剧照 NO.6心香 剧照 NO.13心香 剧照 NO.14心香 剧照 NO.15心香 剧照 NO.16心香 剧照 NO.17心香 剧照 NO.18心香 剧照 NO.19心香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心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与丈夫离婚后,女儿以“跟着学京戏”为由将10岁的儿子京京(费洋)丢给了早年丧妻今独自在南方城市生活的老父亲(朱旭)。多年前,名噪一时的京戏琴师父亲因不满女儿婚事及对京戏的逃避,与之心生罅隙,祖孙两人初见尴尬之外,他对京京还有种莫名的怨恨。无意间知道女儿已同丈夫离婚时,父亲对京京愧疚之外多出怜爱,祖孙两人情感日趋正常。  祖孙两人渡江拜会也是独自生活的佛教徒莲姑(王玉梅),莲姑一席话让京京初识人生,心细的他也发现外公与莲姑早已相敬如夫妻。莲姑收到杳无音信40年的丈夫从台湾寄来的信件,外公一时心重如山,但莲姑并没等来她的丈夫而是听到噩耗,不久也重病不治故去。弥留之际,莲姑表示对外公多年的照顾不胜感激,并希望他能替自己超度。为了帮莲姑达成心愿,外公忍痛欲卖胡琴,这时,京京给了他意外的感动。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精准射击权力的堡垒第三季天下美人2012滚滚红尘星际迷航10:复仇女神超乎想象2018德古拉之夜校园篮球风云马歇尔,欢迎你情义两重天2000黑处有什么心跳源计划天堂的孩子北国淘金梦恋爱播放列表Dear.M再世人狗缘威尼斯神偷名校风暴第五季贤者之爱最后的格格下饭魂·下饭江湖终极密码战国语吃人大叔接吻戏说台湾之少年关公失控的圣诞节第三季

 长篇影评

 1 ) 点点感悟 缕缕心香

感觉最好的镜头是当京京被外公锁在家中看书,临家的女孩珠珠来找他时的一段。京京想出去玩但被锁在家中;珠珠想回家却被关在门外,两个同样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孩子,一个在门外画着脸谱跳舞,一个在门内打着筋斗。镜头从门的内侧来表现整体画面,通过两个孩子的对话,将两个孩子的性格表现出来,同时又有着孩子天性的体现,点睛之笔。京京在影片中最为有名的一句台词就出现在这里,“结婚离婚,是必然规律”,这怎样听都不应该是一个十余岁的孩子说出的话语,但偏偏就是出自一个孩子之口,加上影片开头京京和母亲分手时安慰她的相似话语,可见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之大。

从北京到广东,一北一南,除了镜头中景物的变换和标志性的赛龙舟,影片之中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地域差异,也没有交代什么京京对于新环境的不适,算是对于影片处理上的一个遗憾吧。当然这当中也是包含着亲情是超出地域差别存在的一种感觉,所以,这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就是用来表现亲情可以承载到的距离的。至于影片中出现的两个地点,影片也没有太明确的说明,京京来自北京是从他一口的“京片子”中得到的信息,而外公家所在的具体地点始终没有明确的体现,但身边和广东话和每饭必喝汤的习惯已经很明白的说明了这里就是广东。不说明具体地点其实也是一种刻意的方式,因为这种故事可能发生在全国的任何两地。

京剧是国粹,但在二十世纪末期曾经一度几近没落也是不争的事实,影片中对于这个问题也同样有所提及,外公的徒弟改行唱流行歌曲就是对于这个现象的最好表现。影片中还出现了外国人比中国人更加关注京剧这一传统文化产物的场面,虽然有为了突出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的目的,但当中更多的还是值得当时的人们所思考的。

影片的演职员阵容很强大,导演孙周(《周渔的火车》)第五代,本片上映的年代正赶上张艺谋和陈凯歌辉煌的时期,所以这种家庭小品式的作品尽管叫好但并不叫座。两位老演员朱旭(《变脸》、《洗澡》)和王玉梅(《高山下的花环》、《谭嗣同》)是名副其实的国宝级演员,演技绝对一流,塑造这种角色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任何难度,可惜回过头来再看看如今的内地演员,实在是没有几个演技象样的能够叫的出来,影片中的小演员费洋应该是个学京剧的孩子,看其表现在京剧方面的造诣确实不错。影片的音乐来自大名鼎鼎的赵季平,影片中充满了传统风格的音乐和充满着传统风格的环境配合的天衣无缝。

