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撞死了一只羊

HD国语版

主演:金巴,更登彭措,索朗旺姆,加华草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剧照

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1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2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3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4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5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6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13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14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15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16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17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18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19撞死了一只羊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死羊要超度,活人要拯救

艾晨

当全世界都在谈论《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的时候,有一部华语佳作悄然上映了,那就是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撞死了一只羊》。本片阵容堪称华语文艺片高配:监制王家卫、摄影吕松野、剪辑指导张叔平、声音指导杜笃之、配乐林强;而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最佳剧本、第55届台北金马影展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提名等奖项的肯定,也证明了本片的品质。

19号的时候,我在曹杨影城看了《撞死了一只羊》的超前点映场,听了万玛才旦导演在映后的一些分享和解释,对这部电影有了更多的理解,遂记录于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故事

《撞死了一只羊》的剧本,是由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杀手》,和万玛才旦的短篇小说《撞死了一只羊》,两篇揉在一起改编而成的,说的是一个在路上撞死了一只羊的卡车司机,遇到了一个从小寻找杀父仇人的康巴男人,由此引发了一段关于复仇和救赎的故事。

万玛才旦之前接受采访的时候曾说过,“小说中有一种特别的表达,除了传统的现实主义之外,也有非现实主义的部分。”,因此,“剧本最终决定了文本如何向影像转换。”在《撞死了一只羊》里,万玛才旦用各种意象,特别是结尾的一场梦,体现了这种超现实。“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也许你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两个“金巴”

《撞死了一只羊》说的是两个金巴的故事:司机金巴,和杀手金巴。导演解释说,小说里本来没有这个名字,后来开始拍摄的时候,发现演员叫金巴,“金巴”在藏语里有施舍的意思,和电影的主题相切合,于是就把两个主角的名字确定了下来。

两个“金巴”在电影里是互为镜像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的两面,互相映照。司机金巴身形强壮,说话也有点凶狠,但其实内心柔软;杀手金巴看着柔弱不堪,却又是个杀手,背负杀父之仇。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反差,你是你,但又是我,彼此完成各自的心路历程,并在最后合而为一。

需要超度的“羊”

“羊”是《撞死了一只羊》里很重要的一个意象,它当然不只是羊,更是两个金巴自己。司机金巴先在路上撞死了羊,“满世界看不到活物的地方,这只羊就跑到车底下了。”随后遇到了杀手金巴,“我昨天遇到了一个人,跟别人不一样。”之后司机金巴把杀手金巴送去了萨那(仇人所在地),又把死羊抱去寺院超度,“这只羊很可怜,我想请僧人超度这只羊。”“不然心里纠结。”

后来僧人念经超度了死羊,“已经超度了,它应该能找到自己的路。”司机金巴又把死羊抱去天葬。在他眼里,“畜生跟人一样是生灵,只是轮回不同而已。”可是放下了羊的事情,又开始放不下杀手金巴的事情。羊是“不知前世造了什么孽”,人呢?“二十年前,那人杀了我父亲跑了。”对于康巴人来说,有仇不报是种耻辱,可是就像卖羊肉的屠夫所说,“为养家糊口才做这杀生的营生”,对羊尚且如此,何况是对人。于是司机金巴也去了萨那,就像找僧人超度死羊一样,他也想让杀手金巴找到自己的路。

“我的太阳”

司机金巴很喜欢“我的太阳”,他在路上唱这首歌排遣寂寞,还对杀手金巴说,女儿就是他的太阳。不过导演曾在其他采访里提到过,剧本一开始其实是没有这首歌的,只是后来在拍的过程中,觉得这是一部公路片的模式,可以增加一些有趣的细节。正好他之前听过藏语版的《我的太阳》,觉得既荒诞又有意思,于是就把它加到了电影里。

“我的太阳”不仅呼应了“女儿是我的太阳”的内容,也成了电影里梦与现实之间的介质,把故事从现实延申到了梦境之中,增加了本片的荒诞感。导演说,在现实里,金巴听到的是藏语版的《我的太阳》,梦里听到的却是意大利语的《我的太阳》,也是在强调梦的荒诞性。

“你为啥总戴着个墨镜”

“墨镜”这个道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监制王家卫,电影里,司机金巴被人说“你为啥总戴着个墨镜”,一开始我也以为是导演在调侃王家卫,不过万玛才旦说了,这真的只是个巧合而已。墨镜完全是出于人物设计的一个需要。外在上,它是司机金巴的一个特征,贯穿电影的始终;而内在上,司机金巴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最后又在梦里变成了杀手金巴,穿上了杀手金巴的衣服,杀了仇人玛扎,使所有人都得到了解脱,他也从内心里真正放下了,于是摘下了墨镜,呼应了这种放下。

关于摄影

作为一部带着实验性质的文艺片,《撞死了一只羊》的影像风格是既粗粝又超现实的。这种超现实感除了前面提到的几个意象,还通过色彩表现了出来。电影一共用了三种色彩:现实是彩色的,回忆是黑白的,梦境则是另外一种神秘的颜色。梦境与现实相互映衬,提升并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此外,电影采用的是4:3画幅,因为导演觉得它适合这个故事,希望这个故事有一个很强的形式感,于是就这么定了下来。

