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自己掏钱购票的话基本不会进影院看这部影片(不排斥主旋律或军事题材,《建军大业》就自费看过),今天是单位组织的。
这段历史在教科书上也许只是平乏的几段,但背后的内外角力血雨腥风今天一般人看不到,也缺乏主动了解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有价值——很少见到影视作品直接表现军队和党的领导人早期革命时的“权游”与台面上下的斗争。为这份少见,2颗星。
为部分含蓄内敛的煽情段落(李幼斌送纸)和有点动人的煽情小细节(支持革命的人的多元构成、小红军、开场航拍的土楼与舞龙和结尾的阅兵、音乐配合)加1星,为始终贯穿好歹没散掉的脉络“古田军号”1星,为张一山王志飞李幼斌本就有的、甚至胡兵都迸发出来的演技1星。
但前半部分画外音太多(大约是为了配合浓缩紧凑的节奏推进)又尬,闪回频频,领袖非要踏着鼓点用一种江湖似的广告片氛围霸道总裁既视感出场,会师场面非要一遍遍复现那种一脸阳光灿烂直奔镜头的宣传片既视感,让我看着有点儿出戏,扣2星。
总体感觉还不错,这个历史事件、思想政治工作,真心不好拍。电影既强调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重要性,然后收尾时军民鱼水情体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使得这部影片明确了主旨。
真不是革命战争,而是思想工作。
来来来,基层党支部建设可以作为一次不错的学习活动看起来了啊!
久违的八一制片厂徽标音乐,我虎躯一震。10分至少能打7分了,各方面比较平衡,关键认真做了历史功课,突出了政治目标,比香港枪战片导演低级黑的建军大业强百倍。
没有回避矛盾,朱毛也争吵过,各有担当和羁绊,秋收和南昌余部合流,发生所谓的文化冲突。陈毅在两个个性强烈的人中间斡旋,张一山演出林彪的人狠话不多,28年海归派的蛮干已经开始,最后季良周润发附体,抱着机枪陷阵了。
就是战争场面太糊了,热兵器时代,攻守都是散兵线,不能跟下澡堂子似的,港导无知也罢了,八一厂不该犯这个错误,不过战争场面不重要,以文戏为主。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在逐渐以1倍速、1.25倍速、1.5倍速和2倍速观看完整部影片之后,我得出结论,《古田军号》是一部试图摆脱“形式主义”的烂片,诚然这部影片试图尝试一些新意,然而,瑜不掩瑕,观众不买账自然有不买账的道理。 先来说说《古田军号》烂在哪里。 首先,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是讲一个故事。具有讲好故事的能力,已经是一流的导演;而能够hold住大场面,展现鸿篇史诗的,可谓导演界的大拿,不是一般的导演一时心血来潮就可以掌控的。 《古田军号》的导演这次就犯了这个禁忌。看看陈导之前的作品:除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和《海棠依旧》基本及格外,其他的可谓“惨不忍睹”,多部作品豆瓣分数在4、5分上下,这也基本反映了广大观众对陈力导演的能力和作品质量的评估。 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古田军号》不好拍。一是要展现“古田会议”这个关键的转折点对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二是要展现毛泽东、朱德两位领导人的矛盾和冲突,也就是说,要讲好故事,也要刻画好人物。遗憾的是导演在这两方面都没做好。 可以看出来,导演试图通过以小男孩吹军号来以小见大,但看完整部电影,我始终不明白这个男孩出现的意义是什么,他既不讨喜,也不让人感动,难道是为了展现毛主席充满爱心、重情重义?还是为了提示人民军队从此吹响进攻的号角?亦或是只是为了片尾老人的出现强行安排?总之,这个男孩和军号的设定,并没有推进情节的发展,有“强行插入”的感觉。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想呈现的太多了,但是可以看出经费不足,没有办法、也没有技术技术大制作;时间线也铺的太长了,又没头绪怎么安排剧情——怎么办?于是,又体现了这个小男孩的作用:旁白。旁白说一会,演员演一会;旁白说一会,演员演一会···这种叙事方式,毫不夸张的说,连小学生都想得出来——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演的儿童剧么? 因为想呈现的太多,所以没有重点。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的重点应该是朱、毛二人的冲突和理解,而影片中讲述的小男孩表现好有人陪他玩;毛主席前面说着床板,后面又突然开始打仗,打仗不说,红军全程逃跑持续挨打,是要展现靶场归来吗;毛主席和张素娥聊完天后瞬间疾病全无 容光焕发 大步流星直冲临时医院,仿佛早已预知那个伤病躺在那个地方一样,精准无误的根据北斗卫星的信息直冲过去,并火速让他入了党,全体伤病员登时眼不聋耳不花,包括打着点滴的胳膊伤残的全都举起了手······此等场面,比比皆是。