以家庭为主题的电影历来都有着讨好的先天条件,但也因为题材过于广泛的被应用也使得当中出现了大量的充数之作,不过上面的担忧并不适用于本片,用在这里的只有后面这一句评论:“没有波澜起伏的剧情,只有平淡中脉脉流淌的温情。”

 2 ) “相识满天下,知己有几人”?"多想着他/她的好...."

刚看完了新买的《心香》,What a big and wonderful surprise!两位老戏骨的炉火纯青,尤其是王玉梅此次演绎的莲姑是我所知道的她最好的一次表演~而两个小家伙的表演则充满了灵气,可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九十年代初的出品,为何之前不曾有过宣传和介绍?希望孙周导演不会因此而气馁吧--好久不见他的新作品了,这部戏比《周渔的火车》、《漂亮妈妈》都要好.....

"多想着他/她的好....",没错呀,相识、相知都是缘,如果离去,也别抱怨吧,“命不由人”。然而,莲姑也正是过于念着故人的好而难以抉择、且随命里最初的那个人去了

很想知道扮演京京的小演员(费洋)如今的际遇

 3 ) 《心香》这种老电影真的值得一看

在小伙伴的推荐下看了《心香》,小伙伴写东西写得真好,虽然我写得很差,但是我还是要恬不知耻得写下我对《心香》的感受。

整体电影的故事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有头有尾,故事的整体非常的顺畅,现在有很多现在的电影都不会去在意细节,对于一些场景外的故事逻辑根本就说不通,经不起推敲。而《心香》给人的感觉就是故事很自然,整个剧情给人感觉都很舒服,虽然我觉得还是有一些些瑕疵。

最喜欢电影的结局,京京和外公要分开的时候,外公似乎又想提让京京去学戏剧,但是珠珠在京京想要答应的时候拉了他的书包一下,这点特别打动我的是,外公在最后还是痛苦的,他生活的希望从莲姑变成了京京,他还有私心,还希望孙子能陪在自己身边传承自己的技艺,而珠珠的提醒就在于其实外公的悲剧就在于戏剧,虽然为自己钟爱的戏剧奉献了一生,但是戏剧是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坚持自己的坚持要付出的代价其实可能就是像外公一样,不会有一个很美好的人生,而不论京京怎么在这段时间喜欢上外公和莲姑,外公其实都应该明白不应该让孙子在身边和自己学戏剧了,因为可能让孙子幸福、不像自己这样悲惨才是一个老人家需要去做的。

而且还很喜欢的一点是,导演到最后也没有安排所有人的和解,我一直觉得有些电影最后突然一个人想开了,然后所有人都放下了、释然了是非常幼稚的,外公最后和京京爸妈的交流也只是让京京带一个话回去,这才是生活,生活永远不会给你一个简单直接的答案,很多的痛苦其实是相伴一生的,人大多时候不会因为某些人的顿悟而放下成见,放下过去的不和,外公的人生不会有喜剧的结果,有的只会有偶尔一些些的慰藉,所以最后外公表达出来的痛苦是复杂而真实的。

我觉得存在瑕疵的是,导演对于莲姑的病逝之前铺垫做得过于简单,并且外公在莲姑临终前的表现过于的平淡,其实外公是有小性子的人,会在莲姑面前逞强,这和外公在莲姑临终前的表现稍显得不是非常得统一。而且莲姑没有太多铺垫的离去给我的感觉就是,莲姑存在感还是差了一些,我更希望的是莲姑能在和外公谈论以后要走到一起的时候离去,虽然这么太过残忍,但是这样情节感觉更为震撼。并且,这样可以和莲姑之前偷偷把丈夫的“遗像”放起来的情节相互呼应,莲姑心里一定是非常愿意和外公走到一起的,之后没有对这个情节多做些阐述我觉得是很可惜的。整体莲姑的形象我不太懂得导演想表达出什么,莲姑为了丈夫坚守40年,然后默默地走了,给人的感觉就是体现了一下和对岸的封闭带给了很多人不幸而已。