救赎与放下

最后说一下这部电影的主题。万玛才旦以往的作品更多是展现“藏文化或藏人当下的生存状态”,比如《塔洛》讲的是“一代藏族青年的内心迷惘”,《静静的嘛呢石》讲的是“小喇嘛的新奇和迷惑”,而《撞死了一只羊》不一样,它更集中于“一个生命个体的情感和处境,而不只是对于一个族群的宽泛了解”。

这个“生命个体”就是杀手金巴。不管是作为儿子还是作为康巴人,他都需要报仇,然而最终却又放弃了报仇,痛哭之后放下刀离开。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他杀了玛扎,玛扎的孩子以后也一样会来找他报仇,如此循环往复,所有人将永远活在仇恨之中,人生没有希望,没有未来。因此,他需要放下,通过自己的觉醒来得到救赎。

司机金巴则强化了这种救赎。电影最后,镜头慢慢摇了下来,湖面上是车的影子,金巴还在睡觉,他在倒影里脱掉了自己的衣服,穿上杀手的衣服,完成了复仇的愿望。就像他帮助撞死的羊超度了一样,他也帮助了遇到的杀手金巴,让所有人都得到了最终的解脱。

总而言之,在粗粝写实的藏区现实环境下,万玛才旦讲了一个柔软写意的故事。情节看似平淡,延申和解读的空间却很大。从写实,到写意,万玛才旦的电影有了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现场有观众问他是否受藏区文化影响,以及是否特意展现藏区文化,万玛才旦说:“影响肯定是有的,但是不必做藏区和其他地方这样的区分。我希望自己拍出的,是纯粹的电影。” 建议大家在观看好莱坞大片之余,不妨也找时间去看下这部华语文艺之作。

 2 ) 以小见大的典范,实名喜欢《撞羊》

影片用黑色幽默的模式,让人觉得这并不是与汉族文化差别很大的遥远藏区,而就是一个当代人的当代故事,从各种版本的《你的太阳》,到贴瓶百威,爆笑好几次。影片并没有将西藏奇观化,那些空旷高原的壮美景色并没有成为故事的附庸,转经等地域元素虽有出现却并不着力,似乎只是人物生活的日常。但是有人说到这种故事发生在那里才最为合理最没有违和感我是同意的。而结尾的飞机也标明这不是一个遥远而架空的寓言,是一个我们当代人仍可以体味的东西。

下文可能有一点剧透,但基本没有,希望能解答一些朋友对影片的疑问。其实万玛导演给的是开放的题目,所以没有正确答案,但它有很强的逻辑和自洽,这也正是这个片子值得玩味的地方。


关于司机这个人物:

好久没看到故事如此完整,人物塑造如此立体的影片了。作者用了大篇幅来塑造他的个性,甚至可以说,去小饭馆之前的所有段落都是为了塑造人物而存在的。

粗犷的外表、打扮、通篇一副“死脸”式的表演跟丰富的内心,这种设定形成非常戏剧性的反差——几乎很少有表情,言语也并不客气和礼貌,却常常因为言行把内心暴露在外;这么酷的行头,遇到陌生人却是话痨,还唱歌,想象力也极其丰富,这就极具黑色幽默感。而杀手瘦弱的形象又和司机形成强烈的反差——一个外表人畜无害却要去做一件凶杀的事,一个看着凶神恶煞却内心柔软——最后这两个形象在梦里融为一体。

通过给羊超度可以知道他这是个非常擅长“共情”的人,纠结于羊到底前世做了什么孽才会在一览无遗的大马路上被撞死,这也让他后来发挥想象力对杀手共情产生了完整的自洽。

关于他的几个关键词:慈悲

“慈悲”这个词在当代社会更被“善良”所取代,但以前我没注意到的是,“悲”带有有怜悯、同情他人的意味,并不是个形容词而是有动词的成分。

施舍

司机叫金巴、杀手叫金巴,扮演司机的演员真名也叫金巴。而“金巴”在藏语的意思就是“施舍”,之前,“施舍”这种很超然的词汇一直不在我的个人词典里,这次才充分理解:要想“施”必然要“舍”。 在电影里,这样“申明大义”原本就很难讲得清楚又不枯燥,影片神奇之处在于它毫无说教意味,而是一个带有黑色幽默性质的小故事,连接了现实与梦境,而且形成鲜明反差的同时把这种内核呈现得很好。

平等

“大哥你喂秃鹫也是喂,不如把羊给我吧。”

“你吃就你一个人吃,秃鹫吃有那么多秃鹫吃呢。”

“大哥把羊给我,我能吃一个月。”

“秃鹫还能带它的灵魂到天上去呢,你能吗?”