整部电影下来,要么是流水账,要么是混乱的剪辑,无理由的“蒙太奇”,要么就是满满的“套路”,这样的电影,让人怎么忍心看下去呢? 另一方面,在人物形象上,这部电影也有缺陷。近年来,用流量明星来拍主旋律电影的情况不是没有,但这并不代表就是用偶像剧的套路来拍电影。在这部电影里,演员既不是当红鲜肉,也不是资深戏骨,演啥啥不像,时刻提醒观众出戏。诚然,这部电影可能想用新颖的方式来展现毛主席的意气风发,展现毛、朱、陈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像常人一样,有着喜怒哀乐,有着青春的活力。但这不代表着就可以没节制的给大特写。好家伙,动不动就意气风发,笑容满面的走在大马路上,干啥呢?做海澜之家广告吗?毛主席整部电影就只会笑和生气,高兴就意气风发轧马路,生气就谁都不理扔东西,这是三岁小孩吗?除此之外,毛主席的配音一会儿不标准的湖南话,一会儿又普通话;整部电影就毛、朱、陈用蹩脚的方言,其他人清一色标准普通话,是普通话已经农村包围城市了吗? 当然,这部电影也不是完完全全的烂片,它也在试图年轻化。 首先在人物形象上,导演试图呈现不一样的、年轻态的革命者形象,他们不再是遵从“样板戏”的套路,他们也有年轻的活力、朝气、热血,也有冲突的矛盾,也有人敢不听毛主席的话、毛主席也做过错误的决定、也有缺点、也不是一帆风顺生来就是领导人······这都是非常有新意、有进步的。至少在这点上,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它已经强于《我的我的祖国》、《中国机长》,不是完全为了交付差事而搞的形式主义。 其次,虽然这部电影是一个“马后炮”,但是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古田会议”这段很多人都不甚了解甚至闻所未闻的革命历史。 这段历史,总的来说是围绕着朱、毛会师后的矛盾铺陈开来的。毛主席、朱总司令再伟大,也如我们一样是普通人。这就好比一个公司的两个员工,一个是没有文凭但凭工作摸爬滚打出来的实践派,而另一个是文凭高受过正统教育的学院派,两个人都因各自在地方的卓越工作表现,高层将二人的团队合并,承接一个项目,两人都是领导,难免会有分歧,各自的属下也互相看不顺眼,A嫌B没纪律;B嫌A没战斗力,于是部门内部互相斗。一方觉得做项目就要统一领导,提高效率;而另一方觉得这是搞家长制,不民主。各自据理力争,导致局面越来越乱。 在今天看来,朱、毛二人各有对错。在井冈山的固守和放弃问题上,朱德的意见相对正确;而在治理人民军队的问题上,毛泽东的意见是更正确的。我想,“古田会议”带给当今的中国最重要的意义,一个是领导人之间要互相理解、要从大局出发,另一个,就是要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只有听党指挥,才能确保人民军队有纪律、有素质、有执行力、有战斗力。 今天的中国军队,无疑是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之师、胜利之师。朱日和阅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以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都让我们看到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展现出的极高的纪律性和极强的战斗力,我们一次次为中国军人的风采所感动,这一切,都离不开古田会议所作出的正确决定。 当然,古田会议也让我们认识到,人无完人,即便是国家领导人,也免不了犯错,但是也正因为人无完人,人才鲜活,才有生命力。希望以后的文艺作品,任何荧幕中的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不是做的决定一定正确,做的事一定成功的;希望以后的新闻报道,是全方位多维度的,不是只有胜利召开、热烈反响。 再说回影视剧本身,主旋律影视剧是否有必要?当然!影视剧对于国家历史文化的普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部优秀的主旋律影视剧,无论是年轻人或者年长的都会买账,如《大江大河》、《战狼》、《红海行动》甚至《外交风云》都是很好的例子。 主旋律影视剧,一定不能随便拍,尤其是重大历史题材片,更要慎之又慎,要么不拍,要拍,就拍成精品,拍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经典,否则,既浪费资源,又浪费钱,生产出来的产品还对不起历史,对不起人民,适得其反。 期待看到更多更好的主旋律影视剧,我能和父母家人一起受教育、受感动、受震撼,而不是像一位瓣友对这部电影的评价—— “单位组织的,睡得很香”。
