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梦之安魂曲

HD中字

主演:艾伦·伯斯汀,杰瑞德·莱托,詹妮弗·康纳利,马龙·韦恩斯,克里斯托弗·麦克唐纳,露易丝·拉塞尔,玛西娅·让·库尔茨,珍妮特·萨诺,苏珊妮·谢泼德,夏洛特·阿罗诺夫斯基,马克·马戈利斯,迈克尔·卡切克,杰克·奥康耐,斯科特·富兰克林,亚伯拉罕·阿罗诺夫斯基,欧嘉·梅雷迪斯,本·申克曼,凯斯·大卫,迪伦·贝克,肖恩·奥哈根,比尔·布尔,吉米·雷·威克斯,斯坦利·B·赫尔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0

 剧照

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2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3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4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5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6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3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4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5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6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7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8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9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梦之安魂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哈瑞(杰瑞德·莱托 Jared Leto 饰)和玛丽安(詹妮弗·康纳利 Jennifer Connelly 饰)彼此相爱,梦想着开个服装店,梦想着有个美好的明天。然而他们都离不开毒品,并想着以销毒赚得第一桶金。哈瑞的母亲是个彻底的电视迷,最大的梦想是上电视,为此不顾年迈吞食减肥药。由于药品里的毒品成分,她渐渐上了瘾。哈瑞的朋友狄龙(马龙·韦恩斯 Marlon Wayans 饰)同样是个瘾君子,为了挣大钱加入了黑社会。为了梦想,他们努力着,却一步步深陷毒品难以自拔。 哈瑞的胳膊因注射毒品感染而被割去;玛丽安为了毒品出卖肉体和自尊;哈瑞的母亲最终住进了精神病院受尽折磨;狄龙锒铛入狱。当视线变得模糊,梦在遥远处呼唤,迷失的人该以怎样的姿态安抚自己的灵魂。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铁甲狂猴之亡命雷霆愤怒乒乓球蓝天之火 下(国语版)不离婚的男人―绿帽夫与恶毒妻的欺骗之爱―以家人之名衣食父母无名卫士偷错隔墙花丛林求生巢穴2013结束吧不良英雄乔迁之喜1994偶然碧海娇娃完美有多美湖的女儿五卢比恩仇录异能侦探让我尖叫灰飞烟灭 第三季白色荣光最终篇:地狱犬的肖像表姐,你好嘢!2粤语贩卖·爱没女神探锦绣前程

 长篇影评

 1 ) 真正的恐惧是来自于人的内心和现实的生活

       还好,我是在吃饭的时候看的。

       恐怖,这是我第一个反应。看到最后,我的身体忍不住抖了一下。我爱看恐怖片的习惯已经有数载,大大小小,各国各样都阅览过,没有一千,也得有九百了,从黑白道彩色,甚至是变态、恋尸、切割等禁片。

      不要误会,本片只是剧情片,是文艺类的,本片没有鬼没有僵尸没有怪物,没有喷血没有截肢没有砍死,只有毒品、小人物和现实。真正的恐怖不是来自于德州电锯杀人狂的电锯,不是来自咒怨的诅咒,也不是来自于外星球的食人恶魔,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每个人心中都有魔,只是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出现。本片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让观众通过观看本片能够看到自己心中的“魔”,能够看到现实中的“魔”,虽然只是电影,却能够时时感受到痛和绝望。一种可以和等待死亡媲美的绝望感和痛感。

      这才是电影,这是真正的电影,强烈推荐。

 2 ) 生命的阴影

不曾让你遗忘的不应只有光明,黑暗作为光明的对立面,永远存在。电影里的阴影因为真实而吸引人,心碎之后,我们在画面外追寻着所谓的真实,然后审视周围。罗曼.波兰斯基说:也许我喜欢电影中的阴影,但生命中的阴影则不然。

我想如果有十个不同主题去表现生命的话,《梦之安魂曲》肯定可以从某一个角度来针刺着你不能沉沦。这同样是一部看过后却觉得说不出东西的片子,尤其是强迫着你说些什么东西——知它有千般好,但是无处予说。压抑、消沉、绝望、伤感、无奈……,众多名词都是《梦之安魂曲》影片的注脚。

