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是一束温暖的阳光;是一个温馨的港湾;是一潭清澈的溪水。它可以融化心上的冰雪寒霜,可以照亮夜行人晚归的路程,更可以遮挡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风风雨雨。
我没有看过小说,而是一开始就入手了它,不得不说的是,他们的演技很好,每个角色的悲惨也是感受的深切。觉新对命运屈服,委曲求全。觉新就像一个中间人,却也总是脱离了完全被封建社会所摧残的形态,而觉慧则是“五四”时期最激进青年的代表之一,他是封建大家庭的“叛徒”。他们的爱情是悲剧的,梅芬,瑞珏,鸣凤,甚至差点连琴都差点惨遭毒手。
那个年代,女性的地位地下,女子是需要裹脚的,不能剪短发,不能过问家中大事。这些迫于礼教的的东西,束缚了女性的思想,最终形成的是三四房的那几个姨太太一样,整天打麻将,聊八卦,以传播流言为乐。
巴金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大家庭里,觉新的形象几乎就是完全按照他自己大哥的形象而落笔,大哥是他一生中最爱的人,所以,他在对觉新这个角色里倾注了他对大哥的爱,同时又对“杀死”他大哥的这个他深恶痛绝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充满愤懑。
《家》是巴金的“家”,却注入了我们内心的灵魂的深思,成为后人之瑰宝,让那个时代的过去以一种新的形式放到我们面前,深刻而回味悠长。
幸好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
一直都是理解和同情大哥觉新的:为长子,要为弟妹榜样,要听话,故痛失所爱,良心受折磨,优柔寡断中忘不了旧爱又不忍辜负妻儿,是可以理解的;眼见二弟觉民在情路上要重蹈覆辙,有心相助,却力不从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直到珏难产死去。
珏-世界上最善解人意的妻:丈夫心有它属,她心痛如刀割,还愿全身而退成全丈夫和旧情人;面对丈夫的隐瞒,懦弱和妥协,她抱以所有的信任和心疼。她也是这个家中最有正义感和行动力的女性:面对初婚时丈夫的冷暴力,她勇敢面对,掏出真心,积极改变处境;得知鸣玉婚配被贱待,她挺身而出,据理抗争。她还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面对“情敌”,没有憎恨,反倒心疼,痛惜,敬爱。对于那个年代的女子,这个温婉的姑娘真是有种高洁之美。
直到珏的死,觉新任由长辈利用迷信摆布自己的命运,最终导致珏的难产而亡。我才觉得,这个男人真是窝囊到了极点。
一生为爱痴为爱殉的梅,一生为爱忍为爱憾的珏,为了这样的一个男人,真是太不值得!
作为大哥,觉新对两位弟弟说得最多的是,“你也不理解我”。他坚信自己的牺牲是奉献,奉献是需要被感激的。但如果当年他能反抗,家族的历史又会如何改写?老太爷不会生气,可以多活几年?大爷可能被活活气死,抱憾终身,因愧对列祖,死不瞑目?觉新所谓的牺牲真的是有价值的么?该发生的是否还是会发生,只是家族的败落会因大老爷掉气而提前到来?如果家族的命运为时代所操纵,觉新不负梅芬,是否个人的悲欢就不会有离合?
大太太最后在珏是否搬到城外一事上也投了赞同票。大老爷过世,惶恐无所依仗,之前作为大房太太的威严,作为婆婆的悉心教导,因关键时刻的倒戈,显得不过就是后院妇人的权柄嬉闹,小两口前好为人师。为了自保,甭管珏人多好,待她多好,是不是自己房的媳妇,都可以收回手,划清界限。那个年代的女人,离开男人,毫无地位。尊严也是假的。
梅姨一辈子因为好面子葬送了女儿的婚姻。梅实质和觉民是一样的,接受命运毒打,深陷绝望而浑浑噩噩,殊不见人生还有其他,除了情爱。
鸣玉虽出身贫寒,但最后为了保全自己喜欢的人,以及报恩,没有求助于觉慧也没有再为难大太太。深明大义,重情重义的她,和这一大家子受过高等教育,“喝过洋墨水”却卑鄙冷漠的少爷小姐太太老爷形成了鲜明对比。德行和知识在哪个年代都不成正比。
幸好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若想,是男人,可能会成为觉新,是女人可能会变成梅。毕竟在任何年代,抗争只有天之娇子才担得起。