想了想又掏出200块钱给了乞丐。

这种对生命的平等意识让人非常感动,把羊、秃鹫和人这样的生命重量完全等同,所有的生灵都放在同一水平去看,不滥情,没有任何功利的诉求,更不是出于什么功德的驱动(虽然老和尚说送去天葬“功德更高”),只是内心“纠结”,而这种纠结出于一种特纯粹的观念。 “积德”“造福”这种仍然有一定目的性的“善”是很多人可以顺利理解的,但这种没有任何追求的“平等意识”,并不容易讲清楚,影片却用这么简单有趣的方式做到了。 当他们从一群秃鹫当中穿过,这么多巨大的鸟对人类熟视无睹的时候,这个场景带给我一种内在的震撼。

所以当以上这一切成立的时候,主人公的个性体系也就形成了,他成了立体的,他之后所做的那些在他的立体内核中是自洽的。

“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也许你会遗忘它;

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又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皮绳上的魂》也一样,而且也是世仇,也是杀手的迷惘,甚至《撞羊》的司机就是《皮绳》里的杀手,这种联系非常有趣。

复仇是这个年轻杀手付出大半辈子要去做的事,是的他生活支柱,然而那一刻终于来临时,杀手发现自己十几年作为精神支柱的对手居然这么弱小,年迈的敌人不再有资格成为对手,而且曾经的凶手也一直处于内心的煎熬中不断赎罪,所以这场哭,哭得真是恰到好处。

司机既想帮他完成心愿,但同时又极其怜惜生命,不希望任何一方受到伤害。然而这件事,只有完成了才是真正放下了。所以,在梦里完成,简直成了最好的解决,所有人达到了一个心理的平衡。

司机来到小镇,身处于这个场景之下,脑子变开始裂缝,各种想法从裂缝当中如同熔岩汹涌而出。事实上,黑白畸变拉伸的镜头呈现的不是对杀手经历的闪回,而是司机结合了自己所见所闻而产生的臆想:周围人的说辞完全一样,窗外的狗、带孩子的人经过的时间和次序完全一样,他早已把自己嫁接到了杀手身上。

杀手重复说的两句话,几乎成了梦的佐证。带孩子从窗外走过的人,有可能就是童年的杀手,或者司机将自己的记忆进行了投射。(这一段找万玛导演求证了,窗外的其实是仇人玛扎和他的儿子。提前给观众一个暗示,让人物提前出场。也在说有时候即便你要找的人从你眼前经过,你也不一定能认出他。)

其实,反观我们的现实,梦就好像电影——帮我们完成了弱小的我们可能穷尽一生都无法完成的愿望,想象力是我们的武器,捍卫我们跳脱出庸碌日常的权力,在电影构筑的次元中像个勇士一样洒脱地活下去。

轮回

l 司机因为看秃鹫(鹰)而撞,后来又带羊去“天葬”,羊被秃鹫吃。

l 杀手(儿子)——杀手父亲——本该被杀的人(曾经的杀手)——儿子(未来的杀手),杀手一定也意识到,如果自己做了这样的事,他的儿子又要成为杀手来杀他,万劫不复。

l 小镇里的“土拨鼠之日”(也可以理解为司机来到小镇,将自己所见的完全代入了)

两人之间还有很多联系:杀手并不是很想上车,司机的热心和怜悯,虽然不表现在脸上,但他的行动已经促成了这段缘分;杀手并不想告诉司机自己的目的,司机的死皮赖脸让他给自己系上了心结;二人有同样的名字,而且都是活佛所赐,是不是命运已经预见了他们之间的相会,这是他们之间冥冥之中的联系。

世俗一面

l 羊已经超度完了,你就带回去吃吧。

l 百威还是拉萨“还以为你有很多见识呢”

老王的影子

l 房屋布光让很多人想到了王家卫。然而并没有老王电影里那种暧昧、粘稠,所以与其说致敬不如说略微有一点色彩。

l 女性塑造:很美同时又有一点侵略性,主动意识很强。

l 片中司机多次被问到:你为什么总是戴着墨镜……

咳咳当然是因为……

·

·

·

显得凶啊(● ̄(エ) ̄●)……

喜欢这个影片还有其他原因,摄影考究,构图顺延、逆光拍得也带感,把那种苍凉感拍出来了。充分实现了小空间的调度:车内、小餐馆内、情人家里,空间感都很强,能看得出整体结构和每个人的位置,这都是我喜欢的方式。万玛老师的电影在这方面表现得太成熟了。

小小的题外话:

1. 为什么硬不起来?

因为这个电影叫撞羊……这是本片第二切题的一幕。

#不是不是……内个……#

因为牵挂着生命,不知道杀手的命运,也不知道被杀的人怎么样了。而由于司机的性格刻画很完整,所以即便他天不亮就置情人于不顾地寻访杀手,也是有充足的行为动机的。

2. 为甚么撞死了羊后没有立刻走或者把羊带上。

撞羊之后没有立刻走,有一定因素是在等待有没有主人到来,同时内心觉得焦躁和蹊跷需要冷静,最后无声地下定决心。

3. 如果男主不是这样外形和内心有很大反差的糙汉,我会这么喜欢这个电影吗?

如果不是有这么多的“黑色”元素让我发笑,我会这么喜欢这个电影吗?