英文名字是《Requiem for a Dream》,它还有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译名,类似《迷上瘾》、《梦的挽歌》等等。也许你不曾留意过,但是曾在一个无知却被反复转载的十大禁片帖子上面见过它,你甚至会以为这里面真有什么为世俗或者大众所不能容忍的情节画面,报着一种猎奇心理去苦求过。

当然,我会说:你错了。

这样的猎奇行为侮辱了一部伟大而杰出的电影。不得不指出,其实《梦之安魂曲》才是一部被人遗忘的片子,太过出色加上题材阴暗,导致它被遗忘。细心留意后,某一天也许会发现,它原来也列在IMDB里面,而且排名还可以正视。它有着演员出色的发挥,有着导演凌厉的剪辑,高速切换的画面,有着神乎其技的蒙太奇,有着扣人心扉的音乐,还有一个值得现代人反思许久的沉重主题。

给影片纠不足的话。我想:它的出色来自它的主题,却也毁灭于它的主题,影片没有给我们任何的希望。

表现诸如毒品、暴力、卖淫之类的主题并不是不能苟活于世,而是从哪个角度去表现,也许你会说黑帮片的不是很受欢迎吗?不错,黑帮是受欢迎,但是,表现的形式也有多种多样。正面去展现黑帮不加美化,恐怕没有几个人愿意去看现实中血肉模糊的争斗,又或者是枪林弹雨的追杀。《梦之安魂曲》正面去描述了人在毒品药物面前的无力挣扎,却是种匠心独到。大量的心理活动刻画,时而激烈急促,时而平缓流动,因为这个美好追求的主题本身就是虚幻,主人公所追求的梦想不过一种虚幻。梦想固然是用来实现,有一类则需要被粉碎。当灵魂与躯体被毒品药品所分离,那时候,灵魂已不再属于你自己所能控制。

再一点不足是凌厉得有点过火的画面剪辑、快速切换,让人承受不住,尤其是面对着杰瑞德.莱托那张苍老痛苦的脸庞,几次想切掉,因为这像是在受罪,主人公在痛苦,我们也在受罪。而且电视节目的助兴催促声也实在令人紧张万分,这种痛苦不仅仅是看着一年老的母亲在受罪,也是为之不忍的剧创。黑色基调下的主题,看着四个主人公一次次的吸毒、吞食药物,无以复加,一步步走向绝望。如果说像《杀诫》《黑暗中的舞者》结局给我们的是戛然而止的疼痛,绞刑剥夺了在生的权利。那么《梦之安魂曲》最后一二十分钟痛苦的持续加剧与走向绝望,是其他影片所无法比拟的。

如果说眼花缭乱的剪辑不曾让你震撼,瞳孔的收缩放大也不足以让你新奇,而依赖毒品药物的感觉又离你似乎太远,煎熬中的疼痛你觉得不真实。那么且让你看其生命突然消逝,纵然残酷,也许可以击倒你,但更多是刹那的震惊。生命的慢慢枯萎凋零,是一种考验人内心与耐性的折磨。我们很不情愿在《梦之安魂曲》看到了后者,消沉得欲罢不能。这也许就是日本豚鼠系列实验短片为什么要选择慢慢折磨一个人致死,而不愿意像恐怖分子一样以切人头为乐。这是要考验人的承受能力,不可否认以上所提及的是一种变态行为。

当然,在《梦之安魂曲》身上,我并不认为它是为了折磨而折磨,至少,它留下了一些迷茫的信息。

记得第一次看片子立刻被开头的《Summer Overture》音乐所迷住,一开始仿佛死神推开了大门。一幕幕的画面里,哈利和泰伦推着电视机,和那些休憩中的老妇人们摆摆手说了声:Hi。夕阳余辉下,两个年轻人走在宽阔的街道上,音乐声像脚步一样,从轻快到沉重,渐渐加急…。当然,整张原声都做得非常出色,其他曲目也融入了众多音乐元素(参见导演前作),但是对这首开篇曲情有独钟。