首经马新青年影评
看到评分这么低,非常难受。我认为这是主旋律作品中少有的类型,细致而深刻。并不像大多数商业片一样,拍拍马屁了事。导演是真的尽力想让观众理解古田整军的意义,所以在片中使用近乎大白话的台词而非教科书的套话解释了我们人民军队因何而战,为谁而战,又为何能够以星星之火燎原整个中国。在此我想谈谈感受和自己对影片的理解。
首先毛主席的形象就非常接地气!现在很多剧将毛主席变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高在上的形象,太过于剧本化。并不是说这样演不行,我只是认为最真实的毛主席形象才是最让人喜欢的。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他也会骂人,也会吵架,对待穷苦人非常温柔,看不得他们受苦!难道观众习惯于看剧本化的形象,一看到真实的形象就接受不了?但无论如何我认为,这部剧中主席的形象是除古月老师外,最接近真实的了。
片子的剧情我认为也比较贴合史实,有些艺术加工也很正常!这并不能成为某些评论恶臭冠之以烂片的理由。本片以毛泽东、朱德、刘安恭三人之间的矛盾体现的淋漓尽致。三人分别代表了三种观点:首先是毛泽东的政治建军观点。也就是要搞懂军队“因何而战,为谁而战”的问题。而与之冲突的是朱德容忍流寇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理念,最大的冲突就是刘安恭的纯军事化观念。三种观点在片中都进行了激烈的交锋,最后以血的代价证明了毛思想的正确性!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矛盾,在此不过多分析。而在片尾朱德举起的板凳就代表了从此朱毛一条心,也就是军队上下一条心,这也印证了片中毛主席说的,心齐方可成龙!古田整军之后,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就此诞生!一支拖不跨,打不烂,真正为了民族独立和全国解放的钢铁之师就此诞生!
所以,将这部片子打低分的人究竟是何居心?更有甚者粗暴认定是烂片。我不禁要问这些人到底看过片子没?又看懂了多少?我希望后来的观众不要被先入为主,应该有自己的思考,理性看待本片!这真是一部难得的佳作!(注:以上图片全来自原片)
当然以上也仅是我个人观点,难免还有些不足之处,影片也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深入解读。我并没有那么高的水平,只是将我的观感分享给大家,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本片,深入挖掘~
一部敢于展现领导人矛盾的影片
一是讲述了我军政治建军思想的由来。由于国情的特殊性,我国革命是现有红军,再有根据地。因此,红军除了打仗之外,必须承担一定的政治职能,即向群众宣传,帮助地方建立政权,帮助建立地方武装等职能。政治建军原则是世界建军史上较为罕见的一种建军模式,因此,毛主席最初提出来时,受到了许多领导人的反对,包括朱德和刘安恭。这部影片较为真实的还原了两方在建军原则上的冲突,应该是历史上的首次。
二是讲述了当时的权力斗争。政治建军原则的另一个体现,在于军队的最高领导权的归属。具体来看,就是前委领导军队,还是军委领导军队。毛主席作为湖南省委前委书记,领导了秋收起义,建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井冈山会师后,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合并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最初,毛主席依旧以前委书记的身份指挥红四军。刘安恭到来后,要求成立军委,并选举朱德为军委书记。由于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只领导红四军一支正规部队,这就造成了毛朱二人权力的冲突。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1929年5月红军转战赣南、闽西开辟新的根据地,在一系列的问题上毛与朱及陈等发生了分歧,核心是如何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或者说就是军队指挥谁说了算、怎样说了算。
在福建龙岩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否定了毛的一系列建军思想,给他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还被选掉了中央指定的前敌委员会书记,由陈当选为书记,之后被迫离开自己亲手创建的红四军,去地方指导工作。
