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写那么多字了看完电影又看影评,我依旧觉得死囚在最后一刻终于承认自己的罪行不过是面对死亡的恐惧需要自我救赎找求解脱的手段罢了,修女开头到结尾未经他人苦却劝他人善的圣母行为看得我真的一堵棉花堵在胸口。如果耶稣流落人间遇到的是像死囚一样自私虚伪懦弱的恶魔,是否还会遵循他的博爱?行如此之恶的人怎么可能得到救赎成为“神的孩子”,在结尾处死囚母亲的落泪,家人的陪伴温馨的氛围,以及修女让死囚代入成为自己孩子受到伤害是死囚感到愤怒,知道为人父之人保护家人的责任,但是他仍然对受害者父亲的对他杀害自己孩子所产生的愤怒不原谅?真的……自私自利到凉薄!这样的人凭什么得到救赎!这不就是世上除了他的家人,别人的生死都不重要吗?所以最后通过死囚之口说的sha ren有罪的观点还有有几分可笑与荒唐。 善与恶怎么可能贪心的两全其美!
导演是无冕之王《肖申克的救赎》的男主,西恩·潘和苏珊·萨拉登饰演男女主,这样的卡司阵容加上《死囚漫步》这样的名字,值得看。
西恩·潘演啥像啥,演流氓也是很痞的,且有自己的特色。这个角色发挥空间很大,前期的不谙世事,简单粗暴的反叛,后期的沉着冷静,以及最后的痛苦醒悟,有层次。修女的角色相对内敛,喜怒不能太过溢于言表,全凭眼神变化,面部表情比较克制。顶着压力帮一个强奸犯死囚,既有内心的煎熬又有外部势力的对抗,苏珊的演绎完成得很好,感觉有点像《沉默的羔羊》的角色。她在监狱中怒斥马修死到临头还吊儿郎当那一段,二人对手戏还挺有火花的。
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修女救赎了死囚,让他最后认罪并安心接受死刑,是相互的吧,修女自己也经历了一次精神涤荡。和母亲的告别,对受害人家人的愧疚,这部分还挺沉重的。受害人父母那段,说孩子遇害后,两口子家庭变得支离破碎,令人心碎无助,导演加上这部分内容比直接控诉显得聪明多了,无声控诉很有感染力。
从飙戏方面来看,这部电影值得看,获奖毫无疑问。从社会稳定角度来看,不喜欢这样的事件发生,太悲惨,还是让它仅存电影创作中吧。
这不是一部给犯罪行为洗白的影片,实际上影片中所展示的犯罪情节,不仅很有节制,也恰到好处的让观众厌恶罪行。
这部影片所展现的内容,是当下语境中所不具备的,甚至当下语境也不愿宽容这部分内容。
包括在影片评论区中,一些人的评论也让人实在反胃。我也知道,我将写的评论,也会给这些人增加厌烦的理由。当看完这部片子,我才知道这是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真是实至名归,为导演高兴!
这部影片至少揭示出三个问题:一,死囚是否有接受福音的权利;二,死囚生命的最后几天,是否值得尊重;三,临终忏悔的对象,如果只是对人,有没有意义?
一,当下语境免谈,谈了也容易被封,所以那些喜欢这部电影,却不了解福音内容,甚至乱喷的人,我对他们心中一种怜悯感,那些人连自己错过了什么,都不知道。
二,人生的每一天,都需要在体面和尊重中度过,体面当然是自己给自己的,尊重却是别人给予的。
如这位可敬的修女,拿出自己人生的几天宝贵时光,去陪一个死囚走过最后几天,这就是她给予所有人类成员的尊重,原因:是为了生命的本质,是因着对上帝的信心,而与人的善行或恶行毫无关系。
如果过于关注一个人的恶行,对罪犯只有刻骨铭心的恨意,那么就不会真正懂得对人类成员这份爱,这爱来自于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假使你再怎么觉得这部影片好看,但你不认识这份爱,你也看不懂这份爱的真正意义。
三,在死囚最后一分钟,他终于向受害者家属忏悔了,但影片也展示出,他在早前一天,已经向上帝忏悔过了。此处又是一个容易让人忽视的细节,但看不懂这个细节,就看不懂整部电影。
一个人(不管是囚犯与否)如果他的离世就是随着肉体的消亡,永远消失,那么他消亡之前的任何行为(包括忏悔)都真的不重要,因为无意义!所以这是一部宣扬天堂和永生的电影,而不是一部道德说教篇,所以,除了基督徒,其他人基本看不懂整部影片的核心内容。
约翰福音8:32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本片改编自修女海伦·普雷金的真实故事,苏珊·萨兰登因本片荣获第68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前段看《烈日灼心》狂翻白眼的时候想到这部了。又是小时候没看懂的。Tim剧本写得真好,susan圣母附体演技破表,但即使这样的soulmate,也最终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
国家机器对生命的剥夺并不带来正确,也不带来救赎,如果这样以命偿命的话,那些杀了多人的人反而觉得我一人换你们这么多,值!他并不意识到自己恶,甚至会觉得己恶小,国家恶大。至于宗教的那种放下仇恨的大爱,我并不知道那是不是一种愚善,不能感同身受。最后一段配乐和镜头很压抑又很克制。