这个故事包括原声里,有Summer、Fall、Winter,由炎热的夏季开始,却没有Spring,四季里缺一季节,这不仅仅是个圈套,也是个死亡的最后宿命。

2004.12

 3 ) 沉沦

最难的事情也许并不是坚持到底,而是想停的时候可以停下来。

  
我跟每一个遇见的人推荐这部电影。

  
Harry发现妈妈吃的减肥药里含有致兴奋的成分,劝她停止,她断然拒绝,流着泪说:减肥是为了穿漂亮的红裙,穿红裙是为了上电视,上了电视就会变成重要的人物,让人无法忽视,只有想到这个才愿意微笑,愿意生存下去。Harry只好默然。

他太明白这种感受。

迷上瘾,是的。得不到满足时,感到人是空的,笑不出来,活不下去。既然无法满足自己的最渴望的需求,那么活着有什么意思。

努力工作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么?如果我的幸福快乐就是一磅海洛因呢?

于是又变回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我是觉得,一定意义上,这是类似宿命的东西。一环扣一环,身不由己。

他们彼此相爱,但却无法伸出援助之手。他们还活着,但是已经无法控制自己。

沉沦是一种迷狂,而迷狂是一道光,让我们欣喜,追随,充满希望,因为我们从不会知道光何时离我们而去。

  
任何人的生命中,都有不得不克制的愿望,想吃不能吃,想睡不能睡;想爱不能爱,想留不能留。

虽然都是痛苦,但是还能有比失去自控更可怕的事么?