他后来回忆说:内部同志不谅解,把我赶出红军,当老百姓了,做地方工作。同毛主席随行的有贺(老婆)、曾(后来是陶铸的老婆)、谭(后来是副总理)、江(后来是最高法院院长)等。
这次打击把毛推向政治生涯的又一个低谷(第一个低谷是井冈山时期),积郁成疾病得很重,甚至被共产国际误发了“讣告”,说中国红军的领袖毛泽东因病去世。到11月底,因为排挤掉毛泽东的领导,红四军乱哄哄地打了大败仗,兵力损失近1/3。zy让陈去汇报情况,毛也写信给中央反映情况,陈如实地讲了情况,中央负责人李、周指示,一定要把毛请回来,陈、朱都承认自己是错的,陈亲自去把毛请了回来,继续主持红四军工作。毛泽东说“陈是个好同志”,甚至抱病参加陈毅追悼会,是有渊源和来历的。
毛回来后,组织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基本原则,毛重新当选为前委书记。这一落一起,立了一个党管军队的大规矩,这是我军最根本的领导制度,也是军队的不变灵魂,实行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紧急情况下可由首长临机处置,但事后必须及时向党委报告并接收检查,这个制度不断完善并一直坚持至今。
朱毛之争戏剧性很足,那场争论戏因刘安恭而起,陈毅躺赢,太逗了。
这是一部集艺术和战争为一体的影片 仿佛就是应时而生的 恰逢建国70周年 重温这样题材锤炼我们每一个人的赤子之心 一部史诗类的巨作 导演用新颖的方式讲述一个传统的故事 呈现手法的新颖代表着红色影片与时俱进 站在当代观影者的角度出发 体现了其迎合市场和大众的换位思想 不落俗套 求变求新的完美诠释
今天单位组织看了 颠覆红色电影在我心中的印象 发自内心全五分!!👍🏻剧情无任何尿点 感情和叙事无任何累赘 两个小时的电影 一个细节不落认真又感动的看完了😭😭😭
不一样的陈毅同志
争论戏的台词写成过家家的拌嘴,真的不是黑?
为什么对红色电影的戾气这么重
陈毅:润之不在的第N天,想他…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毛主席的思想是1,其他都是0,信共产党前提应该加个“中国特色”,伟大领袖毛主席保佑,鼠年国泰民安!
导演的问题,各方面还是弱。打仗堆人还是不改。可惜了题材。
让评论区的毛黑们继续继续黑吧,他们进行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一项企图将一个把一毫无希望,任人宰割,愚昧麻木,毫无凝聚力的待亡之民族在二十多年间凝聚成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的圣人,东方的红太阳,拉低到他们那种猥琐鄙俗,自私自利的天生小人水平的宏伟事业,我们应该体谅他们的不易
就想问问张一山你看看自己像个干革命的么……一看演员表,果然!
配乐难听,剪辑无聊,台词差劲,仅仅就叙事还稍微能看,但还是过于贩卖情怀,无谓煽情。
说实话,能把主旋律拍到这种程度实属不易。尤其是不回避领袖之间的矛盾,展示出红军初期的艰难,就冲这点就值4星。缺一星是故事还是讲得不够好,把朱德的形象美化的比较多,锅都甩给了刘安恭,但是也能理解。
整个电影视角特别奇怪,一个号手却知道所有军事秘密,每天关心朱毛两人是否开心生气,领导之间争论像拌嘴斗气,陈毅变成了一个和稀泥的,bgm像非洲动物迁徙,战争场面像照相……观众不是反感抗日剧,就不能好好展示军人风貌吗?多一颗星给朱德军长的演员
放在红色影片的范畴中来谈,制作还是不错的,有年代电影质感。朱毛领袖组CP,也显示了创作者的年轻化心态。事实上,全片最有活力、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红四军毛委员与朱军长经常意见不合而吵架,陈主任则作为和事佬来劝架。这些斗嘴的戏码,拉近了与当下观众的距离,增加了电影的亲民效果,也略为缓解了片中历史过度的沉重感,增加了观赏性。其他方面则还是落于伟人英模片的窠臼了。此外,主角的配音非常尖锐刺耳,让人容易出戏。而贯穿始终的画外音旁白也显得聒吵与多余。。。
剧情视角新颖,以一个小号手为切入点来讲述这一段革命征程,而本片的几段精彩的对话也是让人记忆犹新,不过整体来说略显无聊,而且几位主演演技不太行,特别是毛主席演的有些油腻,配音也让人有些出戏。总体来说,主旋律电影拍成这样也算是可以了,比前段时间的「八子」强多了。
出乎意料挺不错的 一开始以为是一般红色宣传式的电影 但是情节把控的很好 这种有活力的历史片会吸引年轻人来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
本片另辟蹊径,没有像普通的革命电影聚焦于战争,没有以一个旁观者,一个上帝的视角讲述故事。反而聚焦于思想斗争,用一个亲身经历者带有自己主观感情去讲述。这是让我意外的地方。但是本片也有些许的不足,个人认为毛主席的发型有点太飘了不稳重。林彪也没表现出他自己特有的猛进冲劲。不管怎么说支持吧
红色片一样可以好看