后来发现虽然答案或许是“不会的”但丝毫不用担心,因为电影本身就是非常综合的,它就是它,它已经是它了,所以放心去喜欢吧。

 3 ) 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有的只是“人”。

杀死金巴父亲的人,每天去寺院转经,经常请活佛念经、放生,超度的既是金巴父亲,更是自己。黑白画面里,金巴父亲代替了复仇的金巴,见到仇人,却已泪流满面。 结尾,撞死羊的金巴睡去,提着刀杀死了“金巴”的杀父仇人。 替父报仇的金巴最终原谅了仇人,超度羊的金巴却举起了复仇的刀。 替羊超度的金巴是好人?替父报仇的金巴是坏人?还是他们,本来就是同一个人? 这个世界,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有的只是“人”。所谓人的两面性。 结尾,超度了羊的金巴梦中杀了仇人,醒来后回到现实,摘下墨镜,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这样的结尾,万玛才旦导演想要表达什么?一开始的理解是:摘下墨镜的金巴,真正做回了自己,人之初,性本恶。 百思不得其解后,想到另一种理解:超度了羊的金巴从杀人的梦中醒来,回到现实摘下墨镜,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因为举起复仇的刀还好只是一场梦,现实得到了救赎。 摘下墨镜,是一种释怀。

“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也许你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4 ) 一场长达87分钟的梦境 |《撞死了一只羊》

看万玛才旦的新作《撞死了一只羊》,是一次很奇妙的观影体验。

影片的故事关于梦,关于虚幻与现实的交织。看这部电影,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嵌套的梦境,入睡是梦,醒来后,依然在梦里。

这样的电影,是属于大银幕的。只有在影院里,四下黑寂,屏幕独亮,听觉被完全包裹,才能彻底体验到沉浸式的美感。

看的时候,我甚至怀疑,这还是万玛才旦吗?

没想到这个有着浓厚写实主义风格的导演,还能拍出如此写意又空幻的影像。

可可西里,无人区,秃鹫在天上盘旋,地上难见活物,一条铺满黄沙的公路通向远方的城镇。风沙之中,一辆卡车若隐若现,驶向景深处。车上的司机名叫金巴,他撞死了一只羊,半路又遇见一个同样叫金巴的杀手,一场亦真亦幻的旅程就此展开。

这是一部典型的公路片。了解万玛的人都知道,他喜欢拍“在路上”的电影。他的前作《寻找智美更登》就是公路片,而《静静的嘛呢石》虽然类型特征并不明显,但焦点仍在路上。

公路片的内核是“寻找”。

万玛的影片也一直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信仰与世俗以及藏汉文化之间,找到一个属于当代西藏的落点。

这种寻找在前作中的表现,是很无力的。无论是《静静的嘛呢石》里的小喇嘛,还是《寻找智美更登》里的导演,他们都表现出了某种无所适从或彷徨无奈。

因为西藏的现实太复杂了,处处是割裂的景象,于是小喇嘛“还要继续寻找”,而导演则干脆说出“找不到”的断言。

万玛是个圆润又周到的导演,既然现实很难求解,那么他就老老实实地呈现,并将自己小心地隐藏在影像背后,做个客观的记录者。

而在《撞死了一只羊》中,我看到了万玛的创作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次,他显然更主动,也更有表达欲。

这种主动性首先就体现在影像风格上。

从前万玛的影像,是如侯孝贤或阿巴斯般远远注视的,而《撞死了一只羊》的影像却呈现出明显的风格化,摄影机的存在感获得了空前的提升。

你能很清晰地感觉到,万玛的镜头“动”起来了。

如果将镜头视为导演手中的“笔”,那么这种改变,就像一个正襟危坐写毛笔字的人,突然开始奋笔疾书一样,本身就包含着内心态度的转变。

这种改变,同样发生在剧作上。

在《撞死了一只羊》中,万玛不再满足于白描式的呈现,而是直抒胸臆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从主人公的设定上,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万玛前作的主人公们,符号特征都极其明显。无论《静静的嘛呢石》里的小喇嘛,《寻找智美更登》里的蒙面女孩,还是《塔洛》里的牧羊人,他们本质上都不是“人”,而是某种“传统西藏”的象征。万马的意图,是通过这些人物的眼睛,对照出现实的异变。

与之相比,《撞死了一只羊》的主人公终于回归了人的本色。他们身上,除了“普通”之外,没有任何标签。

这也让《撞死了一只羊》得以把焦点从抽象的“文化议题”上面移开,重新回归到具体的“人”的身上,去探讨人的困境、人的觉醒。

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司机金巴和杀手金巴,分别来自两部短篇小说,万玛才旦的《撞死了一只羊》和次仁罗布的《杀手》。

万玛在影片中将两部小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完整故事。

这两个金巴,原本除了名字之外毫无共同点,但实际上,他们面临着相似的困境。

杀手金巴背负着传统赋予的使命,他是康巴人,而康巴有个传统,视“有仇不报”为奇耻大辱。于是杀手金巴一再上路,历经十几年,只为血刃杀死父亲的仇人。

司机金巴撞死了一只羊,原本没什么稀奇。但他有一颗悲悯之心,一心要去寺庙为死去的羊念经超度。

这看起来不像什么困境,可吊诡的事情在后面。刚刚超度完亡羊,司机金巴开车经过肉铺,又不假思索地为情人买下一只宰杀的羔羊。

杀羊、度羊、买羊,信仰与世俗间荒唐的对峙,在这个不动声色的情节里瞬间浮现出来。

这是一种隐藏得更深的困境,近于无形,却也在悄悄撕扯着司机金巴的内心。

此后的司机金巴,冥冥中受到启示,他想起之前偶遇的杀手金巴,惦念他后来的命运,于是踏上了寻找另一个金巴的路途。

两个金巴的命运在此刻汇聚。

正如影片中那个超魔幻的镜头:两个金巴一左一右坐在车中,画框将两个人的脸各截掉一半。仿佛在说,他们两个人就像镜中的彼此,你无法分清,究竟谁在谁的梦中,抑或他们根本就是同一个人。

同样,他们都活在信仰与世俗的撕扯之中,撕扯的力量来自于一种强大的文化惯性。那力量建构起一个不灭的轮回,一旦陷入,就很难脱身。

正如司机金巴为撞死了羊而负罪,同时又可以毫无负罪地去买羊肉;杀手金巴依循传统,为父报仇,尽管他知道,仇人的儿子也会因此再向他寻仇,如此往复,永无休止。

那么,该如何解脱呢?