高中的时候,看过原著,被里面的另类觉慧深深吸引,一个阳光,朝气的少年,一个虽然有点冲动,但是敢于说出自己想法的人,是封建家庭昏暗中的一股清新;而对于觉新的懦弱,顺从,忍气吞声很是鄙夷;而今,看完电视剧,忽然能够理解觉新的作为,他是老大,他要照顾弟妹,照顾整个家,他没法像老三一样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身上的那个重担压得他无力反抗,是身上的那份责任让他选择退让,,,,应该说觉慧是幸福的,因为有一个觉新这样的哥哥在他身后扛着,所以他能毫无顾忌,能很坦荡的说自己喜欢说的话,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觉慧成为了觉新的一个希望,一个精神的寄托,,,忽然想到“放羊的星星”中天骏对弟弟天琪说的一番话,一个家总要有一个人来肩负责任,那就让我来承担吧,这样你就可以去追寻梦想了。大概这个意思,当时听了很感动,觉新有何尝不是这样呢,为了家人的幸福,只能牺牲自己,,,当我们想着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是否有考虑过在背后支撑着我们的梦想,为我们而活的最亲爱的家人。。。。。。。。。。
大一那会儿,整个中文系都在做文学解读。老师让我们在巴金的《家》、沈从文《边城》、茅盾《子夜》选一篇作品来解读。《边城》文本过于抽象化,《子夜》有些关于金融的方面不是我所感兴趣的,于是巴金的《家》就成为了很多人的首选,理由就是文本满简单的。读《家》那会儿,就觉得黄磊的气质很想觉新,懦弱妥协,却不得不说仍旧是进步青年。没想到黄磊真的演了觉新,就满心期待这部《家》。
还是要说基本还可以。《家》真的是一个特别简单纯粹的文本,也就是革命性特别强。所以,很多人都会不喜欢觉慧,因为觉慧是个过于简单的人物形象,冲动革命。陆毅演觉慧,我总觉有些老了,尤其和演觉民的演员相比,就愈发觉得不像这个形象会做出觉慧做出来的事情。至于其余演员,演琴的演员像韩国整容演员,李小冉演梅表姐,不够孱弱。
黄磊的觉新,只能算是中规中矩。悲情有余,感觉不够。其实,导演将高家布置地有些过于精致,镜头感也过于朦胧,清晰度(也就是观众感受到的革命性)没有这样强烈。所以,我们大可忽略觉慧的愤青,像老太爷一样,会被认为这样的做法只是小孩子的瞎胡闹。而对于觉民的戏份,几乎是没有处理的,(我们大一那会儿觉民可是解读的关键点)觉民的性格徘徊在觉新和觉慧之间,其实这个人物的可读性是凸显的,只是这部家的这个演员不够大牌。
在艺术处理上,还是觉得悲情过多渲染了,这好似韩剧的表现手法。而本身那个年代所特有的东西却是刻意地被忽略了,这样来重新阐释巴金的作品好像有些误区了。巴金确实预设了故事的悲剧,却不是在过多的花前月下,而是在那个时代之下,而本剧的时代就是老太爷,是整个四川省城,上海是一个乌托邦的世界,总体觉得不够接近原著。
从前段时间就一直在看最新拍的巴老的《家》。记得第一次看激流三部曲,还是在小学的时候,那段时间的我属于饥不择食型,基本是书就看。没办法,电视除周末外是属于违禁品的,所幸我家对于我看书这件事情一向放得很宽,只要不是太过的书,如琼瑶大婶的或是《金瓶梅演义》之类一律都是批准的。当时看最多的就是《家》和《斯巴答克斯》这两本,属于基本被翻烂型。但现在回忆起来,《家》还好点,另外一本已然没太深刻的印象,小孩子的记忆果然是不太可靠,也可能归于外国人的名字比较难记及《斯巴答克斯》在当时应该算超出了我的理解范畴的。像古龙的《武林外史》我就记得格外清楚,除第二本外= =!(我家《武林外史》是四册的版本,但奇怪的是我怎么翻都翻不到第二册,不知道被我那粗心的爹娘扔哪个旮旯里去了)
貌似越说越跑题了,真是个坏习惯啊。。。。。。话说这次新拍的《家》总体还算差强人意吧,黄磊演的是尤其的好啊,活脱脱一中年废柴大叔的摸样,算是把觉新给演活了。至于觉惠和觉民,我想只要看过原著的必然都会对觉惠抱着极大的好感,但是让陆毅来演实在有点不敢恭维。记得看第一集时,觉惠和觉民一出场我就想喷了,陆毅和饰演觉民的郑国霖站一起,明显就一准大叔模样,这俩人真应该把角色对换下。鸣凤说得好啊,三少爷就像那天上的月亮,恩,那脸盘儿真像十五的月亮啊~~~每次看剧里面觉慧热血沸腾的爆发,我看着陆毅就觉得像准老男人的回光返照。(我对陆毅此人无任何意见,纯粹就事论事)