 4 ) 一种追忆,一种和解

文化追忆在中国电影中有很种形式。
第一是通过民族情结。比如《黑骏马》,异族风情,广漠草原,朔风吹起情思。而少数民族一般都是经济落后与文化存留的合体,人物长大后远离草原就是摆脱落后,而《黑骏马》的歌谣就是留存心间的文化,这份存留到底有多大意义,或者,存留只是暂时的,而永久消亡才是必然的,电影不需要给出答案,只要勾勒出感觉即可。
第二种是通过女性。比如《香魂女》。女性问题是几乎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虽然老早就有《新女性》这样的崇尚女人独立自由的电影,但女性的真正普遍觉醒在中国仍然没有完成。因为太多人心中有着自以为缠绵悱恻不可破碎的情结,女人是受侮辱与损害的,这天经地义,这样才顺乎生活情理,日子才能过得舒畅,虽然有着淡淡的压抑。《香魂女》中,人可以依靠香油改变经济,但内心的改变却有多难。
第三是通过老少对立。老少对立在电影中是个常见题材,如众所周知的《偷自行车的人》,如《菊次郎夏天》,但在中国某些电影中却内涵独特。如《心香》,一个老人是丧偶的,又固守着实际上已经边缘化的国粹京剧艺术,另一个老人一边守望着海峡对岸的夫君,一边默默等待着自己的死亡,两个老人可能有爱,却无法说出,最后只能任由死神带走一切,而孩子是率性的,两个孩子的相识也是通过京剧的脸谱,但一个孩子承受着父母离异的痛楚,而最终两个人还是面临着别离,老者老去,少者成长,指称着衰老蜕变中的传统,和标新立异却不无迷惘的现代。现代中国要成长,必须摆脱传统,却又得留念着过去的辉煌,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矛盾。
无论形式怎样,最后都无一例外采取了和解的方式。对立的双方,谁都不能碎裂消亡,又似乎谁也无法取胜,最后呈现的只是一种中庸味十足的和解。如《心香》中最后,孩子也唱起了《打渔杀家》,并且和老人一起把背影留在夕阳流水中,人离开,留下的是对老人的记惦。
这可能是中国文化的本质,也是很多中国艺术电影的精神实质。
它令人感动,但平心而论,只有打破这种和解,只有肆无忌惮,国产文艺电影才能保持生命力。

 5 ) 最爱的电影

外公的房间古旧破败,给人舞台的感觉,光线从天井直射下来,如舞台的射灯,外孙在上面偷看外公的举动,像在观看前台的表演。戏如缩微的人生,人生像场没有边界的大戏。老少两人因戏有了沟通和共鸣,送别之时,老人低吟一声戏词,孩子哇呀呀叹一声,然后别去,情在不言中。