很多事情,放下了才轻松,跟自己相处亦是学问,你不能不满足“自己”的需要,也不能满足“自己”的每一个需要。

 4 ) 精神世界的顿挫感与现实挣扎的矛盾

阿罗诺夫斯基执导的《梦之安魂曲》,是折磨还是妥协?
波兰斯基说:也许我喜欢电影中的阴影,但生命中的阴影则不然。生命中的痛苦,往往来自于我们自身与精神世界的矛盾。所谓迷恋,是对于自身的苦苦追求,满足自身欲望的法则。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度,在失去平衡前,注定毁灭。而我们常常却背道而驰,企图满足自身的欲望,而摒弃精神世界的安慰。就如做爱失去快感,手淫上升为清道夫的职责。
这样的电影,像《猜火车》、《发条橙》这样的类型,永远是最喜欢也是最害怕的电影类型。我们会很容易沉寂于电影的娇柔,敏感和烦躁,反之,我们同样也会看到诸如毒品,卖淫等等我们不提及的阴暗。
这个城市,有的人在歌颂爱情,有的人期待面包,表象复杂,其内在却同样是为了满足。而电影中每个人都怀有梦想,sara幻想着上全国最火爆的电视节目,病态迷恋着电视节目是她开始在获得可能上电视的机会后疯狂的沉迷于有依赖性的减肥药,实际上,这样的沉迷往往是最为平凡的,在影片后段,sara灰头土脸,神经错乱的跑到电视台,在一遍申述中曾这样大家大叫:i am the one!Alone!这样的纠结与不安定,成为这部电影我觉得最为成功的角色塑造。其实,所谓的上电视,所谓的追求欲望,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sara对于爱的追求。对于爱的渴望!她爱她的家庭,爱她的儿子,那种脆弱的情感,联系的线路细而敏感,不容初任何差错。
有这样一句很恶俗的话,大约是这样说的:这世界上的快乐大多相似,而悲伤却不为相同。其实在影片开始,导演还曾试图留有一点温情在,Harry搬走电视机,向过道晒太阳的老太太们问好这一画面定格成像。包括Mary和Harry在躲避保安的那一段,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经典。
影片前半段缓慢发展,节奏不紧不慢,到是不停的重复着几个由特意剪辑的几个符号化镜头来不停穿插,而我认为,循环往复得到的是情感的不断积淀,畸变的镜头画面,不成比例的构图,包括本身影片所带有的沉闷黑色基调。事情完全在往糟糕的方向发展,追逐梦想却深陷泥沼,挣扎的过程却没办法抓住对方的手,当每个人都精疲力竭的时候,一切都已惨不忍睹.毒品药片是凶手,按"芳香之旅"的说法,是资本主义的香花毒草,但香花毒草只是一个表象与工具,真正的凶手是欲望,真正的掌控是宿命。sara说:"孩子,这就是命啊!"其实,这样的说法不免唯心,但四个人的生活却完完全全是因为贪婪的欲望的产生。没办法,都是人,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是一个追逐的过程,所以,都没有错.之所以是这样的结局,因为有追逐就注定有成功与失败,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后者。
影片采用分线叙事的步骤,一条分线是Harry和他的朋友们,别一条则是Harry的母亲。情节设置得干净利落。而且,影像拍摄风格是本片最拿人的地方。Harry三人买卖和吸食毒品的时候:他与女友接吻、和泰伦一起去做毒品交易再到收钱,这三个动作,镜头是以不断的变换和快速地重复来拍摄完成。在吸毒的时候,人的瞳孔都因为那种腐骨的快感而变得扩张和涣散起来,放大的镜头来予以表现瘾君子的丑态。这些画面都是很短促地一划而过,如同流星闪过夜空一般,一道美丽的光影弧线,属于那种短暂停留的影像。
老妇人sara是一个瘾君子,心瘾太重!
无形中过于依赖那些减肥药物。但是绝对能够理解她为何近乎玩命地减肥:从她手中握着她与丈夫、儿子的全家福照片,从她怀旧的眼神,再注意到她痴情地望着当年风采迷人的自已,就知道这是她的一场梦。她要去重温昔日美好又温馨的感觉。只不过,代价太大了,当看到老妇人被送到精神病院用那种电击疗法,一次次受到电击,还带着牙套,(防止她咬舌伤到自尽吧)她痛苦又面容扭曲的表情,让人极为不安。
在影片的最后二十分钟,所有积累的怨念纷纷爆发,堕落,欲望,挣扎,痛苦,一切不美好的纷纷上演。
包括本片的原音配乐,我觉得极为出彩。
本片配乐由Kronos Quartet演奏,异常出色地烘托出阴郁绝望的气氛。它使用了大量的电子乐,来表现主人公吸毒过后沉迷于幻觉的状态,包括配合剪辑,都超级棒。
在影片最后四位主人公走向痛苦深渊时,则运用了电子乐与大提琴交互的配乐方式,简洁刺耳,小提琴的奏鸣重叠再重叠,不断迭加着痛苦和焦虑的意欲,以至趋向于窒息,一股绝望的气息油然而生。而真的会有绝望感向你袭来。

其实一直都很喜欢有撕裂感和变态倾向的电影,当然,我指的不是CULT片,而是喜欢刺骨的真实。片子进展到最后已经出现了最好的画面,最美的音乐,但是没有出现的是最深的黑暗,前面是一切发展都像是给一个肿瘤提供的最好养料,就等它爆破,而且是等它像一件标准的艺术品一样爆破。

 5 ) 瘾。


       是在一个头痛昏沉的晚上看完这部电影。最近几天觉得很疲惫,以至于前30分钟眼睛干涩得睁不开,困倦得能倒头就睡。但随着电影高速切换的镜头,愈发激进的音乐,困意逐渐消散,沉重而刺痛地清醒过来。像电影的中文片名“梦之安魂曲”五个字给人的平静,不动声色地冲击和穿透心灵。
       
       一事无成的Harry,他的黑人朋友Tyrone,以及女朋友Marion,心怀理想但因吸毒成瘾而荒废的年轻生命。Harry的母亲Sara,从一个最初沉迷于美食和电视节目的无望中年妇女,到最后沦为无可救药的精神病。生命从茂盛到枯竭的过程,全都透过镜头一一呈现。
       导演是创造者,演员是塑造者,通过摄影表达和传递着。画面的快速切换,视角的瞬息万变,鱼眼镜头,多重曝光,还有不断重播的白色粉末、气泡升腾、细胞浮游、瞳孔放大的特写,混剪在一起的每一帧都是这场氤氲梦境的主角,细思极恐,针针见血。