虽然本片往往被划归入探讨死刑存废的社会问题的电影,但蒂姆·罗宾斯其实将重心更多地放在人文与宗教关怀上。全程并无说教或刻意煽情,拍得相当冷静克制,影片也并不试图告诉我们什么答案,而是激发观者对法律与人情的思考。穿插的闪回片断短小精悍。两位主演的表演登峰造极,苏珊·萨兰登的奥斯卡影后和西恩·潘的柏林影帝都实至名归。修女海伦致力于让死囚犯马修发自内心地认罪与忏悔,从而得到救赎。但受害者家属始终不能理解她为何“与敌人/魔鬼为伍”,连她身边的人也不明白为何她要花时间走进罪犯的内心,而不是救助穷苦人士。众人对于“圣母”的敌视,亦可见于罗西里尼[1951年的欧洲],另一个潜在话题是罪犯通过归信基督教得到的救赎与受害者家属不平衡的内心之间的冲突,参见李沧东[密阳]。(9.0/10)
看得我好劳累。肖恩潘一般般,柏林影帝。苏珊萨兰登超强,奥斯卡影后。
「A mother's arms are strong when her child is in danger.」「Nobody ever called me no son of God before. Thank you for loving me.」「I want the last thing you see in this world to be the face of love, so you look at me when they do this thing. I'll be the face of love for you.」
我支持死刑。这个世界上没有公平,唯一绝对的公平就是杀人者偿命,以告慰那些无辜受灾者和善良无助的人。
“真相会让你获得自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或许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杀戮,但血债血偿或许是我们仅能做到的维持正义的手段。但杀戮就是杀戮。我仍旧坚信,有一个信仰会让人更能直视死亡的来临,他的坦白和服罪,也让自己看到了“爱的面孔”。苏珊萨兰登和西恩潘无懈可击的出演。(豆瓣收藏1000部)
圣经有云: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
比起生死或罪否的博弈 更像是价值观的博弈 神爱世人该不该爱罪人之类的东西 可能是从小耳濡目染的教育 在更多时候会让我们倾向血债血偿的绝对惩罚 而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即是在讨论这样的绝对惩罚是否必要 修女的角度不知道该说是站在人道主义还是站在了宗教意义上//除此之外 有的东西是会陈旧的
重看,萨兰登和潘的对戏是真好啊;在之前不紧不慢地积累起情绪和张力后,清醒地面对死亡来临的庞瑟莱在最后时刻的压力下终于吐露真相、暴露出最真实的本我,进而终于与过往完成割裂、达成个人最大程度的和解,着实是段震撼的过程;罗宾斯在本片展现出了极强的掌控力,对于配乐和闪回的使用节制但不吝啬,同时大量的玻璃倒影让以修女与死囚为首的多组对立的关系在影像上得到统一。
苏珊萨兰登和西恩潘精湛的演技撑起了这个近乎神学讲义的故事。全片都在不停的发问,却又不给解答,死刑是否过于残忍?安乐死是否真的算得上仁慈?听着死刑犯陈述自己的冤情,我也差点就被打动了。实际上,这无非就是个遵从本心的故事。这世上是有十恶不赦的罪行,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忏悔得到相应救赎。我不认为这个故事只在宗教的层面上有意义,看着死囚犯平静地“漫步”,我知道自己无法代替受害者原谅他,但我确实敬佩他敢于面对,敢于承认的勇气。
这才是人们应啊拥有的人生价值观
关于死刑是否应该执行的问题已经被很多人讨论过,一方面是圣经中所说的teeth for teeth, eyes for eyes, 另一方面却又涉及到人性的救赎问题:一个曾经罪大恶极的人就必不能得到宽恕么?在我看来,人人生而平等,这种平等也包括选择自己死亡的方式,它应该被尊重。死刑结束的永远只是生命而非灵魂。
以怒制怒,以暴制暴,以命抵命,都是对生命的践踏。
1.昨儿看了让蒂姆·罗宾斯获得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的《神秘河》后,注意到这部助他提名过奥斯卡奖最佳导演的《死囚漫步》(刚好也是西恩·潘主演),于是今天就找来看下;2.在出演《肖申克的救赎》后,蒂姆·罗宾斯自己也编导了一部关于“监狱、罪犯”的电影;3.“…等一下,如果你真的感到难过,真的关心这家人,你就会希望,法律还我女儿一个公道,你不能两全其美,你想与凶徒为友,又奢望与我们并肩…” 还以为这又是一桩冤案?结果却是为求生而撒谎。
原来安乐死是疼的,只是因为第一针麻醉的效果,让脸上的表情和肢体的动作全部消失了,所以我们看不到死者的疼痛,这便是人类自以为是的安乐···
{Killin' is wrong, no matter who does it, whether it's me or y'all or your government.} 好喜欢Sister Helen的声音啊!!!她那种非受宗教狂热的驱使,而带有一种高贵的尊严去救赎walking dead比较能打动人。终于知道我为什么一直记错行尸走肉的英文名了。。。
神职人员神马的,脑子都有病! 片子很好,演员也很好,只是我实在没办法接受这个设定
Exquisite acting by Sarandon&Penn. But note this: confession to God isn't a free pass, death penalty exists for a rea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