 6 ) 关于秩序与传统的故事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关于秩序与传统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主角的旁白过后,尚且年幼的孩子在戏台上出将入相。观众的视点镜头呈现出大全景中的正面人物形象,构图工整,照明恰当。而后切换至人物的背面,纷飞的旌旗被观众席上大片的黑暗包围,剧院的圆形穹顶散发出淡蓝色的光芒,为整体氛围平添一丝诡谲和不协调。 车站送别一场,母子两人坐在同一条椅子上,却各自处于被深色调栏杆割裂开来的空间之中。临上火车时,京京用漫不经心的口吻告诫母亲,这样的事在电视里多着呢。至此,权力与秩序的颠倒已成定音,尚且弱小的孩子安慰母亲,代表权威与秩序的长者落下眼泪。 外公刚出场时,镜头对准正在播放戏曲的老旧收音机,接着缓缓上升,镜头里出现外公的脸以及哼着戏曲的嘴唇。当戏曲的声音被不知从何处传来的歌曲覆盖时,老人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一个小女孩出面解决。说词是,年纪大了,身体不好。 此刻,导演作为第五代的一份子的特质开始体现出来。固定机位里,小女孩从近景处的门框走向景深处的门框,并最终消失于在层层障碍的掩映下。用缺乏剪辑的长镜头和层层门框表示人物行动的迟缓和拖沓,用在视觉上省略人物运动的景深镜头象征改变的无力和匮乏。这是第五代惯用的手法,以此来表明传统制度的万劫岿然,父辈权威的不容侵犯,和后辈决绝但无望的反抗。 孙周不同之处在于,他在这部影片中继承了第五代惯用的技巧,却在影片中设置了与此种技巧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本该象征着权威和威严的男性掌权者业已年逾古稀,再也无力使得周围的人臣服,在景深镜头里显得无力的是长辈而非后来者。昔日徒弟放弃戏剧转而混迹于歌舞厅,京京不肯叫哪怕一声外公,便是绝佳的证明。 外来文明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冲击,子一代轻而易举地解构长辈的权威。在这种“礼崩乐坏”的前提下,戏剧和本土风俗在影片中便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传统文化与血缘伦理的载体。 可年幼的京京并不知道这样的深刻含义,他像所有的反抗者一样拒绝周围的一切。笼子里的鸟,木质栅栏门上悬挂的锁,门后百无聊赖的京京,一组极其简约的镜头再次强调这一事实。上台演出后小酌几杯的老人被人搀扶着送回家,并不利索的手脚和语无伦次的言谈展示出老人的无力和落寞,颠倒的权力秩序和日益式微的传统在老人身上微弱的流淌,几近于无。 赛龙舟一场戏,导演别具匠心地舍弃长镜,在龙舟手矫健的身手和作为观众的京京之间进行快速剪辑,京京从冷漠的旁观者变成热烈叫好的龙舟迷,暗示着传统以一种澎湃的活力悄无声息地占据少年的心。 莲姑的死亡为祖孙二人的和解再次提供机会。老人被迫无奈贩卖祖传的二胡,悠扬的二胡声中,少年的戏腔渐渐响起,最后掩盖周遭所有的喧嚣。在声音的此消彼涨中,老人身上的传统技艺流淌于后人血脉之中,断裂的血缘纽带和错位的权力关系由此恢复正常。 此后电影中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现快速的剪辑。老人快速迈动的步伐,手中的祖传胡琴,以及江河边表演戏剧的京京,三者剪辑于一处。当老人到达江边时在老人的幻觉中,京京成为戏剧中代表年轻和活力的一个白衣白旗白枪的武者形象,这无疑表示在长者的注视下,晚辈成功地掌握和理解一种技艺、一种对历史的回归和守望,完成了一次心灵意义上的成人礼。 结尾时的离别和故事开始时的离别遥相呼应,此刻后辈在离别时依依不舍,长者成为豁达且豪迈的那个,于形式上点明权力关系的反转和血缘——传统的连接。这个关于秩序和传统的故事至此落下一个圆满的句号。 或许,年轻时弑父的勇士在自己为人父母之后踏上寻父的征程,反抗权威和秩序的叛逆者最终亲手重铸权利与传统的纽带,这是人生而为人的非如此不可的宿命。

 短评

1.悲悼时光流逝,感怀生离死别;2.“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3.镜头里的光影弥漫着淡然的哀伤,幸有几抹温暖的人情在。

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老广州风情拍出来了,两小孩的戏比较有趣味,朱旭演得很棒,结尾俩人唱上去有些概念,我们处理这种题材始终后劲不足。

8分钟前
  • 语然小语
  • 推荐

因为《孙子从美国来》而得知的《心香》。看完后想说:就演员的表演而言,感觉《心香》更胜一筹;不过,从故事剧情上看,我倒是更喜欢《孙子从美国来》。

1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第五代的浓郁写意、台湾新电影的温厚写实、混乱的南北时空自洽在一处