       电影的主题无关乎毒和瘾。毒是欲望,瘾是贪婪,是一个人生来便会拥有的东西,被灵魂私藏着。若是它们生生不息,那还不是因为现实这东西总叫人失望。但意志从来都不是不堪一击的,灵魂也不能被轻易打败。电影让有过相似经历的人惊觉,也提醒另一些人时刻保持清醒。
       当曾经怀揣志向并且励志成功的Harry,如今颓废消沉,皮囊也已经包裹不住因过量注射毒品而感染的血管,痛不欲生,只能截掉手臂才能维持生命;年轻美好的Marion本来可以开一间服装店,让自己的设计天赋得以发挥,但却因毒瘾缠身而放弃自尊,出卖肉体,浓妆也遮盖不住的丑陋;当童年时母亲的细语温情都已经无法让Tyrone回头,只能坠落做更深的梦,最后要在狱中煎熬度过一段漫长人生。
       我被电影里的鲜血溅了一身,好在这些画面还能让我们为之震惊,恐惧也是因为不曾经历过。看过电影,可能毒品的威力已经让人不敢靠近,那瘾呢?

       当原本看着电视节目品尝巧克力和奶油面包时的心情愉悦的Sara,为了上电视而减肥,又难以控制自己的食欲,故而开始吞食大量减肥药,最后转变为双眼空洞,精神失常,甚至厌食。减肥药里含毒的成分让Sara易感兴奋,原本丰腴的体态也变得日渐消瘦,她终于能够穿上那条红裙子,幻想自己登上电视节目的样子。而一旦药效减弱就会让她局促不安,食物和新换的电视机都已经无法满足她,于是又更大剂量地吞食,也越来越麻木。直到中枢神经已经被毒药吞噬,意志麻木不仁不由控制,沉睡不能觉醒,愈梦愈深,灵魂亦游离于躯体之外。
       欲望也是瘾,瘾里也有毒。

       关于减肥药这样东西还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之前有段时间想要减肥,鬼迷心窍地买了一种据说效果很好的日本减肥药。这东西吃下去就跟Sara一样,刚开始会觉得异常兴奋,精神很好,但是两三天之后就开始觉得严重口渴,视力模糊,心跳加速,反应迟钝,行动都不受控制。一直到服药第六天的晚上,照镜子发现瞳孔散大,头部隐约发麻,后来越来越严重,从肩膀一直到手臂都开始麻木。幸好意志还很清醒,在网上不断搜索减肥药当中可能含有的成分。发现了一种叫做“阿托品”的东西会在减肥药当中添加,虽然不是毒品,但这种成分在体内积淀过量的话就会引起中毒症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会由兴奋转为抑制,导致精神紊乱。那天半夜去医院挂了急诊,拍CT排除了其他病因,确认了是阿托品中毒,然后挂盐水、大量喝水排出毒素。自从有了那次经历,我想我永远都不会再碰减肥药这种东西。

       如果毒瘾是禁忌,是从天堂到地狱。那烟瘾酒瘾甚至网瘾,减肥的瘾,整形的瘾,又比如电影的瘾,写字的瘾,我们都会上瘾。各种瘾都在亦步亦趋地逼近和占据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也宁愿沉陷在虚幻之中,逃离于现实之外。但没有谁能够像镜头切换这般迅速地在虚实之间应对自如。
       夏是旺盛,秋是坠落,冬是绝境,这个故事里没有春天。没有天寒地冻的荒凉,但沉沦的毒瘾和迷失的梦呓仍旧让人深陷于绝望之境,无法回暖,难以自控。你可以选择让你的灵魂自由流放,但不能保证你的人生还是安然无恙。为逃避现实而促成的瘾,最终还是要被现实唤醒。血液里的细菌也许可以消除,但灵魂深处的残缺要怎样安抚?