当初看原著时,每次一看到鸣凤投湖和瑞珏去世都会看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哭得倍儿伤心。这次看电视剧还是没能避免,哎,真是破坏形象,我多少年没对着屏幕掉眼泪了啊!上次还是看东爱的时候了。不知道为什么,对于梅表姐的死,以及觉新的不幸遭遇,虽然我很同情,但却不至于每次看了就潸然泪下。可能是这两人都太懦弱太认命了,从来没有主动想过要去反抗,缺少了那种青年的热血。让人看了觉得他们生来就这样,从来没有年轻过的感觉,也可以说是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吧。而鸣凤和瑞珏让你觉得她们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懦夫,不是傀儡。自然的会为一条年轻的生命受到这样不公平的禁锢和迫害而难过。
一部才21集的电视剧一直拖到今天才看完,主要是看到鸣凤被许给那老不死的那段因为知道即将要发生什么样的惨剧就不想看下去了,一种下意识的逃避吧。
PS:看到鸣凤投湖想起之前刘心武讲红楼里林黛玉自杀时说我们要注意林大小姐是沉湖而不是投湖,这两者是有很大差别的,沉湖是一边把身上穿戴之物一件件脱了一边一步一步慢慢走到湖心,比较具有美感,是清清白白来清清白白去。投湖是扑通一声往湖里纵身一跃,干脆是干脆,可是很不符合现代审美。就很替鸣凤冤,虽说人家是一小丫鬟,但也不能禁止人家死得有美感点吧。但仔细想想又觉得那“扑通”一声在那晚月黑风高的高家后花园里还是很有必要的。
虽然当时哭得七荤八素,但还是小说更经典~鸣凤长得太现代了,陆毅演技赞一个~
不禁为那个年代相爱的人而悲苦,煽然泪下
演员们很用心,质量很高的一部作品了
縯員陣容絕了 沒有一場戲是多餘的 經典至極
Cry me a river。
……几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总是左右拉拽着她,使她犹豫不定
黄磊年轻时候很适合民国风电视台,形象好,演技棒。黄奕造型蛮好看,表现出彩。
初二看的巴金先生的原著,结果当年就出了电视剧不过那时候没时间看,最近重看了书就把电视剧找了来看,感觉还不错,黄磊陆毅不是要参加了爸爸去哪儿2么哈哈哈
这曾是我高中看了一半而弃了的书,不为啥,就因为觉慧太理想主义看的我不舒服。对于电视剧,觉慧还是一样不现实看的我想打他。黄老师贡献的演技让我感动不已,几乎每集都有哭戏而且集集都能让你感受到他的痛苦与无奈。又入了黄老师的坑了。
长短适中,演员不错
纯粹为了黄磊去看的,李小冉的梅表姐和她以前演的那些苦情圣母没有什么区别,腻死了。薛佳凝的鸣凤好娇小好柔弱,二弟三弟等也八错啦。还有黄奕,觉得她怪怪的。加了一些淋雨,跪雪,狂奔的戏,哈哈
封建氛围浓厚,薛佳凝黄奕给人惊喜。
虽然原著是很小的时候看的有些记不清,但感觉剧本出入挺大的,黄磊的觉新演得最好最像,其他的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也都演出了特色,难得的国产佳剧。大表哥和梅表姐的感情戏太多了,尤其到后面婆婆妈妈搞得太长了
小冉的梅表姐真美
反封建礼教的原作变成了悲情戏,现代化的不错,但剧作仍显拖沓
与原著中大致上保持一致,还是改了很多细节以及一些人设的地方。例如瑞珏提出离开成全梅和觉新是当着梅说的,而不是大太太。这样人物的性格就更加立体和丰满。其他改动也大都有张冠李戴之举,不过无碍。梅和觉新在书中着墨不多,可依然看得人爱恨缠绵。演员选角问题不大,都正当其时,较好地还原了书中的大事件,也合理的给出了自己的价值观。李小冉的那种温婉动人的气质,为戏剧增色不少,哈妹的鸣凤怎么看怎么像四凤,黄大厨的懦弱形象看得人气不打一处来。本身原著其实写得不算特别好,然而时至今日,依然有类似的悲剧上演,让身处大家庭的我,每每看到梅病故之后,都几欲泪下,难以自己。
配乐很好。黄磊的表演很到位。黄奕的表演很惊喜。
受不了那大家庭的压抑虽然都是熟面孔,可突然间觉得不认识了黄磊演的真好
悲~~~
鸣凤哭惨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