万玛一反常态的,并没有止于问题,而是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那答案也并不复杂,正如他在设计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时所做的:摘掉标签,回归个体。

人,首先是人。“人”的身份,应先于传统赋予的身份,如杀手;先于地域赋予的身份,如西藏人;也先于信仰赋予的身份,如佛教徒……

只有回归到“人”,才能真正觉醒,才不必因任何理由而违心地去做那些“非人”的事。

就像杀手,在看到仇人的孩子时,选择放下屠刀。

就像影片最后的那一场梦境,看似是司机金巴用一场梦为杀手金巴完成了复仇的使命,但那毕竟是梦,不是真实的。而梦境之后的醒来,才是必然的真实。

这个设计非常巧妙:万玛用一场梦境解脱了现实,又用最后的醒来违背了梦里的发生。两相抵消之后,表达的真意得以显现,只有人的觉醒,才是唯一的必然。

文章最后,总结几句。

《撞死了一只羊》是一部极富诗意的作者电影,值得到影院观看,且也必需影院的环境,才能更完整地感受它的美。

影片的主创除了万玛才旦,还有监制王家卫,摄影吕松野,剪辑指导张叔平,音效杜笃之,配乐林强。堪称豪华阵容。 还有,它是一部藏语电影。在如今这个港片上映,都难觅粤语版的时代,万玛还在坚持拍藏语电影,这不容易。而失去了语境的电影,无异于更彻底的架空。

最后,影片结尾的字幕: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也许你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它是进入这部电影的钥匙,你可以带上它,走进万玛的影像世界。

 5 ) 金巴的梦

《撞死了一只羊》海报

万玛才旦很偶然地就走入了我的视线,因为他的身份。藏族导演讲述关于西藏的故事,身份的特殊性使我对他的电影充满了好奇,如果说一开始关注这位导演带着一点“猎奇”的成分,那么在看完他上一部电影《塔洛》之后,便转为了“期待”。直到听说《撞死了一只羊》获得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后,这种期待值就更强烈了。

导演万玛才旦在威尼斯电影节

在了解这位导演的电影作品之前,我们知道,他首先是一位作家,《撞死了一只羊》正是根据他的一个小说改编的,从作家改行成为导演的例子很多,比如这部电影的监制王家卫也是从写剧本开始的。这些具有文字功底的知识分子型导演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他们可以赋予电影更多的哲学思考,无论是社会性的还是人性本身的,都将电影从视觉层面上升了一个高度。在看《撞死了一只羊》的时候,这种感觉尤为强烈,这部电影不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还有对于命运、人性的思考,讲述了一个杀手“放下”的故事,和一个撞死了一只羊的卡车司机“救赎”的故事。万玛才旦巧妙地将这两者糅合在一起,将最初的两部短篇小说变成一部电影的体量,导演做了很多思考和处理,比如两个主角都叫“金巴”,在最后一段梦境中,卡车司机变成了杀手,而在同一个场景“茶馆”中,两个“金巴”看到的窗外景色是一致的。这不仅让我联想到“轮回”的主题。

《撞死了一只羊》的监制王家卫百年不变的墨镜造型

茶馆的室内戏是我觉得整部影片最精彩的部分,两次茶馆,一次是卡车司机金巴的视角,一次是杀手金巴的视角,而他们看到的窗外景象均以黑白画面展示:一只羊走在雪地里、一对父子走过下雪的街道。两个“金巴”看到了同样的影像,而周围食客的对话也是相同的,一桌玩骰子的客人,一个赊账的老人说了一个充满隐喻的故事。在这里,导演再一次将两个“金巴”的命运紧紧拴在了一起。这里还有第三个人的视角,就是茶馆的老板娘,在她的讲述中,杀手来到茶馆打听他的仇人,画面均以黑白影像呈现,杀手听到仇人的下落后,扔下自己的包袱跑了出去。

茶馆老板娘

导演这部分的处理可谓独具匠心,这段茶馆戏不仅让我想到很多西部片的场景,比如莱昂内的《荒野大镖客》和《西部往事》,一个杀手来到一个鸟无人烟的地方,来到一家酒吧,打听他的仇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观众充满了期待,但是万玛才旦不会就这样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他通过独特的叙事将这个故事讲得更加玄妙。西藏相对于我们汉人来说,就是一个遥远的西部,那里的风土人情也是相对陌生的,片中角色们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藏语,吃肉的时候拿出怀中的刀,老人们手中拿着转经筒,秃鹫吃着天葬的肉,一切的一切,遥远又陌生,而在这种独有的藏族文化中,导演讲述的又是一个普世价值的故事,关于人的救赎和放下。这是我认为,导演超越普通少数民族创作者的地方,因为他不局限于自己的藏族文化,而是从藏族文化中汲取灵感,继续升华。