       最后一幕,他们蜷缩起来,回到生命最初的姿态。
       但愿我们的人生里都有春天。

 6 ) 梦到深处人不省

《迷上癮》的观影过程绝对是场磨难,越看越堵心,越看越绝望,导演铁了心要把美好撕碎给人看,撕碎了还不算,都零落成泥了,还要狠狠踩上几脚,直至碾作尘为止,看得人阵阵寒意从心底冒起。看完后,半天才还魂。尽管被折磨得要看看窗外的阳光才证实这个世界还是美好的,但还是禁不住地想,绝对的好片子,尽管是如此的黑。转身推荐给朋友,没有此类观影经验的朋友反问:跟《黑暗中的舞者》比,如何?呵呵,我暗笑,虽然名字中带了个“黑暗”,但跟可怕的《迷上瘾》比比,前者简直就是温情泛滥了。早就说过了,对于邪典电影,想象无效。 《迷上瘾》对人的冲击实在是太直接、太触目惊心了,赤裸而纯粹,仿佛子弹直接穿透身体,而不是停留在体内,委实可怕。此种观影体验,是平生第一次。越到最后,痛苦越巨,凌厉的剪辑,急促的配乐,疯狂晃动的画面,简直像鞭子狠狠地抽打着灵魂,灵魂传达给肉体的感觉,只有一个字:冷。从内而外地发寒。 不禁要问:如此痛苦,如此寒冷,如此无力,为什么?那些注定生活在一起的人,有血脉相连的,有耳鬓厮磨的,也有豪气干云的,彼此相爱,却无法相互温暖,带着渴望焦灼麻木的神情,浸淫在失控的世界,不可自拔。亲情、友情、爱情,一样不缺,但却摩擦不出一丝暖气;梦想、希望、憧憬,样样齐全,却在黑暗和失控中不断沉沦,亲手为自己的梦想掘了坟墓。 那些往昔的温暖,在现实的阴冷中,依稀透着黯淡的辉光。就是这点辉光,让人心痛不已。哈瑞的母亲莎拉单独寡居,一档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是她的最爱,也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当她知道她拥有上节目的机会时,她沉寂如死水的生活一下子燃至沸点。她翻出了多年未穿的红裙子。这条红裙子,跟她逝去的生命和幸福的瞬间密切相关,曾见证了她最快乐满足的时刻,它是她和往昔幸福生活的唯一纽带。为了让昔日重现,她要减肥,她必须减肥。很多时候,“必须”都带点宿命色彩,一旦开始,便无法逆转。当吃减肥药上瘾被儿子发现,遭儿子指责后,莎拉说,我老了,我很孤独。这份沉痛将哈瑞击得无语。她还说,因为那条红裙子,那个希望,我拥有阳光,我开心。这是片中少有的温暖之语,伴随着她隐忍的泪水和疲倦的微笑,这淡淡的温暖却是如此的扎人。 回望,这是本片人物最重要的动作。人只有在对现实不满,对未来无望的精神状态下,才会对过去无限怀念,过去的某个幸福的小瞬间会被无限放大。哈瑞的母亲如此,哈瑞的朋友狄克也是如此。狄克有梦想,也许支撑这个梦想的还是个稍嫌幼稚的理由:让母亲自豪。当他误入歧途,每每被毒瘾折磨时,他反复想起小时候跟母亲在一起时的温馨小幸福。尽管他一直记着母亲的温柔希冀:我不要你成为大英雄,我只要你成为妈妈的好孩子。但是,他离开母亲实在太久了,已忘了该如何去做妈妈的好孩子了。 人要是一直在平静的绝望中生存,就如同长年累月躺在冰冷的水泥地板上等死一般。然而一旦意识到这种绝望的存在,就会变得焦灼不安,就会千方百计寻求一个依傍物,以期找回活着的感觉。在本片中,几个年轻人找到了毒品,而莎拉找到了一档娱乐节目。越孤独,越要爱,爱深了,就容易上瘾,甚至迷失自我。内心那种难以名状的虚妄渴望,必须被填补,于是迷上瘾成了这种饥渴状态的外在形式,而当这个外在形式登堂入室全面攻战精神领域的时候,危机真正爆发了。 意识和生活都开始脱离了自我的控制。