14分钟前
  • 仙女羡鸲鹆
  • 力荐

朱旭老爷子真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推广大使…《刮痧》、《变脸》、《洗澡》还有这部充斥着传统文化符号(京戏、龙舟、古文、胡琴、祠堂、观音、守候、慰灵、落叶归根)的《心香》,他总是担当着传统的继承者,不停地面临着新旧世代的断裂,却永远显露出那个心中秉承旧规矩的辛酸老者形象,在他身上我们总能找到自己长辈的影子而略去他们骨子里的陈腐,某种程度上这应该也算是记忆的美化。而此类电影也多采取传统且亲民的古老叙事方法,吴天明(伙同第四代)是拍摄此类电影的佼佼者,孙周很难有所超越,加之本子偏单薄又采用了稍显刻意的儿童旁白(不知为何国产儿童电影非常喜欢使用旁白,如《谁说我不在乎》),更是落了下乘。但本片的打光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加深了电影质感。并且京京这个男孩形象没有落入窠臼,写得算是可圈可点。拷贝状态不佳亟待修复。

15分钟前
  • 还行

功夫茶,赛龙舟;广东祠堂,吹拉弹唱;文化的传承,亲情的碰撞,倔强中坚守,含笑后离世。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16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董桥书里推荐了好几次,终于看了。这个感觉是在广州拍的吧,趟笼、老荔湾那些巷子和屋顶、黄沙那边的珠江边、五仙观…京戏、台湾、隔阂,好看但不成熟更不完美。

17分钟前
  • vivi
  • 推荐

跟友人都看哭了,不刻意煽情,就是淡淡地、缓缓地把现实呈现给你看,想到了小时候,那些记忆,我有把握地说会记住一辈子啊…光影很漂亮,小演员老戏骨都很赞,寥寥几笔勾勒清晰群像、事件、大背景,是导演功力。没有这种电影的土壤,是当下的悲哀。

18分钟前
  • 阿蛮
  • 力荐

中国人该拍这样的电影。情真!动人!

23分钟前
  • 季轩
  • 力荐

《心香》在经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这种对抗和冲突上显得没那么刻意

28分钟前
  • 圣墟
  • 推荐

京剧已成老朽,电影也要死绝了吗?

30分钟前
  • デブリ
  • 推荐

节奏悠缓,但看得并不着急,难得。广东的老房子、老榕树、老街以及唱戏的老人,慢镜头都有滋有味,关于生死的追问抒情尤其动人。和同是朱旭主演的《变脸》有些重复,一个川剧一个京剧,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但这部在前嘛,而且同样不管老人孩子都演得好。

31分钟前
  • 肖浑
  • 力荐

结尾不太好,把余味都冲淡了。构图和布光可以用惊艳来形容(碎掉的观音像,屋内外的共舞,老宅大榕树),配乐也是大气深沉,虽然南方城中城的那种深与静还没有被完全展示出来,但已经可以感受到光影里流动的生死、时间与难以名状的乡愁。

33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一个导演,能找到朱旭老爷拍部戏,值了。。外公家那高阔敞亮的大房子,可把我欢喜坏了。。。。

34分钟前
  • 不去
  • 推荐

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

38分钟前
  • 鱼婆婆
  • 推荐

古韵悠然。

39分钟前
  • 判官
  • 推荐

片子哪儿都好,尤其是用光和人物,还有一条始终无法交合但意味深长的台湾线,但这个价值观实在是太保守了:从菩萨到京剧,流动的满是依依不舍,最后的无奈分别如果只从爷孙角度上考虑自然是极好的,但传统不是一个筐,所有东西的分别都需要“无奈”…可能也是政治风波之后文艺受到的影响吧。可与朱旭的《变脸》对看,一破一立。

42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当外公看见京京站在码头唱京戏的时候,留下了一滴眼泪,仅仅是一晃而过的镜头,却给我内心强而有力的震撼。

43分钟前
  • 御姐控_光崽
  • 力荐

我太怕看朱旭老爷子的戏了,那里总是太多逝去。有阳光透进木窗的风景,冥顽的童真,共处一室转霎的相伴,回望往事后知后觉的察悟。像在看一幅染了重笔的时光油彩画,总会有那时人们绘制它的冥思透着光泛出来。

44分钟前
  • bird
  • 力荐

一部难得的中国电影,难得在于其中立性。并没有预想的煽情和强塞观念,而是用细致构建的美学去打动观众。

49分钟前
  • 睡睡睡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