《撞死了一只羊》茶馆部分

茶馆戏还充满了神秘主义的气息,整个茶馆的气氛有点诡异,甚至有些超现实,虽然表面看上去是一群普通的顾客在店内消费,但是通过黑白和彩色的交叉剪辑使得影片游离于现实与虚幻之间。这场戏的色调和光影非常迷人,有古典油画的感觉,仿佛一张卡拉瓦乔的油画。固定机位的前景是老板娘和卡车司机,两人暧昧的对话夹杂着周围人的对话。老板娘的第三人视角讲述杀手的到来,但是她说得究竟是真是假,卡车司机不知道,观众也不知道。为什么茶馆老板娘和卡车司机说的版本是杀手见到仇人后哭了,放下屠刀离去,而司机找到这个老人后,这个老人又说了另一个版本呢?究竟这个老人是不是杀手的仇人呢?从茶馆开始,电影的神秘主义气氛一直延续到结尾:杀手的版本、卡车司机的版本、老板娘的版本、老人的版本……形成了一个神奇的罗生门。我甚至觉得,卡车司机金巴和杀手金巴根本就是同一个人。

两个金巴

在片尾,出现了一行字:”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你也许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据导演说,这是一句藏族谚语,也是进入这部电影的一道密码。而先前我所有的疑问,也通过这句谚语得到了解答。最后卡车司机的梦境,移动机位配合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歌曲《我的太阳》,秃鹫在天空飞翔紧接着是飞机穿过云霄,这段剪辑可谓神来之笔,卡车司机不仅在梦中进入了另一个金巴的世界,还完成了撞死一只羊后的自我救赎。

插画师焦健创作的插画海报

今天是《撞死了一只羊》上映的日子,下午接到一个好消息,老公焦健(豆瓣名“像一把刀子”)前几天为这部电影画的插画海报入围了上海印物所举办的插画大赛,将于4月27日在上海展览。在他创作的这几天中,我们一起讨论这部电影,讨论“金巴”这个人物,过得很充实,这是电影赋予我们的。最后,希望大家能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独特的电影。

 6 ) 梦境与现实的鸿沟

从《塔洛》初识万玛,黑白影像、极简风格、叩问信仰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后来一路回溯,看了“故乡三部曲”(《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老狗》),感受到他对藏地满含深情的目光。哪怕是那部带有命题性质的《五彩神箭》,也没有过分猎奇的民俗展示,在文化输出与精神传承之间找到了微妙的落点,这是他作为一个民族作者最可贵的特质。无论在过往的电影还是小说里,一种朴实的叙述、平等的视角、悠长的余味始终是其作品的共性。

电影作为某种致幻药物,某种造梦机器,是梦境最好的载体之一。而在第六部剧情长片里,一向写实的万玛才旦也开始做梦了。那些带有诱惑又令人迷惑的镜头,此前从未在他的影像世界里出现,也难怪有很多观众把他这次在风格上的极大转变,归功于本片的监制王家卫。但其实更应该感谢摄影师吕松野的运镜,他对某些梦幻段落的表现力和掌控力令人吃惊。同时,声音杜笃之和配乐林强也是华语艺术电影的中坚力量,他们与藏族影人的亲密合作为电影带来了一层独特的魅力。

作为一个作家导演,万玛才旦钟情于把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为影像注入一种不事张扬的文学感。《塔洛》曾获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我把它与梅峰《不成问题的问题》一起看作一种简洁而独树一帜的“文人电影”。新片《撞死了一只羊》(以下简称《撞羊》)则获得第7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竞赛单元最佳剧本奖,改编自万玛的同名短篇小说及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杀手》。两篇小说中那种孤独、寂寥的气质,被相当成功地移植到影像中。羊的命运、杀手的命运,离奇又宿命般地交缠在一起。

《撞羊》是一个关于复仇又指涉信仰的故事。但它无意建构复杂的情节,也无意展示浅层的心灵净化电影在视觉呈现上是偏静态、偏凝固的,人物没有激烈的外部动作,但行事沉默、坚定,饱含暗涌的心理活动。

电影开篇,在高原无人区开车的司机,不疾不徐地抽烟,听着藏语版《我的太阳》,车窗外是无边的荒凉。而那个衣衫褴褛的徒步者,惜字如金,却完全不讳言自己要去手刃杀父仇人的事实。两人都叫“金巴”,活佛赐予的姓名忽然将两个陌生人联结在一起。在旷远的天地间,某种思绪开始在人物心里生根。这种直接、沉稳的刻画角色的节奏和方式,给了观众凝视的时间,也让人物更久地驻留在空间里。这依然是我熟悉的万玛才旦。

在寺院听到那句“来自海拔5500米的六字真言”之后,司机金巴被某种力量牵引,鬼使神差地驶向萨那镇,踏上了寻找杀手金巴的道路。此时,观众也相应地被巨大的悬念牵引:杀手究竟去了哪?他找到仇人了吗?他杀死仇人了吗?