当身外之物而不是你的意志控制你时,我们看到曾经强大的人,据说是万物之灵的人,卑微得连虫豸都不如。而让他们变得如此卑微的原因,竟是那么的光辉:梦想、希望、爱。呵!多么讽刺:我们匍匐在地,不复高贵,因为我们有爱!有梦想! 梦想照不进现实。在毒品的刺激下,现实主观、迷离、诡异,与滚滚红尘的外部世界隔绝。是的,影片强硬地展现了这四个人意淫的梦想和封闭的现实。可悲的是,他们固执地生活在自己营造的梦幻现实中,却无法避免他们与真正现实的碰撞。真正的现实客观、坚硬、冷酷,往往在你意识到之前,它就将你操纵和凌辱了。现实击碎了梦想,真实让虚幻无处遁形。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你必须有所行动,而更可悲的是,这是一群丧失了行动能力的生物。 行动能力丧失了,爱的能力也消退了,他们唯有自我沉沦。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人似乎更喜欢躲在自己的阴影中生活,更专注甚至夸大自己的爱恨情仇。这种对自身感受的空前敏感,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对外部世界的麻木,对他人情感的忽略和迟钝,导致现代人越来越爱无能了呢?在人和人日益疏离、情感日益干涸的现代都市中,我们的情感生活渐渐被身外之物挤兑了,情感本身反而沦落到向隅而泣的命运。曾几何时,爱的力量被那样的赞颂:爱让我们向美向善,爱让我们义无反顾,爱让我们无所畏惧,而这些,都被这部冷冰冰的影片击得粉碎。在哈瑞他们的世界中,爱催生不了幸福,扶植不了尊严,成就不了梦想,反而因爱之名,伤得彼此血痕累累。谁之过?哈瑞爱他的母亲,却不知如何去爱,他和母亲的交流简单而粗糙,他认为他能给予母亲需要的东西,却不知道母亲需要的恰恰就是他。哈瑞和女友玛丽安彼此深爱,这份爱却没能推动他们创建一个美好幸福的未来,随着他们生活的愈加黑暗混乱,玛丽安那个自主品牌服装店已然是个不可企及的空中楼阁了。狄克一心想干大事,让母亲自豪,但他却不懂一个母亲的心,误解了母亲的本意,也误解了生活。不知道他们迷醉于毒品时,有没有想过:当你逃避现实,放纵欲望,对一种东西上瘾,而这种瘾席卷了你全部的感知能力和行动能力时,这就是一种深刻的病态,而如此病态的身心,是没能力承载梦想的,更没能力许诺甚至创造未来。诚如王小波在《伟大一族》中所说,他们相信,任何美好的梦想都有可能成真——换言之,不能成真的梦想本身就是不美好的。假如事情没做成,那是做的不得法;假如做成了,却不美好,倒像是一场恶梦,那是因为从开始就想得不对头。 艾米莉·狄金森有诗云:我为美而死去,但是/在一位为真而死的人/被埋葬在相邻的墓穴里时/我在坟墓里还没有安顿/他轻声问我失败为什么?/“为了美”,我回答/“我则,为了真,它们原一样/我们志同道合”。真和美,往往像黑暗王国的星星,照亮了行路者的内心,引导着他们走了一条“光荣的荆棘路”,即使终了被葬进坟墓,却也是坚定而安然的;而哈瑞他们,虽然同样怀揣美和真的愿想,但这些美好的星星却没能照亮他们的内心,指引正确的方向,所以,纵然被荆棘扎得遍体鳞伤、身心俱裂,最后还是脱不了梦碎心亡,安魂曲响起的悲惨命运。前者的坟墓建在天堂,而后者的,则垒在地狱。 这部片子又名《梦之安魂曲》,人都有梦,入梦太深,噩梦连连,终不省人事;走得太远,越走越岔,蓦然回首,阡陌掩于草,来路已无迹可寻。所以,春夏秋冬的轮回中,唯独生机盎然的春天缺席。 2008.9.25

 短评

其实人和人的生活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分崩离析。欲望是快速的,惩罚却来日方长。

10分钟前
  • 宫廷阉割师大人
  • 力荐

哇,那条胳膊!哇,那棵管子!哇,那两张屁股!哇,我要吐了……

13分钟前
  • 发条饺子
  • 推荐

一部极好的反吸毒电影……

18分钟前
  • 霍尔顿狐狸振作
  • 推荐

我操 真他吗黑色……不论你有多开心 看完这片你就感同身受了……

23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力荐

毒品记得我爱你。Ps:建议在低血糖、微醺等情况下观看,能间接感受“通感”手法。

2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生活都是谎言,只有梦能带来安稳;爱 健康 快乐 都去死吧。

32分钟前
  • drnuk
  • 力荐

一场没有春天的噩梦

36分钟前
  • 戴莫卡
  • 力荐

憨憨说看了这片你就不想吸毒了,恩,真不想了

39分钟前
  • 石头[b side]
  • 推荐

达伦几乎是用极端作者化的手段把电影语言翻新定义了一遍,富含设计感的镜头与音效精准无比地传达了一切情绪,无孔不入的灵气最终汇聚成张力难抵的炸裂观感。这种可怕的共鸣存在于我们生活走向的每一种可能性里,起止于欲望。活死人在梦过的美好里荡漾,宛如群魔乱舞。

42分钟前
  • Ocap
  • 推荐

一如既往的匠气,视听则非常过度,不是重口味而是语言上不知节制堆砌的差品味。剧本是典型自以为高明的美式多线程,无非是形式填塞浅薄内容表率。这种胡里花哨噱头电影最经不起时间考验,因为充满了可学视觉技巧,大家都玩烂之后,就会写满了过时两个字。

43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孤独和绝望,不能想象没有电视巧克力糖分的生活。世界上没有光或者它们统统被绝望的黑暗浇熄了。欲望上瘾如同被魔鬼引诱。一次又一次的站在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上。世界只剩下自己一人,一张床或者沙发前昏暗的电视光速,亢奋后的瞳孔缩小又放大扩散,世界如此空虚迷幻。

47分钟前
  • Adiósardour
  • 力荐

说实话我看完有点想吐。这还是第一次。最后每个人都回到母体里的状态。剪辑,音乐逼得人无路可走。后面看的难受死了,张力太大,我快受不了了。。。。。

48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导演想探讨人自身的内部,内心和灵魂的深处,有被暗黑事物吸引的一种本能,所谓“迷上瘾”,那种飞蛾扑火的冲动,对某种事物的无法挣脱,直至自我毁灭的依赖。

53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是我对常识的要求太高了么,剪辑和音乐再怎么优秀,也无法掩盖这只是一部禁毒宣传片的本质。沾染毒品与家破人亡本来就是强因果关系,由此带来的绝望本身可以预期。形式主义是一种精致的造作,尤其是没有实质的时候。

58分钟前
  • 秋熙
  • 还行

看完这电影就跟死了一回似的。我的top10之一。秒杀级的镜头语言和剪辑配乐。

1小时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最绝望的观影经历!绝望到耳不敢闻,目不敢视,心灵战栗!

1小时前
  • 战国客
  • 力荐

镜头、剪辑、原声……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回头看新浪潮之类的。。

1小时前
  • Touma
  • 力荐

我想如果写一篇影评的话,题目叫做“吸毒的人没有春天”,当然从电影史论的角度讲,指出阿罗诺夫斯基和杨·斯凡克梅耶、汤姆·提克威之间的关系会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

三个年轻人的寂寞加上一个中老年妇女的寂寞,因为寂寞而寻求刺激,因为寂寞而渴望关注,吸毒、减肥,进而着迷,最后崩溃。回头重看才发现,《观音山》模仿的应该就是这部吧。

1小时前
  • 芦哲峰
  • 推荐

所有欲望都消失了。只有两部片子让我如此悲伤,悲伤到呕吐:一部是《幸福》,另一部就是《梦之安魂曲》。

1小时前
  • 艾小柯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