司机来到茶馆坐定以后,我们第一次在藏族电影里看到了一位风情万种的老板娘。空气中急剧增长的情欲气息,不由让我回想起《冥王星时刻》中曾美慧孜的表演。她的叙述透露了杀手的去向,电影用黑白段落进行场景重现。由此开始,《撞羊》跃入一个更轻盈的境界,想象和梦境开始交迭出现。比起那句超度亡灵往生极乐净土的“嗡嘛呢叭咪吽”,或许片尾的藏地谚语更像电影的密码:“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你也许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很难不把《撞羊》与张杨导演的《皮绳上的魂》进行比较:两者的故事都发生在藏地,同时其主人公的双生属性都带有一种魔幻色彩,他们都在苦苦地追寻、求索。但比起张杨的狂狷恣肆,万玛则似乎在收敛与纵情之间游移不定。换言之,《撞羊》的梦境是不彻底的,它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未曾弥合的鸿沟。万玛构建了坚实的现实图景,但他的目的是在现实之上构筑寓言世界,在谜团上叠加谜团,在迷宫里扩建迷宫。

撞死的羊、秃鹫或者墨镜,创作者堆砌了诸多指向不明确的意象与符号,但没有试图深度挖掘出其内在的神秘、缠绕与复杂,而只能用另类的摄影风格去填补意义上的迷失。万玛没有为观众真正打开入口,让他们跌入梦境,而假借给予观众解读的权利,令他们清醒地审视电影的“艺术性”。比起《塔洛》坚定的一以贯之的对主题的开掘,这种混乱或许是《撞羊》最令人遗憾的地方。在我看来,它还可以走到更深邃、更寥远的地方。

在《复仇者联盟4》的强势挤压下,《撞羊》的生存空间可谓是小之又小,但监制王家卫坚持不撤档,通过和全国艺联专线的合作,希望用这种坚守向广大艺术片创作者传递态度:相信观众,相信局面终将被打开。尽管《撞羊》的票房已经刷新了万玛才旦作品成绩,但它依然值得见到更多观众,值得更多影迷在其中横冲直撞,混淆梦境与现实。

 短评

王家卫和万玛才旦的合作真是绝配。

4分钟前
  • དར་ཐུག Dratuk
  • 推荐

导演技法很娴熟,打光和调度都赏心悦目,尤其很享受有女性出场的那几场柔情戏。然而,这到底是拍了个啥故事啊?剧情真的约等于零??

7分钟前
  • 阿暖
  • 还行

看完一直在想如果从杀手金巴讲这个故事应该会更吸引我,人物更带情绪和劲儿,充满另类的诗意。试想一个杀手走在沙石漫天的无人区,一个车突然停在你面前,非让你上车,(等等怎么一种偶像剧的感觉,回来回来),直到你看到座位一头血淋淋的羊,才清醒过来,可是上车后,对方却絮絮叨叨跟你说话,逼你听他唱歌,而你呢,心想我只想安安静静好好杀一个人而已,怎么这么难,本身就很带张力。亦或者只讲度羊者金巴的故事,一个人为穿越无人区超度一只羊,一种骨子里的执着,充满粗粝的坚硬荒诞,特别贝拉·塔尔,都可能会比现在更深刻纯粹。

10分钟前
  • 王小叶儿
  • 还行

光开头就要吹一吹:卡车出现的那个长镜头,我一直在等它消失在地平线尽头,结果真的如愿以偿,太对胃口了。然后是茫茫的青藏公路,一个戴墨镜的卡车司机,一会儿抽烟一会儿喝酒一会儿我的太阳。你知道他肯定会撞死一只羊,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会撞死一只羊,这就是最美的时光。

11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这部电影其实不那么复杂,关于救赎与释然,但撞死的羊、秃鹫等意象,没太明白(甚至怀疑导演自己有没有搞明白hh)。电影的体量不大,发挥受限。尽管如此,依然愿意给高分。因为在大银幕上看胶片电影实在太爽!吹爆摄影,考究,经典4:3的画幅,胶片质感十足,冷暖色调、特殊镜头随情绪和故事而动。场景和人物不多,也能看出导演的场面调度把控力强。剧本改编成功,台词少而精炼,画面更能摄取信息。最重要的是,看到了久违的王家卫,偷窥视角、青天白日,各种王家卫式的镜头风格,特别是茶馆那场戏,不得不想起上一部电影(还是六年前的)《一代宗师》,宫二设下豪门宴请叶问的场景,都是同样的油画式构图和打光,美妙绝伦!另一个亮点就是结尾,一个梦境,两个金巴,复仇和解脱,倒影与双生的故事。升华,而且也变得不那么难理解了。(字数受限!)

16分钟前
  • 隔岸观火
  • 力荐

放在五年或者三年前,我可能会喜欢这样的作品,但现在却比较厌烦这种和观众打哑谜,不断用符号堆积来强说寓意的东西。也不要以为把调情和暧昧的地点从香港的酒吧变到藏区的酒馆就是藏版王家卫了,与其学别人的皮毛不如找自己的灵魂吧。

18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一番全然不同的万玛才旦作品。如看过《皮绳上的魂》(更登彭措兄弟在一系列时空交错后,执着地要完成对金巴的复仇),更会觉得这个放弃复仇,“吾好梦中杀人”的故事,皮相简单但玩味十足。 全片最有趣的部分发生在康巴小馆。两斤肉、再来十五个包子,万玛才旦直白地调侃“你为什么总带个墨镜🕶”,还有往百威啤酒上贴标签的玩笑。至于这部电影要分两口还是四口干完,答案不攻自破。作为王家卫和泽东公司参与制作的电影(第一出品人是王家卫妻子),电影片头制作方logo令人略失望,紧接着,饱和度被降低的无人区景象,卷云变幻的经典比例画幅,秃鹫、雪山、湖泊的高原景象,都有滤镜调色的参与,制造出一个貌似现实,又有点架空的藏地故事。梦的谚语很好解释,更深的一层意思,实为电影是假的,但观众总要信以为真,执意要闯入那个梦中。

2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如果我有一天死了,可能是被这部片闷死的

23分钟前
  • 平局
  • 较差

很简单的情节,充满诗意,虽然是藏区故事,但却有点日本武士的味道。摄影很棒,喜欢西藏文化的人会得到视觉享受。(p.s.:男主角金巴长得好像长濑智也啊。)

25分钟前
  • momo
  • 推荐

一部短片的体量硬是被注水成长片,而最需要表现力的片段用两句话就交代过去了,这才是真PPT电影。目前看来万玛才旦已经完全被徒弟松太加吊打了,《撞死了一只羊》和《阿拉姜色》之间大概隔了一百个《塔洛》。

30分钟前
  • 天马星
  • 较差

看了导演点映场,憋回去了一个没能问出的问题:撞死的其实不是羊,就是杀手金巴。司机金巴出于愧疚超度了他,导致杀手的梦进入了金巴的生活,之后,所有的梦与现实颠倒了过来。什么意思:老板娘和茶馆是梦,爆胎之后杀掉汪泽的梦境其实是现实,只有借梦境的托辞杀掉汪泽,才能真正地将撞死一个人幻化为撞死一只羊。

35分钟前
  • 陽 Edward
  • 推荐

很有视觉冲击力,很多画面可能会一直记得,甚至梦到,就是觉得太短了。

3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3.5 强调双生对称性的迷你小片。4:3画幅意义最有效的一段,作用于“文弱杀手—西部硬汉/右半脸—左半脸”。“王家卫感”还魂在青天白日、墨夜红房。叙事不断回环,时代语境的模糊与人物的抽象设置有寓言体倾向。可惜体量太小,不够发挥。金马奖没提最佳影片挺在理,不如《塔洛》。

43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一个是撞死一只羊,请僧人为它超度,事后亲自送它上路,亲眼见证一只只秃鹫把它带到天上。为一只羊大费周章,因为虔诚,也是给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生活找一点事做;另一个是十年如一日寻找仇人,但等真正找到仇人那天,看见仇人的孩子,仿佛看见当年的自己。于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个是找不到事做,想找一些事来做,哪怕是很无聊的事也可以;一个是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然而终于能做这件事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好像少了什么东西。你一辈子都想得到一样东西,今天你终于可以得到它了,也正是这个时候你发现自己已经不需要它了。人生就是不断地拿起和放下,然后在不断地拿起和放下中发现时间渐渐溜走了。最有魅力的是茶馆姑娘,不用给谁打工,因为自己就是老板。有自己的小店,经济独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每天还能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岂不美哉。

44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其实是短片的体量。继续朝着这条路走下去就能进主竞赛了。

4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以小见大的典范之作,没想到这么有意思,看完值得长久玩味,能发掘出丰富的细节和寓意。万玛导演把很多具有个人立场的哲思融入在里面,深刻但不矫情,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让这样一个糙汉拥有这么丰富的内心,实在太可爱了,在去小镇之前的所有事几乎都是在塑造人物性格,做得饱满而不动声色。对生命表现出非常高尚的平等意识,这种观念没有什么诉求没有功利的目的,就是因为是生命所以都平等的,我觉得这种东西不一定很容易理解,所以当影片很好地把这种观念呈现出来,而且没有丝毫说教意味的时候我被感动到了,甚至跟世俗的结合而让人觉得很有趣(超度完了拿回去吃吧,笑了)。对西藏没有刻板的猎奇,虽然模糊了年代,却是当代社会普通人视角,这一点非常高级。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终在一场梦中得到了全部的解决,让人想起《路边野餐》。

52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年度最佳华语院线片

54分钟前
  • 顗礼
  • 力荐

万马导演在对其作品内容及风格控制及影像视听表达上,真是有了突出的飞跃!演员、场面调理精致;悬疑、叙述引人;细节、台词精道;摄影、录音光彩,如果结尾部分能展开得再充分、饱满一些的话,完全可以打满分了。祝贺!

5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寺庙的规矩是僧人不超度牲畜,酒馆的规矩是过午不提供包子,羊肉摊贩的规矩是整只才有优惠,康巴藏人的规矩是复仇才不羞耻。无人公路跑出一只羊被撞死,走来一个鬼想重生,羊投入轮回道里往生,鬼放下杀父仇能回魂。世间诸多规矩皆因执念,相信金刚杵,也信护身符,相信见血的刀刃,也相信慈悲的咒语。

6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路边野羊+地球最后的杀手,看傻了

1小时前
  